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 鳩摩羅什譯4卷CBETA T1564大于一万字 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中論卷第四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問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來正遍知號為法王,一切智人是則應有。
问:在所有世俗中,唯有如来被称为正遍知,尊为法王,一切智人,那么他应该拥有一切。
答曰:今諦思惟,若有應取;若無何所取?何以故?如來,
答:现在仔细思考,如果存在应该被取;如果不存在,那么取什么?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如来,
「非陰不離陰, 此彼不相在;
并非五蕴之外独立存在,它们之间也不相互包含;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如来并非由五蕴构成,那么如来又存在于何处呢?
若如來實有者,為五陰是如來?為離五陰有如來?為如來中有五陰?為五陰中有如來?為如來有五陰。是事皆不然。五陰非是如來。何以故?生滅相故。五陰生滅相,若如來是五陰,如來即是生滅相。若生滅相者,如來即有無常斷滅等過。又受者受法則一,受者是如來、受法是五陰。是事不然,是故如來非是五陰。離五陰亦無如來,若離五陰有如來者,不應有生滅相。若爾者,如來有常等過。又眼等諸根不能見知,但是事不然,是故離五陰亦無如來。如來中亦無五陰。何以故?若如來中有五陰,如器中有果、水中有魚者,則為有異。
如果如来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是五蕴构成了如来吗?还是如来独立于五蕴之外存在?是如来包含着五蕴?还是五蕴包含着如来?或者是如来拥有五蕴?这些说法都不成立。五蕴并不是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五蕴具有生灭相。如果五蕴是如来,那么如来也就具有生灭相。如果具有生灭相,那么如来就会有无常、断灭等过失。另外,如果受者和受法是一体的,那么受者是如来,受法是五蕴。但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此如来不是五蕴。五蕴之外也没有如来,如果五蕴之外有如来,那么如来就不应该具有生灭相。如果是这样,那么如来就会有常住等过失。再者,眼等诸根并不能直接见到或知道如来,但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此五蕴之外也没有如来。如来之中也没有五蕴。为什么呢?如果如来之中有五蕴,就像器中装有果实、水中有鱼一样,那么就会有差异。
若異者,即有如上常等過,是故如來中無五陰。又五陰中無如來。何以故?若五陰中有如來,如床上有人、器中有乳者,如是則有別異,如上說過,是故五陰中無如來。如來亦不有五陰。何以故?若如來有五陰,如人有子,如是則有別異。若爾者,有如上過。是事不然,是故如來不有五陰。
如果存在差异,就会有如上所述的常见等错误,因此如来中没有五陰。同样,在五陰中也没有如来。为什么呢?如果五陰中有如来,就像床上有人、容器中有乳一样,这样就会有差异,如上所述的错误,因此五陰中没有如来。如来也不拥有五陰。为什么呢?如果如来拥有五陰,就像人有子女一样,这样就会有差异。如果这样,就会有如上所述的错误。这是不对的,因此如来不拥有五陰。
問曰:如是義求如來不可得,而五陰和合有如來。
问:如果这样,寻求如来是不可得的,但五陰和合时却有如来。
答曰:
答:
「陰合有如來, 則無有自性;
如果五蕴与如来相合,那么它们就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如果它们没有自性,又怎能因为其他因素而存在呢?
若如來五陰和合故有,即無自性。何以故?因五陰和合有故。
如果说如来的五陰是因和合而存在,那么它们就没有自性。为什么呢?因为五陰的存在是依赖于和合的缘故。
問曰:如來不以自性有,但因他性有。
答曰:若無自性,云何因他性有?何以故?他性亦無自性。又無相待因故,他性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名為他。復次:
「法若因他生, 是即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來?」
若法因眾緣生,即無有我。如因五指有拳,是拳無有自體。如是因五陰名我,是我即無自體。我有種種名,或名眾生、人、天、如來等。若如來因五陰有,即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云何說名如來?是故偈中說「法若因他生,是即為非我;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來?」復次:
「若無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為如來?」
若無自性,他性亦不應有。因自性故名他性,此無故彼亦無,是故自性、他性二俱無。若離自性、他性,誰為如來?復次:
「若不因五陰, 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為如來。
今實不受陰, 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為如來。
若於一異中, 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陰, 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若未受五陰先有如來者,是如來今應受五陰已作如來,而實未受五陰時先無如來,今云何當受?又不受五陰者,五陰不名為受,無有無受而名為如來。又如來一異中求不可得,五陰中五種求亦不可得。若爾者,云何於五陰中說有如來?又所受五陰,不從自性有。若謂從他性有。若不從自性有。云何從他性有?何以故?以無自性故,又他性亦無。復次:
「以如是義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當以空, 而說空如來?」
以是義思惟,受及受者皆空。若受空者,云何以空受而說空如來?
問曰:汝謂受空、受者空,則定有空耶?
答曰?
不然。何以故?
「空則不可說, 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諸法空則不應說,諸法不空亦不應說,諸法空不空亦不應說,非空非不空亦不應說。何以故?但破相違故以假名說。如是正觀思惟,諸法實相中不應以諸難為難。何以故?
「寂滅相中無, 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 邊無邊等四。」
諸法實相如是微妙寂滅,但因過去世起四種邪見: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寂滅中盡無。何以故?諸法實相畢竟清淨不可取,空尚不受,何況有四種見。四種見皆因受生,諸法實相無所因受。四種見皆以自見為貴、他見為賤,諸法實相無有此彼。是故說寂滅中無四種見。如因過去世有四種見,因未來世有四種見亦如是。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問曰:若如是破如來者,則無如來耶?
答曰:
「邪見深厚者, 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邪見有二種:一者破世間樂;二者破涅槃道。破世間樂者是麁邪見,言無罪無福,無如來等賢聖。起是邪見,捨善為惡,則破世間樂。破涅槃道者,貪著於我,分別有無,起善滅惡。起善故得世間樂,分別有無故不得涅槃。是故若言無如來者,是深厚邪見,乃失世間樂,何況涅槃!若言有如來,亦是邪見。何以故?如來寂滅相,而種種分別故。是故寂滅相中,分別有如來亦為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於有無。」
諸法實相性空故,不應於如來滅後思惟若有、若無、若有無。如來從本已來畢竟空,何況滅後!
「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戲論名憶念取相分別此彼。言佛滅不滅等,是人為戲論,覆慧眼故,不能見如來法身。此〈如來品〉中,初中後思惟,如來定性不可得。是故偈說: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此品中思惟推求,如來性即是一切世間性。
問曰:何等是如來性?
答曰:如來無有性,同世間無性。
中論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問曰:
「從憶想分別, 生於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生。」
經說因淨不淨顛倒,憶想分別生貪恚癡。是故當知有貪恚癡。
答曰:
「若因淨不淨, 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
若諸煩惱因淨不淨顛倒憶想分別生,即無自性,是故諸煩惱無實。復次:
「我法有以無, 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我無有因緣若有若無而可成,今無我諸煩惱云何以有無而可成?何以故?
「誰有此煩惱, 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煩惱名為能惱他,惱他者應是眾生,是眾生於一切處推求不可得。若謂離眾生但有煩惱,是煩惱則無所屬。若謂雖無我而煩惱屬心,是事亦不然。何以故?
「如身見五種, 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如身見,五陰中五種求不可得;諸煩惱亦於垢心中,五種求亦不可得。又垢心於煩惱中,五種求亦不可得。復次: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淨不淨顛倒者,顛倒名虛妄。若虛妄即無性,無性則無顛倒。若無顛倒,云何因顛倒起諸煩惱?
問曰: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三毒根本。」
是六入,三毒根本,因此六入生淨不淨顛倒,因淨不淨顛倒生貪恚癡。
答曰:
「色聲香味觸, 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炎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色聲香味觸法自體,未與心和合時空無所有,如炎如夢,如化如鏡中像,但誑惑於心,無有定相。如是六入中,何有淨不淨?復次:
「不因於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若不因於淨,先無有不淨,因何而說不淨?是故無不淨。復次:
「不因於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若不因不淨,先無有淨,因何而說淨?是故無有淨。復次:
「若無有淨者, 何由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無淨不淨故,則不生貪恚。
問曰:經說常等四顛倒。若無常中見常,是名顛倒;若無常中見無常,此非顛倒。餘三顛倒亦如是。有顛倒故,顛倒者亦應有,何故言都無?
答曰:
「於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於無常中著常,名為顛倒。諸法性空中無有常,是中何處有常顛倒?餘三亦如是。復次:
「若於無常中, 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若著無常言是無常,不名為顛倒者,諸法性空中無無常,無常無故,誰為非顛倒?餘三亦如是。復次: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云何而有著?」
可著名物,著者名作者,著名業,所用法名所用事,是皆性空寂滅相。如〈如來品〉中所說,是故無有著。復次:
「若無有著法, 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著名憶想分別此彼有無等。若無此著者,誰為邪顛倒?誰為正不顛倒?復次: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生。
若於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於顛倒?」
已顛倒者,則更不生顛倒,已顛倒故。不顛倒者亦不顛倒,無有顛倒故。顛倒時亦不顛倒,有二過故。汝今除憍慢心,善自觀察,誰為顛倒者?復次:
「諸顛倒不生, 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顛倒種種因緣破故,墮在不生。彼貪著不生,謂不生是顛倒實相。是故偈說,云何名不生為顛倒?乃至無漏法尚不名為不生相,何況顛倒是不生相。顛倒無故,何有顛倒者?因顛倒有顛倒者。復次:
「若常我樂淨, 而是實有者,
是常我樂淨, 則非是顛倒。」
若常我樂淨是四實有性者,是常我樂淨則非顛倒。何以故?定有實事故。云何言顛倒?若謂常我樂淨倒是四無者,無常苦無我不淨是四應實有,不名顛倒。顛倒相違故名不顛倒。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常我樂淨, 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若常我樂淨是四實無,無故無常等四事亦不應有。何以故?無相因待故。復次: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如是者,如其義。滅諸顛倒故,十二因緣根本無明亦滅,無明滅故三種行業乃至老死等皆滅。復次: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諸煩惱即是顛倒而實有性者,云何可斷?誰能斷其性?若謂諸煩惱皆虛妄無性而可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若諸煩惱虛妄無性,則無所屬,云何可斷?誰能斷無性法?
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問曰:破四顛倒,通達四諦,得四沙門果。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為滅諦,能至滅諦名為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無故,則無四沙門果。四沙門果無故,則無四向四得者。若無此八賢聖,則無僧寶。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為佛,無法何有佛?汝說諸法皆空,則壞三寶。復次: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若受空法者,則破罪福及罪福果報,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諸過故,諸法不應空。
答曰: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緣說空?亦不解空義。不能如實知故,生如是疑難。復次: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為眾生說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實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不須第二俗諦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復次: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若人鈍根不善解空法,於空有失而生邪見。如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為所害。又如呪術,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則還自害。鈍根觀空法亦如是。復次: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世尊以法甚深微妙,非鈍根所解,是故不欲說。復次: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汝謂我著空故,為我生過。我所說性空,空亦復空,無如是過。復次: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復次:
「汝今自有過, 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汝於有法中有過不能自覺,而於空中見過,如人乘馬而忘其所乘。何以故?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汝說諸法有定性。若爾者,則見諸法無因無緣。何以故?若法決定有性,則應不生不滅,如是法何用因緣?若諸法從因緣生,則無有性。是故諸法決定有性,則無因緣。若謂諸法決定住自性,是則不然。何以故?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諸法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何以故?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眾緣而有,若不待眾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汝上所說空法有過者,此過今還在汝。何以故?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則無有生滅。無生滅故,則無四聖諦法。何以故?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苦不從緣生故則無苦。何以故?經說無常是苦義。若苦有定性,云何有無常?以不捨自性故。復次: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若苦有定性者,則不應更生,先已有故。若爾者,則無集諦,以壞空義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者,則不應滅。何以故?性則無滅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法若定有,則無有修道。何以故?若法實者則是常,常則不可增益。若道可修,道則無有定性。復次: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諸法若先定有性,則無苦集滅諦。今滅苦道,竟為至何滅苦處?復次: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若先凡夫時不能見苦性,今亦不應見。何以故?不見性定故。復次: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苦諦性,先不見者後亦不應見。如是亦不應有斷集、證滅、修道。何以故?是集性先來不斷,今亦不應斷,性不可斷故。滅先來不證,今亦不應證,先來不證故。道先來不修,今亦不應修,先來不修故。是故四聖諦見斷證修四種行,皆不應有。四種行無故,四道果亦無。何以故?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諸法若有定性,四沙門果先來未得,今云何可得?若可得者,性則無定。復次: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沙門果故,則無得果、向果者。無八賢聖故,則無有僧寶。而經說八賢聖,名為僧寶。復次: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行四聖諦得涅槃法,若無四諦則無法寶,若無二寶云何當有佛寶?汝以如是因緣,說諸法定性,則壞三寶。
問曰:汝雖破諸法,究竟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有,因是道故名為佛。
答曰: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汝說諸法有定性者,則不應因菩提有佛、因佛有菩提,是二性常定故。復次: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雖復種種鍛煉終不成金。復次: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若諸法不空,終無有人作罪福者。何以故?罪福性先已定故,又無作作者故。復次: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汝於罪福因緣中皆無果報者,則應離罪福因緣而有果報。何以故?果報不待因出故。
問曰:離罪福可無善惡果報,但從罪福有善惡果報。
答曰: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若離罪福無善惡果,云何言果不空?若爾,離作者則無罪福。汝先說諸法不空,是事不然。復次: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汝若破眾因緣法第一空義者,則破一切世俗法。何以故?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破空義,則一切果皆無作無因,又不作而作,又一切作者不應有所作,又離作者應有業、有果報、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應破空。復次: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諸法有定性,則世間種種相,天、人、畜生、萬物,皆應不生不滅常住不壞。何以故?有實性不可變異故。而現見萬物各有變異相生滅變易,是故不應有定性。復次: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若無有空法者,則世間、出世間所有功德,未得者皆不應得,亦不應有斷煩惱者,亦無苦盡。何以故?以性定故。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若人見一切法從眾緣生,是人即能見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見四聖諦苦集滅道,見四聖諦得四果滅諸苦惱,是故不應破空義。若破空義則破因緣法,破因緣法則破三寶,若破三寶則為自破。
中論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問曰:
「若一切法空, 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若一切法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者,何所斷何所滅,而名為涅槃?是故一切法不應空。以諸法不空故,斷諸煩惱滅五陰,名為涅槃。
答曰:
「若諸法不空, 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若一切世間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所斷何所滅而名為涅槃?是故有無二門,則非至涅槃。所名涅槃者: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無得者,於行於果無所得。無至者,無處可至。不斷者,五陰先來畢竟空故,得道入無餘涅槃時亦無所斷。不常者,若有法可得分別者則名為常,涅槃寂滅無法可分別故,不名為常。生滅亦爾,如是相者名為涅槃。復次經說,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無、非非有非非無,一切法不受,內寂滅名涅槃。何以故?
「涅槃不名有, 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於老死相。」
眼見一切萬物皆生滅故,是老死相。涅槃若是有,則應有老死相。但是事不然,是故涅槃不名有。又不見離生滅老死別有定法而名涅槃。若涅槃是有,即應有生滅老死相;以離老死相故,名為涅槃。復次: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為者。」
涅槃非是有。何以故?一切萬物從眾緣生,皆是有為。無有一法名為無為者,雖常法假名無為,以理推之,無常法尚無有,何況常法不可見不可得者。復次: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為有法。」
若謂涅槃是有法者,經則不應說無受是涅槃。何以故?無有有法不受而有,是故涅槃非有。
問曰:若有非涅槃者,無應是涅槃耶?
答曰:
「有尚非涅槃, 何況於無耶!
涅槃無有有, 何處當有無?」
若有非涅槃,無云何是涅槃?何以故?因有故有無;若無有,何有無?如經說,先有今無則名無。涅槃則不爾。何以故?非有法變為無故。是故無亦不作涅槃。復次:
「若無是涅槃, 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為無法。」
若謂無是涅槃,經則不應說不受名涅槃。何以故?無有不受而名無法,是故知涅槃非無。
問曰:若涅槃非有非無者,何等是涅槃?
答曰: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不如實知顛倒故,因五受陰往來生死。如實知顛倒故,則不復因五受陰往來生死。無性五陰不復相續故,說名涅槃。復次: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有名三有,非有名三有斷滅。佛說斷此二事故,當知涅槃非有亦非無。
問曰:若有若無非涅槃者,今有無共合是涅槃耶?
答曰: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即有無二事合為解脫。是事不然。何以故?有無二事相違故,云何一處有?復次: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無受, 是二從受生。」
若謂有無合為涅槃者,經不應說涅槃名無受。何以故?有無二事從受生,相因而有。是故有無二事,不得合為涅槃。復次:
「有無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為, 有無是有為。」
有無二事共合,不得名涅槃。涅槃名無為,有無是有為,是故有無非是涅槃。復次:
「有無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 如明暗不俱。」
有無二事不得名涅槃。何以故?有無相違,一處不可得,如明暗不俱。是故有時無無、無時無有,云何有無共合而名為涅槃?
問曰:若有無共合非涅槃者,今非有非無應是涅槃。
答曰: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若涅槃非有非無者,此非有非無因何而分別?是故非有非無是涅槃者,是事不然。復次:
「分別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汝分別非有非無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有無成者,然後非有非無成。有相違名無、無相違名有,是有無第三句中已破。有無無故,云何有非有非無?是故涅槃非非有非非無。復次: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若如來滅後、若現在,有如來亦不受,無如來亦不受,亦有如來亦無如來亦不受,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不受。以不受故,不應分別涅槃有無等。離如來,誰當得涅槃?何時何處以何法說涅槃?是故一切時一切種、求涅槃相不可得。復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五陰相續往來因緣故,說名世間。五陰性畢竟空無受寂滅,此義先已說。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世間與涅槃無有分別,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別。復次: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復次: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如來滅後有如來、無如來、亦有如來亦無如來、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三種十二見。如來滅後有無等四見,依涅槃起。世間有邊無邊等四見,依未來世起。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過去世起。如來滅後有無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如世間前際後際、有邊無邊、有常無常等不可得,涅槃亦如是。是故說世間、涅槃等無有異。復次: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一切法、一切時、一切種,從眾緣生故,畢竟空故無自性。如是法中,何者是有邊,誰為有邊?何者是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誰為非有邊非無邊?何者是常,誰為是常?何者是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誰為非常非無常?何者身即是神,何者身異於神?如是等六十二邪見,於畢竟空中皆不可得。諸有所得皆息、戲論皆滅。戲論滅故,通達諸法實相得安隱道。從〈因緣品〉來,分別推求諸法,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是名諸法實相,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是故如來無時無處為人說涅槃定相,是故說諸有所得皆息、戲論皆滅。
中論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問曰:汝以摩訶衍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
答曰:
「眾生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墮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於六觸。
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於渴愛。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凡夫為無明所盲故,以身口意業,為後身起六趣諸行。隨所起行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以識著因緣故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六入因緣故有六觸,六觸因緣故有三受,三受因緣故生渴愛,渴愛因緣故有四取,四取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令後三有相續。從有而有生,從生而有老死,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眾患,但有大苦陰集。是故知凡夫無智,起此生死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以如實見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以因滅故果亦滅,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事滅,是事滅故乃至生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正滅者畢竟滅。是十二因緣生滅義,如阿毘曇、修多羅中廣說。
中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問曰:已聞大乘法破邪見,今欲聞聲聞法破邪見。
答曰:
「我於過去世, 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我於過去世,為有、為無、為有無、為非有非無?是名常等諸見依過去世。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為作不作、為非作非不作?是名邊無邊等諸見依未來世。如是等諸邪見,何因緣故名為邪見?是事今當說。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於身, 何處別有我?
離有無身我, 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云何當以受, 而作於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即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我於過去世有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先世中我不即作今我,有常過故。若常則有無量過。何以故?如人修福因緣故作天而後作人,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天即是人。又人以罪業因緣故作旃陀羅,後作婆羅門。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旃陀羅即是婆羅門。譬如舍衛國婆羅門名提婆達,到王舍城亦名提婆達,不以至王舍城故為異。若先作天後作人,則天即是人,旃陀羅即是婆羅門。但是事不然。何以故?天不即是人,旃陀羅不即是婆羅門,有此等常過故。若謂先世我不作今我,如人浣衣時名為浣者,刈時名為刈者,而浣者與刈者雖不異,而浣者不即是刈者。
如是我受天身名為天,我受人身名為人,我不異而身有異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即是者,不應言天作人。今浣者於刈者,為異為不異?若不異,浣者應即是刈者,如是先世天即是人,旃陀羅即是婆羅門,我亦有常過。若異者,浣者即不作刈者,如是天不作人,我亦無常,無常則無我相。是故不得言即是。
問曰:我即是,但因受故分別是天是人,受名五陰身,以業因緣故分別是天是人、是旃陀羅是婆羅門,而我實非天非人、非旃陀羅非婆羅門。是故無如是過。
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若身作天作人,作旃陀羅作婆羅門,非是我者,則離身別有我。今罪福生死往來,皆是身非是我。罪因緣故墮三惡道,福因緣故生三善道,若苦樂瞋喜憂怖等,皆是身非我者,何用我為?如治俗人罪,不豫出家人。五陰因緣相續罪福不失故有解脫,若皆是身非我者,何用我為?
問曰:罪福等依止於我,我有所知、身無所知故,知者應是我。起業因緣罪福是作法,當知應有作者。作者是我,身是我所用,亦是我所住處。譬如舍主以草木泥塈等治舍,自為身故隨所用治舍有好惡。我亦如是,隨作善惡等得好醜身,六道生死皆我所作,是故罪福之身皆屬於我。譬如舍但屬舍主不屬他人。
答曰:是喻不然。何以故?舍主有形,有觸有力,故能治舍。汝所說我,無形無觸故無作力,自無作力亦不能使他作。若世間有一法無形無觸能有所作者,則可信受知有作者。但是事不然。若我是作者,則不應自作苦事。若是念者,可貪樂事不應忘失。若我不作苦而苦強生者,餘一切皆亦自生,非我所作。若見者是我,眼能見色眼應是我。若眼見而非我,則違先言見者是我。若見者是我,我則不應得聞聲等諸塵。何以故?眼是見者,不能得聞聲等塵故。是故我是見者,是事不然。若謂如刈者用鎌刈草,我亦如是以手等能有所作者,是事不然。
何以故?今離鎌別有刈者,而離身心諸根無別作者。若謂作者雖非眼耳等所得亦有作者,則石女兒能有所作,如是一切諸根皆應無我。若謂右眼見物而左眼識,當知別有見者。是事不然。今右手習作左手不能,是故無別有作者。若別有作者,右手所習左手亦應能,而實不能,是故更無作者。復次有我者言,見他食果口中涎出,是為我相。是事不然。何以故?是念力故,非是我力。又亦即是破我因緣。人在眾中愧於涎出,而涎強出不得自在,當知無我。復次又有顛倒過罪。先世是父今世為子,是父子我一,但身有異。
如從一舍至一舍,父故是父,不以入異舍故便有異。若有我,是二應一,如是則有大過。若謂無我五陰相續中亦有是過。是事不然。何以故?五陰雖相續,或時有用、或時無用,如蒲桃漿持戒者應飲,蒲桃酒不應飲,若變為苦酒還復應飲。五陰相續亦如是,有用有不用,若始終一我,有如是過。五陰相續無如是過,但五陰和合故假名為我,無有決定。如樑椽和合有舍,離樑椽無別舍。如是五陰和合故有我,若離五陰實無別我,是故我但有假名無有定實。汝先說離受別有受者,以受分別受者是天是人,是皆不然。當知但有受無別受者,若謂離受別有我,是事不然。
若離受有我,云何可得說是我相?若無相可說,則離受無我。若謂離身無我但身是我,是亦不然。何以故?身有生滅相,我則不爾。復次云何以受即名受者?若謂離受有受者,是亦不然。若不受五陰而有受者,應離五陰別有受者。眼等根可得,而實不可得,是故我不離受、不即是受,亦非無受、亦復非無,此是定義。是故當知,過去世有我者,是事不然。
「過去我不作, 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 離彼應有今,
我住過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則斷滅, 失於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 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亦為是無因。」
過去世中我不作今我,是事不然。何以故?過去世中我與今我不異。若今我與過去世我異者,應離彼我而有今我,又過去世我亦應住彼,此身自更生。若爾者,即墮斷邊,失諸業果報。又彼人作罪,此人受報。有如是等無量過。又是我應先無而今有,是亦有過。我則是作法,亦是無因生。是故過去我不作今我,是事不然。復次:
「如過去世中, 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如是推求過去世中邪見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是諸邪見,先說因緣過故,是皆不然。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中,為作為不作?如是四句,如過去世中過咎,應在此中說。復次:
「若天即是人, 則墮於常邊;
天則為無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即是人,是則為常。若天不生人中,云何名為人?常法不生故。常亦不然。復次:
「若天異於人, 是即為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
若天與人異則為無常,無常則為斷滅等過,如先說過。若天與人異則無相續,若有相續不得言異。復次:
「若半天半人, 則墮於二邊,
常及於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眾生半身是天、半身是人,若爾則有常無常。半天是常、半人是無常,但是事不然。何以故?一身有二相過故。復次:
「若常及無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成, 非常非無常。」
若常無常二俱成者,然後成非常非無常,與常無常相違故。今實常無常不成,是故非常非無常亦不成。復次今生死無始,是亦不然。何以故?
「法若定有來, 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無此事。」
法若決定有所從來、有所從去者,生死則應無始。是法以智慧推求,不得有所從來、有所從去。是故生死無始,是事不然。復次:
「今若無有常, 云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若爾者,以智慧推求,無法可得常者,誰當有無常?因常有無常故。若二俱無者,云何有亦有常亦無常?若無有常無常,云何有非有常非無常?因亦有常亦無常故,有非有常非無常。是故依止過去世,常等四句不可得。有邊無邊等四句,依止未來世,是事不可得,今當說。何以故?
「若世間有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有邊,不應有後世,而今實有後世,是故世間有邊不然。若世間無邊,亦不應有後世,而實有後世,是故世間無邊亦不然。復次是二邊不可得。何以故?
「五陰常相續, 猶如燈火炎;
以是故世間, 不應邊無邊。」
從五陰復生五陰,是五陰次第相續,如眾緣和合有燈炎。若眾緣不盡,燈則不滅,若盡則滅。是故不得說世間有邊無邊。復次:
「若先五陰壞, 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 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 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 世間則無邊。」
若先五陰壞,不因是五陰更生後五陰,如是則世間有邊。若先五陰滅已,更不生餘五陰,是名為邊,邊名末後身。若先五陰不壞,不因是五陰而生後五陰,世間則無邊,是則為常。而實不爾,是故世間無邊。是事不然。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此是眾生世間。復次如四百觀中說: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不得真法因緣故,生死往來無有邊。或時得聞真法得道故,不得言無邊。今當更破亦有邊亦無邊。
「若世半有邊, 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若世間半有邊半無邊,則應是亦有邊亦無邊。若爾者,則一法二相,是事不然。何以故?
「彼受五陰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一分不破?一事不得亦常亦無常。受亦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不破?常無常二相過故。是故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則不然。今當破非有邊非無邊見。
「若亦有無邊,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成。」
與有邊相違故有無邊,如長相違有短。與有無相違,則有亦有亦無。與亦有亦無相違故,則有非有非無。若亦有邊亦無邊定成者,應有非有邊非無邊。何以故?因相待故。上已破亦有邊亦無邊第三句,今云何當有非有邊非無邊?以無相待故。如是推求,依止未來世有邊等四見皆不可得。復次: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
上以聲聞法破諸見,今此大乘法中說。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空性,如是空性法中無人無法,不應生邪見正見。處名土地,時名日月歲數,誰名為人?是名諸見體。若有常無常等決定見者,應當有人出生此見;破我故無人生是見。應有處所色法現見尚可破,何況時方!若有諸見者應有定實,若定則不應破。上來以種種因緣破,是故當知見無定體,云何得生?如偈說「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
「瞿曇大聖主, 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一切見者,略說則五見,廣說則六十二見,為斷是諸見故說法。大聖主瞿曇,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智慧者,是故我稽首禮。
中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