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直說

明 德清述1卷CBETA X0542少于一万字 41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明那羅延山海印沙門釋 德清 述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團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認妄想攀緣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團者為真心。所以執此血肉之軀以為我有。故依之造作種種惡業。念念流浪。曾無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覺者。日積月累。從生至死。
这部经文的标题“般若”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梵语,中文意思是“智慧”。那么“波罗蜜多”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也是梵语,中文意思是“到彼岸”。这里所说的“彼岸”,是指超越了生死轮回的痛苦,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众生的思绪和想象没有边界,由于无明而不自觉,意识像波浪一样汹涌澎湃,引发迷惑和行为,导致在生死轮回中不断流转,痛苦的果报无穷无尽,无法得到解脱。因此,我们称之为“此岸”。只有佛陀凭借其伟大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情感的尘埃,永久地断除了烦恼,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两种死亡(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都永远地消失了,直接超越了苦海,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因此我们称之为“彼岸”。这里所说的“心”,正是达到彼岸的大智慧之心,并不是普通人那种充满妄想的心。这是因为普通人不知道他们本有的智慧和光明之心,只是执着于妄想和依附于肉体的影子,错误地将依附于血肉的身体视为真心。因此,他们执着于这个血肉之躯,认为“我拥有”它,从而不断地制造各种恶业。他们的心念不断地流浪,从未有过一瞬间的自我反省和觉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生到死。
從死至生。無非是業。無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聖人。能自覺本真智慧。照破五蘊身心。本來不有。當體全空。故頓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復以此自證法門而開導之。欲使人人皆自覺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虗。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眾惡。遠離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樂。故說此經。經即聖人之言教。所謂終古之常法也。
从死亡到生命,无非都是业力的作用,无非都是苦难。如何才能超越呢?只有我们的佛陀,圣人,能够自我觉悟到本真的智慧,洞悉五蕴身心的真相,发现它们原本就不存在,本质上完全空无。因此,能够立刻超越到彼岸,直接渡过苦海。因为怜悯那些迷失的人,所以又用这种自我证悟的法门来开导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自我觉悟,认识到智慧是本有的,妄想原本就是虚无的,身心都是空的,世界如同幻化,不造作各种恶行,远离生死轮回,都从苦海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的快乐。因此,讲述这部经文。经文就是圣人的言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洞察到五蕴皆为空无,从而超越了一切苦难。
菩薩。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則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則修之實效也。以此菩薩。從佛聞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觀。返照五蘊內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諸苦。得大自在。由是觀之。菩薩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觀音之妙行。欲曉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觀。若一念頓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廣大靈通。徹照五蘊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業累之牽纏。人我是非之強辯。窮通得失之較計。富貴貧賤之可嬰心者哉。此上乃菩薩學般若之實效也。言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耳。然照乃能觀之智。五蘊即所觀之境。皆空則實效也。
菩萨指的是修行的人,而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则是修行的法门。通过洞察五蕴皆为空无,修行的方法得以明确;超越一切苦难,则是修行的实际效果。这位菩萨从佛陀那里听闻了这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便开始思考并修行,用智慧去观照,发现五蕴内外都是空无,身心世界清晰地显现出无物的状态。突然之间,他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永远摆脱了各种苦难,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由此可见,如果菩萨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脱,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这种方法修行。因此,世尊特意告诉尊者,以展示观音菩萨的妙行,希望启发所有人。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观照,一旦顿悟到自己心中本有的智慧光明如此广阔、灵通,能够彻底照亮五蕴的空无,四大元素并非实有,那么还有什么苦难不能超越,还有什么业力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争执,贫富得失的计较,以及富贵与贫穷的牵挂,能够扰乱我们的心呢?以上是菩萨学习般若的实际效果。所说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而“照见”则是能够观照的智慧,“五蕴”则是被观照的对象,认识到它们都是空无,就是实际的效果。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語。此云鶖也。此鳥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為名。此尊者乃鶖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門。最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領悟。故特告之。所謂可與智者道也。
这是佛陀弟子的名字。舍利也是梵语,意为鶖鸟。这种鸟的眼睛非常明亮锐利,它母亲的眼睛也是如此,因此用它来命名。这位尊者是鶖鸟之子,所以称为舍利子。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以智慧著称,排名第一。而般若法门是极其深奥的,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领悟,因此特别告诉他。这就是所谓的只能与智者分享的道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形色与空无二无别,空与形色亦无二无别。形色本质上是空,空本质上也是形色。感受、想法、行为、意识,也都是这样。
此正對鶖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已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則生死去來。
这是针对舍利子解释前面五蕴皆空的含义。在五蕴中首先提到色蕴,是因为色蕴是人的身相。人们常常执着于这个身体,认为它是自己的,这是坚固妄想的凝结,也就是我执的根本,是最难破除的。在开始观照时,首先要观照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假合而成,本质上并不存在,其本体完全是空的。内外都是透明的,不被这个身体所束缚,那么生死轮回的来去也就不再受到限制。
了無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良由凡夫但認色身。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虗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
彻底无障碍。名色五蕴被破除。如果色蕴被破除,那么其他四蕴可以逐步深入观察。以此类推。说色不异于空,这句话是为了破除凡夫的常见。因为凡夫只认色身,执着于它的真实性,认为它是永恒的,并为它做长远的计划。他们不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假不实的,被生老病死这四种现象所改变,每一刻都在变化,直到老死,终究是无常的,最终归于空。这还只是生灭的空,还没有完全理解真理。因为四大元素构成的色身,本质上与真空无异。凡夫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告诉他们色不异于空,意味着色身本质上与真空无异。
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虗。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虗。則善惡無徵。幾於淪滅。豈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迴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謬之甚耳。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
空不异于色,这句话是为了破除外道和二乘的断灭见。因为外道修行时,不知道身体是由业力而生,业力又是由心所生,三世因果循环,轮回不止。由于不了解三世因果报应的道理,他们认为人死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灵魂返回太虚。如果这样认为,那么就完全没有报应的道理,做好事的人白费力气,做坏事的人却得逞。因为灵魂归于太虚,善恶无从证明,几乎等于灭绝,这是多么不幸啊。孔子说:“游魂为变”,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这正是死而不亡,轮回报应的道理显而易见。但世人没有察觉,错误地认为有断灭,这是非常错误的。然而,二乘虽然依据佛教修行,但由于不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解生死如幻如化,认为三界的相是实有的,所以看待三界如同牢狱,厌恶四生如同枷锁。
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淨。
不要产生任何想要度化众生的念头。沉溺于空无和寂静之中,就会陷入寂灭的境地。因此,要明白空与色并无不同,真空本质上与幻象的色彩并无二致,并不是脱离色彩的断灭空。这正是要表明般若智慧所揭示的实相真空。为什么呢?因为般若真空就像一面大圆镜,所有幻象的色彩就像镜中的影像。如果知道影像离不开镜子,就会明白空与色并无不同。这正是为了破除二乘人脱离色彩的断灭空,以及外道的豁达空。又担心世人将色与空看作是两个分离的事物,不能平等地看待它们,所以又将它们统一起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这样看待,就会知道色与空并无不同,那么就不会有声音、色彩、财富和利益可以贪恋,也不会有五种感官的欲望和烦恼可以留恋。这就是立刻超越凡夫之苦的方法。如果知道空与色并无不同,那么就不会进入灭定的境界,而是展现出各种威仪,不离开本际而进行度化众生的事业。在空无中,万种行为沸腾;在存在中,一条道路清净。
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
这就是迅速超越外道和二乘的执着。如果理解到色与空的平等和一致性,那么在每一个念头中度化众生,却不见有众生可度;在每一个心念中寻求佛果,却不见有佛果可求。这就是圆满成就一心,无智无得的境界。这便是超越菩萨而直接达到佛的境界,即彼岸。即使是色蕴这一法,若能这样观察,那么其余四蕴也会随之圆满明了。正如一根回归本源,六根便得到解脱。所以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如果真能这样,那么所有的痛苦将立即断除,佛果便可达到。彼岸并不遥远,只在于当下一念的观心成就。这样的法门,难道不是非常深奥的吗?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所有法的空性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此又恐世人以生滅心。錯認真空實相般若之法。而作生滅垢淨增減之解。故召尊者以曉之曰。所言真空之實相者。不是生滅垢淨增減之法也。且生滅垢淨增減者。乃眾生情見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實相之體。湛然清淨。猶若虗空。乃出情之法也。豈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謂五蘊諸法。即是真空實相。一一皆離此諸過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乃通釋般若所以離過之意。謂般若真空所以永離諸過者。以此中清淨無物。故無五蘊之跡。不但無五蘊。亦無六根。不但無六根。亦無六塵。不但無六塵。亦無六識。斯則根塵識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總皆離之。故都云無。此則離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無凡夫法。亦無聖人法。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皆出世三乘聖人之法也。苦集滅道四諦。以厭苦斷集慕滅修道。乃聲聞法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十二因緣流轉門。即苦集二諦。無明盡至老死盡。乃還滅門。
即滅道二諦。此緣覺所觀法也。般若體中本皆無之。極而推之。不但無二乘法。亦無菩薩法。何也。智即觀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薩修行。以智為首。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無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體中本無此事。故曰無智亦無得。無得乃真得。方得為究竟耳。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無得而得。故菩薩修行依般若而觀。然一切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別而觀。則心境纏緜。不能解脫。處處貪著。皆是罣礙。若依般若真智而觀。則心境皆空。觸處洞然。無非解脫。故云依此般若故心無罣礙。由心無罣礙。則無生死可怖。故云無有恐怖。既無生死可怖。則亦無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夢想顛倒之事耳。圓覺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然非般若圓觀。決不能離此顛倒夢想之相。既不能離顛倒夢想。決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語。此云寂滅。又云圓寂。謂圓除五住。寂滅永安。乃佛所歸之極果也。意謂能離聖凡之情者。方能證入涅槃耳。菩薩修行。捨此決非真修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
謂不但菩薩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故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梵語也。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覺。乃佛果之極稱也。由此而觀。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能驅生死煩惱之魔。故云是大神呪。能破生死長夜癡暗。故云是大明呪。世出世間無有一法過般若者。故云是無上呪。般若為諸佛母。出生一切無量功德故。世出世間無物與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無等等呪。所言呪者。非別有呪。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呪者。何也。極言神效之速耳。如軍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無不決勝。般若能破生死魔軍決勝如此。又如甘露。飲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則頓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實不虗者。以示佛語不妄。欲人諦信不疑。決定修行為要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由其般若實有除苦得樂之功。所以即說密呪。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梵語也。前文為顯說般若。此呪為密說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誦。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絕解不思議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諸佛證之以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以作妄想塵勞。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頓悟本有。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更不別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決無舟筏矣。所謂滔滔苦海中。般若為舟航。冥冥長夜中。般若為燈燭。今夫人者。驅馳險道。泛濫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歸矣。雖然。般若如宵練。遇物即斷。物斷而不自知。非神聖者不能用。況小丈夫哉。
心經直說(終)
No. 542-A 心經直說
圓覺云。智慧愚癡。通為般若。又云。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修多羅奧要微義。指人於一切凡聖法中。得決定正位。此可與證者道。不足為麤識言也。詎意狂禪撥無者。反藉為口實。宗門流弊。今日為甚。究其始。皆由浮慕之士。不從生死發心。以大道為名聞之資。以名聞為利養之實。持此心行。未有不錯。會古人向上之語。謬謂無凡無聖。無古無今。明撤藩籬。暗滋情習。不知凡聖既遣。今古混同。此一著絕大總持。誰為承當。誰為轉變。決了慧用。甚深難辨。正謂以少方便。疾證菩提。從聲聞緣覺。以迄菩薩佛地。皆不能忘般若之功也。大慧云。
擊石火。閃電光。引得無限人。悟將去。傳將去。有什麼了日。圓悟為之吐舌曰。祇要契證。若不契證。終不放過。以此觀之。則圓悟所謂契證者。證何等事耶。永嘉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會者曰。眾生根本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且詰之曰。何為不動智。曰淫怒癡。何為根本無明。曰不知淫怒癡。審爾則能知淫怒癡者。不可謂非般若也。迺有境緣相逼。若或與不知者。同一流轉即不然。安之與勉。順之與逆。亦人各自知。始知理不能該事。悟不可當證。合斷德以成其智。舉一般若。而三德具備。豈乾慧之足言哉。昰歸自捿賢。趨侍吾師。
得捧讀心經直說。可謂深救禪病。因乞流通。以示來學。復承命。謹述見聞所欲言。願與吾人同具擇法。固不自知其淺昧也。
丹霞沙門釋天然圅昰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