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懺法

清 繼僧著1卷CBETA X1490少于一万字 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1490-A 舍利靈應序
天地之理。與聖賢之道。有可測者。有不可測者。可測者。古今智愚之所共知。不可測者。雖學窺聖域。才貫百家。亦不能明其萬一。予於戊戌之春。偶過福國精舍。訪濟生禪師因晤。聲碧和尚。聽其言詞。殆禪門高尚士乎。濟公與聲和尚。為同學友。濟公唱道江。聲和尚則屏迹天台。刺血書華嚴。精誠之至。忽於筆端。現一舍利。和尚動容。為予告焉。予方抱微疴。治以符水殊驗。
天地间的道理和圣贤的教诲,有些是可以被理解的,有些则是难以捉摸的。那些可以被理解的,是古往今来智者和普通人共同知晓的。而那些难以捉摸的,即便是那些深入研究圣贤领域、精通百家学问的人,也无法完全理解其万分之一。我在戊戌年的春天,偶然路过福国精舍,拜访了济生禅师,因此遇见了声碧和尚。听他说话,几乎可以认定他是一位高尚的禅门人士。济公和声和尚是同学,济公在邦江传道,而声和尚则隐居在天台,用血书写《华严经》,他的虔诚至极,忽然在笔端出现了一颗舍利。和尚对此感到惊讶,于是告诉我这件事。我当时正有点小病,用符水治疗,效果非常好。
予問之曰。筆端之所現者。果舍利乎。聲和尚曰。當日現於筆端者。乃真舍利也。且舍利未甞不可見於今日也。三日後當至矣。予曰。唯唯否否。越三日後。聲和尚問曰。昨見舍利乎。予曰。秋高氣清。彩雲繚繞。此日之所見。以云舍利則未也。和尚曰。此即所謂舍利耳。請細陳其說。夫舍利者梵語也。唐言身骨。如來入滅。將四千載。金色之體。已不可覩。舍利宛然存焉。金塔所供者。計八萬四千。今四明育王所供。僅見其一。即吳之康僧。來自西域。其求舍利。亦以三七成功。迄今韞於浮屠不可復覩。若其現相之奇。種種非一。或起赤色。或發碧光。或現貫珠。或顯聖像。誠亦不可枚舉。昨所覩彩雲。非舍利而何。夫前於筆端一見之。今於秋旻一見之奇矣。予曰。有可測者。有不可測者。所謂舍利洵非予之所能測。而前之見於筆端者。其舍利耶。今之見於秋旻者。其舍利耶。予因和尚之請。而即以其問答者。詳以述之。
我问他:"笔端出现的,真的是舍利吗?"声和尚回答说:"那天在笔端出现的,是真正的舍利。而且舍利并不是不能在今天出现。三天后它应该会到来。"我说:"是的,但也不一定。"过了三天后,声和尚问我:"昨天你看到舍利了吗?"我说:"秋天的天空高远,彩云缭绕,这是我昨天所看到的。如果说是舍利,那还没有。"和尚说:"这就是所谓的舍利。请让我详细地解释。舍利是梵语,唐代的意思是身体骨骼。如来入灭已经将近四千年了,金色的身体已经看不见了,但舍利依然存在。金塔供奉的,大约有八万四千颗。现在四明的育王所供奉的,只看到了其中一颗。那就是吴地的康僧,他从西域来,他寻求舍利,也是在三七二十一天之后成功的。到现在,舍利被珍藏在佛塔中,不再能被看到。至于它出现的奇异现象,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有的呈现赤色,有的发出碧光,有的像一串珠子,有的显现出圣像,确实无法一一列举。昨天所看到的彩云,难道不是舍利吗?之前在笔端看到一次,现在在秋天的天空中又看到一次,真是奇异啊。"我说:"有些是可以被理解的,有些则是难以捉摸的。所谓的舍利,确实不是我所能预测的。而之前在笔端看到的,是舍利吗?现在在秋天的天空中看到的,是舍利吗?我因为和尚的请求,就以他的问题和回答,详细地记录下来。"
旹大清康熙歲次戊戌中秋前三日勞山李照拜手書
康熙年间,戊戌年中秋前三天,劳山的李照恭敬地书写。
No. 1490-B 舍利懺緣起序
葢聞。古之能動天地。而格鬼神者。一至誠而已。是以上善之士。有感必通。其備入典冊之繁。殆亦不勝屈指。至於道德超邁者。迴出常流而所為又非淺識之所能窺及乎。昭於神應。又為世之罕見而鮮聞者。則吾於聲碧和尚。不能無說焉。憶余與師同侍先師於虎丘。而師於疇昔所履之行。沉潛曠達。已為一眾之所奇。其於忘身為道之苦心。又非泛泛之可及也。既隱天台。蟬蛻人世。乃修一切秘密法門。上酹先聖之弘慈。下啟含生之昏昧。仍復精誠刺血。手錄華嚴并及法華楞嚴一切大椉經等。雖祁寒溽暑。無日間之。其持念之誠。守道之固。為何如哉。
据说,古代能够感动天地、感化鬼神的人,仅凭一颗至诚的心。因此,那些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一旦有所感应,必定能够通达。他们的行为被详细记载在典籍之中,数不胜数。至于那些道德超越常人的人,他们的行为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他们所展现的神应,也是世间罕见且少有人知的。因此,我不得不谈谈声碧和尚。记得我和师父一起在虎丘侍奉先师,师父过去的行为,深沉而豁达,已经让众人感到惊奇。他为了道业而忘我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他隐居在天台山,超脱尘世,修行所有深奥的法门,向上致敬先圣的广大慈悲,向下启迪众生的愚昧。他还以极大的诚意刺血,亲手抄写《华严经》以及《法华经》、《楞严经》等所有重要的佛经。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不间断地修行。他持念的真诚,坚守道义的坚定,是怎样的呢?
其書十信品時。禪慧益明。倍加精進。乃感天雨。大米地產蓮華。復於筆尖。頓獲舍利。其瑞應之奇。非世所有足。使見者莫不仰羨。舒誠傳布遐邇。以為靈異。如是必果位人也。師由是益事。韜晦乃懷。所得舍利。徧謁名山。至戊戌春。始訪予於江福國。因出所得舍利觀之。予即懇留常住復營銅塔供之。師乃慨然嘆曰。余意欲歸受業供奉。即今緣在於此。不可移也。則予當捨身復求之。
当他撰写《十信品》时,禅定与智慧更加明亮,精进加倍,感动了天降甘露,大地生长出大米和莲花。甚至在笔尖上,突然得到了舍利。这种吉祥的征兆是世间罕见的,足以让见到的人心生敬仰。他们真诚地传播这个消息,远近皆知,认为这是灵异之事。这样的人必定是已经达到果位的人。因此,师父更加致力于修行,隐藏自己的才华。他得到的舍利,遍访名山。到了戊戌年春天,他首次拜访我在邦江福国。他拿出他得到的舍利给我看。我恳请他留下来常住,并建造铜塔供奉舍利。师父感慨地说:“我本想回去继续我的修行,但现在缘分就在这里,不能改变了。”那么,我应该舍弃身体,再次寻求它。
於是掩關於予之北。方丈日夜。翹勤禮佛。然臂復誦。大寶廣愽。隨心陀羅尼。刻日求之。至期果應。四眾觀者。如水之歸海。凡有咨詢於師者。莫不嘖嘖稱奇。即維揚之。當事紳衿。皆歸敬之。噫嘻如師之所為。可謂道振一時矣。而師猶復運慈心。以為舍利所在之處。如佛無異。既獲非常之緣。又豈可不修佛事。以廣之乎。乃稽古考今。立為懺法。以舍利為主。以神呪為功。欲使一切眾等。勤而行之。滅一切罪。滿一切願也。嗚呼時丁像季。佛道久淹。匪仗勝緣。
于是,他在我的北方闭关,方丈日夜勤奋地礼佛。他手臂上的经文,背诵着《大宝广博》和《随心陀罗尼》。他每天都虔诚地祈求,到了期限,果然应验了。四众的观众,像水归大海一样聚集。凡是向师父请教的人,无不啧啧称奇。即使是维扬的绅士,也都对他表示敬意。像师父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一时的道振。然而,师父仍然运用慈心,认为舍利所在的地方,与佛无异。既然得到了非凡的缘分,又怎能不修行佛事,以扩大它呢?于是,他考察古今,创立了忏悔法。以舍利为主,以神咒为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勤奋地修行,消除一切罪过,满足一切愿望。唉,现在是像季,佛道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如果不依靠胜缘,怎么能呢?
曷由振若師者。可謂揭常夜之雲。而出昏衢之月。慈光普被。引領羣機。廣播德風。瀰漫六合。後之依懺法而得三昧者。自能紹先哲之風。弘普利之道。又豈止動天地。格鬼神而已哉。
为何能够振作并提拔像老师这样的人呢?可以比喻为揭开长夜的云层,让昏暗的衢路显现出月亮。慈悲的光芒普遍照耀,引导着各种不同的根性或机缘,广泛传播着德行之风,弥漫于天地之间。后来那些依照懺法而得到三昧的人,自然能够继承先哲的风范,弘扬普遍利益的道路。这又何止是感动天地,使鬼神敬服而已呢。
邗江福國元度拜題
邗江福国元度拜题
No. 1490-C
靈知之性。含褁太虗。妙覺之真。包羅沙界。水結為氷。凡愚失其洞照雲開見月聖智。得其高明。必使長空。皎鏡不起。癡雲方期大海無風。平澄識浪蚩之氓。甘嬰愛綱瞿瞿之士。未免形累。所以世尊示現中天高步三界之表。俯應羣機之欲。四十九年。說法度生。雙林子夜。入正涅槃。憫茲末劫。欲益未來。碎金剛體。成設利羅。八國所分。各起塔廟。兩間所秘。咸有道場。
灵性的本质,包容着宇宙的广阔。妙觉的真理,覆盖着无数的世界。水凝结成冰,凡夫俗子失去了透彻的洞察;云开见月,圣者的智慧得以显现。他们获得高明的智慧,必定使长空无云,皎洁的镜子不起波澜。愚痴的民众,沉溺于爱欲的网中;那些孜孜不倦的修行者,也难免受到形体的束缚。因此,世尊在中天显现,超越三界的束缚,俯身应众生的愿望,四十九年说法度化众生。在双林的子夜,进入真正的涅槃。怜悯这末法时期,希望利益未来,将金刚不坏之身化为舍利,八国分得,各自建立塔庙。两间所秘,都有道场。
精誠三七銅瓶發響。於康僧齋戒六時。玉碗流光。於隋帝舉其瑞應。不可殫述。(僧)髫年入道。既冠參方。乃於乙酉之春二月之望。匿影台山。挂笠華頂。長跪佛前。志心發願。檀煙凝座。寶鉢映沉水之光。華蕋含香。金刀剖偃月之血。展剡溪藤。磨端石硯。落紅點點飛霞襯蛺蝶之衣。濃綠垂垂。鳴泉和猿猱之嘯。書至經談二會文演十信。頻感天雨玉米。砌湧白華。筆端吐舍利之祥。几上列貝多之帙。末世所無得。未曾有經圓八十一卷。歲歷兩周寒暑。
精诚的修行,三七日铜瓶发出声响。在康僧的斋戒中,六时不断。玉碗流转着光芒,在隋帝的瑞应中,其祥瑞无法详尽描述。(僧)少年时入道,成年后参访各方。在乙酉年的春天,二月十五日,隐匿在台山,挂笠于华顶。长跪在佛前,诚心发愿。檀香的烟凝聚在座位上,宝钵映照着沉水的光芒。花蕾含着香气,金刀切开偃月的血。展开剡溪的藤条,磨着端石的砚台。落红点点,飞霞映衬着蝴蝶的衣裳。浓绿垂垂,鸣泉和着猿猴的啸声。书写至经谈二会,文演十信。频繁感应天降玉米,砌石涌出白花。笔端吐出舍利的吉祥,几上排列着贝多的经卷。末世所无得,未曾有经圆满八十一卷。岁月历经两年的寒暑。
自爾已後。移錫遍遊。六月披裘。朝嚼峨嵋之雪。千巖倚杖。暮躡臺山之氷。衡峰芋火。嬾瓚同煨。雞足禪心。頭陀獨笑。歲在戊戌。日躔大梁。行至江福國精舍堂頭。有同參之誼率眾。相留鹺臺。悟宿世之緣。盡誠供養。於是四十九日。結壇行道。五月望旦。舍利垂降。萬眾稽首。千部迴心鑄雙塔。以奉金骨搆一閣以禮。琅函大江。左右同仰。真儀小院。深栖重開法社吉雲。盤旋於制底之頂。香風飄拂於脫闍之鈴。道力無邊。願輪已轉。靈通昭著。妙應密迴。仰酧我佛濟度之深慈上祝皇家綿長之福祚。功歸檀信澤衍大千。茲因懺文付刻。謹序緣起於首。敢告同志。盡形修敬云爾。
自那以后,他带着锡杖四处游历。六月里穿着皮裘,早晨品尝峨眉山的雪水。依靠着千岩,傍晚踏着泰山的冰层。在衡山的高峰上,他与懒瓚一同烤火,用鸡足山的禅心,独自笑着。那年是戊戌年,太阳运行至大梁。他行至邦江福国的精舍堂头,有同参的友谊,带领众人,挽留在鹺台。领悟宿世的因缘,竭诚供养。于是在四十九日里,设立坛场,行道修行。五月十五日的清晨,舍利子降临,万众叩首。千部经文回心转意,铸造双塔,以供奉佛舍利。构建一座阁楼以礼拜。琅函大江,左右共同仰望。真仪小院,深居简出,重新开启法社,吉祥的云彩盘旋在制底之顶。香风轻拂着解脱之铃。道力无边,愿轮已经转动。灵异昭著,妙应密回。仰望回报我佛的深厚慈悲,上祝皇家的绵长福祚。功德归于施主,恩泽广泛至大千世界。因此,懺文付刻,谨将缘起记于篇首。敢告同志,尽形寿修敬于此。
古吳深栖繼僧自述
古代吴地深处,僧人繼僧自我叙述。
舍利懺法目次
第一嚴潔道場
第二預行方便
第三正明修意
第四燒香散華
第五端申禮請
第六至心讚歎
第七投誠禮佛
第八具通懺悔
第九恭敬呪心
第十發願回向
舍利懺法目次(終)
舍利懺法
天台沙門 繼僧 著
定山比丘 嚴章 校
將行此懺分為十科演之。
第一嚴潔道場
原大道場建立。當以清淨為先。庶幾因境攝心。梵行方可成就。欲立懺壇。當於幽靜之處。新搆堂室(舊室亦無礙)。剷去舊土。復於淨處。取無瓦石。新土用填其地。以香水和塗。極令嚴淨。上懸白綾寶蓋。稱壇大小蓋內懸軒轅鏡蓋邊懸五色纓絡。復於蓋中。懸五色寶旛。徧室懸諸繒。
綵旛華(所懸之華。并宜大小。參差方合天人散華之狀)。壇中供釋迦牟尼佛。作說法相。左邊供金剛手菩薩。作忿怒形。右手執金剛杵。左手持白拂。右邊供摩尼金剛菩薩。左手持寶珠。
右手執白拂(如無二菩薩相。亦無妨○依經宜作畫相。左右復有天王天女等形)像前列眾好華。
并爐臺莊嚴等事(須雅重如法)壇心供舍利寶塔(無亦無妨。宜作一畫塔相)壇中周設薦席(慮地[(白-日+田)/廾]溼)軟以絮褥(不用氍瑜氈屬。蓋以佛頂經遮止故也)齋壇周懸紗幔。
禁一切人不得入也。禮懺行人。著新淨衣(如無新衣。浣染亦可薰沐為主)浴後披著。方入道場。淨鞋齊整。不得雜亂(入壇時次次而脫出壇復穿)其大解時須換故。衣沐浴後。仍著淨衣。終期如是。日日當營。新採名華。及種種佳蔬鮮果。供養三寶。務須竭盡。精誠方有感。降壇中二十四人。以還多則不可。
第二預行方便
禮懺行人。將入道場。身心散亂。須預行方便之法。當七日營別室。不得與道場。同處日夜。調習懺文。極令精熟。為主懺者。當與道侶。平心靜氣。發明懺意。并出入起止之儀。梵音高下之節(全以和順為妙)。亦通染浣紉縫。及期中所應辦事。其餘治生雜務。一切外緣。即時屏息。但念精誠。禮懺呪心。圓滿必得親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必蒙灌頂授記。所求如願。皆獲如意。不得一念。
思憶五塵(色聲香味觸)。勤息三毒(貪嗔癡)。永絕愛欲。當人各有無始以來妄想惡習。應須作法捨離。方不為懺中障礙。行人當觀何戒。不嚴速求改悔。何習偏重。呵去調停。苟能三業清淨(身口意)。則感應道交。自獲圓滿如願也。
第三正明修意
考夫諸懺。各有緣起。各有所宗。大悲懺。依大悲經而造。為欲滅一切罪。圓成無上道故。淨土懺。依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鼓音王經。佛說阿彌陀經而造。為欲消除諸障求。生極樂。得不退故。行願懺。依華嚴經而造。為欲滿足十大願王。直超佛果故。藥師懺。依藥師經而造。為欲消除災厄。續命延壽。早登佛位故。梁王懺。為郗氏之苦。勅諸法師。採集大乘諸經而造。
為欲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慈悲水懺。亦緣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洗除冤業。廣依大乘諸經而造。為欲釋一切罪。得證菩提故。其餘楞嚴懺。報恩懺。地藏懺等。莫不各有所宗也。今此舍利懺法。蓋此舍利感降。謹依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而造。為欲滅除一切重障。疾得無上菩提。親見十方諸佛。得滿一切所求故。經云。若人纔聞此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名字。除滅一切惡趣。纔憶念此陀羅尼者。則為以諸微妙香華。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若能纔誦。即得不退轉無上正覺。乃至百劫千劫百千劫一切如來。不能讚嘆。盡其功能。此陀羅尼。
有大威力。一切諸魔。終不能作其障礙。一切冤家。惡友鬼神。藥叉羅剎。人非人等。不得其便。增長無量善根。若纔念此陀羅尼者。獲福無量。何況久能誦持。其福。不可校量。乃至誦滿一萬遍者。一切所求之事。皆得成就。是故謹依本經。立為懺法。欲使修道者。行少善根。獲大福利。現前見佛。得獲灌頂較之諸懺。誠為捷要也。所貴行之精專一心感格。必獲如願。謹按懺期。依大集經。則七七日。準法華經。則三七日。又鼓音王經大彌陀經。則十日十夜。小彌陀經。則七日七夜。
以此四等為期(其餘五日三日。亦通方便)行人當一心一意。滿七七日。乃至三七。一七晝夜。六時虔誠。禮佛誦陀羅尼。或坐或行。莫令散亂。不得接對外人。語論戲笑。放逸睡眠。托事延緩。當俯仰瞬。息繫念呪。心為求感應。一心精進○問行法既多。云何一心○答有理有事。既入道場。身心收攝。如長空月。隨處應緣。而本體不動名理。一心如禮佛時。不念餘法。但專禮佛持呪時。心憶餘文。但專持呪。其餘諸法。悉亦如是名事。一心但得一心。必克如願。
將臨懺期。隔宿嚴淨。取淨水持大悲呪。二十一遍。散灑方隅為界。
第四燒香散華
(已淨三業入道場。拈香訖當正立。作如是思惟。我為眾生。發菩提心。有所求願故。須總論三寶。廣修供養三寶。垂慈必當念我。隨我所求。證知我願。先當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
(禮已燒香散華首者白云)
是諸眾等。各各長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眾和云)十方法界三寶(各執手爐廣運供養唱云)
住在於十方 諸佛攝受我 徧在於十方
過去及現在 未來諸世尊 菩薩威德者
我今悉皆禮(拜下想云)
(我此香華徧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肴饌。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剎。旋轉無礙互莊嚴。徧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徧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想。已起立云)
供養已。一切恭敬(一拜)
第五端申禮請
(上來運想。供養已畢。此復添香。長跪執爐。起殷重心。偏請三寶。光降道場。不可輕忽。延屈至尊。當三業澄清。一心奉請。若不爾者。虗文無益。應想一切如來。并諸菩薩。隨其方面。領諸眷屬。入我道場。如住目前。不得如彈指頃。起於雜念初入時。迎請餘時不用唱云)
一心奉請現坐道場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釋迦是我等師。說大乘經。令我修此善法。當運心感此恩德。下去例為三請。每一請時。執爐拜下想云三業真性如虗空。釋迦如來亦如是。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
一心奉請東方滿月世界消災延壽熾盛光王世尊
偈同改名前但下同
一心奉請西方教主接引導師無量壽世尊
一心奉請南方寶生世尊
一心奉請北方微妙勝世尊
一心奉請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世尊
一心奉請種種摩尼清淨建立世尊
一心奉請普現色身光世尊
一心奉請定光世尊
一心奉請相好光明世尊妙音勝世尊
一心奉請無量音聲世尊
一心奉請大通智勝世尊
一心奉請解脫王世尊美音王世尊
一心奉請清淨世尊清淨施世尊
一心奉請威德自在王世尊謗不動世尊
一心奉請彌勒世尊舍利光王世尊
一心奉請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奉請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奉請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舍利寶
一心奉請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摩
訶薩
一心奉請大行普賢王菩薩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大慈悲佛母摩耶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虗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安住地神菩薩婆刪婆演帝夜神菩薩摩
訶薩
一心奉請金剛手秘密王菩薩善現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淨諸業障菩薩清淨慧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普眼菩薩善會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圓滿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歷代祖師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大聲聞
緣覺賢聖僧
眾唱云
一心奉請大梵天王帝釋尊天護世四王欲色無色
諸大天王獲佛舍利壇塔伽藍守護持呪諸善神
王海龍八部天曹地府水陸空行一切神祇并諸
眷屬
上所奉請釋迦牟尼文佛。東方世界藥師尊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十方諸大菩薩。一切聖賢。惟願不捨慈悲。納此微誠。他心圓鑑。道眼遙明。不離真際。降此道場。安住法座。攝取我等。(一拜)證知善法。行願圓成。諸天魔梵。護法善神龍鬼等眾。一切聖賢。隨我請來。監守道場。擁護清淨。同成善行。
(起立整衣。舉三歸畢。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壇入觀堂。香完自便)
(此下正明禮懺餘時皆從此起)
第六至心讚歎
(堂中鳴鐘齊集端秉一心運想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入壇就位舉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
一禮已燒香散華首者白云
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十方法界三寶(各執手爐廣運供養唱云)
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量聲聞眾。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臺。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拜下想云)
(惟願香華徧塵剎。供養十方三寶尊。梵天音樂。及名香寶衣寶饍。無邊際一切塵剎。悉莊嚴。我身皆徃修供養乃至盡於未來劫。我此供養無間斷。為求三寶。大慈悲廣度眾生。成佛果)
供養已。一切恭敬(一拜已跪唱云)
稽首十方大覺尊。一切尊法諸菩薩。歸命金剛舍利塔。大寶廣博陀羅尼。敬運一心。修諸善法。神呪功德有大威。能降伏一切魔軍。滅除無間重罪。能令現前身心。親見十方諸佛。并見一切佛土。憶知無量宿命。如來灌頂。福慧難量。龍天歸敬。神鬼欽崇。所有一切求願。畢竟圓成。普利眾生。廣度羣品。是故我等頂禮奉行(一拜起立拈香)
第七投誠禮佛
一心頂禮現坐道場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此是懺主應三禮
一心頂禮東方滿月消災延壽熾盛光王世尊。
偈同前。但改藥師如來影現中。下去倣此改名
一心頂禮西方教主接引導師無量壽世尊
一心頂禮南方寶生世尊
一心頂禮北方微妙勝世尊
一心頂禮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世尊。
一心頂禮種種摩尼清淨建立世尊。
一心頂禮普現色身光世尊。
一心頂禮定光世尊
一心頂禮相好光明世尊妙音勝世尊
一心頂禮無量音聲王世尊
一心頂禮大通智勝世尊
一心頂禮解脫王世尊美音王世尊
一心頂禮清淨世尊清淨施世尊
一心頂禮威德自在王世尊謗不動世尊
一心頂禮彌勒世尊舍利光王世尊
一心頂禮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頂禮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
一心頂禮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舍利寶
一心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摩
訶薩
一心頂禮大行普賢王菩薩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大慈悲佛母摩耶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虗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安住地神菩薩婆刪婆演帝夜神菩薩摩
訶薩
一心頂禮金剛手祕密王菩薩善現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淨諸業障菩薩清淨慧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普現菩薩善會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圓滿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歷代祖師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盡虗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大聲聞
緣覺賢聖僧
一心奉為大梵天王帝釋尊天護世四王欲色無色
諸大天王護佛舍利壇塔伽藍守護持呪諸善神
王海龍八部天曹地府水陸空行一切靈祇并諸
眷屬頂禮三寶
第八具通懺悔(眾唱云)
敬為十方世界六道眾生歸投三寶求哀懺悔(執爐下拜想云)
(無始以來。我與眾生。背真向妄。汩沒塵勞。輪迴六道。無有出期。不遇明師。不敬三寶。廣造眾惡。不畏三塗。不信因果。無慚愧心。由是之故。沒於三界。故於今日。恭對諸佛。舍利塔前。生大慚愧。廣明因果。起大怖畏。歸敬三寶。發露懺悔。斷過去惡。勤修善法。自今以往。求道不退。為求菩提。廣利眾生。十方諸佛。有大慈悲。聽我懺悔。皆得清淨)
(想已唱云)
比丘(某甲)等。與一切眾生。本性清淨。廓徹圓明。包含萬德。至妙至真。諸佛同知。萬物同靈。皆緣無始妄想。執著奔馳。如沙亂水。昏濁無明。隨煩惱性。造諸惡業。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非破三寶。污梵行人。侵凌常住。壞和合僧。不淨說法。非律教人。覆諱過失。資縱貪嗔。內貪利養。外現威儀。破戒亂法。違逆師尊。無慙無恥。惡心熾然。如是重輕等罪。說莫能窮。由是因緣。命終當墮無間地獄。猛火刀山。備嬰眾苦。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復於今日。眾苦縈身。疾病煩惱。障我修行。今對舍利寶塔釋迦本師(一拜)。并與十方諸佛。作我慈父。哀憫我等。起大悲心。受我懺悔。重罪得滅。諸惡消除。令我身心清淨。飽沾法味。誦持秘密陀羅尼。證入一切功德海。所有誓願。滿足圓成(起云)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一拜)
第九恭持呪心(首者白云)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我今說此陀羅尼教王。此陀羅尼能成就無上菩提。若有受持。能除一切罪業。身得清淨。或有求長壽者。求富饒者。求官位者。求男女者。求生十方諸佛國者。乃至一切所求之事。皆得成就。即說陀羅尼曰。
曩莫薩嚩怛佗(引)孽多南(引)(一) 唵(二) 尾補攞孽陛(三) 摩尼鉢囉(二合)(四) 怛佗多(五) 你捺捨寧(六) 摩抳摩抳(七) 蘇(上)鉢囉(二合)(八) 尾摩黎(九) 娑(引)孽囉(十) 儼鼻[口*(上/矢)*(入/米)](十一) 吽(十二) 吽(十三) 入嚩(二合)(十四) 沒尾盧抧帝(十五) 麌呬夜(二合)地瑟恥(二合)(上)孽陛(十六) 娑嚩(二合)(引)(十七)
(或一百八徧或四十九徧)(遶壇畢首者白云)
爾時世尊。說此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根本陀羅尼已。於此大地。六種震動。雨大寶雨。及大寶華。一切所來大眾。咸皆歡喜。歎未曾有。能令一切善法。皆悉成就。證得十地(一拜)
第十發願回向(眾跪唱云)
比丘(某甲)等。至心發願。願承諸佛之慈悲。身心悅豫。敬藉呪心之威德。福慧圓增。仰憑舍利。神光燭我菩提之路。得值本師弘誓。攝歸正覺之門。諸根聰利。正念昭然。六度圓修。諸緣解脫。所冀自他。受用到處。全彰現前依正莊嚴。隨時具足棲心禪觀。掃蕩魔軍。安住道場。演揚妙義。得大智而兼行大行。親承文殊普賢。滿大願以并運大悲。克紹觀音地藏。廣作佛事。普利眾生。證入神通。圓登佛果。更願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同登安樂之場。共會無為之舍。凡有志願。必使從心。欲冀官尊壽永祿位增。而身若金剛。若祈財富英男庫藏盈。而家多玉樹。以至命終之後。往生淨土之鄉。再願三途惡道。息苦停酸。以我所修善根。均濟彼等。皆出輪迴。生極樂國。虗空有盡。我願無涯望佛垂慈證明攝受。
發願已。皈命禮三寶(一拜)
(起立寧神整衣添香首者。作梵眾和云)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執爐問訊徐行遶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定光佛
南無彌勒尊佛
南無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南無舍利寶塔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金剛手菩薩
南無華嚴首菩薩
(遶畢歸位復舉)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復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壇入觀堂觀時。一心誦呪。香完自便)
舍利懺法(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