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高僧傳
明 如惺撰8卷CBETA T2062大于一万字 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習禪篇第三之四(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
南康軍雲居寺沙門釋德昇傳一(慧溫)
釋德昇號頑庵。漢州何氏子也。幼溺塵滓稍長夢醒。二十得度游心講席。三學四眾以義虎推焉。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輒。更衣頂笠謁文殊道和尚。懇示佛法省要之旨。道說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奪得寶珠村裏賣。十字街頭窮乞兒。腰間掛箇風流袋。昇將擬對。道叱曰。莫錯。於是退參三年。方領前旨。入閩鼓山禮覲竹庵問。國師不跨石門句意旨如何。竹庵應聲曰。閒言語。言下頓悟。後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昇曰。聞時富貴見後貧窮。釋慧溫號蘿菴產于福州鄭氏。與昇同依竹庵於東。未幾因竹庵謝事。自以。胸次而未灑然。又謁高庵悟南華昺草堂清諸耆宿。皆蒙賞音。會竹庵遷閩乾元。溫復歸省庵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用停囚長智。道將一句來。溫釋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訶風。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竹庵肯之。後住通州狼山。與昇共樹竹庵赤幟為一方良導也。
释德升,别号顽庵,是汉州何家的儿子。他自幼沉溺于世俗之中,稍长后如梦初醒。二十岁时剃发出家,专心于讲经说法。在三学四众中,他以义虎之名受到推崇。忽然有一天,他因自我反省而彻底改变,换上法衣,戴上斗笠,去拜见文殊道和尚,恳求指示佛法的精髓。道和尚以偈语回答说:“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十字街头穷乞丐,腰间挂个风流袋。”德升想要回答,道和尚喝止他说:“不要错解。”于是德升退下,参悟三年,才领悟了先前的意思。后来他进入福建鼓山,拜见竹庵,询问国师不跨石门的句意。竹庵随即回答:“闲言语。”德升顿时开悟。后来有僧人问他:“什么是无位真人?”德升回答:“闻时富贵见后贫穷。”释慧温,别号萝庵,出生于福州郑家,与德升一同依止于竹庵。不久,因为竹庵谢世,他感到心中尚有未解之谜,于是又去拜见高庵、悟南、华昺、草堂、清等诸位长老,都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当竹庵迁至闽乾元时,慧温又回到省庵,说:“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道将一句来。”慧温释然开悟,呈上偈语说:“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竹庵认可了他。后来慧温住持通州狼山,与德升共同树立竹庵的赤幡,成为一方的良导。
南康軍雲居寺沙門釋自圓傳二(善能)
釋自圓號普雲。綿州雍氏子也。夙有靈根少能割愛。卸欲梏如魚脫網。入法苑似鳳棲梧。十九試經得頌祠牒。染衣之後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後出關南下。參遊四眾咸推英俊。遍扣尊宿。始入龍門偶步廊廡。覩繪壁間胡人之像忽爾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舉法眼偈曰。頭戴貂鼠帽腰懸羊角錐。語不令人會。須得人譯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為汝譯了也。圓於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國言音不可窮。起雲亭下一時通。口門廣大無邊際。吞盡楊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東矣。釋善能亦高庵嗣法門人。其族嚴陵未詳姓氏。一日高庵普請擇菜。次庵知其緣熟忽以猫兒擲能懷中。能擬議。被庵攔胸踏倒。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歷侍既久德馨遠聞。緇素傾心天人擁出。住持福州中際大闡宗風。世稱雙樹法幢云。
释自圆号普云,是绵州雍氏家族的子弟。自幼具有慧根,年轻时就能割舍贪恋,摆脱欲望的束缚如同鱼儿脱网,进入佛门好似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十九岁时,通过读经考试获得颂祠牒。穿上僧衣后,首先深入研究律宗,对于戒律的遵守和执行,如同洁白无瑕的玉璧。沉浸在教法的海洋中五年,然后离开关中南下,参访各地,四众弟子都推崇他为才智出众的人物。遍访尊宿,刚进入龙门时偶然走在走廊上,看到壁画中的胡人画像突然有所领悟。到了晚上,向高庵报告此事。高庵举出法眼的偈语说:“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话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随即点燃灯火示意说:“我已为你译出。”自圆立刻在言下大悟,呈上偈语说:“外国言语深不可测,起云亭下一时应贯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岐栗棘蓬。”高庵派人去侍奉佛眼,佛眼说:“我的教法将东传。”释善能也是高庵嗣法门人,他的家族是严陵人,具体姓氏不详。一天,高庵普请众僧择菜,轮到善能时,高庵知道他机缘已熟,忽然将一只猫儿扔到他怀中。善能正要思考,被高庵拦胸踏倒,顿时豁然开朗,起身只是吟哦笑对。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善能德行馨香远播,僧俗二众都倾心于他,天人也拥护他。住持福州中际寺,大力弘扬宗风,世人称他为双树法幢。
臨安府淨慈寺沙門釋彥充傳三
釋彥充號肯堂。杭之於潛盛氏子也。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內著。生而知有願脫塵羈。遂依明空院釋義堪薙髮。五夏學律一鉢孤征。逕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圓。後聞僧舉東林顏示眾曰。我此間別無玄妙。秖有木札羹鐵釘飯。一任汝等咬嚼。彥竊喜之直謁陳所見解。東林謂曰。據汝所見處正坐在鑑覺中也。彥盡將從前所得底一時颺下。專注一心精勤參究。一日聞傍僧舉南泉道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乃默自覺曰。打草秖要蛇驚耳。次日入室東林問。那裏是巖頭密啟其意處。彥曰。今日捉敗這老賊。林曰。達磨大師性命在汝手裏也。彥擬開口。驀然被林攔胸一拳。頓即大悟汗流浹背點首言曰。臨濟道黃蘗佛法無多子。豈虛語哉。呈偈曰。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德山與巖頭。萬里一條鐵。林深然之。
释彦充,号肯堂,是杭州于潜盛氏家族的儿子。他自幼就展现出聪慧的天性和内在的善根。生来就有着脱离尘世束缚的愿望,于是他依从明空院的释义堪剃度出家。经过五个夏季学习戒律,他独自托钵行脚,直接前往大愚山宏智寺的正堂大圆。后来,他听到一位僧人提起东林颜向众人展示说:“我这里没有玄妙的东西,只有木札羹和铁钉饭,任由你们去咀嚼。”彦充对此感到非常高兴,直接去拜见并陈述自己的见解。东林颜对他说:“根据你的见解,你正坐在鉴觉之中。”彦充将之前所得的一切一时放下,一心一意,勤奋地参究。一天,他听到旁边的僧人提起南泉道时,人们看到这株花如同梦境一般。他默默自觉地说:“打草只是为了惊蛇。”第二天,他进入东林颜的房间,东林颜问他:“哪里是岩头密启其意的地方?”彦充说:“今天捉住了这个老贼。”东林颜说:“达磨大师的性命就在你手里。”彦充正要开口,突然被东林颜拦胸一拳,顿时大悟,汗流浃背,点头说:“临济道、黄蘗佛法不多,岂是虚言吗?”他呈上偈语说:“为人必须彻底,杀人必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东林颜深表赞同。
婺州智者寺沙門釋真慈傳四
釋真慈號元庵。潼川李氏子也。總角即慕空寂好遊伽藍。懇父母依成都之正法院圓頂受具足大小乘戒。潔肅氷雪解慧日隆。耽嗜貝文遍遊講肆。聽圓覺修多羅。至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畢竟無體實同幻化。因而有省頌曰。一顆明珠。在我這裏。撥著動著。放光動地。呈似諸座講師。無能識者。歸舉受業師。師以狗子無佛性話詰之。慈曰。百千公案無出此頌也。師乃叱出。因而南遊廬阜掛錫圓通。時卍庵為西堂為眾入室。舉僧問雲門。撥塵見佛時如何。門曰。佛亦是塵。慈聞豁然。隨聲便喝。以手指胸曰。佛亦是塵。復呈頌曰。撥塵見佛佛亦是塵。問了答了直下翻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又頌塵塵三昧曰。鉢裏飯桶裏水。別寶崑崙坐潭底。一塵塵上走須彌。明眼波斯笑彈指。笑彈指珊瑚枝上清風起。卍庵頷之。於是聲揚四表道洽殊途。出主智者誨誘學者。大屠龍之手焉。
释真慈,号元庵,是潼川李家的子弟。他从小就向往空寂的生活,喜欢游历寺院。他恳求父母让他在成都的正法院出家,受具足戒,学习大乘和小乘的教义。他品行高洁,智慧日增,沉迷于贝叶经文,遍访各地讲经的场所。他聆听《圆觉经》和《修多罗经》,当听到“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时,他有所领悟,颂曰:“一颗明珠,在我这里,拨着动着,放光动地。”他将此颂呈给诸位讲经的师父,无人能识。他回去请教受业师,师父用“狗子无佛性”的话来诘问他。真慈说:“千百个公案,无出此颂。”师父于是将他斥退。因此,他南下游历,挂锡于圓通寺。当时卍庵是西堂,为众人入室讲解。提到有僧问云门:“拨尘见佛时如何?”云门说:“佛亦是尘。”真慈听后豁然开朗,随即喝道,用手指胸说:“佛亦是尘。”又呈颂曰:“拨尘见佛佛亦是尘,问了解了直下翻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颂“尘尘三昧”说:“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仑坐潭底,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卍庵对此表示赞同。于是真慈的名声远扬,他的教法影响广泛。他出任天台大师,教导学者,成为大屠龙的高手。
福州鼓山沙門釋安永傳五(安分)
釋安永號木庵。閩縣吳氏子也。永生具道質行止肅然。身汩愛纏心懷遐舉。弱冠薙髮高標物外。聞有別傳之道。乃謁懶菴禪師於雲門。入室之際菴顧而問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不得向世尊良久處會。隨後便喝。永倏然契悟。諸人未得箇入處須得箇入處。既得箇入處不得忘却老僧。永曰。恁麼說話面皮厚多少。木菴則不然。諸人未得箇入處須得箇入處。既得箇入處直須揚下入處始得。凡所說法簡明如此。時有安分菴主。少與永共隷業於安國。後永偕依懶菴不契。辭謁大慧於徑山。行次錢塘江干。仰瞻宮闕忽聞街司喝侍郎來。分忽大悟偈曰。幾年個事掛胸懷。問盡諸方眼不開。肝膽此時俱裂破。一聲江上侍郎來。竟回西禪。懶菴迎之付以伽梨衣。自爾不規所寓。後庵居劍門。化被嶺表。學者從之。
释安永,号木庵,是闽县吴家的儿子。他天生具有修道的资质,行为举止庄重严肃。他的身体虽然被世俗的贪爱所困扰,但内心却向往超脱。成年后剃发出家,追求超越世俗的生活。听说禅宗有别传心法,于是前往云门拜访懒庵禅师。当他进入懒庵禅师的房间时,懒庵禅师看着他问道:“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思是不要在有言无言上执着,而应超越这些。安永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找到答案,懒庵禅师随即大喝一声。安永突然领悟了。他对其他人说,如果你们还没有找到入门的方法,必须找到入门的方法。一旦找到入门的方法,就不要忘记老僧的教诲。安永说:“这样说来,脸皮也太厚了。”而木庵则不同,他对其他人说,如果你们还没有找到入门的方法,必须找到入门的方法。一旦找到入门的方法,就应该直接实践入门的方法。他所说的法都是这样简洁明了。当时有安分庵主,年轻时和安永一起在安国工作。后来安永和安分庵主一起依懒庵禅师学习,但没有契合。于是他辞别懒庵禅师,前往径山拜访大慧禅师。当他走到钱塘江边时,抬头看到宫殿,忽然听到街上的人喊“侍郎来了”。安分庵主顿时大悟,作了一首偈子:“几年心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裂破,一声江上侍郎来。”然后他回到西禅寺。懒庵禅师迎接他,把僧伽梨衣交给他。从此他不再拘泥于固定的住所。后来他住在剑门,教化岭南地区的人们,许多学者都来跟随他学习。
臨安府淨慈寺沙門釋曇密傳六
釋曇密號混源。天台盧氏子也。生即英敏頴異匪凡。幼失廕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足戒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天台教觀。而於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歎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於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倘有隙見足快生平。聞大慧唱道徑山。腰包禮謁。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於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職維那。聞忠舉香嚴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呈偈。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酧無滯。始囑曰。子此後方可見大慧也。於是受教辭往梅陽。服勤四載。慧甞登座焉。出世奉詔住持淨慈大弘教忠之道。戶外之履常滿。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释曇密,号混源,是天台盧家的子弟。他生来就聪明过人,不同凡响。幼年时就失去了依靠,但他志向高远。最初,他依靠邑中的资福道荣深入研究佛教教义。十六岁时,他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为僧人。他对大小乘的戒律都了如指掌,没有瑕疵。他精心学习天台宗的教义和观法,对于顿悟和渐悟、偏圆、性具、理毒等深奥的教义,他都能像数自己的手指一样清楚。一天,他感叹说,教法的精妙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终究没有脱离名言,不是真正的见性。不如换一种方式,学习别传的学问,或许能有所领悟,足以快慰平生。听说大慧在徑山讲道,他便���着行囊前去拜见,又访问了雪巢、一此庵元等诸位高僧,但都没有得到启发。于是他从閩地前往泉南,投奔教忠光和尚,被任命为维那。听到忠和尚举香嚴擊竹的因缘,他豁然开朗,有所领悟,呈上偈语。忠和尚用玄沙未徹之语来考验他,他回答得毫无滞碍。忠和尚开始嘱咐他,说你以后可以见大慧了。于是他受教辞别,前往梅阳,勤修了四年。大慧曾登座讲法。他被任命为住持,大力弘扬教忠之道。门外的鞋子常常堆满,显示他的教法广受欢迎。他示寂后,塔建于本山的西北角。
明州天童寺沙門釋咸傑傳七
釋咸傑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師。自幼頴異過人。及壯剃髮進具遍參知識。最後謁應庵華和尚於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應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衣鉢。氣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後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華藏。未幾奉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竪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辯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也。良久曰。
達磨大師無當門齒。上堂卓拄杖曰。迷時秖迷這個。復卓一下曰。悟時秖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打-丁+(天/韭)] 。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麼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拄杖曰。三十年後又舉。金峯和尚示眾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後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峯曰。問凡答凡問聖答聖。僧又問。如何是和尚無老婆心。峯曰。
問凡不答凡問聖不答聖。師曰。我當時若見他恁麼說。好向他道。爾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聖凡窠臼也。又舉婆子燒庵話畢師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乃召眾曰。這婆子住處深穩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焰。這僧孤身逈逈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在。今老僧與麼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欄干。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淨倮倮赤洒洒。不可把達磨一宗掃地而盡。所以雲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在。師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夔州臥龍山沙門釋祖先傳八(法薰)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弘臨濟之宗。遂腰包參謁。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錐拶。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後密庵住靈隱。命師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時奈何。師曰。用捉作什麼。如風吹水自然成文。有講楞嚴座主。求示。師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時有石田法薰參師。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師頷之。後出世為嗣法焉。
臨安府靈隱寺沙門釋崇岳傳九
釋崇岳字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也。隆興二年得度於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後謁密庵傑和尚。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菴還靈隱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擡脚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囑弟子以闡法是務。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峯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雲居善開。
臨安府徑山沙門釋師範傳十
釋師範字無準。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和尚出家。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熙六年始腰包遊於成都正法寺。請益堯和尚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師於是晝夜體究。一日如廁。因提前話有省。明年出遊廣浙謁佛照於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又問。帶得劍來麼。師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髮。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師侍次時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麼。如風吹水自然成文。師於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遊天台雁宕。時雪峯雲和尚住瑞巖留師分座。夜夢一偉人。
手持把茅授與師。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迎師。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然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又奉旨領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襴衣加佛鑑禪師之號。師住徑山。其殿宇兩遭回錄。皆兩復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築室百楹接待雲水。額曰萬年正續。次於其西數百步結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師之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於山中設祠祀俗之祖父。事聞於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築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
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遺書數十言。而與客言笑諧謔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台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弊帛。奉全身塔于圓照。
鄭州普照寺沙門釋道悟傳十一(附白雲海)
釋道悟號佛光。陝西蘭州冠氏子也。師生即齒髮俱長具大人相。年十六力求出家父母不聽。乃絕食幾死。遂捨入里中寺祝髮。閱二年偶宿臨洮灣子店夢梵僧。振聲喚覺忽聞馬嘶。豁然大悟喜不自勝。說偈曰。見也羅見也羅遍虛空只這個。遂歸告母曰。某於途中拾一物。母問何物。師曰。無始來不見了的。母掌曰。何喜之有。遂辭欲參方去。母問。汝將何之。答曰。水流須到海。鶴出白雲頭。先是熊耳山有白雲海禪師。雖住古剎不畜一徒。人或問。和尚何不擇一法嗣去。海曰。芝蘭秀發獨出西秦。曰幾時至。海曰。行脚了也。師腰包將至。海命侍者鳴鐘集眾曰。
我關西弟子來也。然此寺原是郭子儀所建。今渠自來住持。汝當迎之。師方入門。海遙見便云。相公來何暮也。師進前曰諾。海大笑。竟授與衣法令繼其席。自即退隱寺側。先有群盜盤踞劫民受其害。或請海捕之。海曰。非老僧所能也。不久郭公至必自捕也。民弗解其說。後師居寺方三日。乃率眾往擒盡縛之。破其穴將欲盡誅。賊哀乞命。師從容謂曰。汝劫財物傷人命分當死矣。今汝乞命獨不念彼命乎。賊叩首流血願從三寶戒誓不為非。師為說偈剃髮釋之。自是路不拾遺者數十年。人始信師實郭令公之再來也。宋大定二十四年海公歿。師方出主鄭州普照。
又遷三鄉竹閣庵。身著白衣跨黃犢吹短笛遊於洛中。甞曰。道我凡耶。曾向聖位中來。道我聖耶。又向凡位中去。道我非凡非聖耶。却向毘盧頂上別有行處。泰和五年於臨洮大勢寺結夏。闡圓覺經謂眾曰。此席將半。吾當行矣。五月十二日晚小參為眾談第一義。晨興呼侍僧曰。我病覓藥去。侍僧將出門。師已蛻矣。上有五色祥雲盤結似蓋。紅光如日彌塞四維三日不散。世壽五十五。僧臘三十有九。弟子舉全身建塔焉。
系曰。迦葉聞那羅王三奏樂則三起舞。非習氣其誰耶。昔郭邠陽能為國討賊拯民於塗炭。今為佛光居寺方三日便擒群盜。得非習氣使然者乎。觀其著白衣騎黃犢而吹笛遊洛。自稱於毘盧頂上別有行處。此又不可思議也矣。
江西羅湖沙門釋曉瑩傳十二
釋曉瑩字仲溫。未詳氏族。歷參叢席頓明大事。四眾推重。晚歸羅湖之上。杜門却掃不與世接。惟以生平之所見聞諸方尊宿提唱之語及友朋談說議論宗教之言或得於殘碑蠧簡有關典謨之說。皆會萃成編曰羅湖野錄。其所載者皆命世宗匠賢士大夫言行之粹美機鋒之勁捷酧酢之雄偉氣格之弘曠可以輔宗乘訓後學抑起人于至善。是故閱者不忍釋手云。
名山天寧寺沙門釋禪惠傳十三
釋禪惠即名山人也。家世業儒。屢舉不第。元符間郡守呂由誠見以僧勅戲之。遂棄儒從釋。力參祖道得大開悟。初出住邑天寧寺。出入必策馬乘輿。諸耆宿言以佛法貴乎苦行固不宜乘輿馬服綺繡。師答以偈曰。文殊駕師子。普賢跨象王。新來一個佛騎馬也無妨。凡所說法機鋒敏捷。有語錄行世。
巴川宣密院沙門釋顯嵩傳十四(淨業)
釋顯嵩西蜀重慶銅梁李氏子。飽參倦遊出世住巴川之宣密院。三十年跡不出閫。紹興中集眾說偈曰。八十年中甞浩浩宏開肆貨摩尼寶也。無一個共商量。不是山僧收舖早。言訖端坐而逝。荼毘舍利無算。時有淨業和尚。石照文氏子。少業屠。有羊方乳二羔。將殺之。二羔銜其刀跪伏於門。若乞母命。師感歎棄家為僧。力參宗匠忽大悟作偈曰。昨日羅剎心。今朝菩薩面。羅剎與菩薩。不隔一條線。
平江靜濟沙門釋法全傳十五
釋法全字無庵。崑山陳氏子。生有偉質溫粹不凡。幼請父母從道川禪師為僧。參請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靜濟寺殿前。偶觸首於柱忽大悟。旁觀者見其光彩飛動而不自知。自此遍遊名山業席。道價日益。乾道中將示寂。眾求遺偈。師瞪目下視。眾又請。遂援筆書無無二字端坐而逝。闍維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峯。
臨安徑山沙門釋道冲傳十六
釋道冲字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也。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峯。無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師為開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降勅命主杭洲雙徑。師謂眾曰。不赴法華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何以為後學法。遂慵然就法華開堂。月餘即銜 旨登徑山。於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囑後事。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毘舍利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菴。一于金陵玉山菴。
保定興聖寺沙門釋德富傳十七
釋德富保定易縣謝氏子也。年七歲力求出家。父母感異夢遂捨入興聖寺。依真空和尚薙髮受具戒。力究大法。一日經行次忽大悟。自是名播叢林。宋皇慶初萬山壽和尚奉旨大興水陸齋會請師開堂說法。七眾咸集。師方升座說偈。忽於座上放大光明。遍照空際現諸瑞相。良久方隱聞于朝廷賜通辯大師之號併金僧伽黎衣。及後示滅有白光頂出照耀四達。荼毘得舍利數十顆。建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終)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