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祖統紀
(失)2卷CBETA X1515大于一万字 4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續佛祖統紀卷之二
玉岡潤法師法嗣
法師必才
字大用。姓屈氏。台之臨海人。父哲。明經為科目之儒。母趙。崇佛惟謹。夜夢神僧振錫臨門。覺而生師。甫能言。輙記孝經一卷。七歲能屬句。年十二聞越之嵊縣報恩寺為剡源先法師講肆之地。遂往從西江翟公出家祝髮受具戒。十六謁湛堂澄公於南竺渲福。一見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寮。時玉崗潤公居版首。乃執經入室。足不出戶限者十年。凡山家部味教觀。一經指授意釋心融。玉岡嘆曰。子非靈山宿習。焉能致此哉。一時儔輩如我菴無絕宗繼。英聲偉望絕出時流。至於剖決宗旨議定教章。必推師為上首。玉岡住當湖德藏。延師分座。泰定甲子玉岡謝去。
大用,姓屈,是台州临海人。父亲屈哲,通晓经典,是科举出身的儒士。母亲赵氏,尊崇佛教,非常虔诚。一天夜里,梦见一位神僧持锡杖来到门前,醒来后生下了大用。大用刚会说话,就能背诵整卷《孝经》。七岁时能写文章,十二岁时听说越州嵊县的报恩寺是剡源先法师讲经的地方,于是前往西江翟公那里出家,剃度受具足戒。十六岁时,拜见湛堂澄公于南竺渲福寺,澄公一见他,就认为他有法器之才,让他负责典客寮。当时玉岗润公是首座,大用便带着经书入室学习,足不出户达十年之久。无论是山家部的教义、教观,一经指点,他就能心领神会。玉冈感叹道:“你若非靈山的宿習,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一时之间,同辈中如我庵无绝宗继等人,声望卓越,超越了当时的潮流。至于解析佛教宗旨、确定教义,大家都推崇大用为首席。玉冈住持当湖德藏寺,邀请大用分座讲法。泰定甲子年,玉冈辞世。
以師繼席。至正壬午遷杭之興福。明年又陞演福。首造大佛寶殿山門兩廡。及彌顯之堂萬佛寶閣。其金碧晃朗像設尊嚴。法筵之盛特冠諸剎。師惟以講說流通為務。所有資施隨得隨散。故其營構之勣不勞而就。帝師聞其高行。錫佛鑑圓照大師之號。江浙函相達公累致香幣咨決法要。一時貴人畯士罔不傾誠致敬。然師以觀行精勵。雖祁寒隆暑不虧其程。忽示微疾。即杜門謝絕人事。
继承了师父的教席。至正壬午年,他被迁移到杭州的兴福寺。第二年,他又升任到演福寺。他首先建造了大佛宝殿、山门和两侧的走廊,以及��显堂和万佛宝阁。这些建筑金碧辉煌,佛像庄严,法会的盛况在各寺庙中特别突出。他只致力于讲经说法和传播教义。所有的捐赠,他都是随得随散。因此,他的建筑成就不费力气就完成了。帝师听闻他的高尚行为,赐予他佛鉴圆照大师的称号。江浙地区的达官贵人多次送来香火和钱财,咨询法要。一时之间,所有的贵族和士人都对他表示敬意。然而,他以精进的观行自我激励,即使在严寒酷暑中也不减修行的进程。他突然生了小病,就闭门谢客,不再与人交往。
厲苾 佛號聲不暫輟。謂其徒曰。人生一世要在末後一著。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淨土緣稔。今將行矣。即具浴更浴更衣書偈以別丞相及知者。端坐合掌而逝。己亥三月十九日也。闍維之日千眾聚觀。火已舌本齒牙不燬 。舍利如菽。人爭拾之。門人立塔于寺南安養。世壽六十八。僧夏五十六。師為人持重寡言笑。至其為眾說法。雨注河翻縱橫無礙。其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觀三大部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章安荊溪四明三祖禮文。得法者上竺大山.下竺良玉.白蓮明德.普福元鎮.能仁久懷。
他持续不断地念诵佛号。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刻。你们不要认为修行没有效果。我与净土的缘分已久,现在就要去了。随即他沐浴更衣,写下偈语告别丞相和知者,端坐合掌而逝。这是己亥年三月十九日的事。火化那天,千人聚集观看。火焰过后,他的舌头和牙齿没有被烧毁,舍利子像豆子一样,人们争相拾取。他的弟子在寺南建立了塔,以安放他的遗骨。他世寿六十八岁,僧夏五十六岁。他为人持重,少言寡笑。但当他为大众说法时,如同雨注河翻,纵横无碍。他的著作有《妙玄文句止观三大部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荊溪四明三祖礼文》。得法的弟子有上竺大山、下竺良玉、白蓮明德、普福元鎮、能仁久懷。
法師普曜
號天岩。世為嘉禾雲泉之陸氏。父祥。母章。感異夢而娠。生而政嶷。眉目如綉。讀書成誦。輙得大旨。年十三依能仁義朗。十六落髮寺之長德菴才公。家規嚴峻。具禮幣使從明師。故早能詩。仇先生仁遠.白先生珽俱異之。玉岡潤公居東湖演壽。師從學天台教觀。若宿習然。玉岡語之曰。子它日必為法器。第吾老且盡。不能終子之業。於是又從松壑壽公究明一心三觀之旨。令與宗勝修大悲三昧期。師於夢中登大塔之頂。榜曰常樂。因悟曰諸佛境界也。明日閱起信論。至更無彼此色相迭相見。唯一真如智獨存。恍然有得。自是辯說無礙。演福竹居簡公延掌僧籍。
他的名号是天岩。家族世代居住在嘉禾云泉的陆家。父亲名为祥,母亲名为章。母亲在奇异的梦中怀孕。他出生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品行,眉目清秀。读书时能迅速背诵,并且总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十三岁时,他依从能仁义朗出家。十六岁时,在寺中的长德庵由才公落发,家中规矩严格,备礼币让他跟随明师学习。因此他很早就能作诗。仇先生仁远和白先生珽都对他另眼相看。玉冈润公在东湖演寿,他跟随学习天台教观,仿佛是宿世的习气。玉冈对他说:你将来必定成为佛法的器具。但我已老,无法完成你的学业。于是他又跟随松壑寿公深入研究一心三观的要义。他与宗胜一同修习大悲三昧,期望在梦中登上大塔之顶,看到匾额上写着“常乐”,因此悟道说:这是诸佛的境界。第二天阅读《起信论》,读到“更无彼此色相迭相见,唯一真如智独存”时,他恍然大悟。从此,他的辩才无碍。演福竹居简公邀请他掌管僧籍。
圓覺雲海度公招領其眾。所至有聲。至正二年宣政院起主車溪廣福。乃建法華懺。院寺之東偏繼修懺法。歲以為常。修多寶塔新方丈室。興廢補弊。學徒雲委。十有七年謝皈結庵曰。夢蓮修淨土行為終焉之計。湖郡守請主慈感。居三年。值歲凶。乞食聚徒。講授不輟。及遷演福。僅三月而有臺城之役。偶微疾。有問者。師曰。數至於此。孰能逃之。加趺燕坐而逝。龕留三日神色不變。茶毗舌本如青蓮華葉。數珠牙齒舍利如貫珠。悉為人取去。五郡同役及四方之人無不傷悼。師甞造千手眼大悲像事之。終身恒祝曰。使我得一句一偈大法之益。悉以施人。故能隨機應器。動臻其妙。主法華.彌陀懺期三十又七會。講法華終三徧。壽公命書銀字般若經。藏諸正法樓。不過中食者數年。喜賓客。不問有無。臨患難處之晏然。僧道立皈遺骨於新溪之上。春秋六十僧。夏四十五。嗣法者定覺處仁。
圆觉大师像云海一样度化众生,声名远播。至正二年,宣政院请他主持车溪广福寺,于是建立了法华忏悔法会。在寺院的东边继续修行忏悔法门,每年如此。修复了多宝塔和新的方丈室,振兴了荒废并弥补了缺陷。学徒们纷纷聚集,如同云海。十七年后,他辞去职务,隐居于名为梦莲的庵中,计划修行净土宗以终老。湖州太守请他主持慈感寺,住了三年。遇到饥荒之年,他乞食以聚集徒众,不停地讲学。后来迁至演福寺,仅三个月就发生了台城之战。他偶然生病,有人问他,大师说:“命运至此,谁能逃避?”于是盘腿静坐而逝。他的遗体在龛中停留三日,神色不变。火化后,舌头如青莲花叶,念珠、牙齿和舍利子如同串珠,都被人取走。五郡的人们和四方的人士都为之哀悼。大师曾造了千手千眼的大悲像并供奉它,终身恒常祈求说:“让我得到一句一偈的大法之益,全部施予人们。”因此他能随机应变,达到精妙的境界。主持法华、弥陀忏悔法会共三十七年,讲解法华经三遍。寿公命人用银字书写般若经,藏于正法楼。多年不食晚餐,喜欢接待宾客,不论贫富。面对灾难时泰然自若。僧道立将遗骨归葬于新溪之上,享年六十岁,僧腊四十五。继承法嗣的是定觉处仁。
法師正壽
號松壑。俗姓徐氏。霅之鳥程人。父應炎。家傳儒。師自幼厭處塵俗。出家於南竺演福。從柳塘權公得度。誦經禮佛晝夜不輟。食不過中。脇不至席。嚴持禁戒彌久益堅。至治辛酉玉岡潤公來住是山。聞其妙教即立妙行。道譽月廣。遂升座端。為學者師。眾數百人。隨機開示未甞少倦。江湖道俗爭欲得師出世。師之母賢而有識。每戒之曰。慎勿住院累我。乃恪導母訓。方以聘幣來者。語皆峻拒不納。而於自行之功愈加精進。行四三昧終而復始。有施以財物者輙均分之於眾。以己所得贖禽魚以放生。泰定甲子建真如觀堂於杭城之北。母盡出其奩具以資役費。
他的名号是松壑,俗家姓徐,来自霅地的鸟程。他的父亲名叫应炎,家族世代传承儒家学说。松壑自幼就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于是在南竺的演福寺出家,跟随柳塘权公剃度。他日夜不停地诵读经文、礼拜佛陀,饮食简朴,不贪睡,严格遵守戒律,时间越长,他的持戒越加坚定。至治年间辛酉年,玉冈润公来到这座山中居住,听闻松壑的妙法后立刻实践妙行,他的名声像月亮一样广为流传。于是他登上讲坛,成为众多学者的导师,数百人跟随他学习。他根据众生的根机开示教法,从未感到疲倦。江湖中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希望他能出世教化。松壑的母亲既贤惠又有见识,总是告诫他不要因为管理寺院而拖累自己。他严格遵守母亲的教诲,对于前来聘请的财物,都坚决拒绝不收。他对自己的修行更加精进,持续修习四种三昧,循环不息。有人施舍财物时,他总是平均分配给众人,并且用自己的所得赎买被捕的禽鸟鱼类,进行放生。泰定年间甲子年,他在杭州城北建立了真如观堂,他的母亲捐出了所有的首饰来资助建造费用。
堂成奉安千首眼觀音像。歲以季秋之月集同行人修大悲懺三七日。別立普賢道場。歲修法華三昧。搆重閣庋置金書般若經.銀書大智度論於其上。而闢下為講堂。師凡演法。往往感天神侍座天雨寶華。至正二年二月示疾。語眾曰。佛涅槃前一日我當去。為我建淨土期以助西歸。十三日沐浴更衣端坐達旦。廣說觀心觀佛淨土法門策 勵學徒。安然而逝。世壽五十三。僧夏三十五。茶毗日於火輪中放金色光。遺燼中舌根不壞。舍利無數。塔于觀堂之右。嗣法者得禹。
建成的殿堂中供奉着千手观音像。每年秋季,聚集同行者修持大悲忏法,持续二十一天。另外设立普贤道场,每年修习法华三昧。建造了双层阁楼,上层放置金字书写的般若经和银字书写的大智度论。下层开辟为讲堂。每当师父讲法时,常常感应到天神侍立听法,天空降下宝花。至正二年二月,师父示现疾病,告诉众人说:“佛陀涅槃的前一天我将离去,为我建立净土期以助我西归。”十三日,师父沐浴更衣,端坐至天亮,广泛讲述观心、观佛、净土法门,激励学徒。然后安然圆寂。世寿五十三,僧腊三十五。火化之日,在火焰中放出金色光芒。遗骨中舌根不坏,舍利无数。在观音堂的右侧建塔。继承法脉的是得禹。
法師子實
字印海。號相庵。姓仲氏。嘉興奧溪人。母感異夢有娠。生而頴異。十三依海鹽祇園寺勒公出家。厭棄瑜伽。專誦儒典。十九祝髮進具。聞玉岡說法於演壽。往詢法要。玉岡留之。授以天台諸書。令熟誦之。玉岡遷演福。招師掌僧事。甞修觀音期七七日。夢感大士剖腹裁心。從而聰利。後居白蓮華院。獲授止觀。續看妙玄。辨才宏肆。玉岡繼陞下竺靈山。師亦從焉。大用才公遷演福。延師居版首。後歸祗園建懺堂。歲啟期懺。略感靈瑞。嘉興守請住當湖德藏。
印海,字相庵,姓仲,嘉兴奥溪人。母亲在奇异的梦中怀孕,生下他后,他显得聪明异常。十三岁时,他依海盐祇园寺的勒公出家,放弃了瑜伽修行,专注于诵读儒家经典。十九岁时,他剃发出家,受具足戒。听闻玉冈在演寿讲法,他前去询问佛法要义,玉冈留下他,并授予他天台宗的诸部经书,让他熟读。玉冈迁至演福后,邀请他管理僧团事务。他曾修习观音法门达四十九日,梦中感应到大士剖开他的腹部,剪裁他的心,从此他变得聪明伶俐。后来,他居住在白莲华院,获得传授止观法门,继续研读《妙法莲华经玄义》,并展现出卓越的辩才。玉冈继任下竺灵山,他也随之前往。大用才公迁至演福,邀请他担任首席。后来,他回到祇园寺建立忏悔堂,每年举行忏悔法会,略感灵异。嘉兴太守请他住持当湖德藏寺。
洪武三年詔徵天下高僧至京奏對苾 旨。復歸奧溪福嚴。十一年詔令天下僧講楞伽.金剛.心經。師於海鹽天寧敷暢厥旨。多所弘益。十五年竺隱道公陞上竺。請師居都講之職。明年僧錄司選師住下竺。前後七載。講說諸部連環無已。復退休奧溪甫歲。周徧別鄉鄰故舊往。居德藏。忽一日賦懷淨土辭一篇。端坐稱佛名而逝。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九月二十五日也。春秋七十八。夏五十九。
洪武三年,皇帝下诏征召全国德行高尚的僧人到京城,向他们传达皇帝的旨意。之后他们返回奥溪福严。十一年时,皇帝下令全国僧侣讲解《楞伽经》、《金刚经》和《心经》。大师在海盐天宁寺详细阐述了这些经文的要旨,使许多人受益。十五年时,竺隐道公升任上竺寺,邀请大师担任都讲师。第二年,僧录司选拔大师住持下竺寺。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他连续不断地讲解各部经文。之后,他再次退休回到奥溪,不久便遍访邻近的故旧,居住在德藏寺。有一天,他忽然写下一篇表达对净土向往的辞文,端坐着称念佛的名号而圆寂。这是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九月二十五日的事。他享年七十八岁,僧腊五十九。
門人収舍利塔于飛來峯之陽。師平居持戒甚嚴。動靜語嘿不違其教。於山家諸部精研力索。不極其妙不止。凡學者有所啟問。莫不懇懇為言其指歸。所至聽眾雲集。用能扶樹教道。為一時所宗。所著有楞嚴略疏.圓覺文句.楞伽指南。金剛般若燈論.心經.遺經疏。四分戒本鈔.四教儀正說解指要問津.金錍起文。所修法華期懺十有七會。金光明期二十三。彌陀淨土期五。請觀音五。大悲三。常坐三昧二。皆獲禎應。得法者法喜.道怤.仁讓.一奇.如秩.妙解。
法師大佑
字啟宗。別號佑蘧菴。出於姑蘇吳縣之吳氏。父母俱持齋素。鄉里稱為善人。其母夢一僧自稱闍那。覺而遂孕。始能言。聞其兄誦楞嚴呪。即隨口誦之。年十二出家投[髟/未] 嗣貴落鬀為僧。授滿分戒。凡內外經書一覧即通其義。初與古庭為友習賢首教。次從皐聲公習天台止觀。後於弘教天泉澤公會中充懺首職。一日閱玉岡四教儀集註。至初五品位一隨喜品註文云。一空一切空。
三觀悉彰破相之用。一假一切假。三觀悉彰立法之功。一中一切中。三觀悉是絕待之體。忽有省。自後天台一宗綱格諸書若素習而貫通焉。出世甫里之白蓮。遂遙稟玉岡。洪武四年以高僧召至京。明年預廣薦法會於蔣山。洪武十年陞住郡之北禪。講心經.金剛.楞伽三經。提挈奧義。多士悅隨。施者坌集。乃建大佛寶殿。既成將靜退還山。適嘉定耆緇現無隱。請師開山邑之圓通。今為講剎之首。未幾歸西山築室。扁曰真如。修習念佛三昧未甞暫輟。洪武二十六年僧錄司缺官。召至京。陛見喜嘆。留長于逾月。授僧錄司右善世。二十九年陞左善世。
居官應制諸作存焉。是年考試天下僧徒。師扶樹之勣居多。欽賜袈裟衣衾鞋履鈔貫有差。三十二年告老還姑蘇舊業。永樂三年夏復召至京。有詔纂修釋書。師總括般若要義。藁成忽稱微疾。至五年春正月二日趺坐而逝。世壽七十四。僧臘六十二。是月十八日闍維時。祥雲五色天華散空。雲鶴 盤旋于上。火後得舍利無筭。所著有淨土指歸注解.彌陀金剛二經挍勘.天台授受祖圖。撰法華撮要圖.淨土解行二圖.淨土真如禮文.華嚴燈科.淨土九蓮燈科各一卷。得法弟子慧澈.德完。
子庭訓法師法嗣
法師慧日
號東溟。天台赤城人。宋丞相賈魏公諸孫。志慕空門。往縣之廣嚴寺依平山等公落髮為僧。時子庭講衡台之教於赤城。走輪下而受其說。依科指授便能領義。一旦假寢 也。見有竹橫地下。竹上所凝者白粥粲然。師因臥而飡之。及覺言於子庭子。庭曰竹粥與竺同音。子得就地以食。其緣殆在上下兩竺之間乎。子宜亟行行。即持瓶錫渡浙河拜竹屋淨公於上竺。輒留之。所處頗卑濕。師賦詩以述其事。
竹屋見之謂眾曰。此即不凡。它日當嗣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為遷剛燥之地。遇之如賓友。會有營繕之役。施金帛者接蹱而至。勤舊僧[訊-言+木] 欲揭示名字。選工書者卒無以應。師揚袂出曰。吾試為之。霞布雲舒。精采煥發。竹屋喜曰。吾前言不繆。命典賓客。尋掌僧籍。竹屋既示寂。湛堂自演福來繼其席。師延居後堂版首。未幾出世吳山。後甚聖水湛堂念之。不忍舍。
復招還山處第一座。以儀表四眾。聽學之士動以千百計。師隨其性竇淺深而疏導之。元重紀至元四年行宣政院采諸人望。而師復住薦福歷三寒暑。下竺靈山寺灾。至正元年宣政院使高公納麟謂。非師無以膺起廢之任。移師蒞之。師至修普賢殿。雲間大姓蔡氏邀師至家施錢十萬緡。師過姑蘇大致香楠為材。既而大雄殿成。蔡卒。其妻夏氏為刻佛菩薩羅漢聖像。黃文獻公溍實為之記。四年高公又遷師住上竺。子庭所謂上下兩竺之徵益驗矣。師知緣契在茲。夙夜注心罔敢怠遑。初修大殿。次建山門。鑄鐘搆樓。次營重閣講堂。上祠諸祖下為講法之所。
它若白雲堂選佛場諸寮宇亦皆告成。復罄己槖甓通途自普門達于三門寺。所宜有無不具焉。帝師大寶法王嘉師之行。賜以金襴法衣及慈光妙應普濟大師之號。十六年檛鼓而退隱於會稽山水間。人不知其為師。江淅丞相達識帖穆公力請還山。復再正法席。前後凡二十五年。 國朝革命。鴻仁惠澤覃及幽明。於是有學僧伽奉詔入京。而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以升濟沉冥之道。師備述其故。上悅顧眾而言曰。邇來學佛者唯沉埋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撮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後數召見。字而不名。人以為師榮。
及建鐘山法會請師說毗尼淨戒。聞者開悟。洪武五年正月望也。時輿論以瓦官昇元講寺乃天台初釋法華道場。不可久廢。乃以其事上聞。即天界禪林別建堂室以存舊號。請師開山。師為升堂說法。九府僧伽皆俯首以聽。風聲所被遐邇翕然。復辭歸天竺山。日修西方淨業。十二年秋七月朔日夢青蓮華生方池中。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西方淨土之祥也。吾去人間世殆不遠乎。至四日書偈合爪而逝。世壽八十又九。僧臘七十三。塔全身於西峰妙應塔院。師居常顏面嚴冷片言不妄。發雖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至於誘掖後進辭色溫如春陽。嗣其法者思齊.行樞.妙修.允鑑.允忠.普智.文會.一即.善述等。
松林溥法師法嗣
法師子思
字齊賢。別號四窓。明之奉化陳氏。父德。母湯。夢梵僧乘白馬闖門而娠。骨相殊異。甫五歲向佛膜拜如敬二親。法華念公時住寶山。俾以童子趨侍。獲與名師宿儒往來。見聞日益。薙髮於弱冠之初。登具於年滿之後。遂發迹南湖。抗聲西淅松林。演唱於集慶也。師以習讀之勤。記憶之富。講辨之詳。歷僧事懺司座端之職。以佐其化。板刻盤谷類要六十卷。而出世台之保壽作門。及堂湖之慈感。則建堂而閣其上甃。
隄岸築垣墻供[怡-台+(玄-ㄙ+ㄥ)] 營繕置廩局。集慶之廢。師以舊遊地有志興起。奪於上竺之選。唯作廊廡二十楹。上竺南竺二大殿或成於將代之際。或丁於久燬 之餘。君乃刺血書經。煉指供佛。祈雨而雨澍。
禱疾而疾瘳。此其餘事也。至正初僧寺困於民役。會中臺御史抵杭。因上書言幣請。奏乞以津貼法。使諸山畆計田土。其貲費裨 然。庶免其徵科之[禾*憂] 。果獲所請。至正辛丑二月十日書偈辭世。善手無夢贊之曰。師以即具之宗。鼓行斯世。以明靜之旨。陶冶後人。祖碧溪而同駈並駕。父松林而絕類離倫。苟非為太平而出。則必因聖哲而臻者焉。
桐溪濟法師法嗣
法師普容
字太虗。俗姓弟氏。世為餘姚人。年十四出家於里之嶼山。祝髮於杭之昖慶。受具戒於明之開元。碧溪聞公住延慶日。師久依之。復得止觀法門於桐溪濟公。雪岑說偈請主觀事。乾符久廢。半岩全公.北溪謙公咸諉以與造。師為募施者。建寺買田六百畮與寺別籍。作九品觀室居焉。郡人福清州判官楊為搆精舍。請于朝賜額曰慈濟。且加法師號。俾師開山。師黽勉受命而仍居乾符寺。俄舉淨業會與眾別。又明日示寂。春秋七十。夏四十四。延祐七年二月一日也。奉全身塔于慈濟東南。太史黃溍為之序曰。師家故業儒。詩禮之學厥有端緒。今不言尊。其教也粤。
自大雄唱滅。殊師異旨。莫適統一。惟天台之傳為傳其宗。而學者或梏於章句有教無行。師益病之。是故一年修常坐。二年修長行。餘時則修半行坐非行坐。凡然其頂者三。爇其臂者百。閱七年而四三昧以具。既又集同行修大悲期一。淨土期七年。寓公處士慕而與遊。輙為舉東林故事。四眾從之。為四十八願會者恒數十百人。所著書唯圓修要義一卷。歲大饑且疫。為粥活其所不能自食者。用闍維法斂送其死無所歸者。慶元路總管張侅以旱告師。為合同修六十人詣白衣觀音像前。肉香祈哀。感瑞光如瓔珞。雨三日乃止。駙馬都尉瀋陽王謁補陀。道出四明。膜拜執弟子禮請主如意輪期三七日。尋獲異夢。蓋申敬事。此皆世之所共稱者也。
天泉澤法師法嗣
法師祖禰
字曰章。晚號用拙。蘇之常熟張氏子。年十二出家福山大慈寺。聦敏秀發。絕出儕類。凡真乘外書過目不忘。十七祝髮進具戒。初謁天泉於北禪。一見器之。即令入室。繼掌僧事。復東遊四明。時我菴無公住延慶。石室英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友。既首眾報慈。又居上竺座端。出世郡城之永定。遷崑山廣孝嘉定淨信。洪武二年善世院遷住杭之上竺。以高僧選留瓦官寺。有旨就天界禪寺陞座。聞者悅服。數召入禁中問佛法大意。師奏對詳允。
敕止宿翰林院以備[(厂@((既-旡)-日+口))*頁] 問。八年秋得旨還山。營別業於蘇城東。扁曰安隱。緇白嚮慕者眾。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示疾。臨終不及它事。惟力疾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一。夏五十四。茶毗日送者聞異香。火滅其骨成五色。孫德完收爐餘。即安隱起塔。得法者覺斯.純妙。師之為學也。一家所傳教觀章疏必精撢極究。不暢達不止。為學講授不泥章句。聽者忘倦。
至於愽覧強記。對客授引。亹舋不休。尤為翰林宋公.侍講[后-口+(戶-尸+巳)] 公所知。又善任[打-丁+雚] 智。如上竺為江南宗剎。眾號難齋而能處之泰如。可謂真俗兼濟者矣。
我庵無法師法嗣
法師弘道
宗竺隱。存翁其別號也。世居姑蘇吳江之澄源里。沉姓。初有異人過其居言。它相當出高僧。既而師生。甫及睟。能稱佛名。母沒。鞠於嫂氏。始就外傳讀書。日記數千言。厥父以青鎮密印寺慈公有行業。遂命出家。其庭忽生竹五竿。因命其軒曰五竹而藏修焉。十九落髮進受具戒。聞西湖雷峯魯山文法師講授有程。遂往從之。天台諸部一聞即了靡不淹貫。會我庵由延慶遷上竺。一見若有宿契。問曰。吾宗部味教觀權實之旨為曾聞耶。師曰然。曰。即文字而求之耶。離文字而求之耶。曰不即不離。遂命掌書記。由是聲動湖山。未幾我庵示寂。去從絕宗於薦福。
與大璞.大徹輩研窮考覈。其業益精。圓覺雲外慶公延師表章其眾。時增修教苑清規。師秉筆多所更定。天巖曜公退席車溪廣福。舉師自代。洪武初湖郡守請住慈感。勉副其意。即憣然而退。乃築室於漈源。額曰無為舍。雕造千手眼大悲像。昕夕禮誦為終焉之規。洪武三年詔天下僧道問鬼神事。師建議為多。杭人以天竺靈山久廢。郡諸山力請。乃起重建光明懺堂。從是懺法復行十年。有旨箋註楞伽等三經。師與具庵等同註。頒行。上親製竺隱說賜之。十五年陞住上天竺。有詔開設僧道衛門。師領杭郡都僧綱。明年起師為僧錄司左善世。勑命有曰。
昨勑見任僧官於萬百千中求同佛心者。汝為眾所推而至。出萬百千中之上。是為希有。特命爾為僧之第一。掌教九年。慈恕清慎。宗教賴焉。廿四年春師以年老告聞。許之。其年七十七也。明年秋天禧夢觀請師為後學講妙宗。至三輩往生觀文。忽示疾曰。吾世緣當謝焉。能效悠悠輩作四句辭世偈耶。第以山林之質。受聖上深恩異遇。不能報効。而此心常拳拳也。言已即泊然而逝。實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夢觀為治喪盡禮。茶毗烟燄有光。得舍利無筭。至謨等奉靈骨歸葬於檜峯雲隱塔。春秋七十八。夏五十九。師四坐道場。所至緇白景從。興建善事。
而靈山懺堂為功[宋-木+取] 鉅。居官為郡綱。杭僧以安。長教府三宗有依怙焉。嗣法者慈感道立.演福淨盟.崇壽淨珠.靈山如珪。
耶溪若法師法嗣
法師友奎
字方舟。會稽人。朱姓。母相里氏。師生而神異。額有[日/折] 文。色紅而隆起。至四十九日乃隱。父因以[日/折] 名焉。十四出家雲門之靈峰。投嗣亮得度。甞從舅氏耶溪法師於廣孝旁參斷江恩禪師。
廣孝至雲峯不數里。朝進暮習。門學有成。人皆器之。泰定初耶溪主杭與福。復往侍之。即能該通性具之學。遂擢職賓司。又從天岸法師於圓通。再領懺事。至正二年出住慶元奉化。安住不久而回雲門。與安陽韓公.五峰李公.白野泰公結世外之好。而靈峯有松風閣。往來嘯詠。名士日盈其門。白野公以師名聞於大寶法王。錫以覺海弘慈廣濟之號。至正十六年淅坦左相康里公兼行宣政院事。起師主天竺靈鷲。而耶溪亦陞下竺靈山。而師弟子兼之。亦一時之罕遇也。越庚子歲。
西湖諸寺悉燬 于兵。師乃力任興復。蓋靈鷲自晉慧理法師指為中天竺國小朵峯。因卓錫其地。至宋嘉熈中南澗 果公實振起之。易離向青烏氏不韙之。師以徒消產廢之。餘欲還舊觀。拓基闢門。
移澗 疊橋。建四華堂。築天香室。改就元向。得全境之勝。及修始祖慧理塔。復祖田若干頃。吳元丁未國朝革命。以師住南山旌德。未幾浙右諸寺咸以臺雄之役萃南京。仆者八九。師獨獲全。洪武初開善世院。總統曇公柄天下僧選。首以師住天竺大集慶。茲寺實冠諸剎。非重望者不可尸之。師亦以宗門之重。凡寺之虗席者必進賢以主之。妄庸冐利者則力排而退之。議論之未決者即正色抗言之。
不避艱險。不畏勢位。唯當於理而後已。人以為有僧中御史之風焉。師主是剎。四歷寒暑。三覲京都。洪武戊申自羅蔣山法會。即情然勇退。有偈曰。自咲年來歸去遲。天風吹盡桂華枝。井西猶有長松樹。容我閑身聽子規。宗人矩公和以成帙。惜師之不留也。於是結第一庵於鳳山之岩。日以念佛三昧自厲。亦以此勉人。且刊諸圖而流布焉。師於內外典籍罔不諳究。而尤精於地理之學。故人多屈致之。而契合者或一往焉。泰溪胡氏與師夙好。時年六十又六。雖力辭眾請而胡氏之召則欣然赴。以宿心許之不可移也。舟抵其所。越二日忽示疾。以手書空。欲索筆書偈而彼不知之。遂奄然而化。抑與北峯祖之終頗相類。亦緣之有在也。經十有一日。其徒智誾以師靈骨瘞于包山桃華源。實洪武甲寅十月也。師凡四董名藍。年逾耳順。雖狀貌清古而氣節藹然。言論慷慨。賦性鯁直。若無所容。及待人接物。猶春風盎如也。
絕宗繼法師法嗣
法師如玘
字大璞。餘姚張氏子。母俞。夢異僧自言南岳來。遂娠。早有出塵之志。或啖以魚肉即吐之。入塔寺見沙門講誦必傾耳聽。告父母願出家。十六投橫溪普安寺覺海為師。以饒梵為業。頗鄙之。聞我庵無公唱道明之延慶。即往依之。無公給牒度為僧。初受具戒。習台乘諸書。時我庵遷上竺。絕宗繼公亦住薦福。乃渡江依繼公隨眾。授小部文而疑未解。聽講別行玄義。問。緣了既具性德善。還具性德惡否。答曰具。繼公曰。四明記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師釋然有悟。後號具庵。進閱大部諸書。務曲暢旁通以會于一。繼公遷台之能仁。師從行。始典賓司。復領懺事。
留五夏。仍依大用才公於演福。繼公亦謝能仁事。與才公為賓主。素相推重。師自慶得所依歸。闢一閤曰明白。日務精進。不獨教觀探其奧。至於外典亦皆究其異同。至正辛丑出世雲門之雍熈。東溟日公住上竺。請師居第一座。未幾陞住永壽。洪武初開善世院。選師住普福。歲庚戌上將修釐 事。以鬼神之道茫昧。召高僧講究。師奏疏稱旨。四年辛亥善世院罷天界領事者。以師陞演福。
學者慕之羸粮景從。五年壬子上將覃恩幽滯。召天下高僧畢集鐘山。設廣薦會。法儀甚盛。大駕親臨。沙門上首分番說法。師講法華妙旨。聞者悅服。上以初度僧罔知佛意。俾習楞伽等三經。又慮其昧於字義。命師與天界泐師同箋註。進經御覧。尋命鏤板流布。使僧徒習之。又五年壬戌復立僧錄司。設官八員。左講經其一也。而員居第五。召師授之。明年左善世以事去職。召師居之。固讓不敢當。旦日天禧成。須御領之。潭王之出閤也。上欲以佛理導之居天界寺。從師說經。並台乘要義。王亦待以師禮。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示寂。訃聞於上。入龕二日。
上親製祭文。遣官來祭者再。親王及公侯貴人亦如之。闍維日送者填道。弟子一如等函骨歸葬於演福靈石塢。壽六十六。臘五十四。著述有奉敕箋註三經見行于世。其偈頌贊疏亦皆粹美。師於山家授受的有端緒。為學者言縱橫淹貫。翰林學士宋公濂擊節嘆賞。以為宗教之有人也。其上足靈山溥洽。今授僧錄司右善世。兼住天禧講寺。次則上竺一如.下竺唯寔。
法師自朋
字獨菴。俗姓郭氏。台之臨海人。父德文。愽通儒術。母陳氏有賢行。師生未齓。不屑與群兒戲。年十五白父母求出家。去禮四明西壽昌寺惟大為師。習梵書。十七祝髮。元統二年受具戒。遂至南湖參我庵無公。爰覽部文旁通外典。次遊上竺見東溟日公。粗知要解。至正初賢叟思公主集慶。署為賓職。時薦福絕宗繼公以慧行淑方來咸遲。師至。因入其室。師資脗合。已而歸南湖賢叟。辟為座端。未幾賢叟示寂。有禪人挾方氏勢竊據延慶。眾爭之不得。師去之寶雲。借座談經。從學益眾。久之方悟。黜其僭者以迎師。師不為起。至再四始就。凡歷三載。
即以疾退居慈溪之雲林菴。明年正月元日告慧清曰。吾報緣垂盡。不出十日當去。清曰。和上慈悲。俯徇眾緣。師曰。最後剎那。諸根悉皆散壞。惟此願王不相捨離。汝其記諸。就令出所藏法書名畫 分送舊往來者。囊篋細碎行佐唱禮。囑曰。清。汝無違初出世時。無公思公徒囑各請為其師。後則曰涅槃堂後見。至是唱曰。此香培植蓮華峰下。發揮指要。言前氣息忽然通透。至今鼻孔撩天。熱向爐中為酬絕宗大和尚法乳之恩。又書偈辭眾曰。平生出處只隨緣。夢幻空華任變遷。廓示融通三觀理。夕陽依舊在西天。書訖溘然而逝。洪武三年庚戌正月九日也。壽五十五。夏三十八。其弟子必彰.元旻.元憲.簡廉。
大用才法師法嗣
法師大山
字仲齡。別號止堂。台之臨海梅澳人。父陳習。母方。夢月輪墮懷。以裾捧之而孕。歲周能隨母念心經。聰敏過人。年十三父命出家。從叔父莊都聞於杭之演福。時叢林大盛。佛鑑圓照法師才公主之。見師氣質度為弟子。不朞年法華.金光明.金剛等經俱能背誦。自後習天台教觀。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禦。公凡陞座提唱。即隨記錄。乃喜曰。此子伶俐。將來必期有成。慎勿怠於學。由是大小諸部及外教典籍靡不通究。年十八受具戒。充侍者。轉升維那。己亥才公示寂。遺言於師曰。我去後汝可領眾。以傳持末運。上竺東溟法師來吊。聞有後言。即請師歸首座班。
仍囑曰。汝師之命毋卻。庚子歲行宣政院以師於五十名中[鬮-龜+?] 中棲真。洪武六年升住大普福。越三載遷演福。歷十三寒暑。巨細事務以身自任。力建方丈懺堂佛殿並復富陽沙地。皆師之力也。洪武十六年詔天下設立講經所。命通曉佛法者為眾演說。師於城中講經。俄聞異香。或見天神侍側。忽一夕夢至一官府中。一人如王者狀。賜師坐於左。荊山玉法師繼至。亦坐于右。
明日僧錄司選住持。[鬮-龜+?] 師住上竺。兼領本郡僧綱司都綱職。後荊山果住下竺。遂符前夢。師住上竺凡十年。增修後殿兩廈。建普門。造善財亭。移水月樓。法器之未具者範銅以鑄。雲板佛像之未完者增設。大悲像及十六應真。甃方丈東西階級。重造佛光塔宇。刊四教儀正文板並指要詳解.瑜伽水陸儀文。立僧司則剏樓而居之。
法師良玉
字荊山。杭之錢唐人。父葛應祥。母孫。生而頴悟長於常兒。年十五能背誦法華經。出家於邑之廣福。投智圓為師祝髮受具戒。深慕佛乘。甞修觀音懺二期。誓弘天台之道。時南竺演福號為教海。師往依才公習諸小部四書。粗通大義。命歸侍司。不二三年一家教觀靡不諳究。復命掌僧事。歲餘還廣福刻千手大悲像。修長期千日。一夕其徒大蘭等見懺室發光。眾咸驚異。戊戌年才公請居座端。一眾無不歆豓。庚子歲出世安溪長慶。時年三十又六。越二載退居別室。以法華三昧為正軌。三七日滿。見道場華現。眾請復住。經十有六載。惟以講懺為務。西湖永壽虗席。
諸山以師補之。又八年升大普福。洪武十九年天禧講寺成。上命右講經夢觀法師重開山。請師表率萬眾。師於夢觀為伯叔行。弘贊法門振興斯道可與盛矣。又明年工部侍郎黃立恭請住天禧西院。時四方多士麇集座下。復職都講。學者皆有矜式。洪武二十四年僧錄司舉住下竺靈山。大佛寶殿方將鳩工。施者坌集不謀而成。二十六年左善世夷簡等具師道行奏聞。以師補天禧講席。上曰。既緣熟一方。不可動它。遂止。越明年微有疾。
十二月二十二日集眾苾 佛名書偈而逝。塔于靈山之陽。壽六十九。夏五十二。師操行端確。舉止齋肅。至於居大方臨廣眾。無有叱咤之聲嚴厲之色。而人自悅服之。歿後有垂淚者。
法師元鎮
字靜菴。松之上海高昌里人。其父多善行。鄉稱為楊佛子。師生而俊特。貌魁岸口容奉。辛羶未甞沾唇吻。卒聞其氣嘔噦不已。人謂其宿習而然。九歲依里之安國寺聞公落髮及受具。從郡之延慶春洲澤法師習天台性具之學。以才見稱授舘職。既而求進業於當湖德藏才法師。見如宿契。教觀戶牖如鑰斯啟。聲譽日隆。命分座代講。眾皆悅之。出世鳳山之時思。居三年謝歸家山。甞以淞湖二郡僧困征徭。直走北京白於執政。即日上聞。詔蠲其役。復謁帝者師。褒贈佛智妙辨之號。江淅左相達爾鉄木爾領行宣政院事。有以師之名薦。起主杭之西天竺興福。學徒四集。
講貫三載。建開山慧光之塔院。即退歸安國別築淨住舍。因號淨住子。專意淨業將終老焉。洪武改元之戊申。復選天竺大普福。未幾五府諸山有臺城之役。師以工完得告先歸。中途疾作。舟至受經。書偈而化。是年四月二十也。壽六十三。臘四十七。茶毗火皆金色。舌根齒牙數珠不燼。舍利粲然。塔于寺西小峨眉。上首弟子天禧守仁為左講經。慈感紹宗為右善世。
靜菴鎮法師法嗣
法師紹宗
字一元。別號遂初。松江上海陳氏。母程。生而秀媚不類羣兒。十三出家安國寺禮慧徵為師。祝髮受具戒。時祖翁靜菴法師住鳳山。時思即侍從。習台乘諸書。就典客寮。越三年。延慶臻法師延歸懺司。未幾江淅丞相以鎮公住西天竺興福。又從之究大小部諸書。莫不研覃而深味之。湖山碩德舉於所司。出住越之顯慶。時元末兵事擾攘不克渡江。移主安溪長慶。乃增修佛宇。茂植松竹。十載之間講誦不輟。洪武丙寅僧錄司選住湖之慈感。寺役煩劇。師處之裕如也。天禧為講庠淵藪。多士輻湊。請師居第一座。師持規整肅。接眾嚴厲。升堂入室具合古叢林式。
人贊之曰。三十年無此作。今喜見之。松江普照為海月都師道場。僧錄舉師重開山為講剎。師以父母之邦 勉從其請。既而退歸故林。二十六年癸酉師以高僧召赴京。上有事於廬岳。命師卒孝子官致謝於天眼固仙。時九月一日。其夕都佛舒光於天西。神燈自五祖道場越大江摩空而下。
具有程式。唯懺斯未舉。師有志於淨土之行。乃於西院闢堂。立西方三聖像並諸天侍衛之神。以紗厨嚴奉之。慕同志十人修彌陀期者十晝夜。命左善世蘧菴法師主之。在京緇素見未曾有。以為懺法之興自師而始。二十九年丙子除夕忽謂左闡教天禧洽法師曰。某累承恩賜最為優渥。曾無涓埃以報聖上。深有愧焉。俄感風疾。一語不能出口。越明年正月五日安坐而逝。七日上遣神宮監癸于龕所。御製其文。附馬都尉及僧道錄司京剎皆祭焉。茶毗於石子岡。送者千億人。其徒收靈骨歸塟於上海宗國祖塔之左。世壽六十。僧夏四十五。嗣法者能仁智顒.竹林志翔等。師狀貌清俊。襟慶弘遠。誠一端莊。言不妄發。以戒律持身。三業精進未甞少怠。凡朝貴見其道義敦厚。咸尊敬之。以致遭遇聖朝生死榮貴。真法門全人也。
續佛祖統紀卷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