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編年通論

宋 祖琇撰29卷CBETA X1512大于一万字 3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三
隆興府石室沙門 祖琇 撰
東晉
东晋
寧康元年。法師道安於襄陽檀溪寺建浮圖鑄銅像。能起自行至方山而止。光明燭天傾都瞻拜歡呼動山谷。秦主符堅送外國金飾倚像金縷結珠彌勒等。安每講。設以作證。一夕像光照室。視之頂有舍利焉。習鑿齒。襄陽高士。先以書通好。乃詣安。自稱曰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相得歡甚。即以書抵謝東山。稱安蓋非常勝士。恨公不一見耳。孝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未幾符堅攻陷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
宁康元年,法师道安在襄阳檀溪寺建造佛塔并铸铜佛像。佛像能够自行移动至方山后停止。佛像的光明照亮天空,全城人民瞻仰膜拜,欢呼声震动山谷。秦主苻坚送来外国金饰倚像、金缕结珠弥勒等。道安每次讲经,都以佛像作为证物。一天晚上,佛像光照室内,发现佛像顶上有舍利。习凿齿,襄阳的高士,先前通过书信与道安交好,于是拜访道安,自称“四海习凿齿”。道安回应说“弥天道安”,两人相见甚欢。随即道安写信给东山,称赞道安是非常杰出的僧人,遗憾的是未能亲自一见。孝武帝听闻道安的名声,下诏说:“法师以道德照耀天人,使大法广为流传,成为百姓的依靠。应当每日享受王公的俸禄,相关部门应及时供给。”道安坚决辞让不接受。不久,苻坚攻陷襄阳,得到道安非常高兴,对左右说:“我用十万大军攻取襄阳,实际上只得到了半个人。”左右问是谁,他说。
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入關。沙門萬數皆隨師姓而名。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乃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遂與經符合焉。世益重之。又藍田得古鼎。容二十有七斛。復有篆文。朝無識之者。有以問安。安曰。魯襄公所鑄也。繇是符堅勑三舘學士有所疑皆師於安。國人語曰學不師安義不禁難。時符氏東極滄海。西併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唯建康未服。堅雅意欲取而有之。群臣諫不從。太尉符融者叩頭請安為蒼生一言。安諾。及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進曰。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安公是一位高僧,称为一人。习鉴齿则被称为半人。安公进入关口,众多沙门都以师父的姓氏为名。安公说,师父没有人能比得上佛世尊。因此,沙门们应以释为姓。后来在《增一阿含经》中提到,四条河流入海后不再有不同的名字,出家人都称为释氏。于是与经典相符,世人更加重视这一点。此外,蓝田发现了一口古鼎,容量二十七斛,鼎上有篆文。朝中无人能识别,有人向安公请教。安公说,这是鲁襄公所铸。因此,符坚下令三馆的学士对有疑问的事情都向安公请教。国人常说,学习不向安公请教,义理难以明白。当时符氏东至滄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唯有建康未被征服。符坚心中想要占有建康,群臣劝谏却不听。太尉符融叩头请求安公为苍生说一句话。安公答应了。及至符坚出东苑,命安公同乘华车。僕射权翼进言道:臣听说天子法驾,侍中应陪乘。 ```
道安毀形寧可參廁。堅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輿輦之榮未稱其德。即詔翼扶安登輦。於是翼跪而掖之。堅[(厂@((既-旡)-日+口))*頁]謂安曰。朕將與公南游吳越。整六師以巡狩。登會稽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對曰。陛下應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東南地區勢卑氣厲。昔舜禹游而不返。
道安毁坏自己的形象,宁愿参与集体活动。苻堅愤怒地说,道安公的道德值得尊敬,我愿用天下来交换。即使是车驾的荣耀也不足以匹配他的德行。随即下令让翼扶助道安登上车驾。于是翼跪下搀扶他。苻堅对道安说,我将与你一同南游吴越,整顿六军以巡视,登上会稽山以观沧海,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道安回答说,陛下顺应天命治理天下,拥有八州之地。居于中心而控制四海,应当使精神安定,无为而治,与尧舜相媲美。现在却想动用百万大军去争夺那低下的土地。东南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恶劣,昔日舜禹巡游至此未能返回。
始皇適而不歸。以貧道觀之。未見其可乎。陽公懿戚石越重臣皆憂國至深。其論可聽。堅曰。非區域不廣也。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且有格言。儻如高論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必欲往。宜駐蹕洛陽。枕戈畜銳傳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堅不納。太元七年堅自將步騎百萬次壽春。為晉徐州刺史謝玄所敗。單騎遁還。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厖眉尊者降。安出所製似之。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仍許以密助弘通。安識其為賓頭盧也。因設日供祀之。今供賓頭自安而始。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知名于世有法遇者。傳教長沙。門徒數百。
秦始皇巡游后没有回来。从贫道的观察来看,未见其有何益处。阳公和懿戚石越等重臣都非常忧虑国家的安危,他们的意见值得倾听。苻堅说,不是因为疆域不广阔,我想要了解天意,明确大运所在。顺应时势巡视四方,本就有格言。如果按照高论,那么帝王就没有巡视四方的记载了吗?道安说,如果一定要去,应该在洛阳停留,积蓄力量,向江南发布檄文。如果他们不顺服,再进行征伐也不迟。苻堅没有采纳。太元七年,苻堅亲自率领百万步兵和骑兵驻扎在寿春,被晋朝徐州刺史谢玄击败,单骑逃回。道安每次注解经文总要寻求圣证。一天,感应到厖眉尊者降临,道安出示自己所制的作品给尊者看。尊者钦佩赞叹,认为完全符合佛心,并承诺秘密帮助广泛传播佛法。道安认出他是賓頭盧,于是设立日常供养祭祀他。现在供养賓頭的习俗从道安开始。道安的门弟子中,有数十人精通此业,其中知名的法遇,在长沙传教,门徒数百人。
有私飲者。遇縱而不舉。安廉知之。即封荊以寄。遇抱荊而泣曰。董眾無狀而遠遺師憂。於是俯伏躬受其譴。太元十四年正月晦日。安命其徒具浴。忽見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即雲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數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皃侻(他活切。博雅曰可也。二曰輕也)而姿黑。愽學善詞章。諺曰漆道人驚四隣。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
有个人私下饮酒。遇到放纵而不被揭发。安廉得知后,立即封存了酒并寄出。遇到抱着酒哭泣说:“我管理众人无能,却让远方的师父忧虑。”于是他低头接受责备。太元十四年正月的最后一天,安命令他的徒弟准备洗澡水。忽然看见一位奇异的僧人从缝隙中出入。安询问他的来处,僧人指向西北,随即云开雾散,显现出如幻象般的楼阁,说:“那是兜率天。”当晚有数百个小孩都来洗澡后离去,有识之士认为他们是应真的伴侣。二月八日,安跏趺坐而逝。安身材修长且肤色黝黑,博学多才,善于撰写文章。谚语说“漆道人惊四邻”,他的左臂有一块约一寸见方的肉隆起,像印章一样,当时被称为印手菩萨。他著作了《僧尼軌範》和《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人遵循实行。
論曰。法源濫觴之初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軌則或無以異。至於出處操尚若相戾者何哉。大抵晉室渡江自明帝之後。當代時君雖無可稱者。然而朝廷紀綱法度未始或虧。當是之際故遠公得以遂其高。天子臨潯陽而詔不出山。若澄安二公失身偏覇之朝。萬一不區區俯仰曲徇其情。彼季龍.符堅其肯容之高臥山林而不為之屈耶。此古所謂易地皆然。三大士有之矣。孟軻氏稱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聖人者。良以其道通方而善趨時也。世謂澄安之操不逮遠公。吾弗信矣。
论述说,佛法的起源和传播最初是由佛图澄带来的安宁。由这份安宁进而得到了远公。这三位大士在教化仪轨上或许没有太大差异。然而,他们在出世和处世原则上似乎有所冲突,这是为什么呢?大体上,晋朝南渡之后,从明帝开始,当时的君主虽无可称道之处,但朝廷的规矩和法度从未有过缺失。在那个时期,远公得以实现他的高尚志向。天子亲临浔阳,下诏命他不出山。如果佛图澄和安公生活在偏霸的朝代,万一他们不低头迎合,石季龙、符坚等人怎会容忍他们高卧山林而不屈服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换一个地方情况就会不同,这三位大士正是如此。孟子称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是圣人,确实是因为他们的道行通达而善于把握时机。世人认为佛图澄和安公的节操不如远公,我不相信这一点。
孫綽。字興公。父楚。有重望。綽愽學美文辭。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初隱稽山放情山水。作遂初賦以見志。支道林問綽曰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志。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甞作天台賦示友人范榮期曰。卿試以擲地當作金聲。榮期曰恐此金聲非中宮商。然每至佳句輙云應是我輩語。於吾道多有論撰。具見弘明等集。年五十八卒。史臣稱綽有匪躬之節。不徒文雅而已。
孫綽,字興公,其父孫楚享有盛名。孫綽博学多才,擅长撰写优美的文章和辞赋,与高陽的許詢都怀有高尚的志向。他最初隐居在稽山,纵情于山水之间,创作了《遂初賦》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支道林问孫綽他与許詢相比如何,孫綽回答说,許詢的高远志向和高尚情怀,我早已心悦诚服,然而每当我吟咏诗歌时,許詢总是甘拜下风。他曾经创作了《天台賦》给友人范榮期看,并说:“你试着把它扔到地上,它应当发出金石之声。”范榮期说:“恐怕这金石之声不是中宫商音。”然而每当读到佳句,他总是说这应该是我们这样的人所说的。孫綽对于我们的学说有很多论述和著作,这些都完整地收录在《弘明集》等集中。他五十八岁去世,史官称赞孫綽有不屈不挠的节操,不仅仅是文雅而已。
許詢。字玄度。高陽人。魏中領軍允曾孫也。澡心學佛。甚為江左諸公卿仰慕。簡文帝高其風。每月白風恬思清言妙理必造焉。至其亹亹。簡文不覺前席達旦忘倦。帝謂親友曰。玄度才情故未易有。劉真長為時譚宗而與結清言友。每謂人曰。吾不見玄度。幾為輕薄令尹。又甞曰。清風明月何甞不思。玄度初隱永興山。而四方諸侯饋送絡繹。有謂曰箕山似不爾。許曰筐筥苞苴故輕於天下之寶。許徤而便登陟。時謂其非徒有勝情亦有濟勝具。每謂自司馬相如.王褒.楊雄諸賢。世尚賦頌體。則詩騷傍綜百家之言。及建安而詩章大盛。逮西朝之末。潘陸之徒雖時有質文。而宗歸不異也。正始中王何好老莊玄理之譚。世遂貴焉。過江佛理尤盛。郭璞五言始會道家之意。言而韻之。余及興公又加六世之辭。而詩騷之體盡矣(出閣本世說)
許詢,字玄度,是高陽人,魏国中领军允的曾孙。他专心致志于学佛,深受江左的公卿们的敬仰。简文帝非常欣赏他的风度,每当风和日丽、思绪清新、想要探讨深奥的佛理时,一定会去拜访他。每当許詢侃侃而谈,简文帝都会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座位,直到天亮也不感到疲倦。简文帝对亲近的朋友说,許詢的才华和性情确实是难得一见。劉真长是当时的清谈宗师,与許詢结为清言之友,他常对人说:“如果我不见到許詢,几乎要成为一个轻浮的县令。”他还说:“清风明月,我怎能不思念。”許詢最初隐居在永兴山,四方的诸侯纷纷送来礼物,络绎不绝。有人对他说,箕山似乎不是这样。許詢回答说,用筐筥苞苴来装礼物,自然比天下的珍宝要轻。許詢身体强健,擅长攀登。当时人们认为他不仅有高尚的情怀,也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他常说,从司马相如、王褒、杨雄等贤人开始,世人崇尚赋颂体,诗经和楚辞旁征博引百家之言。到了建安时期,诗歌大为盛行。到了西晋末年,潘陆等人虽然有时表现出质朴或华丽的文风,但宗归并无不同。正始年间,王何等人喜好老庄玄理的清谈,世人于是崇尚这种风气。过江之后,佛理尤为盛行。郭璞的五言诗开始融合道家之意,言之有韵。我与興公又增加了六世的辞藻,而诗骚的体裁也就穷尽了(出自《世说新语》的阁本)。
大元九年。法師慧遠以秦亂來師于晉。遠出鴈門賈氏。少為儒生。愽極群書。尤周易莊老。甞與弟慧持造安法師席下。聞出世間法而悅之。歎曰。九流特粃糠耳。遂出家。安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及關中擾亂。安散其徒。皆諄諄規誨而遣之。遠別獨不與一言。遠怪問。安曰若汝吾何言哉。遂自荊州將之羅浮。抵潯陽見匡山愛之。廬於山陰。太守桓伊為剏精舍。
大元九年,法师慧远因秦朝的动乱而来到晋朝。慧远出身于雁门的贾氏家族,年轻时是儒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精通《周易》和《庄子》。他曾与弟弟慧持一同拜在安法师门下,听闻出世间法后感到非常喜悦,感叹九流学派不过是糟粕而已,于是出家。安法师的门徒有数千人,慧远位居首席。后来关中地区发生动乱,安法师遣散了门徒,对他们一一谆谆教诲后让他们离去。慧远离别时,安法师却没有给他留下一句话。慧远感到奇怪,询问原因,安法师说:“对于你,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慧远从荆州出发前往罗浮山。到达浔阳时,他爱上了匡山,便在山的北面建庐而居。太守桓伊为他创建了精舍。
一昔風雷樹鼓沙石。蕩平其基致木于上。時以為神運焉。初太尉陶侃鎮廣州。有漁于海得文殊像送塞溪寺。寺甞經火而像屋無恙。其後侃鎮武昌使人迎之。十輩不能舉。既而叢力致之舟。舟輙沒。遂失其像。時謠曰。侃唯劒雄。像以神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剏寺心祈之。於是像冷然自至。時晉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
一天,狂风暴雨拔起树木,卷起沙石,荡平了地基,并将树木堆叠其上,人们认为这是神的力量所致。当初,太尉陶侃镇守广州时,有渔夫在海中捕获了一尊文殊菩萨像,将其送到塞溪寺。寺庙曾遭遇火灾,但菩萨像的屋子却安然无恙。后来,陶侃镇守武昌,派人去迎接菩萨像,十个人都无法抬起。不久,众人合力将其放到船上,船却立刻沉没,菩萨像也丢失了。当时有民谣说:“陶侃以剑英勇,菩萨像以神力显赫,可以用诚心请来,难以用武力招致。”等到慧远创建寺庙并诚心祈求时,菩萨像便自然降临。当时晋朝国力衰微,而天下的奇才多选择隐居不仕。
若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鴈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士民.季碩等從遠游。并沙門千餘人結白蓮社。於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及聞羅什法師入關。遠望風敘敬遣書通好。詞曰。去歲得姚右軍書。具承德聞。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頃承懷寶來游則一日九馳。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增其勞佇。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薰。摩尼吐曜則眾珍自積。且滿願不專美於絕代。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量衣裁。願登高座為著之。什答曰。既未言面。又文詞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圮絕。傳譯來貺粗述德風。
像彭城的劉遺民、豫章的雷次宗、鴈門的周續之、新蔡的畢頴之、南陽的宗炳、张士民、季碩等人,都跟随遠大师游学。他们连同千余名沙門,共同结成了白蓮社。在无量寿佛像前举行斋戒,立下誓言,期望来生能生于净土。当听说羅什法师进入关中,遠大师便怀着敬意,派遣使者带着书信去表达友好。信中写道:“去年收到姚右军的书信,得知您的德行。仁者您过去在异国他乡,超越了世俗的界限。那时,虽然音译尚未交流,但听闻您的名声便心生喜悦。近来得知您怀有至宝,游历四方,一日之内多次奔驰。徒有欣赏高雅之味的心情,却无法完全表达。目光所及,路途遥远,更增加了等待的辛劳。旃檀香木移植后,即使异物也能散发同样的香气;摩尼宝珠放射光芒,众多珍宝自然聚集。满愿不仅在绝代中独美,龙树岂能独自在前人足迹中行善。现在,我将比量衣裁,希望您能登上高座,为众生讲解。”羅什法师回答说:“我们尚未见面,文词又有很大差异,引导心灵的道路不通畅,理解真意的缘分已断绝。通过传译收到您的赠礼,我只能粗略地描述德风。”
比何如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愽聞辨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凝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譯傳心豈其能盡。粗酧來意耳。損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媿耳。今往常所用鍮石雙口澡鑵可以備法物數也。并遺偈一章曰。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否。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否。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虗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復答以偈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
与何相比,必须具备一种途径来涵盖众多。经文说,最终东方将有護法菩薩出现。努力吧,仁者,好好推广这件事。财富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具备这些的人,道业昌盛;未具备的人,会陷入停滞。仁者已经具备了这些。因此,我通过翻译传达心意,怎能完全表达?这只是粗略地回应来意。你送来的比量衣,裁剪得宜,希望在登上法座时穿着,符合如来的意愿。但人们不称赞物品,反而以此为耻。现在常用的鍮石双口澡鑵,可以作为法物之一。并附上一章偈语:既然已经舍弃了污染和快乐,心是否得到了善的控制?如果心不分散,是否深入了实相?在终究空无的相中,心无所乐。如果喜欢禅定和智慧,这是法性的无照。虚誑等无实,也不是停心之处。仁者所得的法,希望展示其要点。遠回复以偈语说:本端究竟从何而来?起灭有无边际。一丝微动触及境界,成就了这座颓败的山势。
惑想更相乘。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塗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初中國未有涅槃常住之說。但云壽命長劫。遠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哉。乃著法性論。略曰。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羅什見論歎曰。遠未及見經。暗與理會。豈不妙哉。秦王姚興致書餉遠龜茲細縷雜變像以伸[款-士+止]敬。
安城侯姚嵩獻珠像并釋論曰。大智論新記。龍猛所作。法師當冠以敘文。以昭示萬世此道人同所欽聞也。遠以大論文廣。謙讓不諾。乃抄其要為二十卷而別敘之。桓玄輔政。勸安帝沙汰僧尼。詔曰。沙門有能伸述經牒。演說義理。律行修整。可宣寄大化者聽依所習。不者悉令罷道。唯匡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遠以書抵玄。陽縱而陰奪之。遂停其詔。遠甞稽考禪宗別傳之旨源流所自。
及祖師達磨之來遂皆符合云。陶淵明隱居柴桑。從遠問道深相敬仰。謝靈運投名入社。遠拒之不內。及宗炳著明佛論。顏延之析達性論。周顒駮夷夏論。鄭道子著神不滅論。皆稟遠是正焉。至隆安中桓玄重申庾氷之義。欲沙門盡敬王者。朝廷承風旨多與玄合。因以問遠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使朝廷失體也。得八座書。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以釋其疑便當行之。遠答其書并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劇陳所以不拜之意。玄始意堅。及得遠論即緩其事。未幾篡位。乃下書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測。推奉主之情欲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體謙冲。
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安帝避玄還次潯陽。詔遠見于行在。輔國何無忌勸遠一出。遠固辭以疾。帝再詔問勞。勑九江太守歲時送米資奉。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以虎溪為限。弟慧持亦有高行。蓮社眾數千。持居第一座。太尉王珣甞問豫章刺史范。遠公與持孰愈。
曰賢弟兄也。珣曰。但令如弟。所未易有。況復賢耶。遠臨終。其徒進蜜漿者。遠懼違律。令左右撿律。未終卷遂合掌西面而逝。年八十有三。謝靈運製其。有匡山集三十卷行于世。
本朝明教大師契嵩過遠影堂。列六事題之。其辭曰。陸脩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溪。是不以人而棄言也。陶淵明躭湎于酒而與之交。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陀高僧以顯異被擯而延且譽之。恙重有識而矯嫉賢也。謝靈運以心雜不取而果沒于刑。蓋識其器而慎其終也。盧循欲叛而執手求舊。蓋自信道也。桓玄震威而抗對不屈。蓋有大節也。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而苟免。忘義而避疑。好名而昧實。
黨勢而忍孤。飾行而畏累。自是而非人。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孰有夙稟勝德為行耽潔肯交醉卿而高其達乎。孰有屈人師之尊禮斥逐之客而伸其賢乎。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於教而克全終乎。孰有義不避禍敦睦故舊而信道乎。孰有臨將帥之威在殺罰暴虐之際守道不撓而全其節乎。此固遠公識量遠大獨出於古今矣。若其扶荷至教。廣大聖道。垂裕於天人者。非蒙乃能盡之其聖歟賢耶。偉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也。四海秋色。神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人龍僧鳳。長揖巢許。遠公風軌也。白雲丹壑。玉樹瑤草。遠公棲處也。
論曰。去孔子百年而有孟軻。當孟軻時孔子之道幾衰焉。軻於是力行而振起之。自大教東流凡三百年而有遠公。當遠公時沙門盛。然未有特立獨行憲章懿範為天下宗師如遠公者。吾道由之始振。蓋甞謂遠有大功於釋氏。猶孔門之孟子焉。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聞。才藻自負。不委氣于時俗。雖寒餓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謐.丞相桓玄.侍中謝混.太尉劉裕咸嘉其賢。欲相推薦。程之力辭。乃之匡山託于遠公。遠曰。官祿巍巍。何以之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相虧。晉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為哉。遠然其說。大相器厚。太尉裕亦以其志不可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時雷次宗.周續之.畢頴之.張秀實.宗炳等同依遠公。遠曰。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遊乎。有心焉當加勉勵。無宜後也。以程之最文。使誌其事。號蓮社誓文。其辭曰。
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真感幽興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正信之士雷次宗.劉程之等百有二十三人。集于盧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惟茲一會之眾。夫緣化之理既明。而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二報之相催。知險阻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無方則渺茫河津。今幸以不謀而感。僉心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夢。欣懽百於子來。
於是雲圖表暉景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啟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克心克念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然景績參差功福不一。雖晨期云同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然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游絕域。其有警世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於雲嶠。忘兼全於幽谷。先進後升勉思彚征之道。然後妙觀大儀啟心真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籍芙蕖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靈衣於八極。汍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途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而繼軌。指太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
程之自於西林北別立禪房。養志安貧。研精玄理。精勤不倦。具持禁戒。宗張等咸歎仰之。日專坐禪。始涉半歲即於定中見佛光照大地皆真金色。既出定已愈益怡悅。居山十五年又於念佛中見彌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燭。垂手慰接以臨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陳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耶。俄而佛摩其頂。引伽梨以覆之。習日念佛又見身入七寶池。池有蓮華皆青白相間。
其水湛湛若無畔岸。中有一人項有圓光題卍字。指池謂程之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遂掬飲之。甘美非常。及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歎曰。此吾淨土之緣至矣。誰致六和之眾與我證明。廬阜諸僧既而皆集。程之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無量壽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乃供養阿彌陀佛。然後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至於十方佛菩薩。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乃與眾上人敘別。西向端坐斂手而逝。年五十九。周續之.宗炳.雷次宗等。南史有傳。同修蓮社。世號十八賢。唐白樂天廬山草堂記云。昔永遠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
太元初。符秦盛時德星屢現。太史奏。外國當有智人入輔。及秦王攻襄陽得法師道安。喜以為應。安謙讓不敢當。因勸秦主迎龜茲國法師鳩摩羅什。堅從之。即遣驍騎將軍呂光以鐵騎七萬伐龜茲。謂曰。若獲羅什。馳驛送歸。光軍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運替矣。有勍敵從日下來。宜供承之。勿抗其鋒。純不納。拒之。大為光所破。遂獲羅什。光見什齒少。凡人戲之。妻以龜茲王女。什苦辭以為不可。光飲以醇酒。同閉室中。遂為所逼。及光還而符堅已敗。因僭王姑臧。父子相繼。皆庸材不知道。什蘊深解。混居其國亡所宣化。秦主姚萇者。西戎羗也。
符堅之敗。萇為宿將。率其部屬反叛。堅與之戰不利。遂為萇縊殺之于佛寺。萇襲其位。都雍關。改長安為常安。在御八年。符堅領鬼兵白日入宮刺中其陰。出血石餘而崩。子興即位。降帝號而稱天王。未幾干戈寢息風化大行。嘉祥沓現。及樹連理剏生於殿庭。咸謂智人入國之瑞。乃遣姚碩德伐涼呂隆。迎羅什法師至。秦主深加禮遇。侍以國師。大闡經論。震旦宣譯至符秦并什法師等。兩朝出經律論三藏凡八百餘卷云。
隆安四年。姚秦天王於西內剏逍遙園。命法師羅什宣譯眾經。皆所暗誦。秦主機政之暇。躬與什對譯。尋覽舊經多所紕繆。什正之。沙門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傳受其旨。更出經論凡三百餘卷。沙門慧叡精識遠到。隨什傳寫。每與叡言。西方辭體特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管絃為善。凡覲王者必有贊德經偈。皆其式也。什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隨母出家。徧游西域淹貫群籍。
尤善大乘志存敷述。甞歎曰。吾著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比也。時無深識者。因悽然而止。獨與秦王著實相論二卷。甞講經草堂寺。王及朝臣沙門數千眾肅容觀聽。王謂曰。法師才明超悟。海內無雙。可使法種不嗣哉。遂以宮女十輩逼令受之。什亦曰。每講有二小兒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房。別立廨舍。諸僧有妨之者。什聚針盈鉢謂曰。若相効能食此者。乃可畜室耳。舉已進針如常饍。諸僧愧止。初在龜茲。隣國諸王會同每請什說法。必跪伏座前。命什踐其肩而登座。甞與母謁大月支國北山尊者。北山謂其母曰。善護此沙彌。年三十五毗尼無缺。
度人如優波鞠多。不爾正俊法師耳。杯度比丘在彭城聞什入關。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年矣。相見杳然。未期遲於來世耳。居秦才九年而疾。口出三番神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集眾告別曰。因法相逢。殊未盡心。方復後世。惻愴可言。自以闇短謬充傳譯。所出經論唯十誦律未及刪繁。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闍維日舌果若紅蓮色而不壞云。
論曰。漢光武生於南陽而南陽無賤士。羅什至關中而奇才畢集。經稱聖賢出世皆有因中同行開士隨從下生。以佐佑其化。信不誣矣。方魏晉已來。大法草昧。西域沙門至者例以神迹顯化中國。雖有奇傑間出。然多囿情外學。迨什公之來。然後大法淵源始醇。學者得以盡心方等而蔑視老莊。葢什公有力於法門。豈小補哉。特以夙障之累。致其居關中才九載。所蘊十未行一而不克壽。秦王有致什之功而弗能成其美。嗚呼。使什公峻德梵行副其所蘊。獲永天年。以光大教之序。雖彌勒出世尚何加焉。
法師道[(丰*力)/石]以奉律精苦為秦主所重。自什公入關。僧尼以萬數。頗多愆濫。秦主患之。遂置僧正。下詔曰。大法東遷於今為極。僧尼多宜設綱領。宣授遠規以濟頹緒。
[(丰*力)/石]法師早有學誼。晚以德稱。可為國僧正。給輿吏力資侍中秩。傳詔羊車各二人。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尋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
時師子國有婆羅門號聰明。為異道之宗。聞什在關中。其書至。乞與僧辨論。關中沙門相視缺然。什謂法師道融曰。子可以當之。融[(厂@((既-旡)-日+口))*頁]外道經書。未讀乃密使人錄其書目。一覽即誦。剋日議論。秦主與公卿大集。婆羅門以能愽觀為誇。融數其書并秦地經史三倍之。什乘勝嘲曰。卿乃未聞大秦有愽學者乎。敢輕遠來。於是婆羅門愧服。再拜融足下而去。
法師道恒。幼事後母以孝聞。母亡去為沙門。從什公游。什愛其才。與道標齊名。秦主雅聞二人有經綸術業。令尚書姚顯宣旨敦勉罷道輔政。恒標抗表陳情。略曰。漢光武成嚴陵之節。魏文帝全管寧之高。陛下天縱之聖。議論每欲遠輩堯舜。今乃冠巾兩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之下乎。復命什[(丰*力)/石]等勉諭之。必欲遂其心。
[(丰*力)/石]等奉章敘其事。略曰。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恒標業已毀除鬚髮。著不正之衣。今使處簪紳之朝。非其志也。且大秦龍興異才輩出。如恒標等未為卓越。王又下書。於是舉眾懇乞乃得寢。恒歎曰。名進真道之累。乃與標去。入琅邪山終世不出。
法師僧叡。幼有盛名。及從羅什受業。妙悟絕倫。秦王甞問司徒姚嵩曰。叡公誰可比。嵩曰。未見歸宿。及朝會公卿大集。叡風神朗徹。王指以謂嵩曰。四海僧望也。叡講成實論。什公曰。此諍論中有七處破毗曇。子能辨乎。叡舉以應問。皆當其意。什歎曰。子真精識。傳譯有賞音。吾何恨焉。
法師僧肇。幼家貧為人傭書。遂博觀子史。尤善莊老。蓋其粗也。年二十為沙門。名震三輔。什公在姑臧。肇走依之。什與語。驚曰法中龍象也。及歸關中詳定經論。四方學者輻湊而至。設難交攻。肇迎刃而解。皆出意表。著般若無知論。什覽之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傳其論至匡山。劉遺民以似遠公。公撫髀歎息。以為未甞有也。復著物不遷等論。皆妙盡精微。秦主尤重其筆札。勑傳布中外。肇卒年三十有二。當時惜其早世云。
論曰。明白覺範曰。鳩摩羅什至關中而奇才畢集。於是大法興。觀其總領庶務有道[(丰*力)/石]。精義入神有僧肇.道生。以智禦侮有道融。以辭飾經有僧叡。至於機辯驚群如曇影。抗志不回如道標.道恒者。尚多有焉。夫蚿折足而猶行。輔之者眾也。明白以折足致譏於什。而歸功眾哲。豈知言矣。夫至如生肇二師頓悟本性契佛心宗藻火大教。其書具在。又奚止精義入神而已哉。
永興元年。天竺尊者弗多羅至秦。義學沙門數百人從之。於中寺出十誦梵本。什公飜譯及半而弗多卒。會沙門曇摩流支至。亦善毗尼。匡山遠公聞而喜。走書關中勸流支出其律足成之。流支乃與什公續而終焉。律儀大備自此而始。
天竺尊者佛陀耶舍至姑臧。聞什公受秦宮女。歎曰。什如好綿。其可使入棘刺乎。什聞耶舍為己遠來。恐相失而返。勸秦王迎之。使至。耶舍曰。明旨遠降。便當驛馳。副檀越待士之勤。脫如見禮羅什。則貧道當在北山北矣。使還。王欽佇不已。復遣使盡禮致之。耶舍乃肯來。王郊迎。別剏精舍處之。供設如王者。耶舍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善毗婆沙論而髭赤。時號赤髭毗婆沙。後游匡山。為遠公所重。躬自負鐵於紫霄峰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今存焉。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