神僧傳
(失)9卷CBETA T2064大于一万字 1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神僧傳卷第六
法順
釋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縣人。稟性柔和。年十八棄俗出家。事因聖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甞行化慶州勸民設會供限五百。及臨齋食更倍人來。供主懼焉。順曰。無所畏也。但通周給而莫委供所從來千人皆足。有張河江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之。賣無取者。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自後更無觝齧。甞引眾驪山夏中栖靜。地多蟲蟻無因種菜。順恐有損害。就地示之令蟲移徙。不久往視。如其分齊恰無蟲焉。順時患腫膿潰外流。
释法顺,姓杜,是雍州万年县人。他天性温和,十八岁时离开世俗出家为僧。他拜因圣寺的僧珍禅师为师,学习并坚守佛法中的定业。他曾在庆州教化民众,鼓励他们设立法会,限定五百人参加。然而到了斋食的时候,人数却翻倍增加。供食的主人感到害怕,法顺安慰他说,无需害怕,只要普遍供给,不必担心食物的来源,结果一千人的食物都足够了。有张河江和张弘畅两兄弟,家中养的牛马本性恶劣,人们都对它们感到困扰,想要卖掉却无人愿意购买。法顺向它们展示了慈善之心,好像它们能听懂一样,从此它们不再顶撞或咬人。有一次,法顺带领众人到骊山中安居,那里虫子和蚂蚁很多,无法种植蔬菜。法顺担心会造成伤害,于是向土地祈求,让虫子迁移。不久后他去查看,正如他所祈求的,那里正好没有虫子了。当时法顺患有脓肿,脓液外流。
人有敬而[口*束] (子累切) 者。或有以帛拭者。尋即瘥愈。餘膿發香流氣難比。拭帛猶帶香氣不散。三原民田薩埵者。生來患聾。又張蘇者亦患生瘂。順聞命來與共言議。遂如常日永即痊復。武功縣僧為毒龍所魅。眾以投之順。端拱對坐。龍遂托病僧言曰。禪師既來義無久住。
有人对佛像表现出敬意并口诵经文,有的人则用丝绸擦拭佛像。不久,他们的疾病就痊愈了。剩余的脓液散发出难以比拟的香气,擦拭过的丝绸还带着香气,久久不散。三原县的居民田薩埵,生来就耳聋;还有张蘇,也患有天生的哑病。顺闻命来与他们交谈,结果他们就像平常人一样,疾病立刻得到了康复。武功县的一位僧人被毒龙迷惑,众人将此事告诉了顺。顺端坐面对,龙便借病僧之口说:“禅师既然来了,按理不会久留。”
極相勞嬈尋即釋然。故使遠近瘴癘淫邪所惱者無不投造。順不施餘術但坐而對之無不痊愈。因行南野將度黃渠。其水汎溢厲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水忽斷流。便隨陸而度。及順上岸水尋還復。門徒勿覩。而不測其然也。以貞觀十四年。都無疾苦告累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如常坐定卒於南郊義善寺。
极其烦扰的疾病很快就得到了缓解。因此,远近受瘴气、疾病和邪恶困扰的人们都来寻求帮助。顺没有使用其他方法,只是坐着面对他们,所有的疾病都得到了治愈。顺在前往南方的途中,将要渡过黄渠河。河水泛滥,渡河非常危险,而且河岸既陡又滑。尽管他登上了岸,但还是滑落水中,突然间水流中断,他便沿着陆地过了河。等顺上了岸,水又恢复了流动。门徒们没有看到这一切,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在贞观十四年,顺没有任何疾病,向门徒们告别。他一生修行佛法,使众生得以传承和使用。说完这些话后,他像平常一样坐着,最终在南郊的义善寺圆寂。
志寬
釋志寬。姓姚氏。蒲州河東人也。歷覽諸經以涅槃地論為心要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動介冑之響。竊而觀者。咸見非常神人繞房而行。時川邑虎暴行人斷路。或數百為群。經歷村郭傷損人畜。中有王獸其頭最大。五色純備威伏諸獸。遂州都督張遜。遠聞慈德遣人往迎。寬乃令州縣立齋行道各受八戒。當夕虎災銷散莫知所往。時人感之奉為神聖。貞觀初還蒲晉。時州郡遇旱諸祈不遂。官民乃往請焉。寬為置壇場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處堂房。曝形兩日。密雲垂布三日已後。合境滂流民賴有年。未終之前右脅而臥。枕於右臂告門徒曰。生死長遠有待者皆爾。汝等但自觀身如幻。便無愛結自纏。吾命亦斷。當取椽兩根籧篨一領裹縛輿送。無得隨俗紛紜為不益事也言訖而卒。
释志宽,姓姚,是蒲州河东人。他广泛阅读各种佛经,尤其以《涅槃经》和《地论》作为修行的核心。他居住的房间每夜都会发生震动和铠甲的声响,那些偷偷观察的人,都见到了非凡的神人围绕房间行走。当时,川邑地区老虎横行,阻断了行人的道路,有时数百只成群,穿过村庄和城镇,伤害人畜。其中有一只领头的老虎,头最大,五种颜色齐全,威慑其他老虎。遂州都督张逊,远闻志宽的慈悲德行,派人去迎接他。志宽让州县设立斋戒,举行行道仪式,各自接受八戒。那晚,虎患就消散了,老虎不知去向。当时的人感激他,将他奉为神圣。贞观初年,志宽回到蒲晋,当时州郡遭遇旱灾,各种祈求都未能如愿,官民于是去请他。志宽为他们设立坛场,以身立誓,如果不降雨,他就不进屋。他暴露在外两天,第三天,密云开始聚集,三天后,全境大雨滂沱,民众因此得以丰收。在他临终之前,他侧卧在右侧,用右臂做枕,告诉门徒说,生死是长远的,有所期待的都是如此。你们只需观察自身如幻象,便不会有爱欲的束缚。我的生命也将结束,你们取两根椽木,一领草席,将我裹起来,用车送走,不要随俗纷扰,做无益的事。说完这些话后,他就去世了。
世瑜
釋世瑜。姓陳氏。住台州。大業十二年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所出家。一食頭陀勤苦相續。又往利州入籍住寺。後入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獨住多年。四猿供給山果等食。有信士母家生者。負糧來送。驚訝深山常燒薰陸沈水香等。既還山半路見兩人。形甚青色狀貌希世。各負蓮華蔗芋而上。云我供給禪師去也。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六時行道以猿鳥為侶。初唯一泉。後有三泉流出于下。貞觀元年夢有四龍來入心眼。既覺大悟三論宗旨。遂往靈睿法師講下。所聞詞理宛若舊尋。便往綿州住大施寺。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往崇樂寺言語欲遊方去。或有喻曰。只此寺者是諸方也。因還大施本房香氣滿室。坐處之地涌三金錢。合眾尋香從瑜房而出。乃見加坐手尚執爐奄然而逝。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姓陈,居住在台州。大业十二年,他前往绵州震响寺,在伦法师那里出家。他坚持一日一食,遵守头陀行,勤奋而刻苦。后来,他又前往利州登记并居住在寺庙中。之后,他进入益州绵竹县的响应山,独自居住多年。有四只猿猴为他提供山果等食物。有一位信士,名叫母家生,背着粮食来送给他,对深山中常常焚烧薰陆沈水香感到惊讶。在返回山的半路上,他见到两个人,肤色青蓝,相貌非凡,各自背着莲花和甘蔗上山,说他们要去供养禅师。他在山中居住三年,总共只消耗了一石七升的米。他一天六时都在修行,与猿猴和鸟类为伴。最初只有一眼泉水,后来在下方又涌出了三眼泉水。贞观元年,他梦见四条龙进入他的心眼,醒来后,他深刻领悟了三论宗的宗旨。于是,他前往灵睿法师的讲经处,发现所听到的词理仿佛旧日所学。然后,他前往绵州,居住在大施寺。十九年后的四月八日,他前往崇乐寺,表达了想要云游四方的愿望。有人劝他说,这个寺庙就是各方的代表。因此,他回到了大施寺的本房,香气充满了房间。他坐的地方涌出了三枚金钱,众人寻着香气从瑜房出来,发现他已加坐手持香炉,安详地去世了。他享年六十三岁。
玄奘
釋玄奘。本名禕。姓陳氏。洛州緱氏人也。少罹窮酷隨兄長睫法師住淨土寺。授以精理旁兼巧論。年十一誦維摩法華。東都恒度便預其次。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欲慕大法。後達長安住莊嚴寺。又非本望。西踰劍閣既達蜀都。受諸經論一聞不忘。武德五年二十有一為諸學府雄伯沙門講揚心論。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時曰神人。後又遍遊荊揚等州訪諸道隣。復還京輦廣就諸蕃。遍學書語行坐尋授。數日博通惟候機會。貞觀三年會夾下勅道俗隨豐四出。由斯得往西域取諸經像。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鎖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
释玄奘,本名禕,姓陈,是洛州緱氏人。他年幼时遭遇困苦,跟随兄长长捷法师居住在净土寺,学习精深的佛理和巧妙的辩论。十一岁时,他就能背诵《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在东都恒度时便已崭露头角。从此,他表现出超群的才华和坚定的志向,渴望学习更深奥的佛法。后来他到达长安,住在庄严寺,但这并非他原本的愿望。他向西越过剑阁,到达蜀都,学习各种经论,一听就能记住。武德五年,他二十一岁时,已成为各学府中的杰出沙门,讲解《心论》。他不看经文就能背诵和注解,无穷无尽,当时人们称他为神人。之后,他遍访荆扬等地,寻访各位道友,然后返回京城,广泛学习各种语言和行为,坐禅修行,寻找传授的机会。几天内,他就能博学多才,只等待合适的机缘。贞观三年,他得到皇帝的命令,随同道俗之人一起前往西域,取得各种经像。当他行至罽宾国时,道路险恶,虎豹横行,无法通过。玄奘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锁上房门静坐。到了晚上,他开门看见一位老僧。
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由來。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通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以貞觀十九年還京師。下勅令住玉華翻譯經藏。奘生常已來願生彌勒。及遊西域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頻祈請咸有顯證。後至玉華但有隙次無不發願。麟德元年告翻譯僧及門人曰。有為之法必歸磨滅。泡影形質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必卒玉華。於經論有疑者今可速問。聞者驚異。師曰。此事自知。遂往辭佛及諸僧眾。既臥疾。常見大蓮花鮮白而至。又見佛相。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
他的头部和身体都布满了疮痍和脓血,独自坐在床榻上,无人知晓其原因。玄奘于是礼拜并勤求佛法,一位僧人传授给他《心经》一卷,并让他诵读。之后,他便发现山川变得平坦,道路畅通,虎豹隐匿了身形,魔鬼也潜藏了踪迹。于是他到达佛国,取得经文六百余部。贞观十九年,他返回京城,皇帝下令让他住在玉华寺翻译佛经。玄奘自出生以来就发愿往生弥勒佛土,游历西域时又听说无著兄弟都已往生到那个天界,并且频繁祈请后都有明显证明。后来到了玉华寺,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发愿。麟德元年,他告诉翻译佛经的僧人和弟子们说:“一切有为法终将归于磨灭,如泡影般的形体怎能长久停留?我六十五岁那年一定会在玉华寺去世。如果对经论有疑问的,现在可以赶紧提问。”听者都感到惊讶。玄奘法师说:“这件事我自己心里清楚。”于是他去向佛陀和众僧告别。卧病在床时,他常常看到巨大的白色莲花出现,又见到佛的形象。他让僧人读出他所翻译的经论的名称。
已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自懷欣悅。總召門人有緣並集云。無常將及急來相見。於嘉壽殿以香木樹菩提像骨。對寺僧辭訣并遺表訖。便默念彌勒右脇累足。右手支頭左手髀上。堅然不動氣絕神逝。兩月色貌如常。乃葬於白鹿原。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巖寺見有松一樹。奘立於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却東迴。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約長數丈。一年忽東迴。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西迎之奘果還。至今眾謂此松為摩頂松。
已经总共有七十三部经文,共计一千三百三十卷。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召集了有缘的门徒们集合起来说:“无常即将到来,赶紧来见我最后一面。”在嘉寿殿,他用香木树菩提像骨,面对寺中的僧侣告别并留下遗表后,便默默地念着弥勒菩萨,右侧卧着,右胁累足,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放在大腿上,坚定不动,气绝神逝。两个月后,他的容貌依旧如常,于是被安葬在白鹿原。当初玄奘准备前往西域时,在灵岩寺看到一棵松树,他站在庭院中用手抚摸着松枝说:“我西行去求取佛教真经,你向西生长。如果我回来,你就向东回转,让我的弟子们知道。”他离开后,松枝年年向西生长,约长数丈。一年后松枝忽然向东回转,门徒和弟子们说:“教主回来了。”于是他们向西迎接,玄奘果然回来了。至今,众人称这棵松树为摩顶松。
法敏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歲出家事英禪師為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悟其宗旨。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相續法輪。于時眾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眾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復紀。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項上。長七尺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此相。至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二十三日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長七尺六寸。停喪七日塔表放光。地為震動異香不滅。莫不怪歎。道俗莊嚴。送於隆安山焉。
释法敏,姓孙,丹阳人。八岁出家,拜英禅师为师,成为他的弟子。他进入茅山,听明法师讲解三论,领悟了其核心要义。贞观元年,他返回丹阳,讲解《华严经》和《涅槃经》。第二年,越州田都督请他回到一音寺,继续传播佛法。当时,众多人士聚集,学习义学的僧侣来自七十多个州,超过八百人,当地僧侣有一千二百人,尼姑有三百人,而士人和俗家弟子的人数多得无法计算。到了贞观十九年,会稽的士人和俗家弟子请他到静林讲解《华严经》。到了六月底,正当他讲解时,有一条蛇悬挂在他脖子上方,身长约七尺,呈现金黄色,吐出五色光芒,直到讲解结束才消失。到了夏季结束,他返回一音寺。一天夜里,有两位穿红衣的人向他行礼说:“法师讲解四部大经,功德无量,需要到其他地方去教化众生,所以我们从东方来迎接法师。”他的几十名弟子都看到了这一景象。到了八月十七日,在他去世的前三日三夜,无缘无故地天色昏暗。直到二十三日他即将离世时,忽然放出强烈的光芒,夜间明亮如白日,随后他就圆寂了。他享年六十七岁,身高七尺六寸。遗体停放了七天,塔上发光,地面震动,奇异的香气经久不散,所有人都感到惊奇和赞叹。出家和在家的弟子们都以庄重的仪式,将他安葬在隆安山。
慧璿
釋慧璿 。姓董氏。少出家在襄川。周滅法後南往陳朝入茅山聽明師三論。又入栖霞聽懸布法師四論大品涅槃等。晚往安州大林寺聽圓法師釋論。凡所游刃並契幽極。又返鄉梓住光福寺居山頂。以引汲為勞將移他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
頂禮璿 曰。奉請住此常講大乘。勿以小乘為慮。其小乘者。亦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大乘經者猶如大海。此山多佛出世。一人讀誦講說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勝飲食豐饒。若有小乘前事並失。惟願弘持勿孤所望。法師須水此易得耳。來月八日定當得之。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王去也。言已不見。恰至來月七日初夜。大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注。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
通夜相續至明方住。惟見清泉。香而且美。合眾同幸。及止龍泉漸便乾竭。貞觀二十三年講涅槃經。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法師疾作房宇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斂手曰。生常信施今須通散。一毫已上捨入十方眾僧及窮獨乞人并諸異道。言已。而終於法座矣。春秋七十有九焉。
豐干
釋豐干師者。本居天台國清寺。剪髮齊眉布裘擁質。身量可七尺餘。人或借問。止對曰。隨時二字而已。更無他語。樂獨舂穀。役同城旦。應副齋炊。甞乘虎直入松門。眾僧驚懼口唱唱道歌。與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歡甚。豐干出雲遊。適閭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頭風召名醫莫差。豐干偶至其家。自謂善療此疾。閭丘聞而見之。師持淨水噀之須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問所從來。曰天台國清。曰彼有賢達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當就見之。閭丘至任。三日後即到寺。問曰。此寺曾有豐干禪師否。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復是何人。時僧道翹對曰。
豐干舊院即經藏後。今闃無人止有虎豹。時來此哮吼耳。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厨執役。閭丘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曰唯事舂穀 供僧粥食。夜則唱歌諷誦不輟。如是再三嗟嘆。乃入厨見二人拜之。二人起走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遂携手出松門。更不復入寺焉。豐干後不知所終。
寒山子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台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於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若寒山子來即負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時叫噪凌人。或望空曼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或發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放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或臧或否終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
驚曰。大官何禮風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於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餘首。編成一集。人多諷誦。至有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之句云。
拾得
拾得者。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歲。初謂牧牛之竪。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豐干携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曰。或人來認可還之。後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於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飡。復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筯大笑。僧乃驅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厨內滌器。洗濯纔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厨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郡符下云。賢士隱道菩薩應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於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驅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於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法冲
釋法冲。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年二十四遂發心出家。聽涅槃三十餘遍。又至安州暠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即入武都山修業。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勅有私度者處以極刑。冲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冲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周濟。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可十斛許。一所徒眾四十餘人。純學大乘并修禪業。經年食米如本不減。一所五十六人纔經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修外學。冲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時逃難轉多無處投止。
山有虎穴。冲詣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及難解冲乃隨處弘法。冲雖廣宣經術專以楞伽命家。中書杜正倫每諮稟之。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繙經。冲曰。君依舊經出家。若不許弘舊經者。君請還俗。更依新繙經。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師亦命代弘經護法。強禦之士不可及也。僕射于志寧曰。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
通達
釋通達。雍州人。三十出家栖止無定。常以飲水噉菜任性遊從。或攬折蒿藿生死而食。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人問所由。云信施難棄也。貞觀己來稍顯神異。往至人家。歡笑則吉。愁慘則凶。或索財賄。或索功力。隨命多少即須依送。若違其語後失過前。有人騎驢歷寺遊觀。達往就乞惜而不施。其騎尋死。京室貴賤咸宗事之。禍福由其一言。說導唯存離著。所得財利並營寺宇。大將軍薛萬鈞。初聞異行迎宅供養。百有餘日不違正軌。忽於一夜索食欲噉。初不與之苦求不已。試與遂食。從爾已後稍改前跡。專顯變應其行多僻。欲往入內宿。
將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污不淨可作湯洗。待沸涌已脫衣入鑊。狀如冷水傍人怖之。猶索加火。遂合宅驚奉恣其寢處。曾負人錢百有餘貫。後既辦得無人可送。乃將錢寺門伺覓行人。隨負多少償達西市。眾皆止之。而達付不禁。及往勘償不失一文。時逢米貴欲設大齋。乃命寺家多令疏請。及至明旦來赴數千。而供度閴然不知何擬。大眾咎之。達曰。他許送供計非妄語。臨至齋時僧徒欲散。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而來。即用施設。乃大餘長並供僧庫。都不委其所從來。食訖須臾人車不見。後不知其終。
岑闍黎
襄州禪居寺岑闍黎者。未詳何許人。住寺禪念為業。有先見之明。而寺居山藪資給素少。粒食不繼。岑每日將坩(口甘切) 入郭乞酒而飲。又乞滿坩可三斗許。將還在道行飲。達寺坩亦空竭。明日復爾。在寺解齋。將篤坩就厨請粥三升。乃掛枝頭。入眾以杖打僧頭。從上至下人別一擊。日日如是。人以其卓越異常。或疑打已災散不辭受之。岑將粥入房。舊養黧犬一頭。并一寺內鼠乃有數千。每旦來集。犬鼠同食庭中堛滿。道俗共觀。一時失一鼠。
岑悲惋無聊。必是犬殺。便告責犬。犬便銜 來。岑見懊惱以杖捶犬。將鼠埋已悲哀慟哭。寺僧被鼠嚙衣及箱以告於岑。岑總召諸鼠各令相保。一鼠無保。岑曰。汝何嚙人衣杖捶之。鼠不敢動。岑為寺貧便於講堂東白馬泉下濼(音洛) 中延記。某處為厨庫。某處為倉廩。人並笑之。經宿水縮地出如語。便作遂令豐渥。又遙記云。却後六十年當有愚人於寺南立重閣者。然寺基業不虧鬪訟不可住耳。永徽中恰有人立重閣。由此相訟如其語焉。
慧悟
釋慧悟。未詳氏族。隱太白山中持誦華嚴經。服餌松朮。忽於一時見一居士。來云相請居士騰身入空。令悟於衣帶中坐。攝以飛行至一道場。見五百異僧翔空而至。悟奄就末行。居士語曰。師受持華嚴是佛境界。何得於小聖下坐。遂即引於半千人之上。齋訖居士曰。本所齋意在師一人。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遂送還本處。有如夢覺。時高宗永徽中也。
法融
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服勤請道。貞觀十七年於牛頭山幽栖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擇無缺寸陰。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於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餘。目如星火舉頭揚威。於室口經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後往還無阻。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聽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厨基臨大壑 。
至於激水不可瓖階。乃顧步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朽瓖驚泉。若此可居。會當清泉自溢。經宿東嶺忽涌飛泉。清白甘美冬溫夏冷。即激引登峯趣釜經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于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絕。於凝氷內獲花二莖。狀如芙蓉璨同金色。經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揚大品。僧眾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辯商搉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鍾磬香床並皆搖蕩。寺外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在建初。融謂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常規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逾月不止。
山澗 泉池擊石涌砂一時填滿。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盡。至二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智勤
釋智勤。俗姓朱氏。隋仁壽因舍利州別置大興國寺。勤少小以匡護為心。每處眾發言無不允睦。精誠勇猛事皆冥祐。初母患委頓為念觀音。宅中樹葉之上皆現化佛。合家並見。母疾遂除。又屬隋末荒亂諸賊競起。勤獨守此寺賊不敢凌。故得寺宇經像一無所損。諸寺湮滅不可目見。又一時權著俗衣以避兵刃。被賊圍繞而欲殺之。忽聞空中聲告。師可去俗衣。遂除外服。賊見頂禮。請將供養。經於數月。後投於蜀聽暠法師講。眾至三千。法師皆委令檢校。遂得安帖內外無事一人力也。又至唐初還歸鄧州。講維摩三論十餘遍。後隱於北山倚立十餘年。所居三所即今見存。
恒聞谷中鍾聲。後尋巖嶺忽見一寺。宛麗奇常。入中禮拜。似有人住。如是數度。後更尋覓莫知所在。又居山內糧食將盡。其行道之處土自發起。遂除棄之明日復爾。如是再三。遂有穀現。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餘碩。其粟粒大色赤稍異凡穀。時鄧州佛法陵遲。合州道俗就山禮請。願出住持。遂感夢而出。其夢不詳子細。後時負像出山。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進。俄有異火兩炬照路極明。因得見道送至村中。火方迴滅村人並見無不驚異。永徽年初以見時事繁雜守房不出。向淹三載讀一切經兩遍。每讀經時恒見有神來聽。初中後夜甞聞彈指謦欬之聲。至顯慶四年五月。
欲終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處。曉夜經構使畢。人問何故如此忽速。答曰。無常之法何可保耶。至十五日。寺中樹木枝葉萎枯自然分析。禽鳥悲鳴遍於寺內。僧各驚問莫知所由。至十六日旦忽見昔聽經神來禮拜。語云莫禮。傍人無有見者。於是剃髮披衣在繩床內。手執香爐跏趺而坐。告諸弟子。汝可取大品經讀誦。至往生品訖。遂合掌坐而卒。停經數日顏色如舊。恒有異香聞於寺內。春秋七十四。
道宣
釋道宣。姓錢氏。丹徒人也。初母姙而夢月貫其懷。復夢梵僧語云。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師。祐則南齊剡溪隱嶽寺僧護也。宜從出家。既弱冠極力護持專精克念。感舍利現于寶函。乃晦迹於終南倣掌之谷。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其泉迸涌。時號為白泉寺。猛獸馴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遷豐德寺。甞因獨坐。護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淨業寺。地當寶勢道可習成。聞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時有群龍禮謁。若男若女化為人形。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怒將搏攫之。尋追悔吐毒井中。具陳而去。宣乃令封閉。人或潛開往往煙上。
審其神變或送異花一奩。形似棗花大如榆莢。香氣馝(蒲必切) 馞(蒲骨切) 數載宛然。又供奇果李杏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門徒甞欲舉陰事。先是潛通。以定觀根隨病與藥。皆此類也。宣甞築一壇。俄有長眉僧談知道者。復三果梵僧禮壇。讚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唯師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
言鈔文輕重儀中舛誤皆譯之過非師之罪。請師改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圖經。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是也。貞觀中曾隱沁部雲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宣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捨。敢不奉獻。俄授于宣。宣保銶供養焉。復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謁。謂宣曰。律師當生覩史天宮持物一包云。是棘林香。爾後十旬安坐而化。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
英師
英禪師。居西京法海寺。有異人來謁曰。弟子知有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歿後因循不行。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願師往求。以來月十五於山北寺如法修設。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尋詣義濟。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於山北寺修設。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軫。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陰府。大夜冥冥無能救護。昔梁武帝於金山寺設此齋時。前代紂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爾時亦暫息苦。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今蒙吾師設齋。弟子與此徒輩。并列國諸侯眾等皆乘善力將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遂滅。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窺基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初基之生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爽。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及乎入法奉勅為奘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勅選聰慧頴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諸佛法。後遊五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徒步陟彼層峯。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一劍曰。剖腹當見矣。基自剖之。
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人受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及筆投捧而去。基極驚異。明日於寺中得彌勒上生經。以為彌勒化現。欲開廣之。遂援毫而授。筆端舍利累累而下。甞造玉文殊像及金寫大般若經。皆獲瑞應。初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厨供饌。每薄基三車之玩不甚為禮。基甞訪宣。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及基辭去天神乃降。宣責以後時。天神曰。適見大乘菩薩在此。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宣聞之大驚。於是遐邇增敬焉。先是奘公親搜西域戒賢瑜伽師地論惟識宗。而師盡領其妙。世謂之慈恩教。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
洪昉
釋洪昉。本京兆人。幼而出家遂證道果。志在禪寂而亦以講經為事。門人常數百。一日昉夜初獨坐。有四人來前曰。鬼王閻羅今為小女疾止造齋請師臨赴。昉曰。吾人汝鬼。何以能至。四人曰。闍黎但行。弟子能致之。昉從之。四人乘馬。人持繩床一足遂北行。可數百里。至一山。山復有小朱門。四人請昉閉目。未食頃。人曰。開之已到王庭矣。其宮闕室屋崇峻非常。侍衛嚴飾頗侔人主。鬼王具冠衣降階迎禮。王曰。有小女久疾。今幸而痊。欲造少福修一齋。是以請師臨顧。齋畢自令侍送無慮。於是請入宮中。其齋場嚴飾華麗。僧且萬人佛像至多。一如人間事。
昉仰視空中不見白日。如人間重陰狀。須臾王夫人後宮數百人皆出禮謁。王女年十四五。貌獨病色。昉為贊禮。願畢見諸人持千餘牙盤食到。以次布於僧前坐。昉於大床別置名饌甚香潔。昉且欲食之。鬼王白曰。師若長住此當飡鬼食。不敢留師。請不食。昉懼而止。齋畢。餘食猶數百盤。昉見侍衛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請王賜之餘食。王曰。促持去賜之。諸官拜謝相顧喜笑。口開達於兩耳。王因跪曰。師既惠顧無他供養。有絹五百匹奉師。請為受八關齋戒。師曰。鬼絹紙也。吾不用之。王曰。自有人絹奉師。因為受八關齋戒。戒畢。
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昉忽開目已到所居。天猶未曙。門人但謂入禪不覺所適。昉忽開目命火照床。前五百縑在焉。弟子問之。乃言其故。昉既禪行素高聲價日盛。頃到鬼所但神往耳。而其形不動。未幾晨坐。有二天人其質殊麗。拜謁請曰。南天王提頭賴吒請師至天供養。昉許之。因敷天衣坐昉。二人執衣舉而騰空。斯須已到南天。王領侍從曲躬禮拜曰。師道行高遠。諸天願覩師講誦。是以輒請師。因置高座坐昉。其道場崇麗殆非人間過百千倍。天人皆長大身有光明。其殿堂樹木皆是七寶盡有光彩奪人目睛。昉初到天形質猶人也。
見天王之後身自長大與天人等。設諸珍饌皆自然味。甘美非常。食畢王因請入宮。更設供具談話欵至。其侍衛天官兼鬼神甚眾。後忽言曰。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議事。請師且少留。又戒左右曰。師欲遊觀所在聽之。但莫使到後園。再三言而去。去後昉念曰後園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伺無人之際竊至後園。其園甚大泉流池沼。樹木花藥處處皆有。非人間所識漸漸深入。遙聞大呻叫聲不可忍聽。遂到其傍見大銅柱。徑數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達。或以銀鐺鎖其頂。或穿其胸骨者。至有數萬。頭皆夜叉也。鋸牙鉤爪身倍於天人。見禪師至叩頭言饑曰。
我以食人故為天王所鎖。今乞免我。我若得脫但人間求他食。必不敢食人為害。為饑渴所逼。發此言時口中火出。問其鎖早晚。或云毘婆尸佛出世時。動則數千萬年。亦有三五輩老者。言誠志懇僧許解其縛。而遽還。斯須王至。先問師頗遊後園乎。左右曰無。王乃喜坐定。昉曰。適到後園。見鎖眾生數萬。彼何過乎。王憮然曰。師果遊後園。然小慈是大慈之賊。師不須問。昉又固問。王曰。此諸惡鬼常害於人唯食人肉。非諸天防護。世人已為此鬼食盡。此皆大惡鬼。不可以理待。故鎖之。昉曰。適見三五輩。老者頗誠言。但人間求他食請免之。若此曹不食之。
餘者亦可捨也。王曰。此鬼言。何可信。昉固請。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來。俄而解至。叩頭曰。蒙恩釋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敢擾人。王曰。以禪師故放汝到人間。若更食人此度重來當令苦死。皆曰。不敢。於是釋去。未久忽見王庭前有神至。自稱山嶽川瀆之神。被甲面金色奔波。言曰。不知何處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間殺人食肉甚眾不可制。故白之。王謂昉曰。弟子言何如。適語師小慈是大慈之賊。此惡鬼言寧可保任。語諸神曰。促擒之。俄而諸神執夜叉到。王怒曰。何違所請。命斬其手足以鐵鎖貫胸。曳去而鎖之。昉乃請還。又令前二人送至寺。
寺已失昉二七日。而在天猶如少頃。昉於陝城中選空曠地造龍光寺。又建病坊常養病者數百人。寺極崇麗遠近道俗歸者如雲。則為釋提桓因所請矣。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頭施五色毯。而言曰。釋迦天王請師講大涅槃經。昉默然還坐。夜叉遂搩繩床置于左膊。曰請師合目。因舉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請師開目。視之已到善法堂。禪師既至天堂天光眩目開不能得。天帝曰。師念彌勒。昉遽念之。於是目開不眩。而人身卑小仰視天形不見其際。天帝又曰。禪師又念彌勒佛。身形當大。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長遂與天等。天帝與諸天禮敬言曰。
弟子聞師善講大涅槃經。為日久矣。今諸天欽仰敬設道場。因請大師講經聽受。昉曰。講經之事誠不為勞。然昉病坊之中病者數百。恃昉為命。常行乞以給之。今若留連講經。人間動涉年歲。恐病人餒死。今也固辭。天帝曰。道場已成斯願已久。因請大師勿為辭也。昉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數倍於天。天帝敬起迎之。大天人言曰。大梵天王有勅。天人既去。天帝憮然曰。本欲留師講經。今梵天有勅不許。然師已至。豈不能暫開經卷少講宗旨令天人信受。昉許之。於是置食。食器皆七寶飲食香美精妙倍常。禪師食已。身毛孔皆出異光。毛孔之中盡能觀見諸物。
方悟天身勝妙也。既食設金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其善法堂中諸天數百千萬。兼四天王各領徒眾同會聽法。階下左右則有龍王夜叉諸鬼神人非人等。皆合掌而聽。昉因開涅槃經。首講一紙餘。言辭典暢備宣宗旨。天帝大稱贊功德。開經畢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弟子已失昉二十七日矣。
華嚴和尚
華嚴和尚。學於神秀。禪宗謂之北祖。甞在洛都天官寺。弟子三百餘人。每日堂食和尚嚴整瓶鉢必須齊集。有弟子夏臘道業高出流輩。而性煩褊躁。時因臥疾不隨眾赴會。一沙彌瓶鉢未足。來詣此僧頂禮云。欲上堂無鉢。如可暫借明日當自置之。僧不與曰。吾鉢受持已數十年。借汝必恐損之。沙彌懇告曰。上堂食頃而歸。豈便毀損。至于再三。僧乃借之。曰吾愛鉢如命。必若有損同殺我也。沙彌得鉢捧持兢懼。食畢將歸。僧已催之。沙彌持鉢下堂。不意塼破蹴倒遂碎之。少頃僧又催之。既懼遂至僧所作禮承過且千百拜。僧大叫曰。汝殺我也。怒罵至甚。
因之病亟一夕而卒。爾後經時。和尚於嵩山岳寺。與弟子百餘人方講華嚴經。沙彌亦在聽位。忽聞寺外山谷中若風雨聲。和尚遂招此沙彌。令於己背後立。須臾見一大蛇長七八丈。大四五圍。直入寺來努目張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動。蛇漸至講堂升階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錫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俛首閉目。和尚戒之。以錫杖扣其首曰。既明所業。今當迴向三寶。令諸僧齊聲為之念佛。與受三歸五戒。此蛇宛轉而去。時亡僧弟子已有登會者。和尚召謂曰。此蛇汝之師也。修行累年合證果位。為臨終之時惜一鉢故怒此沙彌。遂作一蟒蛇。
適此來者欲殺此沙彌。更若殺之當墮大地獄無出期也。賴吾止之與受禁戒。今當捨此身矣。汝往尋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過草木開靡如車路焉。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間。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歸白和尚。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亦甚聰慧。年十八當亡。即却為男。然後出家修道。裴郎中即我門徒。汝可入城為吾省問之。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艱難。汝便可救之。時裴寬為兵部郎中。即和尚門人也。弟子受命入城。遙指裴家。遇裴請假在宅。遂令報云。華嚴和尚傳語。郎中出見神色甚憂。僧問其故。云妻欲產已六七日。燭燈相守甚危困矣僧曰。某能救之。遂令於堂門外淨床席。僧人焚香擊磬呼和尚者三。夫人安然而產一女。後果十八年而卒。
清虛
釋清虛。姓唐氏。梓州人也。立性剛決桀黠難防。忽迴心長誦金剛般若。三業偕齊無有懈怠。甞於山林持誦。有七鹿馴擾若傾聽焉。聲息而去。又隣居失火連薨灰燼。唯虛之屋飈焰飛過略無焦灼。長安二年獨遊藍田悟真寺上方北院。舊無井泉人力不及。遠取於澗 掣瓶荷罋運致極勞。時華嚴大師法藏。聞虛持經靈驗。乃請祈泉。即入彌勒閣內焚香經聲達旦者三。
忽心中似見三玉女在閣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隨便有水。虛熟記其處遂趨起掘之。果獲甘泉用之不竭。四年從少林寺坐夏。山頂有一佛室甚寬敞。人無敢到者。云鬼神居宅焉。甞有律師恃其戒行夜往念律。見一巨人以矛刺之。狼狽下山逡巡氣絕。又持火頭金剛呪僧。時所宗重。眾謂之曰。君呪力無雙能宿彼否。曰斯焉足懼。於是齎香火入坐持呪。俄而神出以手擥足。投之間下。七日不語精神昏倒。虛聞之曰。下趣鬼物敢爾。即往彼如常誦經。夜聞堂中似有聲甚厲。即念十一面觀音呪。又聞堂中似有兩牛鬪。佛像皆振呪既亡效。還持本經一契。帖然相次。影響皆絕。自此居者無患。神遂移去。神龍二年準詔入內祈雨。二十七日雪降。中宗以為未濟時望。令就寺更祈請。即於佛殿內精禱并煉一指。纔及一宵雨足千里。指復如舊纔遇大水寺屋皆墊溺。其院無苦若無澇沒。凡諸異驗皆如此也。
金師
僧金師。新羅人。居睢陽。謂錄事參軍房琬云。太守裴寬當改。琬問何時。曰明日午勅書必至。當與公相見於郡西南角。琬專候之。午前有驛使兩封牒到。不是琬以為謬也。至午又一驛使送牒來云。裴公改為安陸別駕。房遽命駕迎僧。身又自去。果於郡西南角相遇裴。召問僧云。官雖改其服不改。然公甥姪各當分散。及後勅至除別駕紫紱猶存。甥姪之徒各分散矣。
神僧傳卷第六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