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安慧菩薩糅 唐 玄奘譯16卷CBETA T1606大于一万字 2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論品第四之二
實自性者,謂諸法實有性。假自性者,謂諸法假有性。世俗自性者,謂諸法世俗有性。勝義自性者,謂諸法勝義有性。生因者,謂因等四緣。成因者,謂三量:一現量、二比量、三聲量。轉因者,謂順緣起。還因者,謂逆緣起。有相境者,謂眼等五識所緣色等五境,由緣此所生唯有無分別相故。有分別境者,謂意識所緣境,由緣此境有分別生故。對治境者,謂緣此境棄捨雜染,由能對治故。安住境者,謂緣此境能生聖天梵住,由眾聖所住故。增益境者,謂緣此境能轉勝進,是增勝因故。損減境者,謂緣此境能入無想定滅盡定,是損減心心法因故。
实自性,指的是一切事物真实存在的本性。假自性,指的是一切事物表面上的存在。世俗自性,指的是一切事物在世俗层面上的存在。胜义自性,指的是一切事物在胜义层面上的存在。生因,指的是因等四缘。成因,指的是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声量。转因,指的是顺缘起。还因,指的是逆缘起。有相境,指的是眼等五识所缘的色等五境,因为缘这些境界所生只有无分别相。有分别境,指的是意识所缘的境界,因为缘这些境界会生起分别。对治境,指的是缘这些境界能舍弃杂染,因为它们具有对治作用。安住境,指的是缘这些境界能产生圣天梵住,因为这是众多圣人所居住的境界。增益境,指的是缘这些境界能转向更高层次的进步,因为它们是增进胜因。损减境,指的是缘这些境界能进入无想定和灭尽定,因为它们是减少心及其所属之法的原因。
自在境者,謂緣此境發神通等勝品功德,是自在因故。分析行相者,謂種種品類分析諸法,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差別行相者,謂諸法差別義,如一信相,或名心淨、或名憙樂、或名忍可,如是等。正解行相者,謂以種種行相正解所緣境,如了別行相名識、取像行相名想、領納行相名受,如是等。觀察行相者,謂十六行,即無常等四、因等四、滅等四、道等四。或世俗六行,謂麁行、障行、苦行、靜行、妙行、離行。作隨作行相者,謂作所作已復更隨作,如由此行善守護已,復更起餘隨守護行。
自在境界指的是,当心识与此境界相联系时,能够引发神通等超凡的功德,因为它是达到自在状态的原因。分析行相指的是,对各种类别的事物进行分析,比如有色与无色、有见与无见等。差别行相指的是,各种事物的不同意义,比如信心的表现,可以称为心灵的净化、愉悦或者忍耐,等等。正解行相指的是,通过各种行相正确理解所缘境界,比如识别分辨的功能称为识、取像的功能称为想、接受的功能称为受,等等。观察行相指的是,十六种观察方法,即无常等四项、因等四项、灭等四项、道等四项。或者世俗的六种观察方法,包括粗行、障行、苦行、静行、妙行、离行。作随作行相指的是,在完成某种行为之后继续进行其他行为,比如通过这种行为守护自己之后,再进行其他随行的守护行为。
自類等無間者,謂貪無間還復生貪,瞋等亦爾,各別種類等無間生故。異類等無間者,謂貪無間瞋等生、欲界無間色界生、色界無間無色界生,如是等。三摩鉢底等無間者,謂三摩鉢底無間相生,如欲界善無間入初靜慮,初靜慮無間還生欲界。如是於第二靜慮等及無色定,如理應知。退等無間者,謂從靜慮等退時無間所生起。生等無間者,謂受生時無間所生,如從欲界無間生色界等。隣次等無間者,謂諸心心法無間次第生,於其中間心無斷絕故。隔越等無間者,謂起滅定等時,前生心心法望後生心心法中間隔越故。起等無間者,謂若此法無間彼法次第生。
自类等无间者,指的是贪无间还复生贪,瞋等也是如此,各别种类等无间生的缘故。异类等无间者,指的是贪无间瞋等生、欲界无间色界生、色界无间无色界生,如此等等。三摩钵底等无间者,指的是三摩钵底无间相生,如欲界善无间入初静虑,初静虑无间还生欲界。如此在第二静虑等及无色定,应如理而知。退等无间者,指的是从静虑等退时无间所生起。生等无间者,指的是受生时无间所生,如从欲界无间生色界等。邻次等无间者,指的是所有心心法无间次第生,在其中间心无断绝故。隔越等无间者,指的是起灭定等时,前生心心法望后生心心法中间隔越故。起等无间者,指的是如果此法无间彼法次第生。
滅等無間者,謂此法無間彼法次第滅,如心心法無間滅已,或入滅盡定、或入無想定等、或入無餘涅槃界。取增上者,謂眼等根望能取境界有增上力故。生增上者,謂男女根望生胎孕有增上力故。住增上者,謂命根望身等住有增上力故。受用雜染增上者,謂五受根望所受用有增上力故。又為貪等所隨眠故,謂樂貪所隨眠、苦瞋所隨眠、不苦不樂癡所隨眠。清淨增上者,謂信等五根、未知欲知等三根,望世出世清淨法有增上力故。田增上者,謂共業望器世間生有增上力故。執受增上者,謂四大種望所造色。
所谓“灭等无间”,是指在一种法无间断地消失之后,另一种法紧接着次第消失,比如心及其所属之法无间断地消失后,可能进入滅盡定、无想定等状态,或者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所谓“取增上”,是指眼等感官对于能够接触的境界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所谓“生增上”,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对于生育和孕育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所谓“住增上”,是指命根对于身体等的持续存在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所谓“受用杂染增上”,是指五受根对于所享受和体验的事物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贪等烦恼随眠的对象,即乐受是贪的随眠对象,苦受是瞋的随眠对象,不苦不乐受是痴的随眠对象。所谓“清净增上”,是指信等五根、未知欲知等三根,对于世间和出世间的清净法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所谓“田增上”,是指共同的业因对于器世间的产生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所谓“执受增上”,是指四大种对于所造色具有增强其力量的作用。
界所依者,謂欲界等所攝身。趣所依者,謂五趣所攝身。洲渚所依者,謂贍部洲等。村田所依者,謂若依此村田而有,即用此為所依。補特伽羅所依者,謂若依此補特伽羅而有,即用此為所依。無病所依者,謂若依無病而有,即用此為所依。尸羅所依者,謂若依尸羅而有,即用此為所依。莊嚴所依者,謂若依彼彼沙門莊嚴諸功德生,即用彼為所依。眾具依者,謂四依,即衣服等。善友依者,謂若依此善等生起。法依者,謂契經等十二分教。作意依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作意等。三摩鉢底依者,謂七依定。如經言: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乃至依無所有處亦爾。
所谓界所依,是指被欲界等所包含的身体。所谓趣所依,是指被五趣所包含的身体。所谓洲渚所依,是指被贍部洲等所包含的。所谓村田所依,是指依赖这些村庄和田地而存在,即以此为依托。所谓補特伽羅所依,是指依赖这些補特伽羅而存在,即以此为依托。所谓无病所依,是指依赖无病的状态而存在,即以此为依托。所谓尸羅所依,是指依赖尸羅而存在,即以此为依托。所谓莊嚴所依,是指依赖那些沙门莊嚴的功德而存在,即以此为依托。所谓眾具依,是指四依,即衣服等。所谓善友依,是指依赖这些善友而产生。所谓法依,是指契经等十二分教。所谓作意依,是指七种作意,即了相作意等。所谓三摩鉢底依,是指七种定。正如经文所说:我讲依初靜慮能尽诸漏,乃至依无所有处也是如此。
界攝者,謂諸界種子,由此能攝種所生法。相攝者,謂諸法自相還能自攝。種類攝者,謂約色種類有十色處色蘊所攝,如是等。分位攝者,謂順樂受等分位所攝。助伴攝者,謂色五蘊所攝,彼眷屬故,如是等。時攝者,謂過去等攝過去等。方攝者,謂於此方所有蘊等即此方攝。具分攝者,謂欲色無色無漏諸色攝一切色。一分攝者,謂眼根攝色蘊,如是等。更互攝者,謂蘊界處更互相攝。勝義攝者,謂諸法無常、苦、不淨、空、無我,真如所攝。他性相應者,謂與他性相應非己性。不相違相應者,謂雖與他性相應,然不相違非相違,如貪與瞋、樂與苦,如是等。
界摄指的是三界内所有事物的种子,这些种子能够包含并产生相应的法。相摄指的是各种法以其自身的特性来包含自身。种类摄指的是依据色的种类,有十种色处被色蕴所包含,诸如此类。分位摄指的是顺应乐受等不同分位的包含。助伴摄指的是色蕴被五蕴所包含,因为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诸如此类。时摄指的是过去等时间范畴包含过去等事物。方摄指的是在某个方位的所有蕴等即被该方位所包含。具分摄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无漏的各类色被包含在所有色中。一分摄指的是眼根包含色蕴,诸如此类。更互摄指的是蕴、界、处相互之间的包含。胜义摄指的是所有法无常、苦、不净、空、无我,被真如所包含。他性相应指的是与他性相应而非己性。不相违相应指的是虽然与他性相应,但不相互冲突,如贪与瞋、乐与苦,诸如此类。
遍行相應者,謂觸、受、想、思作意於一切心,無明、我慢、我愛、薩迦耶見此四煩惱於染污意。不遍行相應者,謂除遍行,所餘貪等信等。所治相應者,謂諸煩惱更互相應。能治相應者,謂對治道所攝善法更互相應。曾習相應者,謂除出世間及出世後所得法,餘相應法。未曾習相應者,謂前所除諸相應法。下劣相應者,謂聲聞獨覺乘所攝諸相應法。廣大相應者,謂諸佛菩薩所有相應法。成就雜染識等乃至七種清淨,已說其相,不復重釋。
普遍相应的,指的是触、受、想、思、作意这五种心所与所有心王普遍相应,无明、我慢、我爱、萨迦耶见这四种烦恼与染污意相应。不普遍相应的,指的是除了普遍相应的心所之外,其余的贪等、信等心所。所治相应的,指的是各种烦恼相互之间相应。能治相应的,指的是对治之道所包含的善法相互之间相应。曾经习得相应的,指的是除了出世间和出世后所得的法之外,其余相应的法。未曾习得相应的,指的是前面所排除的各种相应法。下劣相应的,指的是声闻和独觉乘所包含的各种相应法。广大相应的,指的是诸佛和菩萨所有的相应法。成就杂染识等乃至七种清净,已经说明了它们的特点,不再重复解释。
八何詞者,謂何誰信、何所信、用何信、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於何信、幾何信。八若詞者,謂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於信、若爾所信。如是等無量法門皆有八種。不畢竟出離者,謂由世間道。畢竟出離者,謂由出世間道。前四易解,故不重釋。相甚深者,謂三自性。雜染甚深者,謂真如云何染而不染。清淨甚深者,謂即真如云何淨而不淨。緣起甚深者,謂無有法於所生起有實作用,然彼諸法種種生起,如是等。又實無我,似我顯現。業甚深者,謂有業有果報而作者不可得。智甚深者,謂無分別智。
八何词指的是:谁在信仰、信仰的对象是什么、信仰的动机是什么、信仰的目的是什么、信仰的原因是什么、信仰的性质是什么、信仰的领域是什么、信仰的程度如何。八若词指的是:能信仰的主体、信仰的对象、信仰的动机、信仰的目的、信仰的原因、信仰的性质、信仰的领域、信仰的程度。这些法门都包含八种情况。不彻底的出离是指通过世间道实现的。彻底的出离是指通过出世间道实现的。前四个问题容易理解,所以不再重复解释。相的甚深,指的是三自性。杂染的甚深,指的是真如如何被染污而又不被染污。清净的甚深,指的是真如如何被清净而又不被清净。缘起的甚深,指的是没有任何法在所生起的事物中具有实际作用,然而那些法却以各种方式生起,等等。实际上没有我,却似乎显现出我。业的甚深,指的是有业有果报但找不到作者。智慧的甚深,指的是无分别智。
云何此智無有分別,而能分明觀真如性。生甚深者,謂諸菩薩不由業煩惱力而示現受生。菩提甚深者,謂於無漏界中諸佛菩提不可建立一性,無量相續所證故;不可建立種種性,所依無差別故。諸佛甚深者,謂於一大集會中有無量無邊諸佛世尊種種身、種種意樂,然不謂有自他差別。又化身佛不住佛相,而能造作種種佛事。教甚深者,謂於大乘教中有種種祕密意樂差別三解脫門及一切法。欲為根本等,已說其相,不復重釋。
这种智慧如何能够不进行分别,而能清晰地观察真如的本性?所谓生甚深,是指菩萨们不是由于业力和烦恼的作用而示现受生。菩提甚深,是指在无漏界中,诸佛的菩提不能被建立为单一性质,因为它们是由无量相续所证得的;也不能被建立为多种性质,因为它们所依赖的基础没有差别。诸佛甚深,是指在一次大集会中,有无量化无边的佛陀世尊以种种身体、种种意乐出现,然而并不认为有自他的差异。另外,化身佛不住于佛相,而能进行种种佛事。教甚深,是指在大乘教法中,有种种秘密意乐、差别三解脱门及一切法。欲为根本等,已经说过它们的特征,不再重复解释。
任持方便者,謂於資糧所有方便。瑜伽方便者,謂奢摩他、毘鉢舍那。相方便者,謂於止舉捨相中所有方便。決擇方便者,謂於順決擇分中所有方便。隔越方便者,謂即任持方便。隣次方便者,謂即決擇方便。隣次隔越方便者,謂即瑜伽及相二種方便。於順決擇分中名隣次,於任持方便中名隔越,去聖道遠故。通達修圓證,餘處已說,故不重釋。智究竟者,謂盡、無生智。斷究竟者,謂一切煩惱無餘永斷。畢竟究竟者,謂由出世間道。不畢竟究竟者,謂由世間道。下劣究竟者,謂聲聞獨覺。廣大究竟者,謂諸佛菩薩。菩薩究竟者,謂於最後位。諸佛究竟者,謂無障智生時,猶如百千俱胝等日一時出現。二十種引發,前已廣說。
任持方便,是指对资粮的所有方便。瑜伽方便,是指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相方便,是指在止、举、舍相中所有的方便。决择方便,是指在顺决择分中所有的方便。隔越方便,即是指任持方便。隣次方便,即是指决择方便。隣次隔越方便,即是指瑜伽和相两种方便。在顺决择分中称为隣次,在任持方便中称为隔越,因为它们距离圣道较远。通达修圆证,已在其他地方说过,所以不再重复解释。智究竟,是指尽智和无生智。断究竟,是指一切烦恼无余永断。毕竟究竟,是指通过出世间道。不毕竟究竟,是指通过世间道。下劣究竟,是指声闻和独觉。广大究竟,是指诸佛菩萨。菩萨究竟,是指在最后的位次。诸佛究竟,是指无障智生时,如同百千俱胝等日一时出现。二十种引发,前面已经详细说过。
攝決擇者,謂由十處攝諸決擇。何等十處?謂成所作決擇、趣入決擇、勝解決擇、道理決擇、論決擇、通達決擇、清淨決擇、引發決擇、句差別決擇、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成所作決擇者,謂能決擇成辦世間種種養命方便等。趣入決擇者,謂能觀察我於三乘當入何乘?云何令他亦得趣入?勝解決擇者,謂由聞慧如所聞教起勝信解。道理決擇者,謂由思慧稱量前後所說意趣。論決擇者,謂如所聞思建立問論道理,為令展轉受用法樂。通達決擇者,謂見道,能通達諦理故。清淨決擇者,謂修道,以能無餘淨諸煩惱故。引發決擇者,謂勝進道,以能引發勝功德故。句差別決擇者,謂以二三四句等差別引發門,演說無邊法義差別故。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者,謂如來智,離先功用於一切義暫作意時,無著無礙智見轉故。
所谓攝決擇,是指通过十个方面来系统整理和精选各种決擇。这十个方面是什么?它们是成所作決擇、趣入決擇、勝解決擇、道理決擇、論決擇、通達決擇、清淨決擇、引發決擇、句差別決擇、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成所作決擇,是指能够決擇并完成世间各种维持生命的方便方法。趣入決擇,是指能够观察自己应入何乘,并引导他人同入此乘。勝解決擇,是指通过聆听智慧,如所听之教导,而产生坚定的信仰和理解。道理決擇,是指通过思维智慧和权衡前后所述的意旨,进行理性的判断与选择。論決擇,是指依据所闻所思,建立并探讨道理,以促进法樂的深入体验与享受。通達決擇,是指见道,因其能深刻理解并洞察真理。清淨決擇,是指修行道路上,通过彻底清除一切烦恼而达到心灵的纯净。引發決擇,是指超越进道,因其能激发和增长卓越的功德。句差別決擇,是指通过二、三、四句等不同的表述方式,引发对无边法义的深入演说和差异化解释。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是指如来智慧不依赖先前的功用,在短暂思考一切义时,因无着无碍的智见转动,故能迅速决断真义。
論軌決擇者,略有七種:一論體、二論處、三論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於此七門方便善巧,名論軌決擇。
論體者,復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論、五順論、六教論。言論者,謂一切世間語言。尚論者,謂諸世間所隨聞論,世智所尚故。諍論者,謂互相違反所立言論。毀論者,謂更相憤怒發麁惡言。順論者,謂隨順清淨智見所有決擇言論。教論者,謂教導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論處者,或於王家、或於執理家、或對淳質堪為量者、或對善伴、或對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而起論端。於王家者,謂若於是處王自降臨。執理家者,謂若是處處斷王事。淳質堪為量者,謂商人等。善伴者,謂於伴侶中立論者,敵論者不越其言。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者,謂於彼彼論中善通達文義。論依者,謂依此立論,略有二種: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有八種,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結、六現量、七比量、八聖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謂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無所成立。
差別者,謂我差別、法差別,若一切遍、若非一切遍,若常、若無常,若有色、若無色,如是等無量差別。
立宗者,謂以所應成自所許義,宣示於他令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應成者,自宗已成而說示他應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許義者,說示他宗所應成義應名立宗。若不言他者,獨唱此言應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身表示此義應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聽者未解此義應名立宗。若如所安立無一切過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無、我法差別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立因者,謂即於所成未顯了義,正說現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信解相者,是信解因義。所以者何?由正宣說現量可得不可得等相故,於所應成未顯了義信解得生,是故正說彼相,名立因。現量可得不可得者,謂依自體及相貌說。
立喻者,謂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會正說。所見邊者,謂已顯了分。未所見邊者,謂未顯了分。以顯了分、顯未了分令義平等所有正說,名立喻。
合者,為引所餘此種類義,令就此法正說理趣。謂由三分成立如前所成義已,復為成立餘此種類所成義故,遂引彼義令就此法正說道理,是名合。
結者,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由此道理極善成就,是故此事決定無異結會究竟,是名結。已說立宗等相,今當就事略顯。如無我論者,即於此事對我論者先說諸法無我。此言是立宗。次說若於蘊施設四過可得故。此言是立因。所以者何?若於諸蘊施設實我者,此所計我為即蘊相。為於蘊中?為於餘處?為不屬蘊而施設耶?若即蘊相而施設者,蘊不自在,從眾緣生,是生滅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是名初過。若於蘊中而施設者,所依諸蘊既是無常,能依之我亦應無常,是第二過。若離蘊於餘處施設者,我無所因,我亦無用,是第三過。
若不屬蘊而施設者,我應獨存,自性解脫,更求解脫唐捐其功,是第四過。次說如於現在施設過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現在相施設實有過去者,此所計過去為即現在相。為於現在中?為於餘處?為不待現在而施設耶?若即現在相而施設者,已生未滅是現在相,過去法體亦應已生未滅為相,是初過。若於現在中施設者,於未滅中施設,滅體不相應故,不應道理,是第二過。若離現在於餘處施設者,除現在外,餘實有為事少分亦不可得,云何於彼施設?是第三過。若不待現在而施設者,亦應施設無為為過去世,是第四過。然過去世相滅壞故,無相義成。若同現在施設即成四過,是故過去相不成就。諸法無我亦爾,若於蘊施設,即四過可得,故無我義成。次說如是遮破我顛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無。此言是合。後說由此道理,是故五蘊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此言是結。
現量者,謂自正明了無迷亂義。自正義言,顯自正取義,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為簡世間現所得瓶等事,共許為現量所得性,由彼是假故,非現量所得。明了言,為簡由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現前境。無迷亂言,為簡旋火為輪幻陽焰等。
比量者,謂現餘信解。此云何?謂除現量所得,餘不現事決定俱轉。先見成就,今現見彼一分時,於所餘分正信解生。謂彼於此決定當有,由俱轉故。如遠見烟,知彼有火,是名現量為先比量。
聖教量者,謂不違二量之教。此云何?謂所有教,現量比量皆不相違,決無移轉,定可信受,故名聖教量。
論莊嚴者,謂依論正理,而發論端深為善美,名論莊嚴。此復六種: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圓滿、三無畏、四辯才、五敦肅、六應供。善自他宗者,謂於自宗他宗若文若義,前後無間淳熟明解。言音圓滿者,謂善解聲論方起論端,離當所說言音過失,所發言音無雜亂等。無畏者,謂處大眾,雖為無量僻執英俊結謀圍繞,所發言詞坦然無畏。辯才者,謂言詞無滯。敦肅者,謂言無卒暴,觀敵論者言詞究竟方乃發言。應供者,謂立性賢和發言溫善,方便隨順敵論者心。
論負者,謂捨言、言屈、言過。由此三種,諸立論者墮在負處,受他屈伏。捨言者,謂自發言稱己論失、稱他論德,謂我不善、汝為善等。言屈者,謂假託餘事方便而退、或說外事而捨本宗、或現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經廣說。假託餘事方便退者,謂託餘事亂所說義。如經說:長老闡鐸迦與諸外道共論,或毀已立宗、或立宗已毀。言過者,略有九種:一雜亂、二麁獷、三不辯了、四無限量、五非義相應、六不應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雜亂者,謂捨所論事,廣說異言。麁獷者,謂憤發卒暴言詞躁急。不辯了者,謂所說法義,眾及敵論所不領悟。
無限量者,謂言詞重疊,所說義理或增或減。非義相應者,略有五種:一無義、二違義、三損理、四與所成等、五招集過難義,不可得故、義不相應故、不決定故、能成道理復須成故、一切言論非理非諦所隨逐故。不應時者,謂所應說前後不次。不決定者,謂立已復毀、毀而復立,速疾轉換難可了知。不顯了者,謂越闡陀論相不領而答,或典或俗言詞雜亂。不相續者,謂於中間言詞斷絕。
論出離者,謂觀察德失令論出離或復不作,恐墮負處故不興論,設復興起能善究竟。又若知敵論非法器、時眾無德、自無善巧,不應興論。若知敵論是法器、時眾有德、自有善巧,方可興論。敵論非法器者,謂彼不能出不善處安置善處。時眾無德者,謂不淳質,樂僻執、有偏黨等。自無善巧者,謂於論體乃至論莊嚴中不善通達。與此相違,名敵論者是法器等。
論多所作法者,謂略有三種將興論端定所須法。何等為三?一善達自他宗,由此堪能遍興談論,遍於言事而興論故。二無畏,由此堪能處一切眾而興論端。三辯才,由此堪能於諸問難皆善辯答。
復次若欲自求利益安樂,於諸論軌應善通達,不應與他而興諍論。如薄伽梵於《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欲勤精進修諸善品、欲行貞實法隨法行、欲善攝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正觀察十二處法,不應與他共興諍論。何等十二?一者宣說證無上義微妙法時,其信解者甚為難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請問者甚為難得。三者時眾賢善觀察德失甚為難得。四者凡所興論能離六失甚為難得。何等為六?謂執著邪宗失、矯亂語失、所作語言不應時失、言退屈失、麁惡語失、心恚怒失。五者凡興論時不懷獷毒甚為難得。
六者凡興論時善護他心甚為難得。七者凡興論時善護定心甚為難得。八者凡興論時欲令己劣他得勝心甚為難得。九者己劣他勝心不煩惱甚為難得。十者心已煩惱得安隱住甚為難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為難得。十二者於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脫,甚為難得。於此經中已說欲勤精進修諸善品,何故復言欲行貞實法隨法行?為顯意樂清淨故。所以者何?不為利養恭敬等事修聞思等諸善品故。欲善攝益有情者,為別聲聞等行,由諸菩薩以利他行為勝故。如是菩薩自利利他行具足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此經中諸句義意,謂興論時大乘法性無上甚深,若無諍心解尚為難,況為諍競。凡興諍論雖起請問,無心求解但求過失。又傍證者心不賢直,不善宗門樂著僻執。凡所言論多具六失。所以者何?凡興論時或有私心執著邪宗、或矯方便求他誤失、或不待言竟便興亂語、或敵論者言稱正理反相誹撥、或作麁言惱敵論者及時眾心、或復於彼自懷恚怒,多具如是六種過失。又興論時身心寂靜甚為難得,不寂靜故二事難成,謂善護他心、善護自心。由此令他心得淨信,於解脫處正勤方便令自心定。又興論時多起此心:云何令我得勝、他墮負處。若不遂心,即懷熱惱。由有此故,不安樂住,由此不能無間修善,是故於彼增上證法有未得退。
祕密決擇者,謂說餘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義。如經言: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是人說清淨。」
今此頌中詮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文字,轉變密顯餘清淨義。何等世間共可極重罪惡?謂逆害尊人及大眾。尊人有二:一別、二共。共又二種:一護世間、二應供養。別亦二種,謂父及母。護世間者,謂王。應供養者,謂多聞梵志,世間共許最清淨故。若總殺害,名逆尊人。若誅國人及隨行畜生,名害大眾。顯此義者名詮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文字。云何轉此文字密顯淨義?謂逆害父母等言,轉變密顯永斷愛等餘義故。所以者何?若愛若業、若有取識、戒見二取、眼等六處及所行境,如其次第名母父等,法相似故。愛為發因,業為生因,由此能殖習氣種子,類世間父。由此二因,令有取識流轉不絕。於流轉時雖求解脫,然由二種非方便法障解脫得,謂妄計度清淨最勝。戒見二取猶如世間多聞梵志,恒妄計著最勝清淨。此有取識所依所緣六處境界,猶如世間國及隨行。若能永斷如是等法,當知是人最為清淨。
「不信不知恩, 斷密無容處,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今此頌中宣說世間極下劣義,所有文字轉變密顯餘最上義。世間下劣凡有四種,謂意業下劣、身業下劣、語業下劣、受用下劣。意業下劣復有二種:一者不信善生相違,不信有後世等、不行施等故。二不知恩順生不善,不顧往恩違越世理,起害母等所有惡行故。身業下劣者,謂行竊盜攻牆密處最可輕賤,活命業故。語業下劣者,謂妄語等最可輕賤,於善眾中所不容故。受用下劣者,謂鬼犬鳥等好食所吐故。顯此義者,名說世間極下劣義文字。云何轉此文字顯無上義?謂不信等言轉變密顯餘勝義故。不信者,謂解脫智見,自現證故。不知恩者,謂涅槃智。有為名恩,無為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斷密者,謂永斷後有續因煩惱故。無容處者,謂於當來諸趣苦處不復生故。食吐者,謂於現法中雖假資具力暫持身,而於命財不生欣樂故。若能如是,是最上丈夫。
「覺不堅為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此如前說。然其體性,謂諸菩薩依三摩地,由見修二道證大菩提。
又餘經說: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何等為五?一者增益慳悋法性、二者於施有倦、三者憎惡乞求、四者無暫少施、五者遠離於施。增益慳悋法性者,謂由永斷慳悋隨眠并彼習氣,證得彼法性真如轉依故。於施有倦者,謂為修施,誓受長時難行苦行故。憎惡乞求者,謂欲其自取,厭彼乞求故。無暫少施者,謂一切時一切物施故。遠離於施者,謂常遠離期報施等故。
又餘經說: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淨梵行。何等為五?一者常求以欲離欲、二者捨斷欲法、三者欲貪已生即便堅執、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數會。成就第一清淨梵行者,謂出世間道。常求以欲離欲者,謂即以此如實遍智永斷彼故。此如實遍智者,謂能通達此真如智。捨斷欲法者,謂恒觀察捨斷非梵行方便。欲貪已生即便堅執者,謂於內欲貪已生,即便堅執擯出於外。怖治欲法者,謂說欲過患怖諸有情,立對治道拔濟一切。二二數會者,謂於染淨因果差別四真諦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毘鉢舍那二道,數數證會故。
何故此論名為「大乘阿毘達磨集」?略有三義,謂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由釋詞理以顯得名,故為此問。等所集者,謂證真現觀,諸大菩薩共結集故。遍所集者,謂遍攝一切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諸思擇處故。正所集者,謂由無倒結集方便,乃至證得佛菩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