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4卷CBETA T0670大于一万字 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難讀又難得善本,會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張公施此經,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山常住。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持以見寄,之奇為之言曰: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而其多至於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時,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蓋不可為量數。至於像法、末法之後,去聖既遠,人始溺於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於一真之體乃漫不省解,於是有祖師出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教外別傳,於動容發語之頃,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故雲門至於罵佛,而藥山至戒人不得讀經,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謂之禪,離義而謂之玄,故學佛者必詆禪而諱義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為用也。
之奇曾经觉得《楞伽经》难以阅读,又难以找到好的版本。有一次,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赠送了这部经文,眉山的苏子瞻负责书写并刻印在木板上,作为金山寺的常住之物。金山寺的长老佛印大师了元将这部经文寄给我,之奇为此写道:佛陀所说的经典总共有十二部,数量多达五千卷。在正法流行的时候,人们只要听到半偈或一句经文就能开悟,这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的。到了像法和末法时期,距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远,人们开始沉溺于文字,就像入海算沙一样困难,对于唯一真实的本体却无法理解。因此,祖师们出现了,他们直接指向人心,让人见性成佛,这被认为是教外的特别传承。在他们的动作和言语之间,那些具有敏锐根性的人已经能够直接领悟。因此,云门禅师甚至骂佛,而药山禅师告诫人们不要读经,都是出于这个原因。从此,人们远离了佛陀,称之为禅,离开了义理,称之为玄学。所以学佛的人必须批评禅宗,而忌讳义理的人也必须尊崇玄学,这两派的人互相批评,却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是相互为用的。
之奇以為,禪出於佛,而玄出於義,不以佛廢禪,不以玄廢義,則其近之矣。冉求問:「聞斯行諸?」孔子曰:「聞斯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說豈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學佛之敝至於溺經文、惑句義而人不體玄,則言禪以救之;學禪之敝至於馳空言、玩琦辯而人不了義,則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
之奇认为,禅宗源于佛教,而玄学源于义理,不因佛教而废除禅宗,也不因玄学而废除义理,这样理解就接近真理了。冉求问孔子:‘听到这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这个道理就去做。’子路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还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就这样去做呢?’对于求也,因为他退步了,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对于由也,因为他过于冒进,所以要让他退一步。解释难道有固定的方式吗?只是为了纠正偏颇罢了。学佛的弊端在于沉溺于经文、迷惑于句义而不能领悟玄学,这时就应该提倡禅宗来纠正;学禅的弊端在于空谈理论、玩弄辩论而不能真正理解义理,这时就应该提倡佛教来纠正。两者相互补充,佛法就完整了。
昔達磨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此亦佛與禪並傳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客讀《金剛經》而問其所從來。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山來。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矣。」則是持《金剛經》者始於五祖。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
菩提达磨从西方来华,已经将心法传给了二祖慧可,并说:‘我有《楞伽经》四卷,也交给你。这是佛陀心性的核心法门,能使众生开启智慧,领悟真理。’这表明佛法与禅宗一同传承,深奥的教义与明确的义理都一并交付。到了五祖弘忍,开始改用《金刚经》来传授,所以六祖惠能听到有人读《金刚经》便询问其来源。那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出家人和在家人,只要持诵《金刚经》就能自己见性成佛。’因此,从五祖开始,《金刚经》的修持开始流行于世,而《楞伽经》的传承就渐渐消失了。
今之傳者,寔自張公倡之。之奇過南都謁張公,親聞公說《楞伽》因緣。始張公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琊僧舍,見一經函發而視之,乃《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聞:羊叔子五歲時,令乳母取所弄金鐶。乳母謂之:「汝初無是物。」祜即自詣隣人李氏東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驚曰:「此吾亡兒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為李氏子也。白樂天始生七月,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不差;九歲諳識聲律,史氏以為篤於才章蓋天稟,然而樂天固自以為宿習之緣矣。
现在《楞伽经》的传承,实际上是由张公提倡的。之奇在拜访张公时,亲自听到张公讲述《楞伽经》的因缘。起初,张公从三司使翰林学士出任滁州太守,一天他进入琅琊的僧舍,发现一本经书,打开一看,原来是《楞伽经》。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他前世所书写的,笔迹清晰,这显然是他前世已经接受过这部经的明显迹象。之奇听说,羊叔子五岁时,让乳母取他玩耍的金环。乳母告诉他:‘你原本没有这东西。’叔子就自己到邻居李家东边的桑树中找到了金环。主人惊讶地说:‘这是我已故儿子丢失的东西,你怎么拿走了?’乳母详细说明了情况,大家才知道叔子前世是李家的儿子。白乐天刚出生七个月时,姆指上就有两个字,尽管尝试了数百次也没有差错;九岁时就熟悉音律,史家认为他天生就对才章有深厚的天赋,然而白乐天自己认为这是前世习气的结果。
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而死生去來於天地之間。其為世數,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箸,不能算之矣。然以淪於死生,神識疲耗不能復記,惟圓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制舉登侍從,秉鈞軸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風烈事業播人耳目,則其前身嘗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其能記憶前世之事,豈不謂信然哉。故因讀《楞伽》新經,而記其因緣於經之端云。
人之所以具有不灭的本性,是因为在天地之间经历生死轮回。如果用世间的数量来衡量,即使用尽天下的草木作为计数工具,也无法计算其次数。然而,由于深陷生死轮回,心识疲惫而无法记起,只有那些圆满觉悟、心无杂念的人才能知晓。比如张公,他以卓越的文才和崇高的品德,再次被选拔为朝廷的高官,执掌权柄,出入朝廷超过四十年,他的名声和成就广为人知,因此可以确信他前世曾是一位大善知识。他能够记忆前世的事情,这难道不是真实可信的吗?因此,在阅读《楞伽经》这部新经文时,我将其因缘记在经文的开头。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奉郎新差知登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借緋蘇軾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近歲學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了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爭談禪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佛陀所讲述的深奥、至高无上、彻底究竟的教义,因此被称为佛語心品。祖师達磨将其传授给二祖慧可,并说:‘我观察中国所有的佛教经典,只有《楞伽》四卷能够印证心法。’历代祖师相互传授,视其为心法。就像医学中的《難經》,每一句话都蕴含着道理,每一个字都是法则。后来的智者能够深刻理解并运用这些教义,就像盘子上的珠子自由滚动,没有不可能的事。如果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却抛弃旧学问认为它无用,那么不是愚蠢无知,就是疯狂。近年来,学者们各自追随自己的老师,追求简便,得到一句或一偈,就自认为已经证悟,导致妇女和儿童都能轻易地谈论禅的喜悦。有的人为了名声,有的人为了利益,其余的末流影响无所不至,而佛法的微妙之处已经淡薄了。就像那些庸俗的医生,不通过学习经典直接传授药方来治疗疾病,虽然有时也能治愈;但当遇到真正的疾病,需要做出生死判断时,他们与那些通晓经典、学习古人的医生无法相提并论。
《楞伽》義輒幽[耳*少] ,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義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於世,幾廢而僅存也。太子太保樂全先生張公安道,以廣大心,得清淨覺。慶曆中嘗為滁州,至一僧舍,偶見此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夙障冰解,細視筆畫,手迹宛然。悲喜太息,從是悟入,常以經首四偈發明心要。軾遊於公之門三十年矣,今年二月過南都,見公於私第。公時年七十九,幻滅都盡,惠光渾圜,而軾亦老於憂患百念灰冷。公以為可教者,乃授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軾乃為書之,而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為金山常住。
《楞伽经》的义理深奥而难以捉摸,其文字简练且古老。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其句子,更不用说通过遗忘文字来领悟其义理,进而忘却义理以明了心性。这正是它在世间默默无闻,几乎被遗忘的原因。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宽广的心胸,获得了清净的觉悟。在庆历年间,他曾任滁州知州,偶然在一位僧人的居所见到这部经文,一拿到手就感到恍然大悟,仿佛找回了旧物。他还未读完全书,就感到长久的障碍像冰一样融化,仔细审视经文的笔画,发现手迹清晰可见。他感慨万分,从此开悟,常用经文开头的四句偈语来阐述心要。我轼在公的门下学习了三十年,今年二月经过南都,私下拜访了公。公当时已经七十九岁,一切幻象都已消失,智慧之光圆满无缺,而我轼也因忧虑和患难而感到心灰意冷。公认为我还可以教导,便传授了这部经文,并给了我三十万钱,让我在江淮地区印刷布施。金山寺的长老佛印大师了元说:‘印刷布施是有限的,如果书写并刻印则可以流传无穷。’于是我便书写了这部经文,而了元派他的侍者晓机前往钱塘,寻找熟练的工匠刻印在木板上,最终成为金山寺的常住之物。
元豐八年九月九日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如是我闻:
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一时,佛陀居住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顶,那里装饰着各种珍宝之花,显得格外庄严。他与众多大比丘僧侣和大菩萨们在一起,这些菩萨们来自不同的佛国。这些大菩萨们拥有无量的三昧和自在之力,他们的神通能力如同游戏一般,而大慧菩萨摩诃萨则是他们中的领袖。所有佛陀都亲手为他们灌顶,他们能够洞察自己心中的境界,并且善于理解其含义。他们能够根据众生的种类和心性,以无量的方式普遍显现。他们对五法的自性、识、两种无我等教义有着彻底的理解和通达。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曰:
那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一同游历所有佛陀的国土,依靠佛陀的神力,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表现出极大的恭敬,并以偈语赞颂道: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世间没有生灭,就像空中的幻花,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智慧不执着于有或无,而激发出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一切法如幻象,远离心识的执着,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智慧不执着于有或无,而激发出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恒如夢,
远离断常的极端,世间总是如梦一般,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智慧不执着于有或无,而激发出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炎,
了解人和法无我,烦恼和煩惱的火焰,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
常常保持清净无相,而激发出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一切法无涅槃,没有所谓的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没有佛入涅槃,远离了觉悟和所觉悟的,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无论是有还是无,两者都完全放下,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牟尼静默观察,这就是远离生死,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这被称为不执着,使现在和未来都得到净化。」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
那时,大慧菩萨赞颂佛陀之后,自报了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我名为大慧,对大乘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
今以百八義, 仰諮尊中上。」
今以百八义,仰諮尊中上。
现在,我以一百零八条义理,向尊贵的大师请教。
世間解之士, 聞彼所說偈,
世间解之士,聞彼所說偈,
那些能够洞察世间的智者,听到他所说的偈颂,
觀察一切眾, 告諸佛子言:
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
观察所有众生,告诉所有佛的弟子们: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
“你们这些佛的弟子们,现在可以随意提问,
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我将为你们讲述,自我觉悟的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得到佛陀的许可,向佛的脚顶礼,双手合十,以极其恭敬的态度,用偈语问道:
「云何淨其念? 云何念增長?
如何净化自己的思念?如何使思念增长?
云何見癡惑? 云何惑增長?
如何理解愚痴和迷惑?迷惑又是如何增长的?
何故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为何国土中会有变化,以及各种外道的相?
云何無受欲? 何故名無受?
如何达到无欲的状态?为何称之为无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脫至何所?
为何称之为佛子?解脱究竟通向何方?
誰縛誰解脫? 何等禪境界?
是谁被束缚,谁又得到解脱?禅的境界又是如何?
云何有三乘? 唯願為解說。
为何存在三乘的教法?恳请为我解释。
緣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緣起是如何产生的?所作又是如何进行的?
云何俱異說? 云何為增長?
如何理解不同的教义?如何促进其增长?
云何無色定, 及以滅正受?
如何达到无色定的境界,以及如何体验滅正受的状态?
云何為想滅? 何因從定覺?
如何使想(心象)消失?又是因何从定中觉醒?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维持身体的?
云何現分別? 云何生諸地?
如何展现分别心?又是如何生起各种境界的?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谁能够破除三有的束缚?身体又在何处?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勝子?
往生将去往何处?如何成为最胜之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因何能够获得神通,以及达到自在三昧的境界?
云何三昧心? 最勝為我說。
如何理解三昧心?请最胜为我解释。
云何名為藏? 云何意及識?
什么是藏?什么是意和识?
云何生與滅? 云何見已還?
生与灭是如何的?如何理解见后返回?
云何為種姓, 非種及心量?
什么是种姓,非种以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與非我義?
如何建立相,以及非我的意义?
云何無眾生? 云何世俗說?
什么是无众生?什么是世俗的说法?
云何為斷見, 及常見不生?
什么是断见,以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佛与外道有何不同,他们的相是否相违?
云何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未来的世界,各种不同的宗派是怎样的?
云何空何因? 云何剎那壞?
空是什么,因是什么?什么是刹那的坏?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動?
胎藏生是如何的?世间不动又是什么?
何因如幻夢, 及揵闥婆城,
为什么说如幻如梦,以及乾闼婆城,
世間熱時炎, 及與水月光?
世间的炎热时的光影,以及水和月光?
何因說覺支, 及與菩提分?
为什么说觉支,以及菩提分?
云何國土亂? 云何作有見?
国土为何会乱?为什么会产生有见?
云何不生滅, 世如虛空華?
如何理解不生不灭,世界如同空中幻花?
云何覺世間? 云何說離字?
如何觉悟世间?如何讲述超越文字的真理?
離妄想者誰? 云何虛空譬?
谁能够超越妄想?如何用虚空来比喻?
如實有幾種? 幾波羅蜜心?
真实存在有几种?几种波罗蜜心?
何因度諸地? 誰至無所受?
因何能超越各种境界?谁能达到无所接受的境地?
何等二無我? 云何爾炎淨?
什么是二无我?如何理解爾炎的净化?
諸智有幾種? 幾戒眾生性?
智慧有几种?众生的本性中包含几种戒律?
誰生諸寶性, 摩尼真珠等?
是谁产生了各种宝性,如摩尼宝珠等?
誰生諸語言, 眾生種種性?
是谁产生了各种语言,众生的多种本性?
明處及伎術, 誰之所顯示?
明处和技艺,是谁展示出来的?
伽陀有幾種, 長頌及短頌?
伽陀有几种,长颂和短颂?
成為有幾種? 云何名為論?
成就有几种?如何称之为论?
云何生飲食, 及生諸愛欲?
如何产生饮食,以及各种爱欲?
云何名為王, 轉輪及小王?
什么是王,转轮王和粟散王?
云何守護國? 諸天有幾種?
如何守护国家?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為地, 星宿及日月?
什么是地,星宿和日月?
解脫修行者, 是各有幾種?
解脱的修行者,他们有多少种类?
弟子有幾種? 云何阿闍梨?
弟子有多少种类?什么是阿闍梨?
佛復有幾種? 復有幾種生?
佛有多少种类?又有多少种生命形态?
魔及諸異學, 彼各有幾種?
魔和各种异端学说,它们各有多少种类?
自性及與心, 彼復各幾種?
自性与心,它们又各有多少种类?
云何施設量? 唯願最勝說。
如何理解施设量?愿最胜者为我们解说。
云何空風雲? 云何念聰明?
什么是空、风、云?什么是念诵和聪明?
云何為林樹? 云何為蔓草?
什么是森林和树木?什么是藤蔓和草本植物?
云何象馬鹿? 云何而捕取?
什么是象、马、鹿?如何捕捉它们?
云何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什么是卑鄙?为什么会变得卑鄙?
云何六師攝? 云何一闡提?
六师如何统摄?什么是一闡提?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男性、女性和非男非女,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如何理解修行的退步?如何理解修行的进步?
禪師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禅师依据什么法则,建立什么样的人物?
眾生生諸趣, 何相何像類?
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形象?
云何為財富? 何因致財富?
什么是财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财富的产生?
云何為釋種? 何因有釋種?
什么是释迦族?释迦族是如何产生的?
云何甘蔗種? 無上尊願說。
什么是甘蔗种?无上尊请您解释。
云何長苦仙? 彼云何教授?
什么是长久的苦行仙人?他们是如何教导的?
如來云何於, 一切時剎現,
如来如何在所有时刻和境界中显现?
種種名色類, 最勝子圍遶?
各种名色类别,最胜子如何围绕?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斷肉?
为什么不吃肉?如何制定和断除肉食的规则?
食肉諸種類, 何因故食肉?
食肉的种类有哪些?为什么有食肉的习惯?
云何日月形, 須彌及蓮華,
日月的形状是怎样的?须弥山和莲花又是怎样的?
師子勝相剎, 側住覆世界,
师子的胜相境界,侧立覆盖着世界,
如因陀羅網, 或悉諸珍寶,
如同因陀罗网,或者是所有的珍宝,
箜篌細腰鼓, 狀種種諸華,
箜篌、细腰鼓,以及各种形态的花朵,
或離日月光, 如是等無量?
或者远离日月之光,如此等等,无量无边?
云何為化佛? 云何報生佛?
什么是化佛?什么是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如何理解如如佛?如何理解智慧佛?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为什么在欲界中,不能成就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離欲得菩提?
为什么达到色究竟,就能远离欲望而获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 誰當持正法?
善逝入般涅槃后,谁将维护正法?
天師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天师将住世多久?正法将存在多长时间?
悉檀及與見, 各復有幾種?
悉檀和见解,各自有多少种类?
毘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緣?
毘尼比丘的分别,是出于什么因缘?
彼諸最勝子, 緣覺及聲聞,
那些最胜子,緣覺和声闻,
何因百變易? 云何百無受?
为什么有百种变易?为什么有百种不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間?
什么是世俗的通达?什么是出世间的境界?
云何為七地? 唯願為演說。
什么是七地?请愿为我们解说。
僧伽有幾種? 云何為壞僧?
僧伽有多少种类?如何破坏僧团?
云何醫方論, 是復何因緣?
什么是醫方論?这又是什么因缘?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
为什么大牟尼,会说出这样的话: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为何要讨论断常和无我?
何不一切時, 演說真實義,
为何不在所有时刻,讲述真实义?
而復為眾生, 分別說心量?
为何还为众生,分别讲述心量?
何因男女林, 訶梨阿摩勒,
为何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雞羅及鐵圍, 金剛等諸山,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
無量寶莊嚴, 仙闥婆充滿?」
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無上世間解, 聞彼所說偈,
无上世间解,听闻他所说的偈,
大乘諸度門, 諸佛心第一。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此心如树木坚实心,非念虑心也)。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
大慧善谛听,我今当依次,
如汝所問說。 生及與不生,
如你所问说。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剎那, 趣至無自性,
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
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
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
如是種種事。 須彌巨海山,
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
```
洲渚剎土地, 星宿及日月,
洲渚、剎土、星宿与日月,
外道天修羅, 解脫自在通,
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
力禪三摩提, 滅及如意足,
力量、禅定、三摩提,灭尽及如意足,
覺支及道品, 諸禪定無量。
觉支、道品、各种禅定无量。
諸陰身往來, 正受滅盡定。
五阴身的往来,正受与灭尽定。
三昧起心說, 心意及與識,
三昧中起心说法,心意与识,
無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无我、法有、五种自性,想与所想,
及與現二見, 乘及諸種性,
以及现前的二见,乘与各种种性,
金銀摩尼等, 一闡提大種,
金银等宝物,象征清净无垢的如意珠,以及构成一切事物的四大元素。
荒亂及一佛, 智爾焰得向。
混乱之中,即便是极难成佛之人,也能通过智慧的境界获得启迪。
眾生有無有, 象馬諸禽獸,
众生的存在与非存在,以及各种动物,如象、马和其他飞禽走兽。
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如何才能捕捉它们?就像通过成就来理解悉檀一样。
及與作所作, 欝林迷惑通。
以及行为的表现,森林中的迷惑和通达。
心量不現有, 諸地不相至,
心量不显现,各种境界不相互到达。
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
经历无数变化,却不受其影响。医疗技术、工艺技巧和各种智慧之地。
伎術諸明處, 諸山須彌地,
各种技艺和智慧之地,以及群山、须弥山和大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眾生,
巨大的海洋、日月的量度。下、中、上的众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
每个身体由多少微尘组成,每一个剎又包含多少微尘。
弓弓數有幾, 肘步拘樓舍,
弓的长度有多少,肘步和拘樓舍的距离。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窓塵蟻,
半由延和由延的距离。兔毫、窗户的灰尘、蚂蚁。
羊毛[麩-夫+黃] 麥塵, 鉢他幾[麩-夫+黃] 麥,
羊毛、麩麦的灰尘,鉢他的麩麦有多少。
阿羅[麩-夫+黃] 麥幾, 獨籠那佉梨,
阿羅的麩麦有多少,独自安住的佉梨。
勒叉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
勒叉和舉利,乃至頻婆羅。
是各有幾數。 為有幾阿[少/兔] ,
这些各有多少数量。有多少阿[少/兔]。
名舍梨沙婆。 幾舍梨沙婆,
名为舍梨沙婆。几个舍梨沙婆。
名為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
名为一賴提。几个賴提摩沙。
為摩沙陀那。 幾摩沙陀那,
为摩沙陀那。几个摩沙陀那。
名為陀那羅。 復幾陀那羅,
名为陀那羅。又几个陀那羅。
為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
为迦梨沙那。几个迦梨沙那。
為成一波羅。 此等積聚相,
为成一波羅。这些等的积聚相。
幾波羅彌樓。 是等所應請,
几个波羅彌樓。这些是应当接受的恭敬行为。
何須問餘事? 聲聞辟支佛,
何必问其他事情?声闻辟支佛。
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
佛及最勝子,身体各有多少数量。
何故不問此? 火焰幾阿[少/兔] ,
为何不问这个?火焰有多少阿[少/兔]。
風阿[少/兔] 復幾, 根根幾阿[少/兔] ,
风有多少阿[少/兔],根根又有多少阿[少/兔]。
毛孔眉毛幾? 護財自在王,
毛孔中有多少眉毛?保护财富的自在王,
轉輪聖帝王, 云何王守護?
转轮圣王如何守护国家?
云何為解脫? 廣說及句說,
如何达到解脱?请详细解释以及用句子阐述,
如汝之所問。 眾生種種欲,
正如你所问的。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欲望,
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
各种各样的饮食,男女在森林中如何,
金剛堅固山? 云何如幻夢,
如同金刚般坚固的山?如何像幻象和梦境,
野鹿渴愛譬? 云何山天仙,
野鹿的渴爱比喻是什么?山中的天仙,
揵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乾闼婆的装饰,解脱到达了哪里,
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
是谁束缚了谁?又是谁解脱了?禅的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变化和外道是什么?无因作是如何?
云何有因作? 有因無因作,
有因作是如何?有因和无因作,
及非有無因? 云何現已滅?
以及非有和无因是如何?已经发生和消失的,
云何淨諸覺? 云何諸覺轉,
如何净化所有觉悟?所有觉悟如何转变,
及轉諸所作? 云何斷諸想?
以及转变所有行为?如何断除所有想法?
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誰?
如何进入三昧?打破三有的是谁?
何處為何身? 云何無眾生,
在何处为了什么身体?如何是无众生,
```
而說有吾我? 云何世俗說,
为何会有自我之说?世俗是如何表达的,
唯願廣分別。 所問相云何,
只愿详细阐述。所问的相是如何,
及所問非我? 云何為胎藏,
以及所问的非我是什么?如何理解胎藏,
及種種異身? 云何斷常見?
以及各种不同的身体?如何断除常见?
云何心得定? 言說及諸智,
如何使心得到定力?言语说法和各种智慧,
戒種性佛子, 云何成及論?
戒律的本性和佛子,如何成就和论述?
云何師弟子, 種種諸眾生,
如何理解师父和弟子,以及各种众生,
斯等復云何? 云何為飲食,
这些又如何理解?如何理解饮食,
聰明廣施設? 云何樹葛縢?
智慧广博的施设?如何理解树木和藤蔓?
最勝子所問。 云何種種剎,
最胜子所问。如何理解各种刹,
仙人長苦行? 云何為族姓,
仙人长久的苦行?如何理解族姓,
從何師受學? 云何為醜陋?
从哪位师父那里学习?如何理解丑陋?
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覺、
如何理解人的修行?欲界为何不觉,
阿迦膩吒成? 云何俗神通?
阿迦膩吒是如何成就的?如何理解世俗的神通?
云何為比丘? 云何為化佛?
如何理解比丘?如何理解化佛?
云何為報佛? 云何為如如,
什么是报身佛?什么是如如不动的境界?
平等智慧佛? 云何為眾僧?
什么是具有平等智慧的佛?什么是僧众?
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花,
佛子这样提问,箜篌、腰鼓、花,
剎土離光明, 心地者有七。
国土远离光明,心地有七种。
所問皆如實, 此及餘眾多,
所问都是真实,这和其他许多,
佛子所應問, 一一相相應。
佛子应当询问,每一个都相互呼应。
遠離諸見過, 悉檀離言說,
远离所有错误见解,悉檀超越言语,
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
我现在将展示,依次建立语句。
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
佛子仔细聆听,这一百零八句,
如諸佛所說。
如同所有佛陀所说。
「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凡有三常,此常梵音與上常音異也)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凡有三常,此常梵音与上常音异也)。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所有句,無所有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少/兔] 句,非阿[少/兔] 句。水句,非水句。
所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水句,非水句。
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此物之數也) 。數句,非數句(此數,霜縷反) 。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
弓,非弓。实,非实。数,非数(这是物的数量)。数,非数(这个数,霜缕反)。明,非明。虚空,非虚空。云,非云。工巧伎术明处,非明处。风,非风。地,非地。心,非心。施设,非施设。自性,非自性。阴,非阴。众生,非众生。慧,非慧。涅槃,非涅槃。
爾焰句,非爾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
尔焰,非尔焰。外道,非外道。荒乱,非荒乱。幻,非幻。梦,非梦。焰,非焰。像,非像。轮,非轮。乾闼婆,非乾闼婆。天,非天。饮食,非饮食。婬欲,非婬欲。见,非见。波罗蜜,非波罗蜜。戒,非戒。日月星宿,非日月星宿。谛,非谛。果,非果。灭起,非灭起。治,非治。相,非相。支,非支。巧明处,非巧明处。禅,非禅。迷,非迷。现,非现。护,非护。族,非族。仙,非仙。王,非王。摄受,非摄受。
實句,非實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欝樹藤句,非欝樹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实句与非实句。授记句与非授记句。一闡提句与非一闡提句。女性、男性、非男非女句与非女性、非男性、非非男非女句。味句与非味句。事句与非事句。身句与非身句。觉句与非觉句。动句与非动句。根句与非根句。有为句与非有为句。无为句与非无为句。因果句与非因果句。色究竟句与非色究竟句。节句与非节句。欝树藤句与非欝树藤句。杂句与非杂句。说句与非说句。毘尼句与非毘尼句。比丘句与非比丘句。处句与非处句。字句与非字句。大慧!这一百零八句是先佛所说的,你和所有大菩萨应当修学。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向佛陀请教:‘世尊!各种意识有几种生、住、灭的状态?’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佛陀告诉大慧:‘各种意识有两种生、住、灭的状态,这些状态不是通过思量就能知晓的。意识有两种生的方式:即流注生和相生。有两种住的状态:即流注住和相住。有两种灭的方式:即流注灭和相灭。意识有三种相:即转相、业相和真相。大慧!简单来说有三种意识,详细来说有八种状态。哪三种呢?即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大慧!就像明镜能映照各种色像一样;现识在所在之处显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慧!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者在坏与不坏之间,相互转换成为因缘。大慧!不可思议的薰习和不可思议的变化,是现识的成因。大慧!摄取各种微尘和无始以来的妄想薰习,是分别事识的成因。大慧!如果覆盖了那个真识,各种不实的虚妄就会消失,那么所有的根识也就随之消失。大慧!这就是所说的相灭。’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大慧啊!所谓的相续灭,是指因为相续所依赖的因素消失,相续也随之消失。从所依赖的因素消失,以及所攀缘的对象消失,相续便告终结。大慧,你可能会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所依赖的本源。所谓依赖,是指无始以来由妄想所熏染。而所谓的攀缘,是指自己心中的见解等对境界的妄想。大慧,就像泥团和微尘,既不是不同的,也不是相同的。黄金的装饰也是如此。大慧,如果泥团和微尘是不同的,那么它们就不会构成泥团;但实际上它们确实构成了泥团,因此它们不是不同的。如果它们不是不同的,那么泥团和微尘就不应该有所区分。同样地,大慧,如果转识和藏识的真相是不同的,藏识就不会是因;如果它们不是不同的,那么转识灭时,藏识也应该随之灭。然而,藏识的真相实际上是不会灭的。因此,大慧,不是藏识的真相识灭,而是业相灭。如果藏识的真相识灭,那么藏识就会灭。大慧,如果藏识灭了,那就和外道的断见论是一样的了。大慧,那些外道就是这样论述的,他们说:'当所攝受的境界消失时,识的流注也会消失。如果识的流注消失了,那么无始以来的流注就应该中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的生因,不是由眼识对色相的明了和集会而生,而是有其他特别的原因。大慧,他们所说的原因,是指:'如果是胜妙的、如果是士夫的、如果是自在的、如果是时间的、或者是微尘。'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再者,大慧!存在七种自性,分别是: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梵音云質多也) 。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再者,大慧!有七种至高无上的真理,即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越二见境界、超越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这些真理是过去、未来、现在所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自性至高无上的真理心(这个心的梵音是肝栗大,肝栗大在宋代汉语中指的是心,意指如树木的中心,不是思考的心;思考的心梵音是質多)。凭借自性至高无上的真理心,成就了如来在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之上的高级法门,圣慧眼通过自共相建立;正如所建立的,不与外道的恶见共享。大慧!什么是外道的恶见共享?即自境界的妄想见,不觉悟自己心所显现的,界限不通。大慧!愚昧的凡夫,对于性、无性、自性、至高无上的真理,持有二见论。
「復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牙事。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再者,大慧!当人们消除了对三界的妄想和苦难,无知、爱欲和业力的因缘也随之消失,他们所见到的幻境,都是自己心识所显现的。现在,我将详细说明。大慧!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想要使没有种子的变成有种子的,或者使因果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中持续存在,或者认为五阴、十八界和六入的生起和存在,或者声称生命已经结束。大慧!他们如果谈论相续、事物、生起、存在、涅槃、道路、业力、果报、真理,都是破坏和断灭的论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直接呈现在眼前而不可得的,并且他们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大慧!就像一个破碎的瓶子,不能再用来装水;也像一个烧焦的种子,不能再发芽。同样,大慧!如果五阴、十八界和六入的性质,无论是已经消失的、现在正在消失的、还是将来会消失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妄想而没有原因地看到,他们没有按照顺序生起。大慧!如果有人说没有种子的和有种子的识,通过三种因缘合起来生起,那么乌龟应该能长毛,沙子应该能出油。你的宗派就会破坏,违背了确定的意义。有种子和无种子的说法有如此的过失,所有的事业都是空虚而无意义的。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害,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
大慧啊!那些外道们声称,通过三种因缘的结合而产生生起,他们所作的方便、因果和自相,以及过去、未来、现在,有种子和无种子的相。从本质上讲,他们认为事物是相互传承的,由于觉想的转变,他们自身所见的过错和习气,便如此说。大慧啊!愚昧的凡夫,被错误的见解所伤害,邪曲和迷醉,没有智慧却妄自声称拥有一切智慧。大慧啊!如果还有其他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看到脱离自性、如浮云、火轮、闥婆城、无生、幻象、火焰、水中月影以及梦境,内外心所显现的,都是妄想,从无始以来就是虚妄的,不离开自己的心。当妄想和因缘都消灭尽净,离开妄想所说的、所观察的,接受并建立身体中的藏识。在识的境界中,接受者和被接受者不相符合。没有所有的境界,离开生、住、灭,从自心发起,随着分别进入。大慧啊!那些菩萨不久将会达到生死和涅槃的平等,具有大悲心和巧妙的方便,没有开发出来的方便。
大慧!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大慧啊!所有众生界都是如幻的,不依赖因缘,远离内外的境界,心外无所见。逐步进入无相的境界,逐步进入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三昧境界,理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将获得如幻三昧。超越自心所现的一切,安住于般若波罗蜜。舍弃那些为了生起所作的方便,金刚喻三摩提,进入如来身。进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平等地进入所有佛的国土,外道的入处,离开心意意识。这是菩萨逐步转变身体,获得如来身。大慧啊!因此,想要获得如来随入身的人,应当远离五阴、十八界、入心,因缘所作的方便,生住灭的妄想虚伪。直接以心前进,观察无始的虚伪过失和妄想习气,因为三有的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达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达到无开发行。如同随众色摩尼,进入众生微细的心,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逐步相续建立。因此,大慧!自己悉檀善,应当修学。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那时,大慧菩萨再次向佛陀请教:‘世尊所说的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是所有佛陀和菩萨所修行的,通过自心的观察,所攀缘的境界不和合,展现出来,所有的说法都成就了真实的相,所有佛的教诲心法,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的住处的诸位大菩萨,讲述了如来所赞叹的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
那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因为四种因缘,眼识会转变。这四种因缘是什么?就是:自心所显现的攝受而不自觉,无始以来的虚妄过错和色相的习气,执着于识性自性,想要看到各种色相。大慧!这就是四种因缘之水流,藏识转变,识浪生起。大慧!就像眼识一样,所有根的微尘、毛孔都是俱生的,随着境界的次序而生,也是如此。比如明镜,显现出众多的色像。大慧!就像猛烈的风,吹动大海的水。外在的境界风,飘荡着心海,识浪不断。因为所作的相异或不异,合业生相,深入执着,不能深刻理解色等自性,所以五识身转变。大慧!那五识身,都是因为差别分段而相知,应当知道这是意识因为那身体而转变。他们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因为辗转相互的原因,自心所现,妄想执着而转变。”’
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那些各自具有坏相的个体,随着转变而分别进入不同的境界,形成不同的阶段差异,这就是所谓的转变。就像修行者进入禅定三昧,他们微妙的习气在转变中而不自觉知,反而这样想:‘意识消失后才进入禅定正受。’实际上,意识并没有消失就进入了正受,因为习气的种子并没有消失,所以不会消失;由于境界的转变,攝受不完整,所以看似消失。大慧!这样的微妙藏识,其究竟的边际,除了如来和住地菩萨之外,所有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所得到的三昧智慧之力,都无法测量和决定其他境界的智慧、巧妙的分别、决定句义。最胜无边的善根成熟,离开自己心中的妄想虚伪,静坐于山林之中,从下到上修行,能够看到自己心中的妄想流注,无量剎土的诸佛灌顶,获得自在的力量和神通三昧。所有善知识佛子眷属,他们的心意意识,自己心中所显现的自性境界的虚妄之想,生死的海洋,业力、爱欲、无知,这些因素,都被超度。因此,大慧!所有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的知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那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意义,便说出了偈颂: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就像大海中的巨浪,是由强烈的风引起的,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巨大的波涛在深渊中激荡,永无停歇之时。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藏识之海恒常不变,由境界之风所触动,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各种不同的识浪,跳跃着转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有青有红各种颜色,像珍珠和石蜜一样,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淡味的众多花果,以及日月的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既不是不同也不是相同。海水激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七识也是这样,心与和合而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比如海水的变化,引起各种波浪的转动;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七识也是这样,心与和合而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认为那些藏识的地方,各种识在转动。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用那个意识,思考各种相的意义,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不坏的相有八种,无相也是无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就像海的波浪,本质上没有差别;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各种识心也是如此,差异也是不可得的。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心被称为业的收集者,意识被称为广泛收集者,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各种识与所识,现在等同的境界中讲述五种。」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那时,大慧菩萨以偈颂形式提问说: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青色和红色等各种颜色的影像,众生由此产生各种意识,
如浪種種法, 云何唯願說。」
就像波浪中显现出种种法相,为何只说这是愿望所表达的。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那时,世尊以偈语回答说: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各种青色、红色和其他杂色,波浪中全都不存在,
採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收集行为称作心,开启智慧启迪所有普通人。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那些行为全都不存在,是自心所捕捉的脱离,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所捕捉的没有捕捉的对象,与那些波浪相同。
受用建立身, 是眾生現識,
体验苦乐、食物享用和性欲满足,构成了众生的现识,
於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在那里显现的各种行为,就像水的波浪。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那时,大慧菩萨又说了一首偈颂: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就像大海的波浪,鼓动时可以被分辨;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藏经和业力也是如此,为何不能被觉知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那时,世尊以偈语回答说: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普通人没有智慧,藏识就像浩瀚的大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业相如同波浪,依靠这个比喻可以理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那时,大慧菩萨又说了一首偈颂: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眾生。
太阳升起,光芒普照,无论是低处、中处还是高处的众生。
如來照世間, 為愚說真實,
如来的智慧之光照亮世间,为那些缺乏智慧的人讲述真理。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已经对所有事物进行了分类,为何不直接讲述真实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那时,世尊以偈颂回答说: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如果谈论真实,那么心中并无真实可言。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就像海中的波浪,镜中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所有这些都同时显现,心的境界也是如此。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因为境界本身不具有实体,所以业力按照次序导致转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认知者认知所认知的,意念者意念所认为的,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通过五种方式显现,没有固定的次序。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就像画师和他的学徒,
布彩圖眾形, 我說亦如是。
用色彩绘制各种形象,我所说的也是如此。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色彩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是笔也不是画布,
為悅眾生故, 綺錯繢眾像。
为了取悦众生,巧妙地绘制出众多的形象。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言语和行为是分开的,真实超越了名字和定义,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对于初学者来说,分别心是必要的,修行才能展示真实。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真实是自我觉悟的地方,觉悟和所觉悟的都超越了思维,
此為佛子說, 愚者廣分別。
这是为佛子所说的,而愚者则广泛地分别。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一切现象都如幻象,虽然显现却没有实质。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如此种种的讲述,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立。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所说的并非应当说的,对于他们来说,这并非正确的讲述。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那些病人,无论在哪里,良医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治疗。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如来为众生,根据他们的心愿和能力,相应地说法。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妄想不属于可感知的境界,声闻也不在其中。
哀愍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这是出于悲悯之心所说,属于自觉的境界。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再者,大慧!如果菩萨摩诃萨想要了解自心的现量、攝受以及攝受者的妄想境界,应当远离人群聚集的习俗和睡眠,在初夜、中夜、后夜经常自我觉悟并修行方便;应当远离错误观点的经论言说,以及声闻、缘觉乘的相;应当通晓自心现妄想的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慧智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再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在建立智慧相并安住之后,应当勤于修学上圣智的三相。什么是应当勤于修学的圣智三相呢?即: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到这些之后,能够舍弃跛驴心慧智相,获得最胜子第八之地,然后在那之上修生三相。大慧!所谓无所有相,是指声闻、缘觉以及外道的相,他们通过修习而生。大慧!所谓自愿处相,是指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是对一切法相无所计著,获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这就是所说的圣智三相。如果成就了这些圣智三相,就能达到自觉圣智的境界。因此,大慧!圣智三相,应当勤于修学。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超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察觉到大菩萨众心中的所思所想,名为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依靠所有佛陀的威神之力,向佛陀表白说:‘世尊!恳请您为我们讲解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以及一百八句分别所依据的原理。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据这些分别来讲述菩萨摩诃萨如何进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通过分别讲述妄想自性,就能善于全面观察和理解人法无我,清除妄想,照亮各个修行阶段,超越所有声闻、缘觉以及所有外道的禅定之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境界,最终舍弃五法自性。所有佛陀的法身智慧,善于自我庄严,超越幻象境界,上升到所有佛的国土、兜率天宫,甚至色究竟天宫,获得如来永恒不变的法身。’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佛陀告诉大慧菩萨:有一种外道,他们执着于无所有妄想。他们认为,因为兔子没有角,所以一切法也像兔子没有角一样。大慧,还有一些外道,他们观察种子、求那、极微、陀羅驃等,认为它们各有差别。他们看到这些后,执着于没有兔子角的横法,认为牛有角。大慧,这些人陷入了两种错误的见解,不理解心量,自己心中的境界妄想不断增长,建立了妄想的限量。大慧,一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超越了有和无,不应该产生妄想。大慧,如果离开了有和无,还认为兔子没有角,这是错误的想法。他们因为依赖观察,所以认为兔子没有角,不应该产生妄想,甚至对于微尘的分别和事物的性质,都是无法得到的。大慧,圣者的境界是超越的,不应该认为牛有角。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佛陀告诉大慧菩萨:不是通过观察就能不产生妄想,说没有。为什么呢?妄想是因为依赖它而生,依赖角而产生妄想。因为依赖角产生妄想,所以说依赖因,所以离开异和不异,因此不是通过观察就能不产生妄想,说没有角。大慧,如果妄想与角不同,那么就不会因角而生;如果相同,那么就是因为它。甚至对于微尘的分析和推求,都是无法得到的,不是角的本性。那也不是本性,两者都没有本性,那么对于什么法,为什么说没有呢?大慧,如果说没有就没有角,观察有就说兔子没有角,不应该产生妄想。大慧,不应该因为不正当的原因而说有或没有,两者都不成立。大慧,还有一些外道,他们观察颜色和空性,不能很好地理解虚空的界限,说颜色离开了虚空,产生了界限的妄想。大慧,虚空就是颜色,随着颜色的种类而进入。大慧,颜色是由虚空所持有的,所建立的处所,性质和颜色的空性,应当分别了解。大慧,当四大元素生成时,它们各自的特性是不同的,也不停留在虚空中,不是它们没有虚空。如此,大慧,观察牛有角,所以兔子没有角。大慧,还有牛角,分解为微尘,再分别微尘,瞬间不停,那观察什么而说没有呢?如果说观察其他事物,那些法也是如此。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那时,世尊对大慧菩萨摩诃萨说:“应当远离兔角和牛角,虚空和形色,不同的见解和虚妄的思想。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应当思考自己心中的妄想,随着进入成为所有国土中最卓越的子嗣,用自己心中的显现作为方便来教导他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那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意义,便说出了偈颂:
「色等及心無, 色等長養心,
色相和心念都是空无的,色相等长养着心念,
身受用安立, 識藏現眾生。
身体的感受和使用被安置,意识的储藏显现众生。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心念和意识,自性法有五种,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无我和两种清净,广泛讲述者所说的。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
长短有无等,相互依存而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因为无而成为有,因为有而成为无。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微尘的分别事,不引起色相的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心量安置之处,恶见所不喜。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觉察和想象不是境界,声闻也是如此,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救世者所说的,自觉的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那时,大慧菩萨为了净化自己心中的流变,再次请求佛陀,向佛说:‘世尊!如何净化所有众生心中的流变?是一次性完成还是逐步进行呢?’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佛陀告诉大慧:‘净化是逐步的,不是一次性的。就像庵罗果逐渐成熟,不是一次性的;佛陀净化所有众生心中的流变,也是如此,是逐步的,不是一次性的。比如陶工制作各种陶器,是逐渐完成的,不是一次性的;佛陀净化所有众生心中的流变,也是如此,是逐步的,不是一次性的。比如大地逐渐生长万物,不是一次性生长的;佛陀净化所有众生心中的流变,也是如此,是逐步的,不是一次性的。比如人学习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技艺,是逐渐掌握的,不是一次性的;佛陀净化所有众生心中的流变,也是如此,是逐步的,不是一次性的。但像明镜一样,能瞬间显现所有无相的色像;佛陀净化所有众生心中的流变,也能瞬间显现无相、无所有物的清净境界。如日月轮,能瞬间照亮并显现所有色像;佛陀为了使众生远离心中的流变习气和过失,也能瞬间为他们显现不可思议的智慧和最胜的境界。'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依者胡本云津膩,謂化佛是真佛氣分也) 。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無實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就像藏识,能够迅速分辨并认识到自己心中的显现以及身体所处的境界;那些依靠佛的众生,也是如此,(依靠指的是化佛是真佛的一部分)。迅速成熟众生所在的境界,让修行者安住在色究竟天。就像法佛所做依靠佛的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也是如此,他们对法相中的有性、无性和错误见解以及妄想,都能照亮并消除。大慧!法依佛,讲述所有法,进入自相和共相,自己心中的显现和习气的原因,连续的妄想和自性执着的原因,各种不实的幻象,各种执着,都是无法得到的。
「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想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大慧!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再者,大慧!执着于缘起的自性,产生了妄想的自性相。大慧!就像魔术师依靠草木瓦石制造出各种幻象,引起众生的各种形态和颜色,产生各种妄想。那些妄想也没有真实性。同样,大慧!依据缘起的自性,产生妄想的自性。各种妄想的心,各种思想行为的妄想相,执着于习气和妄想。大慧!这就是妄想自性相的产生。大慧!这就是依靠佛所说的法。大慧!法佛,是超越心的自性相,自觉圣所攀附的境界,建立和施作。大慧!化佛,讲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心和智慧。离开五阴和十八界,解脱对识的分别。观察建立,超越外道的见解,无色的见解。大慧!还有,法佛,是离开攀缘,所攀附的离开,所有行为的根和量相消失,不是所有凡夫、声闻、缘觉、外道执着我相所执着的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因此,大慧!自觉圣差别相,应当勤奋修学,自己心中的显现,应当消除。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愍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想,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再者,大慧!有两种声闻乘的通分别相,分别是:达到自觉圣差别相,以及本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什么是达到自觉圣差别相的声闻呢?就是指无常、苦、空、无我这些境界。真谛是远离欲望、寂静、涅槃,平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和共相,对外在不坏相有如实的了解,心得到寂静。心寂静之后,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开习气、不可思议变易死,达到自觉圣乐住声闻;这就是所说的达到自觉圣差别相的声闻。大慧!达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菩萨摩诃萨,不是通过灭门乐正受乐,而是出于对众生的怜悯和本愿,不作证。大慧!这就是声闻得到自觉圣差别相的乐。菩萨摩诃萨,对于那个得到自觉圣差别相的乐,不应该修学。大慧!什么是本性妄想自性计著相的声闻呢?就是指那些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不是由所作生出的自相和共相。先前有胜善的解说,见到之后,对那些起了本性妄想。菩萨摩诃萨,对于这些应当了解并舍弃,随入法无我想,灭除人无我相的见解,逐步在各个地相续建立;这就是所说的声闻本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及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常和不可思议,自觉圣趣的境界和第一义的境界。世尊!这难道不是那些外道所说的常和不可思议的因缘吗?”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佛陀告诉大慧菩萨:‘那些外道所认为的常不思议,并非真正的因缘所成。为什么呢?因为外道所认为的常不思议,并不是基于事物自身的特性而形成的。如果常不思议不是基于事物自身的特性而形成,那么又是什么因缘让它显现为常不思议呢?
「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得修學。
再次,大慧!如果常不思议是基于事物自身的特性而形成的,那么它就应该永恒不变。但由于作者的因相,常不思议并不能成立。大慧,我所说的第一义的常不思议,是基于第一义的因相而成立的,它超越了有性与无性,因为自觉相而具有形态。第一义的智慧,因为因相而存在,由于超越了有性与无性,所以是常不思议。就像无为的虚空,涅槃的彻底灭尽,因此是永恒。大慧,这与外道的常不思议论不同。大慧,这种常不思议,是所有如来通过自觉圣智所证得的,因此,常不思议的自觉圣智所证得的境界,是应当被修学和实践的。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再次,大慧!外道所认为的常不思议,是无常的。由于异相的因,它不是由自己行为的因相和力量所导致的常。
「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再者,大慧!那些外道常常认为不可思议,对于所作的行为本质和非本质的无常,他们观察后进行思量并认为它们是恒常的。大慧!我同样根据因缘所生的行为本质和非本质的无常,观察后,自觉到圣者的境界,告诉他们恒常是没有原因的。大慧!如果那些外道认为因相是恒常不可思议的,因自相的本质和非本质,与兔角一样。这种恒常不可思议,只是口头上的妄想。这些外道有如此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口头上的妄想,与兔角一样,自己的原因相是不分明的。大慧!我的恒常不可思议,是因为自觉得到相的缘故,脱离了所作的行为本质和非本质的缘故。恒常不是外在的本质和非本质的无常,思量后认为是恒常。大慧!如果外在的本质和非本质的无常,思量后认为是恒常不可思议的恒常,而他们不知道恒常不可思议自己的原因相,远离了自觉圣智的境界相。他们不应该这样说。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再者,大慧!那些声闻害怕生死的妄想和苦难,寻求涅槃,却不知道生死和涅槃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妄想,不是本质。他们认为未来的诸根和境界将得到休息,产生了涅槃的想法,这不是自觉圣智导向藏识的转变。因此,凡愚之人说有三乘,说心量趋向无所有。因此,大慧!他们不知道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来自己心中的境界,固执于外在心的境界,生死轮回持续转动。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愚癡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悕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賢聖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再者,大慧!一切法本质上是无生的,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佛陀所讲述的真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事物的本性都是由心所显现,而这些本性实际上是非实质性的,它们超越了有和非有的存在。大慧!所有事物的本性都是无生的,就像兔子和马的角一样,是愚昧的凡夫们基于虚妄的自我本性和妄想所产生的。大慧!一切法无生,那些追求自性觉悟和智慧境界的人,会认识到所有事物的本性相也是无生的,而不是那些愚夫们所妄想的两种境界。他们将自性之身和财富建立在追求自性相上。大慧!阿赖耶识和它所包含的相是转变的,而愚昧的人却陷入了生、住、灭的二元对立观念中,渴望所有事物的本性能够生起。他们产生了有和非有的妄想,这不是贤圣的境界。大慧!你应当在这些教导中修习和学习。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氣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再者,大慧!存在五种无间种性。哪五种呢?分别是: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和各别种性。如何识别声闻乘无间种性呢?如果听到关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和共相的讲解,并且能在适当的时候,全身毛孔感到舒适愉悦,乐于修行相智,但不修行缘起的觉悟之相,这被称为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种性的人,见到第八地时,会断除烦恼,但习气烦恼并未断除。他们不超越不可思议的变易死,只超越了分段死。他们以狮子吼般的声音宣称:‘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梵行已经建立,不再有后续的存在。’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人无我,直到达到涅槃的觉悟。大慧!各别无间种性的人,认为自己和众生、寿命、士夫等都是长期培养的,那些众生这样寻求涅槃。还有一些不同的外道说,一切都是由作者造成的。他们看到所有性质后,说:‘这就是涅槃。’
』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竪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相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当一个人这样觉悟,认为法无我见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他就没有解脱。大慧,这些声闻乘的修行者,由于没有间断地与外道的种性相联系,所以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为了转变他们的恶见,应当修学。大慧,緣覺乘的修行者,如果听到关于各自不同的緣无间断的教法,会全身毛发竖起,悲伤流泪,不接近緣,对所有事物都不执着。他们通过各种自身的修行和神通,无论是分离还是合一,都能展现出种种变化。当听到这些教法时,他们的心会随之深入。如果知道他们是緣覺乘的无间种性,就应该顺应他们的情况,讲述緣覺乘的教法,这就是緣覺乘无间种性的特征。大慧,如来乘的无间种性有四种,分别是:自性法无间种性、离开自相法无间种性、获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剎殊胜无间种性。大慧,如果听到这四件事逐一被讲述,以及讲述自己心中的现身和财富,建立不可思议的境界时,心不惊恐;这就是如来乘无间种性的特征。大慧,不定种性的人,当听到上述三种情况时,会随之进入,随之成就。大慧,这是初治地的人,指的是种性的建立,为了超越进入无所有之地,所以这样建立。那些自觉藏的人,自己净化烦恼习气,看到法无我,获得三昧乐住声闻,将会得到如来最胜的身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偈言:
那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意义,便说出了偈语:
「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须陀槃那的果位,往来与不还,
逮得阿羅漢, 是等心惑亂。
达到阿罗汉的境界,这些是平等心的迷惑。
三乘與一乘, 非乘我所說,
三乘与一乘,并非我所讲述的乘法,
愚夫少智慧, 諸聖遠離寂。
愚昧之人智慧浅薄,而圣者远离寂静。
第一義法門, 遠離於二教,
最高真理的法门,远离了两种教法,
住於無所有, 何建立三乘?
居住在无所有之中,如何建立三乘?
諸禪無量等, 無色三摩提,
各种禅定无量等,无色界的三摩提,
受想悉寂滅, 亦無有心量。
感受与思考全部寂灭,也不存在心的量度。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大慧啊!所谓的一闡提并非真正的一闡提,世间的束缚和解脱,究竟由谁来转变呢?大慧啊!一闡提有两种:第一种是舍弃了所有善根,并对无始以来的众生发起了誓愿。怎样算是舍弃了所有善根呢?就是诽谤菩萨藏,并且说出恶言:‘这不是符合修多罗、毘尼解脱之教的。’因为舍弃了所有善根,所以不能达到涅槃。第二种是菩萨出于自己的愿望和方便,不是不为了所有众生而达到涅槃,而是为了所有众生而达到涅槃。大慧啊!这种涅槃,被称为不涅槃的法相。这也是通往一闡提的道路。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大慧向佛陀提问说:‘世尊!这里所说的究竟不入涅槃是什么意思?’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佛陀告诉大慧:‘菩萨中的一闡提,知道一切法自性本就达到了涅槃的状态,但终究不入涅槃,这并不是舍弃了所有善根的一闡提。大慧!那些舍弃了所有善根的一闡提,由于如来的神力,有时善根还会生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不放弃任何众生,因此菩萨中的一闡提不入涅槃。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再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于理解三种自性。哪三种自性呢?即妄想自性、緣起自性和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是从各种相中生起的。’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大慧向佛陀提问说:‘世尊!妄想的自性是如何从相中产生的呢?’
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佛陀告诉大慧:‘緣起自性与事相相互关联,行为的显现与事相相互关联,由于对这两种的执着,产生了两种妄想的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建立的,指的是名相的执着和事相的执着。名相的执着,是指对内外法的执着。事相的执着,是指对内外法的自相和共相的执着。这两种执着被称为妄想的自性相。如果依赖或由緣生,这被称为緣起。如何成就自性呢?就是超越名相和事相的妄想,通过聖智的领悟,以及自覺聖智所追求的境界,这被称为成就自性,也就是如来藏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那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意义,便以偈颂的形式说:
「名相覺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名相、觉察与想象,自性与二相,正智与如如,
是則成相。
这些即是成就的相。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大慧!这是观察五法自性相的经文,是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猨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幻術神呪,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
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于观察两种无我相。什么是两种无我相?即人无我和法无我。什么是人无我?指的是离开我我所、五阴、界、入的聚合。由于无知、业力和爱欲的产生,眼睛对色彩等的摄取和执着,生起意识,所有根器和心显现为器世界等藏,自我妄想的相状被设施和显示。如同河流、种子、灯火、风、云,刹那间不断变化和衰败。动荡不安如猿猴,喜爱不净之处如苍蝇,永不满足如风和火,从无始以来的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轮回,有各种身体和色彩,幻术和神咒,机缘触发而显现。善于理解这些,就是人无我的智慧。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即觉察五阴、界、入的妄想相状和自性,五阴、界、入离开我我所。五阴、界、入的聚集,因业力和爱欲的束缚,相互依存,生起而无动摇。所有法也是如此,离开自相和共相。
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不实的妄想和妄想的力量,是普通人所具有的,而不是圣贤所具有的,因为心意识和五法的自性是分离的。大慧啊!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于分辨所有法的无我性。善于理解法无我的菩萨摩诃萨,不久将达到菩萨的初地,即无所有观。通过观察地相,开启觉悟和欢喜。逐步前进,超越九地的相,达到法云地。在那里建立无量的宝庄严和大宝莲花王像、大宝宫殿,通过幻化自性的境界修习而生,坐在那里。与同一类像的最胜子眷属围绕,从所有佛刹来,佛手灌顶,如同转轮圣王太子的灌顶。超越佛子地,达到自觉圣法的趣向,将得到如来的自在法身。因为见到法无我,所以这被称为法无我相。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唯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向佛陀请教:‘世尊!请为我们阐述建立诽谤的相貌,希望您能详细说明。使我和其他大菩萨们能够远离建立诽谤以及二边恶见,迅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觉悟之后,能够摆脱常住的建立和断绝诽谤的见解,不诽谤正法。’那时,世尊接受了大慧菩萨的请求,便以偈颂的形式回答说:
「建立及誹謗, 無有彼心量,
建立法门和诽谤他人,都不存在这样的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身体的感受和受用建立,以及心无法感知,
愚癡無智慧, 建立及誹謗。」
愚昧无知,缺乏智慧,建立法门和诽谤他人。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云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那时,世尊再次阐释了偈颂的义理,告诉大慧说:‘有四种非有的建立。是哪四种呢?即:非有相的建立、非有见的建立、非有因的建立、非有性的建立。这被称为四种建立。另外,诽谤者,是指对那些所建立的没有所得,观察不到其本质而产生诽谤。这被称为建立诽谤的相。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虛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髮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賢聖也。 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
再者,大慧!什么是非有相的建立相?即: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没有自相和共相而产生执着,这样认为,这样不异。这被称为非有相的建立相。这种非有相的建立是妄想,无始以来的虚妄过错,种种习气执着而生。大慧!非有见的建立相,是指那些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的建立,这被称为非有见的建立相。大慧!非有因的建立相,是指:最初的识无因而生,后来的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及前生,生已实已还坏,这被称为非有因的建立相。大慧!非有性的建立相,是指:虚空、灭、般涅槃、非作,执着性建立。这离开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开有非有,这被称为非有性建立相。建立和诽谤,愚夫的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的现量,不是贤圣。因此,应当离开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為安眾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經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遊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悉令遠離有無等見。」
再次,大慧!大菩萨们精通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无我相等,追求究竟的真理。为了安抚众生,他们化作各种形象,如同妄想自性依赖于因缘而生。就像如意宝珠能显现各种色彩,普遍照耀所有佛陀的国土,在所有如来的大众集会中,他们都聆听接受经法。所说的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光影、如水中月,对一切法,超越了生灭、断常的对立,也超越了声闻、缘觉的法门,获得了成千上万的三昧,甚至达到成千上万亿的三昧。得到三昧后,他们游历各个佛的国土,供养各位佛陀。生于天宫,宣扬三宝。展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用自己心中的现量,解脱众生,分别解说外在的无性,使他们全部远离有无等的见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那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意义,便说出了偈颂:
「心量世間, 佛子觀察, 種類之身,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各种身体,
離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离开所作行,获得神通力,自在成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向佛陀请示:‘恳请世尊为我们讲述一切法的空性、无生、无二、超越自性相。我们和其他的菩萨们,一旦觉悟到这些空性、无生、无二、超越自性相的真理,就能摆脱有无的妄想,迅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
那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摩诃萨:‘仔细聆听!仔细聆听!并且要深思熟虑。现在,我将为你广泛地分别阐述。’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大慧对佛陀说:‘太好了!世尊!我将遵从您的教导。’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佛告诉大慧:‘所谓空空,即是妄想自性所在之处。大慧!那些妄想自性执着的人,谈论空、无生、无二、脱离自性相。大慧!简要地说,有七种空。即: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什么是相空?即:所有性质的共相空,观察连续不断累积的原因;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性、他性、共性无性,因此相不停留,所以说所有性质的相空。这称为相空。什么是性自性空?即:自己的性质自性不生,这称为所有法的性自性空。所以说性自性空。什么是行空?即:五阴离开我我所,由于所成,所作的行为方便而生。这称为行空。大慧!正是这样的行空,连续不断因缘自性无性,这称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麁,汝當遠離。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如何理解一切法脱离言说之空?即指妄想的自性是无言的,因此一切法都超越了言说,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法脱离言说之空。如何理解一切法的第一义圣智大空?即指获得自觉圣智,所有见解的过错和习气都空无一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如何理解彼彼空?即指在那个地方没有那个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彼彼空。大慧!比如鹿子母的讲堂,没有象、马、牛、羊等,并不是没有比丘众,而说那里是空的。不是讲堂本身是空的,也不是比丘的比丘性是空的,也不是其他地方没有象、马,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的自相。那个地方没有那个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彼彼空。这就是七种空。彼彼空是这些空中最粗浅的,你应该远离。大慧!不从自身产生,也不从非自身产生,除非处于三昧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无生。离开自性,就是无生。离开自性的刹那相续、流注以及异性的显现,一切性都离开自性,因此一切性都离开自性。如何理解无二?即指一切法,如冷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都是无二的,不是在涅槃中有生死,在生死中有涅槃。因为异相的存在是由于有性,这就是所谓的无二。就像涅槃和生死一样,一切法也是如此。因此,空、无生、无二、离开自性相,应当修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那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意义,于是说出了偈颂:
「我常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我经常讲述空法,远离断见和常见。
生死如幻夢, 而彼業不壞。
生死轮回如同幻梦,而业力却不会消失。
虛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虚空和涅槃,消除二元对立也是如此。
愚夫作妄想, 諸聖離有無。」
凡夫常有虚妄的想法,而圣者超越了有无的执着。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無。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那时,世尊又对大慧菩萨摩诃萨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遍存在于所有佛陀的经教之中。所有经文,都阐述了这个意义。这些经文,都是根据众生的愿望和期望,分别讲述,以显示其含义,但并不是真实的智慧存在于言语之中。就像鹿群因渴想而受骗,鹿群对那个幻象,执着于水的本性,而实际上那里并没有水。同样,所有经文所说的法,是为了使愚昧的凡夫感到欢喜,而不是真实的圣智存在于言语之中。因此,应当依据意义,不要执着于言语。’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