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
時諸比丘。因飲食過度。身患溼病。博物志云。若雜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鍾。食逾少。心逾明。食逾多。身逾損。故食不可過度。要覽云。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君子慎言語。節飲食。內法傳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或夜餐未洩。平旦便餐。或旦食不消。午時還食。因茲發動。遂成霍亂。呃氣則連宵不息。蠱脹即終旬莫止。然後乃求多錢之腎氣。覓貴價之秦膠。富者此事可為。貧人分隨朝露。病既成矣。斯何救焉。縱使盧醫旦至。進丸散而無因。扁鵲昏來。遺湯膏而寧濟。火燒鍼刺。與木石而不殊。震足頭搖。
時有比丘患風。醫教用煙。佛言。聽用。須煙筩。聽作。律攝云。此筩法。長十二指。應以鐵作。或一嘴雙嘴。吸烟入鼻。可治諸疾。若鼻中洟出。即以酥油灌之。目得迦云。時有苾芻身嬰病。若醫教食大麻粥。苾芻白佛。佛言。醫人處方。聽食麻粥。或是蔓菁根莖華葉。及其子實。並除風疾。咸應作粥。而噉食之
瘧。魚約切。音虐。痁病也。然此病。有寒有熱。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或三四日一發。或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此等皆如醫方處治。若鬼發者。則寒熱日怪。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言動異常。即以療瘧病鬼呪治之。呪曰。
須蜜多
若行此法。須五色縷線。呪作七結。若痛從頭下。先繫項。繫脚。繫手。令大急之。呪水三徧。
時有白衣病。來至伽藍中。比丘為看病。諸比丘白佛。佛言。聽方便喻遣。若稱譽佛法僧者。能作事為作。僧祇律云。爾時尊者。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大德比丘病者。當云何看視。佛告優波離。大德比丘病。不得著邊陋小房中。及著隱迴處。應著顯現房中。共行弟子。依止弟子。常侍左右。掃灑房中。巨磨塗地。燒眾名香。勿令臭穢。敷置牀座
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行草間。有大虵言。和尚道人。道人驚。左右視之。虵言。道人。莫恐莫怖。願為我說經。令我脫此罪身。虵曰。道人聞有阿耆達王不。答曰。聞。虵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何緣乃爾也。虵言。我臨命終時。邊人持扇墮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此虵身。道人即為說經。一心樂聽。不食七日。命過生天。却後數月。持華散佛。眾人怪之。在虗空曰。我阿耆達王。蒙道人恩。聞法得生天上。今來奉華報佛恩耳。是以臨終之人。傍側侍衛者。不可不護病者心也。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什師曰。外國法。從生至終。所作福業。一一書記。若命終時。傍人為說。令其恃福。心不憂畏。彼自念從生至今。常行正命。必之善趣。吾將何畏也。是故宜須順護。勿令失善。隨願往生經云。佛告普廣菩薩。若四輩男子女人。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先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旛蓋。歌讚三寶。讀誦尊經。為病者說因緣譬喻。善巧言詞。微妙經義。苦空非實。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壞敗。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
多朗切。音黨。應作
仁之切。音時。寄歸傳云。西方食法。唯用右手。必有病故。開聽畜匙。其筯則五天所不聞。四部亦未見。而獨東夏共有斯事。俗徒自是舊法。僧侶隨情用不。筯既不聽不遮。即是當乎略教。用時眾無譏議。東夏即可行焉。若執俗有嗤嫌。西土元不合捉。略教之旨。斯其事焉
邪命者。謂以邪法得利也。此有五種邪法。求利活命。一為利養故。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四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以邪因緣活命故。是為邪命。復有四種邪食活命。一下口食。謂出家人。合藥。種穀。植樹。不淨活命。名下口食。二仰口食。謂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
為求利養故。詐現奇特相。或高聲現威。令人畏敬。或現坐禪。持戒等相。以求利故。現此邪偽。是名為相。非此獲利。名不以相得。百喻經云。昔者夫婦。有三幡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幡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掠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汝。世人聞之。無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詐現靜默。為虗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掠。喪其善法。遂墮三塗。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吉逆切。音戟。激感也。所謂感激也。
摩得勒伽云。過安居竟。有三業。謂衣。器。迦絺那衣也。安居中得。不得用作迦絺那衣。如佛所說。經宿衣。受迦絺那衣。不成受。云何經宿。謂過十夜。或經一夜。
丑剡切。音讇。諂諛也。面從曰諛。
正作
律云。五條作十隔。如是衣。僧應受作功德衣。若復過是者。亦應受。言過者。或七條。二十一隔。或九條。二十七隔。乃至二十五條。一百二十五隔。應割截作。不得縵作。十誦云。若以不割截僧伽梨。
謂受功德衣。要在眾僧前受。非一人前受。亦非一人受。非二三四人前受。亦非二三四人受。凡住處。下至要得五善比丘同界。一人受差。四人羯磨。成受。不得界外自受。若過五人。說欲者。成受。若出界外還。聞僧已受功德衣竟。即便隨喜。亦得成受。十誦云。若減五人受迦絺那衣。不得名受。若四比丘。第五白衣。不名得受。若沙彌非比丘。外道。擯人。不共住人。乃至出佛身血人。作第五人。不名受迦絺那衣。善見云。若住處不滿五人。得喚餘寺眾僧足數受。得足數。客比丘不得受。若住處有五比丘。若過五。不解受迦絺那衣法。得餘處請一知法比丘。使羯磨受。得為羯磨。自不受。亦不得衣分。若同布薩界。有多住處。不得別受迦絺那衣。應和合一處受一。僧祇律。聽大眾一萬二萬。和合難者。眾多人。得別作迦絺那衣。一切如大眾。但稱眾多為異。四人已上。不得別作。又聽一人獨住者作
謂僧獲迦絺那衣物。應與一比丘。為僧作持功德衣人。若人多施衣物。應取一好者。作迦絺那衣。餘隨意羯磨分之。善見云。僧持迦絺那衣與誰。應與衣壞者。若衣敗比丘多。敗衣比丘中老者與。若無老者。臘數大者與。不得與慳貪者。十誦云。應先立受迦絺那衣人。若有五法。不應立作受迦絺那衣人。一隨愛。二隨瞋。三隨怖。四隨癡。五不知受不受。反上應立。又五比丘。不得作迦絺那衣人。一無歲。二破安居。三後安居。四擯。五別住。
舊翻功德。按梵音。本含多義。未可直翻。迦絺聲近迦提。迦提是星名。是星直此月。此月所得衣。於此月初。受作功德衣。還受斯號。據正梵音云。求那。此翻功德。今以迦絺那。直翻為功德。由見未可。故上古傳來。名表非一。是知迦絺那。不可以一義翻之。或翻云堅固。又云堅實。或云廕覆。又名難活。以貧人取活為難。捨少財入此衣功德。勝如以須彌大衣聚施。翻功德者。以此衣力。能持五事功德。或云彼坐夏有功。以五利賞德。故古翻為賞善罰惡衣。賞安居。善比丘眾。罰破安居。非法者。不得也。有言賞前安居眾。罰後安居者。此義未必然也。其後安居人。不及迦提月解坐。而此功德衣。要是迦提月所得之衣。復在迦提月受。若過此時。不得受。非後安居人無善功德也。新云羯恥那。律攝云。有何因緣。故此衣名作羯恥那耶。謂是堅實。精妙之義。然由大眾捨所持衣。此能荷負。令無違犯。有斯力用。故名堅實。或由此衣。體精妙故。十誦律。優波離問佛。是衣有何義故。名迦絺那衣。佛言。是衣名字為迦絺那。何者是迦絺那。以是衣受迦絺那。何者是迦絺那義。衣名是迦絺那義。生九心故。名受迦絺那。八因緣故。名捨迦絺那。如毗尼中說。是迦絺那衣住處。名廕覆。廕覆義云何。迦絺那衣住處。廕覆僧得衣物等施。
亦云迦尸。又云迦尸。或云加赦。或云迦施。又云迦施羅。如二篇中釋。
梵是西音。施乃此方之言。梵音具云。梵摩達哆。此云淨施。亦云淨授。故諸經多云梵授。或云梵達。此皆華梵存略之言。於梵摩字。去摩存梵。於達哆音。去哆存達也。
此是舍衛城之國號也。伽奢。拘薩羅。二國相隣。皆波斯匿王之所統也。
餘處多云。長壽王子名長生。今律云。長生王子。名長摩納。長字乃從父得名。摩納。此翻年少。長壽王經云。昔有菩薩為大國王。名曰長壽。有太子名曰長生。以正法治國。無刀杖之惱。不加吏民。風雨時節。五穀豐饒。有隣國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法。國民貧困。謂傍臣曰。我聞長壽王國。去是不遠。熾饒富樂。而無兵革之備。我欲今往攻奪其國
古文述。同渠尤切。音求。匹也。讎也。爾雅云。仇讎匹也
謂象。馬。車。步也。如九十事中釋。
增一阿含云。名曰善華。此人原是國師。婆羅門種。乃長生王舊臣。堪任國事。後為梵施王奪國。將去也。
謂打破敗鼓聲。猶如驢鳴。是不吉之兆。現其死相。乃西國之刑規也。
輾。音釋如上。車轢物也。所謂輘轢。車之陵踐也。
昔有一大象。為眾象所惱。若欲飲水。其眾象子。前混令濁。若欲食草。其諸象子。於前食噉。踐蹋汙穢。彼象念言。我今為羣象所困。寧可避去。念已。即去。向空靜林。常得清水美草。猶其離惡羣伴。逝向他邑。住空寂林中。而得快樂。佛因以此為喻也。法句譬喻經云。
邠。卑民切。音賓。亦作阿難賓坻。即給孤獨長者。如衣揵度中釋。
謂隨順被舉人。名隨舉比丘也。
如上釋。
阿育王經。婆娑婆。翻為天主。此或外國音。按天主。梵語非婆娑婆也。十誦云。阿葉摩伽國。聚落名王薩薄。是中有舊比丘名共金。
此十三種。總名難人。障出家法。從犯邊罪。至二根者。是也。
擯出也。母經云。擯出有二種。一永擯。二為調伏故擯。調伏者。未懺悔中間。及飲食坐起言語。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
音額。
音閉。
上音姜。下音付。
上音旦。下音糂。
音軫。視也。
音窮。獨也。單也。
音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