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宋 法賢譯4卷CBETA T1169大于一万字 4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三
造幀像分第三
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爾時佛言:「此大毘盧遮那如來瑜伽大教,我已略說諸印相畢。今復宣說畫像儀式。若有行人於尊那法中修習求成就者,亦復先須了達畫像儀式次第。行人若欲畫像,先須用上好純素匹帛,其帛不得令有毛髮及間雜之物。若從他買,隨所索價便與其直,不得論詶多少。若得已,即先須於稻穀聚中安七晝夜,然後用五藥淨水浸三日,或五日七日為上,即別用淨水濯出。
那时,佛陀说道:“关于大日如来的瑜伽大教法,我已经简略地讲述了各种印相。现在,我将再次宣说绘制佛像的仪式。如果修行者想要在尊那法门中修习并寻求成就,也必须先深刻理解绘制佛像的仪式步骤。修行者如果想要绘制佛像,首先需要使用上等的纯净丝绸,这种丝绸不能含有毛发和杂质。如果是从他人那里购买,就按照他所要求的价格给予相应的价值,不要计较多少。如果得到了丝绸,就必须先在稻谷堆中放置七天七夜,然后用五种药物制成的净水浸泡三天,或者五天到七天更好,之后用另外的净水冲洗干净。
復用香水浸一晝夜,取出復以五淨水灑淨了,又以五寶水洗,方可上幀 。安排已,行人自作歸命云:『南無七十七俱胝正等正覺。』亦令畫人預先潔淨,至時同此歸命已,方乃起首畫諸賢聖。
接着,用香水浸泡一天一夜,取出后用五种纯净的水进行洒净,再用五种宝物制成的水清洗,这样才可以开始装裱。准备好之后,修行者自己要进行归命,说:“南无七十七俱胝正等正觉。”也让画师事先洁净自己,到时一同进行归命后,才开始绘制各位贤圣。
其幀 ,行人先誦大明加持已,然用白土及粉相和塗幀 ,塗已安清淨處。此後直至彩畫畢工,常以香花閼伽供養。若如是依法作者,是最上品。作所起首,擘畫界道並須右旋。
画布上,修行者先诵读大明咒进行加持,然后用白土和粉末混合涂抹画布,涂抹后将其安置在清净之地。此后直到绘画工作完成,都要用香花和閼伽进行供养。如果按照这样的法则进行,就是最上等的做法。开始作画时,要画出界道并且必须右旋。
先於幀 下面畫蓮華池,滿中蓮華,仍有種種水族魚螺蚌龜之類,兼有鴛鴦飛禽等。即於池上面畫三蓮華座,眾寶所成。於中心蓮華上,畫白佛頂世尊,光焰普遍熾盛照耀,右手作施願印、左手作說法印,圓光白色。於臍輪中出大光明,於其光中現尊那菩薩。
首先在画布下方画一个莲花池,池中满是莲花,还有各种水生动物如鱼、螺、蚌、龟等,以及鸳鸯等飞禽。在池上方画三个莲花座,由众多宝物构成。在中心的莲花上,画上白佛顶世尊,光芒四射,右手结施愿印,左手结说法印,圆光呈白色。从脐轮中发出大光明,在这道光中显现出尊那菩萨。
於佛右邊蓮華上,畫第三佛頂,有六臂,右第一手作施願、第二手執蓮華、第三手持數珠,左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持經、第三手作說法印。身遍光明熾盛圍遶。左邊蓮華上,畫不空羂索,四面八臂,以虎皮為衣復為絡腋,復以鹿皮為天衣。面有三目,頂戴寶冠,髮髻下垂。右第一手作施願印、第二手持數珠、第三手執羂索、第四手作施無畏印,左第一手持白蓮華、第二手持經、第三手作拳竪立頭指作期剋印、第四手執鉤。光炎遍身照耀熾盛。下面畫難陀、烏波難陀二龍王,皆有七頭,手執佛座及蓮華莖。於右邊畫寶賢,頂戴天冠,身有種種莊嚴,手持寶珠。
在佛的右侧莲花上,画第三佛顶,有六臂,右第一手持施愿印、第二手持莲花、第三手持数珠,左第一手持金刚杵、第二手持经、第三手结说法印。全身光明炽盛环绕。在左侧莲花上,画不空羂索,四面八臂,以虎皮为衣并为络腋,再以鹿皮为天衣。面有三目,头戴宝冠,发髻下垂。右第一手持施愿印、第二手持数珠、第三手持羂索、第四手结施无畏印,左第一手持白莲花、第二手持经、第三手作拳竖立头指作期克印、第四手持钩。光炎遍身照耀炽盛。下方画难陀、乌波难陀二龙王,都有七头,手持佛座及莲花茎。在右侧画宝贤,头戴天冠,身上有种种庄严,手持宝珠。
次畫滿賢,亦戴天冠,身有光明,種種裝飾。於上面左右畫五佛塔,塔中畫諸吉祥如來:第一畫海吉祥如來,第二畫天寶髻吉祥如來,第三畫頂冠藏吉祥如來。諸如來身皆作金色,手作施無畏印。又於左右各畫寶山。於左面寶山上,畫摩摩枳菩薩,坐蓮華座,手執金剛杵。次後畫無能勝。於上面畫吒枳明王,執金剛杵。又於左邊畫金剛鉤明王。於佛世尊上左右畫雲,現閃電相,雲內畫諸天降珍寶雨,又畫諸天獻歌樂相。復於上面畫日月天,又於空中降下眾華如雨。次於右邊寶藏山上,畫三界最勝聖觀自在菩薩,手執蓮華。
接下来描绘贤者,同样戴着非凡的宝冠,身上散发光明,装饰华丽。在其上方左右两侧各画五座佛塔,塔内画有各种吉祥如来:第一座画海吉祥如来,第二座画天宝髻吉祥如来,第三座画顶冠藏吉祥如来。所有如来身都呈金色,手结施无畏印。再在左右两侧各画一座宝山。在左侧宝山上,画摩摩枳菩萨,坐在莲花座上,手持金刚杵。紧接着画无能胜。在其上方画吒枳明王,手持金刚杵。再在左侧画金刚钩明王。在佛世尊上方左右两侧画云,显现闪电之相,云中画诸天降下珍宝雨,又画诸天献歌乐之相。再在其上方画日月天,又在空中降下众多花朵如雨。接着在右侧宝山之上,画三界最胜的圣观自在菩萨,手持莲花。
於次右邊,畫聖多羅菩薩,手執青優鉢羅華。次於右邊,畫佛母摩耶。於次後面,畫大孔雀明王。於次後左右,畫舞孔雀。又於上面右邊,畫五如來:第一畫法海行吉祥王如來,第二畫善光明王如來,第三慈氏莊嚴吉祥如來,第四燈光王如來,第五眉間毫相吉祥如來。如是五如來,各坐蓮華座。次畫一夜叉主。次畫帝釋天,持傘蓋。如是依法次第畫佛菩薩及眾賢聖,悉令圓滿威德自在,使諸世間天龍鬼神見皆降伏。
在右侧,绘制聖多羅菩薩的画像,手持青色的優曇缽羅華。紧接着在右侧,绘制佛母摩耶的画像。在后方,绘制大孔雀明王的画像。在后侧左右,绘制舞动的孔雀。再在上方右侧,绘制五位如来:第一位绘制法海行吉祥王如来,第二位绘制善光明王如来,第三位绘制慈氏莊嚴吉祥如来,第四位绘制燈光王如来,第五位绘制眉间毫相吉祥如来。这五位如来各自坐在蓮華座上。接着绘制一位夜叉主。再绘制帝釋天,手持傘蓋。按照这样的法则依次绘制佛像、菩萨以及众多賢聖,使他们全都圆满、威德自在,让所有世间的天龍鬼神见到都降伏。
如是畫像畢已,持誦行人即於此幀 像作安像慶讚。行人於月初一日或十五日起首,於一切聖賢求承威力,即然後潔淨已身、著新淨衣、受持齋戒,三晝夜或一晝夜,或清齋不食、或食菜、或食乳等,餘時常持鉢食。復受八戒已,然備種種香花、塗香、淨水,復燃酥燈,及用種種上妙衣服、莊嚴寶飾等,又用五閼伽瓶盛妙香水,及盛五寶水、五藥水以為閼伽、乃至種種飲食等為供養。
画像完成后,持誦的行人就在这幅画像前进行安像慶讚仪式。行人选择在月初一日或十五日开始,向所有聖賢请求加持威力,然后清洁自身、穿上新的淨衣、受持齋戒,持续三昼夜或一昼夜,或者进行清齋不食、或食菜、或食乳等,其余时间则常持鉢食。再受八戒后,准备各种香花、塗香、淨水,点燃酥燈,以及使用各种上妙的衣服、莊嚴寶飾等,还用五个閼伽瓶盛放妙香水,以及盛放五寶水、五藥水作为閼伽,甚至各种飲食等作为供養。
行人即立起,其幀 安於所欲持誦之處,即以上來供養之具供養所畫幀 像。如是作安像已,行人此後逐便依法修行。
修行者起身后,将画轴安置在想要持诵的地方,并用之前提到的供养物品来供养所画的画轴。如此安置好画像后,修行者可以按照法则进行后续的修行。
「復次又說尊那菩薩畫像法。
接下来讲述尊那菩萨画像的方法。
「特誦行人若欲畫本尊尊那菩薩像者,先求新帛清淨純白者。求得帛已,即令畫師預前潔淨,至起首日令受八戒,然後令用新器調上好彩色。畫尊那菩薩,身如秋月色,面有三目,有一十八臂,著白衣,種種莊嚴。以阿蹉為天衣,硨磲寶為手釧,十指有寶環。上二手作說法印,右第二手作施無畏印、第三手執劍、第四手執寶鐸、第五手執尾惹布羅果、第六手執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數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執蓮華、第四手執軍持、第五手執羂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執螺、第八手持賢瓶、第九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於菩薩下面畫蓮華池,於彼池內出生一大蓮華。畫難陀、烏波難陀二龍王,手持蓮華莖。華上畫尊那菩薩,有大圓光熾盛遍滿。菩薩面前畫持誦人,手執香爐作瞻仰本尊相。於上面畫淨居天人,作雨華雨寶相。如是畫像,唯以潔淨專志為上,於此像前作法者無不成就。
特别地,如果修行者想要绘制本尊尊那菩萨的画像,应先寻找一块新的、干净且纯白色的丝绸。找到丝绸后,让画师提前净化自己,在开始绘制的第一天受持八戒,然后使用新的工具和上好的颜料。绘制尊那菩萨,身体颜色如秋月,面有三眼,有十八臂,穿着白衣,装饰华丽。以阿蹉为天衣,硨磲宝为手钏,十指上戴着宝环。上两手做出说法印,右第二手持施无畏印、第三手持剑、第四手持宝铎、第五手持尾惹布罗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持钩、第八手持金刚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持如意宝幢、第三手持莲花、第四手持军持、第五手持羂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持螺、第八手持贤瓶、第九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在菩萨下方绘制莲花池,在池中绘一大莲花。画难陀、乌波难陀二龙王,手持莲花茎。莲花上画尊那菩萨,背后有大圆光,炽盛遍满。菩萨前画持诵人,手持香炉,瞻仰本尊。上方画淨居天人,作雨花雨宝之相。这样的画像,最重要的是以洁净和专注,在此像前修行者无不成就。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作曼拏羅法分第四
「復次行人於尊那法中修習成就作曼拏羅者,先依法擇得勝地已,即掘去惡土砂礫灰炭及毛髮諸骨等,別以好土填築令實,使極平正,然後於上分擘作曼拏羅。其曼拏羅或十六肘、或八肘、或四肘,三種不定,所作大小皆須嚴飾。其曼拏羅,四方開四門,門中各安法輪。於中以五色線絣作內曼拏羅,布八賢聖位。所用粉作賢聖像,當用五色寶粖,如闕即以五色粉代之。此曼拏羅中有三十三俱胝天。於曼拏羅上分布閼伽瓶,於一一閼伽瓶內想有一俱胝天。又於曼拏羅門內安八大龍王。
於內曼拏羅中畫尊那菩薩,諸餘賢聖次第安布:於東北方安大輪明王,於東南方安不動尊明王,南方安金剛手菩薩,北方安觀自在菩薩,西北方安不空羂索菩薩,西方安伊迦惹吒菩薩,西南方安嚩日囉曩契菩薩。
於曼拏羅東邊安前幀 像,又於幀 前地上畫八葉蓮華,上作護摩爐,行人於此爐中依法作其護摩。
行人先用稻穀花遍散其上,然用五藥水灑淨,然後安外供養供養賢聖,用香花、塗香、螺貝、衣服、幢幡等,乃至閼伽瓶、種種供具供養賢聖。復用五寶水獻於本部。潔淨已,然用三白食,謂酥、乳、酪調和為食。食亦為三品,若作上品法用上品供養,若作中品用中品供養,第三品法用第三供養。雖云三品,並須上味,用獻曼拏羅內賢聖。若有此會諸母鬼、羅剎娑、部多、必舍左,隨其勾召自十方來者,並須平等與其祭食,勿得令其有所不足。獻食器用亦各不同。
若獻曼拏羅中八如來及尊那等,即各先獻如拇指大一金蓮華,然用銅鉢滿盛酪蜜等及諸食奉獻佛菩薩已,然用新瓦器盛祭食與彼十方來者必舍左等。其祭食者用酒肉及魚或用全魚為祭。所獻聖賢及必舍左等,並須身心專注虔至供養,聖賢歡喜所求成就。如是作已,行人即入觀想,想自己鼻尖上有物。得現前已,專注不散成堅固慈,令出入息微細,端坐低頭自顧已足。即想心中現一日輪,想日輪中有開敷蓮華,諸寶所成。於蓮華中有尊那菩薩,身作金色,著潔白衣種種裝嚴。又想菩薩於五分身中出大光明,又想菩薩於九流門亦出光明,其光熾盛照耀一切。作觀成已收光而起,復以香華及閼伽等奉上賢聖已,恭敬作禮。
「復次行人畫像及作曼拏羅,安布賢聖位種種所作,皆稟阿闍梨指教,一一不得違逆,於此儀軌皆悉記憶無令差謬。弟子即依教如儀安布賢聖,備辦香華及種種之具。供養賢聖已,阿闍梨以帛覆弟子面,令弟子捧華拋於曼拏羅上,認華所著處尊像,永為擁護自身之主,此後常誦此賢聖本明求其加護。如是拋華認本尊已,弟子即以鉢器盛滿五寶奉上阿闍梨用伸勞謝。弟子於阿闍梨此後奉重過父千倍,乃至以曼拏羅所供養物及諸寶貝施一切沙門,此後於具德之人及諸尊長常加敬重。亦不得於曼拏羅所用諸物乃至火及酥酪等而生輕慢,亦不得足踏蓮華。阿闍梨如是誡約弟子已,弟子禮謝。此後弟子所欲作法,依儀修習無不成就。
護摩法分第五
「復次行人若欲修習尊那護摩法者,當於尊那菩薩及曼拏羅賢聖作大供養。先備惹帝華、摩梨華及種種名華與妙香等而為供養,然後隨意依法作其護摩。而是行人欲得所求一切成就者,先於護摩爐中燒吉木柴,然復用白檀、龍腦及別妙香合和酥乳,以青蓮華搵燒誦大明作護摩者,即得如願。大明曰:
「曩莫颯鉢多(二合引) 喃(引) (一) 三藐訖三(二合) 沒馱俱胝(引) 喃(引) (二) 唵(引) 左隷(引) (三) 祖隷(引) (四) 尊禰(引) (五) 」
「若為息災,用阿沒羅樹葉搵酥乳同燒作護摩者,即得如願。
「若為增益,當用阿說他木或鉢邏舍木、烏訥麼囉木如是等木為柴,搵酥蜜酪同燒作護摩者,即得如願。大明曰:
「唵(引) 左隷(引) (一) 祖隷(引) (二) 尊禰(引) (三) 唵(引) 癹吒(半音) (四) 」
「若為發遣設咄嚕者,用凶木為柴搵油燒火,復用誐哩陀婆鍊拏一阿庾多誦大明作護摩者,即得如願。大明曰:
「吽(引) 癹吒(半音) 左隷(引) (一) 祖隷(引) (二) 癹吒(半音) (三) 尊禰(引) (四) 吽(引) 癹吒(半音引) (五) 」
「若為破壞設咄嚕及禁其心者,燒左祖攞木柴,以血和芥子油,用[寧*頁] 摩木樹葉及尾螺木針一阿庾多,誦前發遣大明作護摩,即得如意。
「復次欲一切成就者,先須受其灌頂,然後發堅固心,常持尊那菩薩,後作法者,皆得成就。」
尊那菩薩持誦法分第六之七
「復次行人欲於尊那法中修習持誦者,即須先受三昧然結曼拏羅,方可起首持誦。當持誦時,行人於每日平旦時,先用大力明王大明加持拇指七遍擁護身已,或往便痢亦加持頂及兩臂、心、喉五處已,即入觸。大力明王大明曰:
「囉怛曩(二合) 嚩日囉(二合) 曩底(一) 唵(引) 骨嚕(二合) 達曩吽(引) 弱(二) 」
「入觸已,用淨土及瞿摩夷作淨,復誦甘露軍茶利大明七遍加持土,洗身分并臍輪下及用洗下衣已,又更洗手,方得清淨。取土,誦大明曰:
「唵(引) 儞佉曩(一) 嚩蘇達娑嚩(二合引) 賀(引) (二) 」
「取得土已安於淨處。或用作淨,即捻少許土洗手及洗足,即誦作淨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 喃(引) (二) 唵(引) 秫 提(引) (三) 哩訥(二合) 輸達曩(引) 野娑嚩(二合引) 賀(引) (四) 」
「誦此淨大明已,作拳竪立拇指,即誦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身五處。甘露軍茶利大明曰:
「曩莫囉怛曩(二合) 怛囉(二合) 夜(引) 野(一) 曩莫室贊(二合) 拏(二) 摩賀(引) 骨嚕(二合) 馱(引) 野(三) 唵(引) 虎盧(四) 虎盧(五) 底瑟吒(二合) (六) 底瑟吒(二合) (七) 滿馱(八) 滿馱(九) 賀曩(十) 賀曩(十一) 阿蜜哩(二合) 帝(引) 吽(引) 癹吒(半音) 娑嚩(二合引) 賀(引) (十二) 」
「誦此明已,復誦三昧大明三遍或七遍。三昧大明曰:
「曩莫薩哩嚩(二合) 沒馱(一) [曰/月] 地薩埵(引) 喃(二) 阿(引) 尾囉[口*尒] (三) 阿(引) 尾囉[口*尒] (四) 摩賀(引) 嚩日哩(二合) 舍多(五) 舍(引) 多(六) 娑(引) 囉帝(引) (七) 娑(引) 囉帝(引) (八) 怛囉(二合) 曳(九) 怛囉(二合) 曳(十) 尾達摩儞(十一) 三婆惹儞(十二) 賀囉摩底(十三) 悉馱(引) 屹哩(二合引) (十四) 怛囉(二合) 吒(半音) 娑嚩(二合引) 賀(引) (十五) 」
「誦此明已,取水一合,用前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已,自灌其頂及淨其手。用水之時,復誦本部大明七遍。大明曰:
「唵(引) 卒紇哩(二合引) (一) 」
「誦明作淨已,復作拳以拇指安心,誦心大明曰:
「唵(引) 尊癹吒(半音) (一) 」
「誦心明已,復誦甲冑大明擁護自身五處。甲冑大明曰:
「唵尊滿馱(一) 」
「誦此明已,復誦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水,七掬灑淨及遣魔障。復誦土甲冑大明加持身五處以為甲冑,如得金剛手菩薩親自擁護無異。土甲冑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 喃(引) (二) 唵(引) 部(引) 入嚩(二合引) 攞吽(引) (三) 」
「誦此明已,復誦如來部心明加持水,三掬獻於三寶。如來部心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引) 喃(引) (二) [口*尒] 曩[口*尒] 俱(三) 」
「誦此明已,復誦佛眼大明加持水,三掬用灌自頂。佛眼大明曰:
「曩莫薩哩嚩(二合) (一) 怛他(引) 誐帝(引) 毘藥(二合) (二) 唵(引) 嚕嚕娑普(二合) 嚕(三) 入嚩(二合) 攞底瑟吒(二合) (四) 悉馱路左儞(引) (五) 薩哩嚩(二合) 哩他(二合引) 娑達儞(六) 娑嚩(二合引) 賀(引) (七) 」
「復誦甘露軍茶利心大明加持水,三掬用灌頂,即成沐浴。心大明曰:
「唵(引) 阿蜜哩(二合) 帝(引) 吽」
「復誦前淨大明,如前護身已,復誦前心大明二十一遍加持水,用灑淨及遣魔障,然後隨意沐浴,所用拭巾亦濯令清淨。又洗二手作潔淨已,却入道場近於賢聖。行人所著衣,亦用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又用常受衣,大明加持三遍或七遍已,如常受用。加持衣大明曰:
「曩莫三滿多(一) 沒馱喃(引) (二) 唵(引) [口*洛] 乞叉(二合) (三) 薩哩嚩(二合) 怛他(引) 誐多(四) 阿地瑟胝(二合) 多(引) 野唧嚩囉娑嚩(二合引) 賀(引) (五) 」
「行人如是種種潔淨已,方再入賢聖道場,於賢聖前發志誠心,合掌恭敬乃至作禮。然以五淨水灑吉祥草作座而坐,後用塗二手,依儀結印擁護自身,即先結諸部三昧印。
「佛部三昧印。以二手相並復合掌,次以二頭指安中指側第三節成印。結此印,隨印誦佛部三昧大明曰:
「唵(引) 怛他(引) 誐覩(引) 訥婆(二合) 嚩(引) 野娑嚩(二合引) 賀(引) (一) 」
「次結蓮華部三昧印。先以二手作合掌,復散二手,却以三中指相合如蓮華相成印。隨印誦蓮華部三昧大明曰:
「唵(引) 鉢訥謨(二合引) 訥婆(二合) 嚩(引) 野娑嚩(二合引) 賀(引) (一) 」
「次結金剛部三昧印。以二手背相合,二拇指二小指相捻,直竪餘指成印。隨印誦金剛部三昧大明曰:
「唵(引) 嚩日嚕(二合引) 訥婆(二合) 嚩(引) 野娑嚩(二合引) 賀(引) (二) 」
「誦此明已,復結甘露軍茶利印。以二手平仰,二小指顛倒相交,二無名指與二中指屈入掌,二頭指如金剛相,二拇指如針成印,誦安於頂上。隨印前甘露軍茶利大明作自擁護。」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