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

後魏 勒那摩提譯4卷CBETA T1611大于一万字 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教化品第一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我全心全意地奉献,向所有至高无上的尊者,
為開法王藏, 廣利諸群生。
为了开启法王的宝藏,广泛利益所有众生。
諸佛勝妙法, 謗以為非法,
那些佛陀的胜妙法门,被诽谤者视为非法,
愚癡無智慧, 迷於邪正故。
愚昧无知,缺乏智慧,因迷失在邪正之间。
具足智慧人, 善分別邪正,
拥有完整智慧的人,善于分辨邪正,
如是作論者, 不違於正法。
这样撰写论文的人,不违背正法。
順三乘菩提, 對三界煩惱,
顺应三乘的菩提道,面对三界的煩惱,
雖是弟子造, 正取邪則捨。
虽然是弟子所造,但若正取邪则舍弃。
善說名句義, 初中後功德,
善于阐述名句的意义,从始至终都有功德,
智者聞是義, 不取於餘法。
智者听到这些道理,不会追求其他法门。
如我知佛意, 堅住深正義,
正如我理解佛的意图,坚定地维护深奥的正义,
如實修行者, 取同於佛語。
真实修行的人,采纳与佛语相同的教义。
雖無善巧言, 但有真實義,
虽然没有巧妙的言辞,但拥有真实的义理,
彼法應受持, 如取金捨石。
那些法门应当被接受和保持,就像选择金子而舍弃石头。
妙義如真金, 巧語如瓦石,
深奥的义理如同真金,而巧妙的言辞则如同瓦石。
依名不依義, 彼人無明盲。
依赖自己的罪业障碍,诽谤所有佛陀的妙法。
依自罪業障, 謗諸佛妙法,
像这样的人,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这些人,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或有取他心, 謗諸佛妙法,
有人心怀恶意,诋毁佛陀的深奥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这些人,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為種種供養, 謗諸佛妙法,
为了各种供养,诋毁佛陀的深奥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这些人,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愚昧和自大,偏爱小乘佛法,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诋毁正法和法师,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外現威儀相, 不識如來教,
外表上遵守威仪,却不理解佛陀的教诲,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诋毁正法和法师,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為求名聞故, 起種種異說,
为了追求名声,制造各种错误的说法,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诋毁正法和法师,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說乖修多羅, 言是真實義,
讲述违背经文的内容,声称这是真正的教义,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诋毁正法和法师,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求利養攝眾, 誑惑無智者,
为了获得供养和吸引信众,欺骗那些缺乏智慧的人,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诋毁正法和法师,会受到所有佛陀的责备。
佛觀如是等, 極惡罪眾生,
佛陀观察到这些犯下极恶罪行的众生,
慈悲心自在, 為說法除苦。
以慈悲心和心自在,为他们说法以消除苦难。
深智大慈悲, 能如是利益,
拥有深邃智慧和大慈悲,能够如此利益众生,
我說不求利, 為正法久住。
我说这样做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正法能够长久住世。
究竟一乘寶性論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佛陀的法身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同样没有未来,它处于一种永恒的寂静和自我觉悟之中。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既然已经自我觉悟,便希望他人也能觉悟,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因此,向他们传授无畏的、恒常不变的道路。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佛陀能够掌握智慧和慈悲,如同利剑,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以及妙不可言的金刚杵,斩断一切痛苦的根源,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摧毁所有错误观点的高山,隐藏颠倒的意图,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以及所有的烦恼森林,因此我在此虔诚敬礼。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它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同时它也不是存在与不存在的结合。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它既不等同于那个,也不与那个分离。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它无法被思量,不是通过听闻智慧所能触及的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超越了言语的表达,内心知晓其清凉。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那真正的妙法,如同无尘的日轮,纯净而明亮。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它以大智慧的光明,普照所有世间。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能够破除一切障碍,包括觉观、贪欲、怒恨和愚痴。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所有烦恼等,因此我在此表达我的敬礼。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眾生,
真正觉悟和深刻理解的人,能够洞察所有生命,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他们内心纯净,没有自我,达到了宁静和真实的境界。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凭借这种能力,他们认识到自己本性中的清净之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认识到烦恼的虚无本质,因此能够超脱一切烦恼。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没有障碍的清净智者,能够真实地看到所有生命,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他们认识到自性清净的本质,这是佛、法、僧的境界。
無閡淨智者, 見諸眾生性,
没有障碍的清净智者,能够洞察所有生命的本质,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他们遍及无限的境界,因此我在此表达我的敬礼。
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答曰:偈言:
问:依据什么法而有这三宝?答:偈语说: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真如本性中存在杂染,以及远离所有杂染。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佛陀拥有无量的功德,以及佛陀所进行的善行。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如此奇妙的境界,是所有佛陀所认知的。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依据这妙法身,产生了佛、法、僧三宝。
究竟一乘寶性論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問曰:云何得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答曰:偈言:
问:如何知道所有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答:偈语说: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所有众生界,都不脱离佛陀的智慧,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因为它们纯净无垢,本性与佛性不二。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依靠所有佛陀,平等的法性身,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认识到所有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又復略說偈言:
再简要地用偈语来表达: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体和因果业,相应以及行为,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时差別遍处,不变无差别。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那妙义依次,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我这样简略说,你现在应善知。
此偈明何義?偈曰:
这个偈语表达了什么意义?偈语如下: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自性常不染,如空淨水, 翻译:自性永远纯净无染,如同虚空和清澈的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 翻译:深信佛法和般若智慧,以及三昧和大悲等修行。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淨我樂常等,彼岸功德果, 翻译:净化自我,常享安乐,达到彼岸的功德和果报。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厭苦求涅槃,欲願等諸業, 翻译:厌倦苦难,追求涅槃,以及各种欲望和行为。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大海器寶水,無量不可盡, 翻译:大海、法器、宝水,其量无边无际,无法穷尽。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如燈明觸色,性功德如是。 翻译:如同明灯照亮色彩,自性的功德也是如此。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見實者說言,凡夫聖人佛, 翻译:见到实相的人说,无论是凡夫、圣人还是佛。
眾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眾生如來藏,真如無差別, 翻译:众生皆有如来藏,真如本性没有差别。
有不淨雜淨, 及以善淨等。
有不淨雜淨,及以善淨等。 翻译:存在不净和杂净,以及善净等各种状态。
如是次第說, 眾生菩薩佛,
如是次第說,眾生菩薩佛, 翻译:按照这样的次第来说,众生、菩萨和佛。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 翻译:如同虚空遍布一切,而虚空本身没有分别。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翻译:自性清净的心,也遍布而无分别。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如虛空遍至,體細塵不染, 翻译:如同虚空无所不至,其本质细微而不染尘埃。
佛性遍眾生, 諸煩惱不染。
佛性遍眾生,諸煩惱不染。 翻译:佛性遍布所有众生,而各种烦恼不能染污。
如一切世間, 依虛空生滅,
如一切世間,依虛空生滅, 翻译:如同一切世间万物,依赖虚空而生灭。 ```
依於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依托于无漏界,各种精神根基和身体感官的生灭现象得以发生。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火无法燃烧虚空,如果能够燃烧,那是不可能的。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同样地,衰老、疾病和死亡,也不能损害佛性。
地依於水住, 水復依於風,
地依靠水而存在,水又依赖风。
風依於虛空, 空不依地等。
风依赖于虚空,而虚空不依赖于地等任何物质。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就像五阴和十八界,它们存在于烦恼和业力之中。
諸煩惱業等, 依不善思惟。
所有的烦恼和业力,都依赖于不正确的思考。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中,
不正确的思考行为,存在于清净的心中。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本性清净的心,不依附于那些诸法。
陰入界如地, 煩惱業如水,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如同地,烦恼和业力如同水。
不正念如風, 淨心界如空。
不正确的念想如同风,而清净的心界则如同虚空。
依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業,
依赖本性而产生的邪念,念想的产生导致烦恼和业力。
依因煩惱業, 能起陰界入。
依赖于烦恼和业力,能够引发五阴、十二入和十八界的形成。
依止於五陰, 界入等諸法,
依赖于五阴,以及十二入和十八界等所有法。
有諸根生滅, 如世界成壞。
各种精神根基和身体感官的生灭,就像世界的形成和消亡。
淨心如虛空, 無因復無緣,
清净的心如同虚空,没有原因也没有缘分, ```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没有因缘和合的意义,也没有生住灭的过程。
如虛空淨心, 常明無轉變,
如同虚空般纯净的心,永远明亮且不变化。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由于虚妄的分别,心中的烦恼如同尘埃被污染。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菩萨摩诃萨,如实认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又無老病等。
不生也不灭,更没有老病等苦。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菩萨如此认知,得以超脱生死轮回,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出于对众生的怜悯,示现生死的幻象。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佛的身体不变异,因为已经证得无尽的法,
眾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众生所依靠的,因为其无边无际。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常住于不二法门,远离虚妄的分别,
恒不執不作, 清淨心力故。
永远不执着不造作,因为清净心的力量。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法身与如来,圣谛与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功德永远不分离,如同光芒永远不离太阳。
究竟一乘寶性論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萎花中諸佛, 眾蜂中美蜜,
在枯萎的花中,蜜蜂们寻找甜美的花蜜,
皮糩等中實, 糞穢中真金,
就像在皮壳中寻找到中实,或在污秽中发现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在地中寻找宝藏,或在果实中寻找发芽的种子,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就像在破旧的衣物中,包裹着真金的佛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就像在贫穷丑陋的女子中,怀有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在焦黑的泥模中,隐藏着最上妙的宝像。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众生因贪瞋痴,产生妄想和烦恼,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在尘世的污垢中,都存在着如来藏。
花蜂糩糞穢, 地果故弊衣,
花、蜂、糩、粪便、地中果、破旧衣物,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贫穷丑陋的女子、泥模,以及烦恼的污垢,
佛蜜實真金, 寶牙金像王,
佛的蜜、蜜的实、真金,宝牙金像的王,
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似。
最上妙的宝像等,都是如来藏的相似。
問曰:華佛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萎華者,喻諸煩惱。言諸佛者,喻如來藏。偈曰:
问:用花来比喻佛,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所谓枯萎的花,是比喻煩惱。所谓諸佛,是比喻如來藏。偈语说:
功德莊嚴佛, 住於萎華中,
功德莊嚴佛,住於萎華中, 功德莊嚴的佛陀,安住于凋谢的花朵之中,
淨天眼者見, 去花顯諸佛。
淨天眼者見,去花顯諸佛。 拥有清净天眼的人能够看见,去除花朵后显现出的众多佛陀。
佛眼觀自法, 遍一切眾生,
佛眼觀自法,遍一切眾生, 佛陀以佛眼观察自己的法,遍及所有众生,
下至阿鼻獄, 具足如來藏。
下至阿鼻獄,具足如來藏。 从最低的无间地狱,到完全具备如来藏。
自處常住際, 以慈悲方便,
自處常住際,以慈悲方便, 自身处于常住的状态,以慈悲和方便,
令一切眾生, 遠離諸障礙。
令一切眾生,遠離諸障礙。 使所有众生远离一切障碍。
如朽故華中, 有諸佛如來,
如朽故華中,有諸佛如來, 就像在枯萎的旧花中,存在着众多佛陀,
天眼者見知, 除去萎華葉。
天眼者見知,除去萎華葉。 拥有天眼的人能够看见并知晓,去除枯萎的花和叶。
如來亦如是, 見貪煩惱垢,
如來亦如是,見貪煩惱垢, 如来也是如此,看见贪婪的烦恼污垢,
不淨眾生中, 具足如來藏。
不淨眾生中,具足如來藏。 在不清净的众生之中,完全具备如来藏。
以大慈悲心, 憐愍世間故,
以大慈悲心,憐愍世間故, 以广大的慈悲心,出于对世间的怜悯,
為一切眾生, 除煩惱花葉。
為一切眾生,除煩惱花葉。 为所有众生除去烦恼的花朵和叶片。
問曰:蜂蜜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群蜂者:喻諸煩惱。言美蜜者:喻如來藏。偈言:
问:蜂蜜的譬喻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所说的群蜂,是指各种煩惱。所说的美蜜,是指如來藏。偈语说:
上妙美味蜜, 為群蜂圍遶,
顶级的美味蜂蜜,被成群的蜜蜂围绕,
須者設方便, 散蜂而取蜜。
需要的人会设法,驱散蜜蜂以取得蜂蜜。
如來亦如是, 以一切智眼,
如来也是如此,用他那洞察一切的智慧之眼,
見諸煩惱蜂, 圍遶佛性蜜,
看到那些煩惱如蜜蜂,围绕在佛性的蜜糖周围,
以大方便力, 散彼煩惱蜂,
运用他那强大的方便之力,驱散那些煩惱的蜜蜂,
顯出如來藏, 如取蜜受用。
显现出如来藏的本性,就像取得蜜糖一样享用。
猶如百千億, 那由他諸虫,
就像数不清的虫子,那由他的数量,
遮障微妙蜜, 無有能近者。
它们阻碍着那微妙的蜜糖,没有人能够接近。
有智者須蜜, 殺害彼諸虫,
有智慧的人需要蜜糖,会消灭那些虫子,
取上味美蜜, 隨意而受用。
取得那最上等的美味蜜糖,随意享用。
無漏智如蜜, 在眾生身中,
无漏的智慧就像蜜糖,存在于众生的身体之中,
煩惱如毒虫, 如來所殺害。
煩惱就像那些有毒的虫子,被如来所消灭。
問曰:糩實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皮糩者,喻諸煩惱。言內實者,喻如來藏。偈言:
问:使用糩实的譬喻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所谓皮糩,是指那些煩惱。所谓内实,是指如來藏。偈语说:
穀實在糩中, 無人能受用,
稻谷的果实藏在稻壳中,没有人能够直接享用,
時有須用者, 方便除皮糩。
当有人需要使用时,会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稻壳。
佛見諸眾生, 身有如來性,
佛陀观察所有众生,他们身上具有如来的本性,
煩惱皮糩纏, 不能作佛事。
被烦恼的外壳所束缚,不能进行佛教的修行活动。
以善方便力, 令三界眾生,
利用善巧方便的力量,使三界的众生,
除煩惱皮糩, 隨意作佛事。
去除烦恼的外壳,能够自由地进行佛教的修行活动。
如稻穀麥等, 不離諸皮糩,
就像稻谷和麦子等,它们不离开各自的外壳,
內實未淨治, 不任美食用。
内在的果实没有被净化,不适合作为美食。
如是如來藏, 不離煩惱糩,
如同如来藏,它不离开烦恼的外壳,
令一切眾生, 煩惱所飢渴。
使所有众生,因烦恼而感到饥渴。
佛自在法王, 在眾生身中,
佛陀作为自在的法王,存在于众生的身体之中,
能示以愛味, 除彼飢渴苦。
能够展示出爱的味道,消除他们的饥渴之苦。
問曰:糞金譬喻為明何義?答曰:糞穢譬喻者,諸煩惱相似。真金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问:粪便的譬喻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粪便的譬喻,是指各种烦恼的相似之处。真金的譬喻,是指如来藏的相似之处。偈语说:
如人行遠路, 遺金糞穢中,
就像一个人在长途跋涉中,不小心将金子遗失在了污秽之中,
經百千歲住, 如本不變異。
即使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金子的本质依然不变。
淨天眼見已, 遍告眾人言:
拥有清净天眼的人见到了这一幕,便向众人宣告:
此中有真金, 汝可取受用。
这里藏有真正的金子,你们可以取来使用。
佛觀眾生性, 沒煩惱糞中,
佛陀观察众生的本性,发现它们沉没在烦恼的污秽之中,
為欲拔濟彼, 雨微妙法雨。
为了救度他们,佛陀降下了微妙的法雨。
如於不淨地, 漏失真金寶,
就像在不干净的地方,遗失了真正的金宝,
諸天眼了見, 眾生不能知。
天神们用他们的天眼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但众生却无法知晓。
諸天既見已, 語眾悉令知,
天神们见到了之后,便告诉了所有的人,
教除垢方便, 得淨真金用。
教导他们如何去除污垢的方法,以便得到纯净的金子。
佛性金亦爾, 墮煩惱穢中,
佛性就像那金子一样,也陷入了烦恼的污秽之中,
如來觀察已, 為說清淨法。
如来经过观察之后,便为他们讲述了清净的法门。
問曰:地寶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地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问:地宝譬喻是为阐明什么意义?答:地譬喻指的是各种烦恼的相似性。宝藏譬喻指的是如来藏的相似性。偈语说:
譬如貧人舍, 地有珍寶藏,
就像一个贫穷人的家,地下埋藏着珍宝,
彼人不能知, 寶又不能言。
那人并不知道,珍宝也不会说话。
眾生亦如是, 於自心舍中,
众生也是这样,在他们自己的心房中,
有不可思議, 無盡法寶藏。
拥有不可思议,无尽的法宝藏。
雖有此寶藏, 不能自覺知,
虽然拥有这宝藏,却不能自我觉醒,
以不覺知故, 受生死貧苦。
因为不觉醒,遭受生死轮回的贫苦。
譬如珍寶藏, 在彼貧人宅,
就像珍宝藏在那贫穷人的家中,
人不言我貧, 寶不言我此。
人不说我贫穷,宝也不说我在这里。
如是法寶藏, 在眾生心中,
如同法宝藏在众生的心中,
眾生如貧人, 佛性如寶藏。
众生就像贫穷人,佛性就像那宝藏。
為欲令眾生, 得此珍寶故,
为了让众生,得到这珍宝,
彼諸佛如來, 出現於世間。
那些佛陀如来,出现在世间。
問曰:果芽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果皮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子芽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问:果皮和芽的譬喻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果皮的譬喻,是指各种煩惱的相似性。子芽的譬喻,是指如來藏的相似性。偈语说:
如種種果樹, 子芽不朽壞,
就像各种果树,种子和嫩芽不会朽坏,
種地中水灌, 生長成大樹。
在土地中灌溉水分,它们生长成为大树。
一切諸眾生, 種種煩惱中,
所有众生,在各种烦恼之中,
皆有如來性, 無明皮所纏。
都拥有如来的本性,被无明的外壳所缠绕。
種諸善根地, 生彼菩提芽,
在善根的土地上,生长出菩提的嫩芽,
次第漸增長, 成如來樹王。
逐渐地,它们依次增长,成为如来的树王。
依地水火風, 空時日月緣,
依靠地、水、火、风,以及空间、时间、日月等条件,
多羅等種內, 出生大樹王。
在多罗等种种内在因素中,生长出大树王。
一切諸眾生, 皆亦復如是,
所有众生,也都是这样,
煩惱果皮內, 有正覺子牙。
在烦恼的果皮之内,有正觉的种子和嫩芽。
依白淨等法, 種種諸緣故,
依靠纯净等法,以及各种因缘,
次第漸增長, 成佛大法王。
逐渐地,它们依次增长,成为佛,大法王。
問曰:衣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弊衣譬喻者,諸煩惱相似。金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问:用衣和譬喻来阐明什么意义?答:弊衣的譬喻,指的是与煩惱相似的状态。金像的譬喻,指的是与如來藏相似的本性。偈语说:
弊衣纏金像, 在於道路中,
袈裟缠绕着金像,位于道路之中,
諸天為人說: 此中有金像。
天神们向人们宣告:这里有一尊金像。
種種煩惱垢, 纏裹如來藏,
种种煩惱垢污,缠绕着如来藏,
佛無障眼見, 下至阿鼻獄,
佛陀无障碍之眼能见,直至无间地狱,
皆有如來身。 為令彼得故,
众生皆有如来身。为了让他们得到,
廣設諸方便, 說種種妙法。
广泛设立各种方便,讲述种种妙法。
金像弊衣纏, 墮在曠野路,
金色的佛像被破旧的衣服缠绕,落在荒芜的路上,
有天眼者見, 為淨示眾人。
金像被袈裟缠绕,落在荒野之路,
眾生如來藏, 煩惱爛衣纏,
拥有天眼的人能看见,向众人展示其纯净。
在世間險道, 而不自覺知。
在世间的险恶道路上,却不自知。
佛眼觀眾生, 皆有如來藏,
佛陀以佛眼观察众生,发现他们都有如来藏,
為說種種法, 令彼得解脫。
因此讲述种种法门,使他们得到解脱。
問曰:女王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賤女譬喻者,諸煩惱相似。歌羅邏四大中有轉輪王身喻者,生死歌羅邏藏中有如來藏轉輪王相似。偈言:
问:女王的譬喻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贱女作为譬喻,指的是各种煩惱的相似之处。歌羅邏四大中存在轉輪王身的譬喻,指的是在生死轮回中,歌羅邏藏中存在如來藏轉輪王的相似性。偈语说:
譬如孤獨女, 住在貧窮舍,
比如一个孤独的女子,居住在贫穷的屋子里,
身懷轉輪王, 而不自覺知。
她怀中抱着转轮王,却并不自知。
如彼貧窮舍, 三有亦如是,
就像那贫穷的屋子,三有的状态也是如此,
懷胎女人者, 喻不淨眾生。
怀孕的女人,象征着不净的众生。
如彼藏中胎, 眾生性亦爾,
就像藏中的胎儿,众生的本性也是如此,
內有無垢性, 名為不孤獨。
内在具有无垢的本性,被称为不孤独。
貧女垢衣纏, 極醜陋受苦,
贫穷的女子被污垢的衣服所缠绕,极其丑陋,遭受苦难,
處於孤獨舍, 懷妊王重擔。
处在孤独的屋子里,怀着王者的重担。
如是諸煩惱, 染污眾生性,
如此种种烦恼,玷污了众生的本性,
受無量苦惱, 無有歸依處。
遭受无量的痛苦,没有依靠的地方。
實有歸依處, 而無歸依心,
实际上有依靠的地方,却没有依靠的心,
不覺自身中, 有如來藏故。
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在,拥有如来藏的缘故。
問曰:摸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泥摸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问:泥塑的比喻是为了阐明什么意义?答:泥塑的比喻,是指各种烦恼的相似性。宝像的比喻,是指如来藏的相似性。偈语说:
如人融真金, 鑄在泥摸中,
就像人将真金熔化,铸入泥模之中,
外有焦黑泥, 內有真寶像。
外表是焦黑的泥土,内里却有真正的宝像。
彼人量已冷, 除去外泥障,
那人等待金器冷却,除去外层的泥障,
開摸令顯現, 取內真寶像。
打开模具使宝像显现,取出内里的真宝像。
佛性常明淨, 客垢所染污,
佛性本是恒常清净,却被客尘所染污,
諸佛善觀察, 除障令顯現。
诸佛善于观察,除去障碍使其显现。
離垢明淨像, 在於穢泥中,
离垢清净的宝像,存在于污秽的泥土之中,
鑄師知無熱, 然後去泥障。
铸师知晓其无热,然后去除泥土的障碍。
如來亦如是, 見眾生佛性,
如来也是如此,看见众生的佛性,
儼然處煩惱, 如像在摸中,
虽然处于烦恼之中,就像宝像在模具里,
能以巧方便, 善用說法椎,
能够巧妙地运用方便,善于使用说法的椎,
打破煩惱摸, 顯發如來藏。
打破烦恼的模具,显现出如来藏。
究竟一乘寶性論為何義說品第七
問曰:餘修多羅中皆說一切空,此中何故說有真如佛性?偈言:
问曰:在其他契经中都提到一切皆空,为什么这里却说有真如佛性?偈语说: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在《處處經》中提到,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一切皆为空。
有為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有为的法则如同云彩,以及如同梦境和幻象。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眾生,
在这里为何要说明,所有的众生,
皆有真如性, 而不說空寂?
都具有真如的本性,而不提及空寂呢?
答曰:偈言:
回答说:偈语说: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眾生,
因为内心怯懦,轻视所有众生,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實性,
固守虚假的法则,诋毁真如的实性,
計身有神我, 為令如是等,
认为身体中存在自我,为了使这些人,
遠離五種過, 故說有佛性。
远离五种过失,因此讲述佛性。
究竟一乘寶性論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淨得及遠離, 自他利相應,
获得清净并超越,利益自己与他人相应,
依止深快大, 如彼所為義。
依赖并停留于深远、快速与广大,正如其所行之义。
初說佛菩提及得菩提方便。偈言:
首先讲述佛的菩提以及达到菩提的方法。偈语说:
向說佛法身, 自性清淨體,
所说的佛法身,是自性清净的本质,
為諸煩惱垢, 客塵所染污。
被各种烦恼的污垢,外来的尘埃所污染。
譬如虛空中, 離垢淨日月,
就像在无边的虚空中,无垢的日月清净明亮,
為彼厚密雲, 羅網之所覆。
却被厚重的云层,如罗网般覆盖。
佛功德無垢, 常恒及不變,
佛的功德是无垢的,永恒不变,
不分別諸法, 得無漏真智。
不对诸法进行分别,获得无漏的真智。
次說無垢清淨體。偈言:
接下来讲述无垢清净的本质。偈语说:
如清淨池水, 無有諸塵濁,
如同清澈的池塘水,没有各种感官对象的污染。
種種雜花樹, 周匝常圍遶。
各种杂色的花树,始终围绕在周围。
如月離羅睺, 日無雲翳等,
如同月亮脱离了羅睺的遮蔽,太阳没有云翳等。
無垢功德具, 顯現即彼體。
具备无垢的功德,显现即是其本身。
蜂王美味蜜, 堅實淨真金,
蜂王所产的美味蜜,坚实纯净的真金。
寶藏大果樹, 無垢真金像。
宝藏般的大果树,无垢的真金像。
轉輪聖王身, 妙寶如來像,
轉輪聖王的身体,如妙宝的如来像。
如是等諸法, 即是如來身。
如此等等的诸法,即是如来的身体。
次說成就自利利他。偈言:
接下来讲述如何实现自利利他。偈语说:
無漏及遍至, 不滅法與恒,
心境清净,普遍存在,不灭的法与永恒,
清涼不變異, 不退寂靜處。
清凉不变,不转易,达到不退的寂静之地。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所有佛陀的如来身,如同虚空,无相,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为那些至高无上的智者,成为六根的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乎妙音聲,
显现微妙的色相,发出不可思议的音声,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人们嗅到佛的戒香,品尝到佛的妙法之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使觉知三昧的触感,了解深奥的妙法,
細思惟稠林, 佛離虛空相。
细致地思考繁复的稠林,佛超越了虚空的相。
次說第一義相應。偈言:
接下来讲述与至高无上的真理相呼应的内容。偈语说:
如空不思議, 常恒及清涼,
如同虚空般不可思议,永恒不变且清凉,
不變與寂靜, 遍離諸分別,
不变与寂静,远离一切分别心,
一切處不著, 離閡麁澁觸,
在所有地方都不执着,脱离粗糙的触感,
亦不可見取, 佛淨心無垢,
也不可被见取,佛的清净心无垢。
次說佛法身。偈言:
接下来讲述佛的法身。偈颂说:
非初非中後, 不破壞不二,
不是开始,不是中间,也不是结束,不破坏也不二元对立,
遠離於三界, 無垢無分別。
超越三界,无垢无分别。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知,
这是非常深奥的境界,不是二乘所能了解的,
具勝三昧慧, 如是人能見。
拥有卓越的三昧和智慧,这样的人能够洞察。
出過於恒沙, 不思議功德,
超越恒河沙数,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
只有如来才能成就,不与其他人共享。
如來妙色身, 清淨無垢體,
如来拥有奇妙的色身,清净无垢的体,
遠離諸煩惱, 及一切習氣。
远离所有烦恼,以及一切习气。
種種勝妙法, 光明以為體,
各种卓越的妙法,以光明为体,
令眾生解脫, 常無有休息。
使众生得到解脱,永远不停止。
所作不思議, 如摩尼寶王,
行为不可思议,如同摩尼宝王,
能現種種形, 而彼體非實。
能够显现各种形态,但其本质并非实质。
為世間說法, 示現寂靜處,
为世间说法,展现寂静之处,
教化使淳熟, 授記令入道。
教化众生使其成熟,给予授记使其入道。
如來鏡像身, 而不離本體,
如来的镜像之身,却不离开本体,
猶如一切色, 不離於虛空。
就像所有的色彩,都不离开虚空。
次說如來常住身。偈言:
接下来讲述如来常住之身。偈语说: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世尊的法身永恒不变,因为修行了无量的因缘。
眾生界不盡, 慈悲心如意,
众生的世界无穷无尽,慈悲心如如意宝,能够满足一切愿望。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智慧的成就与法相应,于法中获得自在。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降伏了所有的恶魔和仇敌,因为达到了内心的寂静,所以永恒不变。
次說不可思議體。偈言:
接下来讲述不可思议的本体。偈语说:
非言語所說, 第一義諦攝,
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它被第一義諦所包含,
離諸覺觀地, 無譬喻可說,
它超越了所有粗略和细致的思考,没有任何譬喻可以描述,
最上勝妙法, 不取有涅槃,
这是最上等的勝妙法,它不追求有形的涅槃,
非三乘所知, 唯是佛境界,
它不属于三乘所能理解的范畴,唯有佛的境界才能领悟。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功德品第九
自利亦利他, 第一義諦身,
自利亦利他,第一義諦身, 翻译:既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他人的利益,这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之身。
依彼真諦身, 有此世諦體。
依彼真諦身,有此世諦體。 翻译:依靠那真实的真理之身,便有了世间的真理之体。
果遠離淳熟, 此中具足有,
果遠離淳熟,此中具足有, 翻译:果实远离了贪执,达到了淳熟的状态,其中具备了一切。
六十四種法, 諸功德差別。
六十四種法,諸功德差別。 翻译:有六十四种法门,各种功德各有其特殊差异。
略說偈言:
简要地用偈语表达:
佛力金剛杵, 破無智者障,
佛陀的力量如同金刚杵,能够破除那些没有智慧的人的障碍,
如來無所畏, 處眾如師子,
如来无所畏惧,他在众人中如同狮子一般,
如來不共法, 清淨如虛空,
如来的不共法,清净如同虚空,
如彼水中月, 眾生二種見。
就像水中的月亮,众生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初說十力。偈言:
首先讲述十力。偈语说:
處非處果報, 業及於諸根,
在合理与不合理的因果报应中,行为以及各种精神根基,
性信至處道, 離垢諸禪定,
从本性信念到达到道路,脱离烦恼的污染以及各种禅定,
憶念過去世, 天眼寂靜智,
记忆过去的世界,天眼以及静寂的智慧,
如是等諸句, 說名十種力。
这些句子,被称为十种力量。
如金剛杵者,偈言:
如同金刚杵,偈语说:
處非處業性, 眾生諸信根,
在事物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众生的信仰根基,
種種隨修地, 過宿命差別。
随着修行的不同阶段,超越了宿命的差异。
天眼漏盡等, 佛力金剛杵,
天眼、断尽烦恼等,佛的力量和金刚杵,
能刺摧散破, 癡鎧山牆樹。
能够穿透并摧毁,愚痴的铠甲、山墙和树木。
次說四無畏。偈言:
接下来讲述四无畏。偈语说:
如實覺諸法, 遮諸閡道障,
真实地觉悟到所有事物,超越了所有障碍和阻碍的道路。
說道得無漏, 是四種無畏。
讲述达到无漏的境界,这是四种无畏的体现。
於所知境界, 畢竟知自他,
在所认知的境界中,最终彻底理解自己和他人。
自知教他知, 此非遮障道。
自我认知并教导他人,这并非是障碍道路。
能證勝妙果, 自得令他得,
能够证得至高无上的妙果,自己获得并使他人获得。
說自他利諦, 是諸處無畏。
讲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真理,这是在所有方面都无所畏惧。
如師子王者,偈言:
如同无畏的领袖,即師子王,他所吟诵的偈语是:
譬如師子王, 諸獸中自在,
比如狮子王,在所有动物中自由自在,
常在於山林, 不怖畏諸獸。
常在山林中,对其他动物无所畏惧。
佛人王亦爾, 處於諸群眾,
佛,人中的王者也是如此,处于众多众生之中,
不畏及善住, 堅固奮迅等。
无所畏惧,安住其中,心志坚定,行动迅速。
次說佛十八不共法。偈言:
接下来讲述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偈语说:
佛無過無諍, 無妄念等失,
佛陀言语无过失,无争论,无虚妄之念等过失。
無不定散心, 無種種諸想,
无不定之心,无散乱之心,无种种杂念。
無作意護心, 欲精進不退,
无需刻意守护心念,追求精进且不退缩。
念慧及解脫, 知見等不退。
保持正念、智慧和解脱,知识与见解永不退转。
諸業智為本, 知三世無障,
一切业力以智慧为基础,了知三世无障碍。
佛十八功德, 及餘不說者。
佛陀具有十八种功德,以及其他未述说的功德。
佛身口無失, 若他來破壞,
佛陀的身口无过失,即使他人试图破坏。
內心無動相, 非作心捨心。
内心无动摇之相,不是刻意造作,也不是舍弃之心。
世尊欲精進, 念淨智解脫,
世尊追求精进,保持清净的智慧和解脱。
知見常不失, 示現可知境。
知识与见解恒常不失,能够示现可知的境界。
一切諸業等, 智為本展轉,
一切业力等,以智慧为基础而转变。
三世無障礙, 廣大智行常。
在三世中无障碍,智慧与修行广大且恒常。
是名如來體, 大智慧相應,
这就是如来的本体,与大智慧相应。
覺彼大菩提, 最上勝妙法。
觉悟至高无上的菩提,最胜妙的法门。
為一切眾生, 轉於大法輪,
为所有众生,转动大法轮,
無畏勝妙法, 令彼得解脫。
无畏的胜妙法,使他们得到解脱。
次說虛空不相應義。偈言:
接下来讲述与虚空不相应的意义。偈语说:
地水火風等, 彼法空中無,
地、水、火、风等元素,在法的虚空中并不存在,
諸色中亦無, 虛空無閡法。
在各种事物中也不存在,虚空是无障碍的法。
諸佛無閡障, 猶如虛空相,
所有佛陀没有障碍,就像虚空的特性,
如來在世間, 如地水火風。
如来存在于世间,就像地、水、火、风一样。
而諸佛如來, 所有諸功德,
而所有佛陀如来,拥有所有的功德,
乃至無一法, 共餘世間有。
甚至没有一种法,是与其余世间共有的。
次說三十二大人相。偈言:
接下来讲述三十二大人相。偈语说:
足下相平滿, 具足千輻輪,
足底平坦且完整,拥有一千个轮盘的图案,
趺上隆, 伊尼鹿王踹,
脚跟和脚背高耸,如同鹿王的蹄子,
手足悉柔軟, 諸指皆纖長,
手和脚都非常柔软,所有的手指都细长,
鵝王網縵指, 臂肘上下
手指间有网状纹理,手臂和肘部都丰满,
兩肩前後平, 左右俱圓滿,
肩膀前后平整,左右两边都圆满,
立能手過膝, 馬王陰藏相,
站立时手能超过膝盖,具有马王的隐秘特征,
相洪雅, 如尼拘樹王,
身体修长而优雅,如同拘那罗树王,
體相七處滿, 上半如師子,
身体的七个部位都圆满,上半身像狮子一样,
威德勢堅固, 猶如那羅延,
威严和力量坚固,如同那罗延,
身色新淨妙, 柔軟金色皮,
身体颜色清新美妙,皮肤柔软且呈金色,
淨軟細平密, 一孔一毛生,
皮肤细腻平滑,每个毛孔生出一根毛发,
毛柔軟上靡, 微細輪右旋,
毛发柔软且向上弯曲,细小的轮盘向右旋转,
身淨光圓匝, 頂上相高顯,
身体洁净且光芒四射,头顶的特征高耸,
項如孔雀王, 頤方若師子,
颈部如孔雀王般优雅,面颊方正如狮子,
髮淨金精色, 喻如因陀羅,
头发纯净且呈金色,如同因陀罗。
額上白毫相, 通面淨光明,
额头上有白毫相,整个面部都散发着清净的光明。
口含四十齒, 二牙白踰雪,
口中有四十颗牙齿,其中两颗牙齿白得超过雪的纯净。
深密內外明, 上下齒平齊,
深奥的内外光明,上下牙齿排列整齐,
迦陵頻伽聲, 妙音深遠聲,
声音如同迦陵频伽鸟,美妙而深远,
所食無完過, 得味中上味,
所食用的食物无瑕疵,品尝到的是上等的美味,
細薄廣長舌, 二目淳紺色,
舌头细长而薄,双眼呈现出深青色,
眼睫若牛王, 功德如蓮華。
眼睫毛如同牛王般,功德如同莲花般纯净。
如是說人尊, 妙相三十二,
如此所言,人尊拥有三十二种妙相,
一一不雜亂, 普身不可嫌。
每一种都清晰有序,普遍的身体无可挑剔。
次說如水中月。偈言:
接下来讲述的是水中月的比喻。偈语说:
秋空無雲翳, 月在天及水,
秋天的天空没有云翳,月亮悬挂在天空和水面上,
一切世間人, 皆見月勢力。
所有世间的人们,都能看到月亮的力量。
清淨佛輪中, 具功德勢力,
在清净的佛轮中,具备了功德的力量,
佛子見如來, 功德身亦爾。
佛子见到如来,功德之身也是如此。
究竟一乘寶性論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对于可以教化的众生,使用教化的方法,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引发教化众生的事业,引导众生界。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佛陀作为自在之人,对于可以教化的众生,
常待時待處, 自然作佛事。
总是等待时机和地点,自然而然地进行佛事。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完全觉醒大乘教义,聚集最妙的功德,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如同大海中的宝物,如来的智慧也是如此。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菩提广阔无边,就像虚空界一样,
放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散发无量的功德,大智慧如同日光,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照耀所有众生,拥有佛的妙法身,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无垢的功德宝藏,与我的身体无异。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烦恼障和智障,像云雾和罗网一样覆盖,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佛陀的慈悲如风,吹散使其完全消失。
次說大乘業喻。略說偈言:
接下来讲述大乘的业力比喻。简要地以偈颂的形式表达: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帝释天的妙鼓如云,梵天的日轮如摩尼宝珠,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声音和虚空之地,如来的身体也是如此。
初說帝釋鏡像譬喻。偈言:
首先讲述帝释天主的镜中影像的比喻。偈语说:
如彼毘琉璃, 清淨大地中,
如同那毘琉璃, 在清净的大地中,
天主帝釋身, 於中鏡像現。
天主帝釋的身影,在其中如鏡像般显现。
如是眾生心, 清淨大地中,
同样,众生的心灵,在清净的大地中,
諸佛如來身, 於中鏡像現。
諸佛如來的身相,在其中如鏡像般显现。
帝釋現不現, 依地淨不淨,
帝釋的身影显现与否,取决于地面的清净与否,
如是諸世間, 鏡像現不現。
同样,世间的一切,鏡像显现与否也是如此。
如來有起滅, 依濁不濁心,
如來的身相有生有灭,取决于心的濁净,
如是諸眾生, 鏡像現不現。
同样,所有众生的鏡像,显现与否也是如此。
天主帝釋身, 鏡像有生滅,
天主帝釋的身影,鏡像有生有灭,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如來身亦爾, 鏡像有生滅,
如來的身相也是如此,鏡像有生有灭,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如地普周遍, 遠離高下穢,
如同大地普遍存在,远离高低不平和不洁,
大琉璃明淨, 離垢功德平。
大琉璃明亮清净,脱离烦恼的功德平等。
以彼毘琉璃, 清淨無垢故,
因为那毘琉璃,清净无垢的缘故,
天主鏡像現, 及莊嚴具生。
天主的影像显现,以及庄严具的产生。
若男若女等, 於中見天主,
无论男女,在此见到天主,
及妙莊嚴具, 作生彼處願。
以及美妙的庄严具,发起生于彼处的愿望。
眾生為生彼, 修行諸善行,
众生为了生于彼处,修行各种善行,
持戒及布施, 散花捨珍寶,
持戒和布施,散花并舍弃珍宝,
後時功德盡, 地滅彼亦滅。
后来功德耗尽,大地消失,彼处也随之消失。
心琉璃地淨, 諸佛鏡像現,
心如琉璃地般清净,诸佛的影像显现,
諸佛子菩薩, 見佛心歡喜,
诸佛的弟子菩萨,见到佛心欢喜,
為求菩提故, 起願修諸行。
为了求得菩提,发起愿望修行各种行为。
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偈言:
不生不灭的状态就是如来的本性。偈语说:
如毘琉璃滅, 彼鏡像亦滅,
就像毘琉璃消失,那镜中的影像也随之消失,
無可化眾生, 如來不出世。
如果没有需要教化的众生,如来就不会出现在世间。
琉璃寶地淨, 示現佛妙像,
琉璃宝地清净,显现出佛的妙像,
彼淨心不壞, 信根芽增長。
那颗清净的心不会衰败,信心的根基如嫩芽般增长。
白淨法生滅, 佛像亦生滅,
纯净的法有生有灭,佛像也随之生灭,
如來不生滅, 猶如帝釋王。
如来本身不生不灭,就像帝释天王一样。
此業自然有, 見是等現前,
这些业力自然存在,看到这些现象如同在眼前,
法身不生滅, 盡諸際常住。
法身不生不灭,穷尽一切时际而常住。
次說天中妙鼓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关于天界中奇妙鼓声的譬喻。偈语说:
天妙法鼓聲, 依自業而有,
天界的妙法鼓声,依据众生各自的业力而显现,
諸佛說法音, 眾生自業聞。
诸佛说法的声音,众生根据自己的业力而听闻。
如妙聲遠離, 功用處身心,
如同妙音远离,作用于身心,
令一切諸天, 離怖得寂靜。
使所有天界众生,远离恐惧获得寂静。
佛聲亦如是, 離功用身心,
佛的声音也是如此,超越了身心的作用,
令一切眾生, 得證寂滅道。
使所有众生,得以证悟寂灭之道。
於彼戰鬪時, 為破修羅力,
在那战斗之时,为了破除修罗的力量,
因鼓出畏聲, 令修羅退散。
因法鼓发出威慑之声,使修罗退散。
如來為眾生, 滅諸煩惱苦,
如来为了众生,消除所有烦恼和苦难,
為世間說法, 示勝禪定道。
为世间说法,开示超越的禅定之道。
一切世間人不覺自過失。偈言:
所有世间的人未能真实觉悟自己的过失。偈语说:
聾不聞細聲, 天耳聞不遍,
聋人听不到细微的声音,天耳则无法完全听到所有声音。
唯智者境界, 以聞心不染。
只有智者的境界,因为心无染污,所以能听闻。
次說雲雨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云雨的比喻。偈语说:
知有起悲心, 遍滿世間處,
认识到生起悲心,遍满世间各处,
定持無垢藏, 佛雨淨穀因。
坚定持有无垢的教义,佛如雨般洗净谷物之因。
世間依善業, 依風生雲雨,
世间依靠善业,依靠风生出云雨,
依悲等增長, 佛妙法雲雨。
依靠悲心等增长,佛的妙法如云雨般降临。
依止器世間,雨水味變壞。偈言:
依赖并停留在这个世界,雨水使得味道变质。
譬如虛空中, 雨八功德水,
比如在无边无际的虚空中,降下了具备八种优良特性的水。
到醎等住處, 生種種異味。
当这些水到达咸味等不同的地方时,会生出各种不同的味道。
如來慈悲雲, 雨八聖道水,
如来以慈悲为云,降下了八圣道的法水。
到眾生心處, 生種種解味。
当这些法水到达众生的心灵时,会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与领悟。
無差別心。偈言:
无差别心。偈语说:
信於妙大乘, 及中謗法者,
深信大乘佛法的妙处,以及那些诋毁佛法的人,
人遮多鳥鬼, 此三聚相似。
遮蔽了众多的鳥類和鬼魂,这三类众生相似。
正定聚眾生, 習氣不定聚,
正定聚的众生,習氣不定聚,
身見邪定聚, 邪見流生死。
身见和邪定聚,邪见使他们流转于生死。
秋天無雲雨, 人空鳥受苦,
秋天没有云雨,空談佛法的人遭受苦难,
夏天多雨水, 燒鬼令受苦。
夏天雨水充沛,燒灼的鬼魂因此受苦。
佛現世不現, 悲雲雨法雨,
佛陀在现世不显现,以慈悲如云,降下法雨,
信法器能得, 謗法有不聞。
信奉佛法的人能够获得,诋毁佛法的人则无法听闻。
不護眾生。偈言:
不保护众生。偈语说:
天雨如車軸, 澍下衝大地,
天降大雨如车轴,倾盆而下冲击着大地,
雹及礔礰石, 金剛爆火等,
冰雹和碎石,金刚石般的爆炸和火焰等,
不護微細虫, 山林諸果樹,
不保护微小的虫子,山林中的各种果树,
草穀稻糧等, 行人故不雨。
草、谷物、稻米等,因此行人不希望下雨。
如來亦如是, 於麁細眾生,
如来也是这样,对于粗犷和细腻的众生,
相應諸方便, 般若悲雲雨,
相应地运用各种方便,以般若和悲心如云雨般滋润,
諸煩惱習氣, 我邪見眾生,
各种烦恼习气,我执和邪见的众生,
如是種類等, 一切智不護。
这样的种类等,一切智不予以保护。
為滅苦火。偈言:
为了消除苦的逼迫和困扰,偈语说:
知病離病因, 取無病修藥,
了解疾病并远离病因,寻求无病的修行方法。
苦因彼滅道, 知離觸修等。
认识到苦因并修习滅道,了解远离触感的平等修行。
無始世生死, 波流轉五道,
从无始的世间生死轮回,像波浪一样流转于五道之中。
五道中受樂, 猶如臭爛糞。
在五道中享受的快乐,就像恶臭的腐烂粪便。
寒熱惱等觸, 諸苦畢竟有,
经历寒冷、炎热等触感,所有的苦最终都将存在。
為令彼除滅, 降大妙法雨。
为了消除这些苦难,降下伟大的妙法之雨。
知天中退苦, 人中追求苦,
了解天界中的退步之苦,人间中追求的苦难。
有智者不求, 人天自在樂。
有智慧的人不追求人天的自在之乐。
慧者信佛語, 已信者知苦,
有智慧的人信仰佛陀的教诲,信仰后了解苦的本质。
亦復知苦因, 觀滅及知道。
也了解苦的原因,观察滅道和了解道的真谛。
次說梵天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梵天的譬喻。偈语说:
梵天過去願, 依諸天淨業,
梵天在过去所发的愿,依靠着诸天的清净业力,
梵天自然現, 化佛身亦爾。
梵天自然显现,化身佛身也是如此。
梵宮中不動, 常現於欲界,
在梵宫中不动,常在欲界显现,
諸天見妙色, 失五欲境界。
诸天见到了妙色,失去了对五欲的执着。
佛法身不動, 而常現世間,
佛法身不动,却常在世间显现,
眾生見歡喜, 不樂諸有樂。
众生见到后心生欢喜,不因世间的欲乐而感到快乐。
有現不現。偈言:
有的显现,有的不显现。偈语说:
從天退入胎, 現生有父母,
从天界降生人间,成为有父母的孩子,
在家示嬰兒, 習學諸伎藝,
在家中扮演婴儿,学习各种技艺,
戲樂及遊行, 出家行苦行,
享受游戏和娱乐,离家修行苦行,
現就外道學, 降伏於天魔,
向异教徒学习,降服天魔,
成佛轉法輪, 示道入涅槃,
成佛后转动法轮,指引众生走向涅槃,
諸薄福眾生, 不能見如來。
那些福德浅薄的众生,无法见到如来。
次說日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日喻。偈语说:
如日光初出, 普照諸蓮華,
就像太阳刚升起,普遍照耀着所有的莲花,
有同一時開, 亦有一時合。
有的在同一时刻开放,也有的在同一时刻闭合。
佛日亦如是, 照一切眾生,
佛的智慧也像这样,照耀着所有的众生,
有智如華開, 有罪如華合。
有智慧的人如同莲花开放,有罪的人如同莲花闭合。
如日照水華, 而日無分別,
就像阳光照耀着水面上的莲花,而太阳本身没有分别,
佛日亦如是, 照而無分別。
佛的智慧也像这样,照耀着一切而没有分别。
次第。偈言:
接下来是偈颂:
日初出世間, 千光次第照,
太阳初升时,光芒依次照耀大地,
先照高大山, 後照中下山。
先照亮高耸的山峰,然后是中等和低矮的山丘。
佛日亦如是, 次第照世間,
佛的智慧之光也是如此,依次照亮世间,
先照諸菩薩, 後及餘眾生。
先照亮诸位菩萨,然后是其他众生。
光明輪不同。偈言:
光明与輪有所区别。偈语说:
色智身二法, 大悲身如空,
色身和智慧身是两种法门,大悲心如虚空一般。
遍照諸世間, 故佛不同日。
普遍照耀所有世间,因此佛陀的教法不同于日光。
日不能遍照, 諸國土虛空,
日光无法普照,所有国土和虚空。
不破無明闇, 不示何知境。
不能破除无明的黑暗,不显示如何认知境界。
放種種諸色, 光明雲羅網,
放出各种色彩,光明如云罗网般。
示大慈悲體, 真如妙境界。
显示大慈悲的本质,真如的妙境界。
佛入城聚落, 無眼者得眼,
佛陀进入城市和村落,使盲人重获光明。
見佛得大利, 亦滅諸惡法。
见到佛陀获得巨大的利益,也消除了各种恶法。
無明沒諸有, 邪見黑闇障,
无明消失于所有存在,邪见和黑暗的障碍。
如來日光照, 見慧未見處。
如来日光普照,照亮了未曾见识的地方。
次說摩尼珠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摩尼珠的譬喻。偈语说:
一時同處住, 滿足所求意,
有一次,大家共同居住在一起,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摩尼寶無心, 而滿眾生願。
摩尼宝珠没有分别心,却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自在大法王, 同住於悲心,
自在的大法王,与众生共同安住在悲心之中。
眾生種種聞, 佛心無分別。
众生听到各种教法,而佛心无分别。
次說響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关于‘響’的譬喻。偈语说:
譬如諸響聲, 依他而得起,
比如各种回声,依赖他物而产生,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自然无分别,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如來聲亦爾, 依他心而起,
如来的声音也是如此,依赖他心而起,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自然无分别,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次說虛空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虚空的譬喻。偈语说:
無物不可見, 無觀無依止,
没有事物是不可见的,没有观察和依赖停留的对象。
過眼識境界, 無色不可見。
超越了眼識所能认知的境界,无色界是不可见的。
空中見高下, 而空不如是,
在空中观察高低,但空本身并非如此。
佛中見一切, 其義亦如是。
在佛性中见到一切,其含义也是如此。
次說地譬喻。偈言:
接下来讲述关于地的譬喻。偈语说:
一切諸草木, 依止大地生,
所有草木,都依赖大地生长,
地無分別心, 而增長成就。
大地没有分别心,却能促使它们成长。
眾生心善根, 依止佛地生,
众生心中的善根,依赖佛地而生,
佛無分別心, 而增廣成就。
佛没有分别心,却能广泛成就众生。
佛聲猶如響, 以無名字說,
佛的声音就像回响,无需名字即可传达,
佛身如虛空, 遍不可見常。
佛的身体如同虚空,无处不在却难以捉摸。
如依地諸法, 一切諸妙藥,
就像依靠大地生长的一切妙药,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它们普遍为所有众生服务,不局限于某一个人。
依佛地諸法, 白淨妙法藥,
依靠佛地的一切法,都是清净而美妙的法药,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它们普遍为所有众生服务,不局限于某一个人。
究竟一乘寶性論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佛性、佛菩提,佛法以及佛的业行,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所有超越世俗的修行者,都无法想象。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这些是佛陀的境界,如果有人能够信仰,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眾生。
将获得无量的功德,超越所有众生。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为了追求佛的菩提,不可思议的果报,
得無量功德, 故勝諸世間。
获得无量的功德,因此超越世间一切。
若有人能捨, 魔尼諸珍寶,
如果有人能放弃,魔障和各种珍宝,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遍布十方世界,无量的佛国。
為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为了追求佛的菩提,布施给诸法王,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这样的人如此布施,经过无量恒河沙数的劫数。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如果还有人听到,美妙的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施福無量。
听到后又能信仰,其福德超过布施的无量。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如果有智慧的人,奉行无上的戒律,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恒常维护。
為求佛菩提, 如是無量劫,
为了追求佛的菩提,如此无量的劫数,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这样的人所得的福德,不可思议。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如果有人听到了,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的一句教诲,
聞已復能言, 過戒福無量。
听到之后还能讲述,他的戒律和福德将无量无边。
若人入禪定, 焚三界煩惱,
如果有人进入禅定,焚烧三界的煩惱,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超越了天行,达到了涅槃的彼岸,但没有菩提的方便。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如果有人听到了,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的一句教诲,
聞已復能信, 過禪福無量。
听到之后还能相信,他的禅定和福德将无量无边。
無慧人能捨, 唯得富貴報,
没有智慧的人只能放弃,只能得到世间的富贵,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而那些修持戒律的人,将能够投生到人间或天界。
修行斷諸障, 悲慧不能除,
通过修行来断除各种障碍,但悲心和智慧无法消除,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智慧能够消除煩惱的障碍,也能消除无明的障碍。
聞法為慧因, 是故聞法勝,
聆听佛法是智慧的因,因此聆听佛法是至高无上的,
何況聞法已, 復能生信心。
更何况在听到佛法之后,还能产生坚定的信心。
我此所說法, 為自心清淨,
我所说的这些教法,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依据如来的教导,与修多羅的教义相契合。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如果有智慧的人,听到后能够相信并接受,
我此所說法, 亦為攝彼人。
我所说的这些法,也是为了吸引这样的人。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依靠灯光、电光、摩尼宝珠、日月等所有光明,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所有有眼睛的生物,都能看到各自的境界。
依佛法光明, 慧眼者能見,
依靠佛法的光明,拥有慧眼的人能够洞察,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因为佛法有这样的益处,所以我讲述这些法。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如果所说的一切,都含有意义和符合法句,
能令修行者, 遠離於三界。
能够让修行者,远离三界的束缚。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展示了寂静法,最胜无上道,
佛說是正經, 餘者顛倒說,
佛说这是正法,其他的都是颠倒说,
雖說法句義, 斷三界煩惱。
虽然说法句义,断除三界的煩惱。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縛,
被无明覆盖慧眼,被贪等垢所束缚,
又於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又在佛法中,只取少部分说法的人,
世典善言說, 彼三尚可受,
世间典籍善言说,那三种还可以接受,
何況諸如來, 遠離煩惱垢,
何况诸如来,远离煩惱垢,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无漏智慧的人,所说的修多罗。
以離於諸佛, 一切世間中,
因为离开了诸佛,一切世间中,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更没有胜过智慧,如实知法的人。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如来说了义,那是不可思议的,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思考的人是诽谤法,因为不识佛意。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诽谤圣者和破坏法,这些都是邪思惟,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被煩惱愚痴的人,妄见所计的缘故。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因此不应执著,邪见的各种垢法,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穿着清洁的衣物,污垢油腻无法沾染。
問曰:以何因緣有此謗法?答曰:偈言:
问:为什么会出现诽谤正法的情况?答:偈语说: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缺乏智慧的人不相信善法,持有错误的观点和傲慢的态度,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由于过去诋毁正法而造成的障碍,执着于不彻底的教义,
著供養恭敬, 唯見於邪法,
沉溺于对邪法的供养和尊敬,只看到邪法,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远离了善知识,却亲近那些诋毁正法的人,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眾生,
乐于执着于小乘的教法,这样的众生,
不信於大乘, 故謗諸佛法。
不相信大乘的教义,因此诋毁佛陀的教法。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智者不应害怕敌人、蛇、火或毒,
因陀羅礔礰, 刀杖諸惡獸,
因陀羅的雷电,刀剑和各种凶猛的野兽,
虎狼師子等, 彼但能斷命,
虎、狼、狮子等,它们只能夺走生命,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但不能使人堕入可怕的无间地狱。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应畏惧诋毁深奥的法, 以及诋毁法的智者,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这将决定性地让人堕入, 可怕的无间地狱。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即使接近恶知识, 怀着恶意伤害佛,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以及杀害父母, 断绝圣者的生命,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破坏和合僧团, 以及断绝所有善根,
以繫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通过专注于正法, 能够从那里解脱。
若復有餘人, 誹謗甚深法,
如果还有其他人, 诋毁深奥的法,
彼人無量劫, 不可得解脫。
那人将在无量劫中, 无法获得解脱。
若人令眾生, 覺信如是法,
如果有人使众生,对这样的法产生信仰,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那人就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善知识。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那人是智者,因为在如来涅槃之后,
迴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纠正错误的见解和颠倒的认识,引导他们走向正道。
三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三宝的清净本质,菩提的功德和业力。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我简要地讲述七种,与佛经相呼应的教义。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依靠这些功德,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见到无量寿佛,拥有无边功德的身体。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我和其他信仰者,在见到那尊佛之后。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愿获得清净的法眼,成就无上菩提。
論曰:第一教化品,如向偈中已說應知。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唯一品。初釋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應知。偈言:
论述说:在第一教化品中,如之前偈颂中已述,应当了解。这部论著广泛地分为十一品,中等分为七品,简略则只有一品。首先解释一品,全面包含这部论的教法和义理,应当相应地了解。偈颂说:
佛法及眾僧, 性道功德業,
佛陀的教义和僧团,本性、道路、功德和业力,
略說此論體, 七種金剛句。
简要阐述这部论典的本体,包含七种金刚句。
此偈明何義?言金剛者,猶如金剛難可沮壞,所證之義亦復如是,故言金剛。所言句者,以此論句能與證義為根本故。此明何義?內身證法無言之體,以聞思智難可證得,猶如金剛。名字章句以能詮彼理中證智,隨順正道能作根本,故名為句。此復何義?有二義故。何謂二義?一難證義、二者因義,是名為義。金剛字句應如是知。
这个偈语说明了什么意义?所谓金刚,就像金刚石那样难以破坏,所证得的义理也是如此,因此称之为金刚。所说的句,是因为这部论的句能作为证义的根本。这又说明了什么?内在身体证得的法无言之体,通过听闻和思考的智慧难以证得,就像金刚一样。名字和章句能够诠释那个理中的证智,顺应正道能够作为根本,因此称之为句。这又是什么意思?有两种意义。什么是两种意义?一是难以证得的意义,二是因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义。金刚的字句应当这样理解。
又何謂為義?何謂為字?義者,則有七種證義。何謂七義?一者佛義、二者法義、三者僧義、四者眾生義、五者菩提義、六者功德義、七者業義,是名為義。是故經言:又第一義諦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何況名字章句故。所言字者,隨以何等名字、章句、言語、風聲、能表、能說、能明、能示,此七種義是名為字。是故經言:又世諦者,謂世間中所用之事,名字章句言語所說故。又此七種金剛句義,如諸經中廣說應知。應云何知?依佛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能得見故。
什么是义?什么是字?义,有七种证义。什么是七义?一是佛义,二是法义,三是僧义,四是众生义,五是菩提义,六是功德义,七是业义,这就是所谓的义。因此经文说:还有第一义谛,是心所不能知的,更不用说名字和章句了。所说的字,是随着什么样的名字、章句、语言、风声、能表达、能说、能明、能示,这七种义就是所谓的字。因此经文说:还有世谛,是世间所用的事物,名字和章句语言所说的。还有这七种金刚句义,就像所有经文中广泛讲述的那样,应当知道。如何知道?依据佛义,如来经中告诉阿难说:阿难!所说的如来,不是可见的法,因此眼识不能见到。
依法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法者,非可說事,以是故非耳識所聞故。依僧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僧者,名為無為,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讚歎故。依眾生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言眾生者,乃是諸佛如來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以正智慧不能觀察眾生之義,何況能證毛道凡夫。於此義中唯信如來。是故舍利弗!隨如來信此眾生義。舍利弗!言眾生者,即是第一義諦。舍利弗言: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舍利弗言: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
根据法义,佛陀在经文中告诉阿难说:阿难!所说的法,不是可以言说的事,因此不是耳识所能听到的。根据僧义,佛陀在经文中告诉阿难说:阿难!所说的僧,称为无为,因此不可用身心供养、礼拜、赞叹。根据众生义,佛陀在经文中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所说的众生,是所有佛陀如来的境界。所有声闻、辟支佛等,即使用正智慧也不能观察众生之义,更何况是凡夫。在这个意义上,只有信如来。因此,舍利弗!依照如来的信仰来理解这个众生义。舍利弗!所说的众生,就是第一义谛。舍利弗说:第一义谛,就是众生界。舍利弗说:众生界,就是如来藏。舍利弗说:如来藏,就是法身。
依菩提義故,經中說言:世尊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名涅槃界。世尊言涅槃界者,即是法身故。依功德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舍利弗!如世間燈,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法身之義亦復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故。依業義故,如來經中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所作業自然行故。如是等名略說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體相應知。
根据菩提的意义,经文中提到:世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涅槃界。世尊所说的涅槃界,即是法身。根据功德的意义,如来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舍利弗!如来所说的法身,超越了恒河沙数,不离开、不脱离不可思议的佛法、如来的智慧和功德。舍利弗!就像世间的灯,光明、色彩和触感都不离开、不脱离;又如摩尼宝珠,光明、色彩和形状都不离开、不脱离。舍利弗!法身的意义也是如此,超越了恒河沙数,不离开、不脱离不可思议的佛法、如来的智慧和功德。根据业义,如来在经中告诉文殊师利:文殊师利!如来不分别,没有分别,无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所作的业自然行。这些就是简要所说的七种金刚字句。总摄此论文体相应,应当如此了解。
七種相次第, 總持自在王,
七种相依次第,总持自在王,
菩薩修多羅, 序分有三句,
菩萨修多罗,序分有三句,
餘殘四句者, 在菩薩如來,
其余四句者,在菩萨如来,
智慧差別分, 應當如是知。
智慧差别分,应当如是知。
此偈明何義?以是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一切佛法廣說其相。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中三句,餘四句在彼修多羅,菩薩如來法差別分應知。云何序分有初三句?彼修多羅序分中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如是三種根本字句,次第示現佛法僧寶,說彼三寶次第生起成就應知。餘四句者,說隨順三寶因、成就三寶因應知。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八地中,十自在為首,具足得一切自在。是故菩薩坐於道場勝妙之處,於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經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故。
这个偈语说明了什么意义?它通过七种金刚字句来总结这部论著,广泛地阐述了所有佛法的特征。就像《陀羅尼自在王经》的序分中提到的三句,其余四句则在该经的修多羅部分,菩萨如来法的差别部分应当被理解。为什么序分中有前三句?在修多羅的序分中说:婆伽婆平等地证悟了一切法,善于转动法轮、善于教化和调伏无量的弟子群众。这三种基本的字句,依次展示了佛、法、僧三宝,说明了这三宝的相继生起和成就应当被理解。其余四句,讲述了顺应三宝的原因、成就三宝的原因应当被理解。这又说明了什么?因为所有菩萨在八地中,以十自在为首,完全获得了一切自在。因此,菩萨坐在道场的胜妙之地,在一切法中都得到了自在。因此经文说:婆伽婆平等地证悟了一切法。
以諸菩薩住九地時,於一切法中得為無上最大法師,善知一切諸眾生心,到一切眾生根機第一彼岸,能斷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是故菩薩成大菩提。是故經言:善轉法輪故。以諸菩薩於第十地中,得住無上法王位,後能於一切佛所作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是故經言: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故。彼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即彼經中次後示現。是故經言:與大比丘眾俱,如是乃至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如是次第,善能教化聲聞位地及佛菩提、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如是畢竟有無量功德。又說聲聞菩薩諸功德已,次說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三昧境界。
当菩萨们居住在九地时,他们在所有法中成为无上最大的法师,深刻理解所有众生的心,达到所有众生根机的第一彼岸,能够断除所有众生的烦恼习气,因此菩萨成就了大菩提。因此经文说:善于转动法轮。当菩萨们在第十地中,安住在无上法王的位置上,之后能够在所有佛的作业中自然而行,永远不休息。因此经文说:善于教化和调伏无量的弟子群众。他们善于教化和调伏无量的弟子群众,这在经文中接下来会展示。因此经文说:与大比丘众一起,如此乃至还有无量的菩萨众一起。按照这样的次序,他们善于教化声闻位地和佛菩提,善于调伏所有烦恼,最终拥有无量的功德。在讲述了声闻和菩萨的功德之后,接着讲述了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三昧境界。
又說諸佛如來三昧境界已,次說無垢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又說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已,次說大眾雲集種種供養讚歎如來,雨種種衣、雨種種華、雨種種香,如是等示現佛寶不思議事應知。又復次說妙法莊嚴法座。又說妙法莊嚴法座已,次說法門名字及示現功德。此明法寶功德差別應如。又復次說諸菩薩摩訶薩迭共三昧行境界,示現種種功德。此明僧寶功德差別應知。又復次說如來放大光明,授諸菩薩摩訶薩太子法王位職。又復次說與大無畏不怯弱辯才,又復讚歎諸佛如來第一功德,又復次說最上第一大乘之法,示現如實修行彼大乘故,於法中證果。
在描述了所有佛陀的如來三昧境界之后,接着讲述了无垢大宝庄严宝殿的成就。在大宝庄严宝殿成就之后,又讲述了大众如云聚集,以各种供养赞叹如来,如雨般洒下各种衣物、花朵、香料等,这些示现了佛宝不可思议的事迹,应当知晓。然后,又讲述了妙法庄严的法座。在妙法庄严法座讲述之后,接着讲述了法门的名字和示现的功德。这表明了法宝功德的差异。接着,又讲述了诸菩萨摩诃萨相互交替地进入三昧行境界,示现了各种功德。这表明了僧宝功德的差异。然后,又讲述了如来放出大光明,授予诸菩萨摩诃萨太子法王的职位。接着,又讲述了赋予他们大无畏、不怯弱的辩才,再次赞叹了诸佛如来的最初功德,然后讲述了最上第一大乘法门,示现了如实修行大乘,因此在法中证得果位。
即彼三寶無上功德次第差別,序分中義大都已竟,應如是知。已說自在王菩薩修多羅序分中三寶,次說佛性義。有六十種法,清淨彼功德。何以故?以有彼清淨無量功德性。為清淨彼性,修六十種法。為此義故,《十地經》中數數說金以為譬喻,為清淨彼佛性義故。又復即於此《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說如來業已,次說不清淨大毘琉璃摩尼寶喻。是故經言:善男子!譬如善巧摩尼寶師,善知清淨大摩尼寶,向大摩尼寶性山中取未清淨諸摩尼寶。既取彼寶,以嚴灰洗。嚴灰洗已,然後復持黑頭髮衣以用揩磨。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以辛味飲食汁洗。
三宝的无上功德和它们各自的次第差别,在序分中已经详细讲述,应当如此理解。已经讲述了自在王菩萨修多罗的序分中的三宝,接下来讲述佛性的意义。有六十种法门,可以净化那些功德。为什么?因为存在那些清净的无量功德性质。为了净化这些性质,修行六十种法门。为了这个意义,《十地经》中多次用金子作为比喻,来说明净化佛性的意义。同样,在这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讲述了如来的业力之后,接着讲述了不清净的大毘琉璃摩尼宝的比喻。因此经文说:善男子!就像一个熟练的摩尼宝师,他知道如何净化大摩尼宝,到大摩尼宝性山中去取那些未被净化的摩尼宝。取到这些宝物后,先用严灰来洗涤。用严灰洗涤后,再拿着黑头髮衣来擦拭。他不满足于此,勤奋不懈,接着用辛辣的饮料汁液来洗涤。
食汁洗已,然後復持衣纏裹木以用揩磨。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後復以大藥汁洗。藥汁洗已,次後復更持細軟衣以用揩磨。以細軟衣用揩磨已,然後遠離銅鐵等鑛毘琉璃垢,方得說言大琉璃寶。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知不淨諸眾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為驚怖彼樂世眾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令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復為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眾生入如來境界。如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故名無上最大福田。
就像用汁液清洗后,再拿着衣服包裹木头来擦拭打磨。不满足于此,勤奋不懈,接着又用大药汁来清洗。药汁清洗后,再拿着柔软细腻的衣物来擦拭打磨。用柔软细腻的衣物擦拭打磨后,才能远离铜铁等矿石的杂质和污垢,这时才能称之为大琉璃宝。善男子!诸佛如来也是如此,深知众生的不净本性,了解之后便为他们讲述无常、苦、无我、不净,以此警醒那些贪恋世俗的众生,使他们对世间产生厌离心,进入声闻法中。然而,佛如来并不满足于此,勤奋不懈,接着讲述空、无相、无愿,使那些众生稍微理解如来所说的法轮。佛如来仍不满足,勤奋不懈,接着讲述不退转的法轮,然后讲述清净的波罗蜜行,即不见三事,引导众生进入如来的境界。这样,依据各种因缘、各种本性,进入佛法之中。进入法中之后,因此被称为无上最大的福田。
「譬如石鑛中, 真金不可見,
就像在矿石中,真正的金子是看不见的,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只有那些能够净化心灵的人才能看见,见到佛也是如此。
向說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德。何謂六十?所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薩摩訶薩大悲、三十二種諸菩薩業。
先前提到的佛性包含了六十种清净的功德。这六十种指的是什么?它们包括四种菩萨的庄严、八种菩萨的光明、十六种大菩萨的大悲心以及三十二种菩萨的行为。
已說佛性義,次說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提大慈悲心。
已经阐述了佛性的意义,接下来讨论佛菩提,它包含有十六种至高无上的菩提和大慈悲心。
已說佛菩提,次說諸佛如來功德,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已经讨论了佛菩提,现在来讨论诸佛如来的功德,这包括十力、四无所畏和十八不共法。
已說功德,次說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如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說體相,如是應知。問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已经讲述了功德,接下来讲述如来的三十二种无上大业。这七种金刚句义,彼修多罗广泛讲述了体相,应当这样理解。有人问:这七种句有什么次第?回答说:
從佛次有法, 次法復有僧,
从佛陀那里传承下来的教法,这些教法又产生了僧团,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僧团的秩序无障碍,从这种无障碍的本性中又生出了智慧。
十力等功德, 為一切眾生,
十力等功德,为了一切众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而进行利益众生的行为,这样的次序是如此安排的。
已說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說七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三寶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眾生,彼諸眾生歸依於佛,尊敬如來歸依於法,尊敬如來歸依於僧。依於三寶,說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說四偈。
已经讲述了一品具所包含的这部论的法义实质和特征,接下来将讲述七品具所包含的这部论的法义实质和特征,应当了解解释偈颂的意义。向三宝致敬,这表明了什么意义?所有如来通过教化众生,那些众生归依于佛,尊敬如来并归依于法,尊敬如来并归依于僧。依靠三宝,说出了十二首偈颂。首先阐明佛宝,因此说出了四首偈颂。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