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

宋 王日休撰12卷CBETA T1970大于一万字 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三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為聖賢。人人可以作佛。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為普勸修持。
孟子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荀子说,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英雄。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可以成佛。这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西方净土是一条快速的修行之路,没有人不能修行。因此,我普遍劝告大家要修持。
普勸修持一
或人問孔子曰。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有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紂則忘其身。若以道眼觀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寢。至夜間就寢閉目。無非塵勞。未甞暫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於身。以日言之。莫大於飢渴。必為飲食之備。以歲言之。莫大於寒暑。必為裘葛之備。以終身言之。莫大於死生。而不為淨土之備。何哉。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難。不能負挈以行。必捨而去之。若抱金而與之俱死。世必謂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於百斤之金也。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雖百錢之物亦不肯棄捨。而不自愛其身何哉。或責以盜竊。
有人向孔子提问说:“有人搬家时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妻子,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还有更过分的。夏桀和商纣王就忘记了他们自身。如果用道眼来观察,现代人都忘记了他们自身。为什么呢?从早晨睁开眼睛离开床榻,到晚上就寝闭上眼睛,无一不是烦恼,从未短暂地反省自身,这都是忘记了自身。而且,人对于自身来说,以一天而言,没有什么比饥渴更重要,必须为饮食做准备;以一年而言,没有什么比寒暑更重要,必须为衣物做准备;以一生而言,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要,却不为净土做准备。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有百斤黄金,突然遭遇大难,不能携带而行,必定舍弃而离去。如果抱着黄金与它一起死去,世人必定称他为大愚。这都说明他们知道这个身体比百斤黄金更重要。然而平日里却斤斤计较于名利,即使是百钱之物也不肯舍弃,却不爱护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呢?有人因盗窃被指责。”
或呵以禽畜。則怫然而怒。有至於終身怨憾而不可解者。有至於毆擊而成獄訟者。彼盜竊禽畜之名無損於吾身。乃惡之如是。是徒惜吾身之名。以不知惜吾身之實。何哉。且吾身之實非他。強名曰死。而實未甞死者是也。人徒見其捨此敗軀而去。乃謂之死。不知捨此則往彼矣。然其所往之處豈可不預備哉。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有人因为被比作禽兽而勃然大怒,甚至终身怀恨在心,无法释怀。有的人因此而发生斗殴,导致官司缠身。那些盗用禽兽之名的人并没有损害到我们的身体,我们却如此厌恶,这仅仅是因为我们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而不知道爱惜自己身体的真实。为什么呢?我们身体的真实并非其他,勉强称之为死亡,但实际上我们从未真正死亡。人们只是看到我们舍弃了这个衰败的身体而离开,就称之为死亡,却不知道舍弃这个身体后我们会去往其他地方。然而,我们去往的地方难道不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吗?因此,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确实不可废弃。
普勸修持二
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緝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且如窓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掛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曰。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
人生在世时,父母、妻子、房屋、田地、牛羊、车辆、马匹,乃至桌椅、器皿、衣物、带索等物品,无论大小,有的是祖父传给自己的,有的是自己努力获得的,有的是子孙或他人为自己积累的。每一样都是自己的财物。就像窗户纸虽小,被人撕破也会生气;一根针虽小,被人拿走也会吝啬。仓库满了心还不满足,金银财宝多了还在追求。一举一动都是贪爱执着。在外过一夜就会想念家,一个仆人未归就会担心他的安危。种种事务都是心中的牵挂。一旦生命终结,一切都要放下。连自己的身体,最终也是被抛弃的物体,何况身外之物呢。静下心来想想,一切如同一场梦。所以庄子说,只有真正觉醒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大梦。古人说,无常一到,才知道梦中人。万般带不走,只有业力随身。这句话说得真好。
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鱍鱍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我因此用这后面的两句话,并添加两句,组成了一首偈语: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要念阿弥陀佛,定能生极乐国。这里所说的业,指的是善业和恶业,这些都是会跟随我们去的。怎能不以净土为业呢?了明长老为大众普遍讲解,指着这个身体说:这是死物,它里面鲜活的部分是活物。不要在死物上做活计,应该在活物上做活计。我非常喜爱这句话,所以常常向人说起。那些贪图种种外物来奉养身体的人,都是在死物上做活计。世人虽然难以避免,但在谋生奉养身体的过程中,应该抽出片刻的空闲,回光返照,留心于净土,这才是在活物上做活计。就像急急忙忙地谋生,即使富如石崇,贵至一品,终究有数尽的时候,怎比得上净土的无尽呢。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甞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以神之來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可不為悲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神之去也。何自而去也。蓋隨業緣而去業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若作阿脩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脩羅。若作三惡道之業。
人最初并没有死的经历。而“死”这个概念是从这个身体上得来的。为什么呢?因为神灵依附于这个身体,形体因此而成长,所以称之为“生”。因为神灵离开这个身体,形体因此而衰败,所以称之为“死”。这里的“神”指的是我,形体则是我所居住的地方。我有来去,所以我所居住的地方有成有坏。那么,生并非真正的生,只是神灵的到来使形体形成而已。死也并非真正的死,只是神灵的离去使形体衰败而已。世人不认识自己的神灵,只看到形体,就贪恋生而厌恶死,这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再说,神灵的到来是从哪里来的呢?大概是随着业缘而来的。神灵的离去又是到哪里去呢?大概是随着业缘而去的。业缘是什么呢?是他们在人间所做的事情。神灵就随着这些事情而在人间出生。如果他们做了天上的事情,神灵就随着这些事情而在天上出生。如果做了阿修罗的事情,神灵就随着这些事情而生为阿修罗。如果做了三恶道的事情,神灵就随着这些事情而生入三恶道。
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飲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欲直脫輪迴求離苦惱者。無如西方淨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神灵随之投生到三恶道中。这是在六趣中轮回,没有出期。那么,神灵从无始以来,不断投胎换壳,不能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所造的业力,不会长久不尽。所以神灵依附于业力。业力尽了,形体就会坏灭。形体坏灭后,神灵就无处依附,又随着我们今世所造的业力而去。比如人建造房屋必定会居住其中,人饮食必定会享受其味道。所以造了这样的业力,必定会承受相应的果报。这是自然的道理。那么,我们今世的行为,怎能不慎重呢?想要直接脱离轮回,寻求远离苦恼,没有比西方净土更好的了。所以不可以不修行。
普勸修持四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人繇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
在这个世界中,人的生命就像水泡一样短暂和无常。生灭变化不定,有的人活一两岁,有的活到十来岁,能活到四五十岁已属不易,即使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也是罕见。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老人,却不曾想到那些未老先逝的人更多。何况世间充满了苦难,只是人们不去深思,所以没有察觉。不如意的时候固然是苦,即使称心如意,这样的时光也不会长久。父母、妻子、儿女、亲戚,可能会因为疾病、死亡、伤害、离散而失去,或者自己突然面临生命的终结。一生中的罪过怎能完全没有呢?就以眼前来说,产生一个不正当的念头,说一句不正当的话,看一眼不正当的颜色,听一声不正当的声音,做一件不正当的事,无一不是过错。何况我们所吃的是众生的肉,所穿的也是通过杀害众生得来的。更何况我们的过错不仅仅是吃肉。人们如果不去思考,也就罢了;如果深思,实在令人畏惧。从年少到年老,从生到死,积累的过错已经很多。
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不知在何處。或墜地獄受諸苦極。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飢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唯有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色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云。吾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烦恼坚固,难以解脱。死后不免随业力而去,茫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或许堕入地狱,承受极端痛苦;或许成为畜生,被人宰杀;或许生为饿鬼,饥火焚烧身体;或许进入修罗道,被嗔恨所迫。即使有善业得以生于天界或人间,福报享尽后依旧轮回。漂泊沉没,没有出离之日。唯有西方净土,是超脱轮回的捷径。色身难得,趁健康时办此大事。应当常念:我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得知,岂能不及时修行。年长者固然应当努力,年轻人也不可拖延。命终直接生于极乐世界,回顾死后入阴间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日而语。
普勸修持五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却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灕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灕狼狽之患者。不至沈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且先覓安下處者。不害其幹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塗。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為而不修乎。予一相識平生多殺魚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風。予憐其罪惡疾苦。乃往見之。勸念阿彌陀佛。堅不肯念。
但與予說雜。豈非無惡業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迴心念善。閉眼之後將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世間晝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隱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大蔽也。蓋不知所謂我者初不曾死。唯業緣盡而去耳。故不可不修淨土。以求蓮華中生。而受清靈之身無極之壽。以脫一切生死苦惱也。
普勸修持六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念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云。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又云。譬如銕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為惡。
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又如蟣蟲萬死萬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復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或云。人平生為惡。殺害眾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眾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答云。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普勸修持七
予為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為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云。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若止於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為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僅得自濟已。而此佛所謂斷佛種也。能廣勸人者。名為大乘菩薩。蓋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數諸佛皆共讚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其功德如此。可謂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
莊嚴往生功德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呪願。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見。其略矣。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眾生可盡生淨土矣。勸人善道。名為法施。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迴。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普勸修持八
且若人苦飢者與之一食。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為大慧。況彼沈淪六道無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迴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慧豈可窮盡哉。金剛經云。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退。其福勝彼。蓋以布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為福則無時而盡。所以勝於彼也。以予勸之。豈唯信金剛經者如此。若勸人以淨土。其福報亦然。何則淨土更無輪迴。已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生於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楷梯。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豈不勝於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乎。
普勸修持九
凡受師友之訓誨恩地之提挈交遊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以至與一切人或有一飯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僕隷有事我之勞。凡吾受用處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又非唯此耳。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難化。佛言。與目連有緣。使往化之。其國人皆從化。人問佛云。與目連有何因緣。佛言。往昔世目連嘗為樵人。於山間驚起一群蜂子。目連乃發善言云。我得道後盡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當時蜂子也。目連發此善言故為有緣。由此觀之。非徒於一切人當勸修淨土。
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非徒於有形相可見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見者。吾亦當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則吾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時化度無不樂從者也。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三(終)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