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宋 志磐謹撰 明 袾宏重訂6卷CBETA X1497大于一万字 10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六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磐 謹撰
明古杭雲棲後學 袾宏 重訂
(法师面向道场升座。为六道众生开示佛法的核心要义。指引他们回归净土。让他们修习念佛三昧。追求往生的愿望)。
汝輩六道佛子。自入道場。屢聞法要。所謂發起圓常正信。歸依一體三寶。行大乘懺悔。立四弘誓願。而又獲聞大乘妙戒無作之法。乃至一香一華。明燈奉食。幢旛瓔珞。歌頌讚歎。六塵供事。互徧莊嚴。一一無非備明法華開顯之事。究竟圓融三諦之理。將使汝輩開發妙解。達茲萬境唯是一心。諦觀一心本不可得。隨心而造。不礙緣生。若依若正。若色若心。妙觀觀之。無非妙法。然而此土濁惡。障重機疏。縱有進修。難於成辦。仰荷如來有異方便。曰觀佛三昧。俾於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專心繫念。遂得往生。我釋迦世尊。於此娑婆世界。曰極苦穢土。以折之。
你们这些六道中的佛子们,自从进入道场以来,多次听闻佛法的核心要义。这就是激发恒常的正信,归依佛、法、僧三宝的统一体,实践大乘的忏悔,立下四弘誓愿。并且得以听闻大乘的妙戒和无作之法。乃至于一香一花,明灯供食,幢幡瓔珞,歌颂赞叹,六尘供事,互相装饰庄严。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明确法华经开显的教义,究竟圆满三谛的真理。这将使你们开启妙解,达到对万境唯是一心的领悟。谛观一心本不可得,随心而造,不碍缘生。无论是依报还是正报,无论是色还是心,妙观之,无非都是妙法。然而,此土浊恶,障碍重,根机疏。即使有所进修,也难以成就。仰赖如来有特殊的方便法门,即观佛三昧。使你们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专心系念,得以往生。我释迦牟尼世尊,在此娑婆世界,称之为极苦秽土,以此折服众生。
故其地泥沙荊棘。惡道充滿。其時寒暑晝夜。推遷無常。其人胞胎受生。男女雜沓。其衣食幸勤造作。麤惡分段。但增業障。其壽命短促。朝暮不測。示如是種種諸苦。教人起心。生大厭惡。於彼佛世界。曰極樂淨土。以攝之。其地寶池瓊苑。無三惡道。清淨光明。其時無寒暑晝夜。其人蓮華化生。純丈夫相。其衣食隨念而至。珍奇美妙。惟成法喜。其壽命同於彼佛。久長無量。示如是種種樂事。教人起心。生大欣慕。故世尊因韋提希發起。為說十六妙觀。以為求生之要。先觀落日者。所以標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良繇此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
因此,那个地方的土地上满是泥沙和荆棘,充满了苦难的境地。那个时代的气候,无论是寒冷或炎热,白天或黑夜,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恒常。那里的人们通过胎生来到这个世界,男女混杂。他��的衣服和食物都是通过辛勤劳作、粗糙地制作出来的,只是增加了业障。他们的寿命很短,生死难料,朝不保夕。展示这些种种苦难,是为了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而在那个佛的世界里,有一个被称为极乐世界的净土。那里的土地上有宝池和玉苑,没有三恶道,一切都是清净和光明的。那里没有寒冷和炎热,也没有白天和黑夜。那里的人们是通过莲花化生,都是大丈夫的形象。他们的衣服和食物随着念头即刻到来,珍贵而美妙,只有法喜充满。他们的寿命与佛一样,长久而无量。展示这些种种快乐的事物,是为了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向往。因此,世尊因韋提希的发起,讲述了十六种妙观,作为求生的关键。首先观察落日,是为了标示心念向西方,引导人们朝向那个佛。这正是因为这个能想的心,本来就具备了一切依报和正报的法则。
今以具日之心。想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惟心與日皆是法界。作是觀者。名日觀成也。日觀既爾。餘觀例然。次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及以總觀。凡此六觀。皆觀彼土之依報也。次觀座。觀像。觀佛。觀二菩薩。普觀。雜觀。凡此七觀。皆觀彼土之正報也。次三觀者。觀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又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言作佛者。顯佛從修。非是自然。全是而作。全性成修。故曰心作也。言是佛者。顯佛本自具。非從修得。全作而是。全修成性。故曰心是也。汝輩六道羣靈解此妙義。應當依法用觀。修此三昧。是則繇三昧力。繇佛攝受力。繇本有功德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便可不離當處。坐寶蓮華。不逾剎那。往生彼國。即心念佛。慕果修因。祖有誠言。可弗努力。我今奉為六道佛子。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现在以完整的心去想象心中的太阳,使本性如同太阳般显现在眼前。心和太阳都是法界的一部分,这样观察的人,就叫做完成了日观。日观是这样,其他的观察也是如此。接下来观察水、地、树、池,以及总体观察,这六种观察都是对那片土地的依报进行观察。接着观察座位、佛像、佛陀、两位菩萨、普遍观察、杂项观察,这七种观察都是对那片土地的正报进行观察。接下来的三种观察是观察三辈九品往生,让他们舍弃低劣而选择胜境。经文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说作佛,显示佛是由修行而来,不是自然而成的,全部修行而作,全部本性成为修行,因此说是心作。说心是佛,显示佛本来就具备,不是由修行而得,全部作为即是,全部修行成为本性,因此说是心是。你们六道众生理解这深奥的意义,应当依法进行观察,修习这种三昧。这样,通过三昧的力量、佛的摄受力、本有的功德力,将三种力量合于一时,将成功收于一念。就可以不离当地,坐在宝莲花上,不越刹那,往生到那个国家。即心念佛,慕求果报而修行因缘。祖先有真诚的言语,怎能不努力。我现在代表六道中的佛子,都以同一心,称念佛的名号,求得往生净土。愿佛慈悲特别垂悯,濟度众生。
補
後學雲棲 袾宏
上來所說觀想念佛三昧已竟。今當更說持名念佛三昧。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賢聖。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於實相而已。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見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古德云。
上面已经讲述了观想念佛三昧。现在应当进一步讲述持名念佛三昧。我认为净土教义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历代圣贤都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弘扬。因此,念佛的方法分为四种: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虽然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但最终都归结于实相。又将前三种方法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观想,另一类是持名。关于观想,《十六观经》已经详细论述。这里讨论持名,根据《阿弥陀经》所说,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持续念诵,无论是一天、两天,乃至七天,心神专注不分散,那么在临终时,阿弥陀佛和圣众会出现在其面前。此人临终时,心不颠倒,就能直接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持名念佛流传万世的根本原因,也是如来佛亲口宣说的妙法。古德说。
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繇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咸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我今奉為六道見前諸佛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观察法理微妙,众生心杂乱。以杂乱之心修行观想,难以成就。大圣慈悲怜悯,直接劝人专持佛的名号。因为称名容易,连续不断即能得生。这阐述了持名念佛的功德,是往生净土的关键。如果持名念佛能深刻理解实相,那么与妙观的功德相同,能上品上生,无疑。现在诸位佛子,如前忏悔门中,二乘圣人、圆心大士,甚至等觉,都需忏悔。既然他们都需要忏悔,难道不都应往生吗?更何况是凡夫,生活在学地的人呢。我现在代表六道众生,都一心称念佛的名号,求往生净土。愿佛慈悲,特别救度。
(法师与大众及六道佛子,一同唱诵西方佛菩萨的名号,修行十念法。法师想象六道佛子,因闻法而心开意解,都一同念佛,求愿往生。阿弥陀佛及诸大士,以慈悲威力救度他们。使六道念佛众生,瞬间乘宝华台,得生极乐世界)。
(表白是为了帮助施主扩展他们的布施之心,发起度化众生的愿望,陈述如下)。
靖惟十方所有羣品。雖地居文物之盛。及人多佛法之傳。六根闇蔽者則所不知。五苦沈淪者於茲弗覺。況遐方遠地之處。有愚人聾啞之徒。但求自謀衣食之常饒。豈聞普度水陸之為益。至於貧窮困滯。疾病縈纏。在牢獄以被囚。處卑小而受制。雖存慕仰。何得修營。既自棄於良緣。亦焉蒙於善利。茲因齋會。特發施懷。率六趣之迷倫。陳一心之弘誓。若疑若信。或自或他。咸慰滿於所期。俾圓成於斯願。
敬思十方所有众生,虽然居住在物质文明昌盛之地,且佛法广为流传,但那些感官被遮蔽的人无法知晓,沉溺于五苦之中的人对此毫无察觉。更何况那些遥远地方的愚昧之人,聋哑之辈,他们只追求自身衣食的充足,哪里听说过普度众生的利益。至于那些贫穷困顿、疾病缠身、被囚禁在牢狱、处于低下地位受制于人的人们,虽然他们内心有所向往,但如何能够修行。他们既放弃了良好的机缘,也无法获得善利。因此,借着斋会的机会,特别发起布施之心,引导六趣中的迷失者,表达一心的宏大誓愿。无论是怀疑还是信仰,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都希望满足他们的期望,使这个愿望得以圆满实现。
(代表施主为六道众生中未曾归依三宝的众生。劝勉他们陈述十愿)。
修齋功德。一分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羣生(下去例稱此句) 。
不曾歸依佛法僧者。代伸歸依。當願 三寶慈光。
常垂加護。
不曾禮讚佛法僧者。付伸禮讚。當願 三寶慈光。
常垂護念。
不曾供養佛法僧者。代伸供養。當願 三寶慈光。
常垂攝受。
不曾懺悔三世重罪者。代伸懺悔。當願一切業障。
即得清淨。
不曾勸請諸佛住世者。代伸勸請。當願轉妙法輪。
普利法界。
不曾隨喜修行大乘者。代伸修行。當願若自若他。
圓成行願。
不曾迴向勤求佛道者。代伸迴向。當願普與羣生。
同入佛智。
不曾發龍上求下化者。代伸發願。當願佛道圓成。
眾生普度。
不曾念佛求生淨土者。代為求生。當願早托蓮胎。
華開見佛。
不曾發心求菩提道者。代為發心。當願一向圓修。
即成究竟。
上來奉為罪障深重。不聞三寶法界羣生。勸陳十願。用結勝緣。植菩提因。期心果覺。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下去例稱此句) 。
諸天道中。著樂無厭。五衰忽至。一切眾生。當願進
慕真常。早蒙解脫。
諸仙道中。抗志虗無。保守幻質。一切眾生。當願進
學無生。早蒙解脫。
諸福德神。典司陰陽。興災降福。一切眾生。當願進
慕真修。早蒙解脫。
諸人倫中。求名貪利。汩沒風塵。一切眾生。當願進
學大乘。早蒙解脫。
諸脩羅中。好行瞋恚。鬬戰不
已
。一切眾生。當願息
諍興慈。早蒙解脫。
諸餓鬼中。饑渴逼切。歷劫受苦。一切眾生。當願渴
惱蠲除。早蒙解脫。
地府主吏。記注生死。判決獄囚。一切眾生。當願執
法寬慈。早蒙解脫。
諸地獄中。有間無間。歷劫受苦。一切眾生。當願罪
性本空。早蒙解脫。
諸旁生中。遞相吞啖。刀砧受死。一切眾生。當願怨
業頓空。早蒙解脫。
諸中陰中。七趣往來。數取生死。一切眾生。當願不
昧
己
靈。早蒙解脫。
上來修齋無量功德。回施七趣十類羣生。殷勤勸發十種大願。咸被鴻恩。圓成施度。
修齋功德。一分奉施十方法界(下去例稱此句) 。
中華正統。邊方遠國。有道無道。一切君王。當願慈
念蒼生。德化天下。
正后元妃。夫人
采
女。承事宮掖。一切女貴。當願母
儀四方。柔道奉上。
儲宮藩國。帝子王孫。男女長幼。一切貴眷。當願事
上以忠。長守富貴。
輔君治國。宣化牧民。居中在外。一切官僚。當願忠
恕存誠。安人濟物。
親提師旅。統制邊方。為國忘軀。一切將士。當願軍
政修明。四維畏服。
䇿
名為臣。遭讒被逐。或罹非命。一切官僚。當願事
迹彰明。得全忠節。
行師失律。干犯軍令。遭罹重譴。一切將士。當願忠
義在懷。保全身世。
經明行修。隱居教授。不求聞達。一切賢儒。當願師
道尊嚴。大明素學。
正意出家。虔修三學。道果未熟。一切僧尼。當願不
退初心。終成正覺。
志慕長生。精心修煉。大丹未就。一切道流。當願方
便先成。回心佛道。
田野耕桑。拾薪採果。食力為養。一切農民。當願地
利豐饒。全家溫飽。
百工眾技。仰食四方。勤苦無成。一切人倫。當願售
賣有方。衣糧無乏。
醫專治疾。卜以決疑。術業未成。一切人倫。當願為
學精明。濟人利物。
行舟海國。列肆市廛。所求未遂。一切人倫。當願物
貨濟通。豐家富國。
貪名逐利。干謁四方。奔走勤勞。一切人倫。當願清
心寡欲。樂天知命。
府史胥徒。私居執事。奴婢走使。一切人倫。當願用
心公忠。處身廉謹。
攻城略地。喜立事功。好殺生靈。一切人倫。當願慈
愛在懷。敬重物命。
漁獵屠劊。為利殺害。販肉自活。一切人倫。當願亟
起慈心。頓拋惡業。
師巫呪術。左道惑眾。詭祕懷姦。一切人倫。當願止
息邪心。回趨大道。
伶優淫樂。豔歌媚舞。眩賣女色。一切人倫。當願自
悔自慚。改從正業。
從軍出戍。鬬戰身亡。濫被軍誅。一切人倫。當願思
悔昔愆。永消惡業。
干戈擾亂。轉徙他鄉。遇冦遭傷。一切人倫。當願獲
值善人。提擕全活。
刀杖枷鎖。非法囚禁。遭罹王難。一切人倫。當願得
值公明。早獲原放。
虎狼毒蛇。羅剎惡賊。風火水難。一切人倫。當願常
起慈心。不敢加害。
中藥中蠱。自刎自經。牆壓焚溺。一切人倫。當願宿
業消亡。復歸善道。
天雷誅擊。冢訟徵呼。先亡復連。一切人倫。當願解
釋前因。各求超度。
怨家急取。獄鬼誤收。邪鬼侵陵。一切人倫。當願宿
善提持。應時放釋。
世智辯聰。好事文筆。毀瀆佛法。一切人倫。當願回
讚大乘。頓消邪見。
愚騃無知。鄙陋下劣。不信三寶。一切人倫。當願深
信菩提。發明妙智。
四體不勤。終日放縱。怠棄諸事。一切人倫。當願持
身勤謹。綜理正業。
受人役使。奔走道途。勞苦不息。一切人倫。當願早
遂寬閒。隨求自足。
酣酒嗜色。博弈遨遊。破家蕩產。一切人倫。當願立
志保身。重興祖業。
水陸往來。持刀強劫。穿窬為盜。一切人倫。當願改
悔前心。重尋正業。
爭財奪產。被謗遭讒。結成呪詛。一切人倫。當願解
釋怨讎。不求加報。
言語相違。交爭不止。競相毆擊。一切人倫。當願兩
意相和。不成怨結。
獻諂懷姦。擠排賢善。唯求自利。一切人倫。當願忠
正居心。推尊賢哲。
信讒惡直。嫉妒賢良。我慢自高。一切人倫。當願樂
聽忠言。喜親有德。
惡口兩舌。好行瞋罵。陰毒害人。一切人倫。當願永
絕惡言。慈心待物。
癲癎霍亂。中氣中暑。客忤魘死。一切人倫。當願不
失本心。早逢妙治。
瘵勞瘟疫。癰疽蠱脹。惡疾縈纏。一切人倫。當願早
值良醫。獲全性命。
盲聾攣躄。中風癱瘓。四肢殘廢。一切人倫。當願早
遇神方。獲全身相。
鰥寡孤獨。貧困饑寒。老病無歸。一切人倫。當願獲
依仁賢。終身給養。
妒寵恃恩。驕奢淫悍。帷箔不修。一切人倫。當願內
訓閨房。守志正潔。
夫婦年高。祈求子息。未獲如願。一切人倫。當願生
福德男。承家繼業。
未離襁褓。乳絕夭殤。薄福嬰孩。一切男女。當願神
物護持。延壽無病。
墮胎傷孕。子死腹中。產難不出。一切女倫。當願子
母兩全。保安性命。
不孝父母。弗育妻孥。怨積心離。一切人倫。當願回
心孝慈。悔除前業。
五逆十惡。不仁不義。不忠不信。一切人倫。當願實
心改革。悔除往罪。
上來修齋無量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羣靈。殷勤勸發四十八願。宜悔業因。即蒙超度。
我佛如來有果願真言。謹當宣誦。
娜謨囉怛娜怛囉耶野 那莫旖 唎耶 婆路枳諦濕縛囉耶 菩地薩埵野 摩訶薩埵野 摩訶迦嚕泥迦野 薩縛禰縛素囉 那麼塞訖[口*履] 羝 三麼三麼 努跛囉布囉臡 三麼件陀縛皤枲羝 伽誐娜弭秫 第 目底跛囉陛 惹曳弭惹曳 迦野[寧*吉] 摩闍播娜野你 禰澀跛摩闍沒陀弭輸陀你輸陀野 薩縛嚲詫誐跢秫 第 鉢頭麼弭輸陀你 莎縛訶
稽首十方三世佛 三種常身正法藏
勝願菩提大心眾 我今皆悉正歸依
說偈仰讚法界三寶。願於後時再垂明證。茲日粤有奉三寶某人。修營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宣行法事。今已告圓。具有疏文。謹當披讀。
即法界理。起法界心。對法界境。修法界供。向十方佛。讚說大乘。從大悲門。普度六道。三檀等施。六行俱成。是則名為真法供養。修齋事畢。慶己慶人。願諸聖賢。腸以護念。
清夜向闌。勝筵將散。備行齋事。允協物懷。示多儀必有初終。揆盛禮當全迎送。惟聖人尊居常寂。本絕去來。俾凡情徹悟真歸。豈無方便。資之法力。被以佛光。左提右掣。而盡空七趣之倫。前進後趨。而優入九連之品。既得生於樂國。即回念於塵寰。常如是起大悲心。極未來弘普度道。
我佛如來有發遣真言。謹當宣誦。
唵 麼訝羅 穆羯叉 目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六
No. 1497-A
水陸儀文。世傳起自梁武帝。昔白起以長平一坑。至四十萬。罪大惡極。久沈地獄。無繇出離。致夢於武帝。武帝與誌公諸師議拔 救之策 。知大藏有水陸儀文。禱之。則光明滿堂。繇此舉行。傳之後世。而今藏並無其文。
金山寺之本。亦前後錯雜。不見始終頭緒。時僧行者。亦復隨意所作。各各稍殊。南都所繪上下堂像。隨畫師所傳。奉為定規。頗不的當。而啟建道場者。化募資費。累月累年。始克成就。陳設繁文。以致士女老幼。紛至沓來。如俗中看旗看春。交足摩肩。男女混亂。日以千計。而不免褺瀆聖賢。衝突鬼神。失多而過重。有禍而無功。多致道場不終其事而感惡報。甚可懼也。惟四明志磐法師所輯儀文。至精至密。至簡至易。精密而不傷於煩長。簡易而不病於缺漏。其本止存四明。諸方皆未之見也。予為訂正。重壽諸梓。以廣流通。雖然。亦不可易易舉數數舉也。易則必至於數。數則自生夫易。繇是疏於誠敬。多諸過愆。則求福而反禍矣。幸相與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