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玄奘譯1卷CBETA T0251少于一万字 13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製般若心經序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綱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輔弼之。有等凶頑不循教者,往往有趨火赴淵之為,終不自省。是凶頑者,非特中國有之,盡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號曰釋迦,其為佛也,行深願重,始終不二。於是出世間脫苦趣為其效也,仁慈忍辱務明心以立命,執此道而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濟群生。今時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虛而不實,何以導君子、訓小人。以朕言之則不然。佛之教實而不虛,正欲去愚迷之虛,立本性之實,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異其名,脫苦有情。
阴阳两仪长久以来就已经分开,万物都已经齐全。治理人民的是君主,教育人民的是法律。三纲五常是为了告诉全世界,同时也用五种刑罚来辅助执行。有些人性格凶恶顽固,不接受教育,他们常常做出像是冲向火海或者跳入深渊的事情,始终不知反省。这种凶恶顽固的人,不仅仅是中国有,全世界都有。突然西方出现了佛教,称为释迦,他成为佛的行为,行为深沉,愿望重大,始终如一。因此,他脱离了世间的痛苦,以此来影响他人,他仁慈,忍辱,努力明心以立命,坚持这条道路,意在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以此来帮助众生。现在的人们并不知道佛的真正意义,他们总是说佛法空洞,没有实际意义,怎么能引导君子,教育小人呢?但是我认为并非如此。佛的教诲是实在的,不是空洞的,他正是想要去除愚昧迷惑的虚幻,建立本性的真实,特别是他身体力行,虽然他的教诲与众不同,名字也不同,但他是为了脱离痛苦,帮助众生。
昔佛在時,侍從聽從者皆聰明之士,演說者乃三綱五常之性理也。既聞之後,人各獲福白。佛入滅之後,其法流入中國,間有聰明者動演人天小果猶能化凶頑為善,何況聰明者知大乘而識宗旨者乎。如心經每言空不言實,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謂口空說相,眼空色相,耳空聽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樂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為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禍及今古,往往愈墮彌深不知其幾。
在佛祖在世的时候,他的侍从和听众都是聪明的人,他们所讲述的都是三纲五常的道理。听过之后,每个人都得到了福报。佛祖入灭后,他的教法传入了中国,有聪明的人能够演绎出人间和天堂的小果,甚至能够化凶恶为善,更何况是那些了解大乘佛法和宗旨的聪明人呢。比如《心经》中,虽然经常提到“空”,但并不提到“实”,这里所说的“空”其实是指相对的空。除了空之外,存在的就是本性。所以,相对的空有六种,分别是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这六种空的相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妄想的相,这就是空相。这种空相愚弄了世人,给现在和过去的人带来了灾难,人们越是陷入其中,就越是深陷其中,不知道其尽头在哪里。
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幾喪天下者,周之穆王,漢之武帝,唐之玄宗,蕭梁武帝,元魏主燾,李後主,宋徽宗。此數帝廢國怠政,惟蕭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殺身,皆由妄想飛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嘗渺茫,此等快樂世嘗有之,為人性貪而不覺,而又取其樂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為國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偽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虛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纏則婬欲並生喪富矣,貧者被纏則諸詐並作殞身矣,其將賢未賢之人被纏則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纏則不能立本性而見宗旨者也。所以本經題云心經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歸正道,豈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聰明者觀二儀之覆載,日月之循環,虛實之孰取,保命者何如。
这种空相,曾经迷惑了前代的帝王,使他们几乎丧失了天下,比如周的穆王,汉的武帝,唐的玄宗,萧梁的武帝,元魏的主燾,李后主,宋的徽宗。这些帝王都因为放弃了国家,懈怠了政务,只有萧梁的武帝和宋的徽宗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都是因为他们妄想能够飞升到佛的天堂。其实佛的天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种快乐的世界人们都曾经有过,只是人性的贪婪使人们没有意识到,而且还追求那些人世间已经有的快乐,何况是佛的天堂呢。对于国君和王侯来说,如果他们不做非法的事情,能够善于保护这个境界,那么他们就不是佛的天堂。如果他们不能保护,而假装做,用妄想的心就会进入空虚的境界,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这种空相,如果富人被缠住,就会产生淫欲,丧失财富;如果贫人被缠住,就会产生各种欺诈,丧失生命;如果将要成为贤人的人被缠住,就不是仁人君子了;如果僧人和道士被缠住,就不能坚守本性,看到宗旨。所以,《心经》的题目是“心经”,就是要去除心中的邪念,回归正道,这难道是佛教的妄想吗?我特别说这些,是为了让聪明的人看到阴阳的变化,日月的循环,虚实的取舍,保命的方法是什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序
唐釋慧忠撰
夫法性無邊,豈藉心之所度;真如非相,詎假言之所詮。是故眾生浩浩無窮,法海茫茫何極。若也廣尋文義,猶如鏡裏求形,更乃息念觀空,又似日中逃影。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唯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號總持,悟法無生,名為妙覺。一念超越,豈在繁論者爾。
法的本质是无边无际的,怎么可能被心所测度;真如是无相的,又怎么可能被言语所解释。因此,众生无穷无尽,法海茫茫无边。如果你广泛地寻找文义,就像在镜子里寻找形状,如果你停止思考,观察空无,就像在阳光下逃避影子。这部经文就像大地,没有什么不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所有的佛只指向一个心,没有什么法不是由心所建立的。只要了解心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总持,悟到法无生,被称为妙觉。一念超越,又怎能在繁多的论述中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在修行深入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看到五蕴都是空的,从而超越了所有的痛苦和困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啊!形体并不是与空无有别,空无也并不是与形体有别,形体就是空无,空无也就是形体;感受、思考、行动、认知,也是这样。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舍利子!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性的,它们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既不是污秽的也不是清净的,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因此,在空性中,没有色相,没有感受、思考、行为、认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识;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界,甚至没有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尽头,甚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尽头;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为没有任何所得,所以菩提萨埵依赖般若波罗蜜多,心中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就没有恐惧,远离颠倒的梦想,最终达到涅槃。三世所有的佛,都是依赖般若波罗蜜多,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所以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最伟大的神咒,是最明亮的咒语,是无上的咒语,是无与伦比的咒语,它能消除所有的痛苦,真实而不虚假,因此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說咒曰:
然后念咒语,说:
「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