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晨鐘

清 周克復纂10卷CBETA X1172大于一万字 15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淨土晨鐘卷第七
淨土飭終
起信而下淨土資糧具矣循是而往順水揚帆樂如在目前何疑於終而更煩飭不知欲辦大事喫緊尤在臨時一着從前悠怱到此延捱不得從前迷着到此糊塗不得從前浮華到此假借不得從前岐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間靈明用事醒則立現蓮臺昧則六道三塗有分淨穢頃刻異路危哉危哉究竟把握要訣不外一心正念四字此際如挽弓到將滿時分外難開須加意審固前手撇後手絕箭方中的又如泛海憑指南車不誤方所將抵彼岸急宜仔細收帆把舵霎時差失依舊被狂颶吹去飄蕩大洋中將何底止宋儒謂平日工夫正於此處用得着即是此意雖然適百里者宿舂糧千里者三月聚糧況十萬億剎之極樂國乎不豫辨於平生而欲襲取於俄頃未審倉皇呼吸時能具諸葛觀魚安石圍碁手段了大敵否語云定計於蚤恐阿彌陀經非世人急就章也如泥惡人十念往生之語不妨放寬眼下恐經文理固可信亦是如來慈不得已垂手之苦言非便以西方作此輩護身符也且人情莫不好勝而惡劣獨於此事甘以下下自許亦殊可憫或問一段叫醒頑愚痛快無兩故以殿飭終之後而預飭未終者述飭終第七。
建立起对佛法的深信,净土修行所需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就已具备。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像顺水行舟,极乐世界仿佛就在眼前,何必对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疑惑,更不必烦恼于如何准备。不了解想要完成重要的因缘条件,最关键的时刻是在临终之际,之前的疏忽到了这时已无法拖延。之前对世俗的迷恋,到了这时已无法模糊;之前的浮华,到了这时已无法借力;之前的歧途,到了这时已无法徘徊。只在方寸之间,心灵明亮地运作,清醒则立刻显现莲台,迷惑则六道三恶道即刻分道扬镳。净土与秽土只在瞬间异路,危险啊,危险啊,最终把握要诀不过是一心正念四个字。此刻就像拉弓至满月,格外难以放开,必须更加专注,稳固前方的手,撇开后方的手,绝箭才能中的。又如同泛舟大海,依靠指南车不迷失方向,即将抵达彼岸时,应迅速仔细地收帆掌舵,刹那间的失误,依旧会被狂风暴雨吹回,漂泊在茫茫大洋之中,将如何停止?宋儒说,平日里的修行功夫,正是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就是这个意思��虽然,走百里的人需要准备一宿的粮食,走千里的人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何况是前往十万亿土的极乐世界呢?不预先在平日分辨清楚,而想在短时间内突然取得成功,未免太过仓促,连呼吸间都难以具备诸葛亮观鱼、安石下棋的手段来应对大敌。俗话说,早早定下计划,恐怕《阿弥陀经》不是世人匆忙应对的篇章。如果拘泥于恶人十念往生的话,不妨放宽眼界,恐怕经文的逻辑固然可信,但也是如来慈悲不得已的苦言,并非简单地将西方极乐世界作为这些人的护身符。而且,人之常情是好胜而恶劣,唯独在这件事上甘于低下自我评价,也特别值得同情。有人问,这段话叫醒了顽固愚昧的人,痛快无比,因此放在最后,预先告诫未终之人,叙述告诫临终的第七段。
飭臨終往生正念
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時心識散亂或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望重示歸徑之方師曰善哉問也凡人命終欲生淨土須先準備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惡業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見佛聞法受無量快樂得大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遇有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話家中長短事亦不須輭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虗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發嗟歎喚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方可發衰纔有[糸*系]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勵極為大幸依此者決定超生無疑也問求醫服藥還可用否答曰醫藥初不相妨然藥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奈之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又問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邀福但增罪結冤俱無所濟切宜戒之又問平生未念佛人還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余多見世人平常念佛禮拜求生西方及至臨病却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做主自家著力若一念差錯歷刼劇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受持是為臨終大事(善導和尚)
知归子问道:世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生死,一旦呼吸停止,便属于来世;一个念头的差错,就会堕入轮回。承蒙开导念佛往生的方法,其道理非常明了。但又担心病来临时,死亡将至,心识散乱,或者他人动摇正念,忘记净因。希望您能再次指示归向净土的路径。师说:问得好。凡人临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必须先做好准备,不要怕死,常念此身多苦,恶业纠缠。如果能够舍弃这个污秽的身体,超生到净土,见到佛,听闻佛法,享受无量的快乐,得到大解脱,这是称心如意的事。就像脱去破旧的衣服,换上珍贵的服饰。应当放下身心,不要产生恋着。遇到疾病时,便念及无常,一心等待死亡,嘱咐家人和来往问候的人,凡是来到我面前的,为我念佛,不要说眼前闲杂的话,家中的长短事也不需要软语安慰祝愿安乐,这些都是虚华无益的。如果病重将死,亲属不得流泪哭泣,发出叹息声,扰乱心神,失去正念。只应一时同声念佛,等到气尽后才可以表现出哀伤。只要有丝毫恋世之心,就会成为障碍,不能解脱。如果能够明白净土的人频繁来激励,那是极大的幸运。依照这样做,决定可以超生,毫无疑问。问:求医服药还可以用吗?答:医药本来不妨碍,但药物能医治疾病,不能医治命运。如果命运已尽,药物又有何用?如果杀害生命作为药物以求身体安康,这是不可以的。又问:求神祈福如何?答:人的寿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必借助鬼神来延长呢?如果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以求福,只是增加罪业和冤仇,没有任何帮助,应当坚决戒除。又问:平生未念佛的人还有用吗?答:这个方法,无论是僧人、俗人,未念佛的人都可以用它往生。我见过很多世人平常念佛礼拜,求生西方,到了临病时却又怕死,都不提往生解脱之事,直到气消命尽,心识投入冥界,才开始十念鸣钟,这就像贼走了才关门,有什么帮助呢?死亡是大事,必须自己做主,自己努力。如果一念之差,经历无数劫的剧苦,谁能代替呢?深思,深思。如果平时应当以此法精进受持,这是临终的大事。(善导和尚)。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世人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惟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心本身不生,因条件聚合而产生;心本身不死,因条件离散而消失。看似有生死,实则无来去。若能领悟到这一点,就能顺应生死,安于常寂,常照。世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他们未能悟到本无生。既然本无生,又怎会有死?何必害怕呢?然而,无生的道理并不容易立刻领悟,只有专心诚恳地念佛,长时间念到心神不乱,才能开悟。即使未能开悟,只要一生念佛,临终时自然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必定能生往净土。就像流落他乡的人终于回到故乡,阿弥陀佛会伸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又何必害怕呢?
尊恙至是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去亦可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話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勿貪生怕死而誤大事(蓮池遺稿)
您的病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应该把想说的话和事情都彻底写下来,交给儿子,让自己心中没有任何牵挂。一心专注于念佛,心目内照,清晰地念诵四字佛名,无间断、无停歇。从今天起,也可以是明天,或者不去想它,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可以。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朋友之间平生的交往,正是在这个时候体现。其他都是小事,无暇顾及。千万不要因贪生怕死而耽误了大事。(蓮池遗稿)
飭臨終三疑四關
慈照宗主淨土十門告誡云念佛人臨終三疑四關不可不慎三疑者一疑我生業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疑有心願未了及貪瞋癡未息恐不得生三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既念佛切要諦信佛經明旨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而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今以三說消彼三疑一曰業本虗妄心淨即空業重不必疑也二曰情同夢幻醒歸何有自肯息機貪嗔隨斷不必疑也三曰功專念切自心佛現佛不來不必疑也。
慈照宗主在《净土十门告诫》中提到,念佛人在临终时必须谨慎对待三种怀疑和四个难关。三种怀疑包括:一是怀疑自己业障深重,修行时间短暂,恐怕不能往生;二是怀疑自己心愿未了,贪瞋痴未平息,恐怕不能往生;三是怀疑虽然念诵阿弥陀佛,但在临终时恐怕佛不会来迎接。因为这些怀疑,它们成为障碍,使人失去正念,不能往生。因此,既然念佛,就要深切地信仰佛经的明示。经文说,念阿弥陀佛一声能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如果能够心心不昧,念念无差,那么怀疑情绪将永远断绝,决定往生。现在用三种说法来消除那些怀疑:一是业障本来就是虚妄的,心若清净即空,业障重不必怀疑;二是情绪如同梦幻,醒来后还有什么存在?自己愿意停止机巧,贪瞋随之断绝,不必怀疑;三是功在专念,自心佛显现,佛不会不来,不必怀疑。
四關者凡夫雖有信心念佛或宿業障重不免病苦若因此悔悟身心投誠歸佛自生淨土無智之人道念不堅却言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謗阿彌只此一念徑入地獄一關也或平日口談淨土心戀娑婆不種出世善根惟求俗緣利益臨終遭病怖死貪生妄信師巫殺戮生命祈禱神鬼緣此心邪無佛攝護流浪三途二關也向持齋戒或因服藥或被勸逼破戒用葷此人無決定信喪失善根三關也臨終時繫念家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失却正念致墮鬼趣或托生蟲獸守護家庭宛如存日四關也故楊提刑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誠哉是言修淨業者要於平時考究平時打點臨期不昧全身放下念念彌陀但能堅此一念便可碎彼四關(纂蓮宗寶鑑)
四关指的是凡夫虽然有信心念佛,但如果宿业障重,不免遭受病苦。如果因此悔悟,身心投入,真诚归依佛陀,自然能生于净土。而无智慧之人,道念不坚,却说我现在念佛却还有病苦,反而诽谤阿弥陀佛,仅此一念,直接堕入地狱,这是第一关。或者平时口头上谈论净土,内心却贪恋娑婆世界,不种下出世的善根,只追求世俗的利益,临终时遭遇病苦和死亡的恐惧,贪恋生命,错误地信仰巫师,杀害生命,祈祷鬼神,因此心邪,没有佛的护佑,流浪于三途,这是第二关。曾经持斋戒,但因服药或被逼迫破戒,食用荤腥,此人没有坚定的信心,丧失善根,这是第三关。临终时,心系家财,贪恋眷属,心放不下,失去正念,导致堕入鬼趣,或转生为虫兽,守护家庭,如同生前一样,这是第四关。因此,杨提刑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确实是这样。修净土的人要在平常时考究,平时打点,临终时不迷惑,全身放下,念念阿弥陀佛,只要能坚持这一念,就能破除那四关。(摘自《蓮宗寶鑑》)。
飭十念往生
問眾生從無始造業云何臨終十念即得往生答曰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孰從知之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以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較量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在心者造罪時從自心虗妄顛倒生念佛心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虗一實豈得相比譬千年闇室日光暫至積闇頓除在緣者造罪時從虗妄癡闇心緣虗妄境界顛倒生念佛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人被毒箭中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在決定者造罪時以有間心有後心念佛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劒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又如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虗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何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之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智者十疑論)
问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业,为何临终时十念就能往生?回答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善恶业种的多少和强弱,谁能知晓?但只要临终时遇到善知识,通过十念成就,都是因为宿世的善业强盛。如果恶业多的人,连善知识都难以遇到,更不用说十念成就了。你若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重,临终十念轻,现在用三种道理来比较:一是在心,二是在缘,三是在决定。在心的方面,造罪时是出于内心的虚妄和颠倒,念佛心则是从听闻善知识讲述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而生,一个是虚,一个是实,怎能相比?比如千年暗室,日光一照,积暗顿除。在缘的方面,造罪时是出于虚妄愚痴心,依附于虚妄境界颠倒而生,念佛心则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依附于无上菩提心而生,一个是真,一个是假,怎能相比?比如人被毒箭射中,伤及肌肉和骨骼,一听到灭除药鼓的声音,箭和毒就立刻被除去。在决定的方面,造罪时是间断的心,有后心,念佛时是无间断的心,无后心,随即舍弃生命,善心强烈,因此即刻往生。比如十围粗的绳索,千人难以扯断,童子挥剑,须臾之间就断为两截。又如千年堆积的柴草,用一粒豆大的火种焚烧,很快就烧尽。又如人一生修十善业,本应生天,临终时生起一念决定的邪见,就堕入阿鼻地狱。恶业虽然虚妄,但因为强烈,尚能排除一生的善业,使其堕入恶道,更何况临终时强烈念佛,真实无间的善业,不能排除无始恶业,得生净土,这是不可能的(智者《十疑论》)。
問既云七日臨終十念俄頃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故如那先中說智論云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為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云如持大石置於船上因得不沒惡人念佛不墮泥犁而得生亦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疏鈔)
问既然说七日临终时十念顷刻间如何能往生?回答正是因为一心的缘故,如《智论》中所说,又因为自力和他力的缘故,如《那先经》中所说。《智论》说,虽然时间短暂,但心力强大,这是最后的心,称为大心,应当知道这就是一心不乱。《那先经》说,就像把大石头放在船上,因此不会沉没,恶人念佛不堕地狱而能往生,也是如此。那么,自己的心力和佛的愿力相互成就。(疏钞)
飭父母往生
人子事親察其往生時至預以父母平生眾善聚為一疏時時讀之令親生歡喜又請父母坐臥西向稱念彌陀設像接引如臨極樂捨壽之頃更須用意無以哀泣亂其正志同聲念佛助之西行俾親得生淨土受諸快樂不亦善乎平生孝養正在此時寄語孝子順孫無忘此事(勸孝文)
作为子女,在父母即将往生时,应提前将父母一生所积累的善行汇集成一篇疏文,时常诵读,使父母心生欢喜。同时,请父母坐卧时面向西方,称念阿弥陀佛,并设立佛像以求接引,如同亲临极乐世界,舍弃世俗之寿。在父母临终之际,更要用心,不要因哀伤哭泣而扰乱他们的正念,应一同念佛,帮助他们顺利往生西方。使父母得以往生净土,享受无尽的快乐,这难道不是善行吗?平日里对父母的孝养,正是在此刻体现。寄语孝顺的子女和孙辈,不要忘记这件事。(劝孝文)
飭眷屬往生
大道無情冤親平等然凡夫愛戀眷屬語以平等似未相應不知情愛未忘者惟有修習淨業共結西方伴侶則情歸忘情愛同忘愛不壞凡夫心相亦且普度往生固未嘗不平等也以視夫濵危之際揮涕訣別待潰之軀罄貲厚殮者其愛之大小何如明眼人自當有辨(纂故鄉消息)
華嚴賢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沒者令隨意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凡遇眷屬及一切人臨終先於室榻前置一立佛像向東病者向西與佛相對看病者燒香散華鳴磬助稱佛名或病者先不信念佛亦須種種方便勸令稱佛若有病症遺穢隨即除之亦無有罪以佛心慈悲但冀歸誠別無憎惡(無盡燈)
飭護病者
修淨業人臨終如障重昏憒勵非易則看病之人關係不小是當預為籌畫至於終時惹瞋惹戀誤亡者入他道尤可懼也雜譬喻經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臨終侍人持扇墮王面上令王瞋恚即受蛇身沙門為說經聞法生天故臨終侍人不可不護病者心也(纂丁蓮侶)
飭自念佛度冤親
薦亡功果不如生前自作功果所謂十念乃生前自念佛非身後請人念也經云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故念佛者仗人不如求己若有罪惡念佛恐難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或問人平生為惡殘害眾生若臨死念佛亦生淨土眾生冤讎何時可解答曰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纂龍舒文)
飭臨終請眾念佛
人於康健時宜請眾念佛懺罪解冤況當疾革能勇猛發心請久修淨業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尤為要着寶珠集載集維那臨終以餘資兩次請眾念佛得生淨土因思道氤法師對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賢十聖亦不能測但當信而行之觀此又為修淨土人標一赤幟矣(纂樂邦文類)
飭未終思終念佛
或問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往生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事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答曰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中無一豈不見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遇二者業苦纏身三者中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虎狼七者臨終惡友八者昏迷致死九者軍陣戰鬬十者高巖傷命如此十種尋常有之或宿緣所招或現業所報忽爾現前不容避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直饒儞無此惡緣只是生病自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病苦逼迫忙怖張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怕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後事未辨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禱祈懺悔襍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因頓龍鐘愁嘆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未死以前正是少壯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然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試看老病之時少壯清閒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儞更道且做世事且世事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儞廣造伽藍多增常住將謂多做好事却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詎知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鎻上添鎻失却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儞且做事業直待臨終方念佛耶又不見死心禪師云世間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遲住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強壯後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等待老來方暇念佛不知黃泉路上不論老少能有幾人待得到老耶古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自從早年索妻養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忽然三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猶能記憶爹娘若是不肖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撻財產恣意為樂以此較之着甚麼要緊作千年調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古德如此苦口勸人曾許儞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耶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趂未病未老之前抖擻身心撥開世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彌陀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天如師淨土或問)
淨土晨鐘卷第七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