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應化錄
明 寶成編集2卷CBETA X1511大于一万字 1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釋迦如來應化錄目錄
卷上之一
釋迦垂迹
最初因地
買華供佛
上託兜率
瞿曇貴姓
淨飯聖王
摩耶託夢
樹下誕生
從園還城
仙人占相
大赦修福
姨母養育
往謁天祠
園林嬉戲
習學書數
講演武藝
太子灌頂
遊觀農務
諸王捔力
悉達納妃
五欲娛樂
空聲警
䇿
飯王應夢
路逢老人
道見病臥
路覩死屍
得遇沙門
耶輸應夢
初啟出家
夜半踰城
金刀落髮
車匿辭還
車匿還宮
詰問林僊
勸請迴宮
調伏二僊
六年苦行
遠餉資粮
牧女乳糜
禪河澡浴
帝釋獻衣
詣菩提場
天人獻草
龍王讚歎
坐菩提座
魔王得夢
魔子諫父
魔女炫媚
魔軍拒戰
魔眾拽鉼
地神作證
魔子懺悔
菩薩降魔
成等正覺
卷上之二
諸天讚賀
華嚴大法
觀菩提樹
龍宮入定
林間宴坐
四王獻鉢
二商奉食
梵天勸請
轉妙法輪
度富樓那
仙人求度
船師悔責
耶舍得度
降伏火龍
急流分斷
棄除祭器
竹園精舍
領徒投佛
迦葉求度
假孕謗佛
請佛還國
認子釋疑
度弟難陀
羅睺出家
須達見佛
卷上之三
布金買地
玉耶受訓
漁人求度
月光諫父
申日毒飯
佛化無惱
降伏六師
持劒害佛
佛救尼犍
初建戒壇
敷宣戒法
姨母求度
度
䟦
陀女
再還本國
為王說法
佛留影像
度諸釋種
降伏毒龍
化諸婬女
阿難索乳
調伏醉象
張弓害佛
佛化盧志
貧公見佛
老人出家
醜女改容
卷下之一
夫人滿願
鸚鵡請佛
惡牛蒙度
白狗吠佛
火中取子
見佛生信
因婦得度
盲兒見佛
老婢得度
勸親請佛
囑兒飯佛
貸錢辦食
老乞遇佛
說苦佛來
談樂佛至
祀天遇佛
佛度屠兒
度網漁人
度捕獵人
佛化醜兒
救度賊人
度除糞人
施食緣起
目連救母
佛救嬰兒
金剛請食
鬼母尋子
小兒施土
楊枝淨水
採華獻佛
燃燈不滅
上幡供佛
施衣得記
衣救龍難
說呪消灾
證明說呪
龍宮說法
天龍雲集
佛讚地藏
勝光問法
維摩示疾
文殊問疾
金鼓懺悔
楞伽說經
圓覺三觀
楞嚴大定
般若真空
付囑國王
法華妙典
飯王得病
卷下之二
佛還覲父
殯送父王
佛救釋種
為母說法
最初造像
浴佛形像
姨母涅槃
請佛入滅
佛指移石
囑分舍利
付囑諸天
付囑龍王
請佛住世
天龍悲泣
魔王說呪
純陀後供
度須跋陀
佛現金剛
如來懸記
最後垂訓
臨終遺教
茶毗法則
造塔法式
應盡還源
雙林入滅
卷下之三
金剛哀戀
佛母得夢
昇天報母
佛母散華
佛從棺起
金棺不動
金棺自舉
佛現雙足
凡火不然
聖火自焚
均分舍利
結集法藏
育王起塔
育王得珠
迦葉付法
迦葉入定
商那受法
毱多籌筭
蜜多持幡
馬鳴辭屈
龍樹造論
提婆鑿眸
天親造論
神僧應供
十大明王
變法諸天
師子傳法
達磨西來
釋迦如來應化錄目錄(終)
釋迦如來應化錄上(一)
報恩寺沙門 寶成 編集
釋迦垂迹
釋迦者。梵語也。華言能仁。即娑婆世界化佛之姓也。垂迹者。菩提之為極也。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形識之封。理顯生滅之境。然釋迦如來最初得佛之後。大悲利物。示有始終。聖人之利見於世也。則必有降本垂迹開迹顯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謂也。迹者八相之謂也。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顯法身。本迹相融。俱不可思議。豈實誕於王宮。寧真謝於雙林。但愍群迷長寢。同歸大覺緣來斯化。感至必應。若應而不生。誰能悟俗。化而無名。何以導世矣。是以標號釋迦。名種剎利。體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後脫屣儲王。真觀道樹。捨金輪而馭大千。明玉毫而制法界。今約如來因行。引經論敘聖源。用明法王一代化儀始終之義。此所以度眾生之垂迹也。
最初因地
佛本行經云。我念往昔作轉輪王。身值三十億佛。同號釋迦如來。值八億佛。號然燈如來。值三億佛。號弗沙如來。值九萬佛。號迦葉如來。值六萬佛。號燈明如來。曾供養一萬八千佛。號娑羅王如來。又一萬佛。號能度彼岸如來。又一萬五千佛。號日如來。又二千佛。號憍陳如如來。又六千佛。號龍如來。又一千佛。號紫幢如來。又五百佛。號蓮華上如來。又六十四佛。號螺髻如來。又一佛。號正行如來。又八千億辟支佛。有一佛。號善恩如來。又一佛。號示誨幢如來。我於彼佛國中作輪王。名曰牢母。初發道心。種諸善根。晝夜精勤。發廣大誓。
願於當來得作佛時。有諸眾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識家內親疎尊卑。不信三世因緣業果。唯行貪欲瞋恚愚癡。具足十惡。憐愍彼等眾生。說法教化作多利益。救護眾生。慈悲拔 濟。令離諸苦。後供養燃燈佛。授記作佛。
買華供佛
因果經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仙人善慧。時燈照王太子名普光。啟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與五百外道講論義勝。各以銀錢上之。與外道別當往然燈佛所欲施供養。見王青衣持七莖蓮華過。追問此華賣否。答言當送王宮。欲以上佛。善慧即以五百銀錢買五莖華以用供佛。青衣從命。并寄二華以獻於佛。時王及大臣禮佛散華。華悉墮地。善慧五華皆住空中。化成華臺。後散二華。住佛兩邊。佛讚善慧。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善慧見地濁濕。即脫鹿皮衣以用布地。解髮以覆之。待佛行過。佛記之曰。汝後作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時善慧求佛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即成沙門。遂合掌以偈讚佛。今見世間導。令我開慧眼。為說清淨法。去離一切著。今遇天人尊。我今得無生。願將來獲果。亦如兩足尊。
上託兜率
佛本行集經云。爾時護明菩薩從迦葉佛所護持禁戒。梵行清淨。命終之後。正念往生兜率陀天。而其一生補處菩薩多生此天。智慧滿足。心生歡喜。在下諸天多有放逸。上界諸天禪定力多。寂定軟弱。不求下生但受於樂。菩薩不然。但為教化天上諸天人故。生兜率天。諸天人眾稱為護明菩薩。既生天已。諸天宮殿光明照曜自然莊嚴。復有無量莊嚴之事。菩薩設見最勝最妙五欲之樂。心不迷惑。不曾忘失正念本緣。住兜率天滿四千歲。為彼諸天顯示法相。令其生厭。菩薩即以天眼遙觀下界。人間眾生造種種惡業。生老病死眾苦逼迫。無解脫時。
欲生人間拔 濟一切眾生種種諸苦。為欲安樂諸眾生故。為欲教化眾生說種種法。是故我今即當下生人間。出家學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度諸眾生。滅盡諸苦。成無上道。
瞿曇貴姓
釋迦譜云。自劫初平等王至大茅草王子懿摩王。王遜位與弟。從婆羅門學。姓曰瞿曇。而受之言。當去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既入深山。形服殊異。無能識者。於甘蔗園以為精舍。時有盜賊從田園過。捕盜尋跡執小瞿曇。至令以木貫身射之。立以為標。血流於地。大瞿曇仙天眼見之。神足飛來。我徒何罪。酷乃是乎。取士中血以泥團之。持還精舍。左血著於左器之中。其右亦然。瞿曇仙人乃呪願曰。若其至誠。願天神有知。使血化成為人。却後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因名瞿曇。或名甘蔗。至師子頰王。生四太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印度旌姓有四。剎帝利王種。婆羅門淨行種。吠奢商賈種。戍陀羅屠劊種。前二貴姓。後二賤姓。隨時所尚。佛生其中。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王種以振威。淨飯遠祖。捨國脩行。受瞿曇姓。世為貴種。
淨飯聖王
因果經云。爾時善慧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生兜率天。名聖善慧。為諸天主說一生補處之行。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為諸眾生隨應說法。期運將至。當下作佛。現五種瑞。一者放大光明。二者大地十八相動。三者魔宮隱蔽。四者日月無光。五者天龍八部悉皆震動。又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緣熟。二者觀時將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最勝。四者觀諸種族何族尊貴。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為父母。即自思惟。摩竭提國其母雖正。其父不真。和沙國受他節度。維耶離國多好鬪諍。鏺樹國舉動皆妄。餘國邊地皆不應生。唯自維衛羅國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此閻浮提。最處其中。諸族種姓剎帝利第一。瞿曇苗裔。聖王之後。其淨飯王於諸世間具足清淨。性行仁賢。聰明智慧。夫妻真正。堪為父母。即當於彼王種中生。
摩耶託夢
因果經云。爾時善慧菩薩從兜率宮降神母胎。于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脇入。身現於外。如處琉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見此相已。廓然而覺。便至淨飯王所白言。我於眠寤之際。夢見菩薩乘六牙白象來入我右脇。此何瑞相。時王即召善相婆羅門至。說夫人所夢有何凶 吉。婆羅門占曰。夫人必懷太子。此善妙相。不可具說。
今當為王略而言之。今此夫人必懷聖子。定能光顯釋種。降胎之時放大光明。諸天釋梵執侍圍遶。此相必是正覺之瑞。若不出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千子具足。時摩耶夫人自從菩薩處胎以來。每日精修六波羅蜜功行。天獻飲食自然而至。不復樂於人間之味。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諸抱疾者皆悉除愈。百谷苗稼自然豐稔。國大安樂。
樹下誕生
本行經云。摩耶聖母懷孕將滿十月。垂欲生時。引諸婇女遊嵐毗尼園大吉祥地。安詳徐步處處觀看。園中有一大樹。名波羅叉。柔軟低垂。夫人即舉右手攀彼樹枝。遂生太子。放大光明。即時諸天世間悉皆遍照。時天帝釋將天細妙憍尸迦衣褁於自手。承接太子。四大天王抱持太子向於母前。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舉足出大蓮華。觀視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惟吾獨尊。一切世間諸天及人恭敬供養。地忽自然湧出二池。一冷一暖。清淨香水。又虗空中九龍吐水。浴太子身。諸天音樂雨妙香華。供養太子。十方大地六種震動。一切眾生皆受快樂。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是日江河泛溢。山川宮殿震動。有五色光貫太微宮。王問羣臣。太史蘇由奏曰。西方有聖人生。却後千年教法來此。王令鐫石埋於南郊誌之。
從園還城
本行經云。有一大臣詣嵐毗園外立。見一女人疾走而出。歡喜踊躍。見已報言。國太夫人產一太子。汝今可還向大王所。奏是喜事。大臣調馬行疾如風。來見於王。先打歡喜之鼓。淨飯王坐寶殿上。輔相大臣治理國政。忽聞歡喜鼓聲。時王驚問。大臣答言。大王夫人生一太子。形似天人。身黃金色。放大光明。王聞是言。即往園中欲看太子。至彼園已。白夫人言。宜於太子住處作吉祥事。吾欲面見觀視太子。時有女人抱持太子將詣王所。時淨飯王自心思惟。太子入城作何輦轝。時毗首羯磨天化作七寶輦轝。四大天王各變其身。悉並年幼。頭為螺髻。端正可喜。躬御太子寶轝而行。時淨飯王令諸童子身著黃衣。左手執金瓶。右手持寶杖。在太子前翊從而行。復有無量諸天玉女各持諸天雜寶香爐。焚燒種種微妙之香供養太子。引道而行。
仙人占相
本行經云。爾時淨飯王即召相師觀占太子吉凶之相。諸相師等一心瞻看太子形容。各依先聖諸論答言。此太子者。有大盛德。今生王家。身有三十二相。於世間中則有二種。若在家受世樂者。則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捨王位出家學道。得成如來應正遍知。名稱遠聞充滿世界。復有阿私陀仙至淨飯王宮求見太子。大王慈恩。願當示我。夫人手抱太子。令向仙人。仙人兩手抱持太子安於頂上。復置膝上。即報王言。今此太子。身黃金色。頭圓鼻直。足滿臂長。猶如金像。備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必定出家學道。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無上法輪。能於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闡揚正法。若聞法者皆得解脫。仙人言已作是思惟。今當有佛出興於世。自恨衰老不值如來。常處長夜恒迷正法。於是悲啼懊惱歔欷哽咽。乘空而去。
大赦修福
佛本行集經云。爾時淨飯王告諸群臣等。卿諸臣等。言為我太子。國內所有禁繫囚徒皆悉放赦。令得解脫。乃至一切諸禽獸等亦並放捨。復告國師婆羅門言。若知所有精進諸婆羅門等。或百或千聚集之處。隨意所須悉皆布施。所有天寺及神廟堂。皆令修治。依法祭祀。為我太子。令得大福。爾時國師婆羅門等即依王命。四方召得三萬二千諸婆羅門。日別令入淨飯王宮。所有資財悉持布施。滿七日夜。所有功德回施太子。願令增進。而說偈言。淨飯王心大歡喜。以生福德太子故。一切羣臣皆聚集。天下囚繫普放恩。誕育既稱適本心。殷重欲為作生法。持彼百千乳牛犢。皆金裝角銀飾蹄。年齒悉壯毛色鮮。各各從犢隨其後。膚體充肥多乳汁。一頭一捋得十升。更有無量種珍奇。錢財糓帛諸雜物。為令太子增益故。布施於彼婆羅門。
姨母養育
本行經云。爾時太子既以誕生適滿七日。摩耶夫人其形羸瘦。遂便命終。即便往生忉利天上。在於天上思憶太子。與諸婇女左右圍遶。各持天妙香華。從虗空下詣太子所。處處遍散漸到王宮。語淨飯王言。我於往昔懷孕之時。滿足十月受於快樂。我今得生天上。還受快樂。願莫為我生大憂苦。即便隱身還彼天宮。時淨飯王即將太子付囑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言。汝是太子姨母。應當養育。善須護持。應令增長。依時乳浴。又別揀取三十二女。令助養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令乳。八女戲弄。爾時姨母謹依王勑。不敢乖違。姨母養育太子。譬如日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清淨圓滿。養育太子亦復如是。又復譬如尼拘陀樹。得種好地而漸增長。後成大樹。從其太子出生已來。淨飯王家。一切財物金銀珍寶牛羊象馬。日日增長無所乏少。
往謁天祠
大莊嚴經云。菩薩生已。諸釋眷屬詣淨飯王所白言。大王。今者可將太子謁於天廟。以祈終吉。王即許之。淨飯王告摩訶波闍波提言。欲將太子往於天廟。并勑宮人並須嚴飾。以諸寶服莊嚴太子。時淨飯王自將太子乘車而出。及諸大臣釋氏眷屬前後翊從。燒香散華滿於街路。象馬車乘無量軍眾執持幡盖。無數妓女鼓樂歌舞隨從而行。無量諸天於虗空中散眾天華。時淨飯王威儀整肅詣於天廟。至天廟已。王自抱持太子入天廟中。足踰門閫。所有諸天形像皆從座起迎於太子。曲躬而立。時眾會中百千天人皆大歡喜。迦毗羅國六種震動。諸天形像各現本形而說偈言。聖子如日月。亦復如溟海。而與須彌等。不宜恭敬我。福慧及威力。禮者獲大利。若人去憍慢。生天證涅槃。太子示入天廟時。無量諸天人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園林嬉戲
本行經云。時淨飯王為太子作眾寶瓔珞勝妙華鬘寶冠腰帶莊嚴太子。時摩訶波闍波提懷抱太子安置膝上。坐寶輦中。無數童男童女皆以諸寶瓔珞莊飾其身。手執諸華於前引導太子往詣園林。爾時釋種親族童子童女各持鹿車羊車。復持種種船舫。種種鼓樂簫笛琴瑟。牛羊獅象諸雜鳥形一切器仗列太子前。恣令嬉戲。復置羝羊真金為鞍。令太子乘園中遊戲。彼諸童子亦乘羊車伴太子戲。童子童女各各歡笑。人人拍手歌舞呌嘯。或復聚沙為塔散華禮拜。令其太子恣意嬉戲。具足八年如是娛樂。太子增長智慧。不似世之嬰孩流涕不淨。無有糞穢。亦不呱啼呻吟嚬縮。不飢不渴。諸母養育常生歡喜。時彼園內有一天神名曰離垢。然彼天神在於虗空隱其半身。即持種種天華散於太子頂上。姨母抱持太子坐寶車上。還其本宮。
習學書數
本行經云。淨飯王知其太子年已八歲。而告群臣。卿等當知。訪問國中智慧第一。堪為太子師者。教太子讀書及餘諸論。咸言有毗奢婆蜜多羅善知經論。堪教太子。諸釋種童子亦隨太子而學。太子將昇學堂。毗奢婆密多羅遙見太子。遂起身頂禮。自覺差慙。見空中諸天神王守護護太子。以諸天華散太子上。太子既初入學。而問師言。教我梵書仙書。若此書凡有六十四種。未審尊師教我何書。是時毗奢婆密多羅問太子說是書名。遂懷私慙。折伏貢高我慢之心。向於太子前而說偈言。希有清淨智慧人。善順於諸世間法。自已通達一切論。復更來入我學堂。如是書名我未知。汝今悉皆誦持得。是為天人大尊噵。今復更欲覓於師。爾時釋種童子俱入學堂讀書寫字。太子威德力故。復有諸天神力加護。諸釋童子皆悉通達書數經論。
講演武藝
本行經云。時淨飯王復集羣臣。卿諸臣等。誰知何處有師。最能武藝。堪教太子。答言。羼提提婆堪教太子兵戎法式。其所解知凡有二十九種。悉皆通達。王造園苑。擬以遊戲。提婆將引太子入園教戎技智。太子見已悉皆棄捨。我自解此。不須更學。提婆即教其餘釋種。太子於此一切諸技何假須教。復欲教習諸王要法。所謂天文.祭祀.占察.懸射.前事.謬語.知禽獸音.達於聲論.造作諸技.因技報答.呪術.雜事十餘種名。古先治化一切書典教於太子。及自他釋亦如是教。又復世人積年累月所學問者。或成不成。彼等眾技一切諸論。太子能於一時之中。及餘釋種。不須習學悉皆通達。一切自在。是時提婆即為太子而說偈言。汝於年幼時。安庠而學問。不用多功力。須臾而自解。於少日月學。勝他多年歲。所得諸技藝。成就悉過人。提婆慚耻。反禮太子。
太子灌頂
過去因果經云。爾時淨飯王即會群臣。而共議言。太子今者年已長大。智慧勇徤皆悉具足。今宜應以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又復勑下餘小國王。却後二月八日灌太子頂。皆可來集。至二月八日。諸餘國王并及仙人婆羅門等皆悉雲集。懸繒幡蓋燒香散華。鳴鐘擊鼓作諸妓樂。以七寶器盛四海水。諸仙人眾各各頂戴授婆羅門。如是乃至遍及諸臣。悉已頂戴傳授與王。時王即以灌太子頂。以七寶印而用付之。又擊大鼓高聲唱言。今立薩婆悉達以為太子。爾時虗空天龍夜叉人非人等作天妓樂。異口同音讚言善哉。當於迦毗羅衛國立太子時。餘八國王亦於是日同立太子。太子啟王出遊園苑。王即聽許。群臣導從。遊觀田野。看諸耕人起大慈悲。即便思惟離諸愛欲。王聞此語心生憂惱。慮其出家。宜急婚娉以悅其意。更增妓女而娛樂之。
遊觀農務
普曜經云。爾時太子年遂長大。啟於父王與群臣俱遊於村落。觀耕犂者勤勞執役。見地耕轉。虫隨土出。烏鳥尋啄 。太子見已起慈悲心。哀嗟世間有如斯苦。匇匇不安人命其短。憂畏無量。日月流邁。出息不保就於後世。天人始終。三惡道苦不可稱載。五趣生死輪轉無際。沉沒不覺痛苦難喻。又見園中有閻浮樹。枝葉茂盛。在彼樹下結加趺坐。一心禪思三昧正受。以為第一。
五百神仙飛行虗空不能得過。時諸仙人即下住地。觀見菩薩禪思坐定。歎未曾有。於時日照樹曲。覆菩薩身。一切樹木皆悉曲躬向於菩薩。群臣見已疾往啟王。時王聞之前詣樹下。即見太子威神吉祥巍巍無量。而說偈言。如火在山頂。如月在眾星。現身樹下禪。威光無不照。其初生之時。身自坐禪思。其身威神光。明徹普遍照。十方諸天人。因是得濟度。即同太子嚴駕還宮。
諸王捔力
本行經云。淨飯王與大臣娑呵提婆諭諸釋種童子。武藝之中誰能最勝。於戲場中安施鐵鼓。提婆達多射徹三鼓。難陀即射亦徹三鼓。有司進弓。太子試弓。以弓力弱。令取內庫祖王所用良弓。太子牽挽平胸而射。一箭穿過七箇鐵鼓。其箭射達十拘盧奢。復更別立鐵猪。太子一箭便穿七鐵猪。彼箭入地即成一井。於今人民常稱箭井。爾時諸天各將天華散太子前。帝釋取箭上天起塔供養。時淨飯王既見太子技能皆悉勝彼。敕取白象擬太子乘。提婆達多先入城。見此白象問言何往。答言擬太子乘。時提婆達多我慢興盛。左手執鼻。右手築額。一拳倒地遂即命終。塞彼城門往來不通。難陀次至。見象塞路。執彼象鼻牽離城門。太子見已。左手舉象以右手承。從於虗空擲至城外一拘盧奢。而象墮地即成大坑。至今人民相傳此處名為象坑。
悉達納妃
因果經云。爾時淨飯王集諸羣臣而共議言。太子年已長大。宜應娶婚。諸臣答言。有釋種婆羅門。名摩訶那摩。有女名耶輸陀羅。顏容端正聰明智慧。賢德過人禮儀備具。有如是德。堪為太子妃。王言。若如卿儀便為納之。王還宮內。即敕老成宮女。汝往摩訶那摩長者家瞻看其女容儀禮節如何。可停於彼十日。女受王敕往彼長者家瞻看此女。還答王言。觀看此女容貌端正。威儀進止無與等者。王即遣人語摩訶那摩長者言。太子年長欲為納妃。汝女善淑宜堪此舉。時長者答使者言。謹奉敕旨。王即令諸大臣擇取吉日。遣車具禮而往迎之。既至宮已。具足太子婚妠之禮。又復更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并諸婇女娛樂太子。以有三妃造三時殿。爾時太子恒與其妃行住坐臥。無有世俗之意。於靜夜中但修禪觀。未嘗與妃有夫婦之道。
五欲娛樂
本行經云。爾時淨飯王為太子立三等宮。婇女三千侍御太子。第一宮婇女當於初夜。第二宮婇女於半夜時。第三宮婇女於後夜時。奉侍太子。時淨飯王念阿私陀仙人所說。復置諸雜音樂各各千數。常於宮內晝夜不絕。太子在於婇女之中。受諸快樂。不須遠涉出宮外遊。時飯王為增太子諸功德故。建立苦行。斷於一切諸邪惡法。行一切善。布施諸物。造眾福業。備行苦行。以此善根迴資太子。為令增長諸功德故。願莫出家。太子在於父王宮內。唯獨一人具足五欲。娛樂逍遙嬉戲自恣。足滿十年不曾出家。淨飯王於太子所住宮院周帀。別更造立子城。唯置一門。安施機發。開閉之時五百人扶持擁衛方得開闔。其門聲動聞半由旬。內外悉羅壯士防守。身著鎧甲禁衛宮闈。如是嚴緊恐畏太子捨離椒房踰越出家。自在娛樂不復遊戲。
空聲警策
本行經云。爾時虗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見是太子十年在宮受五欲樂。莫為貪着心醉荒迷情放盈溢。百年迅速時不待人。護明菩薩今須覺察。早應捐棄捨俗出家。我若不先為彼作於厭離之相。則彼躭湎未有醒悟發出家心。我今應當贊助其事。即於空中而說偈言。善哉仁者年盛時。宜速出家令滿願。應當利益天人等。五欲行者不可厭。沒溺六塵境捨難。唯有出世行大智。乃能厭離此五欲。是故仁今可捐棄。眾生多有煩惱患。仁當為作大醫師。說妙種種法藥王。速疾將向涅槃岸。無明黑暗所障蔽。諸見羅網種種纏。速然智慧大明燈。早使天人得淨眼。空中天子說此偈已。威神感動發勸因緣。復以太子宿世善根福德力故。令彼居中婇女所作音聲。不順五欲之事。唯傳涅槃住持信解微妙諸法之聲。欲令太子厭離世間。心生覺悟。
飯王應夢
本行經云。爾時作瓶天子以神通力。欲令太子發出家心。即於其夜與淨飯王七種夢相。一夢帝釋幢從東門出。二夢太子乘大白象城南門出。三夢太子駕駟馬車城西門出。四夢雜寶莊嚴大輪城北門出。五夢太子在城中央大街。手執一搥撾打大鼓。六夢太子坐高樓上散施珍寶。四方諸人來將寶去。七夢城外不遠有於六人舉聲大哭宛轉於地。王夢是相。心大惶怖。明日召占夢師說如上夢。答言不知。王復憂愁。時作瓶天化婆羅門。言善能解夢。大王召入說七種夢。婆羅門言。第一太子出家瑞相。第二證果相。第三得四無畏相。第四成佛相。第五轉法輪相。第六三十七品法寶相。第七外道六師憂惱相。化人為王詳說夢已。白言。大王當生歡喜。勿懷恐怖憂愁不樂。大王聞已。重增太子五欲之具。令太子愛戀不樂出家。免吾憂念使我安樂。
路逢老人
本行經云。爾時作瓶天子欲令太子出向園林。觀看好惡發厭離心。漸教捨離於彼五慾。讚歎園林甚可愛樂。太子聞已發心。令速嚴飾莊校好車。於彼園林觀看遊玩。馭者奏淨飯王。王出敕令悉遣洒掃。爾時太子登上寶車。從城東門而出。作瓶天子變身化作一老弊人。傴僂低頭鬚鬂如雪。四肢顫掉行步不安。唯仰杖力。如是相貌。在太子前順路而行。太子見彼老人身體極瘦衰相。即問馭者此是何人。馭者白太子言此是老人。太子復問何者名老。馭者答言。凡名老者。為諸衰耄所逼。諸根漸敗無所覺知。非朝即夕其命將終。太子復問。我今此身亦當如是受老相耶。答言。太子。貴賤雖殊。凡是有生悉皆有老。即今人身具有如是老相。但未現耳。太子復言。我今不向園林遊戲。宜速回駕。還入宮中心自思惟。作何方便得免衰老之相出家學道。
道見病臥
本行經云。爾時作瓶天子復見思惟。菩薩在彼宮內著於五欲。放逸情蕩已經多時。世間無常盛年易失。應當早捨宮內出家。使其覺悟令速厭離。菩薩宿福因緣。忽然發心欲出遊戲。太子即召馭者言。莊嚴好車出城遊玩。太子乘車從城南門出漸向園林。作瓶天子於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面色痿黃。喘氣微弱命在須臾。太子見病人已。問馭者言此是何人。馭者報言此是病人。復問何名病人。答曰。此人不善安隱。威德已盡。困篤無力。死時將至無處歸依。此人不久自應命終。欲得求活無有是處。復問為獨此人為當一切。答言。非獨此人。一切天人皆悉未免。太子告言。若我此身不脫是病。難得度者。我今不假園林遊戲。即勒迴車而還宮中。靜坐思惟一心繫念。淨飯王聞已。憶阿私陀仙受記之語決定真實。太子莫復捨我出家。
路覩死屍
本行經云。時作瓶天子復發是念。菩薩宮內極意歡娛。我今可為厭離五欲早令出家。令從宮內向彼園林。是時太子謂善馭者。汝可速駕駟馬寶車我欲出城詣園遊戲。太子坐車從城西門出向於外觀看園林。作瓶天子於太子前。化作一屍在於路上。太子見之心懷慘惻。謂馭者言。此是阿誰臥於路上。馭者答言此名死屍。太子復問馭者死屍是何。馭者報言。太子。此人已捨世間之命。無有威德。今同木石。捐捨親族一切識知。唯獨精神自向彼世。從今已後不復更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如是眷屬生死別離更無重見。故名死屍。復問馭者我亦有此死否。馭者報言。太子尊身於此死法亦未免脫。一切世間之人無分貴賤不擇賢愚皆不免死。太子聞已情思不悅。迴駕還宮。端坐思惟默然繫念。人人貴賤受福若盡。無常至時皆無有異也。
得遇沙門
大莊嚴經云。爾時太子召馭者言。今日欲往園林遊玩汝可嚴駕。馭者奏王。王謂馭者曰。太子前出三門。見老病死愁憂不樂。今日宜令從北門出。嚴飾道路香華幡蓋倍勝於前。太子與諸官屬前後道從出城北門。爾時淨居天化作比丘。著壞色衣剃除鬚髮。手持錫杖徐步而行。形貌端嚴威儀整肅。太子遙見問是何人。時淨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馭者報太子言。如是名為出家人也。太子即便下車作禮。因而問之。夫出家者何所利益。比丘答言。我見在家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皆是敗壞不安之法。故捨親族處於空閑。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習無漏聖道。行於正法調伏諸根。起大慈悲能施無畏。心行平等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永得解脫。是故名為出家之法。太子聞已深生歡喜。天人之中唯此為上。我當決定修學此道。既見是已登駕而還。
耶輸應夢
本行經云。時太子妃耶輸陀羅。即於是夜便覺有娠。爾時其夜疲極睡眠。臥夢見有二十種可畏之事。忽然驚起報太子言。夢見大地周帀震動。有帝釋幢崩倒於地。天上星宿悉皆墮落。最大傘蓋車匿持去。我頭髣髻刀截而去。我身瓔珞為水所漂。我之身形漸成醜陋。我身手足自然墮落。我此身形忽然赤露。我所坐牀自塌於地。我眠臥床四脚摧折。眾寶大山崩頹墮地。宮內大樹被風吹倒。明月團圓忽然而沒。紅日照明忽然黑暗。宮城矩火出向城外。護城之神忽然啼哭。迦毗羅城忽為曠野。園林華果並皆凋落。防禦壯士交橫馳走。白言太子。我見如是二十種惡夢。心大恐怖驚疑不安。為復我身壽命欲盡。為共太子恩愛別離。太子聞是語已自心思惟。我今不久捨世出家。復慰諭耶輸言。汝見如是惡夢不須懷憂。但當安隱無復煩惱。
初啟出家
莊嚴經云。菩薩於靜夜中作是思惟。若不啟父王私自出家。違於教法不順俗理。從其所住。詣父王宮。放大光明長跪合掌白父王言。願欲出家。王聞此言涕泣不許。重白父言。有四種願當斷出家。一願不老。二恒少壯。三常無病。四恒不死。王即告言。此願甚難。諸仙世人誰免老死。王召親族而作是言。太子昨夜來請出家。我若許之國無繼嗣。作何方便令其息心。諸族白言。我等當共守護太子。太子何力能強出家。王勑親族城東門外置其五百釋種童子。英威勇徤制勝無前。一一童子有五百輛鬪戰之車以為嚴衛。五百力士執戟於前。南西北門如上所說。
於其城上周帀分布五百壯士。擐甲持矛晝夜巡警無暫休息。國大夫人波闍波提於王宮內集諸婇 女。自從今夜無令眠睡。尸牗重關堅持鎻鑰。守護太子莫生怠慢。勿使出家悉無依怙。
夜半踰城
莊嚴經云。爾時菩薩於音樂殿中端坐思惟。過去諸佛皆發四種大願。一者願我未來自證法性。於法自在得為法王。以精進智救拔三界愛縛苦惱眾生。二者有諸眾生嬰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無明翳目。以空無相無願為燈為藥。破諸暗惑除其重障。成就如是方便智門。三者有諸眾生竪高慢幢起我我所。心想倒見虗妄執著。為說正法令其悟解。四者見諸眾生處不寂靜。三世流轉如旋火輪。
亦如團[糸*系] 自纏自縛。為彼說法令得解縛。太子語車匿言。汝可鞁乾陟來。車匿答言。今始半夜何用鞁馬。太子復言。我今出家莫違我意。淨居諸天令彼軍士婇女悉皆昏睡都無覺知。車匿即鞁馬畢。太子乘已初舉步時。大地六種震動昇空而去。四大天王棒承馬足。梵王帝釋翊從引路。至彼往古跋 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端然而坐。
金刀落髮
莊嚴經云。菩薩作是思惟。若不剃除鬚髮非出家法。乃取金刀即自剃髮而發愿言。愿斷一切煩惱及以習障。時天帝釋即以天衣於空取髮還天供養。菩薩自觀身上猶著寶衣。即作念言。出家之服不當如是。時淨居天化作獵師。身著袈裟手持弓箭默然而住。語獵者言。汝所著者乃是往古諸佛之服。云何著此而為罪耶。獵者言。我著此衣以捕羣鹿。鹿見此服而不避我。方得殺之。菩薩言。汝著袈裟專為殺害。我今若得惟求解脫。我今與汝憍奢耶衣。汝可與我麤弊衣服。是時獵者即脫袈裟授與菩薩。菩薩于時心生歡喜。即便與彼憍奢耶衣。時淨居天以神通力忽現本形。
飛上虗空還至梵天。菩薩見已。於此袈裟倍生殷重。于時菩薩身著袈裟儀容改變。作如是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於是安詳徐步至彼跋 渠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矣。
車匿辭還
莊嚴經云。時太子至山林已。慰輪車匿。世間之人或有心從而形不隨。或有形隨而心不從。汝今心形皆悉隨我。世間之人見富貴者競來奉事。現貧賤者棄而遠之。我今捨國來至於此。惟汝一人獨能隨我。我今既得至閑曠處。即自解衣取莊嚴具還於宮中。奉上父王作如是言。太子今者於世間法無復希求。不為生天受五欲樂。亦非不孝。亦無嗔忿慊恨之心。但見世間眾生迷於正路沒在生死。
為欲拔 濟眾生故出家耳。惟愿父王勿生憂慮。若謂我今年少未應出家。汝以我言方便諮啟。生老病死豈有定時。人雖少盛誰能獨免。又脫諸餘嚴身之服與耶輸陀羅言。人生於世愛必別離。我今為斷此諸苦故出家學道。勿以戀著橫生憂愁。及語宮中諸婇女等并告釋種童子。我今欲破無明網故愿成正覺。所為事畢當還相見。事匿涕泣而迴。
車匿還宮
莊嚴經云。是時車匿牽其白馬并賷瓔珞諸莊嚴具將入王宮。其馬嘶聲聞於宮內。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輪陀羅并諸采女皆來聚集。共相謂言。將非太子迴還宮耶。車匿入宮門已。姨母及妃并諸采女惟見車匿不見太子。同時啼哭。即問太子今在何處。汝獨迴歸。車匿荅言。太子棄捨五欲。為求道故。在彼山林著壞色衣。剃除鬚髮。姨母聞已放聲大哭。責車匿言。我今何負於汝。取我聖子送彼山。林猛獸毒虫甚可怖畏。而今獨住將何所依。車匿言。太子付我白馬及諸寶貝。令我速還。太子囑我。汝到宮時拜上姨母。殷勤勸諭莫生憂念。住此不久得成正覺還當相見。耶輸陀羅責車匿言。汝今何故損害於我。車匿荅言。但以諸天神力。使守衛之人咸皆熟睡無所覺知。太子出宮如日昇天放大光明。諸天捧承馬足而去。非于車匿之事也。
詰問林僊
因果經云。爾時太子至跋伽仙人林中。鳥獸矚目。仙人遙見太子。謂是天神。與諸徒眾迎太子坐。太子觀察仙人之行。或披軟草或披樹葉以為衣服。或食草木花果。或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翹一足。或臥塵土荊棘。或臥水火之側。太子問其所由。仙人荅言為欲生天。太子告仙人言。諸天雖樂。福盡則墜。輪迴六道終為苦聚。我今學道為斷苦本。太子與諸仙人設此議論。言語往復及至日暮。太子即便停彼一宿。明旦辭去。有一仙人善知相法。語眾人言。今此仁者諸相具足。必當得於一切種智。為天人師。我等所學道異。不敢相留。仁者若去。可向北行。彼有大仙名阿羅邏迦蘭。仁者可往就其講論。我觀仁者亦當不必住於彼論。於是太子即便北行。諸仙人眾見太子去。心懷懊惱。合掌相送。極望絕視然後乃還。
勸請迴宮
因果經云。時淨飯王遣太子師及以大臣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問於仙人。太子出家學道。曾至此林否。大仙荅曰。有一童子共我議論。今詣阿羅邏伽仙人處。師別即往彼仙人所。果見太子。師即白太子言。大王久知太子深樂出家。此意難迴。然王於太子恩愛情深。願請迴駕還返宮中。不令太子全棄道業。靜心之處何必山林。太子荅言。我豈不知恩愛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為斷除故是以來此。我今修道終不回還。師自思惟。奉受王使來請太子。而復不能轉太子意。徘徊路側不能自返。互相議言。既為王使而無力効。今者空歸云何奉荅。我等當留所從五人。聦明智慧心意柔軟為性忠直。密令伺察看其進止守護給侍。語憍陳如。汝等五人悉能住在此否。五人荅曰。善哉依命當密守護。師及大臣辭別太子。悲泣而迴。
調伏二僊
因果經云。太子至阿羅邏所。太子問言。生死根本云何斷之。仙人荅曰。持戒忍辱修習禪定。有覺有觀得初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二禪。捨喜心得正念具樂根得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捨根得四禪。獲無想報。太子復問。非想非非想處為有我耶。為無我耶。若言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為有知。我為無知。我若無知則同草木。我若有知則有攀緣。既有攀緣則有染著。故非解脫。汝以盡於麤結而不自知細結猶存。以是之故謂為究竟。細結滋長復受下生。以此因故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盡捨。是則名為直解脫也。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子所說其為微妙。于時太子為求勝法辭別而去。仙人白言。汝若成道願先度我。太子荅言善哉。次至迦蘭所住之處。論議問荅亦復如是。太子即便辭去。仙人奉送絕視方還。
六年苦行
普曜經云。爾時太子作是思惟。六年之中示大勤苦精進之行。因是現行四禪。數出入息。令其意解無想不念。無所希望在。所至湊心無所倚。欲現世間開化外學若干品業。訓誨諸天示其罪福。外學異術計死斷絕神無所生。或言有常云無罪福。為分別說功福之報。現身口意當行清淨。日服一麻一麥。六年之中修立難行勤苦之行。宿命不債。六年之中結加趺坐。威儀進止未甞有缺。亦無覆盖。不避風雨不起經行。大小便利亦不屈伸。亦不傾側身不倚臥。春夏秋冬巍然端坐。值有眾難未曾舉丰以自蔽障。諸根不亂。目不邪視心不恐怖。鵲巢樹上抱卵哺雛。糞污其身亦不棄去。天龍八部目自覩見。菩薩功勳道德巍巍。來往其邊供養奉事。太子定坐六年現勤苦行。教授開化天人立之三乘。以是之故坐六年耳。成無上道廣度眾生。
遠餉資粮
因果經云。太子至伽闍山苦行林中求正真道。日食一麻一麥修其苦行。憍陳如等亦修苦行供奉太子。既見此已即遣一人還白王師。具說太子所修行事。王師即往王所說如上事。爾時淨飯王聞此語已。心大煩惱舉身顫掉。語王師言。太子遂捨轉輪王位。并父母親族恩愛之情。遠去深山修其苦行。我今薄福失此之子。復以使人所言。向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而為說之。時淨飯王與姨母及耶輸。各嚴五百車乘。資粮之物。令車匿送與太子。隨時供養勿使乏少。車匿領車疾速而去。至彼見太子形容消瘦。
牧女乳糜
因果經云。爾時太予心自思惟。我今於伽闍山示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麥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其苦行今滿六年。我若復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般涅槃因。我今雖復如是節節而有那羅延力。亦不以此而取道果。我當受食然後度生。作是念已。至尼蓮河側露地而坐。時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人。一名難陀。一名波羅。時淨居天勸牧女言。太子今在林中。汝可供養。女人聞已心大歡喜。即擇肥壯牸牛入河洗浴親手自取淳乳。如法煎煑。即取乳糜盛滿金鉢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獻。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呪願之。今所施食。欲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使施者。得色得力得捨得喜。安樂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即復作如是言。我為度脫諸眾生故而受此食。呪願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悅氣力充足堪受菩提。
禪河澡浴
莊嚴經云。爾時菩薩復作是念。六年勤苦衣服弊壞。於尸陀林下見有破糞掃衣將欲取之。於時地神告虛空神言。釋種太子捨輪王位。拾是所棄糞掃之衣。虛空之神聞已告三十三天。乃至傳聞阿迦尼吒天。菩薩手持糞掃之衣。作如是言。何處有水洗浣是衣。有一天神以手指地遂成一池。又念何處有石浣衣。時天帝釋即以方石安處池畔。菩薩見石遂洗浣衣。帝釋白言。我當為菩薩洗浣此衣。惟願聽許。菩薩欲使將來諸比丘眾不令他人洗浣衣故。不與帝釋洗浣。即便自洗浣衣已訖。入池澡浴。是時魔王波旬變其池岸極令高峻。池邊有樹名阿斯那。是時樹神按樹令低。菩薩攀枝得上河岸。菩薩澡浴之時。諸天散花遍滿河岸。菩薩浴竟。諸天競取此水將還天宮。池中水族飲其水已得生天上。菩薩為利益故度脫水族示現澡浴。
帝釋獻衣
莊嚴經云。爾時太子至尼連河。洗浣故衣入水浴已。河邊有一大樹。於彼樹下自納故衣。時淨居天子名無垢光。將沙門應量袈裟供養菩薩。於是菩薩即受著之。時聚落神告善生女。汝宜營辦美食供養菩薩。時善生女即以金鉢盛滿乳糜持以奉獻。菩薩受之。時河中有一龍妃名尼連茶耶。從地涌出。手執莊嚴微妙寶座奉獻菩薩。菩薩受已即坐其上。取彼善生女所獻乳糜。如意飽食淨盡無餘。菩薩食於乳糜。身體相好平復如本。即以金鉢擲致河中。是時龍王生大歡喜。收取金鉢宮中供養。時釋提桓因即變其形為金翅鳥。從彼龍王奪取金鉢。將還本宮起塔供養。爾時菩薩從座而起。龍妃還持所獻床座歸於本宮起塔供養。菩薩由福慧力故。食乳糜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轉增赫奕。菩薩正念詣菩提場而取正覺。
詣菩提場
莊嚴經云。菩薩正念向菩提樹。時有主風雨神。周遍洒掃盡令嚴淨。菩薩身放無量光明。普遍振動無邊剎土。復有無量諸天奏天妙樂。雨眾天華遍覆其地。無量希有吉祥瑞相。菩薩將欲向菩提樹。其夜大梵天王告諸梵眾言。當知菩薩被精進甲。知慧堅固成就菩薩之行。通達波羅蜜門。於菩薩地得大自在。住於如來祕密之藏。超諸魔境。一切善法皆能自覺。不由他人而得覺悟。為諸如來大神通力之所護念。當為眾生說解脫道。菩薩以如是等無量功德詣菩提場。為欲降伏眾魔怨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圓滿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轉正法輪故。為欲作大師子吼。施大法雨。令諸眾生得滿足故。令諸眾生得清淨法眼。令諸外道息諍論故。欲使本願得圓滿故。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不為世間八法所染。猶如蓮花不著於水。
天人獻草
本行經云。菩薩念言。我今至菩提場欲作何座。時淨居天白言。大聖仁者。過去諸佛皆坐草座而取正覺。菩薩思惟。誰能與我如是之草。帝釋天王即化其身為刈草人。不近不遠右邊而立刈取於草。其草青綠顏色猶如孔雀 項毛柔軟滑澤。而手觸時猶如微細迦尸迦衣。色妙青香。菩薩見於彼人刈如是草。漸至人邊寬緩問言。仁者汝何名字。其人荅言我名吉祥。菩薩聞已心大歡喜。如是思惟。
我今欲求吉祥。他人吉祥以名。吉祥在於我前。我今決當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思惟出妙音聲。復語刈草之人。仁者汝能與我草否。彼人答言我能與之。即便刈草以奉菩薩。其草淨妙。菩薩即取彼草一把手自執持。當時菩薩取草之時。其地六種震動。當是時。菩薩將此草安詳徐步向於菩提樹下。以為草座而取正覺。利益眾生悉皆得度。
龍王讚歎
本行經云。菩薩持草行時。
空中忽有青雀 .拘翅羅鳥.孔雀 .白鶴 .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數各五百右遶隨飛。復有天子天女亦各五百。各執寶瓶散諸香華圍遶而行。其地搖動。彼地有一龍王名曰迦茶。其龍長壽經歷劫數。曾見往昔諸佛經過。又龍日月晝夜甚長。睡眠未久見大地動復聞震聲。即便驚寤。從自宮殿即出觀看。見自居處不遠有一菩薩安詳而行。龍王見其菩薩預知先瑞。猶如過去諸大菩薩發心欲向菩提樹下一種無異。見是相已更無疑心。決定知此菩薩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黑色龍王有一龍妃名曰金光。與諸龍女等各執諸妙香華雜色衣服寶幢幡蓋種種珍寶奉上供養。作諸天樂其聲微妙。歌詠讚歎合十指掌在菩薩前頭面頂禮。菩薩語龍王言。如汝所說。我今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度眾生。
坐菩提座
莊嚴經云。爾時菩薩向菩提場時。無量菩薩并諸天眾。各各莊飾菩提之樹。其菩提樹高顯殊特。百億由旬七寶所成。有八萬四千。一一皆願菩薩坐其樹下得成正覺。一一樹下各隨色類敷師子座。悉以眾寶莊嚴。爾時菩薩示現取草周遍敷設。如師子王具足勢力精進堅固。無諸過失。尊貴自在智慧覺悟有大名稱。降伏眾魔摧諸外道。具足如是種種功德。將證菩提而面向東。於淨草上結加趺坐。端身正念發大誓言。我今若不證得無上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爾時菩薩昇菩提座。即證方廣神通遊戲首楞嚴定。得是定已。現身各各坐彼師子之座。一一身上皆具眾妙相好莊嚴。其餘菩薩并諸天人各各皆謂菩薩獨坐其座。由定力故。能令地獄餓鬼閻羅王界及諸人天皆見菩薩坐菩提座。菩薩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剎土。
魔王得夢
本行經云。爾時菩薩從於眉間放白毫光。遍照魔王宮殿。翳彼諸魔之光。魔王波旬於睡眠中得三十二種惡夢。夢見宮殿震動忽然失火。墻壁頹落盡為瓦礫。塵土坌亂穢惡充滿。象馬倒死鳥羽毻落。泉水枯乾樹木摧折。身體寒熱面貌痿黃。咽喉乾燥喘息不停。衣裳垢膩天冠墮落。天主號哭魔軍憂惱。魔子大呌魔民逃散。刀仗損失樂器破壞。左右遠離朋友讐怨。玉女赤露諸女啼哭。心緒昏亂恐怖不樂。仙言不吉神唱不祥。諸方馳走無處自在。魔王得是不祥之夢。內懷恐懼心意不安。普喚至一切諸魔眷屬皆令集聚。向說夜夢所見之事。我應不久必失此處。恐畏更有大福德人來生此處。即召地居諸天.諸魔兵眾.諸龍夜叉八部等眾而勑之言。今有釋迦種姓之子欲取菩提。我等相共至於彼處。斷其如此勇猛之心。勿令取證菩提。
魔子諫父
本行經云。爾時魔王長子商主白父王言。而今父王欲共悉達菩薩而作怨讐。唯恐後時悔無所及。魔王告子。咄汝小兒愚暗淺短。未曾知我變化神通。未曾覩我自在威力。商王答父言。兒非不知父王神通威力。但父王而未知悉達菩薩廣大神通福德威力。然則父王至於彼邊應當自見。魔王波旬不取其子之言。即召四種兵眾。所謂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百千萬億天神鬼兵。形容可畏。皆執弓箭刀劒器仗。擎山持杵作大威猛。魔王率領向菩提樹下。魔王軍眾遙見菩薩坐師子座。不驚不怖不搖不動。身體赫弈猶如金山。放大光明不可譬喻。魔王軍眾悉皆退散。魔王見已心大恐怖。猶懷我慢不肯迴還。復告軍眾莫驚莫怖莫畏莫走。此乃是我試彼心。看我今更慰喻彼看其起離菩提樹下。不令菩薩在此菩提樹下而成正覺也。
魔女妶媚
本行經云。魔王波旬不取長子商主諮諫。告諸女言。汝等諸女宜至彼釋種子邊。試觀其心有慾情否。其諸魔女聽王勑已。相與安詳向菩薩所。於菩薩前示現種種婦女媚惑諂曲之事。復將香華散菩薩上。復以種種五慾之事勸請菩薩觀看。其而觀其心情為有慾心姿態。魔女見於菩薩深心寂定。本來清淨無濁無垢。面目清淨猶如蓮華從水中出而不染著。如須彌山確然不動。善攝諸根調伏心意。彼等既見菩薩如是。皆生慚愧羞耻之心。諸魔女等善解女人幻惑之法。更加情態益顯嬌姿莊嚴其身。示現美妙音辭巧便來媚。菩薩答言。汝宿命有福受得天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好而心不正。汝輩故來亂人善意。非清淨種。革囊盛穢。汝來何為。去。吾不用。今阿母等不安天上何為橫來。佛指魔女變成老母。髮白面皺不能自復。
魔軍拒戰
本行經云。時魔王言。此人不可以五慾惑之。更設美言慰喻令去。仁沙門釋子自小來。未見戰鬪刀兵甚可怖畏。又仁莫共他作怨讐。貪嗔痴業。仁宜速去。菩薩諦觀確然不從。既不動身亦不移坐。語魔王言。我今已坐金剛牢固結加趺坐。甚難破壞。魔王聞已發嗔恚言。率領四種兵眾象馬步車諸雜軍等。幡旗麾纛羽蓋旍旂。多諸夜叉悉食人肉善解神射。
各把[革*卬] 弓執持利箭槊矛劒戟刀棒金剛鬪輪鐵鉞種種諸仗駕。千萬億象駝馬車放大吼聲。虗空充塞。復有無量諸龍各各皆乘大黑雲隊。放閃電雹雰霏亂下。時魔波旬手執利劒向菩薩言。截汝身體。菩薩答言。汝魔波旬及諸軍眾百千萬億悉如汝身。盡力來此。彼等皆不能動我一毛。況割身體作我障礙欲妨菩提。令我不得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終不起離於此處餘樹下坐。
魔眾拽缾
雜寶藏經云。爾時如來在菩提樹下巍然端坐。惡魔波旬將入十億眾欲來壞佛。至如來所而作是言。悉達太子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汝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擲著海外。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著海外者。佛告波旬。汝於前世但曾作一寺主。受一日八戒。布施辟支佛一鉢之食。故生第六梵天為大魔王。而我於阿僧祗劫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亦復供養聲聞.緣覺之人不可計數。波旬言太子。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真實。汝自道者誰為證知。佛即以手指地言。此地證我作是語。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無量地神從地涌出。頭面作禮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為作證。如佛所說真實不虗。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淨瓶。然後可能擲我著於海外。時魔波旬及八十億眾盡其神力不能令動淨瓶。魔王軍眾悉皆退散。
地神作證
本行經云。爾時菩薩即以右手指於地言。此地能生一切物。無有相。為平等行。此證明我終不虗。唯願現前真實說。是時地神從於地下忽然踊出。胡跪合掌曲躬恭敬向菩薩言。最大丈夫。我證明汝。我知於汝。往昔世時千萬億劫施無遮會。作是語已其地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猶如打鐘震遍吼等具十八相。魔王軍眾皆悉退散。勢屈不如各各奔走。自然恐怖不能安心。是時或象蹶倒駝馬乏臥。或車脚折弓箭刀鎗從於手中自然落地。堅固鎧甲破碎損壞去離於身爭競逃竄。或覆其面踣地而眠。或走投山。或入地穴。皆失本心荒迷倒地。或有迴心歸依菩薩請乞救護養育於我。其有依倚於菩薩者。不失本心。時其波旬聞大地聲。心大恐怖悶絕躃地不知東西。波旬唯聞空中而作是言。悉令滅盡莫放波旬。魔王軍眾競共奔走。
魔子懺悔
本行經云。魔王波旬長子名曰商主。即以頭面禮菩薩足。乞求懺悔白言。大善聖子願聽我父發落辭謝。凡愚淺短猶如小兒無有智慧。我今忽來惱亂聖子。將諸魔眾現種種相恐怖聖子。我於已前曾諮父言。以中正心雖有智人善解諸術。猶尚不能降伏於彼悉達太子。況復我等。但願聖子恕亮我父。我父無智不識道理。如是恐怖大聖王子。當何取生大聖王子。願仁所誓早獲成就。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大梵天王釋提桓因。無量無邊諸餘天等。遍滿虗空。咸見菩薩降伏諸魔及魔軍眾。皆大歡喜。以歡喜心口唱是言。善哉希有。其聲遍滿四方虗空震聲響徹。作天妓樂歌咏贊歎。復將諸天妙華以天旃檀細末之香散菩薩上。合十指掌頂禮菩薩。口作是言。今此聖者必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魔子商主頂禮菩薩贊歎而去。
菩薩降魔
本行經云。菩薩思惟此魔波旬不受他諫。造種種事。菩薩語波旬言。我至菩提樹下。將一把草鋪已而坐。恐畏波旬成於怨讐。鬪諍相競造諸惡行無有善心。我今欲斷怨讐欲滅惡業。汝若欲生怨恨之心。菩薩坐此樹下將草作鋪。著糞掃衣。汝心如是妬嫉此事。汝魔波旬且定汝意。我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取如是等一切諸事付囑於汝。願汝迴心生大歡喜。魔王波旬汝今心中亦有誓言。我等必當恐怖菩薩。今捨此座起走勿停。然我復有弘大誓願。我今此身坐於此座。設有因緣於此坐處。身體碎壞猶如微塵壽命磨滅。若我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身終不起於此處。魔王波旬如是次第我等當觀。是誰勇猛誓願力強。有能在先成就此願。或我或魔及汝軍眾。若我福業善根力強。我應成就如此誓願真實不虗。
成等正覺
普曜經云。菩薩坐於樹下。已降魔怨成正真覺。建大法幢度脫三界。默坐樹下示現四禪。為將來學修道逕路。意已清淨成一禪行。靜然守一專心不移。成二禪行。已淨見真成三禪行。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苦樂志正在其中。寂然無變成四禪行。是謂無為。度世之道以棄惡本。無婬怒痴生死已除。種根已斷。無餘栽蘖。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佛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之法。得佛道意。一切知見。是實微妙甚難得也。昔錠光佛時莂我為佛。名釋迦文。今果得之。從無數劫勤苦所求。適今成耳。自念宿命諸所施為。道德慈孝仁義禮信中正守真虗心學聖柔弱淨意。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行四等心慈悲喜護。方便隨時。養育眾生如愛赤子。承事諸佛積德無量。累劫勤苦功不唐捐。
釋迦如來應化錄上(一)
釋迦如來應化錄上(二)
報恩寺沙門 寶成 編集
諸天讚賀
普曜經云。於是欲界天王見於如來坐於樹下。神通以達所願具足。降魔怨敵竪大幢幡。無極大仁為大醫王療眾疾患。無極師子若於恐懼衣毛不竪。調和心意滅除三垢成三達智。越於四海抳一道蓋救護三界。清淨梵志為棄眾惡則為比丘。除諸愚冥何謂沙門。越於六徑廣學無限名曰博聞。德消塵勞成為勇猛度於彼岸。所謂力者。成十種力。具足法寶。見於如來坐於樹下成無上道。於是淨居諸天.梵迦夷天.善梵天.化自在天.無憍樂天.兜術天.焰摩天.忉利天及四天王。虗空大地神天供養世尊。普悉莊嚴一切天地。散華燒香竪諸幢幡。歸命世尊以偈贊曰。堅固如金剛。志強不可毀。正使肌肉消。骨髓盡無餘。若不成佛道。終不起于座。仁師子辭正。建誓立威神。余等諸天神。咸來得善利。乃使最尊人。靡所不照明。我等聞佛音。皆勸助佛道。
華嚴大法
佛華嚴經云。爾時如來始成正覺。在寂滅場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是時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脩多羅。名為頓教。此經有七處九會三十九品。說世主妙嚴如來現相普賢三昧世界。成就華藏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名號。四聖諦光明覺菩薩問明淨行。賢首升須彌山山頂。偈贊十住梵行發心功德明法。升夜摩天。夜摩偈贊十行十無盡藏。升兜率天。兜率偈贊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祗壽量菩薩住處。佛不思議十身相海如來隨好。普賢行如來出現離世間入法界等品。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乃至普照一切大地。但山有高下。照有先後。如來出現世間亦復如是。成就如是無量無邊法界智光。先照菩薩。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機受化。然後普照一切眾生。
觀菩提樹
莊嚴經云。世尊初成正覺。無量諸天皆悉稱贊如來功德。爾時世尊觀菩提樹王目不暫捨。禪悅為食無餘食想。不起于座經於七日。欲界色界諸天子等。手捧金盆各執寶瓶盛滿香水來詣佛所。頭面頂禮請如來澡浴。世尊受請浴已。諸天子等各各奉獻天妙衣服。燒天妙香。散天妙華。供養如來。無量天龍人等各取如來澡浴之水以自洒身。皆發道意。諸天子等各還天宮。所將餘水香氣不滅。惟聞佛香不聞餘香。心生歡喜發菩提心。時有天子名曰普華。白言世尊。世尊住何三昧。於七日中結加趺坐身心不動。佛言。如來以喜悅三昧為食而住。由此定力於七日中結加趺坐不起于座。為居此處斷除無始無終生老病死。故於七日觀樹不起。至二七日周帀經行三千大千世界以為邊際。至三七日觀菩提樹目不暫捨。斷除生死得成佛道。
龍宮入定
本行經云。世尊向摩利支處而坐。時迦羅龍王復有目真隣陀龍王詣於佛所白言。我此宮殿已曾布施諸佛。今日世尊受我宮殿。憐愍我故少時住此。佛受而坐經於七日不起。時彼七日興雲注雨起大冷風雨不暫停。遂成寒凍。時諸龍王從宮殿出。以其大身七重圍遶擁蔽佛身。復以七頭垂世尊上作於大蓋嶷然而住。莫令世尊身體寒冷風濕諸虫觸世尊體。時龍王化作年少婆羅門身。在於佛前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今不以恐怖嬈亂如來。但恐世尊身有冷風塵觸世尊體。思惟是事覆世尊身。爾時世尊告目真隣陀龍王言。汝大龍王來受三歸并受五戒。汝當長夜得安樂故。時目真隣陀龍王即白佛。言如世尊勑不敢有違。其目真隣陀龍王即從佛所受三自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復受五戒。於世間中最初龍王而得度也。
林間宴坐
本行經云。爾時世尊於龍宮定起。有一天子神通自在。身出大色最勝光明照彼尼拘陀樹。以天光明自照明朗。詣向佛所頂禮佛足即白佛言。我於往昔為牧羊子。當於世尊為菩薩時。在彼六年苦行之中。曾將乳汁淨心供養奉上世尊。復折尼拘陀樹枝為作蔭涼。以此善根因緣即便命終。得生三十三天為大福德威力天子。我今得是果報。況今世尊得成無上菩提。唯願世尊今當為我還彼樹下受彼樹蔭隨意安樂。憐愍於我。世尊聽許。願往昔日牧羊子之所尼拘陀樹下加趺而坐。世尊往詣彼樹下入定七日不動。以解脫力受安樂故。爾時世尊以過於彼七日之後。正念正知從三昧起。告天子言。汝天子來。可從我邊受三自歸并及五戒。汝當長夜得安樂故。而彼天子受佛勑已。即受三自歸及受五戒已。時於世間最初天中成優婆塞。
四王獻鉢
本行經云。世尊思惟過去諸佛。皆悉持鉢而受於食。時四天王各從四方持四金鉢奉上世尊。世尊不受。將四銀鉢世尊不受。四頗棃鉢而亦不受。四琉璃鉢亦復不受。四瑪瑙鉢而亦不受。四硨磲鉢亦復不受。時毗沙門天王告餘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諸天將石鉢來奉我等白言。今此石鉢仁等可用受食而喫。復有一天子來白我言。慎勿於此石鉢受食。宜應供養。比之如塔。當來有佛出世。號釋迦牟尼。可將此鉢持奉世尊。時四天王速疾還宮。各執石鉢盛滿天華以香塗鉢來詣佛所。共將四鉢奉佛。白言。唯願世尊受此石鉢。世尊復念。此四天王以信淨心奉我四鉢。我亦不合受持四鉢。若受一人三人有恨。我今總受四王之鉢。爾時世尊受四天王鉢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受已右手按下。神通力故合成一鉢。堅牢清淨四際分明。
二商奉食
本行經云。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黎富婆。二名跋 棃迦。駕五百牛車路經乳汁林不遠而過。車牛皆不肯行。時守林神謂商主言。此處有佛始成正覺。汝今最宜在前將[麩-夫+少] 供養。
商主世已即各將[麩-夫+少] 酪蜜和揣至世尊前。頂禮佛足白言。願為我等受此[麩-夫+少] 酪蜜揣。世尊思惟。過去諸佛皆持鉢器而受盛食。時四天王各持石鉢奉上世尊可用受食。世尊受鉢已。
從二商主邊受於[麩-夫+少] 酪蜜和之揣。即便呪願如法而食。食已即告彼二商主言。來從我受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復受五戒。當令汝等長夜安樂。獲大善利。商主聞已即共白言。如佛聖教我等不違。即便共受三自歸依并受五戒。於人世間最初得度。商主白佛。願乞一物造塔供養。世尊即與二商佛身髮爪而告之言。若見此物與我無異。商主受髮爪已。頂禮世尊圍遶三帀辭佛而去。
梵天勸請
莊嚴經云。爾時大梵天王與六十八拘胝梵眾來詣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如來為諸眾生求無上覺。今得成佛。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世尊默然。觀察世間念言。我證寂靜涅槃之法。為人演說。彼等皆不能了知。是故默然。時大梵天王及帝釋天王乃至三十三天眾頂禮佛已。而請如來轉于法輪。佛告梵王言。我證甚深微妙之法。最極寂靜。難見難悟。非分別思惟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是故默然。時大梵天王觀摩伽陀國多諸外道等。於地水火風空橫生計度。著於邪見以為正道。而彼眾生雖修邪道。有應度者今當度之。唯願世尊為此等眾生故轉于法輪。世尊以佛眼觀見諸眾生上中下根。起大悲心轉于法輪。天王聞已即於佛前忽然不見。爾時地神告虗空神唱言。如來今受梵王勸請轉于法輪。虗空神聞展轉傳至阿迦尼吒天。
轉妙法輪
因果經云。世尊往波羅奈國至憍陳如.摩訶那摩.跋 波.阿捨婆闍.跋 陀羅闍所止住處。五人不覺互來執事。觀五人根堪任受道。佛言。憍陳如汝等。
當知五陰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一切眾生不知苦本。皆悉輪迴。憍陳如。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應修。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耶。為是苦為非苦耶。為是空為非空耶。為有我為無我耶。時五比丘聞佛說是五陰無常。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地神歡喜唱言。如來今日於此轉妙法輪。展轉唱聲至三十三天。於是世間始有三寶。如來大聖是為佛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為諸天人第一福田。
度富樓那
本行經云。迦毗羅國有大婆羅門。為淨飯王作於國師。其家巨富多饒財寶。有子名富樓那。聰明第一。具解韋陀等論。與悉達太子同日而生。本性厭離世間。志求解脫。見太子出家。即與朋友三十人往至雪山苦行求道。勇猛精進。獲得四禪五通。以天眼觀遙見世尊在鹿苑中為諸天人說法。謂朋友言。可往見佛修於梵行。朋友答言。我等從命。即共三十人從雪山下到世尊所。頂禮佛足乞求出家。唯願世尊度脫我等。佛言。當隨汝意從心所願。既得出家乞受戒法。各各用心獨行獨坐。勇猛精進不曾放逸。恒住空閑正心正信。為欲求於無上梵行。已盡諸欲見諸法相。欲修諸通即證彼法。已斷煩惱得證梵行。所作已訖不受後有。以心善得一切解脫。皆成大德。一切皆悉能作大事利益眾生。佛告諸比丘。富樓那辨才無盡。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仙人求度
本行經云。阿般提國有巨富婆羅門。姓大迦旃延。與嚴熾王作國王師。第二子名那羅陀。其父令習韋陀論及諸呪術。次子不久答父。習韋陀諸論。我已通解。今可為我集一切眾解諸韋陀及以技能。其父即集大眾。那羅陀解一切論。長兄聞弟能通諸論。心生惡念欲害其命。其父令次子往頻陀山阿私陀仙人處洞解諸論。以得四禪具五神通。仙人不久命終。那羅陀以世利養貪戀著心。無有正念不信有佛法僧。有伊羅鉢龍王.商佉龍王為夜叉金齊言。彼城先有一偈云。在於何自在。染著名為染。彼云何清淨。云何得痴名。痴人何故迷。云何名智人。何會別離已。名曰盡因緣。龍王至那羅陀仙所問此偈義。不能解曉。那羅陀即詣佛所諮問此義。佛即開解說種種法。生大歡喜乞求出家。佛言善來入我法中修於梵行。因其種族本姓名大迦旃延。
船師悔責
本行經云。世尊安詳漸行。從閉塞城至恒河岸。河水暴漲平流彌岸。世尊欲度。詣船師邊即語船師言。乞願渡我向於彼岸。船師報言。尊者當與我度價。然後我當度於尊者。世尊報船師言。我今何處得有度價。但我除斷一切財寶。設有見者觀於瓦石土塊無殊。我以是故無有度價。船師復言。尊者若不能與我度價。終不相濟。世尊忽見一群鴈從恒河南岸飛空而來向北。而說偈言。諸鴈群黨度恒河。不曾問彼船師價。各運自身出己力。飛空自在隨所之。我今應當以神通。騰空翱翔猶彼鴈。若至恒河水南岸。安隱定住如須彌。時彼船師見佛過已。心生大悔。我覩大聖福田而不知施度至彼岸。如是念已悶絕躃地。良久乃蘇。從地而起。即詣摩伽陀主頻頭王邊奏如是事。王聞此事已。即勑船師。從今已去。凡是出家之人求欲度者。勿取價直。
耶舍得度
因果經云。有長者子名耶舍。有大辯才。聦明智慧。於中夜分見空中光明。尋光詣鹿野苑。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禮佛白言。唯願世尊救濟於我。佛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否。答言實是。聞是語已得法眼淨。成阿羅漢。願求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時耶舍父尋子耶舍至於佛所。佛以神力隱其耶舍而為說法。善男子。色受想行識無常空苦無我。汝知否。耶舍父聞已。遠塵離垢。見於道跡。如來問言何緣至此。答言尋子。佛攝神力。父子相見。心大歡喜。佛即授三自歸。為最初優婆塞。又有耶舍朋類五十長者子。聞耶舍出家。共詣佛所願求出家。佛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否。聞已漏盡意解。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是時始有五十六阿羅漢。佛告比丘。汝等堪為世間作無上福田。宜各遊方教化。以慈悲心度諸眾生。
降伏火龍
因果經云。世尊念言。優樓頻螺迦葉有大名稱。我當詣彼教以正法。即往尋之。日既將暮。佛語迦葉。欲於石室止住一宿。迦葉言。石室中有毒龍。恐相害耳。佛言。雖有毒龍。但以見借。迦葉言。若能住者便自隨意。爾時如來即入石室結加趺坐而入三昧。爾時毒龍舉體烟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佛亦出烟。龍大瞋怒身中出火。佛亦出火。二火俱熾焚燒石室。迦葉夜起見室盡然。驚怖歎惜。此大沙門端正尊貴。不取我語。今為火龍之所燒害。遽令弟子以水澆之。火不能滅火更熾盛。爾時世尊以神通力制伏毒龍。授三歸依置於鉢中。明旦持鉢盛龍而出。迦葉師徒白言。世尊龍火猛烈之所傷耶。佛言。我內清淨。終不為彼外災所害。彼毒龍者今在鉢中。即便舉鉢以示迦葉。迦葉師徒見於世尊處火不燒。能降毒龍置于鉢中。迦葉歡喜歎未曾有。
急流分斷
普曜經云。世尊至泥連禪河。水流激疾。佛以神通斷水令住。使水分開。佛行其中。迦葉見之畏佛所漂。即令弟子乘船取佛。佛即從水中船貫底入。無有穿迹。迦葉稽首願作沙門。佛言。且還報汝弟子。迦葉受教告諸弟子。我受佛戒欲作沙門。諸弟子曰。願皆隨從得作沙門。於是師徒脫衣裘褐及水瓶杖屣。諸事火具悉棄水中。俱詣佛前稽首白言。今我五百人皆有信意願作沙門。佛言善來。迦葉五百人剃除鬚髮。皆成沙門。迦葉二弟。次名那提。幼名竭夷。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廬舍水邊。見諸梵志事火之具隨水下流。恐兄五百人大水所漂。即令五百弟子順流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即問大兄。我意以兄為是羅漢。并五百人共同聲言。願如大師求作沙門。佛言善來。二弟及五百弟子剃除鬚髮。皆成沙門。佛今便有一千沙門隨從而行。
棄除祭器
本行經云。爾時三迦葉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名優波斯那。在阿脩羅山中共二百五十弟子脩學仙道。彼聞其舅迦葉三人及諸弟子俱投佛聖悉皆出家。來至舅前而說偈言。舅等虗祀火百年。亦復空行彼苦行。今日同捨於此法。猶如蛇蛻於故皮。優波斯那告諸弟子。我今欲往佛所修於梵行。汝意云何。弟子答言我等亦當隨從。俱詣佛所白言。我今願將弟子入佛法中當修梵行。佛言。當自取汝鹿皮之衣及祭火器悉皆擲棄。諸梵志言奉教不違。即至居處將祭火具盡皆棄毀。還至佛所願求出家。世尊聽許。即為彼等增更說法。還以三種神通示教利喜。是時眾等於無為法悉盡諸漏心得解脫。爾時世尊聚集諸比丘眾。所謂此等二百五十人俱。並悉從於梵志出家。皆阿羅漢。而得為首。最勝最妙最上最尊。即得自利。隨侍世尊證會說法。
竹園精舍
因果經云。世尊即與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及千比丘往王舍城詣頻婆娑羅王。諸王與百官出城迎佛。佛為說法。大王。此五陰身以識為本。因於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如是觀者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則色離我及以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即是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人能作如是觀者。是名為解脫。王聞法已。群臣人民得法眼淨。時王白言。我從今日歸依世尊及比丘僧。當令四事不使乏少。惟願世尊住於竹園。佛言大善。王勑諸臣住於竹園起諸堂舍。惟願世尊往住於彼。即與比丘及無量諸天前後圍遶作諸技樂與王俱住竹園。時王手執寶瓶盛以香水。於如來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園奉上如來及比丘僧。唯願哀愍為我納受。諸王見佛最為其首。諸僧伽藍最為始也。
領徒投佛
因果經云。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智慧。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連。各有一百弟子。二人共為親友。極相愛重。咸共誓言。若先得聞妙法遞相開示。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捨婆耆比丘入城乞食。威儀庠序。即便問言。汝師何人。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比丘答言。我師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以神通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解此法者。則得真實道。舍利弗聞已。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舍利弗還至住處。時目犍連見舍利弗諸根寂定。即便問言。必聞妙法。舍利弗具如上說。目犍連聞已得法眼淨。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遙見如來相好端嚴。心生歡喜願求出家。佛言善來。度為沙門。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人於摩竭提國廣度眾生。
迦葉求度
因果經云。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名曰迦葉。極大智慧。誦四韋陀論。其家巨富善能布施。其婦端正舉國無雙。夫婦二人無有欲想。不樂在家厭離世間。思惟求訪出家之法。即捨家業入於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便脫去金縷織衣而著壞色衲衣。自剃鬚髮。爾時諸天於虗空中既見迦葉自出家已。報言迦葉。甘蔗種族淨飯王子。其名薩婆悉達。出家學道號為釋迦牟尼佛。今在竹園中住。迦葉聞天語已。即便往詣竹園。世尊知其當來宜往度之。即行遂逢迦葉。迦葉即便頂禮佛足白佛言。是我大師。我是弟子。佛言。迦葉當知。五陰色身是大苦聚。迦葉聞已即便見諦。乃至得於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迦葉俱還竹園。以此迦葉有大威德。天人所重。故名大迦葉。乃至佛滅住持法化。被於來世。此人之力也。
假孕謗佛
處胎經云。世尊初成佛道未久。六師興盛。吾有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皆得羅漢六通無礙。時有旃遮摩那耆女。是阿闍羅翅舍欽婆羅弟子。受師明教。日來佛所。外現清信女法。內心受邪師教。來往周旋欲令人見。以草作腹日漸令大。後以木盂繫腹猶如臨產婦女。時邪師問言。汝那得此身。答言我日日往瞿曇沙門所故有此身。師即嗔言。誑我弟子。我此弟子垂當生梵天者。辱我弟子乃至於此。是時邪師將諸弟子并此女人往至佛所。當於爾時。如來與無量數眾而為說法。梵志至佛所。高聲唱言。此沙門瞿曇犯於婬欲。實不得道。所作神變皆是幻術非真實道。指此女人言。眾生咸見不也。愛我此女使令有娠。發此語已。時天帝釋化作黃鼠。在女裙內嚙盂繩斷令盂落地。眾人皆見。眾人同聲罵言。汝等邪師徒眾。毀謗聖人造如斯罪。
請佛還國
莊嚴經云。時父王聞子得道已經六年。語優陀夷言。汝今可往請佛還國。離別已來十有二年。思欲一見。優陀夷受教。即詣佛所。具述王意已。願為沙門。得阿羅漢道。世尊思惟。爾乃還國當度父母。即語優陀夷。汝宜先往現十八變。王大歡喜。即勑群臣萬民出城四十里奉迎如來。世尊威儀端嚴自在。父王白言。離別多年。今得相見。大臣百官稽首作禮。見諸沙門親近侍從。即勑國內豪族選五百人度為沙門侍佛左右。佛弟難陀亦為沙門。難陀所使名優波離。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值。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身卑賤何所貪樂。惟佛慈悲願見救度。許為沙門。佛言善來。度為沙門。隨例而坐。難陀作禮。到優波離不禮。佛告難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味。授戒之後不在貴賤。四大和合假名為身。本無吾我勿生憍慢。難陀遂作禮。
認子釋疑
莊嚴經云。時佛入宮坐於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為說法度無量眾。耶輸陀羅携羅睺羅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而白佛言。久違侍奉。曠廢供養。時諸釋種眷屬皆有疑心。太子去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孕生羅睺羅。佛語父王及諸羣臣。耶輸陀羅守節貞潔。清淨無有瑕疵。若不信者今當取證。爾時世尊化諸比丘皆悉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於時羅睺羅年已七歲。時耶輸陀羅即以指印信環與羅睺羅而語之言。是汝父者。以此與之。羅睺羅應時直諸佛所。以印信環而奉世尊。王及羣臣咸皆歡喜歎言。善哉。羅睺羅真是佛子。佛語父王及諸臣曰。
從今已後無復懷疑。此吾之子。緣吾化生。勿咎耶輸陀羅也。爾時世尊為王說法。即時得道。群臣萬姓後宮采女咸受戒法。月六齋。年三齋。淨修梵行。國內清寧風雨以時。萬邦 來賀。
度弟難陀
寶藏經云。佛至難陀舍乞食。難陀作禮。取鉢盛飯奉佛。佛不受鉢。隨佛至精舍。佛逼難陀剃頭。難陀恒欲還家。佛不聽許。待佛出去異道而歸。佛即異道而來。遙見佛來。大樹後藏。佛即舉樹在空。佛見難陀將還精舍。佛將難陀至忉利天上遍諸天宮觀看。見一宮中有諸天女無有天子。難陀遂問何以此宮獨無天子。答言。難陀出家命終當生於此天宮。難陀便欲即住。天女告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還捨人壽更生此間。佛將難陀復至地獄。見諸鑊湯悉皆煑人。唯見一鑊炊空。佛停。難陀即問。獄卒答言。難陀以出家功德當得生天。以欲罷道。命終墮此地獄。是故我今炊鑊而待。難陀恐怖畏獄卒留。即作是言。南無佛陀。願佛擁護。將我還至精舍。佛語難陀。汝勤持戒。修汝天福。難陀答言。不用生天。唯願我莫墮此地獄。佛與說法。三七日中成阿羅漢。
羅睺出家
未曾有因緣經云。佛在迦毗羅衛國。世尊遣目連白父及耶輸曰。太子羅睺年已九歲。應令出家。耶輸答曰。如來為太子時娶我為妻。未滿九年逃至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今復欲求我子出家。何酷如之。時目連方便喻曉。絕無聽意。世尊即遣淨居天子空中告曰。汝頗憶以五百銀錢買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為妻。我言菩薩屢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願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耶輸聞已還識宿命。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捉羅睺手付囑目連。時淨飯王即集國中豪族。各遣一子隨從我孫。有五十人往到佛所。使阿難與其剃頭。及五十諸王公子。命舍利弗為其和尚。目連為阿闍棃。羅睺不樂聽法。佛為說未曾有因緣。得受十戒。袈裟著身。即成沙門。遂證四果。
須達見佛
賢愚經云。舍衛國王有大臣名須達。居家巨富。賑濟貧乏及諸孤老。因名給孤獨。為兒娶婦到王舍大城中大臣護彌家宿。其家大設供具廣辦飲食。須達問言。長者今暮躬自執勞營辦飲食欲請何人。答言。請佛及僧。須達聞佛僧名。心情悅豫。問言。云何名佛。答言。淨飯王子悉達。初生之時即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見老病死苦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故名佛也。又問。云何名僧。答言。佛成道已。梵天勸請說法。為憍陳如五人轉四真諦。漏盡結解。便成沙門。能為眾生作良福田。故名僧也。須達聞已即生信心。企望至曉當往見佛。至曉到世尊所。世尊知須達來。出外經行。須達見佛猶如金山。相好威容儼然昞著。倍加心悅。頭面作禮胡跪合掌問訊起居。是時世尊即為說法。四諦微妙。苦空無常。聞法歡喜便染聖法。成須陀洹。
釋迦如來應化錄上(二)
釋迦如來應化錄上(三)
報恩寺沙門 寶成 編集
布金買地
賢愚經云。須達白佛言。唯願如來降屈舍衛。使中眾生除邪就正。世尊告曰彼無精舍。須達曰。弟子能起願見聽許。世尊默然。佛勑舍利弗共往。案行諸地。唯太子祗陀園地正得其所宜起精舍。須達到太子所白言。我今欲為如來起立精舍。太子園好今欲買之。太子言。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使人象負黃金八十頃中。須臾欲滿。略欠少地。太子言慊貴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太子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輕寶如是。乃令止勿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須達然之。即便施工起立精舍。為佛作殿別房住止。千二百人凡百二十處。復自思惟。上有國王應當奏知。即往白王。唯願大王遣使請佛。王聞已。遣使請佛及僧。爾時世尊放光動地至舍衛國。一切大集為說妙法。宿緣所應各得道跡。
玉耶受訓
玉耶經云。給孤長者為子娶婦。女名玉耶。不以婦禮承事公姑夫婿。長者夫妻議言。子婦不順唯佛能化。遂請佛及僧至家。皆出禮佛。玉耶逃藏不肯禮佛。佛即變化。令長者屋宅墻壁皆如琉璃水精之色。內外相見。玉耶即出禮佛懺悔。佛告玉耶。不當輕慢夫婿。女人身中有諸惡事。初生墮地父母不喜。養育無味心常畏人。父母恒憂嫁財。生相離別。常畏夫婿產生甚難。小為父母撿錄。中為夫婿禁制。老為兒孫所呵。為婦之道後臥早起執於作事。凡有飲食不得先食。夫婿訶罵不得嗔恨。不得邪婬。夫婿出外整理家務。常念夫善不念夫惡。承事夫婿謙遜順命。
夙興夜寐 恭恪言令。口無逸言身無逸行。有善推讓過則稱己。誨訓仁慈勸進為善。心端意一無有邪視。直修婦節終無缺廢。進退禮儀以和為貴。玉耶白佛。自今以後奉事公姑夫婿。
漁人求度
賢愚經云。爾時世尊向毗舍離城。到犂越河所不遠而坐。時捕魚人網得一魚。五百人挽不能使出。復喚牧牛人眾共一千人。挽得一魚身有百頭。若干種類驢馬駱駝虎狼猪狗猿猴狐狸如斯之斯。世尊往至魚所而問魚言。汝是迦毗棃不。答言實是。阿難白佛。此魚何緣如是。佛告阿難。昔有婆羅門生一男兒。名迦毗棃。聰明博達。其母問子。汝本高明更有勝汝者否。答言沙門。母言何以不往學習其法。奉其母教即往習學。三藏義理悉皆通曉。若共比丘談論。理若短屈即便罵言。汝等愚騃無所識別。劇於畜生知曉何法。諸百獸頭皆用比之。緣是果報今受百頭魚身。時捕魚人及牧牛人同時求佛出家。佛為說法。種種苦切。漏盡結解。即成沙門。爾時阿難及於眾人。聞佛所說悵然不樂。悲傷交懷咸共同聲而作是言。身口意行不可不慎也。
月光諫父
月光童子經云。有長者申日。信受外道六師不蘭迦葉等。設計作火坑毒飯欲謀害佛。其子名月光。諫父白言。佛為大聖。三界之尊。昔者世尊求道之日。第六天魔見佛神聖心中煩毒。念其道成必當勝我。議設方計。召其鬼兵興軍聚眾。帶甲持鉾旌旗[目*壹] 日光曜蔽天。奇形異類千變萬化。擔山負石口眼吐火。齊聲吼喊向於世尊。佛以慈心舉手指之。群鬼惡兵自然退散。魔王頂禮願自歸依。
當時如來應時降伏彌天之惡以為弟子。魔王以須彌之毒大千之火刀劒矛刃不能動佛之一毛。今以火坑毒飯欲害於佛。譬如蚊虻 之勢欲墜太山。蠅蠓之翅欲障日月。徒自毀悴不如早悔首過免罪。如來之身金剛德體。願父改悔歸命世尊。長者申日罪盖所蔽。心不開解。告子言。佛有神通照見未然。當預知我作火坑毒飯。今受吾請。以此推之必無遠慮。
申日毒飯
月光童子經云。爾時世尊受申日長者請。不與常同。當放威神感動十方。令於心服廣化無涯。并化六師及九千六百外道。放大光明極佛境界。至長者門。火坑即成水池出大蓮華。申日見之心動神驚。憧惶怖悸心自念言。我之逆惡所為無道。顧謂六師。我今如何。六師恐怖慚恥。即各逃竄。申日作禮。唯願世尊恕我愚冥。用信惡言興毒害意。幸賴慈化。乞原罪咎。飯食之中悉皆著毒。願待須臾更炊飯食。佛言便持飯來不須更設。貪婬嗔恚愚痴邪見世之重毒。吾無此毒。毒已滅盡。毒不害我。申日下食香徹十方。申日啟言。佛大慈悲。愍念眾生。濟我塗炭。佛告申日。能自覺悟。重罪必除。吾當為汝廣宣道義。令汝心解。廣說無量法言。八解.四諦.三脫.六度。深道法要微妙之行。解三界空諸法因緣。造為罪福觀病選藥。如應說法。申日情悟心開疑解。
佛化無惱
賢愚因緣經云。舍衛國有輔相子。名曰無惱。雄壯有力能敵千人。父令就婆羅門學師。即教言七日之中斬千人首而取一指以為鬘飾。梵天來迎定生梵天。無惱受教持刀走外。見人便殺。人皆號為央掘摩羅。周行殺害到七日早。方得九百九十九指。唯少一指。人皆藏竄無敢行者。遍行求覓更不能得。七日之中其母持食躬往。兒遙見母走趣欲殺。母言。汝何懷逆欲害於我。兒言。我受師教。要七日中滿得千指。生於梵天。日數已滿。唯少一指。欲殺於母。時佛化作沙門行於彼邊。無惱見已捨母速至。佛見其來徐行捨去。無惱極力走不能及。便遙喚言。沙門少住。佛遙答言。我常自住。但汝不住。無惱復問。云何汝住我不住耶。佛言。我諸根寂定而得自在。汝從邪師稟受邪教。變易汝心不得定住。晝夜殺害造無邊罪。無惱聞已心意開悟。投佛出家。
降伏六師
賢愚因緣經云。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加隆厚。國有六師富蘭那等。先於其國邪見倒說誑惑萬民。迷冥之徒信服邪教。眾類廣布惡黨遍滿。時王有弟敬奉六師。信惑邪倒謂其有道。竭家之財供給無乏。兄王洴沙殷勤方便勸令奉佛。弟執邪理不從王勸。弟白兄王。我自有師更不奉佛。遣人往喚六師。皆來聚集共議斯事。六師悉集各共議言。我等技能不減於佛。即詣王所自說智能神化靈術。與佛試之。王領六師往詣佛所。自言六師欲得捔術。唯願世尊奮其神力化伏邪惡。時佛昇座。帝釋侍左。梵王侍右。國王大臣萬眾圍繞。佛徐伸臂以手接座。即有五大神王摧滅挽抴六師之身。金剛密迹捉金剛杵。杵頭出火舉擬六師。六師驚怖奔突而走。六師徒眾求哀懺悔。為佛弟子願成沙門。
持劒害佛
寶藏經云。佛在拘彌國。有輔相婆羅門為人狂暴動不以道。其婦邪諂亦復無異。夫語婦言。瞿曇沙門在此國界。若其來者閉門莫開。於一日中如來忽然住其屋中。婆羅門婦見已默然都不與語。佛便說言。汝婆羅門愚痴邪見。不信三寶。婦聞此語懷大嗔恚。自絕瓔珞著垢膩衣在地而坐。夫從外來問言。何以爾也。答曰。瞿曇沙門罵辱於我作如是言。汝婆羅門邪見不信。夫言。且待明日。明日開門以待佛來。於後日中佛出現其家。婆羅門即捉利劒而斫於佛。佛現神通不能得著。見佛在虗空中便自慚愧。五體投地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下來受我懺悔。佛即下來受其懺悔。為說法要。夫婦俱得須陀洹道。時諸人民聞佛降化如是惡人。各作是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告諸人言。非但今日降化如是惡人。過去之時亦曾調伏降化如是惡人。
佛救尼犍
雜寶藏經云。佛在舍衛國。爾時如來降化外道邪見六師及其眷屬。悉使破盡。五百尼犍子作是念言。我等徒眾都破散盡。不如燒身畢就後世。即集柴薪便欲燒身。如來大悲欲拔彼苦使火不然。佛在其邊入火光三昧。諸尼犍子見大火聚心生歡喜而作是言。我等不須然火皆共投身。既到火聚身體清涼極大快樂。見佛在中倍復慶悅求欲出家。佛為說法。得阿羅漢。鬚髮已落。法服在身。即成沙門。佛告諸比丘言。昔有商主入海採寶。順風而往即往寶所。諸商人眾貪取珍寶滿載船中。商主告言。莫重著寶喪汝身命。時諸商人不聽其言。寧共寶死不肯減却。商主即以自船中寶投棄海中。上諸商人著己船上。是諸寶船裝載極重盡皆沉沒海中。唯商主船救諸商人俱得還家。爾時商主深生悲愍救諸商人。吾今方便種種說法度諸外道。
初建戒壇
戒壇圖經云。佛在祇樹給孤獨園院中。樓至菩薩請佛立戒壇。為結戒受戒。爾時如來依言許已。創立三壇佛院門東。名佛為比丘結戒壇。佛院門西佛為比丘尼結戒壇。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戒壇從地而立。三重為相。以表三空。為入佛法初門。散釋凡惑非空不遣。時天帝釋施以覆釜置於壇上以盛舍利。大梵王施無價寶珠置覆釜上供養舍利。是為五重。表五分法身。大梵王所施寶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者見之光照八百由旬。薄福德者見之猶如墨聚。壇既成已。于時十方諸佛無量菩薩天龍八部悉皆雲集。諸佛登之。共議結戒輕重持犯等相。又議度尼滅正法相。諸佛通議曰。古有四部。今何獨無。初雖正法滅半。尼行八敬還住千年。故此二壇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壇。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戒壇也。
敷宣戒法
梵網經云。爾時盧舍那佛坐千葉蓮華上。放大光明。告千華臺上釋迦佛。說心地中金剛寶戒是佛本源。菩薩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爾時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應當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放無量光明。為諸大眾說一切諸佛大乘戒。佛告諸菩薩言。汝等一切發心菩薩大眾。諸佛子應當受持。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佛子有十種無盡藏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盜財物。第三不邪婬。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說在家出家人過失。第七不得自贊毀他。第八不得慳悋財物。第九不得嗔心。第十不得邪見謗三寶。應當敬心奉持。
姨母求度
中本起經云。佛入迦維羅衛國。姨母大愛道即至佛所白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出家為道。佛言。且止。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當盡壽清淨修行梵行。姨母求哀至三。佛不肯聽。立於門外歔欷悲啼。阿難遂問伯母。伯母答言。不得出家以自悲傷。阿難言。且自寬意。待我白佛。佛言止止。阿難復言。伯母多有善意。佛初生時乃自育養至于長大。佛言。於我有恩。我生七日而母終亡。自養育我至于長大。今我於天下為佛。亦多有恩德於姨母。但由我故得歸依佛法僧。受持禁戒。不殺盜婬妄飲酒。佛言。假使女人欲作沙門。有八敬法不得踚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審能持此八敬法者。聽為沙門。阿難便為伯母說佛教勑。姨母唯諾。佛告阿難。若以女人作沙門。使我正法五百歲衰微。所以者何。女人有五處不能得作故耳。
度跋 陀女
本行經云。爾時世尊聽其女人出家。大迦葉以天眼觀跋 陀羅迦卑梨耶女。在波離婆闍迦外道之處出家學道。即令有神通比丘尼往彼女人之所告言。汝夫迦葉與我同師出家學道修行梵行。汝今亦可往詣彼所修行梵行。
比丘尼共跋 陀羅女乘神通力如屈伸臂頃即至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聽我出家。世尊告摩訶波闍波提言。此女聽令出家授具足戒。跋 陀羅女出家不久。至空閑處獨自安靜。遠離諸濁勤苦行。心身不放逸思惟而住。修行梵行現得見法。自得神通得安樂住。口自唱言。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再還本國
寶積經云。佛住迦毗羅衛國尼居陀林。告優陀夷。汝可入城報於父王。優陀夷以神通力飛空往詣淨飯王所。時王遙見問言。大師何來。答言。我為如來乞食而至。王曰。汝可速還佛所。將食奉佛。我今亦當往見世尊。世尊食已先現瑞相。時淨飯王見瑞相已。勑諸臣言。速辦好乘香華幡盖往詣佛所。爾時世尊為度王故。過於人上。在虗空中自在游行。大梵天王釋提桓因.須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各執持香華幢幡供養如來。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在虗空中散天香華供養如來。時淨飯王見已。心生希有。而作是言。如來作童子時。不以四天下轉輪聖王生於顧戀。今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法王。統領人天富貴自在。今此世尊為正法王。我今於此為人圍遶。世尊乃有天人侍衛。時淨飯王不覺頭面著地禮世尊足。
為王說法
寶積經云。爾時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味亦善。淳淨無雜。清白無染。顯說梵行法。一一分別解說。所謂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六觸入眼耳鼻舌身意識境界。若緣順境生於愛心。緣於違境則生嗔恚。於中庸境生愚惑心。行於順色生於貪欲。行於違色則起恚怒。行於中庸起於無明。如是三事起貪嗔痴。因貪嗔痴墮四惡處。輪轉生死無解脫期。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於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虗空際。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佛說是法時。淨飯王等得無生忍。
佛留影像
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淨飯王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子。吾是佛父。今我在世見佛色身。但見其外不見其內。悉達在宮相師皆見三十二相。今者成佛光明益顯過踰昔日百千萬倍。佛涅槃後末世眾生當云何觀佛身色相好。知佛光明。惟願世尊。今當為我亦為眾生分別演說。爾時世尊入遍色身三昧。從三昧起。有五色光從佛口出。照父王頂及于精舍遍娑婆世界。還從頂入。爾時世尊欲令大眾見佛色身了了分明。佛化精舍如白玉山。高妙大小如須彌山。百千龕窟。於眾龕窟影現諸像與佛無異。時佛前地有大蓮華。其華千葉。葉有千光。光千化佛。佛千弟子以為侍者。佛告父王。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能割損諸事。指棄諸惡。繫念思惟佛常光者。佛不現在亦名見佛。以見佛故。一切諸惡皆得消滅。隨其所願於未來世當成三種菩提之道。
度諸釋種
觀佛三昧經云。爾時五百釋子白佛言。我等恒見佛身猶如炭人。我等宿世有何罪咎。惟願佛日為我解脫。佛告諸釋子。過去有佛名毗婆尸如來。有長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聰明多智。廣知世間一切文藝星宿曆數無不貫練。其父長子信敬佛法。常為諸子說觀佛心。亦說十二因緣。諸子聞已疑惑不信。言父老耄。為諸沙門之所誑惑。我諸書籍都無是義。父今何處求覓得此。時諸子忽遇重病。父觀諸子命不支久。謂言。汝等邪見不信正法。今無常刀割切汝身。汝心煩悶。為何所怙。有佛名毗婆尸。汝可稱之。諸子稱南無佛。諸子命終得生天上。因稱佛名同生此處。因汝邪見不得聞法。汝今隨順佛語懺悔諸罪。心眼得開見佛聞法。白父王言。我等今日欲於佛法出家學道。父王告言。汝自白佛。俱白佛言。我等俱欲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
降伏毒龍
觀佛三昧經云。如來到那乾訶羅訶羅剎穴。中有五羅剎化作龍女與毒龍通。龍復降雹。羅剎亂行饑饉疾疫已歷四年。時王驚怖。召諸呪師令呪毒龍羅剎。氣盛呪術不行。時王即詣佛所請佛降之。佛受請已。勑舍利弗.目犍連徒眾五百。化百千龍蟠身為座。龍口吐火化成金臺七寶牀座。爾時世尊頂放金光無數。化佛滿虗空中。爾時龍王見世尊來。父子徒眾十六大龍興大雲雷震吼雨雹眼口吐火。五羅剎女現醜惡形眼如掣電住立佛前。時龍王子見虗空佛。白父言。父王吐火欲害一佛。試看空中有無數佛。時金剛神手把大杵杵頭出火燒惡龍身。龍王驚怖走入佛影。佛影清涼如甘露洒。龍大歡喜為佛作禮。五羅剎女亦禮如來。爾時如來猶如慈母撫子。爾時龍王及五羅剎女并十六龍子五體投地求受佛戒。佛為說三歸五戒之法。
化諸婬女
觀佛三昧經云。舍衛城中多有婬女媚誘男子。經一宿者輸金錢二百。國有長者名如閭達。積財百億。有子名華德。兄弟三人游蕩無度。競奔婬舍。始初一往各輸金錢。經一月終一藏金盡。長者案行見藏已空。問守藏者。典藏白言。華德三人日日持錢往婬女舍。長者即詣王前白言。大王。有諸婬女誘我諸子破盡家財。王語長者。汝甚大富金藏猶盡。況餘凡下寧不困耶。長者白王。惟願大王速誅惡人。王告長者。吾受佛戒猶不傷蟻況復殺人。如來在世一切皆化。同往佛所啟白此事願佛化之。佛告大王。可遣旃陀羅喚諸婬女集議論場。王擊金鼓宣令。勑國內臣民俱集論場。佛勑千二百五十比丘各隨定意現大神通。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迦旃延.憍陳如等各作十八變神通。踊身處空飛行化現。婬女見已皆發信心。受三歸依及五戒法。
阿難索乳
乳光佛經云。維耶離國有梵志名摩耶利。其家豪富。不信佛法但修異道。佛遣阿難至摩耶利家求索牛乳。梵志思惟。我若不與謂我慳惜。即當指授與弊惡牸牛令阿難自取。使牛觝殺阿難。折辱其道。摩耶利使兒引至牛所。誡言慎莫為取。試看阿難能得乳否。阿難即到牛傍。思自念言。我師誡勑不得手自取牛乳。時忉利天帝下來化作年少梵志住在牛傍。阿難謂梵志言。請為我取牛乳。梵志即持應器至牛所。牛靜住不敢復動。隨意而取。阿難取乳歡喜而去。梵志言。此牛極惡人不得近。今日何故柔善乃爾。瞿曇弟子尚能如此。何況佛之威神。梵志歡喜信解佛法。阿難持乳上佛。佛即受之。告阿難言。此牛前世不信佛法。墮此牛中經十六劫。今聞佛名。隨人取乳奉上於佛。用此因緣當得解脫。却後命盡終不墮三惡道。最後作佛號乳光如來。
調伏醉象
法句經云。調達與阿闍世王共議毀佛。王勑國人不得奉佛。佛與五百羅漢住崛山中。調達至王所白言。佛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願王明日請佛入城。可飲五百大象使醉。令蹋殺之。吾當作佛教化世間。王聞歡喜即往請佛。佛知其謀。答言大善。王退而迴還報調達。明日食時。佛與羅漢共入城門。醉象皆呌而前搪揬。墻壁屋宇悉皆破壞。一城戰慄。五百羅漢飛在虗空。獨有阿難在邊。醉象齊頭逕來趣佛。佛舉五指化五師子。同聲俱吼震動天地。醉象伏地不敢舉頭。象解垂淚悔過。王及臣民莫不驚肅。世尊徐行至王殿上。與諸羅漢食訖呪願。王白佛言。稟性不明信彼讒言興造逆惡。願垂大慈恕我迷愚。佛告阿闍世王及諸大臣。世有八事興長誹謗。皆曰名舉以致大罪。何等為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自古至今尠不為惑。
張弓害佛
雜寶藏經云。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心常懷惡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射婆羅門使持硬弓利箭。藏隱樹林候世尊過。詣世尊所援弓射佛。所射之箭化成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波頭摩華.優鉢羅華。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怖畏。即捨弓箭禮佛懺悔。胡跪合掌。佛為說法心開意解皆得須陀洹道。復白佛言。願聽我等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剃除鬚髮。法服著身。即成沙門。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恒生大慈。佛言。非但今日。昔有商主名不識恩。入海採寶而還。到迴流處。遇水羅剎而抳其船不能得前。有一大龜心生慈愍。來向船所負載船人即得至岸。時龜上岸歇息略睡。不識恩者持刀欲殺。諸商人言。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不識恩曰。我復饑急。不問爾恩。即殺龜而食。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也。
佛化盧志
經律異相云。首波羅城有長者名盧志。奉事尼犍。我欲度之。至彼城邑。尼犍聞我欲至彼城。念言。瞿曇若至此者。此諸人民便當捨我。不復供給。告盧至言。沙門瞿曇今欲來此。然彼沙門委棄父母東西馳走。所至之處能令土地五穀不登。人民饑饉死亡者眾。盧至聞已即懷怖畏白言。大師當欲何計。尼犍答言。瞿曇性好叢林清水。城外設有宜應斬伐。流泉池井填以臰穢。各嚴器仗預當防護。彼設來者莫令得前。我作種種術令彼迴還。彼諸人民敬奉而行。我於是時至彼城邑。尋生憐愍慈心向之。所有樹木還生如本。河池井泉其水清淨盈滿其中。生眾雜華彌覆其上。變其城垣為紺琉璃。城內人民悉得徹見門自開闢。我及大眾無能制者。所嚴器仗變成雜華。盧至長者與其人民。俱共相隨來至我所。我即為說法要。皆發菩提之心。咸受戒法。
貧公見佛
貧窮老公經云。舍衛國有貧窮老公。年一百歲。扶杖而來求欲見佛。釋梵侍門勑不通之。老公大喚曰。吾雖貧賤。千載有幸。今得值佛。欲問罪福求離眾苦。我聞世尊仁慈普逮。萬物蒙賴莫不受恩。是以遠來乞一示見。佛語阿難。可喚使前。於是老公匍匐寸進而白佛言。我生世不幸。貧窮辛苦饑餓寒凍。求死不得活無所賴。人命至重不能自棄。聞佛在世心獨歡喜。晝夜發心願一奉顏。向在門外久不得前。計欲還去氣力不堪進退無路。但恐命絕穢污聖門重增其罪。不悟世尊已衰矜之得蒙前進。不奪本願。如此而死無復恨矣。惟願速終畢罪後世。願得垂恩施其上慧。佛言。人之受生。生死因緣以多因緣致其罪根。卿前世時生豪富家。聰明智慧用此恣意輕凌於人。聚積財物不肯布施。故卿今日受此貧窮。罪福報應亦如影響。聞已作禮而去。
老人出家
賢愚因緣經云。王舍城有長者名尸利苾提。其年百歲。聞說出家功德無量。便自思惟。我今何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往到竹園問諸比丘。佛世尊今何所在。答言不在。又問大師上足是誰。比丘指舍利弗。詣前白言。聽我出家。舍利弗視此老人三事皆缺。不能學問坐禪助營眾事。告言。汝去。汝老不得出家。次向大迦葉.優波離.阿[少/兔] 樓陀五百大阿羅漢等。皆言年老不得出家。
還出竹園住立門外。悲泣懊惱舉聲大哭。世尊即至其前。放大光明相好端嚴。佛問老人汝何故哭。長者聞佛梵音。心懷喜躍如子見父。五體投地泣白佛言。我獨何罪不聽出家。佛言。誰作是說。年老不聽出家。答言舍利弗等。爾時世尊以大慈悲慰諭長者。汝莫愁憂苦惱。我今當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百劫脩福精勤苦行。汝來隨我。便隨佛後入佛精舍。告大目連令與出家。
醜女改容
百緣經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生一女兒。面貌極醜形不似人。養育長大覓一貧窮豪族之子以為其夫。起造舍宅牢閉門戶內外七重。王囑女夫。汝若出外自執鎻鑰而自關閉勿令人見。王出財物供給女婿授為大臣。與諸豪族共為邑會。月月更作設會之時。夫婦共來共相歡樂。諸在會者各將自婦共來赴會。唯彼大臣獨不將來。眾人疑議。彼人婦者或是端正或是極醜。眾人勸酒令醉臥地。解取鎖鑰令人開門觀看其婦。彼女自責我種何罪幽閉暗室。遙禮世尊願垂哀愍。佛知其意即到其家。其女見佛求哀懺悔。佛為說法心開意解。惡相醜形忽然端正。身體端嚴猶如天女。使人開門見其端正殊妙無比。使人見已還將鎻鑰繫於本處。其人還家見婦殊特。問是何人。答言汝婦。其婦具以禮佛答夫。緣佛神德使我如是。其夫同婦與王見佛。
釋迦如來應化錄上(三)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