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

梁 寶唱撰4卷CBETA T2063大于一万字 4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比丘尼傳卷第二(宋)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景福寺的慧果尼传,排在第一位。
建福寺法盛尼傳第二
建福寺的法盛尼传,排在第二位。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第三
江陵牛牧寺的慧玉尼传,排在第三位。
建福寺道瓊尼傳第四
建福寺的道琼尼传第四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第五
江陵祇洹寺的道寿尼传第五
吳太玄臺寺玄藻尼傳第六
吴国太玄台寺的玄藻比丘尼传第六
南安寺慧瓊尼傳第七
南安寺慧琼比丘尼传第七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第八
南皮张国寺普照比丘尼传第八
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傳第九
梁郡筑戈村寺的慧木尼传,排在第九位。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第十
吴县南寺的法胜尼传,排在第十位。
永安寺僧端尼傳第十一
永安寺的僧端尼传,排在第十一位。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第十二
广陵中寺的光静尼传,排在第十二位。
蜀郡善妙尼傳第十三
蜀郡善妙尼传,排在第十三位。
廣陵僧果尼傳第十四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第十五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第十六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第十七
景福寺法辯尼傳第十八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第十九
竹園寺慧濬尼傳第二十
普賢寺寶賢尼傳第二十一
普賢寺法淨尼傳第二十二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第二十三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毘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傳弘仁,雅相歎貴,厚加賑給。以永初三年(曇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書見示,是永初三年)割宅東面,為立精舍,名曰景福。
果為綱紀,遺之物悉以入僧,眾業興隆,大小悅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那跋摩至。果問曰:「此土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高例,未測厥後,得無異耶?」答:「無異」。又問:「就如律文,戒師得罪,何無異耶?」答曰:「有尼眾處不二歲學,故言得罪耳。」又問:「乃可此國先未有尼,非閻浮無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邊地五人亦得授之。正為有處不可不如法耳。」又問:「幾許里為邊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艱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鎧等五人,從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愛頂腦。春秋七十餘,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鎧,並以節行聞于時也。
建福寺法盛尼傳二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於建福寺出家。才識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雖復帝道隆寧,而猶懷舊土,唯有探賾玄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從道場寺偶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清言味理。漸染積年,神情朗瞻。雖曰暮齒,有逾壯年。常願生安養,謂同業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晚因遇疾,稍就綿篤。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來垂虛而下,與二大士論二乘,俄與大眾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竟尋終,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敬,為之傳述云。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三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常遊行教化,歷履邦邑,每屬機緣,不避寒暑。南至荊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等經,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歸敬之。觀覽經論,未曾廢息。元嘉十四年十月為苦行齋七日,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捨身之後必見佛者,願於七日之內見佛光明。」五日中宵,寺東林樹靈光赫然,即以告眾。眾皆欣敬,加悅服焉。寺主法弘後於光處起立禪室。初玉在長安,於薛尚書寺見紅白色光,燭曜左右十日小歇。後六重寺沙門,四月八日於光處得金彌勒像,高一尺云。
建福寺道瓊尼傳四
道瓊,本姓江,丹陽人也。年十餘,博涉經史。成戒已後明達三藏,精勤苦行。晉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憑斯寺,富貴婦女爭與之遊。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處處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軀,帳座完具。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瓔珞。南建興寺金像二軀,雜事幡蓋。於建福寺造臥像并堂,又製普賢行像,供養之具靡不精麗。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無量壽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間相光明照寺內,皆如金色。道俗相傳,咸來修敬,瞻覩神輝,莫不歡悅。復以元皇后遺物,開拓寺南,更造禪房云。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五
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見稱。幼受五戒,未嘗起犯。元嘉中遭父憂,因毀遘疾自無痛癢,唯黃瘠骨立,經歷年歲諸治不瘳。因爾發願,願疾愈得出家。立誓之後漸得平復,如願出俗,住祇洹寺。勤苦超絕,誦《法華經》三千遍,常見光瑞。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中寶蓋垂覆其上云。
吳太玄臺寺釋玄藻尼傳六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安苟女也(宣驗記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餘,身嬰重疾,良藥必進,日增無損。時玄臺寺釋法濟,語安苟曰:「恐此疾由業,非藥所消。貧道按佛經云:若履危苦,能歸依三寶懺悔求願者,皆獲甄濟。君能與女並捐棄邪俗,洗滌塵穢,專心一向,當得痊愈。」安苟然之。即於宅上設觀世音齋。澡心潔意,傾誠戴仰,扶疾稽顙,專念相續。經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沈痾豁然消愈。既靈驗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臺寺。精勤匪懈,誦《法華經》。菜食長齋三十七載,常翹心注想,願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經,不測所終。
南安寺釋慧瓊尼傳七
慧瓊者,本姓鍾,廣州人也。履道高潔,不味魚肉。年垂八十,志業彌勤,常衣芻麻,不服綿纊,綱紀寺舍,兼行講說。本經住廣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瓊,瓊修立為寺,號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起外國塔。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門慧智。瓊以元嘉二十年,隨孟顗之會稽,至破綱卒。勅弟子云:「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飤眾生。」至於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噉之。經十餘日,儼然如故,顏色不異。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屍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堈,墳上起塔云。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八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後從師遊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闔眾嘉之。及師慧孜亡,杜於慶弔而苦行絕倫。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篤情深信初自不改。專意祈誠,不捨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懺悔,時息如常,誦《法華經》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兩食頃甦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即問僧曰:『此處去某甲寺幾里?』答曰:『五千萬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墟嚴淨,西面尤明。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迴還,豁然醒悟。」後七日而卒,時年二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九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餔飴母,為口不淨,不受大戒。白衣精勤,懺悔自業,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語木曰:「我已授汝戒。」尋復不見。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髮,當為訪婿。」木聞心愁,因述所見,即受具戒。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眾云。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十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云東寺,恭信恪勤,眾所知識。宋元嘉中,河內司馬隆為毘陵丞,遇抄,戰亡。妻山氏二親早歿,復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勝接待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經危篤。勝本無蓄積,瞻待醫藥,皆資乞告,不憚雨暑,不避風寒。山氏遂愈,眾並稱貴之。後遊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隱。訓誘徒屬,不肅而成。動不詢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年造六十,疾病經時,自言不差。親屬怪問,答云:「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頃之復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者,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從此已後夕不復眠,令人為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為我稱佛,亦自稱佛。將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十一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篤信,誓願出家,不當娉採。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於別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顙,晝夜不休。過三日後,於禮拜中見佛像,語云:「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及辯析名實,其辭亹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綱紀眾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並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十二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幼出家,隨師住廣陵中寺。靜少而勵行,長而習禪思,不食甘肥。將受大戒,絕穀餌松,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憊。祈誠慊到,每輒感勞,動經晦朔。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靜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於是牽病懺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十三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託,擕一稚子寄其房內。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見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適於某處食竟,或云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積年,妹甚恨愧,白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擕兒依姊多所穢亂。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流淚而言,言已欲去。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於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汝當守屋,慎莫餘去。」妹聞此而止。
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語妹云:「擬作功德,慎勿取也。」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纏而燒其身。火已親頂,命其妹令呼維那打磬:「我今捨壽,可遍告諸尼,速來共別。」比諸尼驚至,命未絕,語諸尼云:「各勤精進,生死可畏。當求出離,慎勿流轉。我捨此身供養已二十七反。止此一身,當得初果(問益士人,或云元嘉十七年燒身,或云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
廣陵僧果尼傳十四
僧果,本姓趙,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誠信,純篤自然。在乳哺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年二十七方獲出家,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行堅明,禪觀清白。每至入定,輒移昏曉,綿神淨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後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上,此其高例。
」果雖答然,心有疑,具諮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諮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餘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時宴坐經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於是愚者駭服。不知所終也。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十五
靜稱,本姓劉,名勝,譙郡人也。戒業精苦,誦經四十五萬言。寺傍山林無諸囂雜,遊心禪默永絕塵勞。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常有一虎隨稱去來,稱若坐禪,蹲踞左右。寺內諸尼若犯罪失,不時懺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悅。稱後暫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問訪,欣然若舊。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託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節,二人不資糧米,餌麻朮而已。聲達虜都,虜謂聖人,遠遣迎接。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迹危行言遜,虜主為設餚饌皆悉進噉,因此輕之,不復拘留,稱與文姜復還本寺。稱年九十三,無疾而卒也。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十六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篤志好學,不以屢空廢業;清安貧窶,不以榮達移心。出適傅氏,家道多故,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諫曰:「慧宿質野,言不出口,佛法經律曾未厝心,欲學禪定又無師範。專頑拙訥,是下愚人耳,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唯聖乃知。我既凡人,寧立取捨?遇有如施,何關作意耶。」慧宿後建禪齋七日,至第三夜與眾共坐。眾起不起,眾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或謂已死。後三日起,起後如常。眾方異之,始悟法相深相領照矣。其如此類,前後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篤。年九十餘,元嘉末卒也。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十七
業首,本姓張,彭城人也。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彌好禪誦,造次無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文帝少時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齋肅徒眾,甚有風規。潘貴妃歎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立佛殿,復拓寺北造立僧房,賑給所須。寺業興立,眾二百人,法事不絕。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耆艾自陳,眾咸不許。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時又有淨哀、寶英、法林,並以立身清潔,有聲京縣。
哀久禪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六年卒。林博覽經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曇寅,兼通禪律,簡絕榮華,不[門@視]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辯尼傳十八
法辯,丹陽人也。少出家,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謹清慎,雅有素檢,弊衣蔬飯,不食薰辛,高簡之譽早盛京邑。楊州刺史瑯瑘王郁甚相敬禮。後從道林寺外國沙門畺良耶舍諮稟禪觀,如法修行通極精解,每預眾席恒如睡寐。嘗在齋堂眾散不起,維那驚觸如木石焉。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言語尋常,眾咸欽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餘。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師夢一宮城莊嚴顯麗,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裝飾,充滿其中,唯不見有主。即問其故,答曰:「景福法辯當來生此,明日應到。」辯其日唯覺肉戰,即遣告眾,大小皆集。自云:「有異人來我左右,乍顯乍晦如影如雲。」言訖坐絕。其後復有道照、僧辯,亦以精進知名。道照本姓楊,北地徐人也,飯蔬誦經,為臨賀王之所供養。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十九
道綜,未詳何許人也,住江陵三層寺。少不以出眾居心,長不以同物為污,賢愚之際從通而已,跡雖混成所度潛廣。以宋大明七年三月十五日夜,自練油火,關顙既然,耳目就毀,誦詠不輟。道俗咨嗟,魔正同駭,率土聞風皆發菩提心。宋徵士劉虬雅相宗敬,為製偈贊云。
竹園寺慧濬尼傳二十
慧濬,本姓陳,山陰人也。幼而頴悟,精進邁群。旦輒燒香運想,禮敬移時;中則菜蔬一飯,鮮肥不食。雖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許之從道。內外墳典,經眼必誦,深禪祕觀,無不必入。靜而無競,和而有節,朋遊舊狎,未嘗戲言。宋宰江夏王義恭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不蓄私財,悉營寺舍,竹園成立,濬之功也。禪味之樂,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聰頴卓秀,多誦經律,蔬食苦節,與濬齊名。
普賢寺寶賢尼傳二十一
寶賢,本姓陳,陳郡人也。十六丁母憂,三年不食穀,以葛芋自資,不衣繒纊,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禪律。宋文皇帝深加禮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明帝即位,賞接彌崇,以泰始元年勅為普賢寺主。二年又勅為都邑僧正。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善論物理,屈抂必釋。秉性剛直,無所傾撓。初晉興平中淨檢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從大僧。影福寺惠果、淨音等,以諮求那跋摩。求那跋摩云:「國土無二眾,但從大僧受得具戒。
」惠果等後遇外國鐵薩羅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重受具戒,非謂先受不得,謂是增長戒善耳。後諸好異者,盛相傳習,典制稍虧。元徽二年,法頴律師於晉興寺開十誦律。題其日有十餘尼,因下講欲重受戒,賢乃遣僧局齎命到講座,鳴木宣令諸尼,不得輒復重受戒,若年歲審未滿者,其師先應集眾懺悔竟,然後到僧局。僧局許可,請人監檢方得受耳。若有違拒,即加擯斥。因茲已後,矯競暫息。在任清簡,才兼事義,安眾惠下,蕭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昇明元年卒也。
普賢寺法淨尼傳二十二
法淨,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亂,隨父避地秣陵門修釋教。淨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清潔,明於事理。沈思精研,深究義奧,與寶賢尼名輩略齊。宋明皇帝異之,泰始元年勅住普賢寺,宮內接遇禮兼師友。二年勅為京邑都維那,在事公正,確然殊絕,隨方引汲,歸德如流。荊楚諸尼及通家婦女,莫不遠修書,求結知識。其陶治德風,皆類此也。諮其戒範者七百人。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也。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二十三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燒身供養三寶。泰始末言於刺史劉亮,亮初許之。有趙處思妾王氏甓塔,耀請塔上燒身,王氏許諾。正月十五日夜將諸弟子,齎持油布往至塔所。裝束未訖,劉亮遣信語諸尼云:「若耀尼果燒身者,永康一寺並與重罪。」耀不得已,於此便停。王氏大瞋云:「尼要名利,詐現奇特,密貨內人作如此事。不爾夜半城內那知。」耀曰:「新婦勿橫生煩惱,捨身關我,傍人豈知。」於是還寺,斷穀服香油。至昇明元年於寺燒身,火來至面誦經不輟,語諸尼云:「收我遺骨,正得二升。」及至火滅,果如其言。
未燒之前一月日許,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長六七寸,極細軟。人問之,譯語答云:「從來不覆,是故生毛耳。」謂耀曰:「我住波羅奈國,至來數日,聞姊欲捨身,故送銀甖相與。」耀即頂受,未及委悉怱怱辭去。遣人追留,出門便失。以此甖盛其舍利,不滿二合云。
比丘尼傳卷第二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