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往生傳
宋 王古輯撰3卷CBETA X1546大于一万字 5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1546-1 新修往生傳中卷佚文
釋道綽
并州人。棄家已來歷訪名師。後聞瓚禪師理行兼著卑志事之。尋憇石壁谷玄忠寺。寺即後魏曇鸞法師舊止也。鸞於其寺久薀淨業。至其亡日疊有祥異。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於石。綽讀其文彌深 信。講涅槃經二十餘徧。每歎鸞法師智德高遠尚捨講說。修淨土業已得往生。況我小子所解何足為多而恃此為德。即捨講說修淨土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日別七萬徧為限。禮拜供養相續無間。
并州人,放弃家庭后遍访名师。后来听说瓚禅师的理论和修行都很出色,便谦卑地拜他为师。不久,他停留在石壁谷的玄忠寺,这个寺是后魏时期曇鸞法师曾经居住的地方。曇鸞法师在该寺长期修行淨業,直到他去世那天,出现了许多吉祥的异象。当地人觉得非常惊奇,收集这些事迹并刻在石头上。綽读了这些文字后,信仰更加坚定。他讲解《涅槃經》二十余次,常常感叹曇鸞法师的智慧和德行高远,还放弃了讲经说法,转而修行淨土業,已经成功往生。何况我这样的晚辈,所理解的又有多少,怎能以此为德。于是他放弃了讲经说法,转而修行淨土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每天至少念诵七万遍作为目标,礼拜供养,从不间断。
為開悟有緣每講觀經二百餘徧。示誨道俗。七歲已上念阿彌陀佛。教用小豆為數。上者念得九十八十石。中者念得五十石。下者三十石。教諸有緣。不向西方大小便利涕唾。不背西坐。聲々相注弘淨土業。每見佛住空中。天華下散大如錢。其色鮮白遍滿虛空。大眾以手承花。人々皆得七日不萎。又撰安樂集兩卷。見行於世。唐貞觀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示如來之降生也。且見鸞於空中乘七寶船。由其上而指綽曰。汝於淨土堂宇已成。但惟報命未盡。爾復見化佛與化菩薩飄颻在空。眾乃驚歎大生信服。雖夫無種闡提之人亦率服之。
为了开悟有缘之人,他经常讲解《观经》二百多次,指导出家和在家的修行者。他教导七岁以上的人念诵阿弥陀佛,用小豆来计数。上等的修行者念诵得到九十到八十石豆,中等的念诵得到五十石豆,下等的念诵得到三十石豆。他教导所有有缘之人,不要向西方大小便、擤鼻涕或吐痰,不要背对西方而坐,要持续不断地弘扬淨土业。他常常看到佛像在空中显现,天上的花朵像铜钱一样大,颜色鲜白,遍布整个虚空。大众用手接住花朵,每个人都能得到七天不凋谢的花朵。他又撰写了《安乐集》两卷,流传于世。唐贞观三年四月八日,出家和在家的修行者聚集在他的寺中,展示如来的降生。他看到曇鸞在空中乘着七宝船,从上方指着他说道:“你在淨土的殿堂已经建成,只是你的寿命还未尽。”他又看到化佛和化菩萨在空中飘扬,众人因此惊叹,深信不疑。即使是那些无佛种性的人,也都被他所折服。
以故唐初并汾諸郡重漬淨業由綽盛焉。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四遇疾。道俗省覲者不可勝記。至二十七日欲終時。又有聖眾從西方來。兩道白光入房徹照。終訖乃滅。又欲殯時復有異光於空中現。殯訖乃止。復有紫雲於塔上三度現。眾人同見斯瑞(中卷歟出類聚淨土五祖傳) 。
因此,在唐朝初期,山西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清净的修行。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他生病了。出家和在家的信徒们纷纷前来探望,人数多得无法计数。到了二十七日,当他即将临终时,又有圣众从西方而来,两道白光进入房间,照亮了整个空间,直到他去世后光芒才消失。在他出殡时,空中再次出现了奇异的光芒,直到仪式结束光芒才停止。此外,还有紫云三次出现在塔上,所有人都见证了这一吉祥的征兆(出自《净土五祖传》中卷)。
釋善導
不悉何許人。周遊寰寓求訪道津。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行方等懺。及淨土九品道場講觀經。導大喜曰。此真入佛道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觀門速超生死。吾得之矣。於是篤勤精苦若救頭然。續至京師。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彼屠沽輩亦擊悟焉。導入堂則合掌[跍*月] 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須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出即為人說淨土法。化諸道俗。
他不知来自何方。四处游历,寻求修行之道。在唐朝贞观年间,他遇到了西河的道綽禅师,正在修行方等懺和举办淨土九品的道场,讲解觀經。他非常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进入佛道的关键。其他的修行方法,偏僻难成,只有这个觀門能快速超越生死。我已经找到了。于是他勤奋刻苦,如同救火般急迫。后来他到了京城,激发了四部弟子,无论贵贱,连屠沽之辈也被他启发。他引导他们进入殿堂,合掌跪拜,一心念佛,直到精疲力尽。即使在寒冷中也要流汗,以此表达至诚之心。出门后,他就向人们讲述淨土法门,教化出家人和在家人。
令發道心修淨土行。無有暫時不為利益。三十餘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脫衣。般舟行道。禮佛方等。以為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曾不舉目視女人。一切名利無心起念。綺詞戱笑亦未之有。所行之處。爭申供養。飲食衣服四事豐饒。皆不自入并將廻施。好食送大厨。供養徒眾。唯食麤惡纔得支身。乳酪醍醐皆不飲噉。諸有嚫 施將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
他鼓励人们发起道心,修行淨土法门,始终为了利益他人。三十多年没有固定的寝处,不暂时睡眠。除了洗浴外,从不脱衣。他修行般舟三昧,礼佛方等,以此为自己的责任。他严守戒律,丝毫不犯。从不直视女人,对一切名利毫无杂念。也不说绮语戏笑。他所到之处,人们争相供养,饮食衣服等四事丰富,但他都不自用,而是转施给他人。好吃的送给大厨,供养徒众。自己只吃粗糙的食物,以维持生命。不饮用乳酪醍醐等。所有的供养都用来抄写《阿弥陀经》,共抄写了十万多卷。
所畵淨土變相三百餘堵。所在之處。見壞伽藍及故塼塔等。皆悉營造。然燈續明歲常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化諸有緣。每自獨行不共眾去。恐與人行談論世事妨修行業。其有暫申禮謁聞說少法。或得同預道場親承教訓。或曾不見聞披尋教義。或展轉授淨土法門。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或寄命深 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向百餘人。諸修梵行棄捨妻子者。
他所画的净土变相图超过三百幅。无论在何处,只要见到破败的寺院和旧砖塔,他都会修缮。点燃灯火,持续光明,岁岁年年从未间断。他的三衣、瓶、钵从不让他人持拿和洗涤,始终不变地教化有缘之人。他总是独自行走,不与众人同行,担心与人同行谈论世俗之事会妨碍修行。有时短暂地表达敬意、听闻少许法门,或者得以同在道场亲受教诲,或者未曾见闻但深入探求教义,或者辗转传授净土法门。京城及各州的僧尼、士人、妇女,有的投身于高山,有的寄命于深泉,有的自坠于高枝,以焚身供养,略闻于四方,约百余人。那些修梵行、舍弃妻子的人。
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徧者。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徧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或聞導曰。念佛之善生淨土耶。對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對已導乃自念阿彌陀佛。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聲至百聲光亦如此。導謂人曰。此身可厭。諸苦逼迫。情偽變易無暫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樹。西向願曰。願佛威神驟以接我。觀音勢至亦來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不於彌陀法中以生退墮。願畢於其樹上。投身自絕。時京師士大夫傾誠歸信咸收其骨以葬。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捨報之時精至如此。賜寺額為光明焉(同前。傳通玄義分記卷一云中卷三十三人其二十五二十六有善導二人此傳盍中卷第二十五人) 。
诵读《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的人,念阿弥陀佛一日得到一万五千至十万遍的人,以及得到念佛三昧往生净土的人,数量不可知。有人听到善导说,念佛的善能生净土吗?善导回答说,如你所念,遂你所愿。回答完后,善导便自念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就有一道光明从他口中发出,十声至百声光明也是如此。善导对人说,这个身体是可厌的,各种苦难逼迫,情绪变化无常,没有片刻休息。于是他登上所居住的寺前柳树���面向西方发愿说,愿佛的威神迅速来接我,观音、势至也来助我,使我这颗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法中生退堕。愿毕,他便在那棵树上投身自尽。当时京城的士大夫都真诚归信,收集他的遗骨安葬。高宗皇帝知道他念佛时口出光明,又知道他舍报时如此精诚,赐寺额为“光明”。(同前。《传通玄义分记》卷一云中卷三十三人其二十五二十六有善导二人此传盍中卷第二十五人)。
唐往生高僧善導
臨淄人也。幼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誦法華維摩。忽自思曰教門非入一道一途。若不契機功即徒設。於是投大藏經。信手探之得無量壽觀經。便喜誦習於十六觀。恒諦思惟忱節西方以為冥契。欣惠遠法師勝躅。遂往廬山觀其遺範。乃豁然增思。自後歷訪名德。幽求妙門。功微理深 未有出般舟三昧者。畢命斯道後遁迹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
他是臨淄人。年幼时便投靠密州的明勝法师出家。他诵读《法華经》和《維摩经》。有一天,他忽然想到,教法的门径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如果不能契合机缘,那么修行的功夫就白白浪费了。于是他投身于大藏经中,随意抽取一卷,得到了《无量寿观经》。他便欢喜地诵读并修习其中的十六种观想,始终专注地思考,真诚地期待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契合。他仰慕惠遠法师和勝躅的高行,于是前往廬山瞻仰他们的遗风。他的思想豁然开朗,之后遍访有名的德行之人,深入探求精妙的法门。修行的功夫虽然微妙,但道理深奥,还没有人能超越般舟三昧的境界。他一生致力于这条道路,后来隐居在终南山的悟真寺,没过几年。
觀想忘疲已成深 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既獲勝定隨方利物。初聞綽禪師晉陽開闡欲不遠千里從而問津。時逢玄冬之首。風飄落葉填滿深 坑。遂挈瓶鉢入中安坐。
他的观想已经忘记了疲劳,达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于是在定中,他清晰地看到了宝阁、瑶池、金座,仿佛就在眼前。他感动得涕泪交流,全身投地。获得胜定之后,他随着方向利益众生。最初听说綽禅师在晋阳开示,他不远千里前去请教。当时正值严冬之初,风吹落叶填满了深坑。于是他携带着瓶和钵进入坑中安坐。
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乃聞空中聲曰可得前行。所在遊履無復罣礙。遂出抗進程至綽禪師所展會夙心。綽公即授與無量壽經。導披卷詳之。比來所。覩宛在。因即入定七日不起。或問導曰。弟子念佛。得往生否。導令辨一莖蓮花。置之佛前。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依之七日果然花不萎黃。綽歎其深 詣。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導即入定須叟報曰師當懺三罪方可往生。一者。師甞安佛尊像。
他全心念佛,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好几天。这时,他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可以继续前行,他所在的地方再也没有障碍。于是他加快步伐,来到绰禅师那里,表达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愿。绰禅师便给了他《无量寿经》,引导他翻开经卷仔细阅读。与之前所见的一模一样,他因此入定七天没有起来。有人问导是否念佛能往生,导让他分辨一枝莲花,放在佛前。如果行道七天莲花没有枯萎,就能往生。按照这个方法,七天后莲花果然没有枯萎。绰赞叹他深厚的造诣,于是请他入定观察是否能够往生。导入定一会儿后报告说,师父应当忏悔三罪才能往生。第一,师父曾经安置佛像。
在檐牖下自處深 房。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三者。營造屋宇損傷蟲命。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於四方僧前懺第二罪。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綽公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即曰師罪滅矣。後當有白光照燭。是師往生之相也。導化洽京輩道俗歸心者如市。後於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催令速成就。或問其故則曰。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忽然微疾掩室怡然長逝。春秋六十有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
一是在檐牖下自己住在深深的房间里。二是驱使和役使出家人。三是建造房屋时伤害了虫子的生命。师父应在十方佛前忏悔第一罪,在四方僧前忏悔第二罪,在所有众生前忏悔第三罪。绰公静思过去的过错,都认为不是虚构的。于是他洗净心灵,忏悔感谢完毕后去见导,导立即说师父的罪已经消除了。后来会���白光照燭,这是师父往生的象征。导在京城中教化,道俗归心的人多如市场。后来在他所住的寺院里,画净土变相图。突然催促要快速完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将要往生,只能再住两三晚了。”突然有点小病,他掩室怡然长逝,享年六十九岁。身体柔软,脸色如常,奇异的香气和音乐持续了很久才停止。
時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同前。中卷第二十六人歟)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