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唐 玄奘譯5卷CBETA T0676大于一万字 6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解深密經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十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復說佛地為第十一。如是諸地,幾種清淨?幾分所攝?」
那时,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您所说的菩萨十地,包括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又说佛地是第十一地。这些地,有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那时,世尊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应当知道所有地位的四种清净和十一分摄。
「云何名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增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如何称为四种清净能够涵盖所有地位?即增上意乐清净涵盖初地;增上戒清净涵盖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涵盖第三地;增上慧清净因为其后地位逐渐胜妙,所以应当知道能够涵盖从第四地到佛地。善男子!应当知道这四种清净普遍涵盖所有地位。
「云何名為十一種分能攝諸地?謂諸菩薩先於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隨所獲得菩提分法,多修習住,心未能捨諸等至愛及與法愛,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如何称为十一种分能够涵盖所有地位?即诸菩萨先在胜解行地,依据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因此超越那个地位,证入菩萨正性离生。那些菩萨由于这个因缘,这部分圆满。但还不能在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于这个因缘,在这一部分中还未圆满。为了让这部分得到圆满,精勤修习便能证得,那些菩萨由于这个因缘,这部分圆满。但还不能得到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于这个因缘,在这一部分中还未圆满。为了让这部分得到圆满,精勤修习便能证得,那些菩萨由于这个因缘,这部分圆满。但还不能让随所获得的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于这个因缘,在这一部分中还未圆满。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諸諦道理如實觀察,又未能於生死涅槃棄捨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
为了让这部分达到完美,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实现证悟。由于这样的因缘,这部分便得以完善。然而,他们还未能如实观察所有真理的深层道理,也未能在生与死、涅槃中放弃单一的倾向和专注,还未能修习那些被方便所包含的菩提分法,因此,由于这些因缘,这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为了让这部分达到完美,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实现证悟。由于这样的因缘,这部分便得以完善。但他们还未能如实观察生死的流转,也因为对多次生死的厌倦,未能长时间保持无相的专注,因此,由于这些因缘,这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为了让这部分达到完美,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实现证悟。由于这样的因缘,这部分便得以完善。但他们还未能使无相的专注无缺陷、无间断、多次修习并安住,因此,由于这些因缘,这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得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緣,於此分中猶未圓滿。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此分滿故,於一切分皆得圓滿。善男子!當知如是十一種分普攝諸地。
为了让这一部分达到完善,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够证得。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得以完善。但他们还不能在无相的境界中放下功用,也未能获得对各种相的自在,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为了让这一部分达到完善,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够证得。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得以完善。但他们还不能在众多不同的名称、各种训词的差异、所有品类的法中获得大自在,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为了让这一部分达到完善,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够证得。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得以完善。但他们还不能使圆满的法身直接显现并证受,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为了让这一部分达到完善,菩萨们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够证得。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得以完善。但他们还不能在所有所知的境界中无著、无碍、具有妙智和妙见,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完善。为了让这一部分达到完善,通过勤奋的修行便能够证得,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部分得以完善。当这一部分完善时,所有的部分也就都达到了完善。善男子!你应当知道,这十一种分法普遍涵盖了所有的修行阶段。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
观自在菩萨又向佛陀问道:“世尊!为什么最初称为极喜地?乃至为什么称为佛地?”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麁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因为成就了伟大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世间心,产生了巨大的喜悦,所以最初称为极喜地。远离了所有微妙的犯戒行为,所以称为离垢地。由于他们所得到的三摩地和闻持陀罗尼,能够成为无量智慧之光的依止,因此称为发光地。由于他们所得到的菩提分法,能够烧毁所有烦恼,智慧如火焰般炽热,所以称为焰慧地。由于在菩提分法中,通过方便的修习达到极其艰难的境界,才能获得自在,所以称为极难胜地。直接观察到诸行的流转,并且在无相的修行中多次作意,使之现在眼前,所以称为现前地。能够远距离证入无缺、无间、无相的作意,与清净地相互邻近,所以称为远行地。由于在无相中得到无功用的境界,在各种相中不被现行的烦恼所动摇,所以称为不动地。在所有种类的法门中自在说法,获得无罪的广大智慧,所以称为善慧地。粗重的身体,宽广如虚空,法身圆满,如同大云,能够普遍覆盖,所以称为法云地。永远断除最极微妙的烦恼和所知障,无著无碍,在所有种类的所知境界中,显现正等觉,因此第十一地称为佛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於此諸地有幾愚癡、有幾麁重為所對治?」
观自在菩萨又向佛陀问道:“在这些修行阶段中,存在哪些愚痴和重障需要被对治呢?”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麁重為所對治。謂於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二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誤犯愚癡,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三地有二愚癡:一者、欲貪愚癡,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四地有二愚癡:一者、等至愛愚癡,二者、法愛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五地有二愚癡: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善男子!在这些修行阶段中,共有二十二种愚痴和十一种重障需要被对治。在初地阶段,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补特伽罗和法的执着愚痴,二是恶趣杂染愚痴;以及它们的重障需要被对治。在第二地阶段,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微细误犯愚痴,二是种种业趣愚痴;以及它们的重障需要被对治。在第三地阶段,存在两种愚痴:一是欲贪愚痴,二是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以及它们的重障需要被对治。在第四地阶段,存在两种愚痴:一是等至爱愚痴,二是法爱愚痴;以及它们的重障需要被对治。在第五地阶段,存在两种愚痴:一是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是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以及它们的重障需要被对治。”
於第六地有二愚癡:一者、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二者、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七地有二愚癡:一者、微細相現行愚癡,二者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八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相作功用愚癡,二者、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九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二者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第十地有二愚癡:一者、大神通愚癡,二者、悟入微細祕密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於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二者、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
在第六地,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眼前流转现象的观察愚痴,二是对众多现象的愚痴;以及那些粗重的障碍需要被对治。在第七地,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微妙现象的愚痴,二是对无相作意方便的愚痴;以及那些粗重的障碍需要被对治。在第八地,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无相功用的愚痴,二是对现象自在的愚痴;以及那些粗重的障碍需要被对治。在第九地,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的愚痴,二是辩才自在的愚痴;以及那些粗重的障碍需要被对治。在第十地,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大神通的愚痴,二是对微细秘密的愚痴;以及那些粗重的障碍需要被对治。在如来地,存在两种愚痴:一是对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的愚痴,二是极微细碍的愚痴;以及那些粗重的障碍需要被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麁重故,安立諸地;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彼繫縛。」
善男子!由于这二十二种愚痴和十一种重因,才建立了各种修行阶段;而无上正等正觉则超越了这些束缚。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諸菩薩能破如是大愚癡羅網,能越如是大麁重稠林,現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地,幾種殊勝之所安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八種:一者、增上意樂清淨;二者、心清淨;三者、悲清淨;四者、到彼岸清淨;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成熟有情清淨;七者、生清淨;八者、威德清淨。
「善男子!於初地中,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後後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當知彼諸清淨展轉增勝,唯於佛地除生清淨。又初地中所有功德,於上諸地平等皆有,當知自地功德殊勝。一切菩薩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當知無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生,於諸有生最為殊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一者、極淨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擇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濟度諸眾生故;四者、自能無染除他染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四因緣故:謂諸菩薩,能善了知涅槃樂住,堪能速證;而復棄捨速證樂住;無緣無待發大願心;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處多種種長時大苦。是故我說彼諸菩薩行廣大願、妙願、勝願。」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增上戒學所攝?幾是增上心學所攝?幾是增上慧學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所應學事,幾是福德資糧所攝?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若增上慧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於一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種所學事中,菩薩云何應當修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於十種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親近真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如是所應學事,但有六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當知前三饒益有情,後三對治一切煩惱。前三饒益諸有情者,謂諸菩薩由布施故,攝受資具饒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饒益有情。後三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亦未永害一切隨眠,而能勇猛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施設所餘波羅蜜多,但有四數?」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由前六種波羅蜜多為助伴故。謂諸菩薩,於前三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於修無間無有堪能,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於內心住無有堪能,於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故,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為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
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如是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於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菩薩藏,已能聞緣善修習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波羅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為助伴。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各有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三種者:一者、轉捨不善戒;二者、轉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精進三種者:一者、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慮三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故;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迴向故。無染著者,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者,謂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無罪過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無分別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迴向者,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提果。」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善男子!當知此事略有六種:一者、於喜樂欲財富自在諸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二者、於隨所樂縱身、語、意而現行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三者、於他輕蔑不堪忍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樂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五者、於處憒鬧世雜亂行,深見功德及與勝利;六者、於見、聞、覺、知、言說戲論,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果異熟?」
「善男子!當知此亦略有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為眾生主;五者、身無惱害;六者、有大宗葉。」
「世尊!何等名為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善男子!當知略由四種加行:一者、無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慇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於餘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世尊!何等名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眾生時,但攝財物饒益眾生便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於眾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能令成香潔。如是眾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暫相饒益,可令成樂,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有幾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別,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何等為七?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憍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妬慳悋。
「別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亦有七種。何等為七?謂諸菩薩,如我所說七種布施清淨之相,隨順修行。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三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又諸菩薩,能善了知制立律儀一切學處,能善了知出離所犯,具常尸羅,堅固尸羅,常作尸羅,常轉尸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七種戒清淨相。
「若諸菩薩於自所有業果異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諫誨時不令恚惱;亦復不待他來諫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捨,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進故自舉陵他;具大勢力;具大精進;有所堪能;堅固勇猛;於諸善法終不捨軛,如是名為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有善通達相三摩地靜慮;有圓滿三摩地靜慮;有俱分三摩地靜慮;有運轉三摩地靜慮;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有善修治三摩地靜慮;有於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三摩地靜慮,如是名為七種靜慮清淨之相。
「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是名為慧;由此慧故,如實了知解脫門義,謂空、無願、無相三解脫門;如實了知有自性義,謂遍計所執、若依他起、若圓成實三種自性;如實了知無自性義,謂相、生、勝義三種無自性性;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謂於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純一理趣多所住故,無量總法為所緣故,及毘鉢舍那故;能善成辦法隨法行,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業?」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謂諸菩薩無染著故,於現法中於所修習波羅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正迴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迴向性,最為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污。思擇所作,最為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所得波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有盡?波羅蜜多亦無有盡?」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諸菩薩深信愛樂波羅蜜多,非於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幾種最勝威德?」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當知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一者、於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能捨慳悋、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二者、於此正修行時,能為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三者、於此正修行時,於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四者、於此正修行時,於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為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為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為大義利。」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善男子!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云何波羅蜜多?云何近波羅蜜多?云何大波羅蜜多?」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布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多。」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麁重斷所顯示?」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經幾不可數劫能斷如是麁重?」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經於三大不可數劫、或無量劫,所謂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剎那量劫不可數故。」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無染污相。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於此善修成大覺。
宣說諸法種種性, 復說皆同一理趣,
謂於下乘或上乘, 故我說乘無異性。
如言於義妄分別, 或有增益或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諍。」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於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深密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