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論經
馬鳴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15卷CBETA T0201大于一万字 2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前禮最勝尊, 離欲邁三有,
向最尊贵的佛陀致敬,他已超越了欲望,超越了三界的束缚。
亦敬一切智, 甘露微妙法,
同时,我敬仰一切智慧,那甘露般的微妙法门。
并及八輩眾, 無垢清淨僧,
我也尊敬那些无垢的清净僧众,以及八辈的圣者。
富那脇比丘, 彌織諸論師,
富那脇比丘,以及众多的论师们,
薩婆室婆眾, 牛王正道者,
还有那些萨婆室婆的众生,以及走在正道上的牛王。
是等諸論師, 我等皆敬順。
这些论师们,我们都应尊敬并顺从。
我今當次說, 顯示莊嚴論,
现在,我将依次讲述,展示庄严的论典,
聞者得滿足, 眾善從是生。
听闻者将得到满足,众多善行将由此产生。
可歸不可歸, 可供不可供,
哪些可以皈依,哪些不可以皈依,哪些可以供奉,哪些不可以供奉,
於中善惡相, 宜應分別說。
在这其中的善恶之相,应当被正确地分辨和讲述。
(一)
說曰:我昔曾聞,乾陀羅國有商賈客,到摩突羅國。至彼國已,時彼國中有一佛塔,眾賈客中有一優婆塞,日至彼塔恭敬禮拜。向塔中路有諸婆羅門,見優婆塞禮拜佛塔皆共嗤笑。更於餘日天甚烝熱,此諸婆羅門等食訖遊行而自放散,或在路中、或立門側,有洗浴者、有塗香者,或行或坐。時優婆塞禮塔迴還,諸婆羅門見已喚言:「來優婆塞,就此坐。」語優婆塞言:「爾今云何不識知彼摩醯首羅、毘紐天等而為致敬,乃禮佛塔,得無煩耶?」時優婆塞即答之曰:「我知世尊功德少分,是故欽仰恭敬為禮。
我曾听说,在乾陀羅国有一位商人,他前往摩突羅国。当他到达那里时,该国有一座佛塔。在众多商人中,有一位在家居士,他每天都会去佛塔那里,恭敬地礼拜。在前往佛塔的路上,有一些婆罗门人,他们看到这位在家居士在礼拜佛塔,都嘲笑他。又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这些婆罗门人吃完饭后,四处闲逛,有的在路上,有的站在门边,有的在洗澡,有的在涂抹香水,有的走来走去,有的坐着。这位在家居士礼拜完佛塔后返回,婆罗门人看到他后,叫他过来坐下。他们对这位在家居士说:“你为什么不向摩醯首羅、毘紐天等神灵致敬,却去礼拜佛塔,难道你不感到烦恼吗?”这位在家居士回答说:“我了解佛陀的功德,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因此我非常敬仰,所以恭敬地礼拜。”
「阿修羅城郭, 高顯周三重,
懸處於虛空, 男女悉充滿,
我天彎弓矢, 遠中彼城郭,
一念盡燒滅, 如火焚乾草。」
時優婆塞聞是偈已,大笑而言:「如斯之事吾之鄙薄,所不敬尚。」以偈答言:
「命如葉上露, 有生會當滅,
云何有智者, 弓矢加殘害?」
時諸婆羅門等聞是偈已,咸共同聲呵優婆塞言:「是癡人,彼阿修羅有大勢力好為惡事,我天神德力能殺害,云何乃言非有智耶?」時優婆塞被呵責已,喟然長歎,而說偈言:
「美惡諦觀察, 智者修善業,
能獲大果報, 後則轉受樂,
云何於過惡, 反生功德想?
邪見既增長, 歎惡以為善,
以是惡業故, 後獲大苦報。」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竪目舉手懍癘攘袂瞋忿戰動,而作是言:「汝甚愚癡,不吉之人,此等諸天不加恭敬而恭敬誰?」時優婆塞意志閑裕而語之言:「吾雖單獨,貴申道理,不應以力朋黨競說。」時優婆塞復說偈言:
「汝等所供養, 兇惡好殘害,
汝若奉事彼, 以為功德者,
亦應生恭敬, 師子及虎狼,
觸惱生殘害, 惡鬼羅剎等,
愚人以畏故, 於彼生恭敬。
諸有智慧者, 宜應深觀察,
若不為殘害, 乃可生恭敬,
諸有功德者, 終無殘害心。
修行諸惡者, 無不壞殘害,
不能善分別, 功德及過惡。
功德起惡心, 過生功德想,
殘害逼迫者, 凡愚增敬順,
於善功德者, 反生輕賤心,
世間皆顛倒, 不別可敬者。
乾陀羅生者, 解知別善惡,
是故信如來, 不敬自在天。」
彼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咄乾陀羅!出何種姓、有何道德而名佛乎?」時優婆塞說偈答言:
「出於釋氏宮, 具足一切智,
眾過悉耘除, 諸善皆普備,
於諸眾生中, 未始不饒益,
覺了諸法相, 一切悉明解,
如是之大仙, 故稱號為佛。」
時諸婆羅門,復說偈言:
「汝言佛大仙, 應作逼惱事,
此閻浮提中, 瞻默監持陀,
婆塞婆私吒, 提釋阿坻耶,
如是諸大仙, 名稱世所聞,
能結大神呪, 殘滅諸國土。
汝名佛大仙, 亦應作斯呪,
汝佛有大德, 應作逼惱事,
若不作呪害, 云何名大仙?」
時優婆塞不忍聞彼誹謗之言,以手掩耳,而說偈言:
「咄莫出惡語, 謗言佛有呪,
毀謗最勝尊, 後獲大苦報。」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佛若無呪術, 不名有大力,
若無惱害者, 云何名大仙?
我但說實語, 何故稱誹謗?」
時諸婆羅門, 撫掌大笑言:
「是故汝癡人, 定墮於負處。」
時優婆塞語婆羅門言:「汝莫怪笑!汝言如來無大功德亦無大力,斯是妄語。如來實有大功德力永斷呪根,終不復作惱害之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以貪瞋癡故, 則作大惡呪,
當結惡呪時, 惡鬼取其語,
於諸罪眾生, 而行惱害事。
佛斷貪瞋癡, 慈悲廣饒益,
永除惡呪根, 但有眾善事,
是故佛世尊, 都無有惱害,
以大功德力, 拔濟無量苦,
汝今何故言, 佛無大勢力?」
時諸婆羅門聞是偈已,瞋恚心息,語優婆塞言:「我於今者欲問少事,勿見瞋也。咄優婆塞!佛若無惡呪,云何而得受他供養?既不為損又不能益,云何而得稱為大仙?」優婆塞言:「如來大慈悲,終無惡呪損減眾生,亦復不為利養之事,但為饒益故受供養。」而說偈言:
「大悲愍群生, 常欲為拔苦,
見諸受惱者, 過於己自處,
云何結惡呪, 而作惱害事?
眾生體性苦, 生老病死逼,
如癰著燥灰, 云何更加惡?
常以清涼法, 休息諸熱惱。」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即便低頭思惟斯語:「此是好事。」心欲生信。「汝健陀羅善別勝處,汝能信此甚為希有!是故歎汝。健陀羅者名不虛設,言健陀者,名為持也,持善去惡故得斯號。」而說偈言:
「能持此地者, 是名善丈夫,
善丈夫中勝, 實是健陀羅。」
時優婆塞作是思惟:「此婆羅門心欲信解皆可成器,我今當更為分別說佛之功德。」時優婆塞顏貌熙怡而作是言:「見汝信佛,我甚歡喜。汝今幸可少聽我語,功德過惡汝宜觀察。」而說偈言:
「觀察佛功德, 一見皆滿足,
戒聞及定慧, 無與佛等者。
諸山須彌最, 眾流海第一,
世間天人中, 無有及佛者。
能為諸眾生, 具受一切苦,
必令得解脫, 終不放捨離。
誰有歸依佛, 不得利益者?
誰有歸依佛, 而不解脫者?
誰隨佛教旨, 而不斷煩惱?
佛以神足力, 降伏諸外道,
名稱普遠聞, 遍滿十方剎。
唯佛師子吼, 說諸行無我,
所說恒處中, 不著於二邊。
天上及人中, 皆作如是說,
不能善分別, 結使諸業報。
如來涅槃後, 諸國造塔廟,
莊嚴於世間, 猶虛空星宿。
以是故當知, 佛為最勝尊。」
諸婆羅門聞是語已,有生信心者,有出家者、得道者。
(二)
復次,應分別論。所謂論者即是法也。夫於法所宜善思惟,若能思惟則解其義。
我昔曾聞,有婆羅門名憍尸迦,善知僧佉論、衛世師論、若提碎摩論,如是等論解了分別。彼婆羅門住華氏城中,於其城外,有一聚落。彼婆羅門有少因緣,詣彼聚落,到所親家。時其親友以緣事故餘行不在,時憍尸迦婆羅門語其家人:「汝家頗有經書以不?吾欲並讀待彼行還。」時所親婦即為取書,偶得《十二緣經》而以與之。既得經已,至於林樹間閑靜之處,而讀此經。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集諦。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集聚滅。初讀一遍猶未解了,至第二遍即解無我。外道之法著於二見:我見、邊見,於一切法深知生滅無有常者,而自念言:「一切外論皆悉無有出生死法,唯此經中有出生死解脫之法。」心生歡喜,尋舉兩手而作是言:「我於今者,始得實論,始得實論。」端坐思惟深解其義,容貌熙怡如花開敷,復作是言:「我今始知生死繫縛,解出世法,乃悟外道所說諸論甚為欺誑,不離生死。
」歎言:「佛法至真至實,說有因果,因滅則果滅。外道法中甚為虛妄,說言有果而無其因,不解因果,不識解脫。自觀我昔深生怪笑,云何乃欲外道法中度生死河?我昔外道求度生死,譬如有人沒溺恒河波浪之中,懼失身命,值則攀緣,既不免難沒水而死。我亦如是,遇彼外道求度生死,然其法中都無解脫出世之法,沒生死河喪善身命墮三惡道。今見此論,當隨順行,得出生死。外道經論如愚狂語,九十六種道悉皆虛偽,唯有佛道至真至正。六師之徒及餘智者,咸自稱為一切智人,斯皆妄語。唯佛世尊是一切智,誠實不虛。
「外道所為作, 虛妄不真實,
猶如小兒戲, 聚土作城郭。
醉象踐蹈之, 散壞無遺餘,
佛破諸外論, 其事亦如是。」
時憍尸迦婆羅門,深於佛法生信敬心,捨外道法除去邪見,晝夜常讀《十二緣經》。時其所親方與諸婆羅門歸還其家,問其婦言:「我聞憍尸迦來至於此,今何所在?」婦語夫言:「彼婆羅門向借經書,我取與之,不識何經。然其得已披攬翻覆,彈指讚歎熙怡異常。」夫聞其言即往其所,見憍尸迦端坐思惟,即問之言:「汝於今者何所思惟?」時憍尸迦說偈答曰:
「愚癡無智慧, 周迴三有中,
如彼陶家輪, 輪轉無窮已,
我思十二緣, 解脫之方所。」
爾時親友即語之言:「汝於是經乃能深生希有之想,我釋種邊而得此經,將欲洗却其字,以用書彼毘世師經。」憍尸迦婆羅門聞是語已呵責親友:「汝愚癡人!云何乃欲水洗斯經?如是妙法宜用真金而以書寫,盛以寶凾種種供養。」即說偈言:
「設我有財寶, 以真金造塔,
七珍用廁填, 寶案妙巾袠,
莊嚴極殊妙, 而用以供養,
雖作如是事, 尚不稱我意。」
時其親友聞斯語已,甚懷忿恚而作是言:「今此經中有何深妙未曾有事?何必勝彼毘世師經,欲以真金種種珍寶而為供養?」時憍尸迦聞是語已,愀然作色而作是言:「汝今何故輕蔑佛經至於是乎?彼毘世師論極有過患,云何乃用比於佛語?如毘世師論,不知法相錯亂因果,於瓶因果淺近之法,尚無慧解分別能知,況解人身身根覺慧因果之義?」爾時其親友語憍尸迦言:「汝今何故言毘世師論不解因果?彼論中說破瓦以為瓶因,云何而言不解因果?」憍尸迦言:「汝毘世師論實有是語,然無道理。
汝今且觀,如因於縷以為經緯然後有疊,瓶瓨亦爾,先有瓶故然後有瓦,若先無瓶云何有瓦?復次破瓦無用、瓶瓨有用,是以破瓦不得為因。現見陶師取泥成瓶、不用破瓦,又見瓶壞後有破瓦,瓶若未壞,云何有破?」時親友言:「汝意謂若毘世師論都無道理,我等寧可徒勞其功而自辛苦。」時親友徒黨諸婆羅門聞是語已心生愁惱:「若如其言,毘世師論即於今日不可信耶?」憍尸迦言:「毘世師論非但今者不可取信,於昔已來善觀察者久不可信。所以然者?昔佛十力未出世時,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蔽,盲無目故,於毘世師論生於明想。佛日既出,慧明照了,毘世師論無所知曉,都應棄捨。譬如鵄鵂夜則遊行能有力用,晝則藏竄無有力用。毘世師論亦復如是,佛日既出,彼論無用。
親友復言:「若如汝言,毘世師論不如佛經,然此佛經寧可得比僧佉論耶?」憍尸迦言:「如僧佉經說有五分,論義得盡:第一言誓,第二因,第三喻,第四等同,第五決定。汝僧佉經中無有譬喻可得明了如牛犎者,況辯法相而能明了?何以故?汝僧佉經中說鉢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如僧佉經中說鉢羅陀那不從他生而體是常,能生一切、遍一切處去至處處。說如是事多有愆 過。何以故?於三有中無有一法但能生物不從他生,是故有過。復次遍一切處能至處處,此亦有過,何以故?若先遍者,去何所至?若去至者,遍則不遍。二理相違其義自破。若如是者,是則無常。如其所言,不從他生而能生物,遍一切處去至處處。是語非也。
親友婆羅門聞是語已,語憍尸迦言:「汝與釋種便為朋黨,故作是說。然佛經中亦有大過,說言生死無有本際,又復說言一切法中悉無有我。」時憍尸迦語親友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一切無我,故吾今者敬信情篤。若人計我,終不能得解脫之道,若知無我則無貪欲,無貪欲故便得解脫。若計有我則有貪愛,既有貪愛遍於生死,云何能得解脫之道?復次,若言生死有初始者,此初身者,為從善惡而得此身?為不從善惡自然有耶?若從善惡而得身者,則不得名初始有身。若不從善惡得此身者,此善惡法云何而有?若如是者,汝法則為半從因生半不從因,如是說者有大過失。我佛法無始,故無罪咎。
于時親友語憍尸迦:「有縛則有解,汝說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憍尸迦言:「雖無有我猶有縛解。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是故雖復無我猶有縛解。」
諸婆羅門復作是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時憍尸迦語諸人言:「汝等善聽!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在復造諸業,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我於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穀子,眾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生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業報不失。」
諸婆羅門言:「我聞汝說無我之法洗我心垢,猶有少疑今欲諮問。若無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憶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又問:「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生滅既異,云何而得憶念不忘?」答曰:「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田,愛水潤漬身樹得生,如胡桃子隨類而生,此陰造業能感後陰,然此前陰不生後陰,以業因緣故便受後陰,生滅雖異相續不斷。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於兒。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
諸婆羅門復作是言:「汝所讀經中但說無我法,今汝解悟生歡喜耶?」時憍尸迦即為誦《十二緣經》而語之言:「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以從眾緣,無有宰主,便於其中解悟無我,非經文中但說無我。復次,以有身故則便有心,以有身心諸根有用識解分別,我悟斯事便解無我。」又問:「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續不斷,設有身見有何過咎?」答曰:「以身見故造作諸業,於五趣中受善惡身形,得惡形時受諸苦惱。若斷身見不起諸業,不起諸業故則不受身,不受身故眾患永息,則得涅槃。云何說言身見非過?復次,若身見非過咎者,應無生死,不於三有受生死苦,是故有過。
「如來在世時, 說法摧諸論,
佛日照世間, 群邪皆隱蔽。
我今遇遺法, 如在世尊前,
釋種中勝妙, 深達諸法相。
所言如來者, 真實而不虛,
逆順觀諸法, 名聞普遍滿。
向佛涅槃方, 恭敬合掌禮,
歎言佛世尊, 實有大悲心。
諸仙中最勝, 世間無倫疋,
我今歸依彼, 無等戒定慧。」
憍尸迦言:「汝今云何乃爾深解佛之功德?」親友答言:「我聞此法,是故知佛無量功德,如沈水香黑重津膩,以是因緣燒之甚香遠近皆聞。如是我見如來定慧身故,便知世尊有大功德。我於今者雖不覩佛,見佛聖跡則知最勝,亦如有人於花池邊見象足跡則知其大,覩因緣論雖不見佛,知佛聖跡功德最大。」見其親友深生信解,歎未曾有而作是言:「汝於昔來讀誦外典亦甚眾多,今聞佛經須臾之頃解其義趣,悉捨外典,極為希有。」即說偈言:
「除去邪見論, 信解正真法,
如是人難得, 是故歎希有。
不但歎於汝, 亦歎外諸論,
因其理鄙淺, 我等悉捨離。
「以彼諸論有過咎故,令我等輩得生厭離生信解心,佛實大人無與等者,名稱普聞遍十方剎。外諸邪論前後有過,猶如諂語不可辯了,由彼有過,令我棄捨得入佛法,猶如春夏之時人患日熱皆欲離之,既至冬寒人皆思念。外道諸論亦復如是,誠應捨離如夏時日,然由此論得生信心亦宜思念,猶如寒時思念彼日。」
于時親友問憍尸迦:「我等今者當作何事?」憍尸迦言:「今宜捨棄一切邪論,於佛法中出家學道。所以者何?如夜闇中然大炬火,一切鴿鳥皆悉墮落,佛智慧燈既出於世,一切外道悉應顛墜,是故今欲出家學道。」於是憍尸迦從親友家,即詣僧坊求索出家,出家已後得阿羅漢。何因緣故說是事耶?以諸外道常為邪論之所幻惑故,說十二因緣經論而破析之。
(三)
復次,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簡擇少壯老弊。
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眾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眾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沙彌?」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 髮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僂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 不喜見幼小。」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羅漢,譬如有人觸惱師子棖其腰脉令其瞋恚,諸沙彌等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有德唯貪耆老。」時諸沙彌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白髮,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慧。
所貴能修福, 除滅去眾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為長老。
我等於毀譽, 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 獲得於罪過,
又於僧福田, 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 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髮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僂脊而柱杖, 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 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花,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 變化乃如是,
為飲天甘露, 容色忽鮮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剎,先見檀越選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口*(隹/乃)] , 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 眾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 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己, 而欲測量彼?」
沙彌復言:「汝今不應校量眾僧耆少形相,夫求法者不觀形相唯在智慧。身雖幼稚,斷諸結漏得於聖道,雖老放逸是名幼小,汝所為作甚為不是。若以爪指欲盡海底,無有是處,汝亦如是,欲以汝智測量福田而知高下,亦無是處。汝寧不聞如來所說四不輕經?王子、蛇、火、沙彌等都不可輕。世尊所說菴羅果喻,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汝於今者極有大過,汝若有疑今悉可問,從今已後更莫如是於僧福田生分別想。」即說偈言:
「眾僧功德海, 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讚,
況餘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 種少獲大利。
釋迦和合眾, 是名第三寶,
於諸大眾中, 勿以貌取人。
不可以種族, 威儀巧言說,
未測其內德, 覩形生宗仰。
觀形雖幼弱, 聰慧有高德,
不知內心行, 乃更生輕蔑。
譬如大叢林, 薝蔔雜伊蘭,
眾樹雖參差, 語林則不異。
僧雖有長幼, 不應生分別。
迦葉欲出家, 捨身上妙服,
取庫最下衣, 猶直十萬金。
眾僧之福田, 其事亦如是,
供養最下者, 獲報十万身。
譬如大海水, 不宿於死屍,
僧海亦如是, 不容毀禁者。
於諸凡夫僧, 最下持少戒,
恭敬加供養, 能獲大果報。
是故於眾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為竪,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凡夫愚人多有愆 咎,願聽懺悔,所有疑惑幸為解釋。」即說偈言:
「汝有大智慧, 以斷諸疑網,
我若不諮問, 則非有智者。」
爾時沙彌即告之曰:「恣汝所問,當為汝說。」檀越問言:「大德!敬信佛僧何者為勝?」沙彌答曰:「汝寧不知有三寶乎?」檀越言:「我今雖復知有三寶,然三寶中豈可無有一最勝耶?」沙彌答曰:「我於佛僧不見增減。」即說偈言:
「大姓婆羅門, 厥名突羅闍,
毀譽佛不異, 以食施如來。
如來既不受, 三界無能消,
擲置於水中, 烟炎同時起。
瞿曇彌奉衣, 佛勅施眾僧,
以是因緣故, 三寶等無異。」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如其佛僧等無異者,何故以食置于水中,不與眾僧?」沙彌答言:「如來於食都無悋惜,為欲顯示眾僧德力,故為是耳。所以者何?佛觀此食,三界之中無能消者,置於水中水即炎起。然瞿曇彌故以衣奉佛,佛迴與僧,眾僧受已無有變異。是故當知僧有大德,得大名稱佛僧無異。」時彼檀越即作是言:「自今以後於眾僧所,若老若少等心恭敬不生分別。」沙彌答言:「汝若如是,不久當得見諦之道。」即說偈言:
「多聞與持戒, 禪定及智慧,
趣向三乘人, 得果并與向。
譬如辛頭河, 流注入大海,
是等諸賢聖, 悉入僧大海。
譬如雪山中, 具足諸妙藥,
亦如好良田, 增長於種子,
賢善諸智人, 悉從僧中出。」
說是偈已而作是言:「檀越!汝寧不聞經中阿尼盧頭、難提、黔毘羅此三族姓子,鬼神大將名曰伽扶白佛言:『世尊!一切世界,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能心念此三族姓子者,皆能令其得利安樂。』僧中三人尚能利益,況復大眾?」即說偈言:
「三人不成僧, 念則得利益,
如彼鬼將言, 未得名念僧,
尚獲是大利, 況復念僧者?
是故汝當知, 功德諸善事,
皆從僧中出。 譬如大龍雨,
唯海能堪受; 眾僧亦如是,
能受大法雨。 是故汝應當,
專心念眾僧。 如是眾僧者,
是諸善之群, 解脫之大眾,
僧猶勇健軍, 能摧魔怨敵。
如是眾僧者, 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 運集在其中,
趣三乘解脫, 大勝之伴黨。」
爾時沙彌說偈讚已,檀越眷屬心大歡喜,皆得須陀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