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晨鐘

清 周克復纂10卷CBETA X1172大于一万字 15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淨土晨鐘卷第三
淨土勸修三
決定如是可行之謂信決定如是而行之謂修可行而莫之行修既不力雖信無徵故亟勸焉勸有二義一勸自利一勸利他茫茫生死海中惟有空劫以前自己是我本來不早思認取尋解脫之門自甘淪沒誰任其辜且己不修其何以勸人修佛以度盡眾生為心非止度眾生之一身實欲眾生體其心以轉度眾生故由親而踈由巨而微使無央數世界眾生各各永離生死苦海不如是恐自己本分上事正未了也葢淨土法門自他兼利故宜自他兼修自他兼修故須自他兼勸勸之至者無過如來金口所說此不稱引而但錄後賢語者欲與眾共曉也全書皆勸獨名此一冊者意有所耑取也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故西方淨土乃捷要門庭無人不可以修今勸一人而一人修將來蓮華臺上便添一尊無上阿彌陀佛勸人人而人人修將來便添無數阿彌陀佛如勸之而襃如充耳不知六道中又添墮多少微塵眾生吾未如之何也已雖然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吾終於若人有深望焉述勸修第三。
坚定地认为某事可行,这称为信念;坚定地按照信念去行动,这称为修行。如果只是认为可行而不去实践,即使有信念也无法证明,因此需要迫切地鼓励。鼓励有两种含义:一是鼓励自己获益,二是鼓励他人获益。在茫茫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在世界形成前的绝对境界中,自己才是本来的我。不早些思考并认取寻求解脱之道,甘愿沉沦,谁来承担这个罪过?而且,如果自己不修行,又怎能鼓励他人修行?佛教以度尽众生为心,不仅仅是度一个众生的身体,而是希望众生能体会其心,从而转变众生。从亲近到疏远,从大到小,使无数世界中的众生都能永远脱离生死的苦海。如果不这样做,恐怕自己分内的事还没有完成。因为净土法门既利自己也利他人,所以应该同时修行和鼓励自己和他人。鼓励到极致,莫过于如来亲口所说。这里不引用经典,只是记录后贤的话,是为了与大家共同明白。整本书都是鼓励之言,唯独这一册有特别的用意。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可以成佛。”因此,西方净土是修行的捷径,无人不能修。现在鼓励一个人修行,将来在莲花台上就会多一尊无上的阿弥陀佛。鼓励每个人都修行,将来就会增加无数的阿弥陀佛。如果鼓励了却像没听到一样,六道中又会增加多少沉沦的众生,我对此感到无奈。虽然如此,一旦听到这些话,就会永远成为修行的种子,我对此人抱有深深的期望。这是关于鼓励修行的第三部分。
勸急辨大事不可不修
或問孔子曰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有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紂則忘其身若以道眼觀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寢至夜間就寢閉目無非塵勞未嘗暫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於身以日言之莫大於饑渴必為飲食之備以歲言之莫大於寒暑必為裘葛之備以終身言之莫大於死生而不為淨土之備何哉不思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衣帛思之誠可畏也自生至死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目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墜地獄或為畜生或生餓鬼或入修羅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唯西方淨土最為超脫捷徑色身難得趂康健時辨此大事當常作念云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受諸恐怖者不可同日而語矣。
有人询问孔子:“有人搬家时忘记带妻子,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还有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王就忘记了他们自己。如果用道眼来观察,现代人都忘记了他们自己。为什么呢?从早晨睁开眼睛离开床榻,到晚上就寝闭上眼睛,无一不是烦恼,从未短暂反省自身,这就是忘记了他们自己。而且,人对于自己的身体,以日来说,没有比饥饿和口渴更重要的,必须为饮食做准备;以年来说,没有比寒冷和炎热更重要的,必须为衣物做准备;以终身来说,没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却不为净土做准备,为什么呢?人们不思考人生都是如水泡般生灭无常,常人只看到眼前的老人,却不思考那些未老而去的人更多。何况世间无非是苦,不称心时固然是苦,即使称心也快乐不了多久。父母、妻子、儿女、姻亲、眷属或许会因疾病死亡,或因伤害离散,或自己生命忽然终结,平生的罪恶怎能完全没有呢?且以目前来说,起一个不正的念头,说一句不正的话,看一个不正的颜色,听一个不正的声音,做一个不正的事,无一不是罪恶。何况所吃的是众生的肉,所穿的也是杀众生而得的。再想想,所有的罪恶不止于吃肉穿丝绸,真是令人畏惧。从生到死,缠绵坚固,无法解脱,闭上眼睛之后,不免随业缘而去,茫茫然不知去向,或许坠入地狱,或许成为畜生,或许生为饿鬼,或许进入修罗。即使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享受完福报后,依旧轮回漂流,沉没无有出期。只有西方净土是最超脱的捷径,色身难得,趁健康时分辨这件大事,应当常作念想:‘我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知道这个法门,所以不能出离。今天知道了,怎能不立刻下手?年长的人固然应当努力,年轻的人也不能拖延。命终之后径直生于极乐世界,回看那些死后进入阴府,遭受各种恐怖的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勸活物活計不可不修
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器皿衣服等物不同大小色色無非己物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一宿在外便念其家一針偶失尋覓不已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予用後兩句添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葢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昔子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潑潑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哉。
人生在世,父母、妻子、房屋、田地、牛羊、车辆、马匹,乃至各种器皿、衣物等物品,无论大小、颜色,都是自己的财产。仓库已经堆满,但内心仍不满足;金银财宝已经很多,但追求仍不停止。一旦外出过夜,就会想念家中;偶尔丢失一根针,也会不停地寻找。一举一动,无不是出于贪爱执着。然而,一旦生命的大限到来,一切都将被抛弃,即使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将成为被抛弃的物体,更何况身外之物呢?静下心来思考,这一切就像一场梦。正如庄子所说,只有大觉之人,才能认识到这是一场大梦。古人说,只有无常到来时,才知道梦中人。世间万物都将离去,唯有业力随身。我用后两句补充成一偈:“世间万物都将离去,唯有业力随身。常念阿弥陀佛,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业力,指的是善业和恶业,这些都是将随我们而去的,怎能不以净土为业呢?昔日子明长老为大众普遍说法,指着这个身体说:“这是死物,它里面活泼泼的才是活物。不要在死物上做活计,要在活物上做活计。”我非常喜爱这句话,所以常常对人说起。那些贪图种种外物以奉养身体的人,都是在死物上做活计。世人虽然难以避免这一点,但在谋生奉养身体的同时,也要抽出片刻时间,回光返照,留心于净土,这才是在活物上做活计。就像那些急急忙忙谋生的人,虽然富有如石崇,地位显赫至极,但终究有数尽之期,怎能比得上净土的无尽呢?
勸神隨業往不可不修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却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日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狼狽之患者不至沉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予一相識生平多殺魚之罪晚年得病有似中風予憐之乃往見勸念阿彌陀佛堅不肯念但與予說雜話豈非惡業所障疾病所昏不能迴心念善閉眼之後將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世間晝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若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太癡也葢不知所謂我者初不曾死唯業緣盡而去耳何則凡人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可不為悲乎且神何自來哉隨業緣而來神何自去哉隨業緣而去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殻不得久留於一所葢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然則吾所往之處可不預計哉欲直脫輪迴永離苦惱無如往生淨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比如一个人进入大城市,一定会先找一个安身的地方,然后再去办事。到了傍晚天黑时,就有地方可以投宿。先找安身之处,就像是修行净土的行为。到了傍晚天黑,就像是生命终结的时刻。有地方可以投宿,就是指生于莲花中,不会落入恶趣。又比如春天远行,必须先准备雨具,突然下雨时,就不会有淋湿的狼狈。先准备雨具,就像是修行净土的行为。突然下雨,就像是生命即将结束。没有淋湿狼狈,就是指不会沉沦到恶趣,遭受各种苦恼。我有一个熟人,一生中杀了很多鱼,晚年得了类似中风的病。我同情他,去看望并劝他念阿弥陀佛,但他坚决不肯念,只是和我闲聊。这难道不是恶业的障碍,疾病的迷惑,不能回心转意,念善吗?死后又该怎么办呢?所以修行的人应该尽早回头。世间白天会有黑夜,寒冷会有暑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生就必定有死,人们却忌讳,不愿说出来,这不是很愚蠢吗?因为他们不知道所谓的我,从未真正死过,只是业缘尽了就离开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出生,并不是真正的生,是因为神灵来到这个身体,身体因此成长,所以称之为生。死,并不是真正的死,是因为神灵离开这个身体,身体因此衰败,所以称之为死。这个神灵就是我,身体就是我所拥有的房子。我有来去,所以房子有成坏。世人不认识这个神灵,只看到身体,就喜欢生而厌恶死,不是很可悲吗?而且神灵从何而来呢?是随业缘而来。神灵从何而去呢?是随业缘而去。神灵从无始以来,就不断投胎换壳,不能长久留在一个地方。因为我所造的业,不是长久不尽的,所以神灵寄托在业上。业尽了,身体就坏了;身体坏了,神灵就无处寄托,又随我今世所造的业而去。那么我要去的地方,能不预先计划吗?想要直接脱离轮回,永远离开苦恼,没有比往生净土更好的了,所以不能不修行。
勸兜率不如西方不可不修
智者十疑論云三菩薩修兜率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約云先生兜率見彌勒者即來相報師子覺先亡數年無報次世親亡三年乃來云天日甚長我生兜率禮彌勒佛聽其說法即來相報已三年矣問師子覺如何云生兜率外院戀著天樂未曾見佛夫以菩薩而修兜率猶有戀著不見佛者即輪迴之根未斷是知兜率難修有墜非比西方易修無墜也世親即天親菩薩既昇兜率復著淨土偈法普勸往生然則淨土之當修不益信乎。
根据《十疑论》中智者大师的说法,三位菩萨修行兜率天,分别名为无著、世亲和师子觉。据说,前世修行兜率天的人见到弥勒佛后,会来相报。师子觉先去世,数年没有消息。后来世亲去世三年后,他来相告说,天界的日子非常长,他在兜率天礼敬弥勒佛,听其讲法,已经三年了。当被问及师子觉的情况时,世亲说师子觉生在兜率天的外院,沉溺于天乐,未曾见过佛。由此可见,即使是菩萨修行兜率天,如果还有沉溺和不见佛的情况,说明轮回的根本未断。因此,兜率天的修行难以成功,有坠落的危险,这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相比,后者更容易成功,没有坠落的风险。世亲,即天亲菩萨,既已升至兜率天,又回归净土,创作了净土偈颂,普遍劝导众生往生。这样看来,净土的修行不是更应该被信仰吗?
勸宿債須還富貴易墮不可不修
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永嘉大師亦云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昔京師有喆老者坐禪精苦四十年不睡化坐時紙襖亦焚出舍利後生大富貴處終身多受憂苦生大富貴者前生心願也多受憂苦者因緣宿債也若以喆老之精修而修西方必為不退轉地菩薩即生死自如矣然後來此世界濟度眾生豈復須還宿債哉又有惠古長老住浙東大剎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宰相家登高科世固以為榮矣不知此亦失計也前世持齋今生食肉必以食肉為美矣前世守戒今生近色欲必以色欲為美矣前世清修今生享富貴必以富貴為美矣譬如大象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楞嚴經云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葢謂所聞之事盡矣盡聞其不住也世間雖享快樂其如不住何又覺其所覺者皆歸於空空則無實矣能於此空而覺之則真覺之性極圓而無復墜墮也使古老悟此理必不生宰相家縱未能悟明真性何不且修西方竟脫輪迴之苦耶楞伽經謂世間修行人如澄濁水澄之雖清未去濁脚攪之復濁古老之謂也如生西方見佛得道復來生此世則若刷去濁脚純為清水雖攪之不復濁矣故雖苦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二老足為烱鑒(已上纂龍舒文)
佛陀说,即使经过成百上千劫,所造的业不会消失,当因缘际会时,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永嘉大师也说,如果明了,业障本来就是空的;如果未明了,就必须偿还宿债。从前京城有个叫喆的老人,坐禅修行非常刻苦,四十年不睡觉,坐化时连纸衣也烧出舍利。后来他投生到大富大贵之家,但终身多受忧虑和苦难。投生大富大贵之家是因为前世的心愿,而多受忧虑和苦难是因为宿债未了。如果以喆老人的精进修行为榜样,修持西方净土,必定能成为不退转的菩萨,生死自如。然后再次来到这个世界救度众生,哪里还需要偿还宿债呢?还有惠古长老,住在浙东的名寺,也是一位德行高尚的尊宿。他死后投生到宰相家,世人固然认为这是荣耀,却不知这也是失策。前世持斋,今生食肉,必定会认为食肉美味;前世守戒,今生近色欲,必定会认为色欲美妙;前世清修,今生享受富贵,必定会认为富贵美好。就像大象陷入泥潭,越陷越深,无可奈何。《楞严经》说:“听到的都听完了,听完了就不再执着;觉悟到的都是空,空到极致就是圆满。”这是说,世间虽然享受快乐,但都是暂时的。觉悟到一切都是空,就没有实体了。能在空性中觉悟,那么真性的觉悟就圆满,不再堕落。如果惠古长老能悟到这个道理,必定不会投生到宰相家。即使不能悟明真性,为什么不修持西方净土,彻底解脱轮回之苦呢?《楞伽经》说,世间修行人如同澄清浊水,虽然澄清了,但浊根未除,一经搅动又变浑浊。惠古长老就是这样。如果投生到西方净土,见佛得道,再投生到这个世界,就像洗去浊根,成为清水,即使搅动也不会再浑浊。所以即使是苦行尊宿,也不能不修持西方净土。两位老人足以作为明鉴。(以上摘自龙舒文)。
勸為後身計不可不修
讚西方者記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菴主後身為陳忠隶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蕩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業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愚謂大願大力如靈樹生生為僧而雲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雲門者能幾況靈樹乎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展轉下劣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或謂諸師後身之為名臣猶醍醐反而為酥也猶可也為常人則酪矣為女人則乳矣乃至為惡人則毒藥矣平生所修果不足憑仗則何貴於修乎是大有說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堅持戒行而作種種有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堅持正觀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勿論道力勝福力則處富貴而不迷福力勝道力則迷於富貴固未可保也於中貪欲重而為女人貪嗔俱重而為惡人則但修福力而道力轉輕之故也雖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願力得從於諸上善人之後豈惟惡人將名臣亦所不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蓮池大師)
赞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记载,戒禅禅师的来世是苏子瞻,青草堂的来世是曾鲁公遜,长老的来世是李侍郎,南庵主的来世是陈忠隶,知藏某的来世是张文定,严首座的来世是王龟龄。接下来,乘禅师的来世是韩氏子,敬寺僧的来世是岐王子。再接下来,善旻的来世是董司户女,海印的来世是朱防禦女。更有甚者,雁荡僧的来世是秦氏子檜,居于权要却造作诸多恶业。这些名僧如果一心追求净土,怎会有这样的愚昧?所谓大愿大力,如灵树生生世世为僧,而云门三次转世为国王,最终失去了神通。百世之后,能如云门者能有几人?何况灵树呢?成为普通人、女人、恶人,则是不断堕落。即便是成为名臣,也非上策。西方极乐世界是必须往生的地方。有人说,这些大师转世为名臣,就像醍醐反而成为酥,尚可接受;成为普通人,则如酪;成为女人,则如乳;乃至成为恶人,则如毒药。一生的修行成果不足以依靠,那么修行又有何尊贵?这是大有讲究的。凡是修行的人,有两种力量:一是福力,坚持戒行并作出种种有为功德;二是道力,坚持正观,念念不离般若。纯粹依靠道力如灵树者,不必讨论。如果道力胜过福力,则处于富贵而不迷失;福力胜过道力,则迷失于富贵,本来就无法保证。其中,贪欲重而成为女人,贪嗔都重则成为恶人,这是因为只修福力而道力转轻的缘故。即便如此,如果勤修道力,并且辅以愿力,得以跟随众多高尚的善人之后,何止恶人,即便是名臣也不在话下。西方极乐世界是必须往生的。(蓮池大師)。
勸佛心為心轉勸人人
予為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為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云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若止於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為小乘如車乘之小者僅能自濟此佛所謂斷佛種者也能廣勸人者名為大乘菩薩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故能勸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增崇福壽可莊嚴往生功德可追薦亡者亦可但至誠呪願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信矣況受勸者又相轉勸而不已乎勸人善道名為法施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迴不致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是上於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階梯能勸一人修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豈有限量乎哉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勸隨遇隨勸度盡眾生
古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故以淨土勸人正與觀經所云勸進行者相符要發慈悲憐憫之心隨遇隨勸不拘何等樣人凡為吾所受恩者吾告以淨土而報之為所親愛者吾告以淨土而誨之下至僕有事我之勞以及生平無半面之識者吾遇之皆告以淨土使脫苦海而登彼岸不特此也初釋迦修行山中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佛念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沈吟未對王怒斫去一臂再問未對又斫去一臂)隨發願云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世人效彼為惡卒之首度者憍陳如即歌利王也然則雖冤仇之人尚願得道後首度之兄其他乎又非特此佛在世時有一國難化佛言與目連有緣使往化之其國人皆從教弟子問故佛言往世目連為樵人於山間驚起一群蜂子目連向蜂云我得道後盡度此等今國人者乃當時蜂子也由此觀之則凡一切飛走之類以至有形可見與無形可見者皆當為之稱念阿彌陀佛數十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如此則吾之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吾往生上品無疑矣他時化度有不樂從者哉(已上纂龍舒文)
勸出世間孝勸二親修
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成聖賢以顯其親是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痛已至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雖欲追之未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勸人人念佛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葢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應念佛若人富貴受用見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小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趂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勸真實念佛
夫學佛者無取莊嚴形迹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嘿念佛不必定要成群作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見在作福念佛許愿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以上蓮池大師)
勸學者念佛
克復向有勸人念佛說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不直為修行徑路亦的是救苦慈航恒見年少學者見人念佛便為耻笑或已有所悟偶省念佛輙愧赧避人此皆識力未到不及究心大乘經典愽參不貳宗旨及彼業重障深故生疑謗不如爾今倖值得意時不肯念到失意時少不得念順境時不肯念到逆境時少不得念無疾痛時不肯念到病篤垂死時少不得念強壯時不肯念到衰暮時少不得念縱眼光垂瞑時不肯念到轉身入木殯埋薦度時少不得念呼吸尚存不知不覺忽然口中念出佛來還算與佛有緣只怕七尺忽橫三寸易斷這句佛要念竟不及耳所以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冥司地獄志心念佛所造罪業一切俱銷或曰此際勉強稱念亦易余曰否否譬之讀文字人纔念得文字出讀文字人尤在少時無雜想有精力讀得透熟至老年魂夢中常常念得出爾生平並無信佛歸佛念佛之心迅速無常不保手忙脚亂神昏膽怯汩沒三途胸中並無這佛口中那容易念得這句佛出昔白樂天繪西方極樂國蘇子瞻佩阿彌陀佛像文潞公集淨土會王虗中著淨土文近世蓮大師有阿彌疏鈔袁中郎有西方合論袁玉蟠深悔少壯所得所行無關生死暮年純提念佛往生示人先進留心此道如此吾輩切莫忽此六字為齋公齋婆所常念若能到一心不亂地步齋公齋婆於成佛乎何有。
富陽馬公良以太僕卿丁艱過姑蘇候座師王荊石相國至一寺禮佛悲淚不止時有二孝廉迎之揖坐問曰公何以信佛真實如是公曰嗚呼佛可不信耶信佛可不真實耶言佛法難遇則淚下言人身難得則淚下言三塗難免則淚益如雨下二孝廉悚然問故公曰佛法利益天人非歷劫善根深厚者鮮不覿面失之見而不誠切敬信反生疑謗故難遭遇失此報身業海茫茫受苦無量痛骨酸心曷禁淚下二孝廉曰公言人身難得舉目便是三人併諸左右皆非人耶時方仲夏公以扇一揮群蠅四飛詰曰蠅多與人多與二孝廉憮然久之公曰始吾為諸生時奉上帝旨掌五閻王事每一臨案悽慘之狀不忍見悲號之聲不忍聞千百人中不失人身者指一二屈耳如是作如是受絕無失出失入於其間惟信佛念佛往生清泰者不至冥途然則佛可不信耶念佛可不真實耶言未訖涕泗交集旁觀皆為感動二孝廉信禮而散嗟乎馬公之言近而有徵其為丹徒令時仁慈正直一方推為神君崇祀不替有以哉。
唐宜之曰宇宙無佛法遍大地無快活人矣總貧賤患難富貴功名均有煩惱不足誰能解脫者自佛法流通但沾涓滴便得轉身適意之所向聞子將初下第告大石師言我輩功名不就唯有念佛師云居士榮華未遂廼欲念佛修佛豈釋迦如來是晦氣人做的一座為之鼓掌余曰晦氣人念佛有進步處得意人念佛有退步處甚矣佛法不可不知也念佛命終生極樂國念佛生前亨快活福(已上附述)
淨土晨鐘卷第三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