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

隋 智顗說10卷CBETA T1911大于一万字 3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霔。雖樂說不窮纔至見境。法輪停轉後分弗宣。然挹流尋源聞香討根。論曰。我行無師保。經云。受莂於定光。書言。生知者上。學而次良。法門浩妙。為天真獨朗。為從藍而青。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大覺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鷲頭。後鶴林。法付大迦葉。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法付阿難。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兩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毱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壇得初果。
止观明静,这是前代未曾听闻的教法。智者大师在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于荆州玉泉寺,一整个夏天广泛弘扬,早晚两次慈悲如雨。虽然乐于说法,但言辞无尽,仅至见境。法轮停止转动后,不再宣扬。然而,追溯源头,寻求根本,通过闻香探讨根源。论说:我行无师保。经文说:受教于定光佛。书籍记载:生而知之者为上,学而知之者为次。法门广大而深奥,是天真独朗,是从蓝而青。修行者若听闻付法藏,便能理解宗旨的根本来源。大觉世尊经过无数劫数的修行,六年涉世,一举一指降伏魔障。从鹿苑开始,到鷲头,再到鶴林,法传给了大迦葉。迦葉将舍利分为八份,集结三藏。法传给了阿难,阿难在河中入风三昧,分身四处。法传给了商那和修,修两手甘露,显现五百法门。法传给了毱多,多在俗世得三果,受戒后得四果。法传给了提迦多,多登坛得初果。
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付佛馱難提。提付佛馱蜜多。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法付脇比丘。比丘出胎髮白手放光取經。法付富那奢。奢論勝馬鳴。剃髮為弟子。鳴造賴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空。聞者悟道。法付毘羅。羅造無我論。論所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樹生生身龍成法身。法付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難提。提說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海見城說偈。法付鳩摩羅馱。馱見萬騎記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那。那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付盤馱。馱付摩奴羅。
通过三羯磨的修行,可以证得四果。法教传给了彌遮迦,彌遮迦又传给了佛馱難提,佛馱難提传给了佛馱蜜多。佛馱蜜多将法教授予了国王,国王通过三歸依降伏了算者。法教又传给了脇比丘,脇比丘一出胎就白发,手放光,取经。法教传给了富那奢,富那奢论述了勝馬鳴,剃发成为弟子。馬鳴创作了賴吒和羅的戏剧,戏剧的声音演绎了无常和苦空,听闻者因此悟道。法教传给了毘羅,毘羅撰写了无我论,论著所到之处,邪见被消除。法教传给了龍樹,龍樹以生身成就了法身。法教传给了提婆,提婆开启了天眼,布施了无数肉眼。法教传给了羅睺羅,羅睺羅识别了鬼的名字,书写了降伏外道的经文。法教传给了僧佉難提,難提以偈颂考验了羅漢。法教传给了僧佉耶奢,耶奢在海中见到了城池,说了偈颂。法教传给了鳩摩羅馱,馱见到了万骑,记住了马的颜色,得到了人名,分别了衣。法教传给了闍夜那,那为犯了重罪的人制造了火坑,让他们入内懺悔,火坑变成了池塘,罪孽消除。法教传给了盤馱,盤馱又传给了摩奴羅。
羅分恒河為二分。自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那付師子。師子為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並是聖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厩於寺。立厩於屠。況好世值聖。寧無益耶。又婆羅門貨髑髏。孔達者半者不者。達者起塔禮供得生天。聞法之要功德若此。佛為此益付法藏也。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行法華經懺發陀羅尼。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陳隋二國宗為帝師。安禪而化。位居五品。故經云。施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
羅将恒河分为两部分,自己化作其中一部分,将法传给了鶴勒夜那。夜那又将法传给了師子。師子被檀彌羅王用剑杀害,流出的血像乳汁一样。法藏人接受了这个法,从迦葉开始到師子结束,共有二十三人。末田地和商那同时接受了这个法,总共是二十四人。所有的大师都是金口所记,都是圣人,能够带来很多利益。过去,国王不在寺庙里建马厩,而是在屠宰场建马厩。更何况在美好的世界遇到圣人,怎么会没有好处呢?另外,婆罗门卖头骨,孔达者买一半,不买一半。买的人建塔供奉,得以生天。听闻法要,功德如此。佛为了这个利益,将法传给了法藏。这个止观法门,是天台智者讲述自己心中修行的法门。智者生时,室内充满光明,眼睛出现双瞳。修行《法华经》的忏悔,发起陀罗尼。代替法师讲解金字《般若经》。在陈隋两国,被尊为帝师。安坐禅定,教化众生。位居五品。所以经文说,布施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家的人民。
一一皆與七寶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隨喜人百千萬倍。況五品耶。文云。即如來使。如來所使行如來事。大經云。是初依菩薩。智者師事南岳。南岳德行不可思議。十年專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南岳事慧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文師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付法藏中第十三師。智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疑者云。中論遣蕩止觀建立。云何得同。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不應是青目。而非諸師。又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
每一个个体都能获得七宝,并且通过教化获得六种神通。这比最初那些随喜的人所获得的功德要高出百千万倍,更何况是五品修行者呢。经文说,就像如来的使者,被如来派遣去执行如来的事务。大经中说,这是最初依靠菩萨的修行者。智者大师曾经师从南岳,南岳的德行是不可思议的。他专心诵经十年,七年学习方等经典,连续坐禅九旬,一时之间圆满证悟,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的法门都清晰地展现出来。南岳曾经侍奉慧文禅师,在齐高时期独自在河淮地区行走,他的法门不是世人所能知晓的。他脚踏实地,头顶天空,没有人知道他的境界有多高深。慧文禅师全心投入研究《释论》,这是龙树所说的,是付法藏中的第十三位祖师。智者大师在《观心论》中说,他虔诚地归命于龙树大师,深知龙树是高祖大师。有疑问的人说,《中论》中遣荡止观的建立,如何能与之相同呢。然而,在天竺注解《中论》的有七十家之多,不应该只是青目,而是所有的大师。而且《中论》中说,因缘所生之法,我说即是空,也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云云)。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引三譬喻。略說竟。更廣說。漸初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界獄。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薩道。後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
这也是中道义(等等)。天台宗传承自南岳的三种止观方法:一是渐次止观,二是不定止观,三是圆顿止观。这三种方法都属于大乘佛法,都以实相为缘起,共同被称为止观。渐次止观从浅入深,就像梯子一样逐步升高;不定止观前后变化,如同金刚宝置于日光下,光芒四射;圆顿止观从一开始就不二,如同通达之人腾空而起。为三种根性的人说三种法门,用三个比喻来引导,简要的说明已经结束,接下来是更详细的解释。渐次止观在最初也认识到实相,实相难以理解,但渐次止观容易实行。先修行归依戒律,从邪道转向正道,止息火血刀三恶道,达到三善道。接着修行禅定,止息欲望和散乱,达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定道。然后修行无漏,止息三界的束缚,达到涅槃之道。接着修行慈悲,止息自我证悟,达到菩萨道。最后修行实相,止息两边的偏执,达到常住之道。
是為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故名不定止觀。疑者云。教境名同相頓爾異。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六。善惡各三。無漏總中三。凡十二不同。從多為言。故名不定。此章同大乘同實相。同名止觀。何故名為辯差。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九不同。不定中四不同。總有十三不同。從多為言故名不同耳。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其義也。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
这是从浅入深的渐次止观相。不定止观没有固定的阶段,它以前后的渐次和圆顿为基础,前后相互交替,或深或浅,或事或理。有时将世界指为第一义,有时将第一义作为对治人的教法。有时将止息的观作为定,有时将照亮的定作为观,因此称为不定止观。有疑问的人可能会说,教法和境界的名称虽然相同,但圆顿的教法却有所不同。然而,它们既相同又不同,渐次中有六种不同,善恶各三种,无漏中的总三,总共十二种不同。从多数来说,因此称为不定。这一章节与大乘佛法和实相相同,同名为止观。为什么要称之为辨差呢?虽然它们相同却又不同,不同却又相同。渐次中有九种不同,不定中有四种不同,总共有十三种不同。从多数来说,因此称为不同。所有圣人都是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这就是它们的意义。圆顿止观从一开始就以实相为缘起,创造境界,即中无不真实。系念于法界,一念之间法界显现。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漸與不定置而不論。今依經更明圓頓。如了達甚深妙德賢首曰。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崖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云何聞圓法。聞生死即法身。
每一种色彩和香气都体现了中道的真谛。无论是个人、佛或众生的境界,都是如此。五阴和六入都如同它们本身,没有苦可以舍弃。无明和烦恼即是菩提,没有集可以断除。无论是偏邪还是中正,都没有道可以修行。生死即是涅槃,没有灭可以证得。没有苦和集,就没有世间;没有道和灭,就没有出世间。纯净的一实相,实相之外没有其他法。法性本身寂静,称为止。寂静而常照,称为观。虽然提到了始终,但实际上没有二元对立。这就是圆顿止观。渐进和不定的修行方式暂时不讨论。现在根据经文进一步阐明圆顿,如深刻理解甚深的妙德贤首所说:菩萨在生死轮回中最初发心时,一心追求菩提,坚定不移。那一念的功德深远广大,无有边际。如来详细分别解说,即使穷尽劫数也说不尽。这位菩萨听闻圆法,发起圆信,建立圆行,安住圆位。以圆功德自我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如何听闻圆法?听闻生死即是法身。
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雖有三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異。法身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般若清淨餘亦清淨。解脫自在餘亦自在。聞一切法亦如是。皆具佛法無所減少。是名聞圓法。云何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云何圓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即邊而中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云何入圓位。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
烦恼即是智慧。由烦恼所引起的思想与行为即是解脱。虽然有三个名称却没有三个实体。虽然是同一个实体却设立了三个名称。这是三即一的相,其实并没有不同。法身达到究竟,智慧解脱也达到究竟。智慧清净,其他也清净。解脱自在,其他也自在。听闻一切法也是如此。都具备佛法,没有减少。这叫做听闻圆满的法。如何是圆满的信仰?相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没有一、二、三,但有一、二、三。没有一、二、三是遮蔽一、二、三。有一、二、三是照亮一、二、三。没有遮蔽没有照亮都是究竟清净自在。听到深奥的法不恐惧,听到广泛的法不怀疑。听到非深非广的法而有勇气。这叫做圆满的信仰。如何是圆满的修行?一心一意专门寻求无上菩提。即边而中,不余其他方向。三谛圆满修行,不为无边所寂静,不为有边所动摇。不动摇不寂静,直接进入中道。这叫做圆满的修行。如何进入圆满的位次?进入初住时,一住就是一切住。
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是名圓位。云何圓自在莊嚴。彼經廣說自在相。或於此根入正受。或於彼根起出說。或於一根雙入出。或於一根不入出。餘一一根亦如是。或於此塵入正受。或於彼塵起出說或於一塵雙入出。或於一塵不入出。餘一一塵亦如是。或於此方入正受。或於彼方起出說。或於一方雙入出。或於一方不入出。或於一物入正受。或於一物起出說。或於一物雙入出。或於一物不入出。若委說者。秖於一根一塵即入即出。即雙入出。即不入出。於正報中一一自在。於依報中亦如是。是名圓自在莊嚴。譬如日光周四天下。一方中。一方旦。一方夕。
一切事物达到究竟的境界,一切变得清净,一切处于自在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圆满位次。如何理解圆满自在的庄严呢?那部经典广泛地讲述了自在的相状。有时通过这根感官进入正受的状态,有时通过那根感官发起说法。有时通过一根感官同时进入和离开,有时通过一根感官既不进入也不离开。其他的每一根感官也都是这样。有时通过这些微尘进入正受的状态,有时通过那些微尘发起说法。有时通过一粒微尘同时进入和离开,有时通过一粒微尘既不进入也不离开。其他的每一个微尘也都是这样。有时通过这个方向进入正受的状态,有时通过那个方向发起说法。有时通过一个方向同时进入和离开,有时通过一个方向既不进入也不离开。或者对于一个物体进入正受的状态,或者对于一个物体发起说法。或者对于一个物体同时进入和离开,或者对于一个物体既不进入也不离开。如果要详细地说,只需通过一根感官或一粒微尘,即刻进入即刻离开,即刻同时进入和离开,即刻既不进入也不离开。在正报中每一个都是自在的,在依报中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圆满自在的庄严。就像日光普照四方,在一个方向是早晨,在另一个方向是傍晚。
一方夜半。輪迴不同。秖是一日而四處見異。菩薩自在亦如是。云何圓建立眾生。或放一光。能令眾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歷行住坐臥語默作作亦如是。有緣者見如目覩光。無緣不覺盲瞽常闇。故舉龍王為譬。竪遍六天橫亘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種雨。龍於本宮不動不搖。而於一切施設不同。菩薩亦如是。內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不動法性。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是名圓力用建立眾生。初心尚爾。況中後心。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聞者歡喜。常啼東請善財南求。藥王燒手普明刎頭。一日三捨恒河沙身。尚不能報一句之力。
在夜晚的某个时刻,生死轮回的体验各不相同。仅仅是一天之内,就能在四个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象。菩萨的自在也是如此。如何圆满地建立众生?或许放出一道光芒,能够让众生即刻获得空、假、中三种观点的利益,进而达到出入双入、不入出的利益。无论是行走、站立、坐卧、说话或沉默,以及各种行为,都是如此。有缘的人能够像看到光明一样看到这些,而无缘的人则像盲人一样,永远处于黑暗之中,无法觉察。因此,以龙王作为比喻,它能够竖直地穿越六天,横贯四个领域,兴起各种云彩,发出各种雷声,闪耀各种电光,降下各种雨水。而龙王在它的宫殿中却保持不动不摇。同时,它在一切设施上表现出不同。菩萨也是这样,内心通达空、假、中三种观点,不动于法性,却能让众生获得各种利益,实现各种用途。这就是圆满的力量,用来建立众生。即使是初学者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中级和高级的修行者了。如来对这种法门殷勤地称赞,听到的人会感到欢喜。常啼菩萨向东请求,善财童子向南寻求。药王菩萨烧手,普明菩萨刎头,一日三次舍弃恒河沙数的身体,仍然无法报答一句法门的力量。
況兩肩荷負百千萬劫。寧報佛法之恩。一經一說如此。餘經亦然。疑者云。餘三昧願聞誠證。然經論浩博。不可委引。略舉一兩。淨名云。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此即漸教之始也。又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此證不定教也。又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不敗亡。此證頓教也。大品云。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此證漸也。又云。以眾色裹摩尼珠。置之水中隨物變色。
更何况肩负着无数劫的重担,怎能报答佛法的恩情。一部经文如此说,其他经文也是如此。有疑惑的人说,我愿听到其他三昧的真诚证明。然而,经论内容博大精深,不可能一一引用。简要举一两个例子,如《净名经》中说:'开始坐在佛树下,以力量降伏魔障,获得甘露般涅槃,觉悟之道得以成就。三次转动法轮于大千世界,法轮本就恒常清净。天人通过此得以证悟,三宝因此显现于世间。' 这是渐教的开始。又说:'佛陀以一种声音演说法义,众生根据各自的种类各自理解。有的感到恐怖,有的感到欢喜,有的产生厌离,有的断除疑惑。这是神力不共法,这是证明不定教的。' 又说:'说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因为因缘的缘故,诸法得以生起。没有我,没有造作者,没有受者,善恶之业不会消失。' 这是证明顿教的。《大品般若经》中说:'依次修行,依次学习,依次得道。' 这是证明渐进的修行。又说:'用各种颜色包裹摩尼宝珠,放入水中,随着物体的颜色而变化。'
此證不定也。又云。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此證頓也。法華云。如是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此證漸也。又云。若不信此法。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此證不定也。又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此證頓也。大經云。從牛出乳乃至醍醐。此證漸也。又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殺人。此證不定也。又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證頓也。無量義云。佛轉法輪微渧先墮淹諸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十二因緣雨灑無明地掩邪見光。後澍無上大乘普令一切發菩提心。此證漸也。華嚴曰。
这证明了不定的状态。又如说,从初发心开始就坐在道场,转动法轮度化众生,这证明了顿悟的状态。《法华经》说,这样的人应该逐渐进入佛的智慧,这证明了渐进的状态。又说,如果不信这个法门,在其他深奥的法门中示教利喜,这证明了不定的状态。又说,直接放弃方便,只说无上道,这证明了顿悟的状态。《大经》说,从牛出乳到醍醐,这证明了渐进的状态。又说,把毒放在乳中,乳就杀人,甚至把毒放在醍醐中,醍醐杀人,这证明了不定的状态。又说,雪山有一种草叫做忍辱,牛吃了就能得到醍醐,这证明了顿悟的状态。《无量义经》说,佛转法轮,微滴先落,淹没了各种欲望的尘埃,打开涅槃的门,解脱的风吹拂,除去世间的热恼,使法清凉。接着降下十二因缘的雨,洒在无明之地,遮蔽了邪见的光。后来降下无上的大乘法雨,普遍使一切发起菩提心,这证明了渐进的状态。《华严经》说。
娑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二乘如聾如瘂。淨名曰。入瞻蔔林不嗅餘香。入此室者但聞諸佛功德之香。首楞嚴曰。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大品曰。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波羅蜜。法華曰。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大經曰。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之水。華嚴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漸也。高山頓也。上來皆是金口誠言。三世如來所尊重法。過去過去。久遠久遠。邈無萠始。現在現在。無邊無際。未來未來。展轉不窮。若已今當不可思議。當知止觀諸佛之師。
娑伽羅龙所降下的车轴雨,使得海中其他地方无法承受。为具有上等根性的人讲述圆满修多罗,而二乘之人却如同聋哑,无法领悟。淨名居士说:‘进入瞻蔔林中,不再闻到其他香气;进入这个房间,只能感受到诸佛功德的香气。’首楞严经中说:‘将万种香料捣碎制成丸,如果燃烧其中的一微尘,就能散发出所有香气。’大品般若经中说:‘以一切种智来了解一切法,应当学习般若波罗蜜。’法华经中说:‘合掌以恭敬之心,渴望听闻具足的道。’大经中比喻说:‘就像有人在大海中沐浴,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使用了所有河流的水。’华严经中比喻说:‘比如太阳升起,首先照亮高山,然后照亮幽谷,最后照亮平地。平地代表不定性,幽谷代表渐进性,高山代表顿悟性。’以上都是佛陀金口所言,是三世如来所尊重的法门。过去已经过去,久远到无法追溯起源;现在无边无际;未来则是连续不断,无穷无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应当知道,止观是诸佛之师。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是。如是引證寧不信乎。既信其法須知三文。次第禪門合三十卷。今之十軸。是大莊嚴寺法慎私記。不定文者如六妙門。以不定意歷十二禪九想八背。觀練熏修。因緣六度無礙旋轉縱橫自在。此是陳尚書令毛喜請智者出此文也。圓頓文者。如灌頂荊洲玉泉寺所記十卷是也。雖有三文無得執文而自疣害。論云。若見若不見般若皆縛皆脫。文亦例然。疑者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大經云。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若通若別言語道斷。無能說無所說。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故吾於此不知所云。淨名云。
因为法常,所以诸佛也是常在的。乐、我、净等概念也是如此。这样的引证,难道不足以让人信服吗?既然信服了这些法则,就必须了解三类文献。《次第禅门》合集原本三十卷,现在只有十卷。这是大庄严寺法慎私下记录的。不定文,如《六妙门》,以不定的心意经历十二禅、九想、八背,通过观察、练习、熏习和修行,因缘六度无碍,纵横自在。这是陈尚书令毛喜请智者所出的文。圆顿文,如《灌顶》在荆州玉泉寺所记的十卷。虽然有三类文献,但不应执着于文字而自我困扰。论中说,无论见或不见,般若都是束缚也是解脱。文献也是如此。有疑问的人说,所有法的寂灭相无法用言语表达。《大经》说,生生的状态无法言说,甚至不生不生的状态也无法言说。无论是通论还是别论,言语的道路都被切断了,没有能说的人,也没有所说的对象。舍利弗说,我听说在解脱之中没有言语。所以我在这里不知道说什么。淨名说。
其所說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斯人不能說斯法不可說。而言示人。然但引一邊不見其二。大經云。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法華云。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為眾生說。又云。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若通若別皆可得說。大經云。有眼者為盲人說乳。此指真諦可說。天王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此指俗諦可說。又如來常依二諦說法。淨名云。文字性離即是解脫。即說是無說。大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即多聞。此指不說而是說也。思益云。佛及弟子常行二事。若說若默。法華云。去來坐立。常宣妙法。如注大雨。又云。若欲求佛道常隨多聞人。
所讲述的法无说无示,听法的人无闻无得。这样的人不能说这样的法,却声称向人展示。然而,他们只引出一方面,而不见另一方面。《大经》说,因为有因缘,所以也可以说。《法华经》说,用无数方便和种种因缘为众生说法。又说,因为方便力,为五比丘说法。无论是通论还是别论,都可以说。《大经》说,有眼的人为盲人讲述乳,这指的是真谛可以说。《天王般若经》说,总持无文字,文字显示总持,这指的是俗谛可以说。又如,如来常依二谛说法。《净名经》说,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即说即是无说。《大经》说,如果知道如来常不说法则是多闻,这指的是不说而实际上是说。《思益经》说,佛和弟子常行两件事,一是说,一是默。《法华经》说,去来坐立,常宣妙法,如注大雨。又说,如果想要求佛道,就常随多闻人。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大經云。空中雲雷生象牙上華。何時一向無說。若競說默不解教意去理逾遠。離說無理離理無說。即說無說無說即說。無二無別即事而真。大悲憐愍一切無聞。如月隱重山舉扇類之。風息太虛動樹訓之。今人意鈍玄覽則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若封文為害。須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能於一文得一切解。為此義故。以三種文作達一門也。已略說緣起竟。
善知识是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重要因缘。他们通过教化和示导,帮助众生得以见到佛的应身和报身。《大经》中提到,空中的云和雷象征着象牙上的花,这暗示了教法的深远意义。如果只是一味地争论说与默,而不理解教义的真正含义,就会偏离真理越来越远。离开说法就无法理解真理,而离开真理也就无从说起。真正的教法是说与不说的统一,没有二元对立,即事而真。大悲心怜悯所有未受教诫的众生,就像月亮隐藏在重山之后,举起扇子来比喻风的静止,太虚中的动象征着树的摇动。现在的人心思迟钝,难以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依赖外在的色相和文字则相对容易。如果局限于文字就会造成伤害,必须明白文字并非文字本身,而是通达一切真理的工具。能够在一个文字中得到所有解释,这就是为什么要用三种文字来表达一个道理。这里简要地讲述了緣起的教义。
○今當開章為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十是數方不多不少。始則標期在茶。終則歸宗至極。善始令終總在十章中矣。生起者。專次第十章也。至理寂滅無生無生者。無起無起者。有因緣故十章通是生起。別論前章為生。次章為起。緣由趣次亦復如是。所謂無量劫來癡惑所覆。不知無明即是明。今開覺之故言大意。既知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既聞名得體。體即攝法攝於偏圓。以偏圓解起於方便。方便既立正觀即成。成正觀已獲妙果報。從自得法起教教他。
现在将开启章节,分为十个部分:一是大意,二是释名,三是体相,四是攝法,五是偏圓,六是方便,七是正觀,八是果報,九是起教,十是旨歸。数字十代表圆满,不多也不少。开始时设定目标,最终则回归到宗教的核心。善始令终,整个教义都包含在这十章之中。生起,指的是专注于第十章的次序。至理寂滅,无生,无生者,无起,因为有因缘,所以十章都是生起。特别讨论前一章为生,后一章为起,因缘的趣向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经过无量劫的迷惑和覆盖,人们不知道无明本身就是明。现在开启觉悟,所以说到大意。既然知道无明就是明,就不再流动,因此称之为止。明朗而广大的清净称之为观。既然听闻了名号并得到了体悟,体悟就包含了攝法,攝于偏圓之中。以偏圓的理解来启动方便,方便一旦建立,正觀就形成了。形成正觀之后,就能获得妙果報。从自我得到法,然后开始教导他人。
自他俱安同歸常寂。秖為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既了無生無起。心行寂滅。言語道斷。寂然清淨。分別者。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人人無見者。今十章幾真幾俗幾非真非俗。幾聖說聖默非說非默。幾定幾慧幾非定慧。幾目足幾非目足。幾因果非因果。幾自他非自他。幾共不共非共非不共。幾通別非通別。幾廣略非廣略。幾橫竪非橫竪。如是等種種應自在作問。初八章即俗而真。果報一章即真而俗。旨歸章非真非俗。正觀聖默。餘八章聖說。旨歸非說非默。正觀一分是定。餘八章及一分是慧。旨歸非定非慧。大意至正觀是因。果報是果。旨歸非因非果。
自我与他人都达到内心的安宁,共同回归到永恒的宁静之中。只因为未能理解无生无起的真谛,所以才会有所生起。一旦领悟了无生无起,心行便归于寂灭,言语无法表达,自然达到清净寂静的境界。那些善于分辨的人,就像口袋里有宝物却不轻易展示,别人也就无从得见。现在这十章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俗世的,哪些既非真实也非俗世?哪些是圣人所说的,哪些是圣人默然不语的,哪些既非说也非默?哪些是定,哪些是慧,哪些既非定也非慧?哪些是目足,哪些既非目足?哪些是因果,哪些既非因果?哪些是自他,哪些既非自他也非他?哪些是共法与不共法,哪些既非共法也非不共法?哪些是通法与别法,哪些既非通法也非别法?哪些是广略,哪些既非广略?哪些是横竖,哪些既非横也非竖?对于这些种种问题,应当自由地提出疑问。前八章是俗世中的真理,果报一章是真理中的俗世,旨归一章既非真也非俗。正观是圣人的默然,其余八章是圣人的讲述。旨归既非讲述也非默然。正观的一部分是定,其余八章和一部分是慧。旨归既非定也非慧。从大意到正观是因,果报是果,旨归既非因也非果。
前八章自行起教化他。旨歸非自非他。大意至起教是目。方便至果報是足。旨歸非目非足。大意至正觀共。果報起教不共。旨歸非共非不共。大意一通八章別。旨歸非通非別。大意略八章廣。旨歸非廣非略。體相竪餘八橫。旨歸非橫非竪。料簡者。問。略指大意同異云何。答。通則名異意同。別則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問。約顯教論顯觀。亦應約祕教論密觀。答。既分顯祕。今但明顯不說祕。問。分門可爾任論得不。答。或得或不得。教是上聖被下之言。聖能顯祕兩說。凡人宣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祕。聽者因何作觀。或得者。六根淨位。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
前八章主要讨论了菩萨的自行修行和教化他人。其宗旨既不局限于自身也不局限于他人。从大意到起教的部分是经文的目录,从方便到果报的部分是经文的实践基础。宗旨既不属于目录也不属于实践基础。从大意到正观是整体的讨论,而从果报到起教则不是共享的部分。宗旨既不属于共享也不属于非共享。大意是对八章内容的简要概述,宗旨既不属于简述也不属于详细。大意是对八章内容的广泛展开,宗旨既不属于广泛也不属于简略。体相是竖直的,其余八章是横的,宗旨既不属于横也不属于竖直。在进行料简时,有人问:简述大意的同异如何?回答说:在整体上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在个别上简述指向三门,大意在于顿悟。又问:在显教中讨论显观,是否也应该在密教中讨论密观?回答说:既然已经区分了显密,现在只明确显教,不讨论密教。又问:是否可以自由地讨论这些门类?回答说: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教是圣人对下层的言教,圣人能够同时解释显密两种说法,而普通人在宣扬时只能传承显教,不能传承密教。听者如何进行观想?可以的人,当六根清净时,能够用一种美妙的声音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祕教。若修觀者。發所修顯法不發不修者。發宿習人得論密觀。問。初淺後深是漸觀。初深後淺是何觀相。答。是不定觀。問。初後俱淺是何觀相。答。小乘意非三止觀相也。問。小乘亦是佛說。何意言非。若言非者不應言漸。答。既分大小小非所論。今言漸者從微至著之漸耳。小乘初後俱不知實相。故非今漸也。問。示三文者。文是色。色是門為非門。若是門者。色是實相更何所通。若非門者。云何而言一色一香皆是中道。答。文門並是實相。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以文示之。即於文達文非文非文非不文。文是其門於門得實相故。文是其門門具一切法。即門即非門即非門非不門。
如果能够随意地达到某种境界,那么就能够传授秘密的教义。如果修行观照的人,能够显现出所修行的法门,而那些不修行的人则能够显现出宿習,从而得到深入的观照。有人问,从浅入深是渐进的观照,那么从深到浅是什么观照呢?回答说,这是不定观。又问,如果始终都是浅显的,那又是什么观照呢?回答说,这是小乘的观照,不是三止的观照。有人问,小乘也是佛所说的,为什么说它不是呢?如果说它不是,那么也不应该说是渐进的。回答说,既然区分了大小乘,小乘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现在所说的渐进,是从微小到显著的渐进。小乘无论在开始还是最后,都不知道实相,所以它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渐进。有人问,展示的三文,文是色,色是门,如果不是门,那么色是实相,又如何能够通达呢?如果不是门,又怎么能说每一种颜色每一种香气都是中道呢?回答说,文和门都是实相。众生大多数是颠倒的,少数不是颠倒的。用文来指示,就能在文中达到对文的非文、非非文的理解。文是门,通过门可以得到实相。文既是门,又不是门,既不是门,也不是非门。
○解釋者釋十章也。初釋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意緩難見今撮為五。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云何發大心。眾生昏倒不自覺知。勸令醒悟上求下化。云何行大行。雖復發心望路不動永無達期。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云何感大果。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稱揚妙報慰悅其心。云何裂大網。種種經論開人眼目。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聞雪謂冷乃至聞鶴謂動。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云何歸大處。法無始終法無通塞。若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豁然大朗無礙自在。生起五略顯於十廣(云云)
解释是对十章内容的阐述。首先阐述大意,概括了始终,作为开头和结尾的总领。由于意义深远难以一眼看透,现在将其浓缩为五个要点:发起大心,修行大行,感受大果,破除大网,回归大处。如何发起大心?众生沉迷不悟,需要被唤醒,追求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何修行大行?即使已经发起了心志,但若不坚定地修行,永远无法达到目标。鼓励大家坚定地修习四种三昧。如何感受大果?即使不主动追求梵天,梵天也会自然响应,赞扬其妙不可言的果报,安慰其心。如何破除大网?各种经论开启人的智慧之眼,但人们往往执着于此而怀疑彼,这是片面的。听到雪就认为是冷,听到鹤就认为是动。现在要融通经论,解开束缚,释放心灵。如何回归大处?法本身没有始终,没有通塞。如果理解了法界,就会明白法界本身也没有始终,没有通塞,顿时豁然开朗,无碍自在。通过这五个要点,显现了十章内容的广博(等等)。
○就發心更為三。初方言。次簡非。後顯是。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污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馱此方是積聚精要者為心也。今簡非者簡積聚草木等心。專在慮知心也。道亦有通有別。今亦簡之略為十。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心行火途道。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心行血途道。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犍提者。
关于发心的进一步解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方言的解释,其次是排除错误理解,最后是明确正确的观点。菩提是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的发音,我们这里称之为道。質多也是天竺的发音,我们这里称之为心,指的是思考和认知的心灵。天竺还称污栗馱,我们这里称之为草木之心。另外,天竺也称矣栗馱,我们这里指的是精要的集聚之心。现在要排除错误理解,排除草木等心,专注于思考认知的心。道也有通有别,这里也进行简化,大致分为十种。如果一个人心中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贪欲、愤怒和愚痴,无法控制也无法摆脱,每天都在增加,每月都在加剧,犯下严重的十恶,像五扇提羅那样,这是发起地狱心行火途道。如果一个人心中每时每刻都渴望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像海一样吞噬河流,像火一样燃烧柴薪,犯下中等的十恶,像調達那样诱惑众人,这是发起畜生心行血途道。如果一个人心中每时每刻都渴望得到名声,希望四面八方都称赞和钦佩他,内心却没有真正的德行,只是虚假地与贤圣相比,犯下轻微的十恶,像摩犍提那样。
此發鬼心行刀途道。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己如鴟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脩羅道。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臭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關六根不出六塵不入。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顒。此發世智心行尼犍道。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樂如石泉其樂內重。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
如果一个人心中总是怀着鬼胎,行为如同刀途道,那么他心中的念头总是想要超越他人,不耐下人,轻视他人而珍视自己,如同鸱鸟高飞下视。虽然表面上宣扬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是出于下品善心,行走在阿修罗道上。如果一个人心中总是渴望世间的欢乐,满足于自己身体的舒适和心灵的愚昧,这是出于中品善心,行走在人道上。如果一个人心中明白三恶道的苦难多,人间的苦乐参半,天上则纯粹是乐,为了追求天上的乐,关闭六根,不让六尘进入,这是出于上品善心,行走在天道上。如果一个人心中总是渴望获得大威势,言行举止都能让一切顺从,这是出于欲界主心,行走在魔罗道上。如果一个人心中总是渴望获得智慧、辩才、聪明和勇猛,洞察六合十方,这是出于世智心,行走在尼犍道上。如果一个人心中总是被五尘六欲的外在乐趣所覆盖,而三禅之乐则像石泉一样,其乐内在深沉,这是出于梵心,行走在色无色道上。如果一个人心中明白善恶的轮回循环。
凡夫耽湎賢聖所呵。破惡由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如渴。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言十耳。或開上合下。或開下合上。令十數方足而已。舉一種為語端。強者先牽。如論云。破戒心墮地獄。慳貪心墮餓鬼。無慚愧心墮畜生。即其義也。或先起非心。或先起是心。或是非並起。譬象魚風並濁池水。象譬外魚譬內。風譬並起。又象譬諸非自外而起。魚譬內觀羸弱為二邊所動。風譬內外合雜穢濁混和。又九種是生死如蠶自縛。後一是涅槃如麞獨跳。雖得自脫未具佛法。俱非故雙簡。前九是世間不動不出。
普通人沉溺于贤圣所批评的事物。破除恶行依赖于清净的智慧,清净的智慧来源于清净的禅定,而清净的禅定则依赖于清净的戒律。这三种法门,应当像对待饥饿和口渴一样迫切追求。这种追求能激发无漏的心行,走上二乘的道路。无论是心还是道,其中的错误是非常多的。简单来说,有十种情况。或者开启上层而结合下层,或者开启下层而结合上层,使得十种方法得以满足。以其中一种作为讨论的起点,强者会先引导。正如经论所说,破戒的心会导致堕入地狱,贪婪的心会导致堕入饿鬼道,没有羞愧的心会导致堕入畜生道,这就是其含义。或者先产生错误的心态,或者先产生正确的心态,或者错误和正确的心态同时产生。比如,大象、鱼和风同时搅动浑浊的池水。大象比喻外在因素,鱼比喻内在因素,风比喻两者的混合。另外,大象比喻外在的诸多错误同时产生,鱼比喻内在的观察力弱,被两边所动摇,风比喻内外因素的混合,导致混乱。还有九种情况是生死轮回,就像蚕自己束缚自己。最后一种是涅槃,就像鹿独自跳跃,虽然能够自我解脱,但还没有完全掌握佛法,因此两者都需要被排除。前九种是世间的不动和不出现。
後一雖出無大悲俱非雙簡也。有為無為有漏無漏。善惡染淨縛脫真俗等。種種法門亦如是。又九法約世間苦諦。後一非苦諦。雖非苦諦曲拙灰近故雙非簡却。次有為有漏約集諦。後一非集諦。雖非集諦曲近灰拙亦雙非簡也。次善惡染淨約道諦。後一是道諦。雖是道諦亦如前簡。次縛脫真俗約滅諦。後一雖是滅諦亦如前簡。若得此意。歷一切根塵三業四儀生心動念。皆此觀察勿令濁心得起。設起速滅。如有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眾惡。初心行者若見此意。堪為世間而作依止。問。行者自發心他教發心。答自他共離皆不可。但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耳。
后者虽然超越了大悲,但并非完全排除了双重否定。有为与无为,有漏与无漏,善恶染净,束缚与解脱,真俗等,各种法门也是如此。再有,九法中,世间苦谛与后一非苦谛,虽然不是苦谛,但因为接近而被视为双重否定。接下来,有为有漏与集谛相关,后一非集谛,虽然不是集谛,但因为接近也被视为双重否定。然后,善恶染净与道谛相关,后一是道谛,虽然是道谛,也像前面一样被排除。最后,束缚解脱真俗与灭谛相关,后一虽然是灭谛,也像前面一样被排除。如果理解了这个意义,那么在一切根尘三业四仪中,生心动念都应进行这样的观察,不要让浊心升起。如果起了,就迅速消除。就像有明眼的人能避开险恶的道路,世上有聪明的人能远离各种恶行。初发心的行者如果看到这一点,就足以作为世间的依靠。问:行者是自发心还是他教发心?答:自发、他教、共同离开都是不可以的,只是感应道交来讨论发心而已。
如子墮水火。父母騷擾救之。淨名云。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大經云。父母於病子心則偏重。動法性山入生死海。故有病行嬰兒行。是名感應發心也。禪經云。佛以四隨說法。隨樂隨宜隨治隨義。將護彼意說悅其心。附先世習令易受行。觀病輕重設藥多少。道機時熟聞即悟道。豈非隨機感應利益。智度論四悉檀。世法間隔名世界。隨其堪能名為人。兩悉檀與四隨同。亦是感應意也。更引論五復次。一明菩薩種種行故。說般若波羅蜜經。二令菩薩增念佛三昧故。三說跋致相貌故。四拔弟子惡邪故。五說第一義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此五復次與四隨四悉皆不異。
就像孩子掉入水火之中,父母会焦虑地去救他。《净名经》说,孩子生病,父母也会感到不适。《大经》中提到,父母对生病的孩子会更加关心。他们动摇了法性山,进入了生死海。因此,有了病行和婴儿行,这就是感应发心。《禅经》说,佛陀根据四随说法,随乐、随宜、随治、随义,以保护他们的心意,使他们感到愉悦,根据他们前世的习性,使他们容易接受和实践。观察病情的轻重,决定用药的多少。当道机成熟,听到法就能悟道,这不是随机感应利益吗?《智度论》中的四悉檀,世间的间隔称为世界,根据他们的能力称为人。两个悉檀与四随相同,也是感应的意思。再引用论中的五个再次,一是说明菩萨种种行,所以说般若波罗蜜经。二是为了让菩萨增加念佛三昧,所以说跋致相貌。三是拔除弟子的恶邪,所以说第一义,所以说般若波罗蜜经。这五个再次与四随四悉都是不二的。
又與五因緣同。若不隨機惱他故。說於彼無益。若大悲雷雨得從微之著。論云。真法及說者聽眾難得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非無邊。實相非難非易非有非無。此名真法。能如此說聽名真說聽。有三悉檀益名有邊。第一義益名非有邊非無邊。故知緣起能辦大事。則感應意也。然四隨四悉五緣名異意義則同。今說之。四隨是大悲應益。悉檀是憐愍遍施。蓋左右之異耳。言因緣者。或因於聖緣於凡。或因於凡緣於聖。則感應道交。當知三法言味相符。則意同。隨樂欲偏語修因所尚。世界偏語受報間隔。蓋因果之異耳。便宜者選法以擬人。為人者觀人以逗法。
这段经文与五种因缘相一致。如果不根据众生的根性去烦恼他人,那么对他们讲法是没有益处的。如果以大悲心如雷雨般迅速地从微小之处着手,逐步深入,经论中说,真正的法和说法者以及听众都是难以得到的。因此,生死既不是有限也不是无限,实相既不是困难也不是容易,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这被称为真正的法。能够这样讲法和听法的人,被称为真正的讲法和听法。如果能够带来三种悉檀的利益,就称为有限;如果能够带来第一义的利益,就称为既不是有限也不是无限。因此,我们知道因缘能够成就重大的事情,这就是感应的意义。然而,四随、四悉檀、五缘虽然名字不同,但意义是相同的。现在来解释,四随是大悲心根据众生的根性来给予利益,悉檀是出于怜悯而普遍施舍。这只是左右的差异而已。说到因缘,有时是因为圣者的因缘而影响到凡夫,有时是因为凡夫的因缘而影响到圣者,这样就产生了感应和交流。应当知道,三法的言说和意味是一致的,那么意义也是相同的。根据欲望来选择法门以适应人,为了人而观察人以适应法门。
此乃欣赴不同耳。又五因緣者。眾生信樂為因佛說一法一切法。大菩提心也。於經是樂欲。於論是世界。眾生有大精進勇猛佛說一行一切行。則四三昧。於經是便宜。於論是為人。眾生有平等大慧為因感佛說一破一切破。獲勝果報及通經論。於經論俱是對治。眾生有佛智眼為因感佛說一究竟一切究竟。得說旨歸寂滅。於經論俱是第一義也。又五緣五復次者。菩提心是諸行本。論舉種種行蓋枝本之異耳。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別修。蓋通別之異耳。勝報備說依正習果報果。跋致偏舉習果入位之相。蓋雙隻之異耳。除經論疑滯者。經論是起疑執處。
这是对不同耳根的欣慕。又五因緣指的是,众生因信樂而以佛所说的一法涵盖一切法,即大菩提心。在经文中,这表现为对法的樂欲;在论著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了解。众生若具有大精进和勇猛,佛便说一行包含一切行,这便是四三昧。在经文中,这被视为方便;在论著中,则是为了他人。众生若具有平等大慧,因感佛而说一破除一切破,获得勝果報以及通达经论。在经论中,这两者都是对治的方法。众生若具有佛的智慧之眼,因感佛而说一究竟涵盖一切究竟,达到教义的归宿和目的,即寂滅。在经论中,这两者都是第一义。另外,五緣五复次指的是,菩提心是所有行为的根本,论著中举出种种行为,指出根本与枝末的差异。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别修,这是通修与别修的差异。勝報详细说明了依正習果報果,跋致偏举習果入位之相,这是双举与单举的差异。除去经论中的疑惑与停滞,经论是产生疑惑与執著的地方。
拔弟子惡邪者是起過人。人處異耳。本末究竟等與第一義名同易見。所以不異是為義同。又聖說多端。或次說或不次說。或具說或不具說。或雜說或不雜說。眾生稟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雜益不雜益。或四悉檀成五緣。五緣成四悉。或四悉成一因緣。一因緣成一悉。或一一因緣皆具四悉。四悉具五緣。如是等種種互相成顯。還以三止觀結之。可以意知。又以一止觀結之。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又五略秖是十廣。初五章秖是發菩提心一意耳。方便正觀秖是四三昧耳。果報一章秖明違順。違即二邊果報。順即勝妙果報。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或作佛身施權實。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轉漸頓弘通漸頓。旨歸章秖是同歸大處祕密藏中。故知略廣意同也。
拔除弟子的恶行和邪念,这是超越常人的修行。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与最终的真理,名字相同,容易理解。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是一致的。而且,圣人的教导有多种方式,有的按顺序说,有的不按顺序说;有的详细说,有的不详细说;有的混合说,有的不混合说。众生受益不同,有的按顺序受益,有的不按顺序受益;有的全面受益,有的不全面受益;有的混合受益,有的不混合受益。或者四悉檀成就五緣,五緣成就四悉檀。或者四悉檀成就一种因缘,一种因缘成就一种悉檀。或者每一个因缘都具备四悉檀,四悉檀具备五緣。如此等等,各种方式相互成就,显现出来。还可以用三种止观来总结,可以用心意去理解。也可以用一种止观来总结,发起菩提心就是观,邪僻心停止就是止。五略只是十广的简略,最初的五章只是发起菩提心的一个意义。方便正观只是四种三昧。果报一章只说明违顺,违就是两边的果报,顺就是胜妙的果报。起教一章转变自己的心,利益他人。或者作为佛身,施予权实,或者作为九界像,对扬渐顿。转变渐顿,弘通渐顿。旨归章只是同归于大处秘密藏中。因此知道,简略和广博的意义是相同的。
○顯是更為三。初四諦。次四弘。後六即。四諦名相出大經聖行品。謂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生滅者苦集是世因果。道滅出世因果。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雖世出世皆是變異。故名生滅四諦也。無生者。苦無逼迫一切皆空。豈有空能遣空。即色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無逼迫相也。集無和合相者。因果俱空。豈有因空與果空合。歷一切貪瞋癡亦復如是。道不二相無能治所治。空尚無一云何有二耶。法本不然今則無滅。不然不滅故名無生四諦也。無量者。分別校計苦有無量相。謂一法界苦尚復若干。況十法界則種種若干。
这段经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四諦,其次是四弘,最后是六即。四諦的名相出自《大經》中的《聖行品》,包括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等概念。生滅四諦指的是苦集属于世间的因果关系,道滅属于出世间的因果关系。苦表现为三相的变迁,集则是四心的流动,道是对治的夺取,滅则是从有到无的转变。虽然世间和出世间都存在变化,因此称为生滅四諦。無生四諦则认为苦没有逼迫,一切皆为空,没有空能遣除空,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也是如此,因此没有逼迫之相。集没有和合之相,因为因果都是空的,没有因空与果空的结合。经历所有的贪瞋癡也都是这样。道没有二相,没有能治和所治之分,空本身没有一,又怎能有二呢。法本身不是生起的,现在也就没有灭,不是生起也不是灭,因此称为無生四諦。无量四諦则是对苦的分别和校计,认为苦有无量的相,比如一个法界的苦就已经有若干种,更何况十个法界,就有更多种种的若干种。
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見。乃是菩薩所能明了。謂地獄種種若干差別。鈹剝割截燒煮剉切。尚復若干不可稱計。況復餘界種種色種種受想行識。塵沙海渧寧當可盡。故非二乘知見。菩薩智眼乃能通達。又集有無量相。謂貪欲瞋癡種種心種種身口集業若干。身曲影斜聲喧響濁。菩薩照之不謬耳。又道有無量相。謂析體拙巧方便曲直長短權實菩薩精明而不謬濫。又滅有無量相。如是方便能滅見諦。如是方便能滅思惟。各有若干正助。菩薩洞覽無毫差也。又即空方便正助若干皆無若干。雖無若干而分別若干無謬無亂。又如是方便能析滅四住。又如是方便能體滅四住。
这不是二乘所能知晓或洞察的,只有菩萨才能明了。比如地狱中的种种苦难和差异,如剥皮、割截、烧煮、剉切等,还有更多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苦难。更不用说其他界的种种色相、种种感受、想法、行为和意识,就像沙粒和海水一样,怎么可能穷尽呢?因此,这不是二乘的知识与见解。只有菩萨的智慧之眼才能透彻理解。另外,集聚有无量的相,比如贪欲、愤怒、愚痴等种种心念,以及种种身体和口业的集聚,身体弯曲、影子倾斜、声音喧闹、浑浊不清。菩萨能够正确地洞察这一切,没有错误。还有道的无量相,比如分析的技巧、方便的曲折、长短、权实等,菩萨都能精明地理解,没有错误和过度。还有灭的无量相,通过这样的方便可以消除对真理的直接洞察,通过这样的方便可以消除思考。每一种都有其正确的辅助方法,菩萨能够洞察一切,没有丝毫差错。即使是空性的方便和正确的辅助方法,虽然看似没有数量,但菩萨仍然能够分别出各种情况,没有错误和混乱。通过这样的方便,可以分析和消除四住地的执着,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便,使四住地的本质消亡。
如是方便能滅塵沙。如是方便能滅無明。雖種種若干彼彼不雜。又三悉檀分別故有若干。第一義悉檀則無若干。雖無若干從多為論故名若干。稱無量四諦也。無作四諦者。皆是實相不可思議。非但第一義諦無復若干。若三悉檀及一切法無復若干。此義可知不復委記。若以四諦竪對諸土有增有減。同居有四。方便則三。實報則二。寂光但一。若橫敵對者。同居生滅。方便無生滅。實報無量。寂光無作(云云)。又總說名四諦。別說名十二因緣。
这样的方便能够消除塵沙般的烦恼。这样的方便也能消除无明。虽然有种种不同的方法,但它们并不混杂。在三悉檀中,由于分别而有多种方法。但在第一义悉檀中,则没有多种方法。虽然实际上没有多种方法,但从多样性的角度来讨论,因此称之为多种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无量四谛。无作四谛,都是实相,不可思议,不仅仅是第一义谛没有多种方法,即使是三悉檀和一切法,也没有多种方法。这个意义是可以知道的,不再详细记述。如果将四谛竖直对应到各种土,有增有减。同居土有四谛,方便土有三谛,实报土有二谛,寂光土只有一谛。如果是横向对比,同居土有生灭,方便土无生灭,实报土无量,寂光土无作(等等)。另外,总体上称为四谛,分别称为十二因缘。
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集是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道是對治因緣方便。滅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大經開四四諦。亦開四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又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即是生滅。我說即是空。是無生滅。亦名為假名。是無量。亦名中道義。是無作。又解。因緣即集。所生即苦。滅苦方便是道。苦集盡是滅。又偈言因緣。因緣即無明。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故文云。為利根弟子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相。指前二十五品。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指後兩品。
當知論偈總說即四種四諦。別說即四種十二因緣也。已分別四四諦竟。諸經明種種發菩提心。或言推種種理發菩提心。或覩佛種種相發菩提心。或覩種種神通。或聞種種法。或遊種種土。或覩種種眾。或見修種種行。或見種種法滅。或見種種過。或見他受種種苦而發菩提心。略舉十種為首廣說(云云)。推理發心者。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却煩惱已乃見法性。經言。滅非真諦因滅會真。
应当明白,論偈总体上讲述的是四种四諦,而分别讲述则是四种十二因缘。已经详细解释了四四諦。诸多经文中明确了以种种理由发起菩提心,有的说是通过推敲种种道理来发起菩提心,有的说是通过观察佛的种种相好来发起菩提心,有的说是通过目睹种种神通,或听闻种种法门,或游历种种国土,或目睹种种众生,或见证修行种种行门,或目睹种种法的消逝,或见识种种过失,或看到他人承受种种苦难而发起菩提心。这里简要列举了十种情况作为引子,用以广泛阐述(等等)。通过理性发起心志的人认为,法性自然存在,烦恼不能污染它,苦难不能扰乱它,道不能通达它,灭不能净化它。就像云雾笼罩月亮,却无法妨碍它。只有消除烦恼,才能见到法性。经文说,灭并非真正的諦理,因为灭是为了与真諦相会。
滅尚非真三諦焉是。煩惱中無菩提菩提中無煩惱。是名推生滅四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菩提心。推無生四諦發心者。法性不異苦集。但迷苦集失法性。如水結為水無別水也。達苦集無苦集即會法性。苦集尚是。何況道滅。經言。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是名推無生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推無量者。夫法性者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出二邊表別有淨法。如佛藏經十喻(云云)。是名推無量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推無作者。
滅本身都不算真正的三諦,那么烦恼中自然没有菩提,菩提中也没有烦恼。这被称为通过推敲生滅四諦来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通过推敲无生四諦来发起心志的人认为,法性与苦集并无不同,只是由于迷惑于苦集而失去了法性,就像水结冰仍然是水,没有变成别的水。理解到苦集并非真正的苦集,就能领会法性。苦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道滅。经文说,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这被称为通过推敲无生四諦来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推敲无量的人认为,法性就是实相,它甚至不是二乘的境界,更不用说是凡夫的境界了。超越了两个极端,表现出了清净的法门,就像《佛藏經》中的十喻(等等)。这被称为通过推敲无量四諦来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推敲无作的人认为。
夫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凡法尚是。況二乘乎。離凡法更求實相。如避此空彼處求空。即凡法是實法。不須捨凡向聖。經言。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是名推無作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到底。究竟橫竪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備在其中。方稱發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橫竪彼岸。名發心波羅蜜。故於推理委作淺深事理周遍。下去法法例爾。
法性与一切法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二元对立。即使是凡夫之法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二乘的教法呢。如果离开了凡夫之法去寻求实相,就像逃避这里的虚空而到别处去寻找虚空一样。实际上,凡夫之法就是实相之法,没有必要舍弃凡夫之法去追求圣者之法。经文说,生死即是涅槃,每一种色彩、每一缕香气都体现了中道。这就是通过无作四谛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起菩提心。如果深入探究一种法,就能洞悉整个法界,达到究竟的横竖事理的完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完整过程都包含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发起了菩提心。菩提意为道,道能够通往横竖的彼岸,因此称之为发心波罗蜜。因此,在深入推理时,要细致地探讨浅深的事理,使之周遍。以下的法法都是这样的例子。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摩訶止觀卷第一(下)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觀佛相好發心者。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昞著。明了得處輝麗灼爍。毘首羯磨所不能作。勝轉輪王相好纏絡世間希有。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我度眾生無數無央。是為見應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若見如來知如來無如來。若見相好知相好非相好。如來及相皆如虛空。空中無佛況復相好。見如來非如來即見如來。見相非相即見諸相。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我度眾生無數無央。是為見勝應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若見如來身相一切靡所不現。如明淨鏡覩眾色像。一一相好凡聖不得其邊。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論云。
观想佛陀的相好而发起菩提心的人,如果见到如来的生身,由父母所生,身相的绚美和光辉,明亮而闪烁,是毘首羯磨所不能创造的。超越转轮王的相好,纠缠于世间,稀有难得。无论是天上还是天下,没有能与佛相比的,十方世界中也无与伦比。愿我得到与圣法王同等的佛果,度化无数无量的众生。这是见到应身佛的相好,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如果见到如来,知道如来没有固定的如来相;如果见到相好,知道相好并非真正的相好。如来和相好都如同虚空。在虚空中没有佛,更不用说相好了。见到如来不是如来,就是真正见到了如来。见到相好不是相好,就是见到了所有相好。愿我得到与圣法王同等的佛果,度化无数无量的众生。这是见到胜应身佛的相好,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如果见到如来的身相,无所不现,就像明净的镜子映照出各种色像。每一个相好,凡夫和圣者都无法触及其边界。梵天看不见其顶,目连听不到其声音的尽头。论中说。
無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是為見報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若見如來。知如來智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一一相好即是實相。實相法界具足無減。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是為見法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云云)。云何見佛種種神變發菩提心。若見如來。依根本禪。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若放一光從阿鼻獄上至有頂。火光晃耀天地洞明。日月戢重輝天光隱不現。
无形的第一体并非装饰的庄严。愿我得到佛的境界,与圣者法王相齐。这是为了见到报身佛的相好,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发起菩提心。如果见到如来,就会知道如来的智慧深远,能够洞察罪福的相,普遍照耀十方。微妙而纯净的法身,具备三十二相好,每一相好都是实相。实相法界完整无缺,愿我得到佛的境界,与圣者法王相齐。这是为了见到法身佛的相好,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发起菩提心(等等)。如何通过见到佛的种种神变来发起菩提心。如果见到如来,依据根本禅定,一心专注于一事,不分散于众多。如果放出一道光,从无间地狱直到有顶天,火光照耀,天地明亮,日月收敛光辉,天光隐匿不现。
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若見如來依如來無生理。不以二相應諸眾生。能令眾生各各見佛獨在其前。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若見如來。依如來藏三昧正受。十方塵剎起四威儀。而於法性未曾動搖。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
愿我得到佛的境界,与圣者法王相齐(等等)。如果见到如来,依据如来的无生之理,不以二元对立的方式与众生相应。能够让众生各自见到佛独自在他们面前。愿我得到佛的境界,与圣者法王相齐(等等)。如果见到如来,依据如来藏的三昧正受,十方的微尘世界中,众生展现四种威仪,而在法性上从未动摇。愿我得到佛的境界,与圣者法王相齐(等等)。
若見如來。與諸神變無二無異。如來作神變神變作如來。無記化化。化復作化。不可窮盡。皆不可思議。皆是實相而作佛事。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云何聞種種法發菩提心。或從佛及善知識。或從經卷。聞生滅一句。即解世出世法。新新生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脫寂靜乃真。願我得佛能說淨道(云云)。或聞生滅。即解四諦皆不生不滅。
如果见到如来与各种神变无二无别,如来展现神变,神变又化作如来,无记的教化引导众生,教化又再次成为教化,无穷无尽,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实相,并且用来进行佛事。愿我成佛,与圣法王相等(等等)。如何通过听闻种种法门来发起菩提心,或许是从佛和善知识那里,或许是从经卷中,听到生灭的教义,即刻理解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则。每一个新生灭的念头都在不断转变,戒律、智慧、解脱和寂静才是真实。愿我成佛,能够讲述清净之道(等等)。或者听到生灭,即刻理解四圣谛都是不生不灭的。
空中無刺云何可拔。誰苦誰集誰修誰證。畢竟清淨能所寂然。願我得佛能說淨道(云云)。或聞生滅。即解生滅對不生滅為二。非生滅非不生滅為中。中道清淨獨拔。而出生死涅槃之表。願我得佛能為眾生說最上道。獨拔而出如華出水如月處空(云云)。或聞生滅。即解生滅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雙照生滅不生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在虚空中没有刺,如何能够拔除?谁在受苦,谁在集聚,谁在修行,谁在证悟?终究清净,能所双亡,寂静无事。愿我成佛,能够讲述清净之道(等等)。或者听到生灭,即刻理解生灭与不生灭是对立的二元,不是生灭也不是不生灭是中道。中道清净,独自拔除,超越了生死和涅槃的界限。愿我成佛,能够为众生讲述最上的道法,独自拔除,如同莲花出水,如同月亮悬挂在空中(等等)。或者听到生灭,即刻理解生灭与不生灭既不是生灭也不是不生灭。同时照见生灭与不生灭,既是一也是三,既是三也是一。
法界祕密常樂具足。願我得佛能為眾生說祕密藏。如福德人執石成寶執毒成藥(云云)。若聞無生。謂二乘無三界生菩薩未無生。若聞無生。謂三乘皆無三界生。若聞無生。二乘非分但在菩薩。菩薩先無分段生。次無變易生。若聞無生一無生一切無生。若聞無量一句例如此。若聞無量。謂二乘方便道四諦十六諦等。以為無量。若聞無量。二乘自用伏惑不能化他。菩薩用此無量自去惑亦化他。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塵沙。
法界深藏着恒常的快乐和完备的满足。愿我成佛后能为众生解说这深奥的法门。就像有福德的人能将石头变成珍宝,将毒药变成良药一样(等等)。如果听闻到无生,就认为二乘没有三界的生,而菩萨还没有达到无生。如果听闻到无生,就认为三乘都没有三界的生。如果听闻到无生,就认为二乘没有份,只有在菩萨中。菩萨首先没有分段的生,然后没有变化的生。如果听闻到一无生,就认为一切皆无生。如果听闻到无量,就认为二乘通过方便道,如四谛、十六谛等,来理解无量。如果听闻到无量,就认为二乘自己用伏惑的方法不能教化他人,而菩萨用这无量的方法既去除自己的迷惑也教化他人。如果听闻到无量,就认为二乘没有份,只有在菩萨中。菩萨用断除三界内的尘沙烦恼。
亦伏界外塵沙。若聞無量。謂二乘無分但在菩薩。菩薩用斷界內外塵沙。亦伏無明。若聞無量但在菩薩。菩薩用伏斷無明。若聞無作一句例亦如此。若聞無作。謂非佛天人修羅所作。二乘證此無作。思益云。我等學於無作已作證得。而菩薩不能證得(云云)。若聞無作。謂三乘皆能證得。若聞無作。謂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菩薩破權無作證實無作。若聞無作。謂即權無作證實無作。若得此意。隨聞一句通達諸句。
也断除三界外的尘沙烦恼。如果听闻到无量,就认为二乘没有份,只有在菩萨中。菩萨用断除三界内外的尘沙烦恼,也制伏无明。如果听闻到无量只在菩萨中,菩萨用制伏和断除无明。如果听闻到无作,就认为这不是佛、天人、修罗所作。二乘证得这无作,思益说:我们学习无作已经证得,而菩萨不能证得(等等)。如果听闻到无作,就认为三乘都能证得。如果听闻到无作,就认为这不是二乘的境界,更不是凡夫的境界。菩萨破除方便的无作,证得真实的无作。如果听闻到无作,就认为即通过方便的无作来证得真实的无作。如果理解了这个意义,无论听闻哪一句都能通达所有句子。
乃至一切句一切法而無障礙(云云)。夫一說眾解是義難明。更約論偈重說之。若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者。既言因緣所生那得即空。須析因緣盡方乃會空。呼方空為即空。亦名假名者。有為虛弱勢不獨立。假眾緣成。賴緣故假非施權之假。亦名中道義者。離斷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如此解者。雖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況復即假即中。此生滅四諦義也。若因緣所生法不須破滅。體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設作假中皆順入空。何者。
甚至对于所有表述和所有道理都能无障碍地理解(等等)。要一次讲解让众人都理解这个意义是非常困难的。再通过论偈来重新阐述。如果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我说它们本质上是空的。既然说是因缘所生,又怎能直接说是空的呢?必须分析因缘直至彻底理解空性。将彻底的空称为即空,也称之为假名。有为法是脆弱的,不能独立存在,依赖众多因缘而形成。因为依赖因缘,所以称之为假,这不是权宜之计的假。也称之为中道义,即远离断常的极端,而不是佛性中的中道。如果这样理解,即使三句话都指向空,还不能构成即空。更不用说即假即中了。这是生灭四谛的意义。如果说因缘所生的法不需要破灭,其本质就是空,但不能直接说是假或中。即使假和中都顺应于空,又如何呢?
諸法皆即空無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二邊故。此三番語雖異俱順入空。退非二乘析法。進非別非圓。乃是三獸渡河共空之意耳。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種邐迤各各有異。三語皆空者。無主故空。虛設故空。無邊故空。三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語皆中者。中真中機中實故俱中。此得別失圓(云云)。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
所有法都是空的,没有主宰的我。假也是空的,因为是基于假设的设定。中也是空的,因为它超越了断常的二边。这三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顺应于空。它们不是二乘的分析法,也不是别教或圆教的教义,而是像三兽渡河一样共同指向空的意义。如果说即空即假即中,这三种说法各自不同,但三句话都是空的,因为没有主宰所以空,因为是基于假设所以空,因为无边所以空。三种都是假,因为它们都有名字。三种都是中,因为它们都是真实的中,符合机缘的中,是中实的中,所以都是中。这样理解可以得到别教的教义,但失去了圆教的教义(等等)。如果说即空即假即中,虽然三者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是统一的;虽然统一,但又各自独立,不相妨碍。三种都是空,因为言语和思考的道路被切断了。三种都是假,因为它们只是名字。三种都是中。
即是實相故。但以空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餘亦如是。當知聞於一法。起種種解立種種願。即是種種發菩提心。此亦可解。其淨土徒眾修行法滅。受苦起過。等發菩提心例前可解。不復委記。上來所說既多。今以三種止觀結之。然法性尚非一法。云何以三四推之。今言一二三四。說法性是所迷。苦集是能迷。能迷有輕重所迷有即離約界內外分別即有四種苦集。約根性取理即有一二三四不同(云云)。若界內鈍人迷真重苦集亦重。
它本质上是实相,但以空作为名称,就包含了假和中。理解空性就是理解假和中。其他人也是如此。应当知道,听到一个法,就会产生各种理解,建立各种愿望,这就是发起各种菩提心。这也可以解释,净土的徒众修行佛法的消逝,承受苦难,发起菩提心,与前面的例子相同,可以解释。不再详细记述。上面所说的已经很多,现在用三种止观来总结。然而,法性甚至不是一法,怎么能用三或四来推论呢?现在说一、二、三、四,说法性是迷惑的对象,苦集是迷惑的能力。迷惑的能力有轻重,迷惑的对象有即离,根据界内外分别就有四种苦集。根据根性取理,就有一、二、三、四的不同(等等)。如果界内迟钝的人对真实的迷惑重,苦集也重。
利人迷真輕苦集亦輕。界外利鈍輕重亦如是。法性是所解。道滅是能解。所解有即離能解有巧拙。界內鈍人所解離能解則拙。利人所解即能解亦巧。界外利鈍即離巧拙亦如是。所以者何。事理既殊昏惑亦甚。譬如父子兩謂路人瞋打俱重。瞋以譬集打以譬苦。若謂煩惱即法性事理相即。苦集則輕。實非骨肉兩謂父子瞋打則薄。麁細枝本通別遍不遍難易等亦如是。或云。界內苦集底滯為重。界外升出為輕。或界內皮惑故為淺。界外肉惑故為深。或言。界內隨他意故為拙。界外隨自意故為巧。或言。界內稱機故為巧。界外不稱機故為拙。或言。界內有能所故為麁。
利他的人对真实的迷惑轻,苦集也轻。界外的利他和迟钝的轻重也是如此。法性是理解的对象,道灭是理解的能力。理解的对象有即离,理解的能力有巧妙和笨拙。界内迟钝的人理解的离,理解的能力就笨拙。利他的人理解的即,理解的能力也巧妙。界外的利他和迟钝的即离、巧妙和笨拙也是如此。为什么呢?事理既然不同,迷惑也很深。比如父子两人认为路人是敌人,愤怒和打击都是严重的。愤怒比喻苦集,打击比喻苦。如果认为烦恼即法性,事理相即,苦集就轻。实际上不是亲人,两人认为父子,愤怒和打击就轻微。粗和细、枝和本、通和别、遍和不遍、难和易等也是如此。或者说,界内苦集的停滞是重的,界外的上升是轻的。或者界内的皮惑是浅的,界外的肉惑是深的。或者说,界内随他人意是笨拙的,界外随自己意是巧妙的。或者说,界内称机是巧妙的,界外不称机是笨拙的。或者说,界内有能所是粗的。
界外無能所故為細。或言。界內小道極在化城故為細。界外大道極在寶所故為麁。或言。界內客塵故為枝。界外同體故為本。或言。界內在初故為本。界外在後故為枝。或言。界內小大共故為通。界外獨在大故為別。或言。界內偏故為小淺故為別。界外圓故為大無隔故為通。或言。界內短故為不遍。界外周法界故為遍。或言。界內在一切賢聖共故為遍。界外獨在大緣故為不遍。或言。界內用二乘方便故為難斷。界外但依無礙慧故為易斷。如是等種種互說。今若結之則易可解。若作淺深輕重者。漸次觀意也。若作一實四諦不分別者。圓觀意也。若作更互輕重者。
在三界之外,没有能所之分,因此被认为是微妙的。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的小道,其极致在于化城,因此被认为是微妙的。而在三界之外的大道,其极致在于寶所,因此被认为是粗犷的。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由于客塵的存在,被认为是枝节。在三界之外,由于同體的存在,被认为是根本。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由于处于初级阶段,被认为是根本。在三界之外,由于处于后阶段,被认为是枝节。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小乘和大乘共存,因此被认为是通用的。在三界之外,独自存在于大乘,因此被认为是独特的。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由于偏向一方,因此被认为是狭隘的,由于浅显,因此被认为是独特的。在三界之外,由于圆满,因此被认为是广大的,由于没有隔阂,因此被认为是通用的。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由于短浅,因此被认为是不全面的。在三界之外,由于周遍法界,因此被认为是全面的。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由于所有贤圣共有,因此被认为是全面的。在三界之外,由于独自存在于大乘的因缘,因此被认为是不全面的。或者可以说,在三界之内,使用二乘的方便法门,因此被认为是难以断除的。在三界之外,仅仅依靠无碍的智慧,因此被认为是容易断除的。像这样的种种说法,如果现在总结它们,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把它们看作是浅深轻重的,那就是漸次觀的意图。如果把它们看作是唯一而真实的四諦,不进行分别,那就是圓觀的意图。如果把它们看作是相互轻重的,那就是...
不定觀意也。皆是大乘法相故須識之。若見此意。即知三種。漸次顯是。不定顯是。圓頓顯是(云云)。問。集既有四。苦果何二。答。惑隨於解集則有四。解隨於惑但感二死。例如小乘惑隨於解則有見諦思惟。若解隨於惑但是一分段生死耳。問。苦集可是因緣所生法。道滅何故爾。答。苦集是所破。道滅是能破。能破從所破得名俱是因緣生法。故大經云。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亦是因緣也。問。法性是所迷。何故二何故四。答。法性隨權實是故二。法性隨根緣是故四。若見此意。例見相聞法乃至起過。例作四種分別廣說(云云)
不定观的意涵属于大乘佛法的法相,因此需要了解它。如果理解了这个意涵,就会明白三种显现:逐步显现、不定显现和圆顿显现(等等)。问:既然集有四种,为什么苦果只有两种?答:由于迷惑随着对集的理解而有四种,而理解随着迷惑只感受到两种死亡。例如,在小乘中,迷惑随着理解有见谛和思惟,如果理解随着迷惑,则仅仅是一段生死而已。问:苦集是因缘所生法,道灭为何如此?答:苦集是被破除的对象,道灭是破除的能力,破除的能力从被破除的对象得名,两者都是因缘所生法。因此大经说,因为灭除无明,就能得到炽然的三菩提灯,这也是因缘。问:法性是所迷的对象,为何有二种和四种之分?答:法性随着权实教法而有二种,随着根緣而有四种。如果理解了这个意涵,就可以类比见相、闻法乃至起过,进行四种分别的广泛阐述(等等)。
○中約弘誓顯是者。前推法性聞法等其義已顯。為未了者更約四弘。又四諦中多約解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多約願明上求下化。又四諦中通約三世佛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多約未來佛明上求下化。又四諦中多約諸根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專約意根明上求下化。如此分別令易解。得意者不俟也。夫心不孤生必託緣起。意根是因法塵是緣所起之心是所生法。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竊起竊謝。新新生滅念念不住。睒爍如電耀。遄疾若奔流。色泡受沫想炎行城識幻。所有依報國土田宅妻子財產。一念喪失倏有忽無。三界無常一篋偏苦。四山合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戒定智慧。
在《摩訶止觀》中,通过“約”来显现弘誓的实质。之前讨论的法性、聞法等概念已经阐明了其含义。为了使未完全理解的人更加明了,进一步通过四弘誓願来阐述。在四諦的教义中,多通过解释来阐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理。而在四弘誓願中,则多通过誓願来阐明上求下化。在四諦的教义中,普遍通过三世佛来阐明上求下化。在四弘誓願中,则多通过未来佛来阐明上求下化。在四諦的教义中,多通过諸根来阐明上求下化。在四弘誓願中,则专门通过意根来阐明上求下化。通过这样的分别,使得教义易于理解,真正理解其意的人则无需等待。心不会孤立地产生,必须依托于緣起。意根是因,法塵是緣,所起的心是生起的法。这个根塵相互作用的三相,不断变化,悄然生起又悄然消失。新新不断的生滅,念念之间无法停留。如同电光一闪即逝,快速如同急流。色身如同泡沫,受想如同泡沫上的泡沫,行城如同炎熱的火焰,識如同幻象。所有的依報,如國土、田宅、妻子、財產,在一念之间就会丧失,忽有忽无。三界都是无常的,充满了苦难。四面八方的苦难合围而来,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专心于戒定智慧,才能超脱。
竪破顛倒橫截死海超度有流。經言。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迴轉。火宅如此云何耽湎縱逸嬉戲。是故慈悲起四弘誓拔苦與樂。如釋迦之見耕墾。似彌勒之觀毀臺。即其義也。以明了四諦故非九縛。起四弘誓故非一脫。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顯是義明矣。次秖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起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起時不從自他共離來。去時不向東西南北去。此心不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不可得故生即無生亦無無生。有無俱寂。凡愚謂有智者知無。如水中月得喜失憂。
竖立破除颠倒,横截死海以超度有流。经文说,我过去与你们未能见到四圣谛,因此长久在火宅中轮回。如此火宅,怎能沉溺于放纵和嬉戏?因此,出于慈悲,发起了四弘誓愿,拔除苦难给予快乐。就像释迦牟尼佛见到耕作,如同弥勒佛观察毁台,正是这个道理。由于明了四圣谛,所以不是九缚;发起四弘誓愿,所以不是一脱。这就是非缚非脱,发起真正的菩提心。这个意义已经明确了。接下来,只需观察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刻空无。错误地认为心起了,起而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起时不从自他共离来,去时不向东西南北去。此心不在内外两中间,也不常自有。只有名字,称之为心。这个字不住也不不住,因为不可得,所以生即无生,也无无生。有无不寂静。凡愚认为有,智者知道无。如水中月,得到欢喜,失去忧虑。
大人去取都無欣慘。鏡像幻化亦如是。思益云。苦無生集無和合道不二滅不生。大經云。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乃至解滅無滅而有真諦。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陽焰。苦既即空。不應如彼癡猴捉水中月。道既即空。不應言我行即空不行不即空。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滅既即空。不應言眾生壽命誰於此滅而證彼滅。生死即空云何可捨。涅槃即空云何可得。經言。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修道。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得果。若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依例亦應言。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色受想行識。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貪欲瞋恚癡。
有成就的人对于得失没有喜悦或悲伤。就像镜中的影像和幻化一样。《思益经》说:苦的本性是无生,集的本性是无和合,道的本性是不二,灭的本性是不生。《大经》说:理解苦的真相是无苦,而有真谛;理解灭的真相是无灭,而有真谛。既然集的本性是空,就不应像渴鹿追逐阳光下的幻影。既然苦的本性是空,就不应像痴猴捉水中的月亮。既然道的本性是空,就不应说,我行道是空,不行道不是空。就像筏喻,即使是佛法也应该舍弃,更何况非法。既然灭的本性是空,就不应说众生的寿命在这里灭,而证得那里的灭。生死的本性是空,怎么可以舍弃?涅槃的本性是空,怎么可以得到?经文说:我不想让无生法中有修道,无论是四念处还是八圣道。我不想让无生法中有得果,无论是须陀洹还是阿罗汉。按照这个例子,也应该说:我不想让无生法中有色、受、想、行、识。我不想让无生法中有贪欲、瞋恚、痴。
但愍念眾生興誓願拔兩苦與二樂。以達苦集空故非九縛。達道滅空故非一脫。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顯是義明矣。秖觀根塵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為迷解本。謂四諦有無量相。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如工畫師造種種色。心構六道。分別校記無量種別。謂如是見愛是界內輕重集相。界外輕重集相。如是生死是分段輕重苦相。界外輕重苦相。還翻此心而生於解。譬如畫師洗蕩諸色塗以墡彩。所謂觀身不淨乃至觀心無常。如是道品紆通化城。觀身身空乃至觀心心空。空中無無常。乃至無不淨。如是道品直通化城。觀身無常。無常即空乃至觀身法性。
出于对众生的同情与体恤,发起誓願以拔除两种苦难并给予两种快乐。由于理解苦集的空性,所以不受九种束縛的束缚;由于理解道滅的空性,所以不局限于一种解脱。这就是既不被束縛也不解脱,从而发起真正的菩提心。这个意义已经非常明显了。只需观察六根与六尘在一念之间心的生起。心的生起是假象,假名之心是迷惑与解脱的根本。认为四諦具有无量相,三界中没有别的法,只是心的造作。心就像画师,创造出各种色彩。心构建了六道,分别记录无量的差别。认为这样的见解和爱欲是界内轻重的集相,界外轻重的集相。如此生死是分段轻重的苦相,界外轻重的苦相。反过来,翻转这个心,从而产生解脱。就像画师清洗掉各种颜色,涂上新的色彩。所谓观察身体不淨,直到观察心的无常。这样的道品能够曲折地通往化城。观察身体是空的,直到观察心是空的。空中没有无常,甚至没有不淨。这样的道品直接通往化城。观察身体的无常,无常即是空,直到观察身体的法性。
非常非無常非空非不空。乃至觀心亦如是。如是道品紆通寶所。觀身法性。非淨非不淨雙照淨不淨。乃至觀心法性。常無常雙照常無常。如是道品直通寶所。是人見諦滅名須陀洹。是人思惟滅名三果。是人見滅名見地。是人思滅名薄名離名已辦乃至侵習名辟支佛。是人見思滅名十住。塵沙滅名十行十迴向。無明滅名十地等覺妙覺。是人見思塵沙滅名十信。無明滅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分別十六門道滅不同。及一切恒沙佛法。分別校計不可說不可說。如觀掌果無有僻謬。皆從心生不餘處來。觀此一心能通不可說心。不可說心能通不可說法。
非非常非无常,非空非不空。甚至观心也是如此。这样的道品,曲折通达至宝所。观察身体的法性,既非净也非不净,同时照见净与不净。甚至观心的法性,常无常同时显现。这样的道品,直接通达至宝所。此人见道的真理而灭除烦恼,称为须陀洹。此人通过思惟而灭除烦恼,称为三果。此人通过见地而灭除烦恼,称为见地。此人通过思惟的灭除而称为薄、离、已办,甚至侵习称为辟支佛。此人通过见思的灭除而称为十住。尘沙烦恼灭除称为十行十回向。无明烦恼灭除称为十地等觉妙觉。此人通过见思尘沙的灭除而称为十信。无明烦恼灭除称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分别通过十六门道的灭除各不相同。以及所有恒河沙数的佛法,分别校计无法言说。如同观察掌中果实,没有错误。所有这些都从心生,不从其他地方来。观察这唯一的心能通达无法言说的心。无法言说的心能通达无法言说的法。
不可說法能通不可說非心非法。觀一切心亦復如是。九縛凡夫不覺不知。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都無所見。動轉罣礙為寶所傷。二乘熱病謂諸珍寶是鬼虎龍蛇。棄捨馳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雖縛脫之殊。俱貧如來無上珍寶。起大慈悲誓願拔苦與樂。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顯是義明矣。次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若根若塵並是法界。並是畢竟空。並是如來藏。並是中道。云何即空。並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云何即假。無主而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並皆即中。當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並畢竟空。並如來藏。並實相。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门能够通达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非心非法。观察所有心念也是如此。九种束縛使凡夫不觉不知,就像一个富有的盲孩坐在宝藏中却什么也看不见。由于动转和罣礙,被宝藏所伤。二乘人因为热病,认为所有的珍宝是鬼、虎、龙、蛇,于是放弃并逃离,孤独辛苦地度过五十多年。虽然他们摆脱了束縛,但仍然像如来一样贫穷,没有得到无上的珍宝。发起大慈悲的誓願,拔除苦难给予快乐,这就是非束縛非解脱,发起真正的菩提心。这个意义已经很明显了。接下来,根塵相对,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无论是根还是塵,都是法界,都是毕竟空,都是如来藏,都是中道。为什么是空?因为它们都是从因缘而生,因缘生就没有主宰,没有主宰就是空。为什么是假?没有主宰却能生起就是假。为什么是中?不离开法性,都是中。应当知道,一念之中即空即假即中,都是毕竟空,都是如来藏,都是实相。
非三而三三而不三。非合非散而合而散。非非合非非散。不可一異而一異。譬如明鏡。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不合不散合散宛然。不一二三二三無妨。此一念心不縱不橫不可思議。非但己爾。佛及眾生亦復如是。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當知己心具一切佛法矣。思益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淨名曰。如來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眾生即菩提不可復得。眾生即涅槃不可復滅。一心既然。諸心亦爾。一切法亦爾。普賢觀云。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即其義也。當知一切法即佛法。如來法界故。若爾。
不是三却表现为三,三又似乎不是三。不是合也不是散,却又合又散。不是非合也不是非散。不可以是一也不可以是异,却同时是一也是异。就像明亮的镜子,明亮的比喻即空,影像的比喻即假,镜子本身比喻即中。不合并也不分散,合散自然存在。不是一也不是二或三,二三并无妨碍。这一瞬间的心既不纵向也不横向,是不可思议的。不仅自己是这样,佛和众生也是如此。《华严经》说,心、佛和众生是三而无差别。应当知道自己的心具备了所有的佛法。《思益经》说,愚昧地在五阴十八界中寻求菩提,五阴十八界即是离开它就没有菩提。《净名经》说,如来的解脱应当在众生的心行中寻求。众生即是菩提,不再可得。众生即是涅槃,不再可灭。一心既然如此,其他心也是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普贤菩萨观察说,毘盧遮那佛遍及一切处,就是这个意思。应当知道一切法即是佛法,因为如来的法界就是如此。
云何復言遊心法界如虛空。又言無明明者即畢竟空。此舉空為言端。空即不空亦即非空非不空。又言。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心中具一切佛法如地種如香丸者。此舉有為言端。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又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舉中道為言端。即中而邊。即非邊非不邊具足無減。勿守語害圓誣罔聖意。若得此解。根塵一念心起。根即八萬四千法藏。塵亦爾。一念心起。亦八萬四千法藏。佛法界對法界起法界無非佛法。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諦。一塵有三塵。一心有三心。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一一心亦如是。貪瞋癡亦即是菩提。煩惱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諦。
如何再次表达让心灵在法界中游历如同虚空一般。又说无明的实质即是究竟的空无。这里以空作为言端,空即是不空,也是非空非不空。又说,一粒微尘中包含着大千世界的经卷,心中具备所有佛法,如同地种和香丸。这里以有作为言端,有即是不有,也是非有非不有。又说,每一种色彩和香气都无非中道,这里以中道作为言端。中道即是边缘,也是非边缘非非边缘,完整无缺。不要固守文字而误解了圆满的圣意。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根尘一念心起,根即是八万四千法藏,尘也是如此。一念心起,也是八万四千法藏。佛法界与对法界相应,法界无非是佛法。生死即是涅槃,这称为苦谛。一粒尘土包含三种尘土,一个心念包含三种心念。每一粒尘土都有八万四千种尘劳之门,每一个心念也是如此。贪瞋痴也是菩提,烦恼也是菩提,这称为集谛。
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亦是八萬四千諸陀羅尼門。亦是八萬四千諸對治門。亦成八萬四千諸波羅蜜。無明轉即變為明。如融氷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辯眾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脫法中而求於脫。是故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拔兩苦與兩樂。故名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前三皆約四諦為語。今約法藏塵勞三昧波羅蜜。其義宛然。問。前簡非併言非。今顯是何故併言是。答。所言併是者。皆非縛非脫故言併是。通皆上求故。
翻转每一个烦恼之门,即是八萬四千种不同的三昧之门。这同样也是八萬四千种陀羅尼之门,以及八萬四千种对治之门。它们共同成就了八萬四千种波罗蜜。无明转变即变为明,就像融化的冰变成水一样,并非来自遥远的地方,而是一念之间,心便普遍具备了一切。如同如意珠,它既非有宝也非无宝。如果说它没有,那就是妄语;如果说它有,那就是邪见。它超越了心智的理解和言语的辩论。众生在这种不可思议、不束缚的法门中,却用思想来束缚自己,在没有解脱的法门中寻求解脱。因此,发起了大慈悲和四弘誓愿,拔除两种苦难,给予两种快乐,因此称之为非束缚非解脱,从而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前文提到的三种情况都是以四谛为依据的,而现在则是以法藏、烦恼、三昧、波罗蜜为依据,其意义依然清晰。有人问,之前说不是,现在为什么说是呢?回答说,所说的是,都是因为它们既非束缚也非解脱,所以说是。都是为了向上追求。
又次第漸入到實故言併是。又實難知借權顯實故言併是。此三番擬世界悉檀言併是也。又權不攝實實則攝權。欲令攝顯易見故言併是。此一番擬為人悉檀故言是也。又一菩提心一切菩提心。若不說者不知一切。故言併是。此一番擬對治悉檀明是。若究竟而論。前三是約權後一約實。譬如良醫有一祕方總攝諸方。阿伽陀藥功兼諸藥。如食乳糜更無所須。一切具足如如意珠。權實顯是其義可知。又一是者一大事因緣故。云何為一。一實不虛故。一道清淨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為大。其性廣博多所含容。大智大斷大人所乘。大師子吼大益凡聖。故言為大。
再次,逐步深入到实际的教义,所以说是并是。实际的教义难以理解,借助方便的教法来显现实际的教义,所以说是并是。这三种情况都是针对世界悉檀而言的。另外,方便的教法不能包含实际的教义,而实际的教义可以包含方便的教法。为了使包含的关系更加明显易懂,所以说是并是。这是针对为人悉檀而言的。再者,一个菩提心包含了所有的菩提心。如果不这样说,人们就不会了解所有的菩提心,所以说是并是。这是针对对治悉檀来阐明的。如果从究竟的角度来讨论,前三个是关于方便的教法,后一个是关于实际的教法。就像一个优秀的医生有一个秘密的处方,可以包含所有的治疗方法。阿伽陀药的功效可以兼及其他所有药物,就像吃了乳糜就不再需要其他食物一样。一切都具备,就像如意珠一样。方便和实际的教法显现出来,其意义是可以理解的。再者,一是指一件大事因缘,为什么是一呢?因为实际的教义不是虚假的,是一条清净的道路,是所有无碍的人从生死中解脱出来的道路。为什么是大呢?因为它的性质广泛,包含了许多内容。大智慧、大决断是伟大的人所乘坐的,是大师子吼,对凡夫和圣者都有很大的益处,所以说是大。
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眾生。故名為事。因緣者。眾生以此因感佛。佛以此緣起應。故言因緣。又是者。不可言三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三非一而言三一。故名不可思議是也。又是者。非作法非佛非天人脩羅所作。常境無相常智無緣。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無相之境相無緣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故名無作也。又是者。如文殊問經云。破一切發名發菩提心。常隨菩提相而發菩提心。又無發而發無隨而隨。又過一切破過一切隨雙照破隨。名發菩提心。如此三種不一不異。如理如事如非理非事。故名為是。若例此義。無作不可思議。
事者,指的是十方三世佛的儀式。通过这些儀式,自己成就佛道,并通过这些儀式来化度众生,因此称之为事。因緣,是指众生通过这些因来感应佛,佛通过这些緣来应化,因此称之为因緣。此外,这些儀式既不能说是三,也不能说是一,也不能说是非三非一,而是称之为不可思议。这些儀式不是作法、不是佛、不是天人、修罗所作。常境无相,常智无緣,以无緣的智慧来緣无相的境界,无相的境界与无緣的智慧相互冥合,称之为无作。正如《文殊问经》所说,破除一切执着名为发菩提心,常随菩提的相而发菩提心。又无发而发,无随而随,超越一切破除和随顺,名为发菩提心。这三种情况既不一也不异,如理、如事、非理、非事,因此称之为是。如果按照这个意义来理解,无作是不可思议的。
一大事因緣等諸法門。皆言破皆言隨。皆言非破非隨雙照破隨。又前三是上中下智所觀。後一是上上智所觀。前三是共。後一是不共。前三淺近曲。後一深遠直(云云)。前三是小中大。後一是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真中真。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若能如此簡非顯是。體權識實而發心者。是一切諸佛種。譬如金剛從金性生。佛菩提心從大悲起。是諸行先。如服阿娑羅藥先用清水。諸行中最。
一大事因缘等众多法门,有的主张破除,有的主张随顺,有的既不破除也不随顺,而是同时照见破除与随顺。前三者是上、中、下三种智慧所观察的对象,而后者则是上上智慧所观察的。前三者是共通的,后者是不共通的。前三者浅显易懂,后者深奥遥远。前三者是小、中、大的修行阶段,后者则是大乘中的大乘,上乘中的上乘,圆满中的圆满,实相中的实相,真实中的最真实,了义中的最了义,玄妙中的最玄妙,不可思议中的最不可思议。如果能够如此简明地理解并显现,体悟权宜与实相而发起心志,这就是所有佛陀的种子。就像金刚从金刚性中生出,佛菩提心从大悲中发起,这是所有修行的先行条件,就像服用阿娑罗药之前先用清水一样,这是所有修行中的最优先。
如諸根中命根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為最。如太子生具王儀相。大臣恭敬有大聲名。如迦陵頻伽鳥[穀-禾+卵]中鳴聲。已勝諸鳥。此菩提心有大勢力。如師子筋弦。如師子乳。如金剛槌。如那羅延箭。具足眾寶能除貧苦如如意珠。雖小懈怠小失威儀。猶勝二乘功德。舉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能成三世無上正覺。若解此心任運達於止觀。無發無礙即是觀。其性寂滅即是止。
在所有根基中,命根是最为重要的。在佛陀的正法和正行中,这颗心是最为卓越的。就像太子出生时就具备王者的威仪和相貌,受到大臣们的恭敬和拥有巨大的声名。如同迦陵频伽鸟在鸟蛋中发出的声音,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鸟类。这颗菩提心拥有巨大的力量,就像狮子的筋弦,就像狮子的乳汁,就像金刚槌,就像那罗延的箭。它具备了所有珍宝,能够消除贫穷和痛苦,就像如意珠一样。即使有小小的懈怠或小小的失去威仪,仍然超越了二乘的功德。简而言之,这颗心就具备了所有菩萨的功德,能够成就三世中的无上正觉。如果理解了这颗心,自然地达到了止观的境界,没有发起的障碍就是观,其本性是寂灭的就是止。
止觀即菩提。菩提即止觀。寶梁經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養。佛言。汝起慚愧心善哉善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養。佛言。若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養。四果四向是僧數。三十七品是僧業。四果是僧利。比丘重白佛。若發大乘心者復云何。佛言。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墮數不修業不得利。能受供養。比丘驚問。云何是人能受供養。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摶食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之恩。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初。又如來密藏經說。若人父為緣覺而害。
止观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止观。《宝梁经》中说,如果比丘不修行比丘的法门,那么大千世界中连唾弃的地方都没有,更何况接受他人的供养。六十位比丘悲伤地向佛陀表白说,我们宁愿死去,也不能接受他人的供养。佛陀说,你们应该生起惭愧心,这很好,很好。一位比丘向佛陀提问,什么样的比丘能够接受供养?佛陀回答说,如果比丘在僧团中修行,获得僧团的利益,这样的人能够接受供养。四果四向属于僧团的成员,三十七道品是僧团的修行法门,四果是僧团的利益。比丘再次向佛陀提问,如果发起大乘心的人又该如何?佛陀说,如果发起大乘心,追求一切智慧,不落入轮回,不修行也不获得利益,这样的人也能接受供养。比丘惊讶地问,这样的人怎么能接受供养?佛陀说,这样的人接受的衣物可以用来覆盖大地,接受的食物可以像须弥山那样多,也能完全报答施主的恩情。应当知道,小乘佛法的最高成就也比不上大乘佛法的初级阶段。另外,《如来密藏经》中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是缘觉,但却被杀害。
盜三寶物。母為羅漢而污。不實事謗佛。兩舌間賢聖。惡口罵聖人。壞亂求法者。五逆初業之瞋。奪持戒人物之貪。邊見之癡。是為十惡惡者。若能知如來說因緣法。無我人眾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性清淨。又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解知信入者。我不說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果。何以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緣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若心生已滅。一切結使亦生已滅。如是解無犯處。若有犯有住無有是處。如百年闇室若然燈時。闇不可言我是室主。住此久而不肯去。燈若生闇即滅。其義亦如是。此經具指前四菩提心。若知如來說因緣法。
盗窃佛、法、僧三宝的物品。母亲是阿罗汉却玷污她。捏造事实诽谤佛陀。在贤圣之间挑拨离间。用恶言辱骂圣人。破坏那些寻求佛法的人。对五逆罪的初学者怀有瞋恚。贪婪地夺取持戒者的财物。持有边见的愚痴。这些是十恶的恶行。如果能够理解如来所说的因缘法,没有我、人、众生、寿命,没有生灭、没有污染、没有执着,本性清净。并且在一切法中知道本性清净,理解并信仰的人,我不会说这样的人会走向地狱和其他恶道的果报。为什么呢?因为法没有积聚,没有聚集烦恼。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缘和合而得生起,生起之后又回归寂灭。如果心念生起又灭去,一切烦恼也随之生起又灭去。这样理解就不会有犯错的地方。如果有犯错、有停留,那是不可能的。就像百年的暗室,一旦点亮了灯,黑暗不能说我是房间的主人,我在这里住了很久,不愿意离开。灯一旦亮起,黑暗就消失了。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这部经文特别指出了前四个菩提心。如果理解如来所说的因缘法。
即指初菩提心。若無生無滅指第二菩提心。若本性清淨指第三菩提心。若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指第四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惡。況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聞此勝妙功德當自慶幸。如闇處伊蘭得光明栴檀。問。因緣語通。何意初觀獨當其名。答。以最初當名耳。又因緣事相初觀為便。若言生滅者即別。後三例有通別。而從別受名耳。
这里指的是最初的菩提心。如果说无生无灭,指的是第二种菩提心。如果说本性清净,指的是第三种菩提心。如果说在一切法中知晓本性的清净,指的是第四种菩提心。最初的菩提心已经能够消除重重的十恶,更何况是第二、第三、第四种菩提心呢。修行者听到这些美妙的功德,应当自我庆幸。就像在黑暗中,伊蘭得到了光明的旃檀。问:因缘的说法是通用的,为什么最初的看法特别用这个名字呢?答:因为最初的看法是命名的基础。另外,因缘的事相在最初的看法中更为方便。如果说到生灭,那就是特别的。后三种情况有通用和特别的区分,但是从特别的情况中得到名字。
○約六即顯是者。為初心是後心是。答。如論焦炷。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若智信具足。聞一念即是信故不謗智故不懼。初後皆是。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己智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己均佛。初後俱非。為此事故須知六即。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此六即者。始凡終聖。始凡故除疑怯。終聖故除慢大(云云)。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如上說。三諦一諦非三非一。
关于六即的显现,是初心还是后心?答:就像讨论焦炷,不是最初也不离开最初,不是最后也不离开最后。如果智慧和信念都具备,听到一念即是,因为信念所以不诽谤,因为智慧所以不畏惧。初心和后心都是。如果没有信念,就会过分推崇圣境,认为不是自己的智慧部分。如果没有智慧,就会生起增上慢,认为自己与佛相等。初心和后心都不是。因此,需要了解六即,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这六即,从凡夫到圣人,从凡夫开始所以消除疑惑和胆怯,到圣人结束所以消除傲慢(等等)。理即,一念心即是如来藏的理。如即是空,藏即是假,理即是中。三智在一心中具备,不可思议。如上所述,三諦是一諦,既非三也非一。
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復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名觀。名字即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觀。若未聞時處處馳求。既得聞已。攀覓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諸名為觀。觀行即是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華首云。言說多不行我不以言說。但心行菩提。
一种颜色、一种香气,一切法都是如此。一切心也是如此,这就是理即是菩提心,也是理即止观。即寂称为止,即照称为观。名字即是指虽然理本身即是,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知晓。因为没有听到三諦,完全不认识佛法,就像牛羊的眼睛不能理解空间方向。或者从善知识那里,或者从经卷中,听到上述的一实菩提,在名字中通达理解,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就是名字即菩提,也是名字止观。如果没有听到,就会到处寻求;听到之后,攀求的心就停止了,称为止。只相信法性而不相信其他名字,称为观。观行即是指如果只是听到名字并口头上说,就像虫子无意中在木头上啃食形成文字,但虫子不知道这是文字或不是文字。如果不通达,怎么能是菩提呢?必须心中明了,与理慧相应,行为与言语一致,言语与行为一致。华首说,多说话而不行动,我不以言语说,只以心行菩提。
此心口相應是觀行菩提。釋論四句評聞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無僻。觀行亦如是。雖未契理觀心不息。如首楞嚴中射的喻。是名觀行菩提。亦名觀行止觀。恒作此想名觀。餘想息名止(云云)。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隣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產業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如六根清淨中說。圓伏無明名止。
心与口的相应是观行菩提。《释论》中用四句话评价闻慧的具足,就像眼睛得到阳光的照耀,没有偏颇。观行也是如此,即使还没有与真理相契合,但观心不会停止,就像《首楞严经》中射箭的比喻。这就是所谓的观行菩提,也称为观行止观。持续这样思考称为观,其他想法停止称为止(等等)。相似即菩提,是因为越观越明,越止越静。就像勤奋射箭的人被称为相似观慧。所有世间的生计和职业都不违背佛法,所有的想法和考量都是佛陀经典中所说的。如《六根清净经》中所说,圆满伏制无明称为止。
似中道慧名觀(云云)。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闇垂盡。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門示現。如經廣說。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觀分真智斷。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茶無道可說。故名究竟菩提。
在相似的中道慧中称为观(等等)。分真即,是因为相似观的力量进入铜轮位,最初破除无明,见到佛性,开启宝藏,显现真如,称为发心住。一直到等觉,无明变得微弱,智慧逐渐增强。就像从初一到十四的月亮,月光逐渐圆满,黑暗逐渐消失。如果有人应该通过佛身得到度化,就通过八相成道;如果应该通过九法界身得到度化,就通过普门示现,如经文广泛所说。这就是所谓的分真菩提,也称为分真止观,分真智断。究竟即菩提,等觉一转进入妙觉,智慧之光圆满,不再增加,称为菩提果。大涅槃的断除,没有更多可以断除的,称为果果。等觉不通,只有佛能通。没有更多的道可以讲,因此称为究竟菩提。
亦名究竟止觀。總以譬譬之。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知識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已。藏開盡取用之。合六喻可解(云云)。問。釋論五菩提意云何。答。論竪判別位。今竪判圓位。會之發心對名字。伏心對觀行。明心對相似。出到對分真。無上對究竟。又用彼名名圓位。發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問。住已斷。行云何伏。答。此用真道伏。例如小乘破見名斷思惟名伏。明心是十迴向。出到是十地。無上是妙覺。
这也被称为究竟的止观。用比喻来说明。就像一个贫穷的家庭中藏有宝藏,但家中的人并不知道。当有知识的人指出来,他们就意识到了。清除杂草并挖掘出来,逐渐接近宝藏,最终完全打开宝藏并使用它。结合六喻可以理解(等等)。问:《释论》中关于五菩提的意义是什么?答:《论》中竖立分别位,现在竖立圆位。将它们会合,发心对应名字,伏心对应观行,明心对应相似,出到对应分真,无上对应究竟。又用那个名字命名圆位,发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问:住已经断,行如何伏?答:这是用真道来伏。例如,小乘破见称为断,思惟称为伏。明心是十回向,出到是十地,无上是妙觉。
又從十住具五菩提。乃至妙覺究竟五菩提。故地義云。從初一地具諸地功德。即其義也問。何意約圓說六即。答。圓觀諸法皆云六即。故以圓意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餘不爾故不用之。當其教用之胡為不得。而淺近非教正意也。然上來簡非。先約苦諦升沈世間簡耳。次約四諦智曲拙淺近簡耳。次約四弘行願。次約六即位。展轉深細方乃顯是。故知明月神珠在九重淵內驪龍頷下。有志有德方乃致之。豈如世人麁淺浮虛。競執瓦石草木妄謂為寶。末學膚受太無所知。
从十住开始就具备了五菩提,一直到妙觉究竟的五菩提。因此,地义说,从第一地就具备了所有地的功德,这就是它的意义。问:为什么用圆来谈论六即?答:圆观所有法都是六即。因此,用圆的意思来约一切法,都用六即来判位。其他的不是这样,所以不用它。当它的教用它为什么不可以?但浅近不是教的正意。然而,上面已经简非,先约苦谛升沈世间简耳。其次,约四谛智曲拙浅近简耳。其次,约四弘行愿。其次,约六即位。展转深细才能显现出来。因此,知道明月神珠在九重深渊内骊龙颔下。有志有德才能得到它。怎么能像世人那样粗浅浮虚,竞相执着瓦石草木,错误地认为是宝。末学肤受太无知。
摩訶止觀卷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