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唐 般若譯8卷CBETA T0159大于一万字 1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無垢性品第四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鬚髮而作比丘。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等類及諸眾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愍眾生如羅睺羅。出家菩薩應云何住?云何修習無垢之業?云何調伏有漏之心?」
那时候,智光和其他的长者们已经出家,整齐地穿着法衣,五体投地,恭敬地向如来(佛)合掌并行礼,对佛说:“世尊!我们从您那里听到了以前从未听过的教诲,对家庭生活中的种种过错产生了厌恶,发起了追求菩提(觉悟)的心,剃去了头发,成为了比丘(出家人)。我们恳求您,如来、应、正等觉,为我们这些人和所有的众生,讲述出家的优越功德,使听到的人产生清净的心,愿意远离世俗,不断地追求佛的教诲。世尊,您的大恩大慈,无缘无故地对众生怀有慈悲,就像对待罗睺罗一样。出家的菩萨应该如何生活?应该如何修行无垢的行为?应该如何调伏有烦恼的心?”
爾時,世尊讚歎智光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為未來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愍眾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應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
那时候,世尊赞扬智光等比丘们说:“很好,很好!你们真是佛的弟子,能够为未来的所有生命,向如来询问这样重大的事情。就像你们所说的,如来世尊怜悯所有的生命,平等对待,没有区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们现在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们详细解释,出家为菩萨应该如何生活,如何修行纯洁的行为,如何控制有烦恼的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是的,世尊!我愿意并乐意听闻。"
爾時,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薩住如是心,常作是觀: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生此間?我於三界中當生何界?於四大洲復生何處?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緣得離父母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免八難身?莊嚴劫中過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來千佛未出於世,賢劫之中現在千佛,幾佛如來出現於世,化緣將盡入般涅槃?幾佛世尊未出於世?是諸眾生根緣未熟未聞正法,復於何時當來彌勒,從兜率天下生人間現成佛道?於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慧學當有何德?過去諸佛皆已不遇,當來世尊得見不邪?我今現在諸凡夫地,三業煩惱何最為重?一生已來造何罪業?於何佛所曾種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那时候,佛祖对智光比丘说:“出家修行的菩萨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常常进行这样的观察:我得到了完整的人身,我是从哪里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在三界中将会出生在哪个界?在四大洲中我将会在哪里出生?在六道中我将会在哪个道中受生?是什么原因让我能够离开父母、妻子和亲人,出家修行,避免八种困难?在莊嚴劫中过去的一千位佛已经涅槃,星宿劫中未来的一千位佛还未出世,而在賢劫中现在的一千位佛,有多少佛已经出现在世界上,完成使命即将涅槃?有多少佛还未出世?这些众生由于因缘未熟,还未听闻正法,彌勒何时将会降临,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实现佛道?我身上有什么善行?持戒、定心、智慧的修行将会有什么功德?过去的诸佛我都未曾遇见,未来的世尊我能否见到?我现在处于凡夫的境地,三业烦恼中哪一种最为严重?我一生中造了什么罪业?在哪位佛的指导下曾经种下善因?我这一生能活多久?每过一天,生命就会减少,就像被牵到屠宰场的羊,逐渐接近死亡,无处可逃,身体破败,生命结束后我将会去哪里?三恶道的痛苦我该如何摆脱?然而我这个身体,我却爱护它,养育它,但它却一刻不停地衰老,有谁会喜欢这样的身体呢?智光,你要知道!出家的菩萨应该常常在白天黑夜进行这样的观察,不要贪恋世间的五欲之乐,要精进修行,不可有丝毫懈怠,就像要去掉头顶的石头,就像要救头上着火,心中常常忏悔过去的罪过,安住在四无垢性中,一心修行十二头陀,调伏自己的心,像旃陀羅一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佛的子弟,这就是出家。”
「智光比丘!以何義故,說名真實修沙門行如旃陀羅?其旃陀羅每遊行時,手執錫杖不敢當路,若人逼近振錫令聞。於大眾中心行謙下不敢輕慢,被呵責時,心無怨恨未嘗加報,罵辱鞭撻默然受之。何以故?自知下性不階眾流,以是因緣無瞋無報。智光當知,出家菩薩亦復如是,剃除鬚髮形同嬰兒,執持應器依佗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冑,杖錫而行如持鉾矟,執智慧劍破煩惱賊,修嬰兒行饒益一切。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實沙門之身。出家菩薩以三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智光比丘!为什么说修行沙门的行为应该像旃陀羅呢?因为旃陀羅在行走时,手持铁杖,不敢妨碍路人,如果有人靠近,就会摇动铁杖发出声响。在大众面前,它行走得谦逊低调,不敢轻慢大意。当被责骂时,它心中没有怨恨,也从不反击,即使被辱骂、鞭打,也默默承受。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地位低下,不与众人相比,因此无论遭遇什么,都不会生气或反击。智光,你应该知道,出家的菩萨也应该这样,剃去胡须和头发,像婴儿一样,持有必需的器具以求生存,身穿袈裟,如同穿着盔甲,手持铁杖行走,如同手持长矛,持有智慧之剑,破除烦恼之贼,修行婴儿之行,给所有人带来益处。因此,所有的三毒之箭,都无法伤害真正的沙门。出家的菩萨通过三种观照的方式修行忍辱,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他看待所有的众生,都如同佛的化身,看待自己,就像一个真正的愚人;他看待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抱着尊贵的想法,看待自己,就像一个仆人;他还看待所有的众生,都抱着父母的想法,看待自己,就像一个男女。出家的菩萨总是这样观照,即使被打骂,也绝不反击,他用聪明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
「智光比丘!汝等諦聽!云何名為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智光當知,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四無垢性。」
"智光比丘,你们要仔细听!什么叫做四无垢性呢?衣服、床铺、饮食、药汤,这四样东西,只要有所得,无论粗细,只要合心意,远离贪求,就是无垢性。各位比丘,为什么这四种行为被称为无垢性呢?智光,你要知道,所有佛陀如来的三十七项菩提分法,都是从这里产生的,佛、法、僧三宝永远不会断绝,因此,它们被称为四无垢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那时候,佛陀开始说诗句:
「智光比丘汝諦聽, 出家菩薩所應作,
智光比丘,请你仔细听,出家的菩萨应该做的事情,
無緣大慈攝眾生, 猶如一子皆平等。
对所有众生都要有无缘的大慈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
發菩提心求正覺, 應作三種成佛法:
发起菩提心,寻求正觉,应当实行三种成就佛法的方法:
心常住四無垢性, 當修十二頭陀行,
心要常保持四种无垢的性质,应当修行十二种头陀行,
下心猶如旃陀羅。 四威儀中作是念:
要使心境像旃陀羅那样低沉。在四种威仪中应当这样思考:
十方無量諸菩薩, 剎那剎那趣聖道,
彼既修證我亦爾, 如何流轉三界中?
恒居生死無量苦, 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輪迴處何道? 胎卵濕化受何生?
身口意業於何修? 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 如是微細觀察已,
大慈大悲恒相續, 大喜大捨為先心,
為有緣者說妙法, 晝夜修心不暫停。
如去頂石救頭燃, 念三觀門常不離:
觀諸有情是佛身, 唯我獨處於凡類;
一切眾生等尊貴, 我為僮僕居卑賤;
世間眾生同父母, 我如男女行孝養。
被佗打罵不瞋嫌, 勤修忍辱無怨嫉。
四事供養心不著, 是則名為無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 及以如來果報身,
如是殊勝無漏法, 四無垢性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習, 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種念念增, 無漏聖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無量劫, 端坐華王法界中,
福智二嚴皆圓滿, 無邊劫海利群生。
由無垢性皆成就, 證獲如來常住果。
「復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為生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為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世間凡夫為衣服故,非法貪求造不善業,墮於惡道經無量劫,不遇諸佛、不聞正法,受苦畢已復生人間,貧窮困苦,求不得苦晝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眾苦,皆由先世為衣服故,多殺生命造種種罪。出家菩薩即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麤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蟲,安隱修道。三者示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塔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故。智光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應善聽, 大福田衣十勝利。
世間衣服增欲染, 如來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恥, 慚愧圓滿生福田。
遠離寒暑及毒蟲, 道心堅固得究竟,
示現出家離貪欲, 斷除五見正修持。
瞻禮袈裟寶幢想, 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 生福滅罪感人天。
肅容致敬真沙門, 所為不染諸塵俗,
諸佛稱讚為良田, 利樂群生此為最。
袈裟神力不思議, 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長如春苗, 菩提妙果類秋實,
堅固金剛真甲冑, 煩惱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讚十勝利, 歷劫廣說無有邊。
若有龍身披一縷, 得脫金翅鳥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 不怖龍魚諸鬼難。
雷電霹靂天之怒, 披袈裟者無恐畏,
白衣若能親捧持, 一切惡鬼無能近。
若能發心求出家, 厭離世間修佛道,
十方魔宮皆振動, 是人速證法王身。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應捨身命不斷是心。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無窮。汝等當知,出家菩薩常行乞食有十勝利。云何為十?一者常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屬佗故。二者行乞食時,先說妙法令起善心,然後自食。三者為不施人發大悲心,為說正法令起捨心而生勝福。四者依佛教行增長戒品,福德圓滿智慧無窮。五者常行乞食,於七九慢自然消滅,眾所恭敬是良福田。六者於乞食時,當得如來無見頂相,應受世間廣大供養。七者汝等佛子隨學此法,住持三寶饒益有情。八者於乞食時,不得為求食故,起希望心讚歎一切男子女人。九者行乞食時須依次第,不應分別貧富之家。十者常行乞食諸佛歡喜,得一切智最為良緣。智光菩薩!我為汝等略說如是十種利益,若廣分別無量無邊。汝等比丘及未來世,求佛道者應如是學。
「智光菩薩汝諦聽, 出家大士應離貪,
當發出世修行心, 乞食頭陀為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 聖者悉依無漏食,
有漏無漏諸聖凡, 一切無不依食住。
我為汝等諸佛子, 開演出世二利行,
三世如來所稱讚, 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稱此行最為勝, 出入自在無繫縛,
先令施主發初心, 令趣菩提然後食。
為除慳貪說妙法, 能起大捨無量心,
依大師教行乞食, 增長無量諸梵行。
七九種慢自除滅, 為諸人天所尊敬,
如來頂相不可見, 轉妙法輪化十方。
盡未來際傳此法, 令不斷絕三寶種。
若為飲食起妄心, 不應讚歎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 不生分別貧與富。
清淨乞食佛所讚, 一切種智從此生。
三世如來出于世, 為諸眾生說四食,
段觸思識為其四, 皆是有漏世間食。
唯有法喜禪悅食, 乃是聖賢所食者,
汝等厭離世間味, 當求出世無漏食。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佗煎藥已所棄捨藥,訶梨毘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出家佛子恒服棄藥,是人獲得十種勝利。云何為十?一者為求藥草不近佗人,永息貪求安住正念。二者不淨觀門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堅固。三者於諸珍味恒不貪著,速證正智飧禪悅食。四者於諸世間一切財物,常能知足早得解脫。五者不近世間一切凡夫,親近出世清淨善友。六者由不嫌惡諸棄藥等,於麤飲食亦得解脫。七者於所重藥永不希望,一切世間無不尊故。
八者速能調伏諸煩惱病,證得如來常住法身。九者永斷三界一切煩惱,能療眾生身心重病。十者能順佛教修菩薩行,福智圓滿得大菩提。智光當知!我為汝等略說棄藥十種勝利,如是妙行,去來現在出家菩薩皆共修學,汝等應當為諸眾生演說流布無令斷絕,即為如來廣設供養,世間所有財敬供養所不能及,於菩薩行不復退轉,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善聽, 出家所服無垢藥。
菩薩妙行此為先, 眾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眾苦, 復用慈心施安樂。
最上妙藥與佗人, 前人所棄而自服,
菩薩不擇貴賤藥, 但療眾病令安隱。
取佗所棄之餘藥, 飲服以充治所疾,
取佗棄藥有十利, 三世如來共稱讚。
雖求醫藥不近佗, 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淨觀門易成熟, 而能遠作菩提因。
不著甘味離諸貪, 當求法喜禪悅食,
於世財寶能知足, 獲得無漏七聖財。
捨彼凡愚不共住, 親近聖賢為良友,
由是不嫌眾棄藥, 亦於飲食斷貪求。
珍膳妙藥不希望, 世間所以咸尊重,
能療身心煩惱病, 悟得真如法性身。
永斷三界諸習氣, 證得無上真解脫,
能順佛教趣菩提, 福智圓成報身果。
汝等佛子皆修學, 當坐金剛真道場。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弃捨凡愚無散亂故。
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 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 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 於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眾, 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 能令證得三乘果,
自在遊行如師子, 四威儀中無繫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 無我我所名蘭若,
衣服臥具無繫著, 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 一切貪愛無所著,
常居物外厭塵勞, 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 棄捨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靜無人聲, 於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 心無障礙皆成就,
由是蘭若為根本, 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 行者身心無障礙,
具足如是十勝利, 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夢中莫捨離, 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 而能住於蘭若處,
不久當坐寶華王, 證得法身常樂果。」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無量百千初發心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時,智光等諸菩薩眾,得陀羅尼具大神通,百萬人天發菩提意悟三解脫。爾時,如來告諸大眾:「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阿蘭若品第五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蘭若處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捨離阿蘭若處。
是蘭若中有多眾生,虎豹豺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復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唯願世尊!為諸眾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於如來清淨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演說阿蘭若處種種功德。」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如汝所說,阿蘭若處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眾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識三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於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手取?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捨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
三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遶,七寶眷屬四洲咸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眾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三界救度父母。』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為諸眾生發弘誓願。上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於露地長坐不臥。』中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樹葉中常坐不臥。』下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石室中常坐不臥。』如是三根出家菩薩,坐三種座,各作是念:『過去菩薩坐於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蜜,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調伏一切有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藥微妙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恒沙三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於山林,坐三種座鍊磨身心,經三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 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 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 以阿蘭若為舍宅,
阿僧祇劫修福智, 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 入於深山修妙行,
斷除二障生死因, 當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 修持萬行住空閑,
不惜身命求菩提, 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 因修妙定起神通,
阿蘭若處心無諍, 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 往來自在運神通,
供養諸佛利群生, 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 了達諸法本來空,
住阿蘭若菩提場, 令眾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 證會諸法如如性,
盡大劫海利群生, 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 妙高山王納芥子,
山王芥子不壞相, 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 以一妙音演說法,
隨類眾生各得解, 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 應現十方諸國土,
放光說法利群生, 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 令十方界皆振動,
覩相發心除邪見, 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 最初獻於微妙供,
檀波羅蜜皆圓滿, 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 最後供養成檀義,
永斷貧窮及八難, 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 未來諸佛臨涅槃,
受佛付囑廣弘宣, 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 結集遺法度眾生,
助於諸佛讚真乘, 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 難見難遇過優曇,
若欲奉覲修供養, 當住蘭若弘悲願。
眾寶之尊法為最, 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聽法, 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 常願發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 念念不捨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 代於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場, 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 當來不墮八難中,
如是有情發善心, 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 得道涅槃蘭若中,
是故名為大道場, 三乘聖眾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 為度群生求聖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 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 中根菩薩居葉中,
下根菩薩居石室, 未成佛道常不臥。
三世菩薩住蘭若, 得陀羅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薩心, 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 入大圓寂由住處,
菩薩起於金剛智, 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眾生遊聚落, 為求寂滅樂山林,
萬行因滿果亦圓, 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恒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訶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七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