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
宋 王日休撰12卷CBETA T1970大于一万字 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十六觀經云。上品上生者。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然則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淺者尚不能知。況其深乎。故此卷自淺及深切於日用者皆載焉。名曰助修上品。
《十六觀經》中提到,上品上生的人,会阅读并背诵大乘經典,并理解至高无上的真理。由此可见,修行上品的人必须了解佛陀的深刻教义,现在连浅显的教义都难以理解,更何况深奥的教义呢。因此,这本书从浅显到深奥,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都有所记载,名为助修上品。
習說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為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為君子為聖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君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寬大。則於褊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於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於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於狼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於忿爭時習之。若學勤敏。則於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能悟此理。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盡。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孔子教导了广泛的学生,其核心思想都包含在《论语》这部书中。而书的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的意义难道不是最紧急的要务吗?所谓学习,是指学习成为君子和圣人。所谓习,就像练习射箭和练习礼仪一样。成为君子和圣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逐渐地、适时地去实践。如果学习宽容,就在狭隘时去实践;如果学习温和,就在愤怒时去实践;如果学习恭敬,就在傲慢时去实践;如果学习善良,就在粗暴时去实践;如果学习辞让,就在争执时去实践;如果学习勤敏,就在懈怠时去实践。这样,所谓适时实践,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就不会是徒劳无功的。这种实践必然会成功,成功之后自然有令人喜悦的地方,所以说“不亦说乎”。能够领悟这个道理,那么《论语》中所说的所有善行都可以完全做到。因此,将这一句话放在整部书的开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修行西方净土法门并追求道的人尤其重视实践,所以这一点不可忽视。
葛守利人說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於京師市中。見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問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員携來修整。問何時來取。遂往候之。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其子拜。不顧復乘馬去。其子追隨二三里許將不及。乃呼曰。我與父生為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問。葛何人。曰。世間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為鎮江大守。乃往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重於幽冥如此。答曰。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嘗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坐間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亦利人事也。
大观禅师在京城集市上遇到一位官员买靴子。他看到一只很大的靴子,认出那是他父亲送葬时穿的。他询问靴子的来历,得知是一位官员拿来修理的。他问何时来取,便去等候。果然见到他的父亲下马付钱取靴子。儿子行礼,父亲却不理睬,又骑马离去。儿子追了二三里,快要追不上时,便喊道:我与父亲生为父子,为何不留下一句话来教导我?父亲说:学葛繁。问:葛繁是什么人?答:是世间人。于是他四处打听葛繁的下落。当时葛繁是镇江太守,他便前去拜访,说明来意,并问葛繁为何在幽冥界受到如此重视。葛繁回答:我起初每天做一件利他的事,后来增加到两件,再后来增加到三件,有时甚至十件。至今四十年,从未有一天荒废。问:如何利人?葛繁指着座位间的脚踏子说:如果这东西放得不正,就会挤伤人的脚。我把它放正,也是利他的事。
又若人渴。予能飲以一盃水。亦利人事。惟隨事而利之。上自鄉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人而不廢耳。其子拜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豈可為哉。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淨業。以是迴向。後有僧神遊淨土。見葛在焉。
另外,如果有人感到口渴,我能给他一杯水喝,这也是对人有利的事情。只是根据具体的事情来提供帮助。从乡里的官员到最底层的乞丐,都可以这样做。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愿意去做,而不是放弃。他的儿子行礼后退下。葛后来以高寿安详地离世。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对人有利的事情我们不能不努力去做,而对人有害的事情怎么可以去做呢?所谓爱护他人、利益万物,这就是仁者的作为。葛已经做到了。葛还同时修行清净的善业,因此他将这些善业回向。后来有一位僧人神游净土,见到葛也在那里。
施報說
儒家言施報。佛家布施果報其實一也。佛言。欲得穀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布施。有四。一曰財施。二曰法施。三曰無畏施。四曰心施。財施者。以財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無畏施者。謂人及眾生當恐懼時。吾安慰之使無畏。或教以脫離恐懼。使之無畏。心施者。力雖不能濟物。常存濟物之心。佛以孝養父母亦為布施。是凡施於外者皆為布施。故為下而忠勤事上。為長而仁慈安眾。為師而謹於教導。為友而誠於琢磨。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益。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種種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損害。
儒家谈论施与报应,佛家讲布施和果报,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佛说,想要得到粮食,就要勤于耕种;想要获得智慧,就要勤于学习;想要长寿,就要勤于戒杀;想要富贵,就要勤于布施。布施有四种:一是财施,二是法施,三是无畏施,四是心施。财施,就是用财物帮助他人;法施,就是用善道教化他人;无畏施,是指在人和众生感到恐惧时,我去安慰他们,使他们不再害怕,或者教他们如何摆脱恐惧;心施,即使力量不足以帮助他人,也要常怀帮助他人之心。佛认为孝养父母也是布施的一种。所以,凡是对外的施舍都是布施。因此,作为下属要忠诚勤勉地侍奉上司,作为长辈要仁慈地安抚众人,作为老师要严谨地教导学生,作为朋友要真诚地相互砥砺。在一言一语之间,总是期望能带来益处;在一举一动之时,总是希望不造成伤害。用各种方便的方法为众生带来利益,不要让他们受到任何损害。
皆布施也。所為如此。存心又如此。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古語云。人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穀。人人知道有來生。何不修取來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猶今歲所食之穀乃前歲所種者。人不能朝種穀而暮食。猶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穀必半歲。福必隔世也。孔子謂。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己。老子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謂。曾子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老子云。天道好還。皆果報之謂。是儒道二教皆言施報。但不言隔世爾。所謂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災人者人必反災之。皆現世之施報也。知是以修淨土滋培善根多矣。
这些都是布施的行为。如果存心如此,那么后世怎能不获得富贵的果报呢?古语说:人人都知道有来年,家家户户都种来年的谷物。人人都知道有来生,为何不修取来生的福分呢?就像今生所享受的福分是前世所修得的,就像今年所吃的谷物是去年所种的一样。人不能早上种下谷物晚上就吃,也不能立刻修福就立即享受。因此谷物需要半年时间成熟,福分需要隔世才能显现。孔子说:财物厌恶被丢弃在地上,不必非要藏于自己手中。力量厌恶不从自身发出,不必非要为自己所用。老子说:既然已经帮助了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既然已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这些都是布施的含义。曾子说:从你这里出去的,会回到你这里。老子说:天道喜欢回报。这些都是果报的含义。儒家和道家两教都谈到了施与报,只是没有谈到隔世而已。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害人者人必反害之,这些都是现世的施与报。明白这些道理,修习净土,培养善根,益处多多。
至人延年說
予嘗聞。至人云。人生衣食財祿陰司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譬如人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則若一千之數一日用盡。可不畏哉。易稱。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變化之妙鬼神之粵。猶不乖於數。況於人乎。或謂。人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也。廉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若更貪侈則愈促矣。貪侈而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若更廉儉則愈長矣。且天地於人無私。何謂當生之數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現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故曰。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現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故曰。多行不義必自斃。且修淨土者。固不在福壽之多。然損福壽之事則是薄德耳。豈可不戒哉。增福壽之事則是厚德耳。豈可不勉哉。
我曾听说,至高无上的人说过,人一生中的衣物、食物、财富和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如果节俭不贪,就能延长寿命;如果奢侈过度,福报用尽就会终结。比如一个人有一千钱,每天用一百,可以用十天;每天用五十,可以用二十天。如果放纵贪婪,很快就会败亡。就像一千钱一天就用尽,怎能不畏惧呢?《易经》上说,天地的定数是五十五,用以成就变化并驱使鬼神。这是天地间大变化的奥妙,即使是鬼神,也不违背这个定数,何况是人呢?有人说,有人廉洁节俭却命短,有人贪婪奢侈却长寿,这是为什么呢?廉洁节俭而命短的人,是因为前世福报少。如果再贪婪奢侈,命就更短了。贪婪奢侈而长寿的人,是因为前世福报多。如果再廉洁节俭,命就更长了。而且天地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哪里有什么前世福报的多少之分呢?这些都是前世行为的结果。所以说,想知道前世的因,就看今生的果。只有多做善事,才能增加福报和寿命。所以说,神明会听到你的祈求,赐予你大福。多做恶事,就会减少福报和寿命。所以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修行净土的人,固然不在于追求福报和寿命的多少,但如果损害福报和寿命,就是德行浅薄了,怎能不警惕呢?增加福报和寿命,就是德行深厚,怎能不努力呢?
食肉說
佛告大慧菩薩云。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皆恐怖。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慈殺。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呪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人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
佛陀告诉大慧菩萨说,有无数的原因说明不应该吃肉。我现在为你简要说明。因为所有众生从本质上讲,都是因为因缘而成为六亲眷属,以亲缘关系相互关联,所以不应该吃肉。肉是由不净的气��所生长的,所以不应该吃肉。众生闻到肉的气味都会感到恐怖,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会让修行者失去慈悲心,导致杀生,所以不应该吃肉。凡夫俗子所喜爱的肉食,是臭秽不净的,没有好的名声,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会使各种咒术不成功,所以不应该吃肉。因为杀生的人,见到肉的形状就会生起贪念,对肉的味道产生执着,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的人会被天神所抛弃,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会使人口气臭,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会导致多做恶梦,所以不应该吃肉。在空旷的森林中,虎狼闻到肉的香味,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会使人饮食无节制,所以不应该吃肉。吃肉会使修行者不产生厌离之心,所以不应该吃肉。我常说,对于所有的食物,要当作是在吃自己孩子的肉,要当作是在服用药物。
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癡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捕諸肉。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釣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佛復說偈略云。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淨肉。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酒肉葱韮蒜。悉為聖道障。食肉無慈悲。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眾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聞目見慣熟。不知其非。如能斷肉。固為上也。如不能斷。且食三淨肉而減省食。
若兼味且去其一。如兩飡皆肉。且一飡以素。人生祿料有數。若此自可延壽。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業緣。二可清淨。三不妨善業。四至晚食葷時。不至厭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壽。若以食素為難。宜以食葷之費為素食。則易行而可持久。若縱口腹之欲。亦無了期。語曰。世上欲無刀兵劫。須是眾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淨肉者。次日可為所食之肉眾生。念西方四聖號并真言。以資薦往生。庶幾可釋冤滅罪。據閻羅王告鄭隣之言。則至誠念四聖號以追薦者。必得往生。詳載在第八卷。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及自死。鳥殘。為五淨肉。
戒殺盜婬說
楞嚴經佛謂。想愛女色。心結不離。故有婬慾。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絕。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養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食餘眾生亦復如是。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若此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此殺盜婬三者為之根本。以是因緣。惡業果報相續不已。如西方淨土。受清淨身。不因婬欲而生。食清淨食。不因殺害而得友清淨人。不因染著而交。是皆脫去此等。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飲食男女說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為賢人。縱而不節。可為下愚。蓋此二者皆造業之所。殺生以資口腹。非造罪而何。婬慾以喪天真。非造罪而何。況二者更相助發。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婬慾多。婬慾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滋補。是二者更相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必先節婬慾。若能節婬慾。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能節而絕之。則麁糲亦自美矣。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有限。限盡則早終也。慈覺禪師云。飲食於人日月長。精麁隨分塞飢瘡。纔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校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口腹矣。務實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糞。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婬慾矣。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後何由有地獄畜生。雖不免此。而修淨土亦脫去輪迴。然修上品者不可不戒此。
貪折前程說
有官員二人。求夢於京師二相廟中。以問前程。其夜一人夢見有人持簿一扇。揭開版云。此汝同來之官人前程也。視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句之者。其官員問云。句之者何也。持簿者答云。此官人愛財。世間不義取一頃。此間句一頃。若急改過。尚可作監司。其人聞之。更不敢妄取財。其後果至監司。又何仙姑在世間。有一主簿。家忽有天書降。為不識字畫。乃往見仙姑問之。仙姑設香案。拜而後看。看畢微笑。主簿云。持來拜問。何故乃笑。仙姑云。天書言。主簿受金十兩。折祿五年。以此觀之。不義之財誠可畏也。移是心於淨土。其熟善緣多矣。
福慧說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種種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惡。所謂修福也。知因果識罪福。觀釋氏書內明性理。觀儒家書外明世道。所謂修慧也。修福得富貴。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窮困。修福不修慧。富貴而愚癡。福慧若兼修。富貴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癡而窮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謂之兩足尊。謂福慧兩足也。昔有二人同修行。一人專修福。一人專修慧。經數世後。專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惡墮於象中。以有餘福。人乘之以戰。有勝敵之功。國王賜以瓔珞。其專修慧者得阿羅漢果。以不曾修福故。為僧而乞食。多不得之。故偈云。修福不修慧。
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寧使慧勝於福。莫令福勝於慧。若慧勝於福。則知罪福而戒慎。故無墜墮。若福勝於慧。則因受福而作惡。故有墜墮。楞伽經云。受現在樂種未來苦是也。偈云。兼修福與慧。又復念阿彌。九品蓮花裏。第一更何疑。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又偈云。雖修福與慧。不知念阿彌。未得阿羅漢。輪迴無了時。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羅漢果。方脫輪迴故也。
習慈說
觀世音菩薩謂。萬善皆生於慈。老子言三寶。以慈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嗔怒者。蓋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業。先自損氣傷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嗔怒不佳。當其在嗔怒中。則不自知其苦。正如行荊棘中趍一大廈安居之所也。方其矯宿性之嗔怒。如行荊棘中。及習成慈仁。則如入大廈安居矣。此不可以言盡。但當嗔怒時。習之久久自有可喜。釋道二教固已戒嗔。儒家亦然。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曷嘗嗔乎。臧倉毀隔孟子。孟子曷嘗嗔乎。韓信不報胯下之辱。安國不怨溺灰之言。此皆為可師法。況凡待貧下御僕妾詆忤己者。易致嗔怒。
尤當戒謹。蓋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豈可恣其情性而造惡業哉。究而言之。慈和者於自己大得便宜。藏經云。今生見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淨土者烏可不以是為心哉。如一切眾生為大罪惡。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癡故爾。使有智慧。必不為此。當生憐憫其愚癡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淨土。其圓熟善根甚矣。
為君子說
人皆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不須為小人。而必欲為小人。若誠信恭敬。若溫和方正。若推賢揚善。若隨宜利物。凡此之類皆君子之事也。為之亦不難者。人不肯為何哉。若欺詐傲慢。若麁暴諂曲。若說短揚惡。若縱意害物。凡此之類皆小人之事也。為之又何利益。人必為之何哉。為君子則人喜之。神祐之。禍患不生。福祿可永。所得多矣。雖有時而失命也。非因君子而失。使不為君子亦失矣。命有定分故也。為小人則人怨之。神怒之。禍患將至。福壽以促。所失多矣。雖有時而得命也。非因為小人而得。使不為小人亦得矣。命有定分故也。孔子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小人不知天命。又謂。得之不得曰有命。能審此理。所謂君子羸得為君子。小人枉了為小人。如是以修淨土。必不在下品下矣。
為聖為佛說
子嘗謂。孔子所以為聖人。固非一端。然其要在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惡者亦為師。何適而非師乎。見識如是。烏得不為聖人。又嘗謂。釋迦佛所以為佛者。固非一端。然其要在於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沈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亦沈吟未對。又斫去一臂。乃發願云。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傚彼為惡。存心如是。烏得不為佛。後出世為佛。先度憍陳如者。乃當時國王也。若如是以修淨土。立與諸大菩薩等矣。
阿羅漢說
佛言。阿羅漢雖能受天人供。而福及人也劣。假使有人。百年供養四天下阿羅漢。不如發菩薩心一日供養佛。蓋佛自無量劫來救度眾生。無非得福。而福利人也勝。阿羅漢了生死。遂入涅槃獨善其身。故福及人劣矣。佛又言。若人有福。曾供養佛。亦勿謂。供佛乃身後事。近年秀州一僧專念阿彌陀佛。為人禱病即得痊愈。豈可謂佛不利於生前。既可禱病則亦可祈福。但恐信心不至耳。若修淨土期於復來化度者。尤不可無福。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經說
楞伽經說。淵源理致除一切妄想。此一經有三譯。其十卷者太繁。四卷雖達磨發揚東彼所書。譯得大晦。難讀難曉。唯七卷者分明。修淨土欲上品上生者。須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號。
二天人說
華嚴經云。人生有二天人隨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見人。人不見天人。此二天人豈非善惡二部童子之徒歟。人之舉意發言動步常念此二天人。見人而能無愧。如此修淨土。則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二天之多也。曰。一月普現一切水。豈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說
有修橋人。有毀橋人。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有坐轎人。有荷轎人。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觸類長之皆可見矣。常如是存心以修淨土。上品往生復何疑哉。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終)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