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 鳩摩羅什譯3卷CBETA T0475大于一万字 6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
如是我闻:
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佛陀在毘耶離的菴羅樹園,与八千位大比丘和三万二千位菩萨一同在场。这些菩萨都是众生所熟知的,具有大智慧和本行的成就者,他们得到了所有佛陀威神力量的加持,为了维护佛法的城池,持有并传承正法。他们能够发出如狮子吼般的法音,名声远播至十方世界。他们无需他人请求,便能给予众生安宁与友谊。他们继承并促进三宝的繁荣,使得佛法永远流传不息。他们降伏了魔怨,制服了外道,内心已经完全清净,永远摆脱了烦恼的束缚。他们的心总是安住在无碍解脱的状态中,具有无碍的智慧和辩才,念诵、定力、总持佛法和辩才都不间断。他们实践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方便和力量,无不具备。他们已经达到了无所得的境界,不起法忍,能够顺应法轮的转动,不退转。他们善于理解法相,知晓众生的根性。他们以无畏、功德和智慧来修炼自己的心性,具有美好的相好,身体庄严,超越了世间所有的装饰。他们的名声高远,超越了须弥山。他们对佛法有坚定而深厚的信仰,如同金刚一般坚固。佛法像普照的阳光,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众生。他们在众多的声音中,以微妙的法音位居第一。他们深入理解因缘法则,断除了所有邪见,不再执着于有或无的二边,不再有残余的习气。他们在演说佛法时无所畏惧,如同狮子吼,他们的讲解如同雷声震动,无法计量,已经超越了常规的度量。他们聚集了众多的法宝,像海中的导师一样,深刻理解所有法的深奥含义。他们善于知晓众生的来去和心行。他们接近了无等等的佛境界,具有自在的智慧、十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他们关闭了所有通向恶道的门,而在五道中显现自己的身相。他们是伟大的医王,善于治疗众生的疾病,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药方,使众生得以遵循。他们成就了无量的功德,使无量的佛土都变得庄严清净。那些见到或听闻他们的人,都获得了利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白费。所有这些功德,他们都已完全具备。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这些菩萨的名字分别是: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共有三万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还有许多梵天王,如尸棄等,从其他四大洲来到佛陀所在之处聆听教法;还有一万二千位天帝,也从其他四大洲来到集会中坐下;以及具有巨大威力的众多天神、龙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罗、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都来到集会中坐下;各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都来到集会中坐下。那时,佛陀与无数的众生,恭敬地围绕并为他们说法,就像须弥山王显现在大海中,安稳地坐在众多宝物装饰的师子座上,覆盖了所有前来的大众。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那时,在毘耶離城中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叫宝积,与五百位长者的儿子一起,手持七种宝物制成的宝盖来到佛陀所在之处,他们以头面礼佛的足部,各自用宝盖供养佛陀。佛陀的威神之力使得所有的宝盖合而为一,覆盖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广阔和长度都在其中显现;还有这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须弥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溪流泉源以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各位尊神的宫殿,都在宝盖中显现;还有十方的所有佛陀、佛陀说法的情景,也在宝盖中显现。那时,所有大众目睹了佛陀的神力,感叹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迹!他们合掌礼佛,瞻仰佛陀的尊容,目光片刻不离。于是,长者的儿子宝积就在佛陀面前,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目淨脩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眼目清净修习宽广如青莲,心灵纯净已超越所有禅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长久积累的清净业行被称赞为无量,引导众生以寂静之故而顶礼。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既已见到大圣以神通变化,普遍显现在十方无量的国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在其中,诸佛演说佛法,于是所有众生都能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法王的法力超越众生,常以法财布施给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能够善于分辨诸法的相状,在至高无上的真理中保持不动,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已在诸法中获得自在,因此顶礼这位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说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因为因缘的缘故诸法得以生起,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没有我、没有造作者、没有受者,善恶之业也不会消失。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起初在佛树下以力量降伏魔障,获得甘露般涅槃,觉悟之道得以成就,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心无挂碍,行为不受束缚,完全克制了所有外道的邪说。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三次转动法轮,这法轮自始至终都是清净无瑕的。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天界和人间的众生通过修行得到证悟,三宝因此显现在了这个现世。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用这精妙的法门来救济众生,一旦接受就不再退转,永远保持内心的宁静。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超越了生老病死的束缚,成为伟大的医王,应当向这无边的法海致敬。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不因赞誉或诋毁而动摇,如同须弥山一般稳固,在善恶之间保持慈悲。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心行平等,如同虚空一般无边无际,谁听说了人间至宝而不敬仰呢?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现在向世尊献上这微小的敬意,在这敬意中显现出我所在的三千世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所有天界、龙神居住的宫殿,乾闼婆等以及夜叉的居所。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完全看到了世间所有的事物,十力的慈悲显现出这种变化。
眾覩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家都目睹了这稀有的景象,都赞叹佛陀,现在我向三界中最受尊敬的存在致敬。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大圣法王是众生的归宿,以清净的心观想佛陀,无人不感到欢喜。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每个人都看到世尊在自己面前,这就是佛陀独有的神力。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陀用一种声音演说佛法,众生根据自己的种类各自理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每个人都认为世尊说的是他们的语言,这就是佛陀独有的神力。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佛陀用一种声音来宣讲法义,众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领悟。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普遍地接受并实践,各自获得其利益,这就是佛陀独有的神力和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佛陀用一种声音来宣讲法义,有的生起恐惧,有的感到欢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有的产生厌倦远离之心,有的断除疑惑,这就是佛陀独有的神力和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向具有十种力量和大精进的佛陀顶礼,向已经无所畏惧的佛陀顶礼。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向安住在不共法中的佛陀顶礼,向所有伟大的导师顶礼。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向能够断除众生烦恼束缚的佛陀顶礼,向已经达到涅槃彼岸的佛陀顶礼。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向能够渡过所有世间的佛陀顶礼,向永远离开生死轮回道路的佛陀顶礼。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完全了解众生的来去状态,善于在所有法中获得解脱。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不沾染世间,如同莲花一样,常常善于进入空寂的修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达到对所有法相的了解,没有障碍,向如虚空般无所依的佛陀顶礼。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那时,长者之子宝积吟诵完偈语后,向佛陀说道:'世尊!这五百位长者之子都已经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希望听闻如何获得清净的佛国,恳请世尊讲述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陀说:'善哉,宝积!你能够为诸位菩萨,询问如来净土之行。仔细聆听,仔细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讲述。'于是宝积和五百位长者之子接受教诲,认真聆听。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佛陀说:'宝积啊!众生的类别就是菩萨的佛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根据所教化众生的需要来选择佛土,根据所调伏众生的需要来选择佛土,根据众生应以何种国土进入佛的智慧来选择佛土,根据众生应以何种国土发起菩萨之根来选择佛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选择净土,都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就像有人想在空地上建造宫殿,可以随心所欲,没有阻碍;但如果在虚空中,就永远无法建成!菩萨也是这样,为了成就众生,愿意选择佛国,愿意选择佛国的人,并不是在虚无中。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宝积啊!你应当知道:直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不会以谄曲之心使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具备了功德,使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的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足众生的愿望,使他们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具有三十二相的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的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心不散乱的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的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的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在一切法中方便无碍的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具有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的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获得一切具足功德的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中没有三恶道和八难;自守戒行、不讥讽他人的缺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中没有犯禁的名声;十善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众生生命不会中途夭折、大富、梵行、言语诚实、常用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言语必饶益、不嫉妒、不愤怒、具有正见的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宝积,菩萨如果能够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就能够发起行动;随着行动的发起,就能获得深刻的心;随着深刻的心,就能使意念得到调伏;随着意念的调伏,就能按照所说的去做;按照所说的去做,就能进行回向;随着回向,就能拥有方便的方法;随着方便的方法,就能成就众生;随着众生的成就,佛土就会变得清净;随着佛土的清净,说法就会变得清净;随着说法的清净,智慧就会变得清净;随着智慧的清净,心就会变得清净;随着心的清净,一切功德都会变得清净。因此,宝积,如果菩萨想要得到清净的佛土,就应该净化自己的心;随着心的净化,佛土就会变得清净。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那时,舍利弗依靠佛的威神之力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菩萨的心清净,佛土就会清净,那么我世尊在成为菩萨的时候,心难道不是清净的吗,为什么佛土会如此不清净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佛陀知道他的想法,便告诉他:'你怎么想?日月难道不洁净吗,而盲人却看不见?'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回答说:'不是的,世尊!这是盲人的过错,不是日月的错。'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舍利弗!众生因为罪过,看不见如来的佛土庄严清净,这不是如来的过错;舍利弗!我的国土是清净的,而你看不见。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那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这个佛土是不清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清净的,就像自在天宫一样。’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舍利弗说:‘我看到这片土地有丘陵、坑洼、荆棘、沙砾、土石堆积的山峦,充满了不洁和恶臭。’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螺髻梵王说:‘仁者,你的心有高低之分,不依赖佛的智慧,所以才会看到这个佛土是不清净的。舍利弗,菩萨对所有众生都持有平等之心,内心深沉而清净,依靠佛的智慧,便能看到这个佛土的清净。’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于是佛陀用足指按地,瞬间三千大千世界变得装饰着无数珍宝,就像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样,所有大众都感叹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并且都看到自己坐在宝莲华上。佛陀告诉舍利弗:'你且看这佛土的庄严清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舍利弗回答说:'是的,世尊!以前未曾见过,未曾听过,现在佛的国土庄严清净都显现出来了。'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陀对舍利弗说:'我的佛国土地总是如此清净,为了度化那些低劣的人,才展示这个充满各种恶行的不清净之地。就像诸天神共同使用宝器进食,根据他们的福德,饭食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舍利弗,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他就能看到这个土地的功德和庄严。'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当佛陀展示这个国土的庄严清净时,宝积带领的五百位长者之子都获得了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陀收回了他的神足通,这个世界又恢复了原状;三万二千天人和人类追求声闻乘,了解到所有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远离了尘世的污垢,得到了法眼清净;八千比丘不再接受任何法,达到了漏尽意解的境界。
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那时,在毗耶离这座大城市中,有一位名叫维摩诘的长者。他曾经供养过无数的佛陀,深深种植了善根,获得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他具有无碍的辩才,能够自由地运用神通,掌握了所有的法门;他无所畏惧,能够降伏魔障和烦恼;他深入佛法的深奥之门,精通智慧的度量,通晓各种方便法门,实现了伟大的愿望;他清楚地了解众生心灵的趋向,能够分辨各种根性的利钝,长时间修行佛道,心灵已经纯净,坚定地选择了大乘的道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善于思考和衡量;他安住在佛的威仪之中,心胸宽广如海,受到所有佛陀的称赞,被弟子、释迦族、梵天和世间的主宰所尊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为了度化他人,维摩诘以善巧方便居住在毗耶离,拥有无数的财富,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他持戒清净,帮助那些破坏戒律的人;他以忍耐调和行为,帮助那些愤怒的人;他以巨大的精进,帮助那些懒惰的人;他一心修禅,帮助那些心意散乱的人;他以坚定的智慧,帮助那些无知的人;虽然他是一位在家人,但他遵守沙门的清净戒律;虽然他生活在家庭中,但他不执着于三界的束缚;他表面上有妻子,但实际上一直在修持梵行;他虽然有随从,但内心总是乐于远离世俗;他虽然穿戴着珠宝饰品,但以佛陀的相好来庄严自己的身体;他虽然也进食,但以禅悦为真正的滋味;当他去到游戏娱乐的地方,总是以度化他人为目的;他接触各种不同的信仰,但从不破坏自己的正信;他虽然通晓世俗的学问,但总是乐于佛法;他受到所有人的尊敬,是供养中的最尊贵者;他坚持正法,帮助所有的老少;他在处理世俗事务时,虽然获得利益,但从不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游走,为众生带来益处;他进入政治领域,保护和救护所有的人;他进入讲经的地方,引导人们学习大乘佛法;他进入学校,启发孩子们的智慧;他进入那些沉迷于欲望的地方,展示欲望的过失;他进入酒馆,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如果他在长者中,他就是长者中的尊者,讲述胜法;如果他在居士中,他就是居士中的尊者,断除他们的贪着;如果他在剎利中,他就是剎利中的尊者,教导他们忍辱;如果他在婆罗门中,他就是婆罗门中的尊者,消除他们的傲慢;如果他在大臣中,他就是大臣中的尊者,教导他们正法;如果他在王子中,他就是王子中的尊者,展示忠诚和孝顺;如果他在内官中,他就是内官中的尊者,教化宫女;如果他在平民中,他就是平民中的尊者,鼓励他们积累福德;如果他在梵天中,他就是梵天中的尊者,教导他们胜慧;如果他在帝释天中,他就是帝释天中的尊者,展示无常的道理;如果他在护世四天王中,他就是护世四天王中的尊者,保护所有的众生。维摩诘长者以这样无量的方便,为众生带来益处。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
他以方便之法,显现出疾病之身。因为疾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以及各位王子和其他官员,成千上万的人,都前来探病。前来的人,维摩诘就利用自己的疾病广泛地讲述法理:'各位仁者!这个身体是无常的、不坚固、无力、不持久,是不可信赖的!它是痛苦的、烦恼的,是各种疾病的集合。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各位仁者!这样的身体,明智的人不会依赖;这个身体如同聚沫,无法把握;如同泡沫,不能持久;如同火焰,由渴望产生;如同芭蕉,中间没有坚固之物;如同幻象,由颠倒的认知引起;如同梦境,是虚妄的见解;如同影子,由业力显现;如同回声,属于各种因缘;如同浮云,瞬间消失;如同闪电,每一刻都在变化;没有主宰,如同大地;没有自我,如同火焰;没有寿命,如同风;没有人,如同水;不真实,由四大元素构成;为空,脱离了我与我所;无知,如同草木砖石;无作为,被风力所驱动;不洁净,充满污秽;是虚伪的,即使用洗浴和衣服装饰,终将消失;是灾难,带来各种疾病和烦恼;如同枯井,被老年所迫;没有定性,注定要死亡;如同毒蛇、怨贼、空洞的聚集,由阴、界、感官所共同构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各位仁者!应当对世间的苦难感到厌恶,并且向往佛的身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的身体就是法身。它是由无量的功德和智慧所生,由戒律、定力、慧根、解脱和解脱知见所生,由慈悲、喜舍所生,由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以及各种波罗蜜所生,由方便所生,由六通所生,由三明所生,由三十七道品所生,由止观所生,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所生,由断除一切不善法、集聚一切善法所生,由真实所生,由不放逸所生:从这些无量清净法中生出如来的身体。各位仁者!如果想要得到佛的身体、断除一切众生的疾病,应当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正是这样,长者维摩诘为那些来探病的人,根据他们的需要讲解佛法,使得成千上万的人都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那时,长者维摩诘自思:‘我因病卧床,世尊具有大慈心,难道不会怜悯我吗?’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知晓他的心意,便对舍利弗说:‘你去看望维摩诘,问候他的病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我曾在林中静坐于树下,那时维摩诘来到我跟前说:‘喂,舍利弗!你这样坐着,并不是真正的静坐。真正的静坐,是不在三界中显现身体和意识,这才是真正的静坐;不离开彻底灭尽的禅定状态而展现各种威仪,这才是真正的静坐;不放弃道法而显现凡夫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静坐;心不固守于内也不执着于外,这才是真正的静坐;在各种邪见中保持不动,同时修行三十七菩提分,这才是真正的静坐;不断除烦恼而达到涅槃,这才是真正的静坐。如果能够这样坐着,就会得到佛的认可。’那时,世尊!我听到这些话,沉默不语,无法回应,因此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大目犍连:'你去拜访维摩诘,问候他的病情。'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目连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以前我进入毘耶离城,在小巷中为在家居士们讲法。那时维摩诘过来对我说:'喂,大目连!为在家居士讲法,不应该像你说的那样。讲法的人,应该按照法的原则来说。'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法没有众生,因为它脱离了众生的污垢;法没有自我,因为它脱离了自我的污垢;法没有寿命,因为它超越了生死;法中没有个体,因为它的始终都是断裂的;法永远寂静,因为它消除了所有形相;法脱离了形相,因为它无所依缘;法没有名字,因为言语无法描述;法没有说法,因为它超越了觉观;法没有形状,就像虚空一样;法没有戏论,因为它终究是空的;法没有我所,因为它脱离了我所;法没有分别,因为它超越了所有识;法没有比较,因为它没有相对;法不属于因,因为它不依赖于缘;法与法性相同,因为它融入了所有法;法随着真如,因为它无所随;法安住在实际,因为它不动于所有边;法没有动摇,因为它不依赖六尘;法没有去来,因为它永远不变;法顺应空性,随着无相,应该无为;法脱离了美丑,法没有增减,法没有生灭,法没有归宿;法超越了眼、耳、鼻、舌、身、心;法没有高低,法永远常住不动,法脱离了所有观行。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是的,大目连!法相就是这样,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那些讲法的人,没有说也没有展示;那些听法的人,没有听到也没有得到。就像幻术师为幻人说法一样,应当建立这样的想法,来讲述法。应当了解众生根性有利有钝,善于洞察一切,没有障碍,以大悲心赞颂大乘佛法,时刻铭记报答佛的恩情,不断维护三宝,然后才能说法。”维摩诘讲述这个法时,有八百位居士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没有这样的辩才,因此不敢去那里探病。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告诉大迦叶:“你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迦叶对佛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那里探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在贫民区行乞时,维摩诘来对我说:“是的,大迦叶!你虽然有慈悲心,但不能普及到所有人,舍弃富人,只向穷人乞求。迦叶!要安住在平等法中,应该依次行乞。为了不吃东西,应该行乞,为了破坏和合的相,应该接受食物;因为不接受,所以应该接受那些食物;以空聚的想法,进入聚落,所看到的颜色与盲人相同,所听到的声音与回声相同,所闻到的香气与风相同,所尝到的味道不分别,接受各种触觉如同智慧的证明,了解所有法如幻相,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本来就不是那样,现在也就没有灭亡。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迦叶!如果能够不放弃八种错误的道路,进入八种精神解脱的状态,用错误的方式融入正法,用一餐食物供养所有的佛陀和所有贤圣,然后才可以食用;这样的食用者,既没有烦恼,也没有离开烦恼,既没有进入定心,也没有从定心起来,既不住于世间,也不住于涅槃;那些布施的人,没有大福,也没有小福,不带来利益,也不带来损害,这正是正确地进入佛道,不依赖于声闻:迦叶!如果这样食用,就是不浪费施舍给人们的食物。” 当我——世尊!——听到这些话,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立即对所有菩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并且这样想:“这样的人,具有家庭名声,辩才和智慧,能够做到这样!谁听到这些不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从那时起,我不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的方式修行。因此,我不适合去那里探病。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须菩提:'你去拜访维摩诘,问候他的病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我进入他的家请求食物,那时维摩诘接过我的钵,装满了饭,对我说:'须菩提,如果你能在食物上看到平等,那么在所有法上也能看到平等;如果你在所有法上看到平等,那么在食物上也能看到平等。如果须菩提不断除贪欲、愤怒、愚痴,也不与之共存;不破坏身体,而遵循唯一的状态;不消除愚痴和爱,而达到明智的解脱;即使面对五逆的相,也能获得解脱,既不解脱也不束缚;不见到四圣谛,也不不见谛;不得到果位,也不得不到果位;不是凡夫,也不脱离凡夫法;不是圣人,也不非圣人;虽然成就了所有法,但超越了所有法的相,才可以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如果须菩提没有见到佛,没有听到佛法,那么那些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賒梨子、删闍夜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就会成为你的导师。因为跟随他们出家,你将陷入他们所陷入的境地,那时你才可以进食。如果须菩提陷入各种邪见,不能达到涅槃的彼岸;处于八种难以接触佛法的境遇中,无法摆脱困境;与烦恼同流合污,远离清净的法门;你若能获得无争三昧,所有众生也能得到这种定力——那些施舍给你的人,并不算是在福田中播种;供养你的人,将堕入三恶道——你与众多魔障和世俗烦恼,没有区别——对所有众生怀有怨恨之心,诽谤佛陀,破坏佛法,不参与众生的轮回,最终无法达到涅槃。如果你处于这样的状态,那时你才可以进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那时,我——世尊!——听到这些话,感到困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该回答什么。于是我放下碗,想要离开他的家。維摩詰说:'喂,須菩提!拿起碗,不要害怕。你怎么想?如果如来用化人的方式做事,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质问,你会害怕吗?'我回答说:'不会。'維摩詰说:'所有事物的法则都像幻象一样,你现在不应该感到害怕。为什么呢?所有的言语都离不开这个相,至于智者,不执着于文字,所以没有害怕。为什么?因为文字本身是空的,没有文字,这就是解脱;解脱的相,就是所有事物的相。'維摩詰讲述这个法则时,有二百位天子得到了法眼淨,所以我不适合去那里询问病情。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告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你去維摩詰那里询问他的病情。'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富楼那向佛陀表白说:‘世尊!我不适合去探望病人。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在大森林中,在一棵树下为一些新学的比丘们讲法。那时,维摩诘来了,对我说:‘喂,富楼那!你应该先入定,观察这些人的心意,然后再讲法。不要把不洁净的食物放在珍贵的容器里,要知道这些比丘心里所想的,不要把琉璃和水精混为一谈。你不了解众生的根本,不能以小乘法来启发他们。他们自己没有创伤,不要伤害他们;想要走大道,不要指给他们小路;不要把大海局限在牛的足迹里;不要把日光等同于萤火虫的光。富楼那!这些比丘早已发起了大乘心,中途忘记了这个意图,怎么能用小乘法来教导他们呢?我看小乘的智慧非常浅薄,就像盲人,不能分辨所有众生根性的利钝。’当时维摩诘就入了三昧,让这些比丘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宿命:曾在五百佛那里积累了众多的功德,并将这些功德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立刻他们就豁然开朗,恢复了本心,于是这些比丘向维摩诘行了最敬礼。当时维摩诘就为他们讲法,使他们对无上正等正觉不再退转。我想到声闻不观察人的根性,不应该讲法,因此我不适合去探望病人。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摩訶迦旃延:'你去拜访維摩詰,问候他的病情。'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迦旃延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佛陀为众比丘简要地讲述了佛法的核心要义,我随后详细阐述了这些教义,包括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那时維摩詰来到并对我说:'迦旃延,不要用生灭的心态去讲述实相的法。迦旃延,所有法从本质上来说不生不灭,这是无常义;五受陰完全洞悉空无,这是苦义;所有法最终无所有,这是空义;在自我与无我之间没有二元对立,这是无我义;法本身不生,现在也就无灭,这是寂灭义。'当他讲述这些法时,那些比丘们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因此,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阿那律:'你去拜访維摩詰,问候他的病情。'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阿那律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在一个地方经行时,有一位名叫嚴淨的梵王,与一万梵众一起,放出清净的光明,来到我这里,向我行礼并问我:'阿那律天眼能看见什么?'我回答说:'仁者!我看见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掌中的菴摩勒果一样。'这时維摩詰来了,对我说:'阿那律,天眼所见,是有形相的,还是无相的?如果是有形相的,那就和外道的五通一样;如果是无相的,那就是无为,不应该有所见。'世尊!我当时沉默不语。那些梵众听到他的话,感到前所未有的启示,就向他行礼并问:'世上谁真正拥有天眼?'維摩詰说:'有。佛、世尊拥有真正的天眼,常在三昧中,能看见所有佛的国土,不带有二相。'于是嚴淨梵王和他的五百梵天眷属,都发起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向維摩詰行礼后,突然消失。所以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優波離:「你去拜访維摩詰,问候他的病情。」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優波離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有两个比丘违反了戒律,感到羞耻不敢问佛陀,就来问我说:『尊敬的優波離!我们违反了戒律,确实感到羞耻,不敢问佛陀,希望您能解除我们的疑惑和后悔,让我们免受这个过错。』我便依照佛法为他们解释。那时維摩詰来了,对我说:『尊敬的優波離!不要加重这两个比丘的罪过!应该直接消除,不要扰乱他们的心。为什么呢?他们的罪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两者之间,正如佛陀所说,心有烦恼所以众生有烦恼,心若清净则众生清净。心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者之间,正如心的状态,罪垢也是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都不离如如不动的本性。優波離!当心相得到解脱时,还会有烦恼吗?』我回答说:『不会。』維摩詰说:『所有众生的心相无烦恼,也是如此。」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是的,優波離!虚妄不实的思想是心灵的污染,没有这些虚妄的思想则是心灵的纯净;错误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是污染,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则是纯净;执着于自我是污染,不执着于自我则是纯净。優波離!一切事物都是依因缘而生,因缘散失而灭,它们如同幻象、电光,迅速变化,不停留;一切事物相互之间并不依赖,甚至在极短的瞬间也不停留;一切事物都是由虚妄的观点所产生,如同梦境、火焰、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影像,都是由妄想所生。能够理解这些的人,就是真正遵守戒律的人;能够理解这些的人,就是真正善于解释法义的人。”这时,两位比丘说:“多么高深的智慧啊!这是優波離所不能达到的,即使是持律者也不能如此讲解。”我回答说:“除了佛陀自己,没有声闻或菩萨能够制约他们乐于说法的辩才,他们拥有如此明晰和通达的智慧!”那时,两位比丘的疑惑和后悔立即消除了,他们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立下这样的誓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获得这样的辩才。”因此,我不适合去那里探病。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羅睺羅:'你去拜访維摩詰,问候他的健康状况。'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羅睺羅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健康状况。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在毘耶離的时候,许多长者的儿子们来拜访我,向我行礼,问我说:'尊敬的羅睺羅!你是佛陀的儿子,放弃了转轮王的地位,出家修行。出家修行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按照佛法为他们解释了出家修行的功德和好处。这时維摩詰来了,对我说:'尊敬的羅睺羅!你不应该说出家修行的功德和好处。为什么呢?真正的出家修行是无所得、无功德的;只有那些有为法,才能说有所得、有功德。出家修行是为了达到无为法,而在无为法中,是无所得、无功德的。'
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羅睺羅!出家修行的人,没有彼也没有此,也没有中间;超越了六十二种邪见,安住在涅槃之中;这是智者所接受的,是圣人所行走的地方;能够降伏众多魔障,渡过五道轮回,净化五眼,获得五力,建立五根;不被外界所烦恼,远离众多杂恶;摧毁各种外道,超越虚假的名声;从泥潭中走出,没有束缚;没有我所,没有所受;没有扰乱,内心充满喜悦;保护那颗心,随着禅定,远离众多过错;如果能够这样,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修行。'于是維摩詰对那些长者的儿子们说:'你们在正法中,应该一起出家修行。为什么呢?佛陀在世是难得的!'那些长者的儿子们说:'居士!我们听说佛陀说过,如果父母不同意,就不能出家。'維摩詰说:'是的!你们就应该发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出家,这就是具足。'当时三十二个长者的儿子都发起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健康状况。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阿难:'你去拜访维摩诘,问候他的病情。'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有一次,世尊身体稍微不适,需要用到牛奶。我拿着碗,站在大婆罗门家的门前。那时维摩诘过来对我说:'喂,阿难!你为何一大早拿着碗站在这里?'我回答说:'居士!世尊身体稍微不适,需要用到牛奶,所以我来到这里。'维摩诘说:'住口,住口!阿难!不要这样说!如来的身体,是金刚之体,所有恶行已经断除,所有善行普遍聚集,怎么会有疾病?怎么会有烦恼?安静地回去吧,阿难!不要诽谤如来,不要让其他人听到这样粗俗的话;不要让具有大威德的天神,以及来自其他净土的菩萨们听到这样的话。阿难!即使是转轮圣王,因为拥有少量的福报,尚且能够无病,更何况是如来,拥有无量的福报,普遍超越所有胜者呢?走吧,阿难!不要让我们因此受到羞辱。'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当外道和梵志听到这些话时,他们可能会这样想:‘这位老师是谁?他自己有病不能自救,却能救其他有病的人吗?’他们可能会迅速离开,以免别人听到。阿难,你应该知道——如来的身体就是法身,不是由欲望所构成的身体。佛陀是世间的尊者,超越了三界;佛陀的身体是无漏的,所有的烦恼都已经消除;佛陀的身体是无为的,不受任何有为法的差别所限制。这样的身体,怎么会有疾病呢?怎么会有烦恼呢?那时我——世尊——感到非常惭愧,怀疑自己是否接近佛陀却听到了错误的话。就在这时,我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阿难,正如那位居士所说。但因为佛陀出现在五浊恶世,展示这样的法门,来度化众生。走吧,阿难,去取乳品,不要感到羞愧。’世尊,维摩诘的智慧和辩才就是这样的!因此,我不敢去那里询问他的病情。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这五百位大弟子各自向佛陀陈述了他们的本緣,并且赞扬維摩詰所说的话,都说自己不胜任去拜访他询问病情。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于是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你去拜访维摩诘,问候他的病情。'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弥勒菩萨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以前我曾为兜率天王及其随从讲述不退转的修行。那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弥勒!世尊预言你一生将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预言的呢?是依据过去、未来还是现在的生命?如果依据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已经消失;如果依据未来的生命,未来的生命尚未到来;如果依据现在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没有固定的状态。正如佛陀所说:'比丘!你现在既在生也在老也在灭。'如果以无生的状态接受预言,无生就是正确的位置;在正确的位置中,也没有预言,也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弥勒菩萨如何接受一生的预言呢?是从如生的状态接受预言,还是从如灭的状态接受预言?如果从如生的状态接受预言,如生本身没有生;如果从如灭的状态接受预言,如灭本身没有灭。'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所有众生都是如此,一切法理也是如此,所有圣贤也是如此,甚至弥勒也是如此。如果弥勒能够得到受记,那么所有众生也应该得到受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如’,既不是二也不是异,如果弥勒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所有众生也应该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众生本身就是菩提的相。如果弥勒得到了涅槃,那么所有众生也应该得到涅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佛陀都知道所有众生最终都将达到寂静的涅槃状态,不再需要进一步的涅槃。因此,弥勒啊!不要以这个法来诱导天界的众生,实际上没有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众生,也没有退转的众生。弥勒啊!应当让这些天界的众生放下对菩提的分别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这是为什么呢?菩提不是通过身体得到的,也不是通过心得到的;寂灭就是菩提,因为它消除了所有的相;不观察就是菩提,因为它脱离了所有的因缘;不行动就是菩提,因为它没有记忆和念头;断绝就是菩提,因为它舍弃了所有的见解;离开就是菩提,因为它摆脱了所有的妄想;障碍就是菩提,因为它阻碍了所有的愿望;不进入就是菩提,因为它没有贪恋;顺应就是菩提,因为它顺应了真如;安住就是菩提,因为它安住在法性之中;到达就是菩提,因为它达到了至高的真实;不二是菩提,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和法;平等是菩提,因为它与虚空相等;无为是菩提,因为它没有生住灭;了解是菩提,因为它洞悉了众生的心行;不相遇是菩提,因为所有的感官进入都不相遇;不合是菩提,因为它脱离了烦恼的习惯;无处是菩提,因为它没有形状和颜色;假名是菩提,因为名字是空的;如化是菩提,因为它没有取舍;不乱是菩提,因为它始终保持静止;善寂是菩提,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无取是菩提,因为它脱离了攀缘;无异是菩提,因为所有法都是平等的;无比是菩提,因为它无法比喻;微妙是菩提,因为所有法难以知晓。”世尊!当维摩诘讲述这些法时,有二百位天子获得了无生法忍。因此,我不适合去那里询问疾病。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光严童子:'你去拜访维摩诘,问候他的健康状况。'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光严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健康状况。为什么呢?我记得有一次我离开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刚好进城,我向他行礼并问道:“居士从哪里来?”他回答说:“我从道场来。”我问他:“道场是什么?”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他回答说:“直心是道场,因为它没有虚假;行动是道场,因为它能完成事情;深心是道场,因为它能增长功德;菩提心是道场,因为它没有错误;布施是道场,因为它不期待回报;持戒是道场,因为它能满足愿望;忍辱是道场,因为对所有众生心中没有障碍;精进是道场,因为它不会懈怠;禅定是道场,因为它能使心柔和;智慧是道场,因为它能直接看到所有法;慈是道场,因为它平等对待所有众生;悲是道场,因为它能忍受疲劳和苦难;喜是道场,因为它喜欢法乐;舍是道场,因为它断绝了爱憎;神通是道场,因为它成就了六种神通;解脱是道场,因为它能放弃;方便是道场,因为它能教化众生;四摄是道场,因为它能吸引众生;多闻是道场,因为它按照所听到的去行动;降伏心是道场,因为它正确地观察所有法;三十七品是道场,因为它放弃了有为法;谛是道场,因为它不欺骗世间;缘起是道场,因为从无明到老死都是无尽的;所有烦恼是道场,因为它们知道真相;众生是道场,因为它们知道无我;所有法是道场,因为它们知道所有法的空性;降魔是道场,因为它不动摇;三界是道场,因为它没有去向;狮子吼是道场,因为它无所畏惧;力量、无畏、不共法是道场,因为它没有过错;三明是道场,因为它没有障碍;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因为它成就了一切智慧。这样,善男子!菩萨如果应该用所有的波罗蜜教化众生,所有的行为,无论是抬起脚还是放下脚,都应该知道都是从道场来,安住在佛法中!”当这个法被讲述时,五百天人和人类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健康状况。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持世菩萨:'你去拜访維摩詰,问候他的病情。'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持世菩萨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我住在静室时,魔波旬带着一万二千天女,装扮成帝释的样子,奏乐唱歌,来到我这里。他们向我行礼,双手合十表示尊敬,站在一旁。我误以为是帝释,对他说:'欢迎你,憍尸迦!虽然你有福分,但不应放纵。应当观察五欲的无常,寻求善本,对身体、生命和财富修习坚固的法则。'他立刻对我说:'正士,请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让她们为你打扫。'我说:'憍尸迦!不要用这些不正当的东西来诱惑我,作为沙门释子,这不适合我。'话还没说完,維摩詰就来了,对我说:'那不是帝释,是魔来扰乱你的心!'然后对魔说:'这些女子可以给我,我会接受她们。'魔立刻感到惊恐,心想:'維摩詰会不会让我烦恼?'他想隐身逃走,但做不到;用尽了他的神力,还是无法离开。这时,他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波旬!把女子给他,你才能离开。'因为害怕,波旬犹豫了一下,然后给了出去。'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那时,维摩诘对那些女子说:'魔王把你们交给我,现在你们都应当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随即根据她们的根性,为她们说法,使她们发起道心。维摩诘又说道:'你们已经发起了道心,应当享受法乐,而不应再沉迷于五欲之乐。'天女们就问:'什么是法乐呢?'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维摩诘回答说:'乐于常常信仰佛陀,乐于倾听佛法,乐于供养僧众,乐于远离五欲;乐于观察五阴如同怨贼,乐于观察四大如同毒蛇,乐于观察内在如空聚;乐于随护道心,乐于利益众生,乐于尊敬供养师长;乐于广泛行施,乐于坚定持戒,乐于忍辱柔和,乐于勤奋积累善根,乐于禅定不乱,乐于离垢明慧;乐于发起广大菩提心,乐于降伏众魔,乐于断除一切烦恼,乐于净化佛国国土,乐于成就相好,修习各种功德;乐于庄严道场;乐于听闻深奥法门而不畏惧;乐于三解脱门,不乐于不合时宜;乐于亲近同学,乐于在非同学中心中无怨恨障碍;乐于领导和保护恶知识,乐于亲近善知识;乐于心喜清净,乐于修行无量道品之法。这就是菩萨的法乐。'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于是波旬对那些女子说:“我想和你们一起回到天宫。”女人们回答说:“我们已经和这位居士一起享受了法乐,我们非常享受这种乐趣,不再喜欢五欲之乐了。”魔王说:“居士,你能放弃这些女子吗?所有愿意给予他人的人,这是菩萨的行为。”维摩詰说:“我已经放弃了!你带她们走吧,让所有众生都能实现他们的法愿。”于是这些女子问维摩詰:“我们如何能停留在魔宫中呢?”维摩詰说:“姐妹们!有一个法门叫做无尽灯,你们应当学习。所谓无尽灯,就像一盏灯点燃了百千盏灯,使所有黑暗的地方都变得明亮,而且这种光明永远不会消失。同样,姐妹们!一个菩萨启迪了百千众生,使他们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对道的意愿也不会消失,随着所说的法,他们自己也能增长一切善法,这叫做无尽灯。即使你们住在魔宫,用这无尽灯,使无数天子天女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报答佛的恩情,也是对所有众生的巨大利益。”那时,天女们向维摩詰的脚鞠躬,随着魔王回到了宫殿,突然就消失了。世尊!维摩詰拥有这样的自在神力、智慧和辩才,所以我不敢去那里问候他的疾病。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陀告诉长者子善德:'你去拜访维摩诘,问候他的病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
善德对佛陀说:'世尊!我不适合去问候他的病情。为什么呢?我记得过去我在自己的家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布施会,供养了所有的沙门、婆罗门,以及各种外道、贫穷、低贱、孤独、乞丐。为期七天,维摩诘在第七天来到会中,对我说:'长者子!大布施会不应该像你这样举办,应该举办法布施的会,为什么要举办这种财物布施的会呢?'我说:'居士!什么是法布施的会?'他回答说:'法布施会,没有先后之分,同时供养所有众生,这叫做法布施的会。'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他说:'就是以菩提心,发起慈心;以救度众生,发起大悲心;以维护正法,发起喜心;以积累智慧,实践舍心;以克服悭贪,发起檀波罗蜜;以教化犯戒之人,发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发起羼提波罗蜜;以超越身心的执着,发起毘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的境界,发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慧,发起般若波罗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教化众生,而立足于空性;不放弃有为法,而发起无相;示现受生,而发起无作;维护正法,发起方便力;为了度化众生,发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发起去除傲慢之法;对于身体、生命和财物,发起三坚法;在六念中,发起思念之法;在六和敬中,发起质直心;正行善法,发起清净之命;心净欢喜,发起接近贤圣;不憎恨恶人,发起调伏心;以出家法,发起深心;以如说行,发起多闻;以无争法,发起空閑处;趣向佛慧,发起宴坐;解开众生的束缚,发起修行之地;以具备相好和清净佛土,发起福德之业;了解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发起智慧之业;了解一切法不取不舍,进入一相之门,发起慧业;断除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发起一切善业;以获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发起一切助佛道之法。如此,善男子!这是法施的集会。如果菩萨安住在这个法施集会中,就是大施主,也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尊敬的佛陀!当維摩詰讲述这些教法时,在场的婆罗门中有两百人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那时,我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对这前所未有的奇迹感到赞叹!我以最崇高的敬意向維摩詰行了稽首礼,并解下价值连城的瓔珞,但他拒绝接受。我对他说:'尊敬的居士,请您一定要接受,随意分配。'維摩詰接受了瓔珞,将其分成两份,一份施给了在场的最贫穷的乞丐,另一份供养给了难胜如来。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了光明国土中的难胜如来,还看到那些瓔珞在佛的上方变成了四根宝柱的华丽平台,四面装饰得非常精致,互不遮挡。維摩詰展示完神通后,说道:'如果施主以平等的心态施舍给最贫穷的乞丐,就像在如来的福田中播种,没有分别心,心怀大悲,不追求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法施。'城中最贫穷的乞丐见到了这种神力,听到了他的话,也都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因此,我不敢去那里探病。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这些菩萨们各自向佛讲述了自己的本緣,并且赞扬維摩詰所说的话语,都说自己不配去拜访他询问病情。
維摩詰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