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經

宋 釋寶雲譯7卷CBETA T0193大于一万字 1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佛本行經卷第四(一名佛本行讚傳)
宋涼洲沙門釋寶雲譯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
「敬順於佛, 意無差別; 吾愍汝等,
令離罪咎。 佛於世間, 普施以善;
以平等慈, 猶如赤子。 其有慢意,
侍是師者; 其人受, 如違慈父。」
於是五人, 同聲對曰: 「修甚苦勤,
無所剋致。 意退從安, 放恣其情;
何由致道? 願示其意。」 「猶如有人,
撽壓沙水; 唐勞其力, 終不得蘇。
譬人[穀-禾+牛]牛, 捨乳[穀-禾+牛]角; 以其行
終不得乳。 緣燈光明, 以除晦冥;
亦不以水, 惡罵利刀。 如是厚重,
愚癡闇冥; 以智慧燈, 終不以餘。
猶如盛火, 得風吹動; 燒然乾薪,
終不休滅。
「人縱情意, 迷惑六欲; 塵勞穢行,
終不損滅。 盛炎雖滅, 餘有少火;
終不捨本, 燒燋之性。 意雖精微,
故有餘識; 覺有識苦, 爾乃了諦。
當求無生, 無老無病; 又無有死,
地水火風。 無前無後, 無中無動;
思求是處, 覺滅度苦。 八賢聖路,
可以逮致; 是以覺道, 及其方便。
不以覺了, 八賢聖路; 故迷世間,
顛倒輪轉。 當覺是苦, 次相承侍;
先除苦原, 恩愛欲縛。 勤加剋修,
八賢聖路; 當以泥洹, 寂滅為證。
應覺覺苦, 除愛欲著, 以滅為證。
修聖路者, 因是立行, 其事具成;
吾當爾時, 逮覩黠眼, 明達四諦。」
以是四諦, 為是五人, 三明解脫;
以堅金剛, 正法慧杵; 壞碎五人,
塵勞之山。 億寶始初, 覺正諦法;
八萬諸天, 時俱解脫。 地上天龍,
鬼神俱嘆: 「轉上法輪, 何甚快哉。
善修禁戒, 輻甚牢緻; 調良寂滅,
輞博周匝。 精勤志介, 轂處中央;
為天人轉, 未轉之輪。」 鬼神歎聲,
上衝于天; 周遍天上, 乃至梵宮。
諸天始得, 聞是音聲; 因是發意,
來詣佛所。 當其始轉, 正法輪時;
天龍人鬼, 海神皆喜。 即雨天花,
不可稱計; 眾生蒙賴, 從苦得安。
梵天請佛, 乞轉法輪; 眾生得度,
于今不息。 是之福報, 皆歸梵天;
是故稱號, 梵福第一。 其初始轉,
法輪之時; 佛以甘露, 先飲五人。
願使眾生, 速轉法輪; 如佛世尊,
說法度人。
佛本行經度寶稱品第十八
久無央數劫, 所積得善本;
逮得昔所願, 先以授五人。
猶如事火祠, 得酥益增熾;
佛炎超踰彼, 光明靡不照。
已出五道淵, 尋便度五人;
始與五沙門, 德力勝五根。
佛如滿月現, 與諸弟子俱;
猶如五明星, 與月俱遊處。
時波羅奈城, 有大長者子;
性慈仁愍達, 厥名曰寶稱。
居宅如天宮, 侍使猶天女;
伎樂小罷息, 稱及女皆眠。
古世福所追, 應服甘露藥;
前世見死屍, 慈悲斯須間。
宿善所追及, 悵然從寐寤;
見諸女如屍, 居宅猶丘墓。
其心懷慘忤, 舉手悲歎曰:
「吾今遭厄難, 大苦患之中。
自然生善心, 唯樂無為安;
欲樂難久保, 善樂斯須耳。
當從何路逃? 於何自藏匿?
不遭無常火, 無恐怖之處。
誰於世可恃? 吾當何所怙?
誰當從愛欲, 深泥中見拔?」
於是捨愛欲, 徐下金寶床;
因便履寶屣, 其價直百千。
居宅城門戶, 皆自然夜開;
即明曉如晝, 其心懷狐疑。
天於上空中, 懷慈告令悅:
「仁遠建志性, 莫顧懈遲久。
佛世間聖師, 今去是不遠;
停立相望待, 如牛求母犢。
仁當於今日, 建無極大利;
婬欲如群魚, 迷惑之迴波。
以乘上精進, 第一牢桴材;
度諸苦淵海, 期必在今日。」
時童子寶稱, 行正流泣測;
遙舉手向佛, 悲聲而歎曰:
「惟尊我今困, 於老病死苦;
願尊常為歸, 濟我斯苦患。」
佛時遙告以, 梵柔軟淨音:
「是間有安靜, 無苦患之處;
有八賢聖路, 寂滅甚清涼。
速來詣吾所, 當為汝作歸。」
寶稱聞是教, 喜踊意充益;
猶如遭旱熱, 自洗清淨池。
尋聲至佛所, 稽首世尊足;
唯如妙華樹, 為風所吹顛。
體瓔珞服飾, 心怛然不著;
宿福今運會, 畢竟獲羅漢。
佛見寶稱心, 內慚體瓔珞;
沙門事俱辨, 因告語之曰:
「飾容內純善, 第一勝諸根;
是謂成吾法, 不以託外服。
其有內心端, 表裏相應順;
道門為之開, 不可恃虛服。」
緣寶稱功德, 四友因得度;
滿成與無怙, 牛呞及善與。
將五十童子, 得度脫諸苦;
彼諸世尊邊, 始六十羅漢。
時佛以梵音, 告諸弟子曰:
「汝等已度苦, 曠然清涼安。
眾生沈愛欲, 受苦可憐傷;
卿等宜慈愍, 諸方宣化度。」
分布遣弟子, 於是獨遊行;
乃至野象澤, 因求止宿處。
現神光晃昱, 以降毒害龍;
顯神足變化, 種種奇妙好。
佛憍慢已盡, 又化諸憍慢;
度第一迦葉, 居野象澤者。
然後以次度, 迦葉之二弟;
三兄弟門徒, 千人成無著。
佛與是三人, 功德甚巍巍;
法則及惠施, 禁戒威儀善。
將從千弟子, 名眾師之師;
慈愍度竭王, 行詣王舍城。
有宿德之人, 典領摩竭境;
以善居王位, 德善踰眾生。
聞佛大聖尊, 來入國境內;
聞即心喜踊, 整嚴往迎佛。
王駕躬自出, 與大極自軍;
王瓶沙妙容, 眾王中最殊。
如釋從諸天, 俱出其天宮;
嚴威儀導從, 往見梵天時。
與諸重臣屬, 始從城中出;
執轉輪聖王, 出遊之威儀。
與諸神寶臣, 前後俱導從;
極世之嚴飾, 殊妙無有比。
象馬車人從, 聲震於雲中;
婦女臨路觀, 服飾如電曜。
諸城門各出, 填塞四衢路;
猶如山諸谷, 秋雨暴水出。
諸王中雄猛, 行近至佛前;
佛奮金色光, 照曜諸樹間。
以佛之威神, 曜澤令金色;
王愕然歡喜, 顧謂傍臣曰:
「聽聲視其色, 禮儀甚相應;
如吾諦熟觀, 誠實妙寶器。」
智慧之大海, 眾善之寶藏;
遙視其容貌, 佛以慈相示。
王不勝歡喜, 便下其寶車;
如日出於雲, 下沒西山崗。
罷王五威儀, 步進詣佛所;
五體禮佛足, 盡心謙恭敬。
叉手仰視佛, 甚妙意無厭;
喜敬心無量, 身衣毛皆竪。
禮竟就位坐, 形容益殊好;
一心熟觀佛, 猶寶須彌山。
三自稱名號, 因白世尊曰:
「今視世尊顏, 心終無厭足。
佛興世奇快, 為三界作歸;
今日喜踊躍, 情懷心逸豫。
豫覩計明諦, 快捨聖王位,
天世人所敬, 其宜實應當。
度身至安處, 充滿眾生願;
今禮世尊足, 身命歸於佛。」
王於佛前坐, 僉然自撿整;
繫眼睛於佛, 熟視心不動。
專精在守意, 如蜂向花樹;
兼加謙恪心, 渴仰欲聞經。
佛以八種聲, 為王廣說法:
「諸根及心意, 六情緣起色。
起滅不停息, 猶如水中泡;
諸根之起滅, 王當諦覺知。
如下種於地, 必有萌芽生;
芽非種種非, 芽王當審覺。
非本不離本, 諸情意如是;
生死之顛倒, 相因緣生滅。」
王聞是深法, 心為之悚然;
即度生死淵, 逮得慧眼淨。
侍從萬二千, 皆蒙得解脫;
上諸天八萬, 逮得甘露藥。
爾時佛聖師, 遊止竹林園;
慈愍眾生故, 晝夜奮光明。
比丘名馬師, 順威儀早起;
啟辭白世尊, 欲入城分衛。
佛告今出行, 若卒逢異學;
當以四諦頌, 次第為解說。
時聞聖師教, 頂受而奉承,
為其四大故, 行詣王舍城,
寂然息心行, 目視不離前。
外學甚明達, 厥名曰受訓,
見妙異威儀, 敬心而往問:
「新威儀寂滅, 唯告示其意。
是何奇寶山, 為仁最上師?
仁是何寶顆? 從何山迸出?
是何智慧樹, 所戴鮮好花?
為從何師日, 仁光所從出?
是何慧清池, 乃生是芙蓉?
仁師有何教? 是誰見告示?」
「有王甘蔗族, 釋種王之子;
捨家學成佛, 為普世聖師。
仁當覺吾師, 天人聖賢師;
我適始初學, 生年既幼稚。
佛法廣且深, 所說甚精微;
今當精現說, 聖師之言教。
覺苦苦起無, 又知苦所滅;
所以苦滅道, 聖師所頒宣。」
彼聞是四句, 心即霍停止;
憂婆替即時, 逮得慧眼淨。
因為目犍連, 再遍說四句;
應時見道跡, 俱行詣佛所。
與五百門徒, 稽首敬禮佛;
發聲稱沙門, 威儀即備悉。
二賢先見道, 俱逮羅漢果;
一者智慧最, 二者神足備。
二賢侍世尊, 猶如左右臂;
共輔翼於佛, 如王者賢臣。
時有大姓子, 名曰藥樹生;
捨金色妙英, 剃頭被袈裟。
於多子野澤, 見佛陳本行:
「今始得覩佛, 一切智聖師。」
叉手戴頂上, 向佛遙稽首:
「佛是我聖師, 我是佛弟子。」
佛以妙梵音, 慈心告之曰:
「善來賢明士, 適遇會良時。」
佛應順本行, 為說深妙法;
散其塵勞聚, 即時逮果證。
與三聖弟子, 光顯一切智;
猶月十五日, 與三明星俱。
適從舍衛國, 奉使至王舍;
財富好施與, 厥名曰須達。
到適聞佛名, 喜踊躍無量;
舉身衣毛竪, 夜不能眠寐。
夜半至佛所, 到即得見佛;
五體禮佛足, 情甚懷歡欣。
「汝以愛法故, 除損睡眠耶?
夜喜故詣吾, 必獲其善報。」
施戒及智慧, 歎譽生天安;
婬欲之瑕穢, 廣說若干法。
猶如淨好[疊*毛], 入染受色鮮;
時長者須達, 受入泥洹池。
久發願求佛, 欲於世興出;
度脫眾生苦, 所誓今已滿。
從生死苦厄, 度無數眾生;
導以正平路, 徑趣泥洹城。
如其本所願, 各各從意得;
往古得度者, 盡服甘露味。
皆尋得安隱, 不危墜之處;
聞已樂學者, 當入泥洹城。
佛本行經廣度品第十九
獨為一切護, 獨為世間師;
為天人為導, 號佛天中天。
長夜在塵勞, 久處昏眠者;
擊正法之鼓, 以寤所應度。
五岳所擁繞, 羅閱祇城中;
度王弟攦黑, 及群眾八萬。
長者號勇猛, 慳垢蔽其目;
先濟化炎光, 并度醫耆域。
王舍城國內, 迦羅衛首家;
世尊光踰日, 小火欲焚佛。
法雨洗其心, 三垢之盛火;
毒飯及塵冥, 一時普消殄。
隨提大國中, 達士如梵天;
度名聞梵志, 號曰梵摩踰。
香特大國王, 目如紺蓮葉;
為解六種法, 令覺正見諦。
有山名道術, 特顯如金山;
心淨有智慧, 沐浴俗解脫。
有十六梵志, 號曰度彼岸;
及餘六萬人, 同時皆得道。
時眾祐福田, 往詣處聚中;
於時彼聚中, 有大姓梵志。
有名聞重齒, 時欲大祠祀;
斷祠祀疑網, 立之於正路。
時在隨提山, 帝釋石室中;
時佛處其中, 不動如太山。
天樂般遮翼, 歌頌覺寤佛;
以清淨甘露, 飲天王帝釋。
懷害多瞋怒, 捷疾甚暴風;
小指為額鬘, 迷惑癡狂走。
害如閻羅王, 梵志鴦掘魔;
神足以調化, 凶暴難調者。
又於安屈界, 梵志名戒慎;
狐疑所纏結, 絕斷其狐疑。
與三百門徒, 從苦得解脫;
截其塵勞結, 令永無有餘。
頭上火炎然, 口中亦吐火;
瞋怒銜下脣, 撩擲火燒然。
身都放火炎, 猶如劫盡燒;
以言滅曠野, 阿臘鬼神火。
身大如青雲, 電光晃斑駁;
體大亦如是, 飾以金瓔珞。
懷害吐毒氣, 霹靂雹石緻;
視神力斯須, 滅無苗龍毒。
於大宅聚中, 化童子拜守;
先度善昏眠, 野城化手授。
拘睒尼所濟, 無畏及令者;
於羅閱城國, 化梵志無嫌。
維耶離所度, 食肉蔽羅剎;
葉耳惡鬼神, 俱化令度脫。
師子力已下, 化度四千人;
又化劫賓[少/兔], 及四千童子。
於野畜繁山, 化太子道德;
地時度白轉, 所生化濟使。
退守於雙林, 生聽於舍衛;
化梵志無畏, 及無數大眾。
又化優波先, 五百將從俱;
又度聽受等, 及五百梵志。
化不蘭弟子, 有五百賈人;
濟五百釋種, 皆令作沙門。
於清林村落, 化度二百人;
無特度二百, 會同度五百。
又於億傳村, 化度八十人;
此滿度六百, 隨提聚五十。
諸天四天王, 大力護世間;
勢力如谷水, 恚害如流波。
以其越呪教, 為說四聖諦;
極乃能解達, 立之八正路。
諸賢士等輩, 二十八鬼神;
將軍凶弊惡, 犯嬈人魂魄。
居雪山鬼神, 竪毛多瞋怒;
刺毛甚弊惡, 佛滅其恚害。
女神諸鬼母, 厥名曰取去;
食世間無數, 嬰孩抱上子。
最小子愛作, 佛取藏鉢覆;
母行方便求, 狂走來詣佛。
佛問:「愛子耶? 世人亦愛子;
若能慈不殺, 吾當示汝子。」
即從教受戒, 執慈不復殺;
與子歸詣佛, 如江河歸海。
將男女甚多, 鬼男女亦眾;
孫息諸男女, 無數塞野澤。
於祇樹之中, 化諸鬼子母;
將從無數眾, 佛授以正法。
隨提國沙門, 度脫四十人;
四方士沙門, 又度三百人。
度簇髮梵志, 徒黨四千人;
有勇進梵志, 又復度千人。
如化舍利弗, 精進者無數;
以化槃特法, 軟意教亦爾。
又如安庠法, 化無數善人;
化羅旬擩法, 度諸薄福者。
如化賢良法, 度無數貴人;
以化廁士方, 度無數賤人。
如化迦葉術, 度無數調良;
如化迦樓陀, 無數放逸人。
如化善除法, 所度無央數;
以化貴姓法, 聚度亦無數。
因度占波法, 度諸占相師;
如迦葉比類, 化曉迎意者。
舍衛城門中, 逢五百異學;
化以火圍繞, 方便度脫之。
現神足變化, 度欝鞞迦葉;
以威神降伏, 梵志名快諦。
審諦與阿踐, 及無苗龍王;
并言談長者, 皆急疾力化。
或如鴦掘魔, 捨走而以化;
如化香持王, 迎逆煩意度。
以若干方便, 接度其弟難;
度梵志因頭, 佛從因化出。
變現身為鹿, 濟度野獵師;
五百釋種獵, 化其箭為花。
化醉如郁伽, 度嚴飾如綵;
以度憍悵方, 濟諸奢憍者。
化難動迦葉, 逆不受其施;
以若干方便, 行調度眾生。
長齒與黑子, 吉瓶及造作;
諸國弊鬼神, 佛之所教化。
上昇及深奧, 江施與形像;
至牢山鬼神, 化於普廣山。
度明珠齒鬼, 花齒鬼第二;
千目及青眼, 法度與赤色。
嬰耳及花耳, 大力甚貢高;
大深山谷中, 化是諸鬼神。
佛至大吼國, 度諸優婆塞;
立之不還道, 凡有百五十。
建往還道者, 有二百五十;
須陀洹道者, 具滿五百人。
所向及喜嘆, 嘆者樂花開;
聽善性及霧, 吉善來充溢。
稱滿及善覺, 仲隱光含笑;
牛勝絜長頸, 未發并泉作。
如是等羅漢, 同一有五百;
略說其端首, 度者無央數。
或以柔軟教, 或以麤獷辭;
或以剛柔調, 佛盡教化之。
調達之所放, 狂醉於王舍;
佛所化迷惑, 醉象名財守。
時於城門外, 佛見猛師子;
好目視世尊, 佛記當得佛。
於帝釋石室, 降化猛特牛;
曠野中諸應, 為下生天種。
時不具城中, 兩初生虎子;
得慈心於佛, 及與千飛鳥。
鸚鵡及孔雀, 犲犳并維羅;
龜鼈與毒蛇, 鸜鵒及奢立。
鴿雀及與烏, 乃及至蝦蟇;
是等蒙恃怙, 皆得生天上。
裸形入海水, 可浮得彼岸;
日有千光明, 可以手掌障。
佛諸經深義, 廣博微妙句;
一切諸聖師, 莫有能究盡。
無數諸天樂, 無量諸聖神;
無邊空中露, 無底山地祇。
無數水樹神, 無數地天人;
所度無央數, 先世所願具。
猶佛得願具, 眾聖天人師;
亦充天世人, 所求之善願。
亦願使一切, 有形眾生類;
其學是經者, 令入泥洹城。
諸天執樂神, 龍鬼阿須倫;
是等聞佛經, 逮服甘露藥。
見佛受化者, 世間今故有;
是等護國土, 災患永消亡。
佛本行經現大神變品第二十
諸天之帝, 與諸天俱; 已勝強怨,
諸阿須倫。 名稱力勢, 普增遠聞;
坐施安床, 心喜無量。 以微妙法,
甘露神藥; 天人之尊, 甚自充飽。
猶如天帝, 處施安床; 梵志見佛,
安坐如是。 心不歡喜, 不得休息;
因生嫉妬, 懷煩欝熱。 因相聚會,
於林樹間; 廣共博義, 論說於佛。
此人何因, 獨顯於世; 其名聽遠,
超吾等上。 及將世人, 入邪徑路;
令梵志法, 轉見輕慢。 若其名德,
轉久增益; 吾等名稱, 便當滅亡。
吾等名稱, 若滅亡者; 何從能致,
供養安樂。 故當勤加, 推理思求;
釋種之子, 獨得敬養。 若能推盡,
反其事者; 了必當失, 供養名稱。
各各思惟, 欲露佛短; 或有發聲,
反歎顏貌。 或復稱其, 言辭清淨;
又復嘆詠, 其相好者。 如是言語,
斑駁不同; 乃反稱揚, 佛之功德。
於時其中, 有大梵志; 謂眾人曰:
「聽吾言理。 母生之時, 從右脇出;
其母永無, 瘡痍疾苦。 難動大地,
六反肅震; 微妙天樂, 自然有聲。
空中自然, 雨諸天花; 金粟銀粟,
盤檀種種。 于時日光, 踰倍於常;
花下猶如, 雜綵帳幔。 諸天撞擊,
寶鐘金鼓; 慶雲含潤, 如垂降澤。
日月燈燭, 皆失精光; 普世忻喜,
如得恃怙。 生於微妙, 林樹之間;
從脇生時, 猶日出雲。 未及下至,
於地之頃; 天帝掌接, 傾側恭敬。
子出生時, 顯露如是; 奇瑞可怪,
不可思議。 天地為之, 感動證應;
自是普世, 將護名稱。 少小勤求,
解脫度世; 塵勞之穢, 蛇蚖毒害。
正應登臨, 轉輪王位; 捨棄不顧,
勤求滅度。 不迷惑於, 少壯之惑;
念老病死, 傷損其情。 捨家入林,
息心淨行; 名稱之美, 熟復踰此。
其弟子眾, 賢良調善; 以是之故,
得世敬養。 迦葉目連, 及舍利弗;
是等屈就, 余敢不從。 三王捨棄,
美號王位; 執持沙門, 微妙威儀。
其餘無數, 賢善貴人; 歸釋種子,
訓化言教。 佛於世間, 所得諧偶;
或因弟子, 或以己聽。 宜設方便,
早屈折之; 如惡病王, 思惟除滅。
曼今吾等, 瑕醜未現; 人未覺寤,
簇髮重戴。 亦[口*曼]未笑, 灰塗身體;
裸露五形, 如是禮節。 現子所為,
不可得勝; 以其辯口, 託諸言說。
巧便精勇, 及於無畏; 豐秋賢善,
并與迦葉。 厥性質直, 名曰審諦;
身體妙挺, 巍巍可畏。 所學聰疾,
明達踰師; 視世學人, 猶如草穢。
又自矜高, 意常求敵; 言辭臨眾,
譬如醉客。 得至釋子, 皆沈著地;
自居如象, 過猛師子。 吾唯一事,
可以勝之; 偏當以此, 得伏子耳。
若能爾時, 必得勝子; 名稱可畏,
又增利養。 唯可請佛, 令現神變;
子性少求, 又喜慚愧。 每勅弟子,
不現神足; 若不現變, 則負吾等。」
聞是皆喜, 還相歎譽; 已各罷散,
各寓廬窟。 魔天其夜, 詣諸異學;
欲以威神, 令意喜悅。 各各一一,
至其廬窟; 自變形容, 如其弟子。
自投其身, 不蘭足下; 我真實是,
聖師弟子。 又復往至, 餘五人所;
遍往行詣, 欺誑六人。 以其神足,
令各愕然; 梵志歡喜, 謂必果勝。
諸梵志等, 各各早起; 大相聚合,
到王宮門。 詣王耳目, 明司之官;
具各陳情, 使入啟王: 「是諸梵志,
大婆羅門; 或所長養, 智慧宿年。
今來詣門, 求見大王; 如天仙士,
詣帝釋門。」 王曰:「吾聞, 是諸梵志,
欲與佛競, 顯己功德。 嫉惡於佛,
善德相好; 如阿須倫, 嫉月之明。」
臣下白王: 「是等群聚, 長聲嚮嚮,
求敵欲鬪。 猶如熊羆, 特牛虎象;
如為師子, 見遮深谷。」 王即聽使,
諸梵志現; 坐席承望, 敬以容禮。
慈意瞻視, 遜辭與語: 「諸師何故?
勞體顧意。」 諸梵志等, 各舉右手;
同聲發聲, 啟白天王: 「智達慧人,
應馳省王; 如天仙士, 謁現梵天。
梵志立王, 唯以一法; 在於世間,
詣明人事。 唯以稱量, 是法非法;
立王者位, 如稱度量。 自昔以來,
未曾聞見, 上世之時, 猶不如是。」
視諸梵志, 眾善功德; 如於王國,
受供養福。 願聽其意, 來之意故;
今盡微願, 啟白天王: 「今欲與此,
瞿曇沙門; 俱於王前, 捔神足力。
願躬臨視, 大智慧者; 有大神力,
功德勝者。 然後乃可, 諦覺了知;
其得勝者, 王請為師。」 王良久乃,
謂諸梵志: 「賢明競爭, 理所不安;
金初不曾, 還與金爭。 是故賢明,
不當爭競。」 於是梵志, 重復白王:
「願王聽省, 某等所因; 不復開避,
某等徑路。 於己善法, 勞勤志思;
捨棄舊典, 所居廬窟。 又復叛棄,
梵志先師; 突走歸趣, 瞿曇法律。
猶如海水, 入摩竭口; 託是事理,
及餘無數。」 以諸言辭, 切逼迫王,
王因一視, 左右傍臣。 便以此事,
付梨師達。 時梨師達, 遜辭謂言:
「今說一事, 唯各善聽; 賢以善意,
捫摸瘡痍。 以軟滑篦, 耗盡病原;
師子虎狼, 毒害蝮虺。 值其睡眠,
智者不覺; 佛今坐定, 入禪寂滅。
仁等不宜, 無事覺悟; 猶如烏鵲,
與金鳥諍。 牛跡之水, 與海捔量;
螢火虫子, 與日光明。 田家灰堆,
欲比須彌; 求欲與日, 力競光明。
又欲與月, 比其盛滿; 欲與帝釋,
共相照曜。 又請梵天, 示現神足;
下賤之類, 若餓鬼來。 與諸上尊,
欲捔神力; 汝等請佛, 亦復如是。
何智達者, 當信是事? 仁等今餘,
所有弟子, 善自防護, 於釋種子;
如摩竭魚, 久睡眠時, 不可覺言,
起來吞我。」 時王聽受, 梵志所啟。
王前下期, 却後七日; 王便輕出,
往行見佛。 具向世尊, 陳說此事:
「我於尊法, 終無厭足; 聽受世尊,
微妙正典。 貪眾善意, 無有斷絕;
今諦思惟, 世尊德善。 尊無數劫,
積行如流; 今世功德, 充滿如海。
猶如晝夜, 興大雲雨; 新水入海,
充盈滿實。 佛世尊之, 無量巨海;
梵志等見, 洪滿盈溢。 便欲以手,
接取灑棄; 灑棄巨海, 欲令枯竭。
梵志等期, 會祇樹園; 却後七日,
捔神足力。 其已許可, 此等所啟;
是輩與我, 已結要誓。 退忘不失,
啟白世尊; 愚情有失, 愆重如何?」
王體素自, 麤丁姝大; 歎佛威德,
悚然細小。 世尊弟子, 名曰目連;
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佛天中天,
眾聖之師; 願默寂然, 是事見付。
薄能挫折, 此外異學; 猶金翅鳥,
臨海諸龍。」 佛以梵音, 而告之曰:
「斯等請吾, 吾宜往應。」 王聞佛許,
歡喜踊躍; 因顯發聲, 說是言曰:
「地上諸人, 及虛空中, 天龍鬼神,
聽吾言令。 種種展轉, 必相告語;
天上空中, 大山巨海, 相請來會,
觀名稱德; 必來莫疑, 普世眾會。」
於是斯會, 七日已至; 於祇樹間,
徵瑞應現。 以眾香汁, 沐浴灌灑;
若干色花, 遍布其地。 可見之類,
於空中現; 諸天營從, 與諸天女。
諸妙寶樹, 於空中現; 眾寶幡幢,
如舌舐空。 蓋拂垂珠, 而雜種香;
諸天瓔珞, 花鬘轉目。 眾寶積聚,
處處顯現; 諸天名寶, 側塞空中。
天上世間, 莫不踊躍; 故集會來,
觀神變現。 諸天人聚, 猶如大海;
譬如秋水, 趣於海淵。 爾時有天,
名曰稱令; 觀諸無間, 普懷歡喜。
從天下來, 稽首佛足; 執恭敬意,
白世尊曰: 「我今特當, 殊異於餘;
勤加奉事, 於佛世尊。 若有先時,
以善施人; 彼則加報, 迎之以善。
世尊普慈, 加於世間; 以次為之,
眾生恃怙。 如今觀察, 佛天中天;
出興於世, 獨為我故。 自惟我兄,
大國之王; 己身前世, 行善惡事。
緣是更歷, 大艱難中; 如從天上,
墮於地獄。 割我兩臂, 乃到曲肘;
兩脚見截, 乃至于膝。 猶如屠兒,
屠羊之法; 解我支節, 令各解散。
世尊爾時, 來受我師; 緣佛世尊,
更受生命。 時佛為我, 說微妙法;
尋還建立, 阿那含證。 我獨一己,
能勝異學; 以神足力, 壓伏外道。
世尊躬自, 難其弟子; 以一切智,
或能預知。 今當承事, 小加勞苦;
乃後來世, 以為念事。」 梵志後時,
聞是言論; 便不敢復, 求捔神力。
以己神足, 忽然昇虛; 斯須之間,
到雪山中。 於深谿谷, 見其好樹;
天香眾寶, 甚嚴微妙。 拔取大樹,
周匝由延; 以手擎持, 猶如寶蓋。
時一切智, 寶座之側; 時諸天人,
以雜天繒; 挍飾寶樹, 甚可愛樂。
於時便出, 無量光明; 譬如雲除,
日霍然現。 紫金色炎, 白銀色光;
其光昱昱, 普曜世間。 自然芙蓉,
從地中現; 千葉蓮花, 天雜寶成。
妙紺瑠璃, 以為花莖; 象牙高座,
在蓮花上。 天金花臺, 細明珠茸;
為佛施主, 極妙無比。 時佛徐行,
就天寶座; 處於花上, 如梵天王。
佛身光明, 踰倍於前; 日月明珠,
不可為比。 奮放臂光, 照曜世間;
一切智燈, 明輝於世。 猶如蓮花,
塵水不著; 眾生視佛, 周匝圍繞;
如蜂集花, 而食其精, 熟視佛面,
而無厭足。 遣使往請, 外道諸師,
意疑不欲, 來就眾會。 時佛告語,
諸天人曰: 「是等不來, 至此共會。」
於時神通, 一切聖智; 眾生緣畢,
應得度者。 即以佛眼, 覩察十方;
欲從生死, 廣度眾生。 地即劈裂,
獄苦盡現; 如大張口, 欲吞世間。
眾生恐怖, 心懷戰慄; 如船賈客,
遭摩竭口。 時佛呼告, 大目犍連:
「勅語眾生, 諸地獄名。 是痛如此,
此苦如是; 犯是瑕惡, 墮是地獄。」
目連昇虛, 奮洪聲令; 遍十八獄,
說其罪對。 時眾生各, 識本所作;
我應墮此, 我應生此。 一切眾生,
心盡向佛; 餘無可怙, 唯歸三尊。
眾生心專, 一向不動; 悚息縛束,
爾乃現變。 於佛寶座, 四角化現;
角有四佛, 坐寶蓮花。 因是轉變,
無數諸佛; 坐寶蓮花, 塞滿虛空。
諸佛光明, 照曜十方; 身或出水,
如雲中雨。 或復變現, 水火俱出;
滿虛空中, 化現如是。 時佛奮現,
如是神變; 至二十八, 無結愛天。
諸佛充滿, 三千世界; 眾生遠近,
見佛所在。 諸佛世尊, 坐蓮花上;
光明神德, 一切具足。 功德巍巍,
猶如寶山; 四嚴嚴飾, 光曜於世。
如梵天王, 花中出時; 坐蓮花上,
威儀備悉。 唯佛世尊, 降伏魔兵;
坐蓮花上, 德超梵天。 一切眾生,
展轉相謂: 「劫數若干, 百千萬億,
無央數劫, 所積聚德; 一切智藏,
今日乃發。 猶如往古, 劫初之時;
四生眾生, 從梵口出。 佛今所現,
如古梵天。」 世尊口出, 無央數佛。
自古已來, 眾生懷念; 謂此世界,
唯有一佛。 蒙佛光明, 長養眾善;
無央數佛, 世所恃怙。 佛之大燈,
然於世間; 光明徹照, 三界眾生。
世間無復, 愚癡之冥; 一切智明,
愚癡除無。
紺色光明, 晃深虛空; 坐於千葉,
寶蓮花上。 佛現福報, 滿是世界;
猶如大海, 七寶充盈。 佛現眾會,
皆懷善心; 即以深奧, 柔軟清淨,
梵哀鸞音, 以種種聲, 廣為眾生,
說微妙法: 「如是三界, 無常無堅;
無我苦空, 滅無為安。」 佛說如是,
深要法時; 聲遍流聞, 三千世界。
有億眾生, 發大道意; 又餘無數,
發緣覺乘。 復億眾生, 逮得道迹;
諸外異學, 捨外邪見。 時佛即便,
還捨威神; 於眾生前, 顯然昇天。
於忉利宮, 為母說法; 以甘露藥,
飲諸天人。 佛所以得, 勝諸梵志;
神足變化, 威德相好。 充滿一切,
眾生之願; 普同淨潔, 甘露法藥。
汝今在此, 現大神變; 化度無量,
無數眾生。 其諸天神, 逮見佛者;
念佛恩德, 擁護世間。 其聞是者,
增益功德; 緣是種善, 於佛福田。
得度生死, 苦惱之對; 因入泥洹,
安樂之城。
佛本行經卷第四
轉法輪品第十七
願成懷歡喜, 悅澤樹王下;
坐觀樹七日, 不食喜充盈。
猶王初臨國, 巡行妙寶藏;
佛妙藏亦爾, 先觀視諸法。
以佛眼普視, 世間悉了見;
覺世行入邪, 六師迷惑說。
法微妙難解, 愚了泥洹解;
覺第一最覺, 意欲默然寂。
最神妙梵天, 方便見無偏;
知佛先世誓, 發心欲來下。
欲以善益世, 妙辭請法雨;
[疊*毛]明如日, 顯然降世間。
尋來到佛前, 敬稽首佛足;
在佛側甚明, 如風吹金樹。
慈目視無厭, 盡敬白佛言:
「願憶果敢誓, 施甘露於世。
「世人如藕, 華微妙好; 或齊水敷,
或出水上。 眾生欽仰, 佛日當出;
蒙日心開, 猶池中華。 捨佛世尊,
無誰能有; 從生死獄, 拔出眾生。
猶如往古, 轉輪聖王; 濟眾生苦,
以十善行。 已能[打-丁+毛]攪, 智慧海淵;
得上神良, 甘露法藥。 欲以充滿,
眾生疾苦; 宜開惠施, 分甘露藥。
尊已得度, 眾苦海淵; 願以法船,
度一切生。 猶如賈客, 沈沒海中;
方便濟度, 如巧船師。 塵勞之疾,
甚重弊惡; 眾生久患, 不遇良醫。
最上醫王, 興出于世; 今宜授與,
法神良藥。 想煙如雲, 覆蓋甚厚;
婬火熾燒, 諸天世人。 尊已飽滿,
宜傷眾生; 願以法水, 充飽一切。
已能滅除, 一切愚冥; 心明智慧,
喻如大燈。 愚冥覆蔽, 世間之眼;
願施法燈, 照曜愚心。 尊已服飲,
先佛口教; 言辭之江, 猶先仙人。
願從妙口, 慈哀惠捨; 清淨言辭,
恒水江河。 貢高慢山, 巖甚峻高;
以慧剛杵, 碎令無餘。 願復以此,
智慧法杵; 施與眾生, 令碎慢山。
心性躁擾, 今已調良; 縛以審諦,
智慧之繩。 願施世間, 清淨調意;
智慧牢固, 索之繫縛。 慈仁之主,
施惠慈心; 眾生久遠, 墮邪徑路。
世間導師, 今已出興; 願導世間,
生死曠野。 迦葉佛來, 世皆昏寐;
沈沒迷惑, 塵勞長夜。 惟願世尊,
宜以正法, 之大鐘鼓, 覺寤久眠。」
世間梵尊, 受許梵天; 淨音微妙,
當班宣法。 梵天聞之, 甚大歡喜;
禮佛足已, 忽昇虛逝。 於是眾善,
第一法器; 號曰世間, 功德福田。
佛應普受, 眾生之施; 四王即來,
奉獻四鉢。 佛即時以, 神變之力;
左受右按, 合成一器。 於是便受,
二賈客施; 始受五戒, 為清信士。
因是發意, 當廣說法; 佛眼始視,
應得度者。 阿蘭命過, 已至七日;
見欝陀羅, 昨夜命終。 因復憶念,
侍者五人; 欲為是等, 除長夜冥。
行詣大城, 波羅奈界; 威儀安庠,
猶師子步。 所作已辦, 相好甚著;
厥雖獨行, 德如眾從。 有一達士,
名曰尼揵; 於路逢之, 意用愕然。
占相變夢, 逆知吉凶; 八種世典,
名稱獨舉。 見佛德相, 審諦觀視;
謙遜恭敬, 軟辭白佛: 「諸染著中,
而無所著; 諸根動中, 寂無所動。
瞻覩面相, 於情有疑; 將無智慧,
明達具足。 熟視面相, 清徹明好;
牽御諸根, 所為自在。 觀察儀容,
所作事辦; 師為是誰? 願為誠告。」
時佛告以, 清淨之聲: 「天上世間,
吾無有師; 吾不詣師, 自然覺之。
吾證佛滅, 卿當了之; 自稱為佛,
已普勝邪。 如是尼揵, 應覺已覺;
一切可勝, 都已得勝。 以是勝故,
成一切智; 今始行詣, 波羅奈城。
吾欲於彼, 擊大法鼓; 為世苦惱,
建置善法。 普請令會, 法之上賓;
獨安己身, 是不為奇。 濟拔勤勞,
一身苦者; 廣為眾生, 而求善者;
其人功德, 不可計量。 若以一身,
度流上岸; 若復見人, 為水所漂;
不發慈心, 濟水流人; 是輩不可,
稱為道士。 若復有得, 伏藏珍寶;
不惠濟貧, 是不可爾。 手持良藥,
行瞻病人; 不以濟病, 齎之何益?
若見迷人, 行失路者; 不示正路,
不名大道。 若復見人, 為蛇所螫;
不與其呪, 用此人為。 若自然燈,
有所照見; 是不可以, 置恩於此。
佛以慈善, 教化一切; 為人說法,
不以貢高。 木中可保, 必審有火;
空中有風, 地中有水。 如是諸佛,
必有聖道; 道樹下得, 波羅奈說。」
即時歎咤, 甚妙無比; 尼揵歎已,
順道而逝。 心懷喜行, 數數顧瞻;
慈目視佛, 而無厭足。 佛順道行,
至波羅奈; 翔鳥所樂, 鹿野之園。
光相晃昱, 明曜於世; 猶日天子,
入迷惑園。 億寶意好, 邊方第三,
第四馬氏, 第五賢居。 爾時五人,
遙見佛來; 還共論議, 而相謂言:
「樂義者來, 是瞿曇子; 退失本志,
術敗不成。 不足起迎, 亦莫禮待;
本誓已壞, 不宜恭敬。」 如是要已,
急坐不起。 語言之頃, 佛即來至;
忽不自覺, 違其本要。 猶如地神,
擎持令起。 或有迎接, 攝取衣者;
又有取鉢, 設座席者。 以如是像,
承敬奉佛; 猶不能捨, 世俗戲言。
佛因告曰: 「非道士宜, 佛前不宜,
慢無恭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