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

吳 支謙譯10卷CBETA T0200大于一万字 14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撰集百緣經卷第四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出生菩薩品第四
(三一)蓮華王捨身作赤魚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秋果熟時,將諸比丘,遊行聚落,噉食果蓏,皆不消化,多有瘧疾,種種病生,不能坐禪讀誦行道。爾時阿難,前白佛言:「如來世尊宿造何福?凡所食噉,能使消化,不為身內作諸患苦,今者威顏益更鮮澤。」佛告阿難:「我自憶念過去世時,修行慈悲,和合湯藥,用施眾生,以是之故,得無病報。凡所食噉,皆悉消化,無有患苦。」
佛陀当时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正值秋果成熟的时候,佛陀带领众比丘在各个聚落游行,吃各种果实,但是他们都消化不良,很多人都得了疟疾,各种疾病接连而来,无法坐禅、诵经和修行。那时,阿难前来向佛陀请教说:“如来世尊,您过去积累了什么福报,使得您吃什么都能消化,身体内部不会有任何疾病和痛苦,现在您的面色更加鲜活有光。”佛陀告诉阿难:“我回忆起过去世的时候,我修行慈悲,调制药汤施舍给众生,因此得到了无病的报应。我吃的任何东西都能消化,身体没有任何疾病和痛苦。”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不審世尊!過去世時,其事云何?願為解說。」佛告阿難:「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波羅[木*奈]國有王,名曰蓮華,治正天下,人民熾盛,豐樂無極,無諸兵甲,不相征罰,饒諸象馬牛羊六畜,甘蔗蒲桃及諸果蓏,甘甜而美。時彼人民,貪食多故,不能消化,種種病生,各相扶侍,來詣王所,求索醫藥。
那时候,阿难向佛陀询问:“世尊,过去的事情是怎样的?请您解释一下。”佛陀对阿难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波罗木奈,那里有一位国王,名叫蓮華,他治理的国家人民繁荣,富饶无比,没有任何战争,没有任何惩罚,有很多的大象、马、牛、羊等各种家畜,有甘蔗、蒲桃以及各种美味的水果,甜美可口。那时候,那里的人民,因为贪吃过多,不能消化,生出各种疾病,他们互相照顾,来到国王那里,寻求医药的帮助。
時蓮華王見是病人,生大悲心,集喚眾醫,勅令合藥施於民眾。病者遂多,不能救療。時蓮華王,詰責眾醫:『汝等今者有何事故不治民眾,使來向我?』諸醫白王:『湯藥不具,是以不治。我等今者,尚有病苦,不能自治,況餘病者?』時蓮華王,聞是語已,深用惆悵,問諸醫言:『有何不具?』諸醫答曰:『須得赤魚肉血食者,病乃可差。我今諸醫,各各募索,了不能得,以是之故,病者遂多,死亡者眾。』時蓮華王,作是念言:『今者赤魚,鈎不可得,我當求願,作赤魚形,為治眾生身中諸病。』
那时,蓮華王看到这些病人,心生大悲,召集了所有的医生,命令他们配制药物给人民治病。但是病人太多,无法全部治愈。蓮華王责问医生们:“你们为什么不能治疗这些人民,让他们来找我?”医生们回答国王:“我们没有足够的药物,所以不能治疗。我们自己现在也有病痛,无法自我治疗,更别说其他的病人了。”蓮華王听到这些话后,感到非常沮丧,他问医生们:“缺少什么?”医生们回答:“需要红鱼的肉和血,病人才能痊愈。我们现在的医生,各自去寻找,但是都没有找到,因此病人越来越多,死亡的人也越来越多。”那时,蓮華王想:“现在的红鱼,无法用钩子钓到,我应该发愿,变成红鱼的形状,来治疗众生身体的各种疾病。”
作是念已,召喚太子及諸大臣:『我以國土,囑累卿等,好共治化,莫枉民眾。』時王太子及諸大臣,聞是語已,悲感哽噎,涕泣墮淚,悲不能言,前白大王:『我等諸臣及以太子,有何非法,乃使大王有是恨語?』時蓮華王,答其太子及以諸臣:『我於今者,不見卿等有過狀耶。但此國內一切民眾,多諸病苦,死亡者眾,須得赤魚血肉服者,病乃可差。是以我今欲捨此身,作赤魚形,治諸民病。是故今者,喚卿等來,委付國土。』
作是念已,召喚太子及諸大臣:『我以國土,囑累卿等,好共治化,莫枉民眾。』时王太子及諸大臣,聞是語已,悲感哽噎,涕泣墮淚,悲不能言,前白大王:『我等諸臣及以太子,有何非法,乃使大王有是恨語?』时蓮華王,答其太子及以諸臣:『我於今者,不見卿等有過狀耶。但此國內一切民眾,多諸病苦,死亡者眾,須得赤魚血肉服者,病乃可差。是以我今欲捨此身,作赤魚形,治諸民病。是故今者,喚卿等來,委付國土。』
爾時太子及諸大臣,聞王是語,[口*睪]天而哭,悲感哽噎,前抱王足:『我等今者,賴王慈覆,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得蒙存活。云何一旦便欲孤棄捨我等去?』時蓮花王,答太子曰:『我今所作,亦為民眾,云何卿等而見固遮?』爾時大子及諸大臣,種種諫王不能使住。
当时太子和众大臣听到国王的话后,抬头仰望天空哭泣,悲伤到无法言表,他们走前去抱住国王的脚说:“我们现在能够安居乐业,人民繁荣昌盛,都是依靠国王您的慈爱和庇护。怎么您突然就要抛弃我们离开呢?”这时候莲花王回答太子说:“我现在这么做也是为了人民,你们为何还要阻止我呢?”但是太子和大臣们怎么劝也无法让国王留下。
時蓮華王,捉持香花,尋上高樓,四方作禮,發大誓願:『我捨此身,使我生彼波羅[木*奈]國大河之中,作大赤魚,有其食者眾病皆愈。』發是願已,自投樓下,即便命終,生彼河中,作大赤魚。時諸民眾,聞彼河中有大赤魚,各齎斤斧競來破取,食其血肉,病皆除愈。其所割處,尋復還生。如是展轉,經十二年,給施眾生,無有毛髮悔恨之心。於是命終,生忉利天。」佛告阿難:「欲知爾時蓮華王者,則我身是。由於彼時捨此身命活眾生故,無量世中,未曾病苦,乃至今者自致成佛,度脫眾生。
莲花王拿着香花,走上高楼,向四方鞠躬作礼,发出庄严的誓言:“我要舍弃我的身体,希望我死后能在波罗奈国的大河中化作一条大红鱼,吃到我肉的人可以痊愈所有疾病。”说完这番话后,他就从楼上跳下,立刻死去,并在那条河中化为一条大红鱼。当地的人们听说河里有这样一条神奇的红鱼,纷纷拿着斧头来分割它的肉,吃了之后疾病都得到了治愈。红鱼被割伤的地方很快就会再生。这样持续了十二年,红鱼不断地帮助众生,自己却没有任何怨言或后悔。最后它死去,投生到忉利天。佛陀告诉阿难,那时的莲花王就是我自己,因为那时我舍弃生命来救助众生,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成佛,我都没有遭受过疾病的苦楚,一直在度化众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那时候,所有的僧侣听到佛祖的教诲,都非常高兴并且遵行。
(三二)梵豫王施婆羅門穀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前白佛言:「如來今者,以何因緣,常恒讚歎布施功德,不可度量?不審世尊!其事云何?願樂欲聞。」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波羅[木*奈]國王名梵豫,治正國土,人民熾盛,豐樂無極,饒諸象馬,牛羊六畜亦甚眾多。
佛陀当时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候,一些比丘前来向佛陀请教说:“如来,您为什么总是赞扬布施的功德,认为它无法衡量呢?我们不太明白,希望能听您解释。”佛陀回答比丘们:“你们仔细听好,我将为你们详细解释。我回想过去无数世代以前,有一个叫做梵豫的国王,他统治的国家非常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国内充满了象、马、牛、羊等各种动物,非常富饶。
時彼國中,有一婆羅門,善能占相,稽白王言:『今者土境,有火星出,天當亢旱滿十二年,苗稼不收,人民飢餓。』時梵豫王,聞是語已,甚懷憂愁,作是念言:『我當云何活此民眾?』即勅算師:『試算倉穀及以民眾,眾各得幾許?』時諸算師受王教勅,尋共算竟,各得一升。足供六年,死亡者眾,惟王單己所食穀分,有二升在。有婆羅門,在後來至,前白王言:『唯我一人,獨不得穀,命在旦夕,願王今者,所可分穀,見賜少許。』時梵豫王,聞是語已,作是思惟:『我今於此,少許飢渴,不能忍受,況於來世?無量世中,為眾生故,忍受諸苦,飢渴寒熱。
在那个国家中,有一个擅长占卜的婆罗门,他告诉国王:“现在的天象显示,将会有十二年的严重干旱,庄稼无法收成,人民将会饥饿。”听到这个消息,梵豫王非常忧虑,他思考如何能救助他的人民。他命令官员们计算国库中的粮食和人口,看每个人能分到多少粮食。计算结果显示,粮食只够维持六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王自己的粮食还剩两升。这时,又有一个婆罗门来到,他告诉国王自己没有粮食了,生命垂危,希望国王能分给他一些粮食。梵豫王想到自己连一点点饥饿和渴望都无法忍受,何况在未来的无数世中为了众生忍受各种苦难。
』思惟是已,即減半穀,施婆羅門。精誠感應,動天宮殿,不能自安。時天帝釋,作是念言:『我此宮殿,有何因緣,動搖如是?將非我今命欲盡耶,而致斯變?』作是念已尋即觀察,見梵豫王,於飢饉中,為眾生故,能捨難捨,感我宮殿,動搖如是。『我今當往,試其善心為虛偽耶?』即便化作一婆羅門,拄杖羸瘦餘命無幾,來詣宮門,從王乞索。王自念言:『我今此身,施與不施,會當歸死。』作是念已,『寧就惠施,利益眾生,死無悔恨。』唯有所食一升穀分,施婆羅門。
思考之后,便减少了一半的粮食,施舍给婆罗门。由于他的真诚和感应,动摇了天宫殿,使得天宫殿无法保持平静。这时候天帝释感到不安,心想:“我的宫殿为何会如此摇晃?难道是我今生的命运将尽,才会发生这种变化吗?”想到这里,他便开始观察,看到梵豫王在饥荒中,为了众生,能够舍弃难以舍弃的东西,从而影响到了他的宫殿。他决定亲自前去试探梵豫王的善心是否真诚。于是化身为一个拄着拐杖、瘦弱、命不久矣的婆罗门,来到王宫门前乞求食物。梵豫王自己思考:“我现在的身体,不管施舍与否,最终都将死去。”想到这里,他决定:“还是慷慨施舍,利益众生,死也无悔。”于是把仅有的一升粮食分给了婆罗门。
得是穀已,問大王曰:『乃能於此飢饉之中,能捨難捨,為求釋梵轉輪王乎?世俗榮樂?』王即答言:『我今以此惠施功德,不求釋梵及以轉輪、世俗榮樂,願我未來得成正覺,拔濟眾生飢渴寒熱。』發是願已,時婆羅門,讚言:『善哉!未曾有也。』還復釋身,『願王今者,約勅民眾,修治田種,却後七日,我當降雨。』時梵豫王,聞是語已,心大歡喜,勅諸民眾:『及時耕種,滿七日頭,必當降雨。』時諸民眾,聞王教令,各各竟共修治田作。七日頭到,降大甘雨,一切苗稼,皆得成熟,人民熾盛,豐樂無極。」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梵豫王者,則我身是。以是之故,我常讚歎布施果報不可稱量。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尸毘王剜眼施鷲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安居欲竟,自恣時到,春秋二時,常來集會,聽佛說法。其中或有浣衣薰鉢打染縫治,如是各各皆有所營。時彼眾中,有一比丘,名曰尸婆,年老目瞑,坐地縫衣,不見絍針,作是唱言:「誰貪福德?為我絍針。」爾時世尊,聞比丘語,尋即往至,捉比丘手,索針欲貫。時老比丘,識佛音聲,白言:「世尊如來!往昔三阿僧祇劫,修大慈悲,滿足六波羅蜜,具菩薩行,斷除結使,功德備足,自致作佛。今者何故猶於我所,求索福德?」佛告比丘:「由我昔來宿習不忘,故於汝所,猶修福德。」
時諸比丘聞佛世尊作是語已,即白佛言:「如來往昔,於彼耆舊老比丘所,修何功德?願為解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世中,波羅[木*奈]國有王,名曰尸毘,治正國土,人民熾盛豐樂無極。時尸毘王常好惠施,賑給濟乏,於諸財寶頭目髓腦,來有乞者終不悋惜。精誠感應,動天宮殿,不安其所。
時天帝釋,作是念言:『我此宮殿,有何因緣,動搖如是?將非我今命欲盡耶?』作是念已尋自觀察,見尸毘王,不惜財寶,有來乞者,皆悉施與,精誠感應,動我宮殿,物不安所。我今當往,試其善心為虛為實?即便化作一大鷲身,飛來詣王,啟白王言:『我聞大王,好喜布施,不逆眾生;我今故來,有所求索,唯願大王!遂我心願。』時王聞已,甚懷歡喜,即答鷲言:『隨汝所求,終不悋惜。』鷲白王言:『我亦不須金銀珍寶及諸財物,唯須王眼以為美饍,願王今者,見賜雙眼。』
時尸毘王聞鷲語已,生大歡喜,手執利刀,自剜雙眼,以施彼鷲,不憚苦痛,無有毛髮悔恨之心。爾時天地六種震動,雨諸天花,鷲白王言:『汝今剜眼,用施於我,無悔恨耶?』王答鷲言:『我施汝眼,今者實無悔恨之心。』鷲語王言:『若無悔心,以何為證?』王答鷲言:『今施汝眼,無悔心者,當令我眼還復如故。』作是誓已,時王雙眼,如前無異。鷲復釋身,讚言:『奇哉!未曾有也。汝於今者,能捨難捨,為求釋梵轉輪聖王、世俗榮樂?』王答釋曰:『我今不求釋梵及以轉輪、世俗榮樂,以此施眼善根功德,使我來世得成正覺,度脫眾生。』發是願已,時天帝釋,還詣天宮。」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尸毘王者則我身是,彼時鷲者今老比丘是。由於彼時布施眼目不悋惜故,自致成佛,是故今者,猶於汝上,修於福德,尚無厭足。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善面王求法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大悲熏心,以一切種智所得無上甘露妙法,廣為天人八部之眾,於其長夜常為說法,無有疲厭,不生懈惓。時諸比丘,見此事已,即白佛言:「世尊!今者何故,於其長夜宣說法要無有休息,然佛身心都不疲厭?云何如是?」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善聽!當為汝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國名波羅[木*奈],王名善面,其王太子,名孫陀利,其國豐樂,人民熾盛。時善面王,聰明智慧,深樂道德,常求妙法,以眾珍寶置于四衢,作是唱言:『誰有妙法,為我說者,當以珍寶而以與之。』以其至誠,感天宮殿,皆悉震動。爾時釋提桓因尋即觀察,知善面王,為法情重,精誠感應,致此動搖。
即化其身,作羅剎像,鉤牙雙出,鋒刃長利,飢餓慞惶,甚可怖畏,來詣宮門,而自唱言:『我有妙法。』時王聞已,即出奉迎,求索聞法。時彼羅剎即語王言:『我雖有法,今定飢渴,不能宣說。』王聞是已,即便為具種種飲食,而與羅剎。羅剎答言:『我所食者,唯食熱血新肉,今此百味非吾所食。』時王太子孫陀利者,聞此語已,白父王言:『夫法音者,甚難得聞,我今以身施與羅剎隨意食噉,願使父王得聞妙法。』王聞太子發廣大心不惜身命,即自思惟:『我於曠劫為恩愛所縛,流轉生死,無有窮已;今寧聞法,捨所愛子。』思惟是已,即便可之。
爾時太子,既蒙聽許,即便持身與彼羅剎。羅剎得已,即於王前爴裂太子,狼籍在地,飲血噉肉。食之既盡,故言不足。時王夫人,見子捨身與彼羅剎,羅剎食已,故言不飽,即作是念:『我子尚能捨此身命,況於我身而當不捨?』即如所念,具白於王。王聞此語,即復然可。時王夫人,即便以身施與羅剎。羅剎得已,如前噉食,食之既盡,猶云飢渴。爾時羅剎即便語王:『汝今以身,用供我食。』王即答言:『我今此身,都不悋惜,但身死已,不得聞法;汝於今者,先為我說,然後捨身,用供汝食。』
「『因愛則生憂, 因愛便有畏,
能離恩愛者, 永斷無怖畏。』
「爾時羅剎,說此偈已,還復釋身,太子夫人,忽然在前。王聞法已,倍生信敬,復見夫人,及以太子,猶故存在,心懷歡喜,不能自勝。」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善面王者則我身是,時太子者今阿難是,王夫人者今耶輸陀羅是。我於往昔,修菩薩道時,為求法故,尚不愛惜所敬妻子,況於今日而有疲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梵摩王太子求法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曰須達,稟性仁賢,敬信三寶,日日往詣僧坊精舍,除掃塔寺。又於一時,有諸緣務,值行不在掃彼塔寺。爾時世尊,將大目連、舍利弗、大迦葉等,入其塔中,掃除已竟,却坐一面,為諸比丘說是掃地得五功德:一者自除心垢,二者亦除他垢,三者除去憍慢,四者調伏其心,五者增長功德,得生善處。時須達長者,於其行還,到精舍中,聞佛世尊,為諸比丘,說此掃地所得功德,心懷歡喜,前白佛言:「我今聞佛說是掃地五事功德,在所行處,如見賢聖在我目前。」
爾時世尊告須達言:「我所愛敬,一切善法,亦復如是。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木*奈]國王名梵摩達多,正法治化,人民熾盛豐樂無極。時王夫人,自覺有娠,頂上自然,有一寶蓋,隨其行坐。王召相師占相夫人。相師覩已:『此兒生已,有大福德,必當四方推求索法。』於是夫人足滿十月,生一太子,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為立字,名曰求法。
年漸長大,心樂道法,即復遣人,齎持珍寶,四方推求,了不能得;涕哭懊惱,不能自寧。精誠感應,震動釋宮,不安其所。時天帝釋作是念言:『我此宮殿,以何因緣,動搖如是?』尋自觀察,見王太子,求法懊惱,了不能得,是以涕哭,感我宮殿,動搖如是。我今當往,試其善心為虛實耶?即便化作一婆羅門,來詣宮門,作是唱言:『我有妙法,誰欲樂聞,我當為說。』時王太子,聞使者語,喜不自勝,即出奉迎,接足作禮,將至殿上,敷施好床,請命使坐,合掌白言:『唯願大師!慈哀憐愍,為我解說。』
時婆羅門答太子曰:『學法甚難,追師積久乃可得知。今者云何直欲得聞?理不可爾。』時王太子白大師言:『若欲所須,願見告示,及身妻子,象馬珍寶,皆悉備有,終不悋惜,當相供給。』婆羅門言:『如汝所道,我悉不須,汝今若能作一大坑,令深十丈,盛滿中火,自投其身,乃當與法。』爾時太子,聞是語已,心懷歡喜,尋作大坑,盛滿中火,欲自投身。時王夫人及諸群臣,尋來抱捉,諫喻太子,曉婆羅門:『唯願大師!慈哀憐愍,為我等故,莫令太子投此火坑。若欲所須,國城珍寶及以妻子,當相供給。』
婆羅門言:『吾不相逼,隨太子意,能如是者,我為說法。』時王太子聞是語已,而作是言:『我於曠劫,唐捐身命,未曾有人為我欲說如是妙法。』即欲自投。時王夫人及諸群臣,觀其志誠必欲自投,尋即遣使,乘八千里象,宣告一切閻浮提內,諸大臣等速來集會,詣太子所,合掌諫曉:『為我等故,莫投此坑,今為一人,孤棄一切。』時王太子,答諸臣言:『我於無數生死之中,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更相殺害,火燒湯煮,飢餓困苦,一日之中,不可稱計,痛不可言,唐捐身命,未曾有益為於法也。汝等今者,云何諫我?以此臭身,為求無上菩提道故,捨此身命,誓度眾生,出生死海。』作是語已決定欲投,白婆羅門言:『唯願大師!先為我說,我命儻終,不及聞法。』
「『常行於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眾生, 矜傷為雨淚。
修行大悲者, 同己所得法,
救護諸群生, 乃應菩薩行。』
「爾時太子,聞是偈已,喜不自勝,即便投身。大火坑中,變成華池,太子於中,坐蓮華上,地大震動,雨諸天華,積至于膝。時婆羅門,還復釋身,讚太子曰:『汝今於此火難之中,為此一偈不惜身命,為求何願?』太子答曰:『我求無上菩提大道,度脫眾生,出生死海。』爾時帝釋,聞是語已,歎未曾有,還詣天上。時梵摩王及諸群臣,見其太子有是奇特,歎未曾有,莫不歡喜,還將太子,詣於宮中。」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梵摩王者今淨飯王是,彼時母者今摩耶是,彼時太子者則我身是。」
佛說是求法緣時,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羅漢者,有發辟支佛心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婆羅門從佛債索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入城乞食,至一巷中,逢一婆羅門,以指畫地,遮不聽去,而作是言:「汝今要當與我五百金錢,爾乃聽過;若不與者,不聽佛過。」爾時世尊與諸比丘,默然而住,不能前進。乃至上聞,國主瓶沙,及波斯匿王,毘舍呿釋種,及福樓那等,各齎珍寶種種財物,與婆羅門,然不肯受。時須達長者,聞佛世尊,為婆羅門而作留難,住而不去,即取金錢五百,與婆羅門,乃聽佛過。時諸比丘,見是事已,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乃有如是見遮留難,不聽佛過?」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木*奈]國有王,名曰梵摩達多,時王太子,字曰善生,將諸親友,遊戲觀看。路逢一人,共輔相子,樗蒱博戲,賭五百金錢。時輔相子,負彼戲人五百金錢,尋從債索,不肯償之。時王太子語戲人言:『若彼不與,我當代償。』時輔相子,自恃力勢,後竟不償。從是以來,無量世中,常為戲人,從我債索。」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王太子者則我身是,彼時輔相子者今須達長者是,彼時戲人者今婆羅門是。是故汝等凡負債者,不可抵突冒而不償,乃至成佛不脫此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佛垂般涅槃度五百力士緣
佛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將欲涅槃。時須拔陀,聞佛世尊欲入涅槃,將五百力士來詣佛所,前禮佛足,却住一面,求索入道。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佛即為其種種說法,心開意解,各獲道迹。時諸比丘,見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須拔陀五百人等,宿殖何福?佛垂涅槃急厄之中,得蒙濟度。」佛告諸比丘:「非但今者,厄難之中得蒙濟度,過去世時,我亦濟彼脫諸厄難。」
時諸比丘,復白佛言:「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濟度彼等,其事云何?願為解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世中,波羅[木*奈]國有王,名曰梵摩達多,將諸民眾,出城遊獵。到一山間,有大河水,值五百群鹿,便欲獵射。我於彼時,為諸鹿王。張圍來近,時諸鹿等在河岸間,周慞惶怖,馳走從河。
時彼河水,深而無底,越不可渡,張圍轉近,命在旦夕。時彼鹿王語諸鹿言:『為汝等故申其四足,置河兩岸,汝等諸鹿躡我脊過,可達彼岸。』爾時諸鹿,聞是語已,馳奔共渡,躡鹿王脊,遂至破盡,痛不可言。是時諸鹿,盡皆渡竟,唯一鹿母將一鹿麋,周慞惶怖,最在其後。時彼鹿王,見其在後,忍於疲苦,待令度過,即便命終,生忉利天。」佛告諸比丘:「我於爾時,在畜生中,猶生慈悲,不憚疲苦,度脫眾生;況我今者,超越三界,自在無礙,而有勞耶?」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鹿王者則我身是,彼時群鹿者今須拔陀等五百比丘是。
時諸比丘,復白佛言:「須拔陀等五百比丘,宿殖何福?遭值世尊,各獲道果。」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波羅[木*奈]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時有五百比丘,在山林中,坐禪行道,未獲道果。時迦葉佛,化緣周訖,遷神涅槃。時彼比丘,都不覺知。諸樹神等,知佛今日將欲涅槃,心懷懊惱,涕哭流淚,墮於樹下比丘頂上。
時諸比丘,各問樹神:『汝今何故,涕泣如是?』樹神答曰:『迦葉世尊!今欲涅槃。是故我今心懷懊惱,涕泣如是。』時諸比丘,聞樹神語,心驚毛竪,方懷憂懼,白樹神言:『我等今者,何由得及見佛世尊?先自過度,不忍見於佛先滅度。』樹神答曰:『汝等今者,若欲去者,各自閉眼,我等樹神,能令汝等到世尊所。』時諸比丘,聞是語已,尋各閉目,不覺忽然至世尊所,懺悔罪咎,各取涅槃。皆由彼時出家持戒,今得值我,獲道果證。」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五百比丘者,今此須拔陀等五百力士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兔燒身供養仙人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曰拔提,出家入道,心常好樂白衣緣務,三業俱廢。爾時如來,觀此拔提善根已熟,應受我化。告阿難言:「汝往喚彼拔提比丘,來到我所。」尋即往喚。佛勅拔提:「汝可往詣山林樹間修習善法。」尋受佛教,詣山林間,坐禪行道,未久之間,得阿羅漢果。時諸比丘,見是事已,前白佛言:「今此拔提比丘,宿殖何福?雖復出家,常樂俗緣;復值世尊,得獲道果。」佛告比丘:「非但今日能化彼耶!過去世時,我亦化彼。」
時諸比丘復白佛言:「不審世尊!過去世時,其事云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波羅[木*奈]國,有一仙人,在山林間,食果飲水,修習仙道,經歷多年,值天亢旱花果不茂,飢渴所逼,便欲入村乞食自活。
時有菩薩兔王,與諸兔等,隨逐水草,俱行見是長鬚仙人,為飢渴所逼,欲入村落乞食自活,便前白言:『受我明日少許微供,并有好法,汝可聽受。』仙人聞已,作是念言:『彼兔王者,或能值見飛鳥走獸命盡之者,為我作食。』尋即許可。時彼兔王知仙人許,尋集諸兔及彼仙人,宣說妙法,手復拾薪,積之于地,每自燃火,自投其身在大火中。時彼仙人,即前抱捉;無常之命,已就後世。仙人唱言:『和上大師!云何一旦今見孤背捨棄我去?更不聞法。』
悲感哽噎,[口*睪]天而哭,悶絕躃地,悲不能言。當爾之時,地大震動,天雨妙花,覆兔王上。時彼仙人,見彼兔王修於大悲,不敢食噉,收其骸骨,起塔供養。」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菩薩兔王則我身是,彼時仙人者今拔提比丘是。皆由彼時隨順我語來聽法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法護王子為母所殺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提婆達多,愚癡無智,常懷嫉妬,瞋恚罵詈向佛世尊,如來終不向提婆達多有嫌恨心。時諸比丘,見是事已,前白佛言:「不審世尊!其事云何?」佛告比丘:「非但今日為彼所罵,過去世時,亦常惡罵,我恒忍受。」
時諸比丘,復白佛言:「願樂欲聞過去世時,敷演解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波羅[木*奈]國有王,名曰梵摩達多,正法治化,人民熾盛,豐樂無極。有二夫人,一名善意,二名修善意。其大夫人,體性調順,甚適王情,然無子息。第二夫人,唯有一子,聰明慈仁,孝順父母,王甚愛念,遣詣學堂,讀誦書典。
將大夫人,出城遊戲,歡喜受樂,持少酒食,送與城內第二夫人。夫人瞋恚,惡口罵詈:『我寧刺汝王子咽殺,取血而飲,今終不飲王所送酒。』使者還馳,以狀白王。王聞是語,復生瞋恚,尋即遣人,送王子與,試為能不?夫人得已,即欲刺咽,王子歸躬,合掌向母:『我無過罪,何為見爾?』母答子曰:『汝父勅殺,非我咎也。』聞是語已,即便向母,懺悔罪咎;其母不聽,即便刺殺。乘是善心,生忉利天。我於爾時,故是凡夫,為母所殺及以罵辱,終無恨心;況我今者,超出三界,云何不能向提婆達多生慈悲耶?」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王一子者則我身是,彼時母者今提婆達多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悲喜交集,作禮而退。
(四〇)劫賊樓陀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有一劫賊,名曰樓陀,腰帶利劍,手把弓箭,在於道次,劫奪民物,用自存活。遂經數日,飢渴所逼,遙見比丘持鉢而行至一樹下,作是念言:「彼人鉢中,必有飲食,今當往彼奪取食之;若彼食竟,開腹取噉。」作是念已,尋即趍向,相去不遠,小復亭住。時彼比丘,尋知賊意,「今若不喚,必當殺我,增彼罪咎,墜墮三塗;不如先喚,施彼飲食。」作是念已,即便遙喚:「汝速疾來,我施汝食。」賊作是念:「今此比丘,遙知我飢,喚我與食。」尋即來前,食彼飯已,充足飽滿,發歡喜心。時彼比丘,即便為說種種妙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求索出家,精懃修習,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諸天世人,所見敬仰。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四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