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念彌陀道場懺法
元 王子成集10卷CBETA X1467大于一万字 1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卷第三
○引教比證第三
(通过引用教义和证据来比较验证。汇集佛祖的重要教诲,摘取诸子百家的文章精华,去除繁杂,提取精髓。一句话就能迅速脱离轮回,六个字的法门直接超越生死。依靠圣人的教导,才能避免沉沦。)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已決疑生信。釋然氷泮。今復引教比證。拂遣餘惑。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如是種種罪垢。因緣無量無邊。今日發露。願乞除滅。水懺略云。先當興五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五。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怨親平等。五者觀罪性空。第一慚愧者。自思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佛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我等相與躭染六塵。輪迴生死。無有出期。此實世間可慚可愧。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
今天在道场的同行大众,之前已经解决了疑惑,增强了信心,心中的障碍像冰一样融化。现在再次引用教义来比较验证,消除剩余的疑惑。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积累的恶行如同恒河沙数,所犯罪孽遍布大地。在舍弃身体和接受新身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不了解。这些种种罪过,因缘无量无边。今天坦诚表白,希望请求消除。水懺经简略地说,首先应当发起五种心,作为方便,然后这些罪过才能得以消除。哪五种心呢?一是慚愧,二是恐怖,三是厭離,四是怨親平等,五是觀罪性空。第一种慚愧,是反思我与释迦牟尼佛同样都是凡夫,而世尊成佛以来,已经经历了无数劫数。我们却沉溺于六尘之中,轮回生死,没有解脱的日期。这实在是世间值得羞愧的事情。第二种恐怖,是指我们作为凡夫,身口意三业常与罪行相应,因此因缘,生命终结之后。
當墮地獄畜生餓鬼三塗惡道。受無量苦。如是實為可恐可怖。第三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猶如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前。無時暫息。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是不淨。何有智者。當樂此身生死。既有種種惡法。甚可厭離。第四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爾者。若見怨異於親。即是分別。以分別故。起諸憎愛。因違順緣。造諸惡業。惡業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來。己須親應。於含毒者。報之以恩。應作是觀。我昔惱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縱使殺身。亦合甘心。而況怒耶。假饒前世無罪。今輙怨憎。橫見欺陵。應當思忖。
应当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遭受无量的苦难。这样的现实实在是令人恐惧和惊骇。第三,产生厌离的心态,要常常观察,在生死轮回中,就像车轮一样,生老病死这八苦不断交替出现,没有片刻的停歇。这个身体是所有苦难的集合,一切都是不净的。哪有智者会乐于这样的生死轮回呢?既然存在种种恶法,就更应该产生厌离之心。第四,对待一切众生要怨亲平等,发起慈悲心,不要有分别你我的想法。为什么呢?如果看待仇敌与亲人有所区别,就是分别心。因为分别心,就会产生憎恨和喜爱。由于违背了顺缘,就会造作种种恶业。恶业成熟后,就会得到苦果。他人以怨恨对待我,我则应以亲善回应。对于心怀恶意的人,我应以恩德相报。应当这样思考:我以前曾经恼怒过你,你现在对我发怒也是应该的。我的宿世罪业,即使要我牺牲生命,也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更何况只是愤怒呢。即使假设前世没有罪过,现在如果有人无故怨恨、欺凌我,我也应该深思。
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羅蜜。是我思師。云何遭遇。但應仰報。豈敢懷違。若無智者。乃是悲田。如母聞子返罵之時。母轉歡心。但更撫摩。曾無慍色。愍其癡小。唯與深恩。今亦如斯。彼蓋煩惱內攻迷體。密使性未狂。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豈合念咎。思以為讐。若起違心。與癡何異。人欲強者。推以為強。人欲高者。推以為高。豈有違順憎愛於其間哉。怨親平等矣。第五觀罪性空者。無有體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則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狎近惡友。造作不善。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言。此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本從空生。六根本淨。四大元空。物我皆亡。將何為苦。欲除妄本。須見靈源。故了性空。是真滅罪。
那些拥有智慧的人,想要实现忍耐的完美境界,他们视我为思考的导师。面对这种情况,我应当如何面对?只能仰望并回报,怎敢心怀背离。如果缺乏智慧,那就是慈悲的土壤。就像母亲听到孩子反骂时,母亲的心情反而更加欢喜,只是更加温柔地抚摸,从未有过愤怒的表情。她怜悯孩子的无知和年幼,只是给予深厚的恩情。现在也应该这样,他们被内心的烦恼所困扰,迷失了本性。秘密地使他们的本性尚未疯狂,努力却无法自由。因此,以这种慈悲心,只是垂下援手去拯救,怎会去计较过错。如果产生背离的心,与愚痴有何不同?人们想要强大,就推崇强大;人们想要高尚,就推崇高尚。哪里会有违顺、憎爱在其中呢?对敌人和亲人都平等对待。第五,观察罪的本质是空无的,没有实体和特征,从因缘中产生,颠倒而存在。既然从因缘中产生,就会从因缘中消失。从因缘中产生的,是亲近恶友,做出不善的行为。从因缘中消失的,就是今天洗心革面的忏悔。因此,经文说,这个罪的本质不在内部��不在外面,也不在中间。因此,我们知道这个罪本来就是从空无中产生的,六根本来清净,四大原本空无,主观和客观都消失了,还有什么痛苦呢?想要消除虚妄的本性,必须见到灵性的本源。因此,了解本性空无,才是真正的消除罪业。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從於今日。乃至往生。觀罪性空。悉無障礙。相與志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今天在道场的同修大众,从今天开始,直到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观察罪业的空性,认识到没有任何障碍。让我们共同以至诚之心,怀着同样深切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五体投地,归依于世间的大慈悲之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二十五俱胝佛
南無南方現在一切諸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名稱光佛
南無大光蘊佛
南無迷盧光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廣舌稱讚佛土功德攝受法門。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各各志誠。善攝心聽。古今佛祖勸修西方無盡法門。
釋迦教主 偏讚法門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賢護經云。假使有人以七寶滿十方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復以衣服飲食四事供養一切眾生。皆令得至阿羅漢果。其福多不。賢護白言。世尊。其福甚多。佛告賢護。不如有人勸令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功德。即過於彼。勸他既爾。何況自念。一聲尚爾。何況多耶。又陀羅尼集經云。若四部眾將持七寶滿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有人以一錢一香一華好心供養阿彌陀佛。作此功德者。一切諸佛及諸菩薩金剛天等皆悉歡喜。死生阿彌陀佛國。若人然燈供養阿彌陀佛。命終生彼佛國。即得天眼。徹見十方一切世界。陀羅尼集經云。
若轉輪王十萬歲中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有人一彈指頃坐禪以平等心憐愍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功德。死生彼國。救阿難焰口陀羅尼經云。諸佛子等若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華化生。得不退地。藥師經云。若淨信男女有能受持八方齋戒。或經一年。或經三月。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未定者。若能聞我藥師瑠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西方極樂世界寶蓮華中自然化生。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不退轉輪成首佛
南無大興光王佛
南無法種尊佛
南無日月燈明佛
南無須彌佛
南無大須彌佛
南無超出須彌佛
南無香像佛
南無圍遶香熏佛
南無淨光佛
南無香自在王佛
南無大集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又復歸依如是西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
馬鳴論主 起信法門
大乘起信論云。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開光明佛
南無月燈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日月光明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集音佛
南無最威儀佛
南無光明尊佛
南無蓮華軍佛
南無蓮華響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金剛踊躍佛
南無度一切禪絕眾疑佛
南無寶大侍從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地力持勇佛
南無最踊躍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
坦淵記主 甘露法門
甘露疏記第一云。念佛求生淨土者。與初心汎修餘善者。優劣不同。汎修餘善者。唯依自力。要經多劫修行不退。方獲聖果。則甚為難。念佛求生淨土者。依阿彌陀佛願力。攝持不捨。則少有退墮。甚為易也。譬如二人皆欲渡海往詣寶山。一人則種植樹木。待以為船欲使樹成。甚為久遠。多諸障難。不能得渡。自力汎修餘善者。亦復如是。一人則於海岸上。遇大商主有大船舶。以柔軟語。告大商主。憐愍聽許。即時登船。不歷久遠。得至寶所。依阿彌陀願力。攝持念佛。求生淨土者。亦復如是。又云。從昔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樓山。所飲乳汁。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多四大海水。父母等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海水。沈生曠劫。不遇覺王。且佛出中天舍衛。三億人不見不聞。震旦一方不知不覺。三塗八難障重難逢。諸佛希出世。處難無緣值。雖生不值佛。而慶遇此經。
慈覺長老 語錄法門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上所說。佛祖大慈悲心。垂語勸生念佛法門。我等應當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定光明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蓋照空佛
南無妙寶佛
南無諦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殊勝佛
南無集音佛
南無金剛步精進佛
南無自在王神通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淨月
幢
稱光明佛
南無妙樂佛
南無無量幢幡佛
南無無量幡佛
南無大光普遍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淨光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樹根華王佛
南無維衛莊嚴佛
南無開華菩薩佛
南無見無恐懼佛
南無一乘度佛
南無德內豐嚴王佛
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
香山居士 誓願法門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 願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唐李太白 讚序法門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顏 目淨四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金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花散香閣 圖畫了在眼 願託彼道場 以此功德海 冥佑為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覩玉毫光
東坡居士 偈頌法門
佛以大圓覺 充塞恒沙界 我以顛倒想 出沒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槖 雖有大聖智 亦不能分別 願我先父母 與一切眾生
在處為西方 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 無往亦無來
楊無為子 序讚法門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寶月光明佛
南無賢最佛
南無寶蓮華步佛
南無壞魔羅網獨步佛
南無師子吼力佛
南無悲精進佛
南無金寶光明佛
南無無量尊豐佛
南無無量尊離垢王佛
南無德首佛
南無無數精進興豐佛
南無無言勝佛
南無無愚豐佛
南無月英豐佛
南無無異光豐佛
南無逆空光明佛
南無最清淨無量幡佛
南無好諦住唯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諸剎豐佛
南無淨慧德豐佛
南無淨輪幡佛
南無琉璃光最豐佛
南無寶德步佛
南無最清淨德寶佛
南無度寶光明塔佛
南無無量慚愧金最豐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
孝祥狀元 序引法門
龍舒虗中 淨土法門 店邸雨具 勸預求生
佛示阿難 勸凡求生
現禾俱益 勸俗求生
因少果多 勸眾求生
比校優劣 勸迷求生
雙明十戒 勸儒求生
勤修須斷 勸執求生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自白居易。至王虗中。先世名儒。皆有讚歎西方法門。我輩應當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蓮華尊豐佛
南無淨寶興豐佛
南無電燈幡王佛
南無法空燈佛
南無一切眾德成佛
南無賢幡幢王佛
南無一切寶緻色持佛
南無斷疑拔欲除冥佛
南無意無恐懼威毛不竪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名
𫁉
遠聞佛
南無法名號佛
南無奉法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色身難保。趁康徤時。辦此大事。應常作念云。吾曹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不可因循。三教同修。九流共往。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以大慈悲。救護六道一切眾生。從今已去。至於往生。願弟子(某甲) 等。承是懺悔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虵。五陰怨賊。拔疑惑根。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十波羅蜜。常得現前。懺悔已。志心敬禮。常住三寶。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卷第三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