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贊法華傳
唐 惠詳撰10卷CBETA T2067大于一万字 1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弘贊法花傳卷第四
藍谷沙門慧詳撰
修觀第四
陳南岳禪慧思
隋天台山釋智顗
唐天台山釋智璪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慈恕。知名閭里。甞數夢梵僧勸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所投之寺。非是鍊居。乃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素。日惟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年登三十。在一空澤。立志誦法花經。誦之始半。忽有潛流漂漲。處處淹漬。沒所坐床。及至身半。俄有遍體浮腫。不堪動運。乃立誓而言曰。我於此經。必有緣者。水當消滅。疾亦當差。如其無緣。水有重益。即於爾夜。水遂減耗。身疾亦愈。即停此處十年。誦經閉目。便見釋迦彌勒來為說法。時覩遠近山陵。坦無高下。若斂念誦經。其七卷諸品。行句字義。
释慧思,俗姓李,是武津人。他从小就以慈悲和宽容而闻名于乡里。他曾经多次梦见梵僧劝他出家,对此感到惊异并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于是辞别亲人出家。他投奔的寺庙并非隐居之地,而是感受到神僧的教导,让他守戒律、持素,每天只吃一餐,不接受其他供养。他杜绝了一切应酬往来。到了三十岁时,他在一个空旷的沼泽地立志诵读《法华经》。当他诵读到一半时,突然有潜流涌出,到处泛滥,淹没了他所坐的床,甚至淹到了他的腰。不久,他全身浮肿,无法行动。于是他立下誓言说:“我与这部经必定有缘,水应当消退,疾病也应当痊愈。如果无缘,水势应当加重。”就在那个夜晚,水势果然减退,他的疾病也痊愈了。于是他在此地停留了十年,闭目诵经,便见到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来为他说法。当时他看到远近的山陵平坦无高低之分。若集中精神诵经,那七卷经文中的各品、各句、各字的含义都能领会。
歷然覩見。後移往陶丘山。山前誦經之處。甚多林木。俗人遇有侵伐。即感癩病。祈請還差。又於一夏。行法花懺。唯行及坐。脅不至床。夏竟。歎曰。吾一夏勤苦。空無所獲。方欲放身。倚憑繩床。豁然開朗。心意明徹。證入法門。未敢自信。試讀大智度論初卷。即便心悟。一不遺忘。兼識言下之旨。如是遂讀通一百卷。並能誦記。明解義味。自後誦念之暇。多講釋論及法花經。思知齊曆告終。乃託身陳國。即入衡岳花蓋峯下。立寺行道。初見一捕鳥人。
清晰地看到。后来搬到陶丘山。山前诵经的地方,有很多树木。世俗的人如果遇到砍伐,就会感染癞病。请求后病愈。又在一个夏天,修行法华忏法。只有行走和坐着,胁尊者不上床。夏天结束时,感叹说:我一个夏天勤苦,一无所获。正想放松身体,依靠绳床时,突然开朗,心意明了,证入法门。不敢自信,试着读《大智度论》第一卷,立刻心有所悟,一点不忘。同时理解言外之意。于是读通了一百卷,并且能背诵记忆,明白义味。之后在诵念之余,经常讲解释论和法华经。思考知道齐历结束,于是投身陈国。立即进入衡岳花盖峰下,建立寺庙修行。最初见到一个捕鸟人。
掘地施弶 。乃往告云。淺掘淺掘。傷我髑髏。入地未深。遂得白骨一具。捕人怪異。請問慇懃。思乃答云。我已二生。居此峯下。誦法花經。捨身於此。前身骸骨。並已消亡。今生見者。乃是第二身耳。所止菴舍。野人所焚。遂顯癘疾。投誠歸懺。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百形服瓌異。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勝。既遇清眾。宜更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
挖地时设下了陷阱。他过去告诉别人说,挖得浅些挖得浅些,别伤到我的头骨。他没有挖得太深,就找到了一具白骨。捕猎的人觉得这事很奇怪,就殷勤地询问。他回答说,我已经转生了两次,住在这座山下,背诵《法华经》,在这里舍弃了身体。前一生的骸骨,都已经消失。现在看到的,是我第二生的身体。我住的茅屋,被山里的人烧毁了,于是我得了瘟疫。我真诚地忏悔,接受了一间草屋,像以前一样继续持诵经文。那人不久后,他的病就好了。他又梦见几百个穿着奇异的梵僧,坐在上位的命令说,你先前受的戒律不够高明。既然遇到了清净的僧众,你应该重新设立道场,祈求加持。僧师和三十二人。
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後忽驚悟。方知夢受。自斯已後。勤務更深。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竝而供養。又夢隨從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花。心自惟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花。今值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進。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法花。瑠璃寶函。莊嚴炫曜。功德傑異。大發眾心。又講此經。隨文造書。莫非幽蹟。後命學士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為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爾。未是法花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思此。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
通过加行羯磨法,我完全成就了。后来忽然惊醒,才知道是在梦中接受的教法。从那以后,我更加勤奋地修行。因此苦行,我得以见到我三生所修行的道事。又梦见弥勒和弥陀讲法,使我开悟。因此我造了两尊佛像,并供养它们。又梦见跟随弥勒,与众多眷属一同参加龙华会。我心里想,我在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受持《法华经》,现在遇到了慈尊,感到悲伤而哭泣。突然觉悟,再次精进修行。又因为道俗的福施,造了金字《法华经》,用琉璃宝函装饰,非常庄严炫目。功德非凡,大大激发了众人的心。又讲解这部经,随着经文制作经书,都是深奥的奇迹。后来命令学士智顗代替我讲解金经。当讲到一心具足万行的地方时,智顗有疑问。我为他解释说,你刚才的疑问,这只是《大品般若经》的次第意义,并不是《法华经》圆顿的宗旨。我过去在结夏安居期间,苦行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在后夜的一个瞬间,顿悟了诸法。我既然已经亲身证悟,就不需要再有疑问。
顗即諮受法花行法。三七境界。難卒載敘。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眾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花三昧。方等懺悔。常坐常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須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斂念。俄然命盡。咸聞異香。滿於室內。頂煙身輕。顏色如常。即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有四。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不倚不斜。牛行象視。
顗随即接受了法华经的修行方法。在三七二十一天的境界中,难以详细叙述。每年,陈国君主以三信参拜,供养丰富,无人能及。讲法的次数也比平常多,神异之事难以预测。有时显现身体大小的变化,有时忽然隐匿身形,有时散发出奇异的香气和色彩,吉祥的征兆纷纷出现。临终时,他从山顶走到半山的道场,聚集了众多的门徒和学生,连续几天讲法,严厉地斥责,让听者感到心寒。他告诉众人说,如果有十个人,愿意不顾自己的生命,持续修行法华三昧和方等忏悔,常坐常行,那么无论他们需要什么,我都会提供。这必定会带给他们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将离开,因为苦行之事太难。最终没有人回应。于是他让众人退下,集中精神,不久便离世。大家都闻到了奇异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房间。他的头顶上有轻烟,身体轻盈,脸色如常,这是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的事。他享年六十四岁。然而,他的身体挺直特别,能够自我控制,不依赖不偏斜,行动稳重,目光如象。
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迴心。不覺傾伏。又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即艾衲。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惟斯南岳慈行可歸。所著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
头顶上有肉髻,这是佛陀的异相之一,庄严而令人心生敬仰。见到的人心灵转变,不自觉地被其折服。他善于洞察人心,明察秋毫,避免言语上的过失,以方便的方法引导他人,行大慈悲之道,遵守菩萨戒律。他知道丝绸和皮革的制作多有伤害生命,因此他的弟子们多穿布衣,寒冷时则穿艾草编织的衲衣,以抵御风霜。自从佛法东传以来,将近六百年,只有南岳的慈行值得人们归依。他所著的《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等,共五部各一卷,都在世间流传。
釋智顗。字德安。姓陳氏。頴川人也。有晉遷都。寓居荊州之花容焉。即梁散騎益陽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彩。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弘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及誕育之夜。室內洞明。信宿之間。其光乃止。內外胥悅。盛陳鼎爼。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熏。必出家也。言訖而隱。賓客異焉。兼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已來。口不忘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歲。憙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契一遍即得。
智顗,字德安,姓陈,是颖川人。晋朝迁都时,他的家族寓居在荆州的花容。他是梁朝散骑常侍益阳公起祖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徐氏,梦见五彩的香烟缭绕在怀中,想要拂去,却听到有人说:“这是宿世的因缘,寄托于弘道,福德自然会到来,为什么要去除它呢?”又梦见吞下白鼠,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感到奇怪,于是去占卜,占卜师说:“这是白龙的征兆。”到了他出生的那一夜,室内光明如昼,过了两夜,光明才停止。家人内外都感到喜悦,盛大地准备宴席,但火灭汤冷,事情没有成功。忽然有两位僧人敲门说:“善哉,这孩子德行所熏,将来必定出家。”说完就消失了,宾客们都感到惊奇。加上他睡觉时双手合掌,坐着时一定面向西方。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口中不忘诵经,见到佛像就礼拜,遇到僧人就表示尊敬。七岁时,他喜欢去寺院,僧人们对他的志向感到惊讶,口头传授《普门品》,他一开始学习就能背诵。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因潛大賢山。誦法花經。及無量義普賢觀等。二旬未浹。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受業止觀。思又從道於就師。就又受法於最師。此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思每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花。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花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思云。非爾不感。非我莫識。此法花三昧前方便也。
十八岁时,他投身于湘州果愿寺的沙门法绪,出家为僧。随后他隐居于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和《普贤观经》等经典。不到二十天,他就完全理解了这三部经文。他又前往光州大苏山,向慧思禅师学习止观法门。慧思禅师曾从道就师那里学习,而道就师又从最师那里接受教法。这三位禅师的境界都是深不可测的。慧思禅师常感叹说:“过去在灵山一同听《法华经》,因宿世因缘的牵引,今天又再次相聚。”随即指示普贤道场,为他讲解四安乐行。顗于是在这座山中修行《法华经》的三昧,仅经过三个夜晚,当他诵读到《药王品》时,心中专注于苦行,读到“真精进”这一句时,他顿时领悟。他看到自己与慧思禅师一同在灵鹫山的七宝净土中,聆听佛陀讲法。因此慧思禅师说:“若非你有所感应,若非我有所认识,这就是《法华经》三昧的前方便。”
又入洍 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即往天台。於寺北花頂峯。獨靜頭陀。忽大風拔木。雷霆震吼。魅千群。一形百杖。吐大聲叫。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歿二親。枕顗膝上。陳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輕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
他又进入了洍州的白沙山,像之前一样进入深入的观照或冥想状态。在研究经文时遇到疑惑,总能见到思来冥为他解释。之后,他常常被邀请代替讲解经文,听众都被他的智慧所折服。他随即前往天台山,在寺庙北边的花顶峰独自进行严格的修行。突然,大风拔起树木,雷霆震耳欲聋,成千的鬼魅发出各种声响,形态各异,手持百杖,大声叫喊,令人惊恐。但他抑制内心,保持安定和忍耐,最终达到了湛然自失的境界。他又感到身心痛苦,如同被火烧一般。他还看到已故的父母,躺在他的膝盖上,向他诉说苦难,寻求帮助。顗依靠法忍,坚定不移,因此那些强烈的情绪和感受便消失了。忽然,西域的神僧告诉他,只有战胜敌人和怨恨,才能称为真正的勇者。这里没有记载更多的内容。
自後廣流禪慧。學者如林。當時名匠。伏膺相繁。陳隋二代帝主后妃。咸受歸戒。供施殷積。後往石城寺。於佛前。將就來報。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時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遣病。以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日。復何所聞。觀心論內。復何所道。紛紜醫藥。累擾於他。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便令唱法花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弘大。微妙難測。輟斧絕絃於今日矣。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
有問其位者。答曰。汝等嬾種善根。問他功德。如旨問孔蹶者訪路(云云) 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內位耳。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唯長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復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訖。端坐如入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滅後依於遺教而殮焉。至仁壽末年已前。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
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舉眾皆見。悲敬言問。良久而隱。所著。法花疏。止觀門。修禪法等。各數十卷。顗。東西垂範。化通萬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寫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軀。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歷其景行。可二十餘紙。
釋智璪。俗姓張氏。清河人。晉室播遷。寓居臨海。祖元秀。梁倉部侍郎。任臨海內史。父文懷。陳中兵將軍。璪受經之歲。言無虛發。行不慚人。親里鄉隣。深加敬愛。年登十七。二親俱逝。便投安寧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逖聞智者軌行超群。為世良導。即泛舸豐流。直指台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花懺悔。第二七日初夜。懺訖。還就禪床。始欲安坐。仍見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虛空。明旦諮白。云此是表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性空耳。又陳至德四年。永陽王伯智。作牧仙都。延屈智者。來于鎮所。璪隨師受請。同赴稽山。
九旬坐訖。仍即辭王。往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扉。璪即問之。汝是何人。夜來搖戶。即長聲答云。我來看燈耳。頻經數過。問答如前。其寺內。先有大德惠成禪師。夜具聞之。謂弟子曰。彼堂內。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人也。天將欲曉。成師扣戶而喚。璪未暇得應。便繞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開戶問意。答云。汝猶在耶。吾謂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成師以事諮王。王遣數十人。執仗防護。璪謂防人曰。命由業也。豈防護所加。願諸仁者。將領還城所。啟王云爾。防人去後。第二日夜。鬼入堂內。
槌壁打柱。周遍東西。堂內六燈。璪即滅五留一。行道坐禪誦經。坦然無懼。於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衣童子。稱讚善哉。言已不現。雖值此二緣。心無憂喜。隋大業元年。駕幸江都。璪銜僧命出參。引入內殿。御遙見璪。即便避廗。命令就坐。種種顧問。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送璪還山。為智者。設一千僧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蘇等。前後凡經八迴。參見天子。並蒙喜悅。供給豐厚。以貞觀十二年。卒於寺。春秋八十三矣。
弘贊法花傳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