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

明 弘贊輯40卷CBETA X0744大于一万字 7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畦畔

畦。弦雞切。音奚。田五十畝曰畦。又區也。畔。薄半切。音叛。田界也。五分云。畻畔(畻。音繩。稻田畦畔也)。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天帝釋石窟前經行。見摩竭提國。稻田畦畔分明。差互得所。語諸比丘。過去諸佛。如來。應供。正徧知。衣法正如是。從今日後作衣。當用是法。章服儀云。條堤之相。事等田疇之畦。貯水而養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義不徒然。又云比見條葉不附正儀。當馬齒。鳥足。縫之。即須順左右條。開明孔。不作。即同縵衣(由縵衣無壇隔條葉也。作衣法。詳如墮篇第九十戒)

襯體著

即襯身衣。如墮篇中釋。

聽作帶

時比丘。反襵著涅槃僧。入白衣舍。解脫露形。佛言聽作帶著。母論云。爾時比丘初出家。時佛未聽用繩繫著泥洹僧法。用兩頭接腰間。脫落。為俗譏笑。佛言。從今以去。聽編長短。使得再匝纏腰。餘有二尺長。若作繩。令三匝。直用纏腰。頭各使有一尺餘。若比丘腰繩頭有鬚者。不應得蓄(廣如律文并百事中釋)

白鑞

鑞。落合切。音拉。錫鑞也。

不繫僧祇支

爾時比丘入聚落行。便衣墮形露。佛言。不應不繫衣入聚落。聽安帶。若縫(著法如捨墮篇。及尼戒中詳釋)

伽梵婆提

此云牛呞。如受戒揵度中釋。

婆闍國

亦云闍。善見律云。跋闍者。漢言避也(緣如初篇)或云跋闍羅。又云跋耆國。

菴婆羅婆提

即菴沒羅女也。如前釋。彼聞佛功德歡喜。持菴婆羅園。奉施世尊。及作佛住處。園在毗舍離城南。三里道西是也。

逼斥

斥。昌石切。音尺。開拓也。三蒼云。斥推也。應法師云。漢書乘輿斥車馬。按斥。猶疏遠也。亦指斥也。

賓耆羊[少/兔]

或云賓祇耶。又云并暨。大經云。婆羅門子名曰無勝。雜事云。名曰黃髮。

摩竭鴦伽

偈云。摩竭王得善利。鴦伽王持珠鎧。摩竭鴦伽二國。皆萍沙王所統。以佛於其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故彼國主獲大善利。此即如來生長法身之處。雜事頌云。大王身持寶裝甲。今為國主獲善利。有佛現生於其處。名稱高遠若須彌(下有。二頌此不繁錄)。雜阿含經偈云。鴦伽族姓王。服珠瓔珞鎧。摩竭眾慶集。如來出其國。

羅睺哆衣

阿哆睺多衣。頗那陀施衣。此二種衣。是彼國物。此方無。故不翻也。

蚊幬

徒到切。音道。爾雅。幬。謂之帳。說文云。禪帳也。亦音儔。除。或作幮。音除。謂牀帳也。雜事云。周十二肘。於上安蓋。長四肘。濶二肘。隨身高下。[糸*屬]帶懸垂。不應盡縫。應留少許。相掩作門。熱應搖扇。若下邊蚊入。可以氈蓆。或將餘物壓之。勿令得入。

跋耆國

亦云祇。此云金剛國。又云婆伽國。中阿含云。婆奇廋國。

失守摩羅山

此譯為鰐魚山。魚形如象。有四足。似鼉。故中阿含。翻為鼉山。淨法師譯云。江猪山。雜阿含云。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住處。

薩闍婆羅門子

十誦云。薩若瞿妒路摩牢。按薩闍音。此翻可治。或云薩瀉。此翻為種。又薩若。此翻云還生。此皆梵音相近。未能詳正也。

結貝

亦作吉貝。劫貝。如前釋。

誕陀

誕。徒壇切。壇上聲。時比丘。誕陀盧多黎著衣。佛言。不得如是著衣。除伽藍內。此是白衣法。按西國俗儀。所服衣裳。無所裁製。本自織成一幅之氎。貴鮮白。輕。雜彩。男則繞腰絡腋。橫巾右袒。女則襜衣下垂。通肩總覆。若出家法眾。以俗全殊。皆不此著也(襜。諂宇平聲)

串頭

串。樞絹切。音釧。穿也。貫也。

著襖

襖。烏考切。奧上聲。是裘屬。又袍襖也。

著褶

褶。徒協切。音疊。謂大袖衣也。釋名云。褶襲也。言衣之在上者。王藻云。帛為褶。注曰。有表裏。而無絮。今裌衣也。

著袴

袴。同絝。苦故切。音庫。股衣也。今之裩襠袴也(裩。音昆。褻衣也。私服也。廣韻裏衣也)

行縢

徒登切。音騰。亦名行纏。謂纏束其脛。自足至膝。即小雅采菽篇。邪幅是也。釋名云。言以裹脚。可跳騰輕便也。毗尼母論云。不聽畜草行纏。除因緣。

鷲毛

疾救切。音袖。大鵰也。說文云。黑色多子。梵云姞栗陀。此云鷲。或曰揭羅闍。此云鵰鷲。師曠云。南山有鳥。名曰羗鷲。黃頭亦咽。五色皆備。西域多有此鳥。蒼黃目赤。以死屍為食。

釐牛

鄰溪切。音離。又謨交切。音茅。郭璞曰。牛黑色。出西南徼外。亦作氂。斄。又云。牛曰。斄。尾曰氂。尾可以為旌旄(旄音毛。舞者持之)

婆輸伽衣

此方不得其名也。

複貯衣

複。方六切。音福。重也。說文云。重衣也。一曰褚衣。以綿絮裝衣。曰褚(音杵)。貯積也。應作紵(音主)。亦綿絮裝衣也。母經云。雨雪寒凍處。聽著駒執。復聽著複衣。若用羊毛駱駝毛。乃至綿紵之聽著。僧祇律。三衣亦聽絮。按根本部。於寒雪處。佛許著立播。若其暖地。即不許服。內法傳云。然聖開立播之服。通被寒卿。斯乃足得養身。亦復何成妨道。梵云。立播者。譯為裹腹衣。其所製儀。略陳形樣。即是去其正背。直取偏袒一邊。不應著袖。唯須一幅。纔穿得手。肩袖不寬。著在左邊。無宜濶大。右邊交帶。勿使風侵。多貯綿絮。事須厚煖。亦有右邊刺合。貫頭紐腋。斯其本制。目驗西方。有胡地僧來。多見攜著。那爛陀處。不覩斯衣。良由國熱。人咸不用。準斯開意。直為塞卿。考其偏袒正背。元是踵斯而作。剩加右畔。失本威儀。非制自為。定招越法。至如立播抱腹。自免嚴寒。厚帔通披。足遮隆凍。形像之處。禮佛對尊。露膊是恒。掩便獲罪。然則出家省事。冬月居房。炭火隨時。詎勞多服。必有病緣。要須著者。臨時處斷。勿使乖儀。然而東夏寒嚴。劈裂身體。若不煗服。交見羸亡。既為難緣。理須弘濟。方裙偏袒。形簡俗流。準立播衣。寒冬暫著。知非本制。為命權開。如車置油。內生慚厚。必其不著。極是佳事。自餘袍。袴。襌衫之類。咸悉決須遮斷。嚴寒既謝。即是不合擐身。而復更著偏衫。實非開限云云(駒執。亦作拘執。如九十事中釋)

●律藏卷第四十一
俱夜羅器

即貯器也。貯謂貯積。所以盛貯也。或翻云隨鉢器。乃貯匙箸鍵[金*咨]鉢等器。

和先跋檀陀子

和先。或云斯那。此言軍。具云優波斯那。或云烏波細那。此翻小軍。跋檀陀。大論翻為大德。或作婆檀提。或朋揵陀又作末朅棃。末羯棃。此翻不見道。西國多以父母姓字。而召其子。此或是母名。然亦未可詳定。善見律云。優波斯那朋揵陀子。未滿十臘。與未滿年二十人受具足戒。復不解教授。乃遣餘人為教授。被佛訶責已。禮佛而去。心自念言。我是善男子出家。非惡心出家。云何為弟子故。而得訶責。我當去十由旬住。教授弟子。令威儀齊整。如我無異。然後往問訊世尊。因弟子威儀。如法故。而得讚歎。具德經云。威儀端謹。身貌圓滿。烏波細那末朅棃子苾芻是。

迦維羅

亦云迦維羅衛。舊云迦毗羅。是佛所生國也。詳如上釋。

毗琉璃太子

毗琉璃。是青色寶名也。西域記云。毗盧擇迦。舊曰毗琉離。譌也。淨法師譯云惡生。原作琉離。是梵音。非此方字義。後人謂其是寶。乃加玉也。五分律云。

爾時舍夷國(即迦維羅國別名)。猶遵舊典。不與一切異姓婚姻。波斯匿王。貪其氏族。自恃兵強。遣使告言。若不與我婚。當滅汝國。諸釋共議。當設何方。免彼兇虐。而不違我國之舊典。僉曰。正當揀一好婢。有姿色者。極世莊嚴。號曰釋種。而以與之。如議。即與。匿王備禮婚迎。後生一男。顏貌殊絕。勅諸相師。依相立字。諸相師言。王本以威而得其母。依義應當字曰瑠璃。至年八歲。王勅臣子。從往外氏釋摩南所。受學射法。因戲新堂。諸釋罵為婢子。以其是釋婢所生故也(按此五分緣起。與本律及有部略異)

不信樂

此是婆羅門種。大臣之子也。雜事云。惡生太子。初生之日。大臣之婦。亦誕一男。諸親議曰。初懷此子。母受艱辛。及至生時。還遭極苦。宜與此兒名為苦母。增一經云。梵志子名曰好苦。爾時佛告諸比丘。昔日此羅越城中。有捕魚村。時世饑險。人食草根。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羅越城中。人民之類。往池捕魚。時彼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二魚共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等水性之蟲。不處乾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設前世時。少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収魚在岸命終。小兒見懷歡喜。比丘當知。爾時羅越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兩舌魚者。今好苦是也。小兒見魚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此魚食。由此因緣。於無數劫。入地獄中。今受此對。我於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壓。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已捨眾行。度諸厄難。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其琉璃王。誅釋種時。世尊頭痛汗滴。以昔隨喜殺業故也)

舍夷國

舍夷。原是樹名。昔甘蔗王。斥四子出國。向北方界。舍夷大樹。蓊蔚枝條之陰。立城居住。因以奢夷。而名其國。亦以舍夷為姓。詳如上釋。

惡樹

以樹無枝葉蔭。故名惡樹。五分云。時佛在無蔭舍夷樹下坐。義足經云。小釋樹。增一經。佛說偈答王言。

親族之陰凉 釋種出於佛 盡是我枝葉故坐斯樹下

(釋迦王子。先在迦毗羅仙人住處立城居住。後於舍夷直林築城。以姓稱之名釋迦樹。以林名之曰舍夷。當會此意。即得解也)

中的

中。之仲切。音眾。射矢至的。曰中。的。丁歷切。丁入聲。射侯之中也。

車轅

干權切。音員。車前曲木上句衡者。亦音袁。

馬鞚

鞚。苦貢切。空去聲。馬勒也。一曰勒馬。直音控。

波婆城

此城與拘尸城相近鄰邑。如下五百結集中釋。

摩羅

此云力士。此其種姓也。字樓延。亦作盧夷。或作盧芝亦云盧至。此云可愛樂。

衣簏

盧谷切。音六。竹篋也。篋。音怯。廣韻云。箱篋也。

貯器

貯。直呂切。除上聲。如上俱夜羅器句中釋。

結繓

繓。子括切。鑽入聲。舊音作。結也。一曰縫餘。當解意(律本舊作緝。應師又作[茸*毛]

作帳

帳。知亮切。音障。帷也。帷亦幔也。三禮圖。以在上曰帟。四旁及上曰帷。上下四悉周。曰幄(帟音繹幄。音握)

作幰

幰。呼典切。音顯。車幔也。蒼頡篇云。布帛張車上為幰也。

縵衣

梵云鉢吒。此云縵條。即是一幅織成之氎。並無條隔等相者。如西洋布也。淨法師云。鉢吒者。謂是大氎。與袈裟量同。總為一幅。此方無也。根本羯磨云。佛言。諸苾芻有五種衣。不應割截。一高襵婆(緂類也)。二厚被帔(以毛織成)。三麤重厚緂。四眼疎布。五謂物少。截而不足。斯等五物。我今聽許。諸苾芻等。帖葉而持。於此五中。除其第五。更以厚褥為第五。便是五種。皆不可截(注云。有以臥具為三衣者。雖曰深思。誠為臆斷。律云。臥具乃是眠褥。如何割截用作三衣。不合截打。此文明顯。恐懷先惑。聊復註文。按以臥具為三衣者。謂同衾被之類。故薩婆多云。臥具者。三衣之名。十誦律。名為敷具。謂同氈蓆之形也)

無夷羅母

即毗舍佉鹿子母。如上不定法中釋。

納衣

或作五條。七條。二十五條。拾糞掃以納成也。寄歸傳云。若著納衣。意存省事。或拾遺於糞聚。或取棄於屍林。隨得隨縫。用袪寒暑耳。原西國不著百納。涅槃經云。佛言。出家之人。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為衣欲。二為食欲。三為臥具欲。四為有欲。是名四惡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乞食。能破為食惡欲。樹下。能破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知足(根本云。於其衣內。安苦蔘葉。或安阿魏。或苦楝葉。蟲不壞衣。十誦云。箱中有蟲。應以青木香。那毗羅草根。著衣箱中。以香故。蟲不生)

鴦伽那羅衣

未詳翻譯。然那羅。是戲名。鴦伽是國號。

淨施

文如律本出。若有長鉢。殘藥。文並準之應作。善見云。若衣物眾多。衣段段說之。若欲總說者。並縛相著。然後說之。薩婆多論云。九十六種。無淨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淨施。令諸弟子。得畜長財。而不犯戒。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答曰。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預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淨施法者。如錢一切寶物。應先求一知法白衣淨人。語意令解。言。我比丘之法。不畜錢寶。今以檀越為淨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得淨主已。後得錢寶。為比丘邊說淨。不須說淨主名。說淨已。隨久近畜。若淨主死。遠出異國。應更求淨主。除錢及寶。一切長財。盡五眾邊作淨。應求持戒多聞有德者。而為施主。後設得物。於一比丘邊說淨主名。而說淨法。若淨主死。遠至異國。應更求淨主。除一切罪人。及盲。聾。瘖。瘂。病壞心等。凡淨施者。欲令清淨作證明故。不生鬬諍。如是等人。則不如法。五分律云。不應淨施與五種人。一者不相識。二者未相諳悉。三未相狎習。四非親友。同師。五非時類。復有二法。不應淨施。一不能讚歎人。二不能與人作好名稱。復有二法。一不能受人重物淨施。護如己有。二己有重物。不能淨施。彼用不恨。復有二法。一不知彼在世與不。二不知彼在道與不。不應淨施白衣。應淨施五眾。雜事云。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其所對者。是鬬諍人。常與苾芻諍競。懷瞋欲去。其分別衣人見去。啼泣。報言。勿去。雖復苦留。而不肯住。諸人謂曰。汝勿留此惱亂眾人。答言。我常對此分別衣物。餘處無有委寄之人。佛言。若委寄苾芻。設居海外。但令身在。遙指委寄。亦無有過。時有苾芻。於極遠方。指他苾芻。作威寄人。彼便命過。苾芻聞時。已經多日。不知云何。佛言。初既聞已。所有新舊物。即於餘人。而作委寄。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所對苾芻。忽然歸俗。後時憶念。我雖還俗。彼物屬我。我宜就索。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以彼苾芻。為委寄者。即還對彼。而作分別。有如是過。是故我今制諸苾芻。不應對彼委寄之人。分別衣物。根本羯磨云。應於二師。及餘尊類。而作委寄。應持其物。對餘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我今於具壽前。而作分別。以鄔波駄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舊云說淨者。取意也。淨師注云。此中但云。於其二師而為委寄。意道彼師之衣。表其離著。無屬己之累。然亦不須請為施主。律云。但遣遙指即休。不合報知。其人若死。餘處遙指。但有如此一途分別衣法。更無展轉真實之事。設有餘文。故非斯部之教。凡言委寄者。欲明其人。是可委付也。此是根本部意。若依本部準如律文應作。又彌沙塞部。與此部大同。彼復開獨住比丘心念說淨法。如九十事中。過量作衣戒釋)。資持引地持論云。菩薩先於一切所畜資具。為非淨故。以清淨心。捨與十方諸佛菩薩。如比丘將現前衣物。捨與和尚闍黎等。涅槃云。雖聽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是也。今時講學。專務利名。不恥五邪。多畜八穢。但隨浮俗。豈念聖言。自下壇場。經多夏臈。至於淨法。一未霑身。寧知日用所資。無非穢物。箱囊所積。並是犯財。慢法欺心。自貽伊戚。學律者。知而故犯。餘宗者。固不足言。誰知報逐心成。豈信果由種結。現前袈裟離體。當來鐵葉纏身。為人則生處貧窮。衣裳垢穢。為畜則墮於不淨。毛羽腥臊。況大小兩乘。通名淨法。倘懷深信。豈憚奉行。故輔行記云。有人言。凡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說淨何為。今問。等非己財。何不任於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兩田(悲敬兩田)。而閉之深房。封於囊篋。實懷他想。用必招愆(犯盜)。忽謂己財。仍違說淨。說淨而施。於理何妨。任己執心。後生倣效。故知不說淨人。深乖佛意。兩乘不攝。三根不収。若此出家。豈非虗喪。於戲(五邪如迦絺那衣犍度中釋。入穢如捉寶戒中釋)

●律藏卷第四十二
○藥徤度法
察乎四大為形。五根具體。變動無桓。違反非一。致相乖逆。故有病生。病患生起。須假藥除。如世尊說。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死。或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活。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得如法看病人。病必差。不得便死。是故如來。為說醫經。及藥犍度。使諸弟子。得安樂住。而免橫害。凡為病起。從四緣生。若識四緣。治之無謬。如醫經說。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起四百四病。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
義淨法師曰。地增令身沉重。水積涕唾乖常。火盛頭胸壯熱。風動氣息擊衝。即當神州沉重。痰癊。黃熱。氣發。之異名也。智度論云。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骨脈髓等。是地分。除其業報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緣生也。雜事云。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癊病百一。總集病百一。輔行云。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
強健擔負。棠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屬地病。此四既動。眾惱競生。二飲食不節。亦能作病。如薑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風。膏膩境地。胡瓜為熱病而作因緣。即是噉不安之食。三坐禪不調。或倚壁柱衣服。或大眾未出。而先臥。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體。背脊節疼痛。名為注病。最難治也。四鬼病者。四大五臟非鬼。鬼非四大五臟。若入四大五臟。是名鬼病。若言無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
有時得差。若言無四大病者。醫一向作湯藥治。有時得差。有一國王。鬼病在空處。屢被針殺。鬼王自來。住在心上。針者拱手。故知亦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種種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五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亦由行者。於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此病難治。六業病者。
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起。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凡諸病患。須細心檢察。知病根源。乃用治之。今明治法。宜對不同。若行役飲食。而致患者。此須方藥調養即差。若坐禪不調而致患者。此還須坐禪善調息觀。乃可差耳。則非湯藥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呪。
乃可差耳。若業病者。當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眾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治法。詳在彼文)。行者既識病之起緣。自當隨宜治療。人身難得。勿使橫害。然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豈得自用漫情。任他增劇。至使廢功進業。徒喪身命。不畜藥直。律由訶制。枉滅軀形。
寧順聖懹者哉(佛耳鼻畜白[疊*毛]一變。以為藥直。名藥資具衣。此方當絹一疋。不須浣染。應持新[疊*毛]。并留其。作法守持)
五種食

即五正食。五不正食。即五嚼食。俱如前釋。十誦律復有五種似食。謂糜。粟。[麩-夫+廣]麥。莠子。加師飯也。總為十五種食也(加師。此言錯麥。亦名雀麥。又云小麥)

粳米

粳。同秔。音耕。玉篇云。秈稻也。本草云。有赤白兩種。白者最勝。味甘苦。氣平。微寒。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

[麾-毛+黍]

[麾-毛+黍]。忙皮切。音麋。穄也(音霽)。高誘曰。關西謂之[麾-毛+黍]。冀州謂之[(臣*又)/黍](牽字去聲)。律文有作[禾*求](音衛)。稷之黏者。即稬也。本草云。即今膏梁粟。是也。味甘氣冷治發熱。而壓丹石之毒。發冷氣。而解苦瓠之嗔。補諸不足。益腎。添精。能動風壅氣。不宜多食。

大麥

言其粒長。又厚。因此得名。堪任久食。本草云。其味甘鹹。氣平。微寒。補虗勞。壯血脈。和悅顏容。故此舉之。若其小麥味甘。帶皮氣寒。去皮氣熱。霜雪多處而毒少。霜雪少處而毒多。北麵可以常餐。南麵只堪暫用。其大麥麵尤勝。無燥熱。平胃。解渴。殊功大矣(有說。北地高燥。不受溼故作麵可常食。南方地[(白-日+田)/廾]。麥受溼重。作麵多食。則中其毒。西國中天。與南印度。地多蒸溼。麥皆冷。惟萊菔根。能解麵毒)

粟米

黍屬。粟有多種。而並細於諸梁。本草云。新則味鹹。陳則味苦。氣平微寒。新養腎氣不虧。去脾熱。常益中腕。陳止洩痢分滲。却胃熱。解煩渴。利小便。

達羅飯

穄米飯也。穄米。如上悉。

[麩-夫+少]

言種種[麩-夫+少]者。謂秔粟穄麥等。磨以為[麩-夫+少]也。

脩餔

脩。思留切。音羞。餔。奔謨切。音逋。時食也。應作蒲故切。音步。善見律云。修步。青豆羮也。若依字釋。餔正作脯(音府)。腊肉也。加薑桂鍛治者。謂之脩。不加薑桂。以鹽乾之。謂之脯。今此脩餔者。本是梵言。如善見律翻。不宜依字釋也(腊。音息。乾肉也)

吉羅羅

竹笋也。

酪漿

酪。聽時食。漿許非時飲。律攝云。酪漿者。謂酪中漿水也。鑽酪漿者。謂鑽酪取酥。餘漿水是也。

[少/兔]

未詳的翻。應是煎漿。即鑽酪漿。亦云清酪漿。

烝食

烝。諸成切。音征。炊也。以細末於火氣上而熟者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
音釋
[糸*屬]

音竹。帶也。

患。灌。二音。

音鎖。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八目錄
訶黎勒
󳺎
醯勒
阿棃勒
蕤羅
質多羅藥
罽沙藥
娑棃娑婆藥
式渠
蓽茇
胡桐
馬耳樹
舍摩羅
簸箕簁
零香
若瘑
鹽者
󰞆
闍婆藥
眼藥
阿耨大池
伊羅婆尼
馬廐
蘇卑
生死比丘
學人
耶輸伽父
涎沫
私呵毗羅
罽尼
磨飡緻
烏婆陀頗尼
鉢籢
時藥
栴檀
畢陵祇
沉水
伽羅
婆羅
鼠檻
毗樓勒叉
伽寗
瞿曇寘
施婆彌多羅
多奢伊羅婆尼
伽毗羅溼波羅
提頭賴吒
揵闥婆羅剎娑
婆伽婆
鈹刀
三種藥
私訶
米泔
盪滌
蘇彌
琝荼
壟出
多呵樓支
阿牟多羅國
施盧
八種漿
摩羅
波婆城
盧夷
阿頭
迦摩羅國
根藥
沙蔓那
杏子仁
得鐏
四種淨地
胡瓜
五種淨法
自煑
循杓
澡豆
婆陀
菴婆羅阿婆利
迦婆陀
蔆芰
斗斛
作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