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

明 弘贊輯40卷CBETA X0744大于一万字 7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斷命戒第三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獼猴江

梵云麼迦吒。此云獼猴。賀邏。此云池。應師云。今言江者。譯人義立耳。如言恒河。亦作恒江也。此池在毗舍離宮城外。約五六里。菴羅女園側。是昔獼猴羣集。為佛穿作此池也。

婆裘河

或云婆裘沫河。或云求河。又云求摩河。正梵音名跋窶末底。此翻為勝慧河。

勿力伽難提

勿力伽者。應云蜜利伽羅。此云鹿。難提。此云喜。總言之。名鹿喜。善見云。鹿杖沙門。鹿杖者。其名也。沙門者。作如沙門形。剃頭留少周羅髮。著壞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殘食。以自生活。既殺諸比丘。心生疑悔。往河邊洗。世間人言。此婆裘河。能洗除人罪。是故彼念除罪。而往洗之(周羅。此云小髮。謂小髻也)

六十人

薩婆多論問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諸比丘。令得如是衰惱。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

爾時不但六十人受不淨觀。佛法教無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故無咎也。佛深知眾生根業始終。必以此法因緣得大利益。六十比丘。迦葉佛所。受不淨觀法。不能專修。多犯惡行。命終入地獄中。今佛出世。罪畢生人間。墮下賤家。出家入道。以本因緣故。應受此法。既命終已。得生天上。於天來下。從佛聽法。得獲道迹。以是因緣。佛無偏也。

阿那般那三昧

亦云阿那波那。又云安那般那。阿那。此云遣來(入息也)。般那。此云遣去(出息也)。正理論云。阿那阿波那。言阿那者。謂轉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轉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持息入者。飲吸外風令入身內。持息出者。驅擯內風令出身外。安般守意經云。安為身。般為息。安為生。般為滅。安為念道。般為解結。所以先數入者。外有七惡。內有三惡。用少不能勝多。先數入也。數者。從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止觀云。有聲曰風。守之則散。結滯曰氣。守之則結。出入不盡曰喘。守之則勞。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出息為生死陰。入息為思想陰。或云先數出息。氣則不急。身不脹滿。身心輕利。三昧易成。或云先數入息。隨息內斂。易入定故。或云當隨便宜。以數出入。若心輕浮。繫心丹田。當數入息。若心昏沈。繫心鼻端。當數出息。不許出入俱數。恐生病故。此阿那波那。即是三世諸佛入道初門。通於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門。謂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法界次第云。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為數。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為隨。息心靜慮。名之為止。分別推析之心。名之為觀。轉心返照。名之為還。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為淨。今是聲聞助道。但名數息。提婆菩薩云。佛說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隱道(三昧如下釋。六妙門。詳法界次第)

人者

律云人者。從初識至後識。梵云摩[少/兔]舍。或云末奴沙。此云人。亦云意。謂昔頂山王。初化眾生。告諸人曰。諸有所作。當善思惟。善憶念。即如王教。諸有所作。先思惟憶念。故名為意。從是以來。傳立斯號。婆沙論云。先未號此末奴沙時。人或相呼以為雲頸。或名多羅脛。或名底落迦。或名阿沙茶。由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為人趣。又於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毗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為勝。三意微細。四正覺。五智慧增。六能別虗實。七聖道正器。八聰明業所生故。住四大洲。八中洲。諸小洲等。其形上立。南洲人面如車廂。東洲人面如半月。西洲人面如滿月。北洲人面如方池。世界初成時。一切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分不平等故。及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不能言者。從初識至後識者。謂從眼識乃至意識也。成實論云。一切眾生。初受身時。以識為本。是識六種。從眼等生。故說六根。所謂眼根乃至意根。能生六識。故名六根。此六根。或名六入。從是六事生六種識。故名為壽。所以者何。是六入六識得相續生。故名為壽。是相續斷。故名為死。是故此事名之曰命。

倚發

倚依也。謂倚機發舉也。又發機。主發之機也。律文舊作撥。撥除也。非此義。

龍子

梵語那伽。此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是畜道也。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別行疏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龍有四生。謂胎卵溼化也。罵意經云。墮龍中。有四因緣。一多布施。二瞋恚。三輕傷人。四自貢高。舍利弗問經云。虗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海龍王經。龍白佛言。我從劫初。止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龍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違戒犯行。不捨破戒者。多生龍中。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龍中。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人出家。違其禁戒。皆生龍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人出家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龍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人出家。犯戒皆。生龍中。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家鬬諍。誹謗經戒。死生龍中。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我泥洹後。多有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龍中。或墮地獄(緣未至。未記出家者)

阿須羅

或云阿修羅。什曰。秦言不飲酒。不飲酒因緣。出雜寶藏經。有大勢力。常與天共鬬。舊翻為無端正。謂男醜女端正。新翻云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婆沙論云。梵本正音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記云。阿素洛。舊曰阿修羅。阿須倫。阿須羅。皆譌也。然有鬼道。有畜道。鬼道居須彌山窟。或大海邊。畜道居大海底。有胎卵溼化四生。其毗摩質多阿修羅王。居須彌山東。去千由旬大海底。國土縱廣。四萬由旬。大城中宮殿。名曰設摩啻。縱廣一萬由旬。七重牆壁。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宮殿園林。皆七寶莊嚴校飾。不可述盡。須彌山南西北面。各過千由旬大海底。各有阿修羅城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立大海底。與須彌山齊。常共天鬬。敗則與兵眾躲入藕絲孔中。毗摩質多。其名也。毗摩質多。此云響高。亦云淨心。娶(香山)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取舍脂為第一夫人。毗摩質多。威勢眷屬。不可勝計。自餘臣妾。左右僕使。亦不可勝計。衣食自然。百味隨念而有。與天同等。衣服冠纓。純七寶鮮潔。起世經云。修羅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舍利弗問經云。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為之人。作諸邪福。傍於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鬬訟。故受今身。

揵闥婆

此云香陰。亦云陵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是天主幢倒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什師曰。天帝樂神也。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舍利弗門經云。乾闥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華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言伎樂。

夜叉

此云勇健。亦云暴惡。什師曰。秦言貴人。亦言輕健。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天夜叉。大論云。多瞋很戾。好嗜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行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若人剛愎彊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虗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若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華嚴經云。夜叉宮殿。與人宮殿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正法念處經云。阿毗遮羅。義翻為疾行。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又云夜叉有光。迅飛如流。世人謂之流星。口中出煙。世人云星。善見律云。此夜叉能捉人。比丘作誦呪。令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語言。若汝不置。我能殺汝。夜叉猶不置。於是比丘。或以米粉。或以土泥。捏作夜叉鬼形。而誦呪。斷其手足。手足即斷。斷其頸。頸亦即斷而死。是故得偷蘭遮罪。

餓鬼

梵語閃多。此云鬼。鬼者畏也。謂虗怯多畏故。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故。正法念處經云。觀諸餓鬼。有無量種。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妬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

一者迦婆離(此言鑊身)二者蘇支目佉(此言鍼口)三者槃多婆叉(此言食吐)四者毗師他(此言食糞)五者阿婆叉(此言無食)六者犍陀(此言食氣)七者達摩婆叉(此言食法)八者婆利濫(此言食水)九者阿賖迦(此言希望)十者[口*企](此言食睡)十一者摩羅婆叉(此言食鬘)十二者囉訖吒(此言食血)十三者瞢娑婆叉(此言食肉)十四者蘇犍陀(此言食香煙)十五者阿毗遮羅(此言疾行)十六者陀羅(此言孔穴義言伺便)十七者波多羅(此言地下)十八者矣利提(此言神通)十九者闍婆隸(此言熾然)二十者陀羅(此言伺便。謂伺小兒便也)二十一者迦摩雨盧波(此言色欲)二十二者三牟陀羅提波(此言海渚)二十三者閻羅王使執杖二十四者婆羅婆叉(此言食小兒)二十五者烏殊婆叉(此言食人精氣)二十六者婆羅門羅剎(此言梵羅剎)二十七者君荼(此言火爐)二十八者阿輸婆囉他(阿輸婆。此言不淨囉他。此言巷陌也)二十九者婆移婆叉(此言食風)三十者鴦伽囉婆叉(此言食火炭)三十一者毗沙婆叉(此言食毒)三十二者阿吒毗(此言曠野)三十三者賖摩舍羅(此謂棄尸處。住此食熱土也)三十四者毗利差(此言樹。謂在樹中住)三十五者遮多波他(此言四交道)三十六者魔羅迦邪(此言殺身)
波夜提

亦作波逸提。義翻為墮。十誦云。墮在燒鬻覆障地獄。謂八熱通為燒鬻。八寒黑暗等。通為覆障。根本云。波逸底迦者。是燒鬻墮落義。謂犯罪者。墮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鬻苦。又此罪若不殷勤說除。便能障礙所有善法。此中波逸提。謂殺不能變化畜生也。薩婆多論問云。何以但害人。得波羅夷。答曰。人中有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又沙門四果。多在人中得。佛。與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盡故也。是以害人波羅夷。餘道不得波羅夷也。

墼石

古歷切。音吉。土磚也。廣韻云。土墼未燒塼坯也。

△妄語第四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僧伽藍

應法師云。此言譌也。正言僧伽囉。此云眾園。僧史略云。為眾人園圃。園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植道芽聖果也。苑法師曰。具云僧伽羅摩。言僧伽者。此云眾也。羅摩院也。

慰問

紆胃切。音畏。安之以愜其情也(愜音怯。快足適意也)

增上慢

謂未得聖。而謂已得。以其聖智。是增上行。於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也。此以內心。實謂已得已證。此心增上。而慢於他。是為增上慢。若自知未得未證。而誑他言得。是為妄語。故此除增上慢。不入妄語中。文句云。上慢者。未得上法。謂得上法。又出家二眾。多修道得禪。謬謂聖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善見律云。增上慢者。作如是言。我已得聖利法。於中生慢。或言過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於阿羅漢法。我已作之。云何慢。以舍摩他毗婆舍那力故。惱惱暫住。是名為慢。若後見欲境。煩惱便起。惟此人不犯。問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聲聞羅漢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諸煩惱滅故。以慧眼覆觀。無有未得謂得之狐疑。如是於四道果慢不起。復不起慢。於破戒人。云何不起。於聖利法。無有分故。如禪人好眠為事。此人不起。起慢人者。先持戒具足。而入禪定。得禪定已。未分別名色。始入毗婆舍那。三想具足。心絕勇猛。或得舍摩他。於二十年。三十年中不起。因勇猛行毗婆舍那力故。自念言。我得須陀洹道。乃至阿那含。增上慢如是。若能善持舍摩他。非但二十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煩惱不起。是以生增上慢。言我得阿羅漢。是故如來除增上慢。不入空誑妄語(舍摩他。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繫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止觀乃助涅槃之要法也)

最上勝法

謂四沙門果。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聖人之法也。此法於人間天上。最為殊勝。無能及者。又最上名為涅槃。此涅槃殊勝之法。非凡夫所得。亦非由色力。及以聰明而能獲者。皆由行者。精進不懈。勝妙力故。而能證得也。

人法

律云人法者。人陰。人界。人入也。然此三法。一切有情。皆悉具之。故名眾生。今以局在人中說故。故云人法也。陰。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具如前釋)。入。即六入。亦十二入。謂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共成十二入也。熏聞曰。夫六入者。凡有二義。一根塵互相涉入。二根境俱為識之所入。以是諸經。名十二入。天台云。此十二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屬外。識所由涉。故名為入。亦名塵。塵以染汙為義。以能染汙情識。故通名為塵也。一眼入(謂眼根對於色塵。有所見之色。是名眼入)。二耳入(謂耳根對於聲塵。有所聞之聲。是名耳入)。三鼻入(謂鼻根對於香塵。有所嗅之香。是名鼻入)。四舌入(謂舌根對於味塵。有所甞之味。是名舌入)。五身入(謂身根對於觸塵。有所覺之觸。是名身入)。六意入(謂意根對於法塵。有所分別之法。是名意入)。七色入(謂一切可見之色。而對於眼。是名色入)。八聲入(謂一切可聞之聲。而對於鼻。是名聲入)。九香入(謂一切可嗅之香。而對於鼻。是名香入)。十味入(謂一切可甞之味。而對於舌。是名味入)。十一觸入(謂一切可覺之觸。而對於身。是名觸入)。十二法入(謂一切可分別之法。而對於意。是名法入)。界即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共成十八也。天台云。此十八。通名界者。界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一眼界(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二耳界(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三鼻界(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四舌界(謂能甞味之根。名為舌界)。五身界(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六意界(謂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七色界(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八聲界(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九香界(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十味界(謂舌所甞一切諸昧。名為昧界)。十一觸界(觸即觸著。謂身所觸冷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十二法界(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十三眼識界(謂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十四耳識界(謂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十五鼻識界(謂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十六舌識界(謂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十七身識界(謂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十八意識界(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後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此六通名識者。謂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依於根。能識別於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之謬取也)。此陰入界。名為三科法門。法門雖三。總是色心二法。開合不同佛為迷心不迷色人。說五陰法。合色為一分。開心為四分(受想行識。皆心分故)。為迷色不迷心人。說十二入法。開色為十分半(謂內五根。外六塵。法塵半分故)。合心為一分半(意根一分法塵半分)。為心色俱迷人。說十八界。開色為十分半(準上應知)。開心為七分半(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加意根一分。法塵半分)。斯皆如來。逗眾生機。說此三科法門。各隨根性。任修一法。即能悟入。故毗婆沙論云。以凡夫人。迷此色心。有輕重異故。佛對機為說陰入界三科法。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虗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輪轉生死。若達此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則不為惑染所迷也。

上人法

律云諸法能出要。成就念在身。乃至得果。皆名上人法也。律攝云。上人法者。即勝流法也。謂望一切凡愚五蓋等法。鄙劣惡事。是勝上故。亦云過人法。五分云。一切出要法。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諸聖道果。是名過人法。薩婆多論云。何名過人法。不名過天。佛在人中結戒故。人中有波羅提木叉戒故。又人中多入聖道。多修善法。勝於天故。但勝人。已勝於天。又言。但勝人得波羅夷。天故無所論也。善見律云。聖利法者。於人中為無上法也。亦言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也。

自言有欲

毗尼母經云。云何名欲。如佛翹勤不倦。故名為欲。又復明欲。繫念在前。如佛覺無異。以是義故。名為欲也。成實論云。經中說欲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進精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大論云。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行不住。是為精進。能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無上道。

三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二無覺有觀三昧。三無覺無觀三昧。初心在禪。名為覺。細心分別禪味。名為觀。大論云。麤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微細。名為觀也。阿毗曇云。有覺有觀。是欲界未到地。初禪無覺有觀。是中間禪。無覺無觀。是三禪。及四無色(三禪者。謂二禪。三禪。四禪也。四無色者。即無色界。四空定也。未到地者。即欲界定。謂未到初禪。此未到。及初禪。麤心初念。而細心分別禪味。故有覺觀。中間禪。即初禪二禪兩楹之中。住此中間禪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故無覺有觀。若入二禪。乃至滅受想定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無覺觀也)。三昧。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大論云。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故名三昧。又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苑法師曰。具云三摩地。此言等持。謂離沉掉。名之為等。令心住一境性。故曰持也。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虗神朗。氣虗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為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又此三昧。名體甚多。修證不一。故智論云。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也。

三解脫門

法界次第初門。引大智度論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此三通名解脫門者。解脫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脫門也。亦云三三昧。但三昧。即是當體得名。解脫從能通之用。以受稱也。此無別法。有師解云。因時名三昧。證果則變名解脫。此類如八背捨。八解脫也(三昧解脫。涅槃。雖三法無殊。而實有異。三昧者。正定也。本性立稱。解脫者。無礙自在也。本行立稱。涅槃者。寂靜常住。本果立號)。一空解脫門。謂觀一切諸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我我所。若能如是通達。則於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謂既知一切法空故。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即得自在。故名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亦云無願。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即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故名無作解脫門。增一阿含。佛告諸比丘。如是比丘。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悟。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三十七品。如說戒犍度中釋。我者。眾生於五陰身中。彊立主宰。名之為我。我所者。眾生妄執五陰之身。及男女資生等物。皆名我所)

正受

天台云。非邪曰正。領納名受。妙宗鈔云。離邪倒想。領納所緣。名為正受。圭峰云。不受諸受。名曰正受。然正受名質。本具多種。謂從有想。而至一切入等。廣如論釋。此不繁述。

有道

謂從一支道。至十一支道。廣如論釋。

修者

謂修戒。定。慧。解脫慧。見解脫慧。如下釋。

智者

決定了知。故名為智。謂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也。成論云。知現在法。是名法智。知餘殘法。名曰比智。餘謂過去未來諸法。次現在法後知。故名比智。所以者何。先現知已。然後比知。法智。名現在智。隨此法智。思量比知。名為比智。法界次第云。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無理。婆沙論云。等智者。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見所行法等。問曰。亦緣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曰。從多分故。多緣世法。少緣第一義法。復次。此智無第一義相。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聲論云。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名為覆物。成論云。有人言。一切眾生成就等智。是事云何。答曰。若佛弟子。能知諸法。從眾緣生。是人能得。非餘眾生。以得智名。故一切眾生。但用想識。若得此智。名內凡夫。婆沙論云。他心智者。知他心故。名他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又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法界次第云。知欲界色界繫。現在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為他心智也。

見者

謂見苦集盡道四聖諦也。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又云。凡夫有苦。而無諦。聲聞有苦。而有諦。凡夫不見苦理。故言無諦。聲聞能見無常苦空。故言有諦。法界次第云。此四通言諦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法。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審實。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前二諦是世間之法。令知苦以斷集。故先果而次因。後二諦是出世間之法。使為滅以修道。故亦先果而次因也。苦諦者。苦以痛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大論云。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瞋。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諦審生死。實是苦者。故名苦諦也(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也)。集諦者。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諦審一切煩惱惑業。則未來實能招集三界死生苦果。故名集諦也。盡諦者。亦曰滅諦。滅即寂滅。又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以諸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因滅。故果滅。捨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涅槃。諦審涅槃。實為寂滅。故名滅諦也。道諦者。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為道。諦審此二道相扶。實能通至涅槃不虗。故名道諦也(正道者。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也。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是名助道也)

須陀洹

此云預流。又云入流。謂預入聖道法流。俱舍論云。諸無漏道。總名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預言為顯最初。至得彼預流。故說名預流。或云溝港。亦取其流水義。或云至流。或翻逆流。謂逆生死流也。

斯陀含

此云一來。或云一往來。是人從此死。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盡眾苦故。四教義翻為薄。前斷已多。其所未斷少。故名薄。故俱舍云。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過此以後。更無生故。此或名曰薄貪瞋癡。唯餘下品貪瞋癡故。或曰頻來。應法師云。此應誤也。宜作[去*頁]來。

阿那含

此云不來。或云不還。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還來欲界受生也。

阿羅漢

此云無學。亦云無生。無法可學。名無學。後世中更不生。故云無生。是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也。母論云。斷三結。故得須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斷故得阿那含。一切結盡。故名阿羅漢。涅槃經。佛告迦葉菩薩言。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反。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麒鱗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麒鱗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三結。如下毗尼增一法釋。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

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

根謂五根。力謂五力。覺意謂七覺意(如說戒犍度中廣釋)。解脫謂八解脫。亦名八背捨。背謂違背。捨即棄捨。智論云。背此淨潔五欲。捨此著心。故名背捨。修此觀故。發真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即轉名八解脫也。一。內有色相。外觀色。謂行者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內有色相。又為欲界結使難斷。雖自觀內色身不淨。復須以不淨心。觀於他人之色。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云外觀色。此初背捨。位在初禪(八色光明者。謂見地色。如黃白淨地。見水色。如淵中澄清之水。見火色。如烟薪清淨之火。見風色。如無塵清風。見青色。如金精山。見黃色。如薝蔔華。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如珂雪也)。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謂行者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相。又為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引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云外觀色。此第二背捨。位在二禪。三淨背捨。身作證。言淨者。以緣於淨相。故名淨也。謂行者於第二背捨後。除棄外色不淨之相。但於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云淨背捨。心既明淨。樂漸增長。徧滿身中。悉皆怡悅。故云身作證。此第三背捨。位在三禪。四虗空處背捨。謂行者於欲界後。已除棄自身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又除棄內身白骨之色。第二背捨背。又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色。尚餘八種淨色。皆依心住。若心捨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虗空處定。是為虗空處背捨。此第四背捨位在四禪。五識處背捨。謂行者若捨虗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是為識處背捨(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苦者。謂身有生死迫逼等苦也。空者。謂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來空也。無我者。謂四大各離。誰是我耶)。六無所有處背捨。謂行者。若捨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是為無所有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謂行者。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是為非有想非無想背捨。八滅受想背捨。受即領納。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也。謂行者。背滅此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為滅受想背捨。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作證。而想受滅也。三昧。正受。俱如前釋(淨潔五欲者。若欲界。色聲香味觸。名麤弊五欲。是為不淨。若色界。無色界。色聲香味觸。名為淨潔五欲也。無漏智慧者。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

最初未制戒

律云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最初者。謂佛未為制戒之前。以無知故。一切所作。皆名不犯。如須提那等。未制戒者。未為結五篇戒也。若佛已結五篇等戒。隨所作違。即名為犯。癡狂者。十誦云。齊何名狂。佛言。有五相名狂人。親里死盡故狂。財物失盡故狂。田業人民失盡故狂。或四大錯亂故狂。或先世業報故狂。比丘雖有是五狂相。若自知我是比丘。隨所違制。即得犯罪。云何名心亂。佛言。有五種因緣。令心散亂。為非人所打故心散亂。或非人令心散亂。或非人食心精氣。故心散亂。或四大錯故心散亂。或先世業報。故心散亂。痛惱所纏者。以病壞故。令心痛惱。佛言。有五種病壞心。或風發故病壞心。或熱發故病壞心。或冷發故病壞心。或三種俱發故壞心。或時節氣發故壞心(餘如上說)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
音釋

音求。龍無角者。

音鴟。似蛟無角。似龍而黃也。

音盤。

音倘。直也。又傷傷長貌。

顯。平聲。

痕上聲。不聽從也。

音闢。戾也。很也。

音鴟。

同煑。

[去*頁]

音閤。

辟支佛

此云獨覺。出無佛世。觀十二因緣。無師自悟。如麟一角。故名獨覺。亦名緣覺。中乘人。

癡狂

癡者。不別賢愚。善惡。是非。亦心病也。狂者。心病也。韓子曰。心不能審得失之地。謂之狂也。亦有令人狂鬼。名阿婆摩羅。餘如律釋。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六目錄
舍衛城
迦留陀夷
夢中
僧伽婆尸沙
轉輪聖王
內色外色
涅槃僧
捫摸
嗚口
罵詈
捺髀
尼師壇
草秸
摩醯首羅天
癡人
唄匿
持戒者
迦羅比丘
適意
華鬘
二根
優婆塞
曠野國
恒河
娑羅樹
摩訶迦葉
里巷
梵志
摩尼犍大龍王
祇樹給孤獨園
賴吒婆羅比丘
無主自作屋
佛十二磔手
陂池
淹漬
革屣
拼地
觸嬈
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