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合註
制也。
遠也。
上。小山也。下。平也。言丘陵潰墮。漸至於地。教化漸廢。以類此也。
當機直指。絕無迴避。擬議之間。白雲千里。
臨安府淨慈月堂道昌禪師。潮州寶谿吳氏子。嗣妙湛惠禪師。
漸。漸進之義。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註云。二者皆當以漸而進。賢字衍唐丘志曰。居安慮危。防微杜漸。此古人憂之深。慮之遠。而防其未然也。
賣也。
姓尤。名袤。字延之。號遂初居士。問道於水菴一禪師。
恣情放意。怠惰荒淫。流蕩無返也。
苟求聲利。簡去仁義。
慈明圓。大愚芝。琅琊覺。谷泉道。法華舉。天勝泰。
舒州投子山義清禪師。嗣水菴一禪師。南嶽下十七世也。
天子之門有九重也。
乃內宮殿名也。
人君即位後皆稱上。此乃指宋孝宗也。
出荀子勸學篇。青色乃由藍中之靛而染之。其色返深於藍。弟子學不止而勝於師。乃末勝本也。
劉玄德。得武侯。雲長翼德。皆不悅。玄德乃云。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君請無復言。重孔明以曉二人也。
張浚。字德遠。號紫巖居士。紹興初拜封為和國公。問道於圓悟勤禪師。
師者。人之模範。為人之長。訓物之規。資者。助也。助發己身之行業。又師以道傳於弟子。弟子資學於師也。
晉靈公建九層之臺。三年不起。有臣荀息諫曰。臣能累十二棊子。又加九卵在其上。公曰。危哉。息曰。不危。公造九層之臺。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織。其危甚矣。公聞之遂止也。
音無。禁止之辭。
即遷德殿。乃天子北辰之宮也。
誇也。
上音剔。窮而不變也。下音倘。卓異貌。謂雅致慷慨。瀟灑無覊也。
岸。露額也。谷。兩山間流道。葢胸次冲虗。如高岸空谷。有容川之量。
以身逐物曰徇。
儒行篇云。不殞穫於貧賤。註云。如蘀殞而飄零。似禾穫而枯稿也。又殞者。如有所墜。穫者。如有所割刈也。乃困迫失志之貌。
嘉興府秀水縣。天寧寺也。
所主掌也。
今十局。即百丈清規中兩序要也。餘不預焉。謂而堂首座。書記。藏主。知客。都管。監寺。副寺。維那。典座也。
上恭敬也。下頂戴也。
勤而奉持。
之瑞切。憂也。
音奎。斜視也。
宰殺曰屠。殺戮曰獪。又害也。
合也。
福州雪峰妙湛思惠禪師。錢塘俞氏子。嗣法雲善本禪師。
宋高宗年號。
即三月三日也。
紹興五年。洞庭湖賊。鍾相作亂。傷殘人民。得張俊官兵。鍾相敗死。不數日客商來往。居民耕植。鍾相號天皇大王。
湖廣常德府。澧陽州是也。
常德府。文殊心導禪師。眉州徐氏子。嗣佛鑑勤禪師。十三得度。詣都習唯識論。自以為至得。同學詰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摐然。心識安在。師無對。由是周游江淮。得法後應世。住文殊寺。宋高宗建炎三年春。示眾。舉臨濟臨滅。囑三聖因緣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此說。古今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果至後三月。鍾相叛於澧陽。其徒欲與師南奔。師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得避之。俄然賊至。師曰。速然見殺。快汝心意。賊舉槊殘之。血皆白乳。賊驚駭。引席覆而去。
音義。果敢也。端也。
行到之人。又聖人也。
即四川眉州丹稜縣。
台州萬年寺。心聞雲賁禪師。永嘉人。嗣育王介諶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音撑。直視也。
音獲。以刀破物也。
竹洽切。刺也。
凝止不脫也。言未得徹證。猶有疑礙。今用一錐一劄。使其超然。默契本心。不存凡聖。廓落無依。縱橫自在而已。
汝州風穴延沼禪師。錢唐餘杭劉氏子。嗣南院惠顒禪師。南嶽下七世也。
地名。地多小人。風穴隱匿數年。未知孰是。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襄陽鄭氏子。嗣馬祖。後隱居於大梅。
優也。尋常遊行之人。
音移。慢也。欺也。
季也。末法之時也。
偃也歸也。
音審。況也。
上公回切。玉美也。下音葦。乃奇大也。
宋真宗年號。
如鳥之在籠。馬著覊絡。不能脫去。學者溺之。亦猶是也。
宋徽宗年號。
山名。圓悟禪師在此作評唱。釋雪竇頌古。為碧巖集也。
潭州開福道寧禪師。歙溪汪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也。
宋高宗年號。
即妙喜也。
音務。奔也。
音自。浸潤也。
除却也。
增也。尤甚也。
慶元府。育王山佛照德光禪師。臨江軍彭氏子。嗣大慧杲禪師。南嶽下十六世。
頂骨。
額也。
頷也。
兩手兩足兩眉及頂。
姓虞。名
姓伊。名尹。傷中國無賢君。歎斯道不行。隱耕於有莘之野。湯三往聘之。拜為相。
東海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釣魚磻溪之寶雞縣。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者非熊非羆。非虎非彪。霸王之輔。果獲姜尚於渭水之陽。與語大悅曰。自吾先君太公。甞云。當有聖人適周。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立為師。封為呂。後佐武王伐紂。
上階梯也。下次第也。
長伸兩足。以兩手按兩膝上。其形似箕。唐詩云。綠樹陰濃足四隣。青苔日厚自無塵。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所擊之物也。鐘磬板木魚等物。凡擊之有聲者。皆名為楗。
漢田延年。謂霍光曰。將軍為國柱石。今謂柱石者。欲撑拄宗門。令法久住也。
上音介。下音瘥。望人豁略曰。幸勿芥蔕。又刺鯁也。鯁者骨不下咽也。古謂蹇諤直言。為骨鯁也。直言難受。如鯁骨留咽也。
削也。謂去其疑執。斷其情思也。
三句出孔子家語儒行篇。
禮記云。居家不淫。飲食不溽。註。淫。流蕩也。恣縱貪味。曰溽也。
二良劍名。按孝子傳云。楚王夫人。夏乘凉抱鐵柱感孕。產生一鐵塊。楚王令干將造劍。三年乃成雙劍。一雌一雄。干將密將雄劍以匿。進雌劍。王秘匣中。甞聞悲鳴。王問羣臣。臣曰。劍有雌雄。鳴者憶雄耳。王大怒。干將知罪必死。將劍藏於屋柱中。囑妻鏌鎁曰。日出北戶。南山有松。松生於石。劍在其中。妻後生男。名眉間赤。年十五歲。問母曰。吾父何在。母述前事。思惟剖柱。果得其劍。欲為父報讐。楚王知之。勑令覓得其人。當厚賞之。眉間赤遂逃。俄有客曰。子莫非眉間赤否。曰然。客曰。吾甑山人。能為子報父讐。赤曰。父昔無辜。枉被荼毒。君今見惠。當何所須。客曰。當得子頭并劍。赤乃自刎其頭。客得其頭并劍。進與楚王。王曰大幸。客曰。願將此頭。以油烹之。王遂與頭投鼎。烹至三日不爛。客請王視。客以劍揮王頭。落於鼎中。二頭相齧。客恐眉間赤頭不勝。乃自刎頭助之。三頭相齧。俄頃俱爛。
憂慮也。
損失也。
東京賦云。末學膚受。貴耳賤目。註。膚。皮膚也。皮膚之受。故云膚受也。此外受淺薄。非內實所受。貴於耳。賤於目也。
上。水之黑色也。以東西南北四海為四溟。下深也。海有九轉。回水漩澓。其水至深。故為九淵。
從容審察也。
通也。
織荊為門也。禮記儒行篇曰。儒有一畒之官。環堵之室。蓽門圭竇。蓬戶甕牗。
枯瘦也。憂勞也。
如眾石之崩落。而無阻滯。皆大人之相。無物滯於胸中。如干戈叢裏。橫身直過。荊棘林中。撬手便行。脚跟下無五色線。舌頭上無十字關。鼻端無泥痕。眼中無金屑故也。
但動
流蕩之貌。
上音咨。下音菹。欲趣而不行也。
上。爪持也。列子云。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之市。適鬻金之所。竊金而去。金主捕之曰。人皆在焉。子何攫人之金。答曰。取金之時不見其人。而獨見其金。言人貪其利而忘其耻。見其利而忘其害也。
古史云。蘆越之東有扁鵲。姓秦。名緩。渤海郡人。少時為舍長。客長桑君。見扁鵲獨奇。常勤遇之。出入十餘年。一日呼扁鵲私坐。間語之曰。我有藥方。年將老矣。欲傳與公。公無泄漏。鵲敬諾。遂出懷中藥方與之。示以上池水服之。三七日當見物矣。盡取方以授之。忽不見其人也。鵲如其言。以藥水服之。三七日視垣外一方人。後視病。盡見五臟癥結。持以胗脈名耳。註。水未至於地。承取竹木上露水。故名上池之水。
廢而復興。曰中興。如周宣王漢光武。中興帝王之業也。
縱意悅情而為。
美意也。
利也。
謀也。
慶元府天童密菴咸傑禪師。福州鄭氏子。嗣應菴華禪師。南嶽下十七世。
弱也。
韜藏虗名而棄華務實。晦隱其迹而和光同塵也。
禮記儒行篇曰。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惓。乃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寬
殉自名利。不耐他榮曰嫉妬。又害賢曰嫉。忌色曰妬。
小見也。如管窺天。能見多許。此言識見暗短。而無高明遠大之見者。
不平諂詐之言。
心多疑曰猜。意多憎曰忌。
壞也。止遏也。
攻發人之陰私曰訐。
杭州淨慈自得慧輝禪師。會稽張氏子。嗣天童正覺禪師。
音豸。壞也。
毀壞也。
私取也。
鈍馬也。
玉之光也。
鎮江府焦山或菴禪師。台州羅氏子。嗣護國景元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豁然大悟。呈偈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宋丞相。姓錢。名相祖。字象先。問道於或菴體禪師。
會也。
隱藏也。
宋孝宗年號。
臨安府。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眉山彭氏子。嗣圓悟勤禪師。
孤鳥疾飛之貌。又自如也。
超越也。
如鳥之聚也。
不依軌轍曰杜。不順人情曰抝。
拊也。自不能行。拍人肩而行之。
羣也。
正也。
如國得一賢臣。則興國治邦。法門得一賢衲子。則叢林永賴。
挽也。哀而至痛。
泓。寶泓。石泓。涵星泓。皆硯之別名也。
何也。
老師一段光明。猶若虗空。無筆可判也。
楮皮。蔡倫將此而作紙也。
音梗。取水之繩。訓言。楮小不可懷大。綆短不可汲深。此二句出莊子至樂篇。言其才小不堪大用也。
亦名鵂鶹。怪鳥也。鳴之則雨。晝則無所見夜則目明也。此出莊子秋水篇。言人見小而不能見大也。
彭州大隨南堂元靜禪師。閬州玉山。大儒趙約仲之子。嗣五祖演禪師。
鋒利也。
音婆。即饒州鄱陽縣也。番。與鄱同。
音管。樂器。
藜藿。似蒿而可食。
即棺槨也。
音代。賖借也。
即今都察院官之稱。
即巡按也。
昔謂之路。今名之府。
明向上事也。此物本是腥臭之物。若有具眼衲僧。直下承當。一口吞之。則佛祖之病悉除。通身輕快。舉僧問曹山。世間何物最貴。山云。死貓頭為貴。丹霞頌云。腥臊紅爛不堪聞。動處輕輕血汙身。何事杳無人著價。為伊不是。世間珍。喻向上事。
即椽也。
上柱。下丕木也。
脊木曰棟。負棟曰梁。
上咀。下語。不相當也。又坎坷也。
音普。廣也。
音肺。
潤也。以脂膏運車也。
音巉。重巖孤峻之貌。
土阜之山。
日在木之稍。不久而沒。如人老年。不久而亡也。
驚見失措之貌。蜀南常雨。日出則犬吠。南越數州犬皆蒼黃。下雪則犬噬狂走。至無雪方至。
師以無心而應物也。
盡也。
恃也。
杭州天寧寺。重機明真禪師。台州人。嗣玄沙師備禪師。
即簡堂行機禪師。
即圓極岑禪師。
戚戚於衣食。念念於名利。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尋常粥飯之流也。
達磨御塟熊耳。魏武帝使宋雲使西域而回。至葱嶺遇師手携隻履。雲乃問何往。師曰。西天去也。雲歸告帝。帝令起壙。唯空龕隻履在耳。
將書買院。作住持之說也。又買求權貴。討帖坐禪也。
賴也。言既無好僧。佛法恃賴何人而興也。
行解雙應。不入世流。
天子六璽。皆以武都紫泥。以封函匣。使鬼神不敢視也。武都。即今階州。其山水皆亦泥。為印色至赤也。
終也。
遮蔽不明。在所信之偏。阻隔不通。在所疑之甚。忽亡其事。在所輕之過。溺任其人。在所愛其事也。
廣覽兼聽之謂。
捨近趣遠曰慕高。厭常悅怪曰好異也。
廉而不淈曰清。善知賢否曰明。
怪卦二音。過差。
音占。厚曰饘。薄曰粥。
樹無枝葉。又短木也。
下音失。自樂也。
蘇州寒山寺前楓橋也。
多亂而無取之貌。皆商賈之事。
如雞抱卵。小雞欲出。以嘴吮聲曰啐。母雞憶出以嘴嚙之曰
上音敗。草也。似稻而非稻。俗謂良田中稗。松林中荊棘也。販者賤買貴賣也。稗。或作
東京慧林慈受懷深禪師。夏氏子。嗣長蘆崇信禪師。
臨安府徑山妙空智訥禪師。嗣長蘆信禪師。
甚也。
庸常。多石之貌。
泯解而修曰行。心明朗徹曰解。
水乾也。
卑屈也。自謙也。
杭州靈芝寺元照禪師。字湛然。餘姚唐氏子。嗣未詳。
怒目相視也。易云夫妻反目。
宣袂出臂也。孟子云。馮婦攘臂下車。
上敵暴也。下冤仇也。孟子云。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宼讐。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註云。數。頻凟也。事君苟諫之。不行則去之可也。若諫之頻凟。則聽者厭。輕者去其爵。重則傷其身。是求榮於君。而反取其辱也。導友不納。則止之可也。若導之頻凟。令聽者厭。乃至口然而心不然。言和而意不和。一言不和。怒氣相加。是則求親而反疎也。
上。氣不通也。下。氣變色也。
權巧方便。令人暗結冤讐。如兩將相敵。兵仗在後。相鬪之形。故曰鬪搆也。
姓孔。名丘。字仲尼。周靈王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生於魯國兖州鄒邑。平鄉晉昌里。父叔梁紇。母顏氏。至唐玄宗。諡號曰文宣。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矣。註曰。浸潤者。如水浸灌。滋潤漸漬而不驟也。譖者。毀人之行也。言毀人之行。漸漬而不驟。則聽者不覺其入。而信之深矣。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愬。與訴同。愬者。愬己之冤也。言愬冤急迫而切。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二者難察。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照之遠。不蔽於近也。
姓曾。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武城人。至孝孔子因之作孝經。秦之甘茂曰。魯人與曾參同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母曰。吾子不殺人。織機自若。少頃人又告曾參殺人。母又自若。又一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踰墻而走。臣賢不及曾參。王信臣又不及其母。疑臣者不特三人。臣恐大王投杼矣。秦武王任使甘茂伐韓。韓侵宜陽之言。
韓子曰。龐共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中有虎。大王曰否。又一人言信乎。王曰否。三人言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共曰。市無虎明矣。三人言。城市有虎。王既信矣。而說
音每。染汙也。
呈也。明也。
姓王。名通。字仲淹。洛陽龍門人。沒後。門人諡為文中子。隋煬帝時人。西遊長安。見帝於太極殿。奏太平十二
承也。習也。
臨安府靈隱寺。懶菴道樞禪師。嗣道場居惠禪師。
他也。
鈔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眾僧舍宅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以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許分賣。故重云常住常住。二者十方常住。謂寺中供僧成熟之飲食等物。體具十方。非局本處。善現律云。不打鐘食。犯偷盜罪。今諸寺居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鐘皷。葢明十方僧俱有分故也。三者現前常住者。此有二種。謂一物現前。二僧眾現前。但此物。惟施此處現前僧眾故也。四者十方現前常住。謂亡僧之物。施輕體同十方。唯本處現在僧得分故。毗婆沙論云。盜亡僧物。則於誰處得根本罪。答。已作羯磨者。於羯磨眾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諸說法眾得。今詳分亡僧物。十方來僧在羯磨數前即得。羯磨後來不得也。
梵語涅槃。此云滅度。謂除煩惱。度過生死故也。又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名涅槃。
字相。文字空也。句相。語言性空也。聞相。能聞性空也。佛相。能說法人空也。說相。所說之法空也。
渡人之舟也。
音嬈。喧爭也。
恨嘆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