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

明 弘贊輯40卷CBETA X0744大于一万字 7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三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十三
△教授尼至日暮第二十二
(此是不共戒)
難陀

薩婆多論云。更有難陀。非佛弟難陀。文句云。亦名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文句記云。從初慕道為名。歡喜中勝。故云善也。本是放牛之人。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獲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佛在摩竭國江水側。為諸比丘說水漂木經。爾時難陀牧牛。憑杖而立。遙聞如來所說。即得解悟。求佛聽為出家。佛令付牛還主。即聽出家。受具足戒。是時彼在間靜處。而自修剋。即於座上成阿羅漢。根本律云。難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說法教誡。時五百苾芻尼。聞法得阿羅漢果。薩婆多論云。往昔惟衛佛出現於世。為眾生說法。彼佛滅後。有王起牛頭旃檀塔。種種莊嚴。此王有五百夫人。供養此塔。各發願言。願我等將來。從此王邊。而得解脫。爾時王者。今難陀是。爾時五百夫人者。今五百尼是。以是本願因緣故。應從難陀而得解脫。

教授

婆沙論問云。教誡教授。有何差別。答曰。遮無利益。故名教誡。與有利益。故名教授。復次。教住正念。故名教誡。教住正知。故名教授。復次。令修有表。故名教誡。令修無表。故名教授。復次。令修奢摩他。故名教誡。令修毗鉢舍那。故名教授。復次。令修聖道。故名教誡。令修聖果。故名教授。復次。令修世間善法。故名教誡。令修出世間善法。故名教授。是謂教誡。教授差別(奢摩他。此云止。毗鉢舍那。此云觀)

賈客

賈。公土切。音古。行販曰商。坐賣曰賈。客者寄也。義云不住曰客。謂寄住他方也。

△譏謗教尼第二十三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半由旬

當二十里。或十五里。義如上釋。

不差

差。初皆切。音釵。使也。又擇也。

嫉妒

嫉。昨悉切。音疾。害也。妒。都故切。音都去聲。忌也。亦害也(俗誤作妬。非。妬音石)。維摩詰經云。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什師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禪。時至須食。持鉢出林。路逢惡賊。惡賊引弓射之。比丘怒已。自責。不生惡心。又指腹。語賊。汝應射此。我為此出林。故致斯惱。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類如此也。

△與非親尼衣第二十四
(此是不共戒。尼得吉羅。有云。尼與非親比丘衣。得吉羅)
相遺

遺。于貴切。音位。贈也。餽也。廣雅云。遺與也。謂以玩好物與人曰。贈遺之也。

遺餘

遺。延知切。音夷。餘也。又留也。古文作

鍼貿

鍼。諸深切。音斟。鍼所以縫也。俗作針。鍼者。銅鐵任作。不應寶作也。

△與非親尼作衣第二十五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催促

催。倉回切。音崔。迫也。促。千玉切。音蔟。近也。速也。

熨治

於胃切。音畏。從上按下也。謂以火申繒。從上而按下也。俗謂之火斗。是也。本作[(尉-小+火)-寸+又]。持火所以[(尉-小+火)-寸+又]繒也(從[尸@二][尸@二]。音夷。安平也。今俗作熨。非也)

△與尼屏坐第二十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鴛鴦

鴛。烏員切。音淵。鴦。於良切。音央。梵云。斫迦邏婆。此云鴛鴦。匹鳥也。止則相偶。飛則為雙。雄曰鴛。雌曰鴦。涅槃經鳥喻品云。一名迦鄰提。二名鴛鴦。游止共俱。不相捨離(迦鄰提。無正翻。舊或翻為天。非也。如音釋中明)

△與尼同期行第二十七
(此是不共戒。尼期比丘。得突吉羅)
同期

期者。約也。會也。謂共結契。而要約也。此戒。謂比丘不得與尼同期路行。若共比丘。或商旅。同行時。宜須審察其伴。為善為不善。為益為損。方可同去。如律攝云。若苾芻等。將行之時。預先一日。應白二師。我今有事。詣彼村坊。聽不隨師。不應違逆。若無二師。應白上座。所有臥具。囑他守護。於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捨棄而去。出門之時。應相告曰。今日我等。不有遺忘事不。應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惡進不。無令癈闕。於自同伴。更相顧戀。有讎隙者。不應共行。若有因緣。須共行者。應懺摩已。與之同去。凡涉路時。應為法語。勿出惡言。或為聖默然。勿令心散亂。若至天神祠廟之處。誦佛伽他(舊云偈也)彈指而進。苾芻不應供養天神。若於路次。暫止息時。或至泉池。取水之時。皆誦伽他。其止宿處。應誦三啟(云云)。凡至寺外。停息之處。振去衣塵。洗身濯足。皆令清淨。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於柱壁打令傷損。更淨洗手。通披衣服。容儀詳審。方入寺中。隨詣一房。少作言語。自整威儀。問停止處。舊住苾芻。見客苾芻。若少見長。應起迎逆。遙唱善來。合掌而言畔睇。客即報言。極善來。為持衣鉢。引進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為搦腨足。以蠲勞倦。持洗足盆。為其濯足。言談良久。方設敬儀。整衣一禮。手按雙足。問其安不。若未曾相見。應問大小。依位設敬。若少者來。準前問答。老者令少迎接衣鉢。隨時置坐。遣為解勞。若有恩慈。老者或時為按肩背。凡諸客苾芻。創至他處。應先禮敬眾首上座。上座亦應唱善來等。又若客至。量己有無。牀席臥具。隨時供給。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惡作罪。

估客

公土切。音古。按此字。書所無。唯爾雅郭璞音義釋言注中。商賈。作此字。有云。估市稅也。論價也。今此應言商客。或言商旅。旅者眾也。五百人為旅。又客旅。眾出則旅寓。謂在外為旅也。根本部作商旅。律攝云。商旅者。若離此伴。無由進路。為此聖開。除餘緣故。此中行法者。苾芻尼食。苾芻應持。若至食時。更相授與。有病苾芻。應共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舁。應在頭邊。不應近足。若至村落。隨病所須。為覓醫藥。若乞食時。令人看物。持食來與。若有尼病。準此應知。

△與尼期同船第二十八
(此是不共戒。尼期比丘。得吉羅)
汎漲

汎。扶泛切。音泛。浮也。隨風波自縱漂也。根本律云。期乘一船者。謂共乘船過津濟處。直渡者。謂正趣傍岸。若篙棹折。隨流而去。或復柂折。或避灘磧。或柂師不用其語。此皆無犯。

△尼讚得食第二十九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提婆達乃至迦留羅提舍

如二篇中釋。

棃師達

此云仙授。亦云仙與。又云仙施。三義皆一也。謂從仙人邊求得子故也。

讚歎

讚者。稱其美也。歎者。歎其美也。釋論云。美其功德。名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名為歎也。薩婆多論云。此戒體。但偏讚其德。不問凡聖。盡食者。波逸提。若不曲讚功德。但說布施沙門功德。其福甚大。如是凡說布施之福。食者無罪。

得食食

上食字。謂五噉食。五嚼食等。下食字。謂吞咽也。

襯體衣

襯。初覲切。音藽。近身衣也。五分云。時六羣比丘。作襯身衣。大小如僧祇支。或如泥洹僧。佛言。不應爾。應三種作。上者。從覆頭。下至踝。舒覆左手。淹令等沒。中者。從覆頭。下至半脛。舒覆左臂。掩等至腕。下者。從覆頭。下至膝。舒覆左臂。掩等半肘。諸比丘。不以襯身衣。通覆右肩。而披僧被。汙泥不淨。佛言。不應爾。母經云。襯身衣者。暮臥時。應齊咽。覆脚。但使莫汙外淨衣。

塗脚油

正法念處經云。此足跟。通于眼脈。以油灌鼻。以油塗足。能令眼明淨。

△與婦女期同行第三十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與姑

攻乎切。音孤。謂婦稱夫之母曰姑也。

鬬競

鬬。丁侯切。斗去聲。說文云。鬬遇也。廣韻云。競也。爭也。競。具映切。鯨去聲。彊也。亦爭也。古作。篆作競(俗作聞。[門@(豆*斤)]。鬪。並非)

入火光三昧

此是第四禪定也。

長者

謂四姓中。豪族望重。世教自居。有德者之稱也。淨名疏云。國內勝人。稱為長者。原西國與此方所稱不同。彼以貴姓豪族。富商大賈。積財鉅萬。咸稱為長者。此方乃有德者之稱也。謂年耆德艾。事長於人。以之為長者。法華文句中。具十種德。名長者。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

大德

梵云婆檀陀。此言大德。雜事云。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德。老喚少者為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母經云。佛告阿難。從今已去。下者應稱上座尊者。上座應稱下座慧命。增一阿含經。佛告阿難曰。自今已後。敕諸比丘。不得輕心相向。大者稱尊。小者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是時阿難白佛言。如今諸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佛言。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稱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戒(三尊。佛法僧也)。僧祇律云。時六羣比丘。展轉作俗人相喚。阿公。阿母。阿兄。阿弟。佛言。從今已後。應如是共語問訊。共公語時。不得喚阿公。阿郎。摩訶羅。應言。娑路醯多。共母語時。不得言阿母。阿婆。應言。婆路醯帝。共兄語時。不得言阿兄。當言。娑路醯多。共姊語時。不得言婆。應言。婆路醯帝。共和尚語時。不得言檀帝。當言優波上(應言。優波耶。此云親教師也)。若共阿闍棃語時。不得言檀帝。當言阿闍棃。若有眾多阿闍棃者。當言某甲阿闍棃。共下座語時。得喚字。喚臣帝。喚歲。共上座語時。應喚檀帝。若慧命。若阿闍棃。若有人喚時。不得應言何道。何物。若和尚喚時。應言諾。若阿闍棃喚時。應言諾。若上座喚時。亦應言諾。若年少喚時。應言何故喚。母人男子喚時。應言何故喚。有人問言。汝和尚。阿闍棃。字何等。不得直道和尚阿闍棃字。應言。義因緣故。字某甲。語法應如是。若不如是。越威儀法。義淨三藏言。律云。非鄔波耶。而喚為鄔波耶。非阿遮利耶。喚為阿遮利耶。或翻此二。及親斥鄔波耶名者。皆得惡作之罪。若有人問云。爾親教師。其名何也。或問汝誰弟子。或可自有事至。須說師名者。皆應言。我因事至。說鄔波耶名。鄔波耶名某甲。西國南海。稱我不是慢詞。設令道汝。亦非輕稱。但欲別其彼此。全無倨傲之心。不並神州。將為鄙惡。若其嫌者。改我為今。斯乃咸是聖教。宜可行之。不得雷同。無分早白。

△過受一食施第三十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無住處村

時拘薩羅國。有一村。無僧伽藍。及停留之舍。有居士為福德故。造立住處。備諸飲食。供給往來僧眾。唯施一食一宿。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設故。餘律皆名福德舍。

病者

謂離彼村。病更增劇者。是也。薩婆多云。病者乃至從一聚落來。身傷破。乃至竹葉所傷。皆名為病(劇。音極。增也。甚也。又艱辛也)

●律藏卷第十四
△展轉食第三十二(或云數數食)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田殖

登職切。音寔。蕃殖滋生也。蒼頡篇云。殖種也。廣雅云。殖積也。

[少/兔]

乃侯切。音羺。未詳翻。按餘律多云。阿耆達婆羅門。如初卷中釋。

三種藥

謂薑。椒。蓽鉢也。如藥犍度中廣釋。

撩理

撩。連條切。音聊。謂捋整理也。通俗文云。理亂。謂之撩理。今俗多作料字(捋。盧活切。鸞入聲。掇取也)

[麩-夫+少]

尺沼切。音炒。糗也。釋名云。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按西國。以粇米。粟米。麥米等。磨而為[麩-夫+少]。略有二種。一者散[麩-夫+少]。二者以糖蜜。搏令相著也。

羮飯

古衡切。音耕。加五味和羮也。或肉連汁。以菜和之為羮也。又大羮。太古之羮也。整塊鬻熟。不和汁者。古人貴質之美也。又不和之羮。惟肉汁而已。

△別眾食第三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羅

此云黑。亦云時。是瓶沙王姊之子。五分云。瓶沙王弟名迦留。迦羅與迦留。音相近也。

四人

四人名眾。若別為部眾。或四。或過四。而行乞食。或時受請。即名為別眾食。又別眾食者。若別於眾。下至一人。皆名別眾食也。根本云。別眾食者。謂別別而食。律攝云。別眾者。謂不同處食。若四苾芻。同一界內。下至一人。不共同食。並名別眾。此言食者。謂是正食。餘食非犯。若四人中。一有開緣。若一求寂。共三近圓。若送少食。下至送鹽一匙。或草葉一握。若本施主。但擬當房。於此居人。我當供給。若現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若私己食。並皆無犯。薩婆多論云。凡別眾食。必在界內。界有種種。有眾僧結界。有聚落界。有家界。有曠野處。自然一拘屢舍界。此界內不得別食。不得別布薩。但非衣界。如是比丘。凡是界內者。不得別食。又必是檀越食。四人已上。共一處食。名別眾食。又云。若僧食時。自在維那。以僧祇物。別作肥好已。四人共食。四人雖在二處。無別眾食罪。但食不淨。多得盜僧祇罪。若僧祇食時。應作四種相。一打揵椎。二吹貝。三打皷。四唱令。令界內聞知。此四種相。必使有常限。不得或時打犍椎。或復打皷。或吹貝。令事相亂。無有定則。不成僧法。若不作四種相。而食僧祇食者。不清淨。名為盜食僧祗。不問界內。有比丘。無比丘。若多。若少。若遮。若不遮。若知有比丘。若知無比丘。盡名不如法食。亦名盜僧祇。不名別眾罪。若作四相。食僧祇食者。設使界內。有比丘無比丘。若多若少。若知有比丘無比丘。若來不來。但使不遮。一切無咎。若使有遮。雖打揵椎。食不清淨。名盜僧祇。若大界內。有二處。三處。各有始終僧祇。同一布薩。若食時。但各打揵椎。一切莫遮。清淨無過。目得迦云。若檢校人。應於齋食先。取自分食之。無過。根本云。有五因緣。早請食來。在房中食。一是客新來。二將欲行去。三身嬰病苦。四是看病人。五身充知事。按此別眾食。無緣不聽。若有檀越。欲別請大德人等。必須兼請僧伽。下至眾中一人。隨次受請。若僧祇常食。要打揵椎。乞食還須各去。請食私房。準律開緣。若漫託事。食必招愆。雜阿含經云。如來何故制別眾食。而聽三人共一處食。如是之意。為欲擁護於諸人故。使不損減。復為制伏惡欲比丘。斷除於人多眷屬故。稱僧名字。多有所求。減損諸家。破壞眾僧。使作二部。故令如法比丘。不得供養衣服飲食。非法比丘。多獲利養。惡欲比丘。既得供養。與淨行者而共諍訟。故十誦律云。以二利故。遮別眾食。一者隨護檀越。以憐愍故。二者破諸惡欲比丘力勢故。

△過三鉢受請第三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伽若耶女

十誦云。此女睞眼。即名睞眼。根本律云。此女眇其右目(睞。洛代切。音賚。盼睞旁視。說文云。目童子不正也。眇。弭沼切。音藐。一目小也)

乞食比丘

律攝云。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入人舍。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應作標記。或餅。或[麩-夫+少]。置於門際。有五處。不應乞食。謂唱令家。婬女家。酤酒家。王宮內。旃茶羅家。若知女人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又云。有三種虗損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芻。是持戒者。輒己而施。苾芻受已。便將此物。與破戒人。二知此苾芻。是正見者。信心惠施。便將此物。與邪見人。三過量受。不自噉食。乃至長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隨意。如斯三事。並名虗損信施。當招惡果。

△不作餘食法食第三十五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若尼足食已。後食五正食者。波逸提)
去闍尼

此云不正食。亦云嚼食。謂根。枝。葉。華。果也。按藥犍度中。油。及胡麻。石蜜。烝食。皆是佉闍尼屬。如下三十九戒。又以油石蜜等。為奢耶尼食。故此油等。雖非正食。而不當嚼義。是以餘律。多不收也。或云佉陀尼。此翻可食物。如下所明。淨法師云。半者珂但尼。半者。謂五也。珂但尼。即是齧嚼義也。應譯為五嚼食。謂一根。二莖。三葉。四華。五果。善見律云。一切果。是名佉闍尼。

五種正食

梵云蒱闍尼。或云菩闍尼。此云正食。謂飯。[麩-夫+少]。乾餅。魚及肉也。淨法師云。半者蒱繕尼。半者五也。蒱繕尼。即是含噉義也。應譯為五噉食。舊云五正食。義翻也。謂一飯。二麥豆飯。三[麩-夫+少]。四肉。五餅。魚是肉攝。故不別言。若先食五嚼食。後時得食五種噉食。若先食五種噉食。更不應食五種嚼食。若更食者。得越法罪。如是準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無別號。明非正食所攝。若諸麵食。豎匙不倒。皆是餅飯所收。乾[麩-夫+少]和水。指畫見跡者。還是噉収。凡諸薄粥薄[麩-夫+少]。皆非正食。以不能足食故也。且如五天之地。界分緜邈。大略而言。東西南北。各四百餘驛。除其邊裔。雖非盡能目擊。故可詳而問之。所有噉嚼。奇巧非一。北方足麵。西邊豐[麩-夫+少]。摩竭陀國。麵少米多。南裔東陲。與摩竭陀一類。酥油乳酪在處皆有。餅果之屬。難可勝數。俗人之流。羶腥尚寡。諸國並多粳米。粟少。黍無。有甘瓜。豐蔗芋。乏葵菜。足蔓菁。然子有黑白。比來譯為芥子。壓油充食。諸國咸然。其菜食之味。與神州蔓菁無別。其根堅鞕。復與蔓菁不同。結實粒麤。復非芥子。其猶枳橘。因地遷形。在那爛陀。與無行禪師。共議懷疑。未能的辨。又五天之人。不食諸韲。及生菜之屬。由此人無腹痛之患。腸胃和輭。亡堅強之憂矣(按蔓菁。即蕪菁。或名蕪根。又名風蓯。又名大芥蒨。其名非一。有云。蕪菁梗短葉大。連地上生。濶葉紅色者。是蔓菁。諸葛亮出征駐營。每令兵士栽種。以充糧食。故今三蜀江陵之人。呼為諸葛。若夏時枯。復種之。謂之雞毛。採擷之餘。取子為油。其餘功用如藥犍度中釋。韲。同韲。音齎。膾酢也。一曰搗辛物為之。辛物。薑。椒。之類也)

作餘食法

或名殘食法。時有比丘。入村乞食。大得積聚。一處共食。即持餘食。來至寺中。與諸比丘。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遂棄之。佛言。聽諸比丘。從彼處持食還。作餘食法。而食之(作法。如律文)。律攝云。若得餘食。作法食者。自身樂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時。先淨洗手。受得食已。持就一未足苾芻。或雖已足。未離本座。對彼蹲踞。告曰。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食已遮足。此勝上圓滿食。我今欲食。仁可為作餘食法。時彼苾芻。應取兩三口食已。而報之曰。此是汝物。隨意應食(答言爾)。若自足已。便不合食。應以手按。而告之曰。斯是汝物。隨意食之。有五種不成作餘食法。一身在界內。對界外人。二不相及處。三在傍邊。四在背後。五前人離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設餘人食。並皆無犯。僧祇律云。若比丘持食來。欲作殘食時。即於鉢上椀中。作殘者。正得椀中名作殘食。鉢中不名作。若椀中食汁。流入鉢中。得俱名殘食。若並兩鉢。求作殘食。前人止食一鉢中食者。正一鉢得名作殘食。若二鉢上。或餅。或菜。通覆橫上者。二俱得名作殘食。餘種種器。亦如是。若比丘足食已。有大檀越。持種種飲食至應問有直月維那。知事人。未足食者。從彼作殘食。若彼已足食。當從上座未足者作。若上座羞。不能人中作者。當合坐舉上座。至屏處作。若上座已足食。有客比丘來者。應問。彼若未足。即於彼邊作。若客已足食。僧應作方便。不應破檀越善心。或眾中有大沙彌。將至戒塲。與受具。教作殘食法已。然後當食(此等。皆謂中前作法而食。若日中過一線即不合作法)

五種足食

一知是飯。謂五正食也。餘不名足食。二知持來。謂從人受也。三知遮。謂言不須也。四知威儀。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皆得受食也。五知捨威儀。謂行者止。住者移步。坐者離座。臥者轉側身起。是名捨威儀也。根本律云。有五因緣。方成足食。一知是食。謂知是五嚼食。五噉食(律攝無嚼食。言非足食也)。二知有授食人。謂知女。男。半擇迦等(半擇迦。即不能男也)。三知受得而食。謂二五食。從他受得而食。四知遮食。謂遮二五食(謂作食了心。發言唱足)。五知捨威儀。謂於此坐。捨之而起。具此五緣。名為足食。有五種不名足食。謂知非是食。知無受人。知授得未食。知不遮食。知未離座。是名五種不足食。復有五種足食。一是清淨食。二少有不淨食相雜。三非惡觸食。四少有惡觸食相雜。五捨其本座(反上。名五不足食)。復有五種足食。謂見行食者。與食之時。苾芻報云。我不須。或云去。或云休。或云已足食。或云已了。斯五。皆是決斷不取。無餘之言。作此語時。即名足食。律攝云。應知有五未足之言。謂見他人授食之時。未即須者。應報彼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盡。若兼且聲。名曰未足。若無且聲。即是遮足。若未為足意。設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惡作罪。由言不稱法故。根本云。斯五皆是未為決斷。有餘之言。作正語時。不名足食。

△使他犯餘食法第三十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貪餮

他結切。音鐵。貪也。貪財曰饕。貪食曰餮(饕。音滔)

嗜食

時吏切。音示。欲也。好也。

△非時食第三十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非時

律本云。時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準此時為法。四天下食。亦爾。非時者。從日中。乃至明相未出。律攝云。非時者。有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薩婆多論云。非時者。從日中。至後夜。後分。名為非時。從晨至日中。名時。何以故。以日初出。乃至日中。其明轉盛。中則滿足。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後分。明轉減沒。故名非時。又從晨至日中。世人營救事業。作諸飲食。是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後分。讌會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觸惱。故名非時。又從晨至日中。俗人種種事務。婬惱不發。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事務休息。婬戲言笑。若比丘出入遊行。或時被誹謗。受諸惱害。名為非時。又比丘從晨至中。是乞食時。應入聚落。往來遊行。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應靜拱端坐。誦經坐禪。各當所業。非是行來。入聚落時。故名非時。僧祇律云。午日影過西。一髮一瞬。即是非時。寄歸傳云。時非時者。且如時經所說。自應別是會機。然四部律文。皆以午為正。若影過線許。即曰非時。若欲護罪。取正方者。宜夜揆北辰。直望南極。定其邪正。的辨禺中。又宜於要處。安小土臺。圓濶一尺。高五寸。中插細杖。或時石上豎丁。如竹箸許。可高四指。取其正午之影。畫以為記。影過畫處。便不合食。西方在處。多悉有之。名為薜攞斫羯攞(彈舌道之)。譯為時輪矣。揆影之法。看其杖影。極短之時。即正中也。然贍部洲中。影多不定隨其方處量有參差。即如洛州無影。與餘不同。又如室利佛逝國。至八月中。以圭測影。不縮不盈。日中人立。並皆無影。春中亦爾。一年再度。日過頭上。若日南行。則北畔影長。二尺三尺。日向北邊。南影同爾。神州則南溟北朔。更復不同。此尸向日。是其恒矣。又海東日午。關西未中。準理既然。事難執一。是故律云。遣取當處日中。以為定矣。夫出家之人。要依聖教。口腹之事。無日不須。揆影而[(歹*又)/食]。理應存念。此其落漠。餘可護焉。是以弘紹之英。無怪繁重。行海尚持圭去。在地寧得逶隨。故西國相傳云。觀水觀時。是曰律師矣。處處經云。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婬。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有下風。五身得安隱。亦不作病。毗羅三昧經。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八支齋。佛教語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不過中食。或云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夜滅。皆表中道。今制中食。正表中道也。請觀音經疏云。齋者齊也。齊身口業也。齊者只是中道也。後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無別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名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證義。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

蒱闍尼

前戒釋。

黑石蜜

如三十事中釋。

罽尼

此無正翻。義當雜物。如律本云。諸比丘入村乞食。見作石蜜。以雜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時食。佛言。聽非時食。作法應爾。五分律云。作石蜜時。擣米著中。根本羯磨云。然而西國造沙糖時。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佛許非時。開其噉食。而為防麤相。長道資身。南海諸洲。煎樹汁酒。而作糖團。非時總食。準斯道理。東夏飴糖。縱在非時。亦應得食。何者。甘蔗時藥。汁則非時。米麴雖曰在時。飴團何廢過午。詳檢。雖有此理。行不亦各任己情。稠濁杏湯。定非開限。蜜煎薯蕷。礭在遮條也。律攝云。沙糖團。須安[麩-夫+少]末。是作處淨。非時得食。行路之時。若以沙糖內於米中。以手拍去米。應食。若置[麩-夫+少]中。應以水洗。若黏著者。竹片刮除。重以水洗。食之無犯。若不能令無染涉者。先水洗已。手挼令碎。投以淨水。將物濾之。不由此染。便成染過。非時得飲(飴。音夷。餳餹米[苗/米]煎也。釋名云。也。鬻米消爛。洋洋然也。今所謂麥芽穀芽餹也。薯。音孺。蕷。音預。山藥也。此言沙糖者。即片糖也。今廣東下四府。猶呼此名。唐釋智燈。恒持金剛般若。勤不知倦。貞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啟手猶熱。不即入木。經七日還蘇云。初見冥中若王者。以念經故。合掌降階。因問訊曰。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因問人間。眾僧中後食薏苡仁為藥食。還是已否。王曰。此大違本教。燈報云。律中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王曰。此乃後人加之。非佛意也。遠近聞之。諸客僧至。乃至有中後不飲水者。智者觀此。自當警也)

服吐下藥

僧祇律云。若比丘服吐下藥。醫言。應與清粥。若不得者便死。當云何。爾時應以洮米汁。槽盛。漬病比丘。若病人不堪者。取不破稻穬。七徧淗洗。盛著囊中。繫頭。淨洗器鬻之。不得令稻頭破。若破者。不得與飲。毗尼序云。比丘病。服下藥。中後心悶。佛言。與熬稻華汁。與竟。悶猶不止。佛言。與竹笋汁。與竟。不瘥。佛言。囊盛米粥。絞汁與飲。病猶不瘥。佛言。將屏處。與米粥。尼陀那云。時有苾芻身嬰重病。醫令以水和[麩-夫+少]。非時可食。佛言有無齒牛。食噉糠麥。後時便出。其粒仍全。用此為[麩-夫+少]。非時應服。雖服不瘥。醫言。此非是藥。應用生麥[麩-夫+少]。佛言。多將水攪。以物濾之。然後應服。病猶不瘥。醫令勿濾而服。佛言。醫人處方。令服[麩-夫+少]飲。若稠若團。隨意應服。復有重病苾芻。醫令以大肉團。非時鬻飲。佛言。有獸名豺。腹中腸直。噉肉便出。體猶未變。應取彼肉。鬻而飲服。雖服不瘥。醫言。此是故物。不堪為藥。應取新肉。鬻而飲汁。佛言。先以物濾。然後飲之。病猶不瘥。醫令勿濾而服。佛言。醫人處方。隨意應服。凡所有事。我於病人非時開者。於病瘥後。咸不應作。若有作者。得越法罪。律攝云。若此等物。病猶不瘥。要食好食。方除疾者。應於屏處。隨所須食。而授與之(斯等皆世尊大悲。愍諸重病弟子。隨宜病藥。開而聽許。若非喪命因緣。以輕小疾。託而服食。妄符聖意。還墮非時之過。不免咎愆。更加違教誣聖之罪)。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復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復得福不。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為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為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非時輒與。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三惡道。是名破器。是癩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況我弟子。知法行法。而當爾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盜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猪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都圊內。噉食糞穢。並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所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故。良福田故。斷絕出世道故。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來常言。其於聲聞中。智慧第一。不謂小心。能問要義。佛言。其久種明悟。發揚我法。以徧塵剎。利眾生故。

哯出

以淺切。音衍。不故而吐也。說文云。不嘔而吐也。小兒吐乳。亦謂之哯。

△殘宿食第三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羅尊者

迦羅。此云黑。或作哥羅。是尊者。已得阿羅漢果。

殘宿食

律本云。宿食者。今日受已。至明日。十誦律云。大比丘。未手受食。而共宿者。名曰內宿。噉此食者。突吉羅。已手受。舉共宿者。名殘宿食。噉此食者。波逸提。摩得勒伽云。三種宿食。比丘不得食。謂僧。比丘。學戒。四種宿食得食。謂比丘尼。式叉摩那。學戒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比丘尼。亦如是。

鉢盂

梵云波呾囉。亦云鉢多羅。又云波多羅。此譯為鉢。又譯為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鉢亦近字耳。盂。雲俱切。音于。飯器。亦飲器也。律文舊作釪。錞釪。是樂器。形似鐘。以和皷也。非此用。餘如長鉢戒中釋。

孔罅

虗訝切。鰕去聲。說文云。罅裂也。坼之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三
音釋

音匱。餉也。

篙棹

上音高。行船竿也。下巢字去聲。進船檝也。

上聲。船柂。

字去聲。手腕。掌後節中也。

躔字上聲。篆書也。程邈作小篆。史籀作大篆。秦後旴陽變小篆為隸書。古稱隸為真書。大唐。乾封二年。仲春月。有一天神。姓費。來下禮敬宣律師。序畢。師問曰。益州多寶佛像。既是迦葉佛出世。人壽二萬歲時人造。何以作隸書。其隸書。出於亡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有神州書耶。答曰。亡秦李斯隸書。此乃近代遠承隷書之興。興於古佛之世。見今南洲四面。千有餘洲。莊嚴閻浮。一方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海路療遠。動數十萬里。重譯莫傳。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師不開乎。梁顧野王大學之大傳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云。有開春中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隸字。檢春申。是周武六國同時隸文。則非吞併之日也。此國篆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時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又問。今西京城西。高四土臺。俗諺云。是蒼頡造書臺。如何云隸書字。古時已有。答云。蒼頡於此臺上。增土造臺。觀鳥迹者。非無其事。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鳥迹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

渠字上聲。大也。

音礙。老也。又五十日艾。言髮之蒼白。如艾色也。

音渠上聲。腐也。

音番。米汁也。

音鞏。

音遐。

迦鄰提

是水鳥。似水鴨而小。身圓。尾甚短。淡沉香色。嶺南河池中有。無羣。多惟三二雙。人近之。即潛入水中。遠數丈而出。俗喚名水精。不識者。呼為水鴨。游止共俱。不相捨離。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四目錄
受食
置地與
奢耶尼食
除水
鳥銜
美食
乳酪
索食
餅黏
一梵志
波私波羅闍
與父母
甘膳
須銚
伊尼延陀
食家
籬柵
一處坐
結恨
夏四月
軍陣
有因緣
陣者
支陀國
娑伽陀
辮髮
草蓐
拘睒彌主
玻瓈
秔米酒
閻浮果
舍樓伽果
蕤汁
蒲萄
襍作
飲酢
食麴
嬉戲
澆灒
末利夫人
那陵迦婆羅門
𥱼
浮法
掉臂
擊攊
不從語
波羅棃毗國
那迦波羅比丘
雨衣
釋提桓因
拘執
貝聲
波羅聲
根香
薩羅樹香
樹膠香
膚香
齅香
若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