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高僧傳
明 如惺撰8卷CBETA T2062大于一万字 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解義篇第二之四(正傳四人附見六人)
北直羊山秀峯庵沙門釋明龍傳一(大光)
釋明龍淮南宿遷姚氏子也。俗諱東陽。甞補邑庠諸生。居常好修嗜內典。二十年不問家人產。雅從善知識遊隆慶改元。澹然為居士。而北探諸名勝巨剎訪有道耆德。寓清苑越三寒暑。登銀山法華寺從大光和尚祝髮進具。尋居羊山秀峯庵。名德日起。鶉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諸陵。中貴人多檀施弗之顧安七十二眾期千日。親為說法闡三教宗旨。時休寧汪司馬道昆奉。
释明龙是淮南宿迁姚家的儿子。俗名东阳。曾经补任过邑庠的诸生。他平日喜欢修行,酷爱阅读佛教经典。二十年来,他不问家事,专心与善知识交往。隆庆改元时,他淡泊名利,成为居士。他北上探访名胜古迹和大寺庙,寻找有道德的长者。在清苑居住了三年,登上银山法华寺,跟随大光和尚剃度出家,受具足戒。不久,他居住在羊山秀峰庵,名声日益显赫。他穿着一件僧衣,不穿内衣,不穿外衣,不穿鞋,对诸陵的中贵人的施舍毫不在意。他安居七十二众,为期千日,亲自说法,阐述三教的宗旨。当时,休宁的汪司马道昆奉行。
詔行邊。道出諸陵期督府法華寺。聞師高德乃趣。一沙彌逆至。見師敞衲曾不掩[髆-甫+一] 祁寒無所侵。汪與督府避席禮之。携入洞中。坐石床與語。師略舉西來意。督府灑然信服。汪問千日畢能作常住乎。曰無常無住。明日辭歸。越旬有五日立春。羊山放光五色。又越七日除夕集眾告曰。元年元日吾當行矣。汝等識字者用耳聞經。不識字者用心念佛。務禪定智慧務濟物普心。
皇帝下诏巡视边疆。途中经过诸陵,计划在法华寺停留。听说师父德高望重,便急忙前往。一位小沙弥前来迎接。见到师父穿着敞开的袈裟,丝毫不遮掩,严寒对他毫无影响。汪与督府起身向师父行礼,将他带入洞中。坐在石床上与他交谈。师父简要地讲述了佛法西来的意义,督府深信不疑。汪问师父,千日结束后能否常住。师父说,一切无常,无法常住。第二天,师父告辞归去。过了十五天,立春时,羊山放出五色光芒。又过了七天,除夕时,师父召集众人说,新年的第一天我将离开。你们识字的人要用耳朵听经,不识字的人要用心念佛。务必要修禅定和智慧,普渡众生,发菩提心。
即此是佛慎弗他求。汝等勉之。除夜既半命弟子視中星曰。夜午乎。曰午矣。師曰。未也。日午乃行。元日羊山復放五色光如嚮。至日中師辭眾坐化。越七日闍維復放光如嚮。大眾與諸中貴人望光對師羅拜曰。佛耶佛耶。願以此光普照下土。已而舍利纍然。督府治塔藏之。汪公為之銘。賞萬曆元年正月也。
这就是佛,不要寻求其他的。你们要努力。除夕夜过半,师父命弟子观察中天的星星说:“现在是午夜吗?”弟子回答说:“是午夜了。”师父说:“不是,是正午才行动。”元旦那天,在羊山上又放出五色光,如同之前一样。到了正午,师父告别大众,坐化圆寂。过了七天,进行火葬时又放出光,如同之前一样。大众和各位贵族对着光向师父的舍利子礼拜说:“是佛啊,是佛啊。愿这光普照世间。”不久,舍利子堆积如山。督府建造塔来安放这些舍利子。汪公为此撰写了铭文。这是万历元年正月的事情。
應天棲霞寺沙門釋真節傳二
釋真節號素庵。襄陽人也。少為郡弟子。忽宿根內萌即辭割親愛。禮明休和尚祝髮。既而北遊京師。遍參講席。居秀法師座下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師之學富內外。諸方每以龍象推之。久之負錫南還金陵。出主攝山棲霞。眾逾三百教備五乘。據師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餘年。檀施之餘拓地為廬。時殷宗伯得琅琊大士像。五臺陸公亦鑄金像。悉歸師供奉。羅參知署曰圓通精舍。句曲李石麓學士盟為方外交。師闡大法不以期限。甞講法華經至多寶塔品。空忽現寶塔于座前一如經言。四眾跂觀灑然希覯。中使張某奉 慈聖皇太后命至同覩聖瑞。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宣 慈旨賜之。即於講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記其事。
释真节号素庵,襄阳人。年轻时是郡中的弟子,忽然宿根内在萌发,便辞别亲人,拜明休和尚为师剃发出家。后来北上京师,广泛参访讲席,坐在居秀法师座下,饱餐法喜,深得贤首的印证。真节法师的学问内外兼修,各方常以龙象推崇他。过了一段时间,他背负锡杖南归金陵,出任攝山棲霞寺的住持。寺中僧众超过三百人,教法完备,涵盖五乘。他坐在师子座上,击大法鼓三十多年。在檀施之余,他开拓土地建造庐舍。当时,殷宗伯得到了琅琊大士的像,五台的陆公也铸了金像,都归真节法师供奉。罗参知署称之为圆通精舍。句曲的李石麓学士与他结为方外之交。真节法师阐述大法不拘泥于时限。曾经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时,空中忽然显现宝塔在座前,正如经文所说。四众弟子翘首以盼,洒然稀有。中使张某奉慈圣皇太后之命来到,一同目睹了这一圣瑞。于是,慈圣皇太后赐给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件。随即在讲堂之西建了一座浮屠,以彰显神化。汪道昆记述了这件事。
嘉興東禪寺沙門釋明得傳三(百川海妙峯覺)
釋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又號千松。湖州烏程周氏子也。師生即頴異岐然不凡。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僧耶俗耶。父曰僧也。師慨然曰。吾願為是矣。於是力求出家。父母不聽。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從僧真祥習瑜珈教。越四載祝髮。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因而單衣芒屩遍遊叢席。匍匐叩請備歷艱辛。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道經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萬松問曰。大德何來欲求何事。對曰。欲叩普門求良導耳。松竪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却來相見。
释明得,号月亭,因继承了万松林禅师的法嗣,又号千松。他是湖州乌程周家的儿子。明得生来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小时候跟随父亲进入西资道场,便指着墙上画的罗汉像问父亲:“这是僧人还是俗人?”父亲回答说:“是僧人。”明得感慨地说:“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于是他坚决要求出家,但父母不同意。直到十三岁,他才投奔郡里的双林庆善庵,跟随僧人真祥学习瑜伽教义。四年后剃度出家,听说有更高的修行之事,便首先参拜百川海公,但没有得到契合。因此,他穿着单衣,脚穿草鞋,遍访各地的禅席,历经艰辛,四处求教。他自认为与般若的缘分浅薄,打算前往天竺,哀求观音大士,希望能遇到明师。在经过中竺时,听说万松在说法,便先去拜见。万松问他:“大德从何而来,想要寻求什么?”他回答说:“想要叩问普门,寻求好的导师。”万松竖起一根手指说:“你先去礼拜大士,然后再来相见。”
師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松曰。子欲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師聞罔然。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松不得已授以楞嚴大旨。於是苦心研究。至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雲散長空寒蟾獨朗。遂作偈呈曰。楞嚴經內本無經。覿面何須問姓名。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臘月冷如氷。松頷之囑曰。汝既悟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松住徑山。師為眾負米採薪不憚勞苦。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師卓錫而前。虎遁去。甞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宵隱几而坐。夢遊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嚴奧旨。至于結座乃說偈曰。
师父泪流满脸再次拜求解决生死的重大问题。松禅师说:“你想要摆脱生死,必须明白生死本身是无所著的,才能得到解脱。”师父听后感到迷茫。他接受了完整的戒律,从那以后,他每天早晚参禅叩问,但长时间没有进展。松禅师不得已,传授给他《楞严经》的深刻要义。于是他苦心钻研,当读到“清净本然,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时,他恍然大悟,如同云雾散去,长空中寒月独明。于是他作了一首偈颂呈上说:“《楞严经》中本无经,面对面何必问姓名。六月酷暑炎热如火,寒冬腊月寒冷如冰。”松禅师点头赞许,并嘱咐说:“你既然已经领悟了教法,将来在江南讲经时,无人能超越你。更高层次的大事,借此可以明了。”松禅师住在徑山,师父为大众背米砍柴,不畏劳苦。一次,他行走在林间小道上,有一只老虎挡住了去路,师父卓锡前行,老虎便逃走了。他曾经阅读《棗伯合论》至《十地品》时,深夜倚案而坐,梦见自己游历兜羅绵世界,登上讲坛阐述《华严经》的深奥要义。当讲法结束时,他说了一首偈颂。
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現。虛空笑開口。咄一咄下座。寤白松。松撫之曰。此聖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矣。無何松化去。師懸鐺守塔三載。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祇園亦默識而愛重。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師名。師遂掛錫報先寺。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鉢。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餘人敷其義趣。於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師陰禱于伽藍神曰。倘吾與聖教有緣。神其無悋訶護。移時有外道自雲間來施米百石。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而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
从本质上来说,本来就没有。今天又何曾有过呢?在一根毫毛的顶端显现。虚空中笑开了口。咄,一咄之下,众人下座。醒悟的白松,松抚着他说,这是圣人力量的默默庇佑。不仅仅是我的道即将流行,五台山的教法也将大大振兴。不久,松圆寂了。师父悬挂钟声,守护塔三年。听闻佛慧祇园法师讲法的盛况,戴着斗笠前去。祇园法师也默默认识并重视他。他的弟子沙泉颇为自负,不借助师父的名声。师父于是在报先寺挂锡。报先寺与佛慧寺仅一步之遥。因此,早晨则持钵乞食,中午则听讲,晚上则与十余位同修共同探讨法义。于是,众人日渐增多,香积寺的供应却跟不上。师父暗中向伽蓝神祈祷说,如果我与圣教有缘,神啊,请不要吝啬您的护佑。不久,有外道从云间来,施舍了百石米。从此,报先寺的盛况超过了佛慧寺。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上衣物和拂尘,而谢绝了。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復徑山凌霄峯。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一夕初夜趺坐。豁爾心境冥會疑滯氷釋。乃躍然說偈曰。千年翠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祖風。雲嶽高岑棲隱處。無言杲日普皆同。趨禮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自此道譽益隆學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虛日。開堂靈隱。門庭嚴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事誣師。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遁。餘黨笞死者二十人。師南遊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台郡教乘之被實師始也闡玄談于大中菴。三日菴災。獨師之丈室巋然無恙。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白蓮華。紫芝生於廁。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
后来他独自回到徑山的凌霄峰。因为心中的障碍还没有破除,他又努力参禅三年。一天晚上,在初夜时分趺坐时,他忽然心境开阔,所有的疑惑和障碍都像冰一样融化了。他兴奋地说了一首偈语:千年的翠竹,万年的松,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是祖师的风范。在高高的山岭上隐居的地方,无言的太阳普照着一切。他去礼拜萬松塔说,老汉没有欺骗我。从此,他的道誉越来越高,学者们纷纷前来。四方的人都来邀请他,一年到头没有空闲的日子。他在靈隱开堂讲法,门庭严谨,无赖不敢靠近。僧徹、空天然等人都不敢正视他。有人竟以不实之事诬陷师父,但不到一天事情就真相大白,天然坐化,诬陷者逃走。其余的同党被打死二十人。师父南下游历赤城,归化的外道不计其数。台郡教乘的兴盛实始于师父。他在大中菴阐述玄谈。三天后菴发生火灾,只有师父的房间安然无恙。他在法海讲解《圆觉疏钞》,地上长出白莲花,厕所里长出紫芝。五台的居士因此将他的讲堂命名为“涌莲”。
師居東禪夜夢。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師故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童子啟頰口如丹硃。師撫其背曰。爾猶獅也。童曰。師口何如。師張口示之。童踊入咽。師驚覺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不數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眾常千指妙峯覺法師入室弟子也。遙宗四明弘天台教觀之道。以師闡賢首未諳台衡故。質六即蛣蜣之義。師曰。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非蛣蜣上別有六即。覺曰。不然。天台六即不論世出世間有情無情。
师父居住在东禅寺,一天夜里梦见文殊菩萨骑着狮子出现,随后留下狮子,自己乘空而去。狮子突然变化成一个童子。师父故意问道:“你之前是狮子,现在是童子吗?试着开口说话。”童子露出脸颊,口如丹砂般红润。师父抚摸他的背说:“你还是狮子。”童子反问:“师父的口如何?”师父张开嘴给他看。童子跳入师父的咽喉中。师父惊醒,汗流浃背,却高兴地说:“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已在我腹中。”没过几个月,五台山的陆公带领众人请师父讲解《华严大钞》。众人中常有上千人,妙峯觉法师是入室弟子。他远宗四明,弘扬天台教观之道。因为师父阐述贤首宗而不熟悉台宗,所以询问六即蛣蜣的意义。师父说:“天台的六即在于修行人的迷与悟。比如我在名字位,那么十界都是名字;我证得究竟,那么十界都是究竟。如果我如蛣蜣,那么十界都是蛣蜣。并不是蛣蜣之上另有六即。”觉法师说:“不是这样。天台的六即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有情还是无情。”
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劣哉。師曰。聖人設教誠為汲引迷塗。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於戲論。學人何有哉。前五即置所弗論。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如金出鑛。似璧離璞。是故如來初成正覺觀於九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非惟九界正報。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所以歎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得。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果如子言。其究竟蛣蜣永無成佛日矣。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菩提心。所謂十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鎚。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迷而作眾生金重為鑛其失孰大。覺曰。究竟蛣蜣非是說也。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稱究竟。一界既爾。界界總然。當界而論。六即自備。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師笑曰。子去做一個究竟蛣蜣也。聞者無不高其論。吳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師見故逆而問曰。汝奚為而來。曰禮祖師也。師叱曰。汝身為比丘心實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謂毘娑門天王是也。彼以神力為佛外護。稱其為祖師。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謬且倒乎。遂毀其像易事達磨之像。謂其僧曰。此爾祖師也。凡所過名蘭精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
俾學人專心正道。其護教概如此也。師為人脩幹孤高性度剛毅。以傳法為已任。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慼不形乎色。至于登座則慈雲靄然。七眾無不渥其沛澤。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室中雖不橫施棒喝。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萬曆丁亥秋告眾曰。吾為汝等轉首楞嚴法輪作再後開示。無復為汝更轉也。冬示疾。尤諄諄囑以教乘事。明年正月望後二日吉祥而逝。世壽五十有八。臘四十有六。荼毘塔于徑山。
天台慈雲寺沙門釋真清傳四(寶珠荊山月溪)
釋真清。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也。生而頴異脩幹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史數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嶽伏虎巖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遊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時內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張太后賜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
數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蹟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雲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於吉祥。豔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師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却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遊天台窮搜勝絕。
懷無見覩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毘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歎曰。某所講經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千日之期。已而復歸天台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峯。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聖。師方展拜。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蓋師日勤五悔。密持梵網心地品及十六觀經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甞示眾曰。
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範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後學不遵佛制輒犯規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萬曆丁亥八月蒙 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艱。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時台郡王理邢某親登雲嶠而設供焉。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師之室。
遂罄衣鉢贖歸之。將謀興建。俄雲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於桐川。再畢返棹嘉禾龍淵。欻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鉢遺囑弟子。如法闍維。盡發長物。於五臺雲棲西興五處飯僧。有勉服藥石者。師謝曰。生死藥能拒乎。吾淨土緣熟聖境冥現。此人間世固不久矣。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期於二十九日告終。每日雖米漿不入於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眾請曰。和尚往生淨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眾曰。
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軟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荼毘日天色霽明淨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雲。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點。烟焰起時異香充塞。內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火餘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琅竿猶香氣郁郁。師生於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於萬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雲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明高僧傳卷第四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