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注
唐 澄觀述 宋 淨源錄疏注經58卷CBETA X0234大于一万字 6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十(入第七十二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四正顯發心本事文類。初發心身德。
時此會中有長者女名寶光明。
有中殊勝行。空中方便慧。皆寶光義矣。
與六十童女俱端正殊妙(至) 常見諸佛求一切智。
△二正發大心。
時寶光明女去王不遠(至) 隨所生處皆隨往生。
同王心故。
△三王發攝言。
爾時大王知此童女(至) 令諸眾生普得滿足。
△四女讚王德。初標心淨。
時寶光明女信心清淨生大歡喜。
△二發口言。五十二偈。分之為二。初總顯王德四。初明王未興時損。
即以偈頌而讚王言。
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時(至) 望之如曠野。
△二有二偈。明王興世之益。
大王升寶位廣濟諸羣生(至) 惸獨悉安隱。
△三有十偈。翻損成德。即翻十惡。
往昔諸眾生各各相殘害(至) 悉從因緣起。
△四有七偈。明依正難思。
大王演妙音聞者皆欣樂(至) 迴向佛菩提。
△二顯王本生四。初明先王世末。
王父淨光明王母蓮華光(至) 草樹皆枯槁。
△二八偈明王興先相。
王生七日前先現靈瑞相(至) 如渴飲美水。
△三有七偈。正顯誕生。
時彼光明王眷屬無量眾(至) 汝子應欣慶。
△四有八偈。生後之益。
寶藏皆涌出寶樹生妙衣(至) 一切悉安樂。
△三展身敬。
爾時寶光明童女(至) 曲躬恭敬却住一面。
△五大王述讚。
時彼大王告童女言(至) 亦當成就如是功德。
△六施行攝持。
王讚女已以無價寶衣(至) 如淨夜天星宿莊嚴。
△二結會古今。
善男子爾時一切法音(至) 處於種種妙法宮殿。
△一偈頌。但是總相。顯己能知。文二。初九明能知。
爾時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至) 而說頌言。
我有廣大眼普見於十方(至) 眾生度多少。
△後有一偈。結勸。
我於無量劫修習此法門我今為汝說佛子汝應學。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至) 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此道場中(至) 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
無功用道。住大願風。普救護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至) 云何修行一切佛法。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 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已下入第七十三經。
△八大願精進力夜神。寄不動地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至) 救護一切眾生夜神所。
略無念法。亦表無功離念故。
△二見敬諮問。然亦含二意。若約顯說。則自此盡偈。皆第二段。至夜神答言下。方屬第三授己法界。若約密授。則此現勝用。已為授己法界。善財發同善友心。便已得益。義雖通二。為欲順文。且依前判。就文分三。初見勝用二。初總見所依。
見彼夜神在大眾中(至) 摩尼寶網彌覆其上。
△二別顯身相。有二十四身。
現日月星宿影像身(至) 現常游虗空利益身。
上十即應機攝化身。
現一切佛所頂禮身(至) 現法燈普滅世暗身。
此六是應法成行身。
現了法如幻淨智身(至) 現本清淨法性身。
並是離障契理。身多隨內德。顯身差別。見身了心。
△二設敬證入四。初設敬陳禮。
時善財童子見如是等(至) 良久乃起合掌瞻仰。
△二發增勝心。
於善知識生十種心(至) 得一切佛法故是為十。
△三深證懸同有三。謂標釋結。今初標。
發是心已得彼夜神與諸菩薩佛剎微塵數同行。
由前起同己等十心。故得同善友等行。通論同有四義。一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同。二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同。三自他無二。與一切菩薩同。四染淨無二。與一切眾生同。今云得彼夜神與諸菩薩同菩薩行。則正是第三義。兼餘三。由見初故。則不殊餘二。方為究竟之同。良以八地證無生理。自他相作。皆無礙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無生忍。
△二列釋。
所謂同念心常憶念(至) 成就如來十力智故。
八十四同。各有標名釋義。文相自顯。
△三總結。
時善財童子觀察大願(至) 佛剎微塵數同菩薩行。
△四以偈慶讚三。初有八偈。頌前發增勝心。
既獲此已心轉清淨(至) 一心合掌以偈讚曰。
我發堅固意志求無上覺(至) 圓滿白淨法。
次第頌前十句。初之六偈。各頌一句。第七偈中。上之三句。頌第七句。下句頌第八。第八偈中上半頌。第九下半頌第十。
△二有一偈。頌前深證懸同。
我以此等故功德悉具足普為諸眾生說一切智道。
△三有一偈。荷恩深重。
聖者為我師與我無上法無量無數劫不能報其恩。
△三諮問法要。
爾時善財說此偈已(至)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來已覩解脫之用。是故不問云何修行。但直徵名。文有三問。
△三授己法界。前即默授。今方言授。於中有二。初答名問。後答發心久近。所以不答成菩提者。有二意故。一顯悲增。如休捨說。二顯久成。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千佛尚已久成。況能救耶。前中二。初標名。
夜神告言善男子此解脫門名教化眾生令生善根。
謂現身廣化。令生諸善。究竟得佛。故名為根。
△二顯其業用。謂契理之用。故用而無涯。動寂無二。於中有三。初明內契理事。
我以成就此解脫故(至) 性皆不實無有差別。
△二大用無涯。
而恒示現無量色身所謂種種色身。
約其類別。
非一色身。
非一。約一類而多。下可思準。
無邊色身清淨色身(至) 現普賢菩薩像色身。
略顯九十八種色身。并初後標結。即成百身。起信等論明八地。當色自在地故。此廣辨色身。
△三總結深廣四。初結所作之業。
念念中現如是等色相身(至) 捨不善業住於善行。
△二結能現因。
善男子當知此由大願力故(至) 大慈力故作如是事。
△三雙結寂用無礙。
善男子我入此解脫(至) 而能示現無量色身。
△四結成深廣。
一一身現無量色相海(至) 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答發心久近二。初歎深許說三。初牒問許說。
善男子如汝所問(至) 承佛神力當為汝說。
△二歎法甚深二。初法說。
善男子菩薩智輪(至) 如是諸劫分別顯示。
上標。下釋。先正釋。
何以故菩薩智論本性清淨。
本性約理。
離一切分別網。
離分別約智。
超一切障礙山。
超障約所。斷後釋妨。
隨所應化而普照故。
既無長短今說長短者。為利生故。欲長則長。顯法根深。欲短則短。顯法超勝。
△二喻顯有五。初皎日隨時喻。
善男子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
謂日體恒明。映山出沒喻。智無三世心障見殊。
菩薩智輪亦復如是(至) 言其止住前劫後劫。
△二日輪現影喻。
善男子譬如日輪(至) 而彼淨日不來至此。
謂白日無來。隨處隱顯喻。智輪常寂。機見短長。
菩薩智輪亦復如是(至) 現眾生前教化調伏。
△三虗舟運物喻。
佛子譬如船師常以大船(至) 而度眾生無有休息。
喻於菩薩無住攝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 未曾分別劫數長短。
△四太虗無礙喻。
佛子如太虗空一切世界(至) 盡未來劫持一切剎。
喻於菩薩無功益物。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 而無憂喜疲厭之心。
△五幻化無真喻。
善男子如幻化人(至) 憂喜生死十種之事。
喻即用而寂。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 無取無捨無安無怖。
然上諸夜神歎深。皆倣斯法喻。
△三結承力為說。
佛子菩薩智慧雖復如是(至) 滿足大願成就諸力。
△二正答所問。先長行。文三。初善光劫中行因得法二。初明最初佛所修證三。初古佛出興。
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至) 已成熟者演說正法。
△二先王治化。
是時國王名曰勝光(至) 調伏彼故造立囹圄。
囹圄者。周之獄名。
枷鎖禁閉無量眾生於中受苦。
△三夜神修因三。初在家本事十。初悲救罪人。正答發心之始。
王有太子名為善伏(至) 或以煙熏或被榜笞。
榜笞捶擊也。
或遭臏割。
臏謂刖足之流。
倮形亂髮飢渴羸瘦(至) 願垂寬宥施以無畏。
△二臣議非理。
時王即集五百大臣(至) 有哀救者罪亦至死。
△三請代囚命。
時彼太子悲心轉切(至) 應捨身命而拔 濟之。
△四臣執令誅。
時諸大臣共詣王所(至) 不責治者王之寶祚。
祚即位也。易云。聖人之大寶曰位。
亦不久立王聞此言赫然大怒令誅太子及諸罪人。
△五王后哀祈。
王后聞之愁憂號哭(至) 唯願大王赦太子命。
△六王奪子志。
王即迴顧語太子言莫救罪人若救罪人必當殺汝。
△七太子確救。
爾時太子為欲專求(至) 身當受戮王言隨意。
△八母請修因。
爾時王后白言大王(至) 然後治罪王即聽許。
△九正設施場。
時都城北有一大園(至) 隨有所求靡不周給。
△十如來親救六。初就戮時臨。
經半月已於最後日(至) 及諸外道悉來集會。
△二如來降德。
時法輪音虗空燈王(至) 一心瞻仰來入彼會。
△三敬神禮請。
爾時太子及諸大眾(至) 攝受於我處于此座。
△四就座談經。
以佛神力淨居諸天(至) 令諸眾生隨類各解。
普照因輪者。謂令知善惡各自有因。罪人惡因所招。太子善因當滿故。
△五廣益當機。
時彼會中有八十那由他(至) 免離惡趣生於天上。
△六太子得法。
善伏太子即於此時(至) 令生善根解脫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