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
梵云麼迦吒。此云獼猴。賀邏
或云婆裘沫河。或云
勿力伽者。應云蜜利伽羅。此云鹿。難提。此云喜。總言之。名鹿喜。善見云。鹿杖沙門。鹿杖者。其名也。沙門者。作如沙門形。剃頭留少周羅髮。著壞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殘食。以自生活。既殺諸比丘。心生疑悔。往河邊洗。世間人言。此婆裘河。能洗除人罪。是故彼念除罪。而往洗之
薩婆多論問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諸比丘。令得如是衰惱。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
爾時不但六十人受不淨觀。佛法教無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故無咎也。佛深知眾生根業始終。必以此法因緣得大利益。六十比丘。迦葉佛所。受不淨觀法。不能專修。多犯惡行。命終入地獄中。今佛出世。罪畢生人間。墮下賤家。出家入道。以本因緣故。應受此法。既命終已。得生天上。於天來下。從佛聽法。得獲道迹。以是因緣。佛無偏也。
亦云阿那波那。又云安那般那。阿那。此云遣來
律云人者。從初識至後識。梵云摩
倚依也。謂倚機發舉也。又發機。主發之機也。律文舊作撥。撥除也。非此義。
梵語那伽。此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是畜道也。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別行疏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龍有四生。謂胎卵溼化也。罵意經云。墮龍中。有四因緣。一多布施。二瞋恚。三輕傷人。四自貢高。舍利弗問經云。虗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海龍王經。龍白佛言。我從劫初。止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龍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違戒犯行。不捨破戒者。多生龍中。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龍中。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人出家。違其禁戒。皆生龍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人出家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龍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人出家。犯戒皆。生龍中。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家鬬諍。誹謗經戒。死生龍中。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我泥洹後。多有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龍中。或墮地獄
或云阿修羅。什曰。秦言不飲酒。不飲酒因緣。出雜寶藏經。有大勢力。常與天共鬬。舊翻為無端正。謂男醜女端正。新翻云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婆沙論云。梵本正音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記云。阿素洛。舊曰阿修羅。阿須倫。阿須羅。皆譌也。然有鬼道。有畜道。鬼道居須彌山窟。或大海邊。畜道居大海底。有胎卵溼化四生。其毗摩質多阿修羅王。居須彌山東。去千由旬大海底。國土縱廣。四萬由旬。大城中宮殿。名曰設摩啻。縱廣一萬由旬。七重牆壁。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宮殿園林。皆七寶莊嚴校飾。不可述盡。須彌山南西北面。各過千由旬大海底。各有阿修羅城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立大海底。與須彌山齊。常共天鬬。敗則與兵眾躲入藕絲孔中。毗摩質多。其名也。毗摩質多。此云響高。亦云淨心。娶
此云香陰。亦云陵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是天主幢倒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什師曰。天帝樂神也。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舍利弗門經云。乾闥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華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言伎樂。
此云勇健。亦云暴惡。什師曰。秦言貴人。亦言輕健。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天夜叉。大論云。多瞋很戾。好嗜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行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若人剛愎彊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虗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若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華嚴經云。夜叉宮殿。與人宮殿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正法念處經云。阿毗遮羅。義翻為疾行。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又云夜叉有光。迅飛如流。世人謂之流星。口中出煙。世人云
梵語閃多。此云鬼。鬼者畏也。謂虗怯多畏故。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故。正法念處經云。觀諸餓鬼。有無量種。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妬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
- 一者迦婆離
(此言鑊身) - 二者蘇支目佉
(此言鍼口) - 三者槃多婆叉
(此言食吐) - 四者毗師他
(此言食糞) - 五者阿婆叉
(此言無食) - 六者犍陀
(此言食氣) - 七者達摩婆叉
(此言食法) - 八者婆利濫
(此言食水) - 九者阿賖迦
(此言希望) - 十者
[口*企] 吒(此言食睡) - 十一者摩羅婆叉
(此言食鬘) - 十二者囉訖吒
(此言食血) - 十三者瞢娑婆叉
(此言食肉) - 十四者蘇犍陀
(此言食香煙) - 十五者阿毗遮羅
(此言疾行) - 十六者
蚩 陀羅(此言孔穴義言伺便) - 十七者波多羅
(此言地下) - 十八者矣利提
(此言神通) - 十九者闍婆隸
(此言熾然) - 二十者
蚩 陀羅(此言伺便。謂伺小兒便也) - 二十一者迦摩雨盧波
(此言色欲) - 二十二者三牟陀羅提波
(此言海渚) - 二十三者閻羅王使執杖
- 二十四者婆羅婆叉
(此言食小兒) - 二十五者烏殊婆叉
(此言食人精氣) - 二十六者婆羅門羅剎
(此言梵羅剎) - 二十七者君荼
(此言火爐) - 二十八者阿輸婆囉他
(阿輸婆。此言不淨囉他。此言巷陌也) - 二十九者婆移婆叉
(此言食風) - 三十者鴦伽囉婆叉
(此言食火炭) - 三十一者毗沙婆叉
(此言食毒) - 三十二者阿吒毗
(此言曠野) - 三十三者賖摩舍羅
(此謂棄尸處。住此食熱 灰 土也) - 三十四者毗利差
(此言樹。謂在樹中住) - 三十五者遮多波他
(此言四交道) - 三十六者魔羅迦邪
(此言殺身)
亦作波逸提。義翻為墮。十誦云。墮在燒鬻覆障地獄。謂八熱通為燒鬻。八寒黑暗等。通為覆障。根本云。波逸底迦者。是燒鬻墮落義。謂犯罪者。墮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鬻苦。又此罪若不殷勤說除。便能障礙所有善法。此中波逸提。謂殺不能變化畜生也。薩婆多論問云。何以但害人。得波羅夷。答曰。人中有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又沙門四果。多在人中得。佛。與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盡故也。是以害人波羅夷。餘道不得波羅夷也。
古歷切。音吉。土磚也。廣韻云。土墼未燒塼坯也。
應法師云。此言譌也。正言僧伽囉。此云眾園。僧史略云。為眾人園圃。園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植道芽聖果也。苑法師曰。具云僧伽羅摩。言僧伽者。此云眾也。羅摩院也。
紆胃切。音畏。安之以愜其情也
謂未得聖。而謂已得。以其聖智。是增上行。於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也。此以內心。實謂已得已證。此心增上。而慢於他。是為增上慢。若自知未得未證。而誑他言得。是為妄語。故此除增上慢。不入妄語中。文句云。上慢者。未得上法。謂得上法。又出家二眾。多修道得禪。謬謂聖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善見律云。增上慢者。作如是言。我已得聖利法。於中生慢。或言過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於阿羅漢法。我已作之。云何慢。以舍摩他毗婆舍那力故。惱惱暫住。是名為慢。若後見欲境。煩惱便起。惟此人不犯。問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聲聞羅漢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諸煩惱滅故。以慧眼覆觀。無有未得謂得之狐疑。如是於四道果慢不起。復不起慢。於破戒人。云何不起。於聖利法。無有分故。如禪人好眠為事。此人不起。起慢人者。先持戒具足。而入禪定。得禪定已。未分別名色。始入毗婆舍那。三想具足。心絕勇猛。或得舍摩他。於二十年。三十年中不起。因勇猛行毗婆舍那力故。自念言。我得須陀洹道。乃至阿那含。增上慢如是。若能善持舍摩他。非但二十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煩惱不起。是以生增上慢。言我得阿羅漢。是故如來除增上慢。不入空誑妄語
謂四沙門果。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聖人之法也。此法於人間天上。最為殊勝。無能及者。又最上名為涅槃。此涅槃殊勝之法。非凡夫所得。亦非由色力。及以聰明而能獲者。皆由行者。精進不懈。勝妙力故。而能證得也。
律云人法者。人陰。人界。人入也。然此三法。一切有情。皆悉具之。故名眾生。今以局在人中說故。故云人法也。陰。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
律云諸法能出要。成就念在身。乃至得果。皆名上人法也。律攝云。上人法者。即勝流法也。謂望一切凡愚五蓋等法。鄙劣惡事。是勝上故。亦云過人法。五分云。一切出要法。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諸聖道果。是名過人法。薩婆多論云。何名過人法。不名過天。佛在人中結戒故。人中有波羅提木叉戒故。又人中多入聖道。多修善法。勝於天故。但勝人。已勝於天。又言。但勝人得波羅夷。天故無所論也。善見律云。聖利法者。於人中為無上法也。亦言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也。
毗尼母經云。云何名欲。如佛翹勤不倦。故名為欲。又復明欲。繫念在前。如佛覺無異。以是義故。名為欲也。成實論云。經中說欲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進精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大論云。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行不住。是為精進。能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無上道。
一有覺有觀三昧。二無覺有觀三昧。三無覺無觀三昧。初心在禪。名為覺。細心分別禪味。名為觀。大論云。麤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微細。名為觀也。阿毗曇云。有覺有觀。是欲界未到地。初禪無覺有觀。是中間禪。無覺無觀。是三禪。及四無色
法界次第初門。引大智度論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此三通名解脫門者。解脫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脫門也。亦云三三昧。但三昧。即是當體得名。解脫從能通之用。以受稱也。此無別法。有師解云。因時名三昧。證果則變名解脫。此類如八背捨。八解脫也
天台云。非邪曰正。領納名受。妙宗鈔云。離邪倒想。領納所緣。名為正受。圭峰云。不受諸受。名曰正受。然正受名質。本具多種。謂從有想。而至一切入等。廣如論釋。此不繁述。
謂從一支道。至十一支道。廣如論釋。
謂修戒。定。慧。解脫慧。見解脫慧。如下釋。
決定了知。故名為智。謂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也。成論云。知現在法。是名法智。知餘殘法。名曰比智。餘謂過去未來諸法。次現在法後知。故名比智。所以者何。先現知已。然後比知。法智。名現在智。隨此法智。思量比知。名為比智。法界次第云。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無理。婆沙論云。等智者。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見所行法等。問曰。亦緣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曰。從多分故。多緣世法。少緣第一義法。復次。此智無第一義相。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聲論云。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名為覆物。成論云。有人言。一切眾生成就等智。是事云何。答曰。若佛弟子。能知諸法。從眾緣生。是人能得。非餘眾生。以得智名。故一切眾生。但用想識。若得此智。名內凡夫。婆沙論云。他心智者。知他心故。名他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又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法界次第云。知欲界色界繫。現在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為他心智也。
謂見苦集盡道四聖諦也。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又云。凡夫有苦。而無諦。聲聞有苦。而有諦。凡夫不見苦理。故言無諦。聲聞能見無常苦空。故言有諦。法界次第云。此四通言諦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法。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審實。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前二諦是世間之法。令知苦以斷集。故先果而次因。後二諦是出世間之法。使為滅以修道。故亦先果而次因也。苦諦者。苦以痛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大論云。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瞋。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諦審生死。實是苦者。故名苦諦也
此云預流。又云入流。謂預入聖道法流。俱舍論云。諸無漏道。總名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預言為顯最初。至得彼預流。故說名預流。或云溝港。亦取其流水義。或云至流。或翻逆流。謂逆生死流也。
此云一來。或云一往來。是人從此死。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盡眾苦故。四教義翻為薄。前斷已多。其所未斷少。故名薄。故俱舍云。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過此以後。更無生故。此或名曰薄貪瞋癡。唯餘下品貪瞋癡故。或曰頻來。應法師云。此應誤也。宜作
此云不來。或云不還。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還來欲界受生也。
此云無學。亦云無生。無法可學。名無學。後世中更不生。故云無生。是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也。母論云。斷三結。故得須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斷故得阿那含。一切結盡。故名阿羅漢。涅槃經。佛告迦葉菩薩言。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反。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麒鱗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麒鱗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根謂五根。力謂五力。覺意謂七覺意
律云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最初者。謂佛未為制戒之前。以無知故。一切所作。皆名不犯。如須提那等。未制戒者。未為結五篇戒也。若佛已結五篇等戒。隨所作違。即名為犯。癡狂者。十誦云。齊何名狂。佛言。有五相名狂人。親里死盡故狂。財物失盡故狂。田業人民失盡故狂。或四大錯亂故狂。或先世業報故狂。比丘雖有是五狂相。若自知我是比丘。隨所違制。即得犯罪。云何名心亂。佛言。有五種因緣。令心散亂。為非人所打故心散亂。或非人令心散亂。或非人食心精氣。故心散亂。或四大錯故心散亂。或先世業報。故心散亂。痛惱所纏者。以病壞故。令心痛惱。佛言。有五種病壞心。或風發故病壞心。或熱發故病壞心。或冷發故病壞心。或三種俱發故壞心。或時節氣發故壞心
音求。龍無角者。
音鴟。似蛟無角。似龍而黃也。
音盤。
音倘。直也。又傷傷長貌。
顯。平聲。
痕上聲。不聽從也。
音闢。戾也。很也。
音鴟。
同煑。
音閤。
此云獨覺。出無佛世。觀十二因緣。無師自悟。如麟一角。故名獨覺。亦名緣覺。中乘人。
癡者。不別賢愚。善惡。是非。亦心病也。狂者。心病也。韓子曰。心不能審得失之地。謂之狂也。亦有令人狂鬼。名阿婆摩羅。餘如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