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

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70卷CBETA T0721大于一万字 10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二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第六之一四王天初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已,觀地獄、餓鬼、畜生不善業報,如實細觀察已,次第當觀善業果報。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樂於樂果、厭捨苦報,諸樂集故,名之為天。復觀微細業,集眾善業,受生滅身,得愛果報,以七種戒,生於天中。何等為七?口業四種,身業有三,以其親近多修習故,生六欲天。六欲天中有上中下道,命亦如是有中、有下,食亦如是有中、有下,色亦如是有中、有下,力亦如是有上中下;樂報亦爾,有中、有下。六欲天中,初之二天,依須彌山;四天依空,猶如雲聚。彼初天眾,屬四天王天。
再次,比丘在了解业果报应之后,观察地狱、饿鬼、畜生等因不善业所受的恶报,真实而细致地观察之后,接着应当观察善业的果报。为什么呢?所有众生都喜爱乐果、厌恶舍弃苦报,因为所有乐的集合,所以称之为天。再观察细微的业,聚集众多善业,承受生灭之身,得到爱欲的果报,通过七种戒律,生于天界之中。哪七种呢?口业有四种,身业有三种,因为亲近并经常修习,所以生于六欲天。六欲天中有上、中、下三等道路,寿命也如此有中、有下之分,食物也是如此有中、有下,色相也是如此有上、中、下之别,力量也是如此有上、中、下;乐报也是如此,有中、有下之分。在六欲天中,最初的两天依附于须弥山;其余四天依附于空中,如同云彩聚集。那些最初的天众,属于四天王天。
初鬘持天,遶須彌山四埵而住,是鬘持天有十住處,於一一面,異業異名,如是無量業生鬘持天。依業受樂,無量種色娛樂受樂,無有老苦諸業網印印之。從因緣生,非無因生亦非斷滅,非有作者,是故丈夫常當自勉修諸善業,若愛自身。無始流轉善不善無記業網,縛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水輪,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於人世間如觀伎眾。若行善業生於天中,依須彌山,有六萬山遶須彌山,種種眾寶焰光明曜照諸山峯,蓮華浴池流泉清淨莊嚴其山。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四寶所成,善業諸天所共圍遶,無量光焰以為照明,甚可愛樂。
初鬘持天,围绕须弥山四周而居住,这些鬘持天有十个居住地,每一面都有不同的业力和不同的名字,如此众多的业力使得鬘持天得以存在。他们根据自己的业力享受乐趣,享受无数种类的色彩和娱乐,没有老苦,所有的业力之网都无法束缚他们。他们的存在是由因缘而生,不是无因而生,也不是断灭,没有造作者。因此,大丈夫应当常常自我勉励,修习各种善业,如果他们爱自己。从无始以来,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的业力之网束缚着众生,使他们在生死中流转,如同水轮一般,流转于地狱、饿鬼、畜生道,在人间就如同观看戏剧一般。如果修习善业,就能生于天界,围绕须弥山,有六万座山环绕着须弥山,这些山被各种珍宝和光明照耀,莲花浴池和清澈的泉水使这些山峰显得庄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由四种珍宝构成,被善业的天人所环绕,无数的光焰提供照明,非常令人喜爱和快乐。
「如是比丘觀於初天鬘持天眾,其鬘持天有十住處,何等為十?一名白摩尼;二名峻崖;三名果命;四名白功德行;五名常歡喜;六名行道;七名愛欲;八名愛境;九名意動;十名遊戲林。是為十處,各各異住。須彌龕向閻浮提有二天住:一名白摩尼;二名峻崖。向閻浮提隨意所至。向瞿陀尼有二天住:一名果命;二名白功德行。向弗婆提有二天處:一名常歡喜;二名行道。向欝單越有四天住:一名愛欲;二名愛境界;三名意動;四名遊戲林。是諸天等,一一住處廣千由旬,住大海上。彼天壽命,閻浮提中五十歲為一日一夜,如是壽命滿五百歲,亦有中夭。
比丘观察初天鬘持天眾,这些鬘持天有十个居住地,分别是哪些呢?第一是白摩尼;第二是峻崖;第三是果命;第四是白功德行;第五是常歡喜;第六是行道;第七是愛欲;第八是愛境;第九是意動;第十是遊戲林。这十个地方,每个都有不同的居住环境。須彌龕朝向閻浮提有两个天住:第一是白摩尼;第二是峻崖。这些天住可以随意到达閻浮提。朝向瞿陀尼有两个天住:第一是果命;第二是白功德行。朝向弗婆提有两个天处:第一是常歡喜;第二是行道。朝向欝單越有四个天住:第一是愛欲;第二是愛境界;第三是意動;第四是遊戲林。这些天等,每个住处都广阔千由旬,位于大海之上。那些天的寿命,以閻浮提的五十年为一天一夜,这样的寿命满五百岁,也有中途夭折的。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彼地天遊戲受樂,作何等業,生於何地?彼以聞慧觀:須彌山側所住諸天,若人修善,以清淨心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十指手頃,不生餘心。彼人命終生須彌埵白摩尼天,以其淨心受三歸故,獲威德身光明莊嚴,受樂自在。所受快樂十六分中,轉輪王樂不及其一。其地有河名曰欲流,真珠為沙,以布其底。以何力故?峻崖二天,心所憶念,從河而出種種美飲。
再次,比丘通过了解业果报应,观察那些地天神如何游戏和享受乐趣,他们做了什么善行,又出生在什么地方?比丘以听闻的智慧观察到:居住在须弥山旁的诸天,如果有人修行善行,以清净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即使在十指张开的短暂时刻,也不生起其他杂念。这样的人命终之后,会出生在须弥山的白摩尼天,因为他们以清净心接受三归依,所以获得威德之身,光明而庄严,享受自在的乐趣。他们所享受的快乐,即使是转轮王的快乐也不及其十六分之一。那里有一条河流,名为欲流河,河底铺满了珍珠沙。是什么力量使得峻崖二天心中所念,从河中涌出种种美味的饮料呢?
復有珠河名曰真珠,珊瑚寶流,天眾玉女,種種眾寶從河而流,所謂毘琉璃、碎金剛珠、天尼羅珠、天大青珠、天赤真珠、天車寶及餘種種眾寶莊嚴,隨念即得。復有香河名曰香水,鵝鴨鴛鴦以為莊嚴,其河兩岸多有金樹以為園林,種種眾鳥。天聞香氣發欲心喜,受欲樂已,百倍悅樂,及餘五欲,共相娛樂。多有眾樹赤枝青葉、青枝赤葉,復有眾樹其葉雜色,青黃綠色雜色眾蜂以為莊嚴。
还有一条珍珠河,名为真珠河,珊瑚和宝石随流而下,天众和玉女伴随着各种宝石从河中流出,包括毘琉璃、碎金刚珠、天尼羅珠、天大青珠、天赤真珠、天车璩宝以及其他种种宝石装饰,随念即可得到。还有一条香河,名为香水河,河中鹅、鸭、鸳鸯等水鸟增添了河流的庄严,两岸有许多金树构成园林,还有各种鸟类。天人闻到香气,激发了欲望和喜悦,享受了欲望的乐趣后,感受到百倍的快乐,以及其他五欲,共同娱乐。河岸上有许多树木,有的树枝是红色的而叶子是青色的,有的树枝是青色的而叶子是红色的,还有的树木叶子是杂色的,青黄绿色相间,众多蜜蜂在其中飞舞,增添了景色的壮丽。
心常悅樂出妙音聲,受善業報,遊戲受樂。種種眾寶莊嚴山峯,或嚴平頂有五山峯。何等為五?一名雜種;二名種種流泉;三名眾鳥音;四名香熏;五名常果。如是等山,七寶莊嚴。此諸地天遊戲喜樂,恣意自娛,天眾玉女以為圍遶,歌舞戲笑,五欲恣情,心意悅樂。三歸功德,乃至盡報,於未來世得至涅槃。若生人中,財物具足,常得歡喜,受第一樂,好習伎樂,財物具足。以餘業故。
心中常常充满喜悦,发出美妙的声音,享受善行的果报,沉浸在游戏和快乐之中。各种宝石装饰着山峰,或者装饰着平坦的山顶,那里有五座山峰。哪五座呢?第一座叫做杂种;第二座叫做各种流泉;第三座叫做众鸟之音;第四座叫做香气熏染;第五座叫做常果。这些山峰都由七宝装饰。这些地天在其中游戏,享受快乐,随心所欲地自娱自乐,被天女和玉石般的女子围绕,唱歌跳舞,欢笑,尽情享受五欲,心情愉悦。三归的功德,直到业报尽,在未来世达到涅槃。如果转生人间,财富充足,常常感到欢喜,享受最高的乐趣,喜欢音乐和娱乐,财富充足。因为其他业力的原因。
「復次,比丘觀天世間,見鬘持天第二住處,名曰峻崖。以何業故而生彼處?即以聞慧見:此眾生於河津濟造立橋船,或以善心以船渡於持戒之人。以持戒人故,兼渡餘人,不作眾惡,是人命終生於善道,住峻崖處。以善業故,生彼天已,受種種樂,多眾華池圍遶莊嚴,清淨涼冷香色妙好無有泥濁,常有戲笑歌舞遊戲,多眾天女以為圍遶,眾寶嚴身,諸天女眾恭敬供養,五樂音聲以為音樂,與諸天女遊戲園林,眾寶浴池娛樂受樂。有六浴池。何等為六?一名流樂;二名樂見;三名一切喜;四名雲鬘;五名池鬘;六名如意。
再次,比丘观察天界,看到鬘持天的第二住处,名为峻崖。是什么业力让他们转生到那里?通过听闻和智慧观察:这些众生在河津建造桥梁和船只,或者以善心用船帮助持戒的人渡河。因为帮助持戒的人,也顺便帮助了其他人,不做众多恶行,这样的人命终后转生到善道,住在峻崖处。因为善业,转生到那个天界后,享受各种乐趣,被众多花池围绕装饰,清澈凉爽,香气美妙,没有泥泞,常有欢笑歌舞游戏,众多天女围绕,身上装饰着众多宝物,被天女恭敬供养,五种音乐声音作为娱乐,与天女在园林中游戏,众多宝物装饰的浴池中享受乐趣。有六个浴池,哪六个呢?第一叫做流乐;第二叫做乐见;第三叫做一切喜;第四叫做云鬘;第五叫做池鬘;第六叫做如意。
復有四林,見之可愛,出妙香風,眾華莊嚴。何等為四?一名香風林;二名雜林;三名蜂遊戲;四名悅樂。天、諸玉女於彼林中受五欲樂,隨心所念遊戲園林,所行無礙無所遮止,以眾妙寶莊嚴其身,受樂增長如山濬水,五欲自娛。五根愛河波蕩縱逸,遊戲諸園林樹浴池,種種眾寶莊嚴金山,與諸天女遊戲山峯。多眾天女花鬘自嚴,端正無比,種種美味食之充滿。受斯樂報,心意悅樂,不可稱說,善業因緣,乃至業盡。從此命終,生於人中,賢直巨富,為王典藏,以餘業故。
还有四个可爱的树林,它们散发出美妙的香气,被众多花朵装饰得十分美丽。这四个树林分别是:第一,香风林;第二,杂林;第三,蜂游戏林;第四,悦乐林。天神和众多天女在这些树林中享受五种感官的快乐,随心所欲地在园林中游玩,他们的行动自由无阻,没有任何障碍或限制。他们用各种珍贵的宝石装饰自己,享受的快乐如同山间不断增长的水流,沉溺于五种感官的娱乐之中。五根感官如同爱欲之河的波涛,放纵而不受拘束,他们在园林、树木和浴池中游戏,金山被各种珍宝装饰得富丽堂皇,与天女们在山峰上嬉戏。众多的天女用花环装饰自己,美丽无比,各种美味的食物充足供应。他们享受着这样的快乐,心情愉悦,这种快乐难以用言语形容,是善行因缘的结果,直到业力耗尽。当他们的生命在此终结后,他们将转生到人间,成为贤明、正直且极其富有的人,掌管国王的宝藏,这是由于他们剩余的业力所致。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彼以聞慧見:鬘持天第三住處名曰果命。以何善業生此天中?即以聞慧知:此眾生於飢饉世,守持淨戒,淨身口意,為利安樂諸眾生故,種植果樹,行者食之,安樂充滿。以是因緣,得安隱行。是人命終生於天上,生果命天。生彼天已,無量天女色妙無比,眷屬具足,受天快樂。園林華果,真金為樹、珊瑚為枝,諸寶交絡,懸眾寶鈴出妙音聲,遊戲林中受五欲樂。有六種林,何等為六?一名一切義林;二名四園林;三名柔軟林;四名遍樂林;五名蜂樂林;六名金影林。
再次,比丘通过了解业果报应,观察鬘持天的居住之地。他凭借听闻的智慧看到:鬘持天的第三住处名为果命。这些众生是因何善业而生于此天界?他以听闻的智慧得知:这些众生在饥荒之世,坚守清净的戒律,净化身口意,为了利益安乐所有众生,种植果树,行者食用后,感到满足和快乐。因此因缘,他们得以安稳行走。这些人命终后生于天上,投生到果命天。生于该天后,有无量的天女,美貌绝伦,眷属齐全,享受天界的快乐。园林中花果繁盛,以真金为树、珊瑚为枝,各种珍宝交织,悬挂众多宝铃发出美妙的声音,在林中游戏享受五欲之乐。有六种园林,分别是哪些六种?第一是一切义林;第二是四园林;第三是柔软林;第四是遍乐林;第五是蜂乐林;第六是金影林。
此園林中常有天女遊戲受樂,蓮華浴池以為莊嚴,遊戲林中,流泉浴池,出妙音聲,樹出光曜,眾鳥哀鳴,飲食豐足,七寶莊嚴種種山峯,遊戲受樂。其須彌山有五山峯,何等為五?一名光明莊嚴;二名閻浮;三名白水;四名笑莊嚴;五名常遊戲。此諸天眾遊戲如此眾山峯間,受善業報,與無量百千諸天女眾以為圍遶,共相娛樂。
在这个园林中,常有天女们以神通力自在游戏,享受身心愉悦。莲花浴池装饰着园林,树木在林中游戏,泉水和浴池发出美妙的声音,树木放射出光辉,众多鸟儿发出哀婉的鸣叫,食物丰富充足,七宝装饰着各种山峰,天女们在这里游戏享受乐趣。须弥山有五个山峰,分别是:一名叫光明莊嚴;二名叫閻浮;三名叫白水;四名叫笑莊嚴;五名叫常遊戲。这些天界的众生在这样的山峰间游戏,享受善业的果报,与无量的百千天女围绕,共同娱乐。
「伽他頌曰:
以下是颂诗:
「以少因生天, 得受一切樂,
因为微小的因缘而生天界,便能享受一切快乐,
是故應捨惡, 常行於善業。
思心行布施, 及護持淨戒,
戒能生天上, 受五欲功德,
非父母利益, 兄弟及親友,
善護持淨戒, 從樂得樂處。
持戒二世利, 或持道最勝,
持戒人為上, 從樂得樂處。
持戒施正行, 是名淨行人,
以此自業深, 從人生天處。
戒為無盡藏, 戒樂為無上,
丈夫持勝戒, 常受於安樂。
持戒智慧人, 常得三種樂,
讚嘆及財利, 後生於天上。
若人能持戒, 如是修戒者,
現樂得涅槃, 永得不死處。
無始生死來, 欲癡等怖畏,
戒為大光明, 是故常行戒。
常應讚歎戒, 戒如清淨池,
王賊及水火, 不能劫戒財。
是故常修戒, 遠離於破戒,
若人樂持戒, 則得至涅槃。
持戒人為貴, 應親近持戒,
戒如日月光, 破戒可鄙穢。
無垢離曠野, 離憂無熱惱,
戒為佛所讚, 能至涅槃城。
若人具足滿, 淨戒常增長,
是人戒守護, 臨終無怖畏。
戒為初後善, 一切樂行轉,
持戒者為貴, 破戒如畜生。
若人破戒者, 行於畜生道,
不識作不作, 是故常修戒。
若人持禁戒, 為戒衣所覆;
若有不持戒, 裸形如畜生。
持戒者之天, 如至遊戲處,
如親人憶念, 持戒來至此。
淨戒持正行, 善業皆和合,
此人修善業, 則生於天中。
若人欲求樂, 常應持淨戒,
是人能成就, 增長戒充滿。
現在及未來, 戒為第一伴,
功德常隨逐, 是故應修戒。
曠野飢渴怖, 戒為能救護,
持戒行為勝, 隨至未來世。
若有持戒人, 知戒果如是,
彼則以利刀, 自斷其身首。
眾樂皆和集, 不可以喻說,
持戒果清淨, 善逝如是說。
初善及中善, 後善亦如是,
戒果甚廣大, 從樂得樂報。
知此功德已, 常應修淨戒,
戒為能救護, 無有與等者。
「如是比丘思惟持戒實功德已,常讚持戒,毀呰破戒。如彼天處受五欲樂,持戒業盡,退生人中,神德無比,第一端正,所生國土多有樹林,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彼以聞慧知:鬘持天有第四處受天快樂,名曰白功德行。以何等業而生此處?若人少智,見佛行時,以所著鬘,散於佛上,或以華鬘供養佛塔,以善心思福田功德。思功德故,是人命終生於善道白功德天。生彼天已,功德辦鬘莊嚴其身,毘琉璃寶以為其地,七寶莊嚴。多有眾鳥,身七寶色出妙音聲。光明普照,百功德光莊嚴妙好。眾樹叢林無量嚴飾,善宿之樹、兩崖生樹、香熏樹等,以為莊嚴;隨心所念,香氣廣狹滿諸由旬,華果常茂及餘莊嚴,莊嚴其地。
諸天伎女歌頌舞戲,歡娛受樂,一一方面遊戲之處,娛樂悅樂,笑舞喜戲,圍遶恭敬,所受快樂不可稱說。其地柔軟猶若生酥,天人行時,隨足上下如兜羅綿,一一住處足躡隨平亦如前說。一一寶樹出妙色光,其光如日光明悅樂;妙色金樹,華葉常鮮無有萎落,善業所生不可喻說。戒力自在,善業所得,如印印物。如是天子遊戲園林、蓮華浴池,自業受報有上中下,受天戲樂。自業身相光明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恣情悅樂,身無病惱、無有飢渴,常恣五欲未曾厭足,多起愛欲,心不充滿。若天憶念,隨念皆得。
隨念所得,他不能破,自在無礙,心常歡喜,隨念能至,化身隨心——大小任意、廣大輕軟;一眴目頃能行至於百千由旬,無少疲極,如風行空,無所障礙,天亦如是,無有疲極。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天子天女歡喜遊戲,於園林中,天子天女五欲自娛,意悅受樂,各各相隨共相娛樂諸地住處,於乾陀羅山園林之中縱逸遊戲,耽著欲樂,不念退沒、無常之苦,放逸自恣,癡愛所誑,遊戲放逸,乃至愛樂。生天因集,業盡還墮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於人中,或守城主、或護國土,多饒人眾常歡喜處,無病端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第五地處。彼以聞慧見:鬘持天有地名一切喜。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見:持戒人心有正信,以花供養諸佛如來,自力致財買花供養。是人命終生於善道,生一切歡喜行天。生彼天已,受四種樂。何等為四?一者無怨;二者隨念能行;三者餘天不能勝其威德;四者天女不念餘天。五種伎樂歌舞,互相娛樂種種遊戲,或以水戲、花池遊戲,或以花戲或以果戲,或以香戲或以鳥戲,或遊戲林中蜂音遊戲,互相瞻視,天女圍遶遊戲喜笑,共相愛樂皆悉無有嫉妬之苦。
其地勝樂,妙香花池以為圍遶,所謂善香蓮華池、不萎蓮華池、雜優鉢羅蓮華池、常饒蓮花池,如是無量蓮華池莊嚴其地。種種快樂遊戲林中,以相娛樂。其林金樹多有眾蜂遊戲林中,種種眾香眾鳥哀鳴甚可愛樂,人中五音,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子妙色盈目,乾闥婆音以悅其耳,種種香風鼻所悅樂,如是五欲境界,無量眾色甚可愛樂。非從作生,他不能奪,不從他求,自樂成就。天諸上味,妙色味觸,隨意念生,從自業起。如是一一林樹、一一華池、一一園苑,無量天女眷屬圍遶,種種欲樂愛樂喜悅,受善業果。多眾金樹流出光明,金色眾鳥出妙音聲,聞之悅意。如是無量不可譬喻,成就如是無量悅樂,乃至愛業盡,從天中退,或墮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於人中,或主城邑、或主聚落,大富自在,心無慳悋,無量給使以為圍遶,受第一樂。以於福田種善業故,乃至涅槃。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彼以聞慧見:鬘持天第六地處名曰行道。以何等業生於彼處?彼以聞慧知:持戒人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火,救諸生命。是人命終,上昇善道生鬘持天,以無畏施因緣力故,受天樂報。愛色妙聲眾香味觸,無量天女之所圍遶,種種伎樂歌舞戲笑,多眾天女,黃金欄楯寶鈴莊嚴,真珠羅網以覆牕牖,無量寶珠以為莊飾,無量天女遊戲其間。諸天女眾皆生愛樂,瞻仰天子視之無厭,種種莊嚴瓔珞其身,其身香潔怡悅含笑,常懷歡喜圍遶天子。如是天女見此妙色,心極愛樂。
耳聞眾聲皆悉悅樂,所謂金色眾鳥,珊瑚為嘴,遊戲翱翔山峪之中,出美妙音不可稱喻,或在山中出眾妙音,或在峪中或在花中,或在水中或在空中,或在平地或在階道,或在山窟出美妙音,如是天耳常聞妙音。常聞妙香,所謂善妙香風,無量眾華,無比快樂;天女口中出妙香氣及餘種種可愛妙香,聞之悅意,舌得無量須陀美味,轉輪聖王所食上味,百千倍中不及其一。身所衣服無有經緯綖縷之文,細滑柔軟,生愛樂心,無量種衣著之悅樂。若生憶念,隨意即得,清淨可愛,他不能奪。如是無量六欲境界無量快樂,無量蓮花林中遊戲,無量林樹、金摩尼林,種種眾鳥其音美妙,合共遊戲於摩尼殿,如是遊戲河池蓮華、流泉浴池。如是種種欲樂果報。
「彼比丘以聞智慧,觀察是已,而說頌曰:
「『六根愛著, 境界所燒, 愛火燒天,
過於焚林。 得樂愛樂, 為樂所誑,
不念退沒, 愛所欺誑。 諸樂必盡,
無有常者, 欲得常樂, 應捨愛欲。
諸天退時, 離天樂處, 恩愛別離,
過地獄苦。』
「比丘思惟是已,復觀世間諸樂,悉無自在,無常退沒,為愛所誑,不知退沒。作是觀已,厭捨天欲,如是天中所受之樂,乃至善業不盡,業盡還退,隨業受生,或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受第一樂,常無怖畏,為一切人之所愛樂,王者信用,乃至盡命無有惱亂。以餘業故,於未來世得至涅槃。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第七地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修行善業,見他親友互相破壞,心懷怨結,能為利益,和合諍訟。以是善業,此人命終,上昇善道生欲愛天。生彼天已,隨心所念,隨念即得種種戲樂、種種衣服、種種莊嚴天冠瓔珞,受天樂具;一一出中種種歌頌伎樂音聲,所謂單茶樂音、天女歌音;乘眾寶殿,常懷歡悅。
種種園林、山嵠峪、河池流泉蓮華欝茂,天女圍遶,金色蓮華香風搖動出妙香氣。
所謂毘琉璃林、多羅林、珍頭迦林(魏言[木*甫]果)、鳥樂林、蓮花林、眾樂音林、俱枳羅林,善業所生,遊戲其中。天河清淨,摩尼莊嚴,蓮華浴池林樹映飾,於河水中出妙音聲,如是之音,多有眾鳥其鳴哀雅,以此河池,莊嚴其地。
譬如女人眾色具足,若無功德、若不孕產,不名莊嚴;天所住處亦復如是,無河莊嚴,不名淨妙。種種美味,色香具足,是故此河為第一莊嚴。一切世間愛染味中,水為第一,莊嚴園林,乘於寶船,莊嚴人天,常所受用,多所利益。如是功德具足之水,眾生受用,於此水中遊戲受樂。從水戲已,詣鏡水林,受天快樂。入鏡林中,自照其身,樹淨無垢猶如明鏡,自觀見其善惡業相。若有善業,自見其身生於善處;若有惡業將受苦報,自見其身先造業相,墮三惡處。五道生死所受苦樂皆悉明見。若不善業,見墮活地獄、黑繩地獄、叫喚、大叫喚等大地獄中,受種種苦,如前所說皆悉具見。如天上樂,不可稱說,地獄罪報亦復如是不可稱說。
「於鏡樹中,自見相已,悉忘天樂猶如隔世,見無量苦不復覺樂。如一兩鹽投恒河中,莫知其味,如是心苦如大恒河,其樂微少,如彼鹽味。雖有歌頌伎樂音聲、園林遊觀、眾鳥哀鳴,都無樂心。見是事已,捨至異處,心還耽著天諸五欲,復於異樹,自見其身墮於種種餓鬼道中,種種苦惱,飢渴燒身。見是相已,生大怖畏,告餘天曰:『大仙!我於鏡樹見大怖相,汝為見不?』時天答言:『我不見也。若有惡業,見餓鬼相;若有善業,不見惡相。』大仙天子而問之言:『汝見何相?』天子答曰:『見餓鬼相,受諸苦惱。』
既見餓鬼受苦惱已,悉忘天樂如隔千生,厭捨林觀,更向餘處。復貪天樂,五欲自娛,色聲香味觸,種種華池、眾鳥妙音遊戲其中,與眾天女遊戲受樂。如是愛水之所漂沒,復至鏡林,惡業因緣,見畜生身互相殘害,自見其身受畜生身,受種種苦,心甚厭惡,向餘天所,如前具說。厭捨而去,還著貪愛,受五欲樂,往返生死。復於鏡林見人身時,隨業所集,知識親友兄弟破壞,還為和合,以是因緣生此天中。見自業已,厭捨而去,還著欲樂,受愛色聲香味觸等,如是放逸,受天欲樂。
「又入鏡林,復見自身命終退沒,生於餘道,或見自身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復生厭離:『此處無常,我必退沒。離諸天女,諸行無常,離別不久,一切動壞。』作是念已,時護世天告言:『天子!歡喜可愛。閻浮提人順法修行,孝養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增長天眾,減損魔軍。如來正覺,出於世間。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妙義善語,無垢無減,清淨白法,安隱寂靜,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證。』於鏡林中自見業已,聞如是說,問護世言:『如來世尊、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今在何處?』護世告言:『在閻浮提,為一切眾生宣說正法。』
「是時天子聞護世說,畏退沒苦,下閻浮提。於人道中,死為大苦;於畜生中,相殘害苦;餓鬼道中,飢渴大苦;地獄道中,燒煮拷掠,種種眾苦。如是觀察五道之中五怖畏已,來向佛所,遙見世尊端嚴澄淨、諸根寂靜、意善寂滅、無上調伏、賒摩他定、人中之龍、調御丈夫,威德光焰如融金聚,過踰日光,不可傾動如須彌山,甚深如海,端坐樹下如真金山,是天中天。天子見已,發清淨心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佛言:『世尊!頗有常處不動、不壞、不變易不?』
「爾時,世尊即為天子說四聖諦,天子聞已,還歸天宮。到天宮已,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退已,隨業流轉,若生人中,雖未見諦,常值知識,親族眷屬兄弟具足,大富饒財,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彼以聞慧見:鬘持天第八地處名愛境界。此等眾生以何業故而生彼處?即以聞慧見:有眾生作說法會。是人命終,上昇天宮生愛境天,過欲愛天至愛境界。生彼天已,受善業報,其諸宮殿皆真金色,七寶莊嚴真金欄楯,多有眾鳥——心愛樂鳥、一切音鳥、遊戲河鳥、金色之鳥,如是等鳥其數眾多。河池流水園林遊觀,百河具足百千種鳥,或受四欲、或有五欲,以自娛樂。目覩妙色皆生愛樂,耳聞妙音心愛悅樂,鼻聞妙香內心愛悅,舌得美味愛心增悅,身觸細軟愛悅充滿,心所憶念意悅喜樂。五欲功德,心甚愛樂,受第一樂,於愛境地受無等樂。乃至愛善業盡,此世、他世業盡還退。若有餘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生人中大富國土,所謂迦尸國、憍薩羅國,或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天世間,以何業故,生鬘持地意躁動天?彼以聞慧見:此眾生以淨信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清淨信心,知上福田。是人命終生於善道意躁動天。生彼天者,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潔淨猶如明鏡,悉見一切諸天色像,成就如是善業果報。彼天住處有四園林,何等為四?一名無垢林;二名明了林;三名善香林;四名曼陀羅林。於彼林中有蓮華池,池生蓮華,珊瑚為莖,真金為鬚,鵝鴨鴛鴦出眾妙音,種種色香,上妙之花無有塵垢亦無萎落,水無衣濁,香乳充滿。
林中眾鳥常共遊戲,於蓮花池其一一樹,眾華常敷猶若新出,無有萎落,甚可愛樂,六時無變。善業之人遊彼林中,與諸天女,眾寶嚴身,歡娛受樂。於六欲境心意染著,無須臾頃厭離之心,愛網所縛如魚在網,受愛善業,乃至不盡,業盡還退。有餘善業,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得受人身,作大導師,大富饒財,王所敬愛,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彼以聞慧見:鬘持天第十地處名曰林戲。以何等業,生於彼處?彼見聞知:若人持戒,信心清淨,知僧福田,為施衣故,施一果直,為作衣價,心常愛樂而生隨喜。是人命終生林戲天。生彼天已,於天園林自在遊戲,隨意所至,若行水上如遊陸地,若行於空亦無所畏;服天衣鬘受第一樂;如上諸地,遊行無礙。池流泉水出妙香氣,多眾天女,威德光明如第二日,受天快樂。以業因緣,得樂果報,非為自作他人受報,眾生作業自受果報。若造善業,生天人中;若作不善,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乘善上生,恣意受樂,乃至善業不盡,業盡還退。有餘善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所生國土多有林樹,神德自在,不可破壞,以餘業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