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編年通論
宋 祖琇撰29卷CBETA X1512大于一万字 3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二
隆興府石室沙門 祖琇 撰
唐
唐朝
貞觀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師玄弉賷經像歸于京師。留守房玄齡舘于弘福寺。以表聞帝。壬辰弉如東都。二月己亥見于儀鸞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對曰。當去時。表三上。以誠願微淺不蒙 諒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輙私行。專擅之罪惟深愧懼。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固不煩為愧。但念山川阻遠方俗異心。恠師能達也。對曰。弉聞乘疾風者造天地而非遠。
贞观十九年正月丙子日,法师玄奘携带经文和佛像返回京城。留守房玄龄安排他住在弘福寺,并上报皇帝。壬辰日,玄奘前往东都。二月己亥日,在仪鸾殿见到皇帝。皇帝说:“法师离开时为何不告知我?”玄奘回答:“当时离开时,我三次上表请求,但因我的诚意和愿望不够深厚,未得到批准。我无法抑制对佛法的向往,于是私自出行,对此擅自行动的罪过深感惭愧和恐惧。”皇帝说:“法师出家与世俗隔绝,能够不顾生死寻求佛法,惠及众生,我非常赞赏。不必为此感到惭愧。只是想到山川险阻,各地风俗不同,我惊讶于法师能够顺利到达。”玄奘回答:“我听说乘着疾风的人,即使前往天地之间也不觉得遥远。”
馭龍舟者涉江海而不難。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淳風扇炎景之南。聖威震葱嶺之外。所以戎夷君長每見翔雲之鳥自東來者。猶疑發於上國。斂衽而敬之。況玄弉圓頂方足。親承化育者耶。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帝曰。此長者之言。朕何敢當。因廣問雪嶺以西印度之境。玉燭和氣物產風俗。八王故迹七佛遺蹤。並愽望之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者。弉既親游其地。記憶無違。隨問而對皆有條理。帝大悅曰。師所經一百餘國。可盡掇其山川風俗。撰大唐西域記以遺後來。不亦美乎。弉奉詔將罷。帝謂侍臣曰。昔符堅稱道安為神器。舉國遵敬。
驾驭龙船的人,穿越江海也不觉得困难。自从陛下掌握皇权,清除四海之乱,德行覆盖九州,仁慈遍及八方。淳朴的风气影响着炎热之地的南方,圣威震撼葱岭之外。因此,戎夷的君主和首领每次看到从东方飞来的翔云之鸟,都怀疑它起源于贵国,整理衣襟以示尊敬。何况玄奘我,头顶圆润,足行四方,亲身承受陛下的教化呢?既然依靠天威,所以我能够顺利往返,并无困难。皇帝说:“这是长者的话,我怎敢当之。”于是详细询问了雪岭以西印度的境况,玉燭和气、物产风俗、八王的遗迹、七佛的遗踪,这些都是博望所未传,班马所未载的。玄奘既然亲自游历过那些地方,记忆无误,随问随答,条理清晰。皇帝非常高兴地说:“法师所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可以详细记录它们的山川风俗,编写《大唐西域记》留给后人,不也是一件美事吗?”玄奘接受诏命将要离开时,皇帝对侍臣说:“昔日苻坚称赞道安为神器,全国尊崇。”
朕觀法師詞吐溫雅風節貞峻。非徒不愧古人。實過之遠甚。司徒長孫無忌曰。誠如明詔。道安雖高行愽識。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師躬趨聖域。討論眾妙究探宗極者矣。時車駕將問罪高麗。聞法師之還期。暫引見。及對談論。不覺日莫。帝曰。怱怱言不盡懷。欲共法師東行省方觀俗。指揮之暇別更談敘可乎。對曰。玄弉遠歸兼有疹疾。不堪陪駕。帝曰。師向能孤游絕域。今此行如跬步耳。尚何辭。對曰。陛下東征。六軍奉衛。伐亂誅姦。必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玄弉亡所裨助。虗負道路之費。且兵刃交戰。佛制沙門不得觀視。惟陛下矜察。帝嘉納而止。
我观察法师的言谈举止温和而有风度,不仅不逊色于古人,实际上还远远超过了他们。司徒长孙无忌说,确实如陛下所言,道安虽然品行高尚、学识渊博,但在弘扬佛法的功绩上确实不如法师亲自进入圣域,探讨众多深奥的佛法,探究教义的极致。当时皇帝即将对高丽进行征讨,听说法师即将返回,便暂时接见了他。等到与法师交谈时,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皇帝说,时间匆匆,言谈未尽,想与法师一同东行,视察地方风俗,在指挥之余再进行深入交谈,可以吗?法师回答说,玄奘远道归来,又身患疾病,不堪陪同陛下。皇帝说,法师以前能够独自游历遥远的地域,现在这次行程不过是一小步,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法师回答说,陛下东征,六军护卫,讨伐叛乱,诛杀奸邪,必定会有牧野之战的功绩和昆阳之战的胜利。玄奘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只会白白浪费旅途的开销。况且在兵刃相交的战场上,佛教的戒律是不允许沙门观看的。请陛下怜悯并明察。皇帝赞许并接受了他的意见。
弉因奏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凡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帝曰朕。頃為穆太后剏弘福寺。極為虗靜。可就彼翻譯。所須並與玄齡平章。奘因進曰。百姓無知見。奘遠歸。妄有窺看。不徒妨廢法務。兼慮不測之患。願得監門官以防釁隙。帝悅曰。師此言可謂保身之計。當為處分。及罷。即別有旨差官監護。
弉上奏说从西域获得梵文经典共六百五十七部,请求在嵩山少林寺为国家翻译这些经典。皇帝说,我不久前为穆太后创建了弘福寺,那里非常清静,可以在那里翻译。所需物资与玄龄一同商议。弉进一步说,百姓无知,我远道归来,他们可能会无理窥探,这不仅会妨碍法务,还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祸患。希望能有监门官来防止事端。皇帝高兴地说,法师这话可以说是保护自己的计策,我会做出安排。事情结束后,皇帝特别下令派官员监督保护。
二十年七月辛卯。法師玄奘表上新譯菩薩藏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大乘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卷。請帝為聖教序。降手勑曰。省書具悉雅意。法師夙標高行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度門。弘闡大猷蕩除眾罪。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佛道幽微豈能仰讚。側請為序非己所聞。奘重表請曰。伏奉墨敕猥埀奘諭。祇奉綸言精守振越。玄奘行業空疎謬參緇侶。幸屬九瀛有截四海。無虞馮皇靈以遠征。恃國威而訪道。窮遐冐險雖勵愚誠。纂異懷荒實資朝化。所獲經論蒙遣翻譯。見成卷軸未有銓序。伏惟陛下睿思雲敷天華景爛。理苞繫表調逸咸英。
二十年七月辛卯日,法师玄奘上表呈上新译的《菩薩藏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大乘雜集論》等五部经文,共五十八卷,请求皇帝为圣教撰写序言。皇帝降下手谕说,阅读了你的书信,完全理解了你的高雅意图。法师你早有高尚的德行,早已超脱尘世,乘坐宝舟到达涅槃的彼岸,探寻至高无上的佛道,开辟度化众生的法门。你弘扬伟大的教义,清除众生的罪孽。我学识浅薄,心灵笨拙,对世俗事物还感到迷惑,更何况佛道深奥微妙,怎能赞颂。你请求我写序,并非我所听闻。玄奘再次上表请求说,我恭敬地接受皇帝的命令,只遵循皇帝的教诲,我的行为和事业空疏,错误地参与了僧侣的行列。幸运的是,我依靠国家的统一和四海的安宁,没有忧虑,依靠皇帝的威望去寻求佛道。我虽然愚昧,但真诚地努力,收集了各种经论,现在翻译完成,尚未有人撰写序言。我恭敬地希望陛下您的智慧如云彩般遍布,天华般灿烂,您的理解包容万象,调谐超凡,都是英明的。
跨千古以飛聲。掩百王而騰實。切以神力無方。非神思不足銓其理。聖教玄遠。非聖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冐犯威嚴敢希題目。宸睠冲邈不蒙矜許。撫躬累息相顧失圖。奘聞日月麗天既分輝於戶牖。江河紀地亦流潤於巖崖。雲和廣樂不秘響於聾聵。金玉奇珍豈韜彩於愚瞽。敢緣此理重有于祈。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配兩儀而同久。與二曜而俱懸。然則鷲嶺微言假神筆而弘遠。鷄園奧典詫英詞而宣揚。豈止區區梵眾獨荷恩榮。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制許之。
跨越千年,声名远扬。超越历代君王,成就显赫。凭借神力无边,非神思难以衡量其理。聖教深奥而遥远,非聖藻难以叙述其源。因此,冒犯威严,敢于期望题名。皇恩浩荡,未能得到怜悯。反省自身,叹息连连,相顾失策。玄奘听闻日月照耀天空,既分光辉于门户;江河流淌大地,亦滋润于山岩。云和广乐不隐藏于聋哑之人,金玉奇珍岂能隐藏于愚昧之眼。因此,再次恳求,伏乞雷雨之恩,天文之光俯照。与天地同久,与日月同悬。如此,鷲嶺微言借助神笔弘扬远大,鷄園奥典依靠英词宣扬。岂止是梵众独享恩荣,迷生亦能超越尘世束缚。制许之。
是歲法師慧稜卒。稜以講業為時宗匠。甞謂人曰。夫講說要如履劒刃決無他顧。乃可自期精到。至是忽有青衣報天帝請講經。遂卒。俄頃遠近皆聞空中殷然有鼓吹迎從之聲。
这一年,法师慧稜去世。慧稜以讲学成就被时人尊为宗师。他曾对人说,讲解佛法要像走在剑刃上一样专注,不能有其他杂念,才能期望自己达到精深的境界。到了他去世的时候,忽然有位青衣使者报告说天帝请他去讲经,于是他便去世了。不久,远近的人们都听到空中传来庄重的鼓乐声,似乎是在迎接他。
二十一年。帝得秘讖云。唐三世而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訪其事。對曰。臣據術推之。其兆已成。今在陛下宮中矣。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唐子孫殆盡。帝曰。疑似者殺之何如。對曰。天命不可易。且真王者不死。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今既在宮。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哀老。老則心慈。雖受終易姓。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戮之。即當復生。少壯嚴毒。況又立讎。則陛下子孫必無遺類。帝善其言而止。
二十一年时,皇帝得到一个秘密预言说,唐朝三代之后将有女主掌权,武王将取代天下。于是皇帝秘密召见太史令李淳风询问此事。李淳风回答说,根据我的推算,这个预兆已经形成,现在这个人就在陛下的宫中。三十多年后,她将掌握天下,几乎杀光唐朝的子孙。皇帝问,将所有可疑的人都杀掉怎么样?李淳风回答说,天命不可改变,而且真正的王者不会死,这样做只会使无辜的人受到牵连。现在这个人已经在宫中,已经是陛下的眷属,再过三十年她也会老去。人老了心就会变得仁慈,即使最终改朝换代,对陛下的子孙或许伤害不大。如果现在就杀掉她,她还会重生,而且会更加年轻和严厉,又树立了敌人,那么陛下的子孙必将无一幸免。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便停止了这个想法。
二十二年六月。帝在玉華宮召法師玄奘見於玉華殿。帝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宮。泉石既涼氣力稍佳。然憶法師。故茲相屈涉塗當大勞也。奘謝曰。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聖躬不安則率土煌灼。伏聞鑾輿至此。御膳順宜。凡預含靈孰不舞蹈。願陛下永保崇高與天地無極。玄奘庸薄猥蒙齒召。銜荷而來不覺為勞。帝以法師德業冲愽儀表絕倫。欲令罷道共康庶政。因曰。昔三五帝王靡不以六合務廣萬機事殷不能遍理。故周憑十亂。舜託五臣。
二十二年六月,皇帝在玉华宫召见法师玄奘于玉华殿。皇帝说,我在京城苦于暑热,所以来到这个宫殿。泉水和石头都很凉爽,我的精力也稍微好了一些。但我想念法师,所以特意请你远道而来,这一定让你非常辛苦。玄奘感谢说,四海之内的百姓都依赖陛下而生存。陛下身体不安,那么整个国家都会感到焦灼。我听说陛下的车驾来到这里,饮食适宜,所有生灵都会欢欣鼓舞。希望陛下永远保持崇高的地位,与天地一样无穷无尽。玄奘我平庸浅薄,却蒙受陛下的召见,带着感激之情前来,不觉得辛苦。皇帝因为法师德行和事业广博,仪表非凡,想要让他放弃修行,共同参与国家政务。于是说,过去的三皇五帝没有不因为天下事务繁重、各种事情紧急而无法一一处理的。所以周朝依靠十位贤臣,舜帝托付五位大臣。
翼亮朝猷弼諧邦 國。彼盛明之后且爾。況朕寡昧而不寄眾哲哉。意欲法師脫緇服。掛纁衣。升鉉路以陳謀。坐槐庭而論道。師意何如。對曰。玄奘微生。伏奉明詔。稱三五之君不能獨治。寄諸賢哲共而成之。此陛下盛德含光謙讓之詞。在理則不爾也。何哉。使臣能至治。傑紂相靈之君豈無臣耶。以此而言。不必由也。伏惟陛下。聖哲之治一人紀綱。萬事咸得其緒。況撫運已來。
我朝的光明和谋略和谐了国家。在那些盛世明君之后尚且如此,何况我这样见识浅薄的人,怎能不依靠众多智者呢?我打算让法师脱去僧衣,穿上朝服,走上朝堂来陈述谋略,坐在槐树下讨论道理。法师意下如何?回答说:玄奘我虽然微不足道,但恭敬地接受陛下的明诏。称赞三皇五帝的君主不能独自治理国家,要依靠众多贤哲共同完成。这是陛下您盛德、含光、谦让的言辞。但从道理上讲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如果臣子真能治理国家,那么像桀、纣这样的暴君难道没有臣子吗?这样说来,并非必须依靠他们。我恭敬地认为,陛下您以圣哲之治,一人统领全局,万事都能得到妥善安排。何况您掌握国运以来。
天地休平中外寧晏。皆陛下不荒不矜不麗不侈。競競業業。雖休勿休。居安思危。為善承天之所致也。餘何預焉。請粗陳其梗槩。陛下經緯八絃驅駕豪傑。戡定禍亂崇闡壅熙。聰明文思之德。體元合極之姿。皆天之所授。無假於人。一也。敦本棄末。崇儒尚德。移澆風於季俗。反淳政於上古。賦遵薄制。刑用輕典。九州四海稟識懷生。俱沐恩波咸遂安逸。此又聖心自化無假於人。二也。至道旁通深仁遠洽。東逾日域西邁崑丘。南盡炎州北窮玄塞。彫題鼻飲之俗。奔服左衽之人。靡不候風瞻雨。稽顙屈膝。獻琛貢寶充委夷邸。此又天威所感無假於人。三也。
天地和谐,中外安宁,都是因为陛下不荒废政事、不骄傲自满、不沉溺享乐、不奢侈浪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使在安享太平之时也不放松警惕,居安思危,行善积德,这是承受天命的结果。我还有什么可参与的呢?请允许我粗略陈述一下大概情况。陛下您统筹八方,驾驭英才,平定祸乱,推崇和宣扬和谐繁荣,聪明文思的德行,符合天地之极的资质,都是上天所赋予,不依赖于他人。这是第一点。您重视根本,舍弃末节,尊崇儒家,崇尚德行,将浮华之风从末世移除,恢复上古的淳朴政治,减轻赋税,慎用刑罚,使九州四海的百姓都感恩戴德,共同享受皇恩,生活安逸。这又是陛下您以圣心教化,不依赖于他人。这是第二点。至高无上的道义广泛传播,深远的仁德广泛影响。东至日本,西至昆仑,南至炎州,北至玄塞,无论是雕题鼻饮的习俗,还是奔服左衽的人们,无不仰望风云,俯首称臣,献上珍宝,充实边疆的府库。这又是陛下的天威所感化,不依赖于他人。这是第三点。
獫狁為患其來自久。五帝所不止。三王莫能制。遂使渭河為被髮之野。鄷鄗為鳴鏑之場。中國陵遲匃奴得逞。殷周已來不能攘弭。至漢武窮兵衛霍盡力。雖收枝葉根本猶存。自是而後無聞良策 。陛下御圖一征斯殄。傾巢倒穴無復孑遺。澣海燕然之域盡入提封。單于弓騎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人。則虞舜已來賢輔多矣。何因不獲。故知有道斯得無假於人。四也。高麗小蕃失禮上國。
獫狁作为祸患由来已久。五帝无法制止,三王也未能控制。导致渭河成为披发的荒野,鄷鄗成为鸣镝的战场。中国衰落,匈奴得以逞强。从殷周以来无法平息。到了汉武帝,尽管卫霍尽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根本问题仍然存在。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好的策略。陛下您一出征就彻底消灭了他们,巢穴被摧毁,没有留下任何残余。澣海燕然的地区全部纳入版图,单于的弓骑兵都成为了臣民。如果说这是由于人的原因,那么从虞舜以来有很多贤能的辅佐,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因此,只有遵循正道才能成功,不需要依赖于人。四也。高丽小国失礼于上国。
煬帝總天下之師三自征伐。攻城無傷半堞。掠卒不獲一人。虗喪六軍狼狽而返。陛下暫行提數萬騎。摧駐蹕之強陣。破遼蓋之堅城。振旅凱旋。俘馘三十餘萬。用兵御將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主無假於人。五也。天地交泰日月光華。和氣氤氳慶雲紛郁。五靈見質一角呈奇。白狼白狐朱鷹朱草。昭彰雜沓無量億千不可徧舉。皆應德而至無假於人。六也。明詔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亂。切為陛下不取。縱復須才。今亦伊呂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預之。至於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誠願。伏乞天慈終而不奪。帝大悅曰。師所陳。並上玄垂祐。及宗廟之靈。
卿士之力。朕安能自致哉。師既欲敷揚妙道。亦不固違高志。中書令褚遂良曰。今四海廓清。九域寧晏。皆陛下聖德。實如法師之言。帝笑曰。不如此。珍裘豈一狐之腋。大廈必眾材共成。何有君能獨濟。法師欲自全雅操。故濫相光飾耳。因問比譯何經。對曰瑜伽師地論。帝曰明何等義。對曰此彌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義。曰何謂十七地。奘曰。六識相應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是為十七。及標舉綱目陳列大義。帝深愛焉。
遣使取論入宮。凡一百卷。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奧。非向所聞。謂侍臣曰。朕觀法師新譯經論。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頃既軍國務殷未暇委尋。今而後知宗源杳曠。[(厂@((既-旡)-日+口))*頁] 儒道九流猶汀瀅之方溟渤耳。因敕有司揀秘書手寫新譯經論各九部。令宣賜九道總管展轉流布。冀率土之內同稟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奏曰。佛教冲玄。天人莫測。言本則甚深。語門則難入。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輝光昱日。澤霑遐界化溢中區。擁護五乘建立三寶。致法師當叔葉而秀質。間千載而挺生。陟重險以求經。履危塗而訪道。見珍異俗。具獲真文。歸國翻宣若菴摩之始說。精文奧義猶金口之新開。皆陛下聖德所感。臣等愚瞽預此見聞。苦海波瀾舟航有寄。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飡妙法。臣等億劫忻逢不勝慶幸。
二十二年六月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成。御慶福殿。百官陪位。宣法師玄奘升殿賜坐。勑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序對群臣宣讀。霞煥錦舒極褒揚之美。其辭曰。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冲虗乘幽控寂。宏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則彌於宇宙。
細則攝於毫釐 。無滅無生歷萬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揖之莫測其源。固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墓於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平晦迹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
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紏。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 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逈出。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鏡悲正法以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闕。思欲分條析理廣被前聞。
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仗策 孤征。積雪晨飛塗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塞暑躡霜露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異邦 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飡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騰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闕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唯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於是御筆親書綴于新經之首。法師奉表謝曰。六爻探賾局於生滅之場。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遠惟羲冊 覩奧不測其神。遐想軒圖歷選普歸其美。恭惟陛下玉毫隆質金輪御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廣列代之區域。納恒沙之法界。遂使給孤精舍盡入提封。
貝葉靈文咸歸冊 府。玄奘往因振錫聊謁崛山。經途萬里怙天威如咫步。匪乘千葉詣雙樹如食頃。搜揚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鷲嶺之遺旨。並已載於白馬還獻紫宸。尋蒙下詔勑使翻譯。玄奘識乖龍樹謬忝傳燈之榮。才異馬鳴深愧瀉瓶之敏。所譯經論紕升尤多。遂荷天威留神製序。文超象繫之表。理括眾妙之門。忽以微生親聞梵響。踊躍懽喜如聞授記。無任感荷之極。手勑答曰。朕才謝珪璋。言慚愽達。至於內典尤所未聞。昨製序文深慚鄙拙。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益厚顏。善不足稱。虗勞致謝。
時皇太子覩聖序。遂撰述聖記。法師進啟奉謝。帝復覽新譯菩薩藏經。愛其辭旨微妙。因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其辭曰。蓋聞羲皇至賾精粹止於龜文。軒后幽通雅奧窮於鳥篆。考丹書而索隱殊昧實際之源。徵錄錯以研幾蓋非常樂之道。猶且事光圖史振薰風於八埏。德洽生靈激堯波於萬代。伏惟陛下轉輪垂拱而化漸鷄園。勝殿凝流而神交鷲嶺。總調御於徽號。匪文思之所窺。極般若於綸言。豈象繫之能擬。由是教覃溟表咸傳八解之音。訓浹寰中皆踐四禪之軌。遂使三千世界盡懷生而可封。百億須彌入堤封而作鎮。尼連德水邇帝里之滄池。舍衛菴園接上林之茂苑。
難復法性空寂隨感必通。真乘深妙無幽不闡。所以大權御極導法流而靡窮。能仁撫運拂劫石而無盡。體均相具不可思議。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語矣。爰自開闢地限流沙。震旦未融靈文尚隱。漢皇精感託夢想於玄宵。晉后翹誠降修多於白馬。有同蠡酌豈達四海之涯。取譬管窺寧窺七曜之奧。洎乎皇靈遐暢威加鐵圍之表。至聖發明德被金剛之際。恒沙國土普襲衣冠。開解脫門踐真實路。龍宮梵說之偈畢萃清臺。猊吼貝葉之文咸歸冊府。灑茲甘露普潤芽莖。乘此慧雲遍霑翾走。豈非歸依之勝業。聖政之靈感者乎。菩薩藏經者。大覺義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已證無生。
菩薩受持咸登不退。六波羅蜜關鍵所資。四無量心根力斯備。蓋彼岸之津涉正覺之梯航者焉。貞觀年中。身毒歸化。越熱坂而頒朔。跨懸渡而輸琛。文軌既同道路無壅。法師玄弉振錫尋真。出自玉關長驅奈苑。於天竺力士生處訪獲此經。歸而奏上。降旨翻譯。於是畢功。余以問安之暇。澄心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讚揚。式命有司綴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篤。平章法義不輟於口。與法師相得之深無時暫間。凡衣服臥具頻詔換易。如家人焉。
八月丙申。賜弉百金磨衲并寶剃刀。弉奉表謝。略曰。忍辱之服彩含流霞。智慧之刀銛逾切玉。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佩以斷塵勞之網。帝自伐遼而還。氣力不逮平昔。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留神大教。稍遂平復。因問欲植法門之益何所宜先。弉曰。眾生寢惑非慧莫啟。慧芽抽植法為之資。弘法須人。即度僧為最。帝悅。
九月乙卯。詔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塗炭八埏鼎沸。朕屬當戡亂新履兵鋒。亟犯風霜宿于馬上。頃加藥餌猶未痊除。比日以來方遂平復。豈非福善之致。即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各度僧五人(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度僧凡一萬七千餘人) 。
十月車駕還京師。勑有司於北闕紫微殿西南剏弘法院。留弉居禁中。晝則陪御談論。夜分就院譯經。
十二月。皇太子為文德皇后剏大慈恩寺成。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度侍者六人入居新寺。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并綵亭寶剎數百具奉安新獲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勑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入寺。帝御安福門樓。執爐致敬。經像過盡始罷。皇情大悅。
二十三年四月。幸翠微宮。法師玄弉陪駕。每談敘淵奧。帝必攘袂曰。與法師相值恨晚耳。未盡弘法之意。夏五月。不豫。詔大尉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入臥內囑曰。公等忠烈著在朕心。昔漢武託霍光。劉備囑諸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必須盡誠輔導。永保社稷。無忌等叩頭流涕。帝復執太子手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事汝無憂矣。己巳崩于含風殿。年五十有三。
唐史贊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有時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論曰。君子謂立言之難。其實非難。特為好惡所欺耳。如歐陽文忠公作太宗本紀贊。雖筆高語奇傑出諸史。至貶太宗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類中材庸主所為而不取。予謂文忠責備之深而為好惡所欺也。方貞觀之世。天下崑虫草木咸被其澤。至於日月霜露所至之國。皆欵關而脩職貢。獨高麗莫離支叛逆阻命。太宗身任千載道德英雄之主。其肯坐視之。留為子孫憂而不少假經略乎。蓋其威德之盛。其勢之必然。非好大喜功之謂也。昔黃帝平蚩尤。七十戰而勝其亂。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後克。太宗舉偏師而陰山平。臨駐蹕而高麗服。然黃帝.高宗經孔子而未甞少貶。
文忠特以為太宗之疵。庸詎非責備之過歟。以太宗盛德大業如此。猶曲貶之。將恐後之君子懷免貶之難而無意於功名也。文忠徒欲高尚其事。而不知此亦自蹈好大之失矣。至於復立浮圖。乃所以和順道德而齊天地鬼神之心。以開濟天下後世之人。為無窮之益也。文忠以為不當。則是太宗暗於取捨矣。使太宗果暗於此。則當時房.杜.王.魏之流亦因循尸祿而暗於取捨者耶。或曰文忠慕韓愈為人。故不得不爾。嗚呼。文忠何忍哉。慕人毀佛而兼弃太宗之道德。是不為好惡所欺耶。孔子立名教者也。老氏則非毀之。及孔子刪禮則曰。吾聞諸老聃云。
然孔子亦以人而廢言乎。亦若世情之好惡耶。況真佛也者。即聖凡本有之體。毀之乃所以自毀之也。詎傷於真佛哉。甞聞文忠一昔夢為勇士數輩攝至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責曰。吾文武勳烈如此。不能逃子之貶。何也。文忠震懼而寤。後欲追改之。而業已進書頒行矣。遂不克改。甞慨然曰。平懷最難。此殆非偶然而云耳。
永徽二年九月。四祖道信大師示寂。師姓司馬。世居河內。後徙蘄州。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夙習。既紹祖位。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僅六十年。隋大業末。領眾至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眾惶怖。師憫之。教誦摩訶般若。既而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中必有異人。遂即引去。武德中始居破頭山。學徒奔湊。甞一日於黃梅道中逢一小兒。骨相秀異。師曰汝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師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師曰汝無性耶。答曰性即空故。師默識其為法器。令侍者詣其母求之出家。母以夙緣故了無難色。以至。傳衣付法。
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遂以學徒委之。一日告眾曰。吾甞游盧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眾皆默然。忍大師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師曰善。貞觀末。太宗嚮師道味。欲瞻風彩。詔赴京師。師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者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諭旨。師乃引頸就刃。神色怡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歎慕。就賜珍繒以遂其志。及是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爾後門人不敢復閉。代宗諡大鑒禪師云。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