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安慧菩薩糅 唐 玄奘譯16卷CBETA T1606大于一万字 2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四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四
云何不善?幾是不善?為何義故觀不善耶?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第一義故、生得故、方便故、現前供養故、損害故、引攝故、所治故、障礙故,是不善義。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不善。為捨執著非法合我故觀察不善。自性不善者,謂除染污意相應及色無色界煩惱等,所餘能發惡行煩惱隨煩惱。此復云何?謂欲界繫不任運起者是不善,若任運起能發惡行者亦是不善,所餘是有覆無記。相屬不善者,謂即此煩惱隨煩惱相應法。隨逐不善者,謂即彼習氣。發起不善者,謂彼所起身業語業。第一義不善者,謂一切流轉。
什么是不善?有多少不善?为什么要观察不善?不善的定义包括自性不善、相互关联的不善、追随的不善、发起的不善、第一义的不善、生得的不善、方便的不善、现前供养的不善、损害的不善、引摄的不善、所治的不善、障碍的不善,这些构成了不善的含义。五蕴、十界、四处中的一分是不善。为了舍弃对非法和自我的执着,我们观察不善。自性不善指的是除了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之外,其余能发起恶行、烦恼、随烦恼的都是不善。这又如何理解?欲界系不任运而起的是不善,若任运而起能发起恶行的也是不善,其余的是有覆无记。相互关联的不善指的是这些烦恼与随烦恼相应的法。追随的不善指的是那些习气。发起的不善指的是由此产生身业和语业。第一义的不善指的是一切流转。
生得不善者,謂由串習不善故感得如是異熟,由此自性即於不善任運樂住。方便不善者,謂依止親近不善丈夫故,聽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語意惡行。現前供養不善者,謂想對歸依隨一天眾已,或殺害意為先、或邪惡見為先,建立祠廟興供養業,令無量眾廣樹非福。殺害意為先建立祠廟者,謂於是處害牛羊等以祭天神。邪惡見為先建立祠廟者,謂於是處受自餓等苦求福求願。損害不善者,謂於一切處起身語意種種邪行。引攝不善者,謂行身語意諸惡行已,於惡趣善趣引攝不愛果異熟或引或滿,於惡趣中具受引滿果異熟,於諸善趣唯受滿果,謂生彼已由惡行力受貧窮苦。所治不善者,謂諸對治所對治法。障礙不善者,謂能障礙諸善品法,如數與眾集等。
生得不善的人,是指由于长期习惯于不善行为,因此感受到相应的不良果报,自然而然地沉溺于不善之中。方便不善的人,是指依赖并停留在不善的人身边,聆听不正确的教法、不合理的思考,进行身语意的恶行。现前供养不善的人,是指心怀不良动机,如先有杀害或邪恶之意,建立祠庙并广行供养,导致无量众生树立非福业。以杀害意为先建立祠庙的人,是指在那个地方杀害牛羊等以祭祀天神。以邪恶见为先建立祠庙的人,是指在那个地方承受自饿等苦以求福求愿。损害不善的人,是指在各种情境中展现出身体、语言和意念的各种不正当行为。引摄不善的人,是指行为、言语和意念中的恶行之后,在恶趣和善趣中经历不愉快的果报,包括引发和满足这些果报,在恶趣中具受引满果异熟,在善趣中只受满果,即生在那里由于恶行的力量遭受贫穷和苦难。所治不善的人,是指对治法的不恰当或不善良的处理方式。障碍不善的人,是指那些能够阻碍各种善良品质与行为的因素,如智慧与集合等。
云何無記?幾是無記?為何義故觀無記耶?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第一義故、生得故、方便故、現前供養故、饒益故、受用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無記義。八界八處全及餘蘊界處一分,是無記。八界者,謂五色根香味觸界,八處亦爾。為捨執著離法非法我故觀察無記。自性無記者,謂八色界處、意相應品,命根、眾同分、名句文身。相屬無記者,謂懷非穢非淨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攝受心及心法。非穢非淨心者,顯善不善相違心。由名句文身所攝受者,顯彼行相義,以彼意言門轉故。
什么是无记?哪些是无记?为什么要观察无记呢?无记的意义在于自性、相属、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饶益、受用、引摄、对治、寂静、等流等方面。八界八处全部以及其他蕴界处的一部分,属于无记。八界指的是五色根、香味触界,八处也是如此。为了放下执着,远离对法和非法我的错误认识,所以观察无记。自性无记指的是八色界处、意相应品,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相属无记指的是怀有非穢非淨心的人所拥有的,由名句文身所包含的心和心法。非穢非淨心指的是与善和不善相违的心态。由名句文身所包含的,显示了它们的行相义,因为它们通过意言门而转变。
隨逐無記者,謂即彼戲論習氣,以名身等熏習心故,由此習氣後戲論生。發起無記者,謂彼所攝諸心心法所發身業語業。此所攝者,謂懷非穢非淨心者所有名身等戲論行相所攝心心法。第一義無記者,謂虛空、非擇滅。生得無記者,謂諸不善有漏善法報。方便無記者,謂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儀路、工巧處法。非染非善心者,此顯若非染非善心所發威儀路等是無記性,所餘隨其所應或善或不善。現前供養無記者,謂如有一想對、歸依隨一天眾,遠離殺害意邪惡見而建立祠廟興供養業,令無量眾於如是處不生長福非福。
所谓的随逐无记,是指那些戏论习气,因为这些习气通过名言等熏染了心,由此习气之后戏论便生起。所谓的发起无记,是指那些被它们所包含的心及其所属法所发起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这里所说的所摄,是指那些怀有非穢非淨心的人所拥有的名言等戏论行相所包含的心及其所属法。所谓的第一义无记,是指虚空和非擇滅。所谓的生得无记,是指那些不善及有漏善法的果报。所谓的方便无记,是指那些非染非善心的人所拥有的威儀路、工巧處法。非染非善心的人,这表明如果非染非善心所发起的威儀路等是无记性,其余的则根据情况可能是善或不善。所谓的现前供养无记,是指比如有人想对、归依随一天眾,远离杀害意、邪恶见而建立祠廟、兴供养业,使得无量眾在这样的地方不增长福非福。
饒益無記者,謂如有一於自僕使妻子等所,以非穢非淨心而行惠施。受用無記者,謂如有一以無簡擇無染污心受用資具。無簡擇心者為別善性,無染污心者為別不善性。引攝無記者,謂如有一於工巧處串習故,於當來世復引攝如是相身,由此身故習工巧處速疾究竟。對治無記者,謂如有一為治疾病得安樂故,以簡擇心好服醫藥。寂靜無記者,謂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等流無記者,謂變化心俱生品是證等流故,名等流無記。變化心相應共有等法名俱生品,此心心法謂嬉戲故發起變化是無記性,若為利益安樂有情當知是善。復有示現善不善無記法,此復云何?謂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訶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有所示現,當知此中無有一法真實可得。有所示現者,謂佛菩薩由所化有情力故,示現種種善不善等。示現不善者,謂化作賊等示現斷其首足等事,怖餘有情令調伏故。
所谓的饒益無記,是指有些人在对待自己的仆人、妻子等时,持有一种既非污染也非纯净的心态进行施舍。受用無記,是指有些人以一种无选择无染污的心态,享受各种生活资具。无简择心的人,是区别于善性;无染污心的人,是区别于不善性。引攝無记,是指有些人因为长期练习某种技艺,来世能迅速掌握并精进该技艺。对治無记,是指有些人为了治疗疾病和获得安乐,有意识地选择并服用医药。寂静無记,是指色界和无色界中的烦恼被奢摩他所压制和隐藏。等流無记,是指与变化心同时产生的品类,这一概念出自《集论》。变化心相应的共有等法称为俱生品,这种心和心法因为嬉戏而发起变化,属于无记性;如果是为了利益和安乐有情,那么这属于善性。还有示現善不善无记法,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是指佛和得到最高成就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展现的各种现象,实际上并无真实可得之实体。有所示現,是因为佛和菩萨根据所化众生的情况,展现种种善不善等行为。示現不善,是指化作贼等,展现断其首足等事,以此恐怖其他有情,使他们得到调伏。
云何欲界繫?幾是欲界繫?為何義故觀欲界繫耶?謂未離欲者所有善不善無記法,是欲界繫義。未離欲言,顯猶未離少分欲界欲,是未證得三摩地義。若異此者非至定法,亦應是欲界繫。所以者何?由彼已得三摩地故愛樂斷滅,以所治麁重少分斷故,亦得說有一分離欲。外諸色等是未離欲,業增上力所生故,亦名欲界繫。經言一切有情共有業增上力所生者,為顯生色無色界者亦有未離欲,業種隨逐故。四界二處全及餘蘊界處一分,是欲界繫。四界者,謂香味鼻舌識界。二處者,謂香味處。餘一分者,謂除色無色界繫及無漏法。為捨執著欲增上我故觀察欲界繫。
什么是欲界系?哪些属于欲界系?为什么要观察欲界系?所谓未离欲者所有的善、不善、无记法,即是欲界系的含义。未离欲的说法,表明还未完全脱离欲界的一小部分欲望,意味着还未证得三摩地。如果与此不同,那么非至定法也应属于欲界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三摩地,所以对断灭的爱乐和所治的粗重部分有所断除,也可以说有部分离欲。外在的色等是未离欲的,由于业力的增强所生,因此也称为欲界系。经文说,一切有情共有的业力增强所生的,是为了显示生在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也有未离欲的,因为业种随逐的缘故。四界、二处以及其余蕴界处的一小部分,属于欲界系。四界指的是香、味、鼻、舌识界。二处指的是香、味处。其余的一小部分,指的是除了色界、无色界系及无漏法之外的部分。为了放下对欲界的执着和增强自我,所以观察欲界系。
云何色界繫?幾是色界繫?為何義故觀色界繫耶?謂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者所有善無記法,是色界繫義。除前所說四界二處,餘蘊界處一分是色界繫。一分者,謂除欲無色界繫及無漏法。為捨執著離欲界欲我故觀察色界繫。
什么是色界繫?哪些法属于色界繫?为什么要观察色界繫?指那些已经离开了欲界的贪欲、但还没有离开色界贪欲的所有善法和无记法,这就是色界繫的含义。除了前面提到的四界和二處之外,其余的蘊、界、處中的一部分属于色界繫。所谓的一部分,是指除了欲界和无色界的繫法以及无漏法之外的部分。为了放下对欲界贪欲的執著,我们观察色界繫。
云何無色界繫?幾是無色界繫?為何義故觀無色界繫耶?謂已離色界欲、未離無色界欲者所有善無記法,是無色界繫義。三界二處四蘊一分,是無色界繫。三界者,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二處者,謂意處法處。四蘊者,謂受等。亦有三摩地所生色,少故不說。一分者,謂除欲色界繫及無漏法。為捨執著離色界欲我故觀察無色界繫。
什么是无色界繫?哪些法属于无色界繫?为什么要观察无色界繫?指那些已经离开了色界的贪欲、但还没有离开无色界贪欲的所有善法和无记法,这就是无色界繫的含义。三界、二處、四蘊中的一部分,属于无色界繫。所说的三界,是指意界、法界、意识界。二處,是指意處和法處。四蘊,是指受蘊等。也有由三摩地所生的色法,因为数量少所以没有提及。所谓的一部分,是指除了欲界和色界的繫法以及无漏法之外的部分。为了放下对色界贪欲的執著,我们观察无色界繫。
復次有一分離欲、具分離欲、通達離欲、損伏離欲、永害離欲。一分、具分離欲者,謂或依地離欲說,若於此地乃至能斷八品煩惱,是一分離欲;若已斷第九品,是具分離欲。或依薩迦耶離欲說,若有學位是一分離欲,若無學位是具分離欲。通達離欲者,謂由見道離欲。損伏離欲者,謂由世間道離欲。永害離欲者,謂由出世間道離欲。復有十種離欲,謂自性離欲、損害離欲、任持離欲、增上離欲、愚癡離欲、對治離欲、遍知離欲、永斷離欲、有上離欲、無上離欲。如是十種離欲,當知是違背義、不必斷義。由自性故離欲,名自性離欲。
再次,有部分离欲、完全离欲、通达离欲、制伏离欲和永除离欲。部分离欲和完全离欲,是指依据所依的定境来说的,如果某人在这个定境中能够断除八品烦恼,那么这就是部分离欲;如果已经断除了第九品烦恼,那么这就是完全离欲。或者依据对五蕴的我执和我所执的离欲来说,如果处于有学阶段,那么就是部分离欲;如果处于无学阶段,那么就是完全离欲。通达离欲,是指通过见道实现对欲望的超脱。制伏离欲,是指通过世间道实现对欲望的削减与制伏。永除离欲,是指通过出世间道路实现对欲望的永久摒弃。还有十种离欲,即自性离欲、损害离欲、任持离欲、增上离欲、愚痴离欲、对治离欲、遍知离欲、永断离欲、有上离欲和无上离欲。这十种离欲,应当理解为违背欲望的意义、不必要断除欲望的意义。由于从本性上就远离欲望,因此称为自性离欲。
乃至由永斷故離欲,名永斷離欲。如是諸句義分別種類應知。自性離欲者,謂於苦受及順苦受處法生厭背性。損害離欲者,謂習欲者暢熱惱已生厭背性。任持離欲者,謂飽食已於諸美膳生厭背性。增上離欲者,謂得勝處已於下劣處生厭背性,猶如世間已得城主等勝位已,於村主等下劣位生厭背心。愚癡離欲者,謂諸愚夫於涅槃界生厭背性,以不了達寂靜性故,及堅實著薩迦耶故。對治離欲者,謂由世出世道斷諸煩惱。遍知離欲者,謂已得見道者於三界法生厭背性,由遍了知行苦性已,厭背一切有漏事故。永斷離欲者,謂永斷地地諸煩惱已生厭背性。有上離欲者,謂諸世間聲聞獨覺所有離欲。無上離欲者,謂佛菩薩所有離欲,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由于彻底断除欲望,被称为永断离欲。对于这些句子的含义和分类,应当有所了解。自性离欲,是指对苦的感受和导致苦的境界产生厌弃和背离的本性。损害离欲,是指沉溺于欲望的人在经历痛苦和烦恼后,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任持离欲,是指在吃饱之后对各种美食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增上离欲,是指在获得更高境界后对低级境界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就像世间人获得城主等高位后,对村主等低级职位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一样。愚痴离欲,是指那些愚昧的人对涅槃界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因为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寂静的本性,并且固执地执着于自我。对治离欲,是指通过世间和出世间的道路断除各种烦恼。遍知离欲,是指已经获得见道的人对三界法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因为他们全面了解了行为的苦性,对一切有漏的事物产生厌弃和背离。永断离欲,是指彻底断除各个层次的烦恼后产生厌弃和背离的心态。有上离欲,是指世间的声闻和独觉所具有的离欲。无上离欲,是指佛陀和菩萨所具有的离欲,他们为了利益和安乐所有有情众生。
云何有學?幾是有學?為何義故觀有學耶?謂求解脫者所有善法,是有學義。從積集資糧位已去名求解脫者。當知求證解脫分位,名積集資糧位。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學。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為捨執著求解脫我故觀察有學。
什么是有学?有多少是有学?为什么要观察有学?所谓有学,是指那些追求解脱者所修习的所有善法。从积累资粮位开始,就被称为追求解脱者。应当知道,追求证明解脱的各个阶段,被称为积累资粮位。在十界和四处的诸蕴中,有一部分是有学的。十界指的是七识、色、声、法界。四处指的是色、声、意、法处。为了放下对解脱自我的执着,所以观察有学。
云何無學?幾是無學?為何義故觀無學耶?謂於諸學處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無學義。以阿羅漢等於增上戒心慧學處已得究竟,故名無學。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無學。為捨執著已脫我故觀察無學。
云何非學非無學?幾是非學非無學?為何義故觀非學非無學耶?謂諸異生所有善不善無記法,及諸學者染污無記法,諸無學者無記法并無為法,是非學非無學義。諸異生者,謂除求解脫者,以彼於諸學處求修學故,即名有學。有學染污無記者,如其所應不善及有覆無記是染污,無覆無記是無記。八界八處全及餘蘊界處一分,是非學非無學。為捨執著不解脫我故觀察非學非無學。
云何見所斷?幾是見所斷?為何義故觀見所斷耶?謂分別所起染污見疑、見處、疑處,及於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及見等所發身語意業,并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此中分別所起染污見疑者,謂聞不正法等為先,所起五見等。分別所起言,為簡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問:何相邊執見?是俱生耶?答:謂斷見。已學現觀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為何所在?見處者,謂諸見相應共有法及彼種子。疑處亦爾。於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者,謂依見等門及緣見等所起貪等一切一分,是見所斷。一分者,除修所斷及無漏故。為捨執著見圓滿我故觀察見所斷。
云何修所斷?幾是修所斷?為何義故觀修所斷耶?謂得見道後見所斷相違諸有漏法,是修所斷義。見所斷相違者,謂除分別所起染污見等,餘有漏法。有漏法言亦攝隨順決擇分善,麁重所隨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斷。一分者,除見所斷及無漏法。為捨執著修圓滿我故觀察修所斷。
云何非所斷?幾是非所斷?為何義故觀非所斷耶?謂諸無漏法除決擇分善,是非所斷。無漏法者,謂出世聖道及後所得并無為法。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非所斷。問:何等色聲是非所斷?答:無學身中善身語業自性是非所斷。為捨執著成滿我故觀察非所斷。
云何緣生?幾是緣生?為何義故觀緣生耶?謂相故、分別支故、略攝支故、建立支緣故、建立支業故、支雜染攝故、義故、甚深故、差別故、順逆故,是緣生義。
相者,謂無作緣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相。由此相故,薄伽梵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廣說。此有故彼有者,顯無作緣生義。唯由有緣故果法得有,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無明緣行等者,顯勢用緣生義。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不隨一法為緣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諸法功能差別故。如從無明力故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
分別支者,謂分別緣生為十二分,由十二支緣起差別故。何等十二?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
略攝支者,謂前所分別無明等十二支,今復略攝為四,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唯由如是四種支故,略攝一切因果生起法盡。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有能生所生。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為起未來生故,於諸諦境無智為先,造諸行業熏習在心故。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由心習氣力能令當來名色等前後相依次第生起種子得增長故。能生支者,謂愛、取、有。由未永斷欲等愛力,於欲等中愛樂妙行惡行差別為先發起貪欲。以有有取識故,於命終位將與異熟隨順貪欲,隨一業習氣現前有故。所生支者,謂生、老死。由如是業差別習氣現前有故,隨於一趣一生等差別眾同分中,如先所引名色等異熟生起故。生老死言,為顯依三有為相故。所以老死合立一支者,為顯離老得有死故。非於胎生身中離名色等得有六處等法,是故於彼各別立支。
建立支緣者,謂習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依四緣相建立支緣,且如無明望行,前生習氣故,得為因緣,由彼熏習相續所生諸業能造後有故,當於爾時現行無明能引發故。為等無間緣。由彼引發差別諸行流轉相續生故、思惟彼故。為所緣緣,以計最勝等不如理思惟緣愚癡位為境界故、彼俱有故。為增上緣,由彼增上力令相應思顛倒緣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盡當知。
建立支業者,謂無明支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有愚癡,二與行作緣。令諸有情於有愚癡者,謂由彼所覆於前中後際不如實知故。由此因緣起如是疑:我於過去世為有為無如是等。與行作緣者,由彼勢力令後有業得增長故。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令諸有情於趣差別者,由業勢力令諸有情趣種種異趣故。與識作緣者,由習氣力能使當來名色等生起種子得增長故。識有二種業:一持諸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持諸有情業縛者,與行所引習氣俱生滅故。與名色作緣者,由識入母胎名色得增長故。
名色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處作緣。攝有情自體者,由彼生已得預有情眾同分差別數故。與六處為緣者,由名色等前支為依止六處等後支得生起故。六處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觸作緣。攝諸有情體圓滿者,由彼生已餘根無缺故。觸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境界流轉、二與受作緣。令有情於境轉者,依此為門受用順樂受等三種境界故。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令有情於受用生果流轉者,由此為依受用種種可愛等業異熟故。與愛為緣者,悕求與此和合等為門,諸愛生故。
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引諸有情流轉生死者,由彼勢力生死流轉無斷絕故。與取作緣者,愛味求欲為門,於欲等中貪欲轉故。取有二種業:一為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二與有作緣。為取後有發有取識者,為那落迦趣等差別後有相續不斷,令業習氣得決定故。與有作緣者,由此勢力諸行習氣得轉變故。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令後有現前者,能引無間餘趣故。與生作緣者,由此勢力餘眾同分轉故。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令名色等次第起者,能引後後位差別故。與老死作緣者,由有此生,彼相續變壞皆得有故。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盛故、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
支雜染攝者,若無明若愛若取,是煩惱雜染所攝;若行若識若有,是業雜染所攝;餘是生雜染所攝。問:何故識支業雜染攝耶?答:諸行習氣所顯故。義者,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剎那義、因果相續不斷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謂離自在天等作者故,是無作者義。以無明等為因故,是有因義。無自然我故,是離有情義。託眾緣生故,是依他起義。眾緣作用空故,是無作用義。以非恒故,是無常義。生時過已無暫住故,是有剎那義。因剎那滅果剎那生時分等故,是因果相續不斷義。
不從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攝受義。從非一一類因一非一類果生故,是因果差別義。於餘相續不受果故,是因果決定義。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謂即由此無作者等義,顯緣起法五種甚深。由二種義顯因甚深,對治不平等因、無因論故。由一種義顯相甚深,是無我相故。由二種義顯生甚深,雖從眾緣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種義顯住甚深,實無安立顯現似住故。由四種義顯轉甚深,因果流轉難了知故。
又諸緣起法雖剎那滅而住可得,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雖離有情而有情可得,雖無作者而諸業果不壞可得,是故甚深。業果不壞者,雖內無作者,而有作業、受彼果報。又諸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從自生者,謂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時無自性故。不從他生者,謂彼諸緣,非作者故。不從共生者,謂即由此二種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緣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別,謂待眾緣生故非自作。雖有眾緣,無種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無作用,故非共作。種子及眾緣皆有功能,故非無因生。是故如是說: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若緣起理,非自非他遣雙句者猶為甚深,況總忘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
差別者,謂識生差別故、內死生差別故、外穀生差別故、成壞差別故、食持差別故、愛非愛趣分別差別故、清淨差別故、威德差別故,是差別義。識生差別者,謂眼色為緣,眼識得生,如是等。內死生差別者,依有情世間說,謂無明等為緣,能生行等。外穀生差別者,謂種緣芽、芽緣莖,如是展轉枝葉花果次第得生。成壞差別者,謂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為緣,大地等生故。食持差別者,謂四食為緣,三界有情相續住故。愛非愛趣分別差別者,謂妙行惡行為緣,往善惡趣故。清淨差別者,謂順解脫分善為緣,生順決擇分善,如是見道等漸次乃至得阿羅漢果等。或外從他聞音、內如理作意為緣,發生正見,次第乃至諸漏永盡。威德差別者,謂內證為緣,發神通等最勝功德。由此差別應隨廣說諸行緣起。
順逆者,謂雜染順逆故、清淨順逆故,是說緣起順逆。雜染順逆者,或依流轉次第說,謂無明緣行,如是等順次第說。或依安立諦說,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趣滅行,如是等逆次第說。清淨順逆者,謂無明滅故行滅,如是等順次第說。由誰無故老死無?由誰滅故老死滅?如是等逆次第說。應如是觀緣生起義。一切皆是緣生,唯除法界法處一分諸無為法。為捨執著無因不平等因我故觀察緣生。
云何緣?幾是緣?為何義故觀緣耶?謂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是緣義。一切是緣。為捨執著我為因法故觀察緣。因緣者,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與有漏無漏諸法,如其次第為因緣故。阿賴耶識復有二種,謂成熟及加行。成熟者,是諸生得法因緣。加行者,是諸方便法及當來世餘阿賴耶識因緣。又加行阿賴耶識者,謂於此生中現行轉識等之所熏集。善習氣者,謂順解脫分習氣,由此習氣用出世間證等流法為緣生故,能與出世法作因緣。又自性故、差別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相。當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種因相顯因緣義,謂自性差別兩句建立能作因,餘句如其次第建立俱有、相應、同類、遍行、異熟因。
自性者,謂能作因自性,依因自性建立能作因故。當知一切因皆能作因所攝,為顯差別義故,復別建立助伴等因。
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略有二十種:一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由此和合所作本無今有故。二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由此勢力生已相續不斷故。三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載令不墮故。四照能作,謂燈望諸色,了闇障故。五變壞能作,謂火望薪,令彼相續變異故。六分離能作,謂鎌望所斷,令連屬物成二分故。七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轉彼方分成異相故。八信解能作,謂煙望火,由此比知不現見故。九顯了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義,由此得正決定故。十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槃,由此證彼故。
十一隨說能作,謂名想見,由如名字取相執著隨起說故。十二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於彼求欲生,如待飢渴追求飲食,由此是彼欲生因故。十三招引能作,謂懸遠緣,如無明望老死,由此異位展轉招當有故。十四生起能作,謂隣近緣,如無明望行,由此無間生當有故。十五攝受能作,謂所餘緣,如田水糞等望穀生等,雖自種所生,然增彼力故。十六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臣事王令王悅豫,由隨順引發故。十七定別能作,謂差別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由差別自性招別別果故。十八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識,以成自所作必待餘能作故。十九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穀,能損彼故。二十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如穀無障,與上相違。於此能作因差別中唯說識和合等者,且舉綱要為諸智者依此一方,類思餘故。
助伴者,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若於是處有爾所量,此必俱生,互不相離。
等行者,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法。前約助伴,決定建立俱有因中唯說大種及所造色者;此但略摽綱目,以心心法互不相離性決定故,亦助伴攝。若爾,不應別立相應因,諸心心法亦共有因所攝故。雖爾,然義有異,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互不相離,此等行故立相應因,非唯共有義,如心心法。
增益者,謂前際修習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前際修習者,謂先所數習現行義。後際展轉增勝後後生起者,謂由彼長養諸種子故,於未來世即彼種類增勝而生。如是諸法能為相似增長因,故立同類因。
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乃令相續遠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煩惱增長。所以者何?若有隨習貪等煩惱,皆令瞋等一切煩惱相續增長堅固,由此深重縛故障解脫得,是故建立遍行因。
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即是異熟因。由此能引攝當來一向不相似無覆無記自體所攝異熟果故,即攝受義建立異熟因。善有漏言為簡無漏,由違生死故不能感異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