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晨鐘
清 周克復纂10卷CBETA X1172大于一万字 15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淨土晨鐘卷第二
淨土啟信二
蓮池以信願行為適淨土者之資糧三者缺一不可而信尤要焉非信則願力不生起行無本樝菴云淨土無難易難易在人難者疑情咫尺萬里易者信心萬里咫尺故證不退轉地者須有不退轉之心以為之先導信是也信由自發非由他人然長夜必須秉燭幽谷必待日光淨土之說如來金口所宣古今諸大知識所論其明白不啻日與燭矣而信心猶或不啟其真扣槃揣籥之徒與今取龍舒所載而補其未及述啟信第二。
蓮池大师认为,信仰、发愿、修行是适合修行净土法门的资粮,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信仰尤为重要。没有信仰,愿力无法产生,修行也失去了基础。起行无本,淨土法门并无难易之分,难易在于人。对于怀疑的人来说,虽然近在咫尺,却感觉远隔万里;而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说,即使远隔万里,也感觉近在咫尺。因此,要证得不退转地,必须先有不退转的心作为引导,这就是信仰。信仰是自发的,不是由他人给予的。然而,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必须依靠信仰之光来照亮前行的道路,就像幽谷中需要烛光,幽暗中需要日光一样。淨土法门是如来亲口所宣,古今各大善知识所论述,其明白程度不亚于日与烛。但即使如此,人们的信心仍然难以激发。现在,我取龙舒所载的内容,补充其未尽之处,以启发信心为第二要务。
淨土有益生前不可不信
淨土之說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異唯名有不同耳故誠以淨土為心則見於日用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力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自此而省善緣可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非君子大賢而何又其次不知禮儀之所在不知刑罰之可畏惟氣力是尚惟勢利是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儀亦必近於禮儀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儒教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後身者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净土的说法,不了解的人可能只认为它关乎死后的事,不知道它对生前也有很大的益处。为什么呢?佛教教化人的内容,无非是善,与儒家教化人的内容有何不同,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因此,如果真诚地以净土为心,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念、所言所行,无一不是善行。行善就能成为君子、成为大贤,现世中人们会尊敬他,神灵会保佑他,福禄可以增加,寿命可以延长。其次,如果被业力所夺,不能专注于此,但如果有志于此,恶缘可以由此减少,善缘可以由此增加。恶缘减少不止,最终必将彻底断绝恶行;善缘增加不止,最终必将完全纯粹于善行。不是君子大贤又是什么呢?再其次,那些不知道礼仪所在、不知道刑罚可怕的人,只崇尚力气、只追求势利,如果知道以净土为心,也必定会反省自己,自责自己的行为,虽然不能都符合礼仪,但也会接近礼仪;虽然不能都超脱刑罚,但也会远离刑罚。逐渐可以脱离小人的境地,最终成为君子的归宿。普通人稍微了解佛理,世人必定会认为他是善人,这就是效果。由此说来,遵循佛教的教诲,以净土为心,谁说这对生前没有益处呢?或许有人会说,儒家教化难道对生前没有益处,何必要净土呢?回答是:这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不能超脱轮回,而出世间法则能直接超脱轮回之外。净土既有益于生前,又有益于来世,因为它兼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淨土不妨俗事不可不信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而未甞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辨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拘於終日十念法門是也葢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明矣所以修者不離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買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一茶一飯之頃不費時刻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在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喜之以為倍利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則必憂之以為喪本是於外物小有得失而不勝其憂喜也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汩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何不思之甚也可痛惜哉。
净土的说法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痕迹。从理论上讲,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未离开过前文所述的内容。从实践上讲,它可以通过早晨一杯茶的时间来辨别,而不必局限于整天的十念法门。总的来说,修行法门有九品,人人都可以修行,即使是罪恶之人,只要佛不放弃,回心向善,就能成为善人。因此,这个十念法门人人都可以实践,就像长久处于黑暗的房间,一盏灯就能照亮一样。所以修行者不必离开世俗事务,无论是官员、学者、商人还是农民,都可以在各自的职业中修行,不会相互妨碍。因此,一杯茶一顿饭的时间,不费多少工夫,就能积累成为无数劫难不坏的资粮。人们为什么不修行呢?现在做买卖的人,一钱得到两钱的利润,就一定会高兴,认为获得了双倍的利润;或者两钱得到一钱的价格,就一定会忧虑,认为损失了本钱。这是对外在物质的小小得失,就无法承受忧虑和喜悦。为什么不对自身有限的光阴感到忧虑,而对净土的因缘难以遇到,有幸知道后,得到的是巨大的,为什么不感到喜悦呢?为什么不深思这个问题,真是太令人痛惜了。
淨土佛無妄語不可不信
人驟聞淨土景象多不信者葢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華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敝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處此娑婆濁世安信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虗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故先賢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姦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綵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於姦黨之碑 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不信也。
人们突然听到净土的景象,大多不相信,因为他们局限于眼前所见,就认为眼前所不见的也不过如此。就像住在狭窄小巷、满是粪便泥土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宽敞大厦的清雅?吃粗茶淡饭的人,��么会知道有正午前丰盛的方丈?那些只有破旧箱子和微薄积蓄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天府的充足?在这个堪忍的五浊恶世,怎能相信有清淨的佛土?所以,生于胎中的人不知道有莲花化生,寿命不过百年的人不知道有恒河沙数的寿命,必须通过劳作才能获得衣食的人不知道有自然而来的衣食,快乐总是伴随着烦恼的人不知道有纯净的快乐。因此,佛所说的不可以因为眼前不见就不信。何况佛严格告诫人们不要妄语,他绝不会自己妄语来欺骗人。世上说妄语的人,不是为谋利就是为避害,佛对世界无所求,有什么利可图?佛看待生死如同刀砍虚空,有什么害可避?所以佛无需妄语。因此,先贤说,如果佛的话都不信,还有什么话可信?过去有人把忠臣当作奸党刻在石头上,结果被天雷击碎。现在用金寶彩饰刻成轮藏,装饰华丽,用神龙守护,如果佛的话是妄语,那比奸党的碑更甚,为何历经千百年天雷不击呢?因为佛的话是真诚的。所以净土的说法更无可怀疑,何况从古至今修此法的人感应很多,尤其不可不信。
淨土一念必生不可不信
淨土傳云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夫生淨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葢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必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往身則隨往是身常隨念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若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況佛與菩薩又切切招人往生乎。
净土传说中,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两位菩萨乘坐大愿船,穿越生死海,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呼唤众生登上大愿船,送往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有人愿意去,没有不能往生的。观察这一点,就能明白佛陀和菩萨对沉溺于苦海中的众生充满怜悯,因为他们找不到出路,所以佛陀和菩萨以自己的誓愿和威力来吸引众生。那些愿意往生净土的人,只怕他们不信。如果有信心并愿意去,即使有罪恶,也没有不能往生的。因为如果不具备慈悲,就不能成为佛;如果不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也不能成为佛;如果不具备大威力,也不能成为佛。正因为佛陀具备慈悲,看到众生沉溺于苦海,就必定想要救度他们;正因为佛陀具备大威力,所以能够实现救度的心愿,完成救度的功业,这正是佛的特质。经文说,大医王能治疗一切疾病,但不能治疗命终之人;佛能救度一切众生,但不能救度所有不信之人。有信心的人,一个念头就足够了。如果一个人在生时,心里想去,身体就会随之而去;心里想要前往,身体也会随之前往,身体总是随着念头而动。但仍然有念头想要离开,而身体却被束缚的情况。如果身体崩解时,只剩下一个念头而已。一个念头到达的地方,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因此,一个念头在净土,就必定能往生净土,更何况佛陀和菩萨又急切地召唤人们往生呢。
淨土脚踏實地不可不信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惟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唯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彫刻物象而極其華麗必加彫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指良材而遂謂極物象之華麗也又或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無嗔無癡吾心能無貪無戀無嗔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飢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繫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捨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見佛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云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之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說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脚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迴與虗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世上有专门修行禅定的人说,只有心净才能达到净土,难道还有别的净土吗?自性中的阿弥陀,何必再见阿弥陀呢?这种说法看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西方净土既有其理论基础也有其实际迹象。从理论上讲,能够净化心灵,所以一切都是清净的,这确实是唯心净土。从实际迹象来看,实际上存在极乐世界,佛陀多次强调这一点,怎么会是妄语呢?每个人都能成佛,所谓自性阿弥陀,固然不错,但突然之间难以达到。比如,好的���料可以雕刻成各种形象,极其华丽,但必须经过雕刻的功夫,然后才能成功,不能指着好材料就说它已经是最华丽形象了。另外,有人信有净土,却拘泥于唯心之说,认为西方不值得往生,认为参禅悟性超越佛祖,阿弥陀不值得见,这些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这种说法要求很高,恐怕不容易达到。西方净土没有贪欲、没有留恋、没有愤怒、没有愚痴,我们的心能否没有贪欲、没有留恋、没有愤怒、没有愚痴呢?西方净土,想要衣服就有衣服,想要食物就有食物,想要安静就能安静,想要离开就能离开。我想要衣服却没有衣服,就会感到寒冷和烦恼;我想要食物却没有食物,就会感到饥饿和烦恼;我想要安静却不能安静,就会感到各种烦恼;我想要离开却不能离开,就会被束缚和烦恼。这就是所谓的唯心净土,确实不容易达到。阿弥陀经中说,福德如山如海,力量能改变天地,将地狱变为莲花,易如反掌,观察无尽世界如同在眼前。我的福德力量尚不能自保,恐怕宿业深重,堕入地狱,更何况变成莲花呢?隔壁的事情都不能知道,更何况观察无尽世界呢?这就是所谓的自性阿弥陀,确实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的心可以成为净土,但突然之间不能成为净土;我们的性可以成为阿弥陀,但突然之间不能成为阿弥陀。怎么能忽视净土而不修行,舍弃阿弥陀而不想见呢?所以修行西方见佛得道就很容易。如果只停留在这个世界,想要参禅悟性超越佛祖,就非常困难。何况修行净土的人不妨碍参禅,为什么参禅的人一定要轻视净土而不修行呢?《大阿弥陀经》说,十方有无量化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那些菩萨还想要往生,我是什么人呢?不想往生那里,难道我真的胜过那些菩萨吗?因此,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说法虽然高远,但不够切实,修行未到的人容易误入歧途。不如脚踏实地,持诵修行,那么人人都能往生净土,直接脱离轮回,与那些虚言无实的人,天地之别。
淨土非仙可比不可不信
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誠可師法按楞嚴經云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夫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云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而學鍾離呂公者豈止千萬子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於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豈不惑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秘而不傳謂泄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眾生而後已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佛陀之眼能洞察无量劫的往事,从古至今无所不见。佛陀告诫人们不要妄语,自己也不会说假话来欺骗他人;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自我,自己也不会因自我而夸耀于人。因此,佛陀的言论真诚,足以成为众生学习的法则。根据《楞严经》所说,有十种仙人,寿命长达千万年,但寿数尽后仍会重新进入轮回,因为他们未能真正理解真性,与六道众生一样,都属于七趣中的轮回之人。世间学习仙道的人,成功者万里挑一,即使成功,也不免轮回,因为他们执着于形体和精神,无法舍弃。形体和精神,不过是真性中显现的妄想,并非真实。正如寒山诗所说,即使你成为仙人,也不过是守尸鬼,不像佛家那样生死自如,不受束缚。近几百年来,成为仙人的只有钟离和吕公,而学习钟离和吕公的人何止千万,但最终都难逃一死,被埋在地下,一生心血付诸东流。想要追求长生,不如修习净土法门,生在净土,寿命无量,才是真正的长生。不了解修习净土法门而学习仙道,就像舍弃眼前的美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珷玞,岂不是很困惑?何况,仙道有所成就则非常保密,不传于人,认为泄露天机会有罪;而佛法则唯恐传得不广,希望度尽众生,然后才考虑自己,其慈悲心之广大,难以测量,不是仙道可以比拟的。
淨土因果不妄不可不信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葢以人前生所為善惡不同故今生受報福禍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惟前世所為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壽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形纖毫不差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麥而得稷者唯種時少收穫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葢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乃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殊不知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佛謂阿難云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左氏謂欒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黶雖為惡而可以免禍黶之子盈為善而黶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於難止就目前可見善惡之報尚如此況隔世乎書曰天道福善禍淫老子曰天網恢 恢 疎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乎。
淨土如明鏡日月不可不信
或云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云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或又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眾生念此真言佛豈能一一徧住其頂乎曰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亦自然耳或又云修行精進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亦自然耳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則徧住其頂徧知其期何足疑哉(以上龍舒文) 。
淨土正信為要不可不信
凡欲念佛要起信心若無信心空無所獲肇法師云是事如是者信之相也是事不如是者不信之相也夫信為入道之初宗智為究竟之玄術諸經首稱如是者信也後曰奉行者智也又云信者順之詞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彌陀經言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此是釋迦本師勸信處汝等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此是十方諸佛勸信處信心清淨者華開即見佛此是往生論勸信處所謂信者信經中佛說念佛定生淨土信念佛定滅諸罪信念佛定得佛護信念佛定得佛證信念佛臨終定得佛來迎接信念佛不問眾生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淨土定不墮三惡道受此法持此念則往生淨土必矣大行和尚勸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則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稱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身惟禮佛佛則見之天眼通故又喻云信心者猶如深栽果樹根深故風吹不動後著果實濟人饑渴念佛之人亦復如是故十住菩薩一起信心念佛之後縱遇惡緣寧捨身命不退信故維摩云深信堅固猶如金剛法珍普照如雨甘露凡我同志切須深信諸佛所說真實非虗生死海中念佛第一專修淨業期出輪迴時不待人慎勿疑悔天竺慈雲懺主往生正信偈云稽首西方安樂剎彌陀世主大慈尊我依種種修多羅成就往生決定信住大乘者清淨心十念念彼無量壽臨終夢佛定往生大寶積經如是說五逆地獄眾火現值善知識發猛心十念稱佛即往生十六觀經如是說若有歡喜愛樂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爾者不成佛四十八願如是說諸有聞名生至心一念回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無量壽經如是說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氣絕即往生大法鼓經如是說一日一夜懸繒蓋專念往生心不斷臥中夢佛即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晝夜一日稱佛名殷勤精進不斷絕展轉相勸同往生大悲經中如是說一日二日至七日執持名號心不亂佛現其前即往生阿彌陀經如是說若人聞彼阿彌陀一日二日若過等繫念現前即往生般舟經中如是說一日一夜六時中五體禮佛念不斷現見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經如是說十日十夜持齋戒懸繒旛蓋然香燈繫念不斷得往生大彌陀經如是說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往生大集經中如是說若人自誓常經行九十日中不坐臥三昧中見阿彌陀佛立經中如是說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說我於眾經頌少分如是說者無窮盡願同聞者生正信佛語真實不欺誑佛既顯言易往生幸各正信無疑惑(蓮宗寶鑑) 。
淨土該戒定慧不可不信
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余獨謂禪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夫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塵幻境相與淪胥生死輪迴窮劫不斷故釋氏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即到彼岸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今之學佛者不過禪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禪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未免鑽故紙之病護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裏一如未免多纏縛之苦總而觀之論其所入則禪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一門乎方念佛時口誦心惟諸惡莫作豈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湛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纏無脫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之極致也八功德水金蓮華臺又何必疑哉(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
淨土獨推阿彌不可不信
十方如來皆可親近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願重者彌陀發廣大誓願有曰若我成佛已來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徧接娑婆眾生也有緣者釋迦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迨佛滅後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亦曉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贊嘆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稱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聚沙摶土圖墻畫 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又如無量壽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又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故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忻則化道行矣又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於諸大乘叮寧反復稱讚勸往者葢化道之相關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淨土或問) 。
淨土苦樂相比不可不信
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今以娑婆對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冤讎有冤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也此則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則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則形質寢 陋六根多缺彼則端嚴相皃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荊棘坑坎高下不平土石泥沙穢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華敷四色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群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媱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逈別此極樂之所由名也安國鈔開為二十四樂群疑論廣為三十益疏鈔亦列十種樂大意相同所以勸進世人津津有味若此顧不向樂邦 而踴躍可乎哉(天如或問) 。
淨土為難信法不可不信
淨土為難信之法言難信者略舉有十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是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今於此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躶形之國宣示威儀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此之謂難此之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蓮池疏鈔) 。
淨土了生死橫出三界不可不信
問人皆有生有死不得不生則不得不死念佛如何便能了得曰眾生造業受報生生死死歷劫循環永無了期所以佛自累劫修行以來專為眾生出世說無量法門救眾生苦念佛求生淨土則無量法門之第一門也人能念佛則佛來接引生極樂國更無六道輪迴之苦何生死之不了哉是此一段生死大事佛來接引佛為眾生了之也我能念佛實眾生之自了也或曰既云佛有無量法門安見餘門不了生死而必念佛曰餘門學道名竪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竪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最為直捷最為奇勝故云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生百歲不聞此言不如孩童而得聞此官高一品不聞此言不如布衣而得聞此富積千箱不聞此言不如貧士而得聞此讀書萬卷不聞此言不如愚人而得聞此乃世之人實有聞者有不聞者聞之又有信與不信者既信矣或修或不修即修矣又或專或不專斯皆前世之障為之耶故大心眾生獨能奮然念佛以了生死而障不能礙是之謂烈丈夫(丁蓮侶) 。
淨土念佛有力不可不信
按寂室云眾生泛修善業唯依自力故難成若修淨土依佛願力故易成譬如二人欲度大海一人必俟造般以往一人不爾但候便般自力修行與依佛願力得生西方者亦復如是大哉阿彌陀佛與二菩薩乘大願般就此娑婆苦惱之鄉呼引一切眾生越生死海到西方涅槃彼岸何其便哉石芝樂邦 文類云多見世人念佛志願不堅今為說三種力可決疑情令念佛有味一者眾生本具佛性力眾生本心自具佛性與阿彌陀等無有異如經云佛觀一切眾生煩惱心中有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德相具足是也二彌陀慈光攝取力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眾生又佛有八萬四千光明攝取念佛眾生其心不捨是也三者信心念佛功勳力信心念佛人如子呌母母必護之如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也此三種力如三股繩合為大索能牽重物至西方也疏鈔亦云但能一心不亂命終之時佛必現前以自力佛力感應道交故佛力謂佛有本願故若依般若則自力復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攝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攝取如便風三事周圓必登彼岸矣合三說觀之依佛願力之說非欲廢自力也明佛之尊而可恃佛甚求人而人不求佛佛無如之何矣三種力之說非薄視佛力也明己力之耑而可用自有力而不用佛度有緣不能度無緣佛亦無如之何矣佛當念佛有恩我能念念有權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夫餘力則疑不足憑若佛力而何疑之有他力則疑不我借若自力而何不可信之有。
淨土諸聖尊宿同歸不可不信
淨土為諸聖尊宿所同歸略舉言之觀無量壽佛經世尊放光徧照十方世界現諸佛國土韋提希唯願生極樂大無量壽經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如遠照佛剎及十方往生者未能具說觀佛三昧經佛說文殊當生極樂今傳誦七祖發願偈華嚴經普賢菩薩列十種大願為眾生求生淨土天親菩薩著無量壽經論及淨土偈普勸往生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作起信論明求生淨土最為切要楞伽經記龍樹往生安樂大悲經載比丘祁婆迦修植善根命終生西方成無垢光佛菩薩生地經云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清淨國中國自廬山而後百丈海禪師馬祖嫡嗣立法祈禳僧病化送亡僧悉歸安養清涼國師紹華嚴祖位而指示彌陀即盧舍那亦疏觀經弘揚淨土黃龍新禪師弘振宗風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禪師繼淳公行教洞下一派至師大顯創菴補陀名孤絕一意西歸有淨土說慈受深禪師謂修行捷徑不越淨邦 立西土道場遠邇從化寂堂元禪師學道密菴傑公篤信念佛三昧感金甲神降夢紅蓮從地出由此十洲蓮教大行中峰本禪師得法高峯妙公海內仰如山斗有懷淨土百篇至表章淨土現在流通如智大師觀經疏十疑論永明壽禪師萬善同歸集四明妙宗鈔慈雲懺主淨土懺願儀決疑行願門天如則禪師淨土或問大祐法師淨土指歸優曇法師蓮宗寶鑑智徹淨土據要道衍淨土善人咏宗曉樂邦 文類蓮池彌陀經疏鈔淨土疑辨往生集揆之諸聖尊宿或以身或以言勸化之盛彰明較著耀古瀰今矣人人具有佛性人人應了大事胡不篤信而力行之焉雲棲大師往西時大眾哀請轉語閉目復開只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其提醒專一如此世又傳唐釋善導大師為世尊化身教主淨土謂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襍餘禮口須專念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呪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修餘觀如是專修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若雜修者百千中稀得一二然則雜修者難而難專修者易而易有志速超生死輪迴者舍佛無所歸舍西方無他途舍念佛無別門矣(克復附述) 。
淨土晨鐘卷第二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