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

宋 延壽撰1卷CBETA X1230少于一万字 11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警世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沈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於中少天非橫殂者。不計其數。或有得天年壽極耳順。萬中無一。脫得知命之歲。除童稚無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約其間三十年。於中有疾病灾禍愁憂苦惱。居強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開口而咲。只四五日矣。故知憂長喜促樂少苦多。如在萬仞之危峯。
不理解生命的本质,就会沉溺于生死轮回之中。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众生中,失去人身的就像大地上的尘土一样多,而得到人身的却如手指甲上的微尘那样稀少。在得到人身的人中,许多生于边远地区,身份低贱,或者生在中国,有的成为女性,有的成为男子却身患百病。即使有幸成为男子,具备十种善相,也生活在充满恐惧和五浊恶世之中。以肉身为躯,以气息为命,生命短暂如同燧石擦出的火花、风中摇曳的灯火、流水中的残影,转瞬即逝。在这其中,能够享有天年、寿至耳顺之年的人,万里挑一。即使能够活到知命之年,除去幼年无知,从三十到四十岁富有活力的岁月,大约三十年间,其中疾病、灾难、忧愁、苦恼占据了大半。因此古人说,在浮生的一个月中,能够开口欢笑的日子,不过四五天而已。由此可知,忧愁长久,喜悦短暂,快乐稀少而痛苦众多,如同身处万仞高的危峰之上。
似處千尋之滄海。縱得少樂畢慮漂沈。且夫有生勞我處胎。有老奪我壯色。有病損我形貌。有死壞我神靈。有榮縱我驕奢。有辱敗我意氣。有貴使我憍倨。有賤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貪婪。有貧乏我依報。有樂動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讚起我高心。有毀滅我聲價。乃至寒則逼切我體。熱則煩悶我襟。渴則乾我喉。饑則羸我腹。驚則懾我魄。懼則喪我魂。憂則撓我神。惱則敗我志。順則長我愛。逆則起我憎。親則牽我情。疎則生我恨。害則殞我體。愁則結我腸。乃至遇境生心。隨情動念。或美或惡俱不稱懷。皆長業輪盡喪道本。其或更詭於君悖於父。
仿佛置身于千寻深的沧海之中,即使偶尔得到一点快乐,终究还是忧虑着沉浮。生老病死,它们分别使我劳累、夺走我的壮色、损害我的形貌、破坏我的精神。荣誉让我骄傲奢侈,耻辱让我意气消沉。尊贵使我傲慢自大,卑贱使我行为受挫。富有让我贪婪无度,贫穷使我失去依报。快乐使我情感动摇,痛苦使我精神痛苦。赞美使我心生高傲,诋毁使我声名扫地。寒冷使我身体紧缩,炎热使我心烦意乱。渴了使我喉咙干燥,饿了使我腹部虚弱。惊吓使我魂飞魄散,恐惧使我失魂落魄。忧虑使我精神不宁,烦恼使我意志消沉。顺境使我爱恋增长,逆境使我憎恨升起。亲情使我情感牵连,疏远使我心生怨恨。伤害使我身体消亡,忧愁使我内心纠结。遇到各种境界,随着情绪波动,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恶劣的,都不能称心如意,这些都增长了业力的轮回,丧失了道的根本。如果还有人欺骗君主,违背父亲,更是如此。
傲其物趨其時。獸其心狐其意。苟其利徇其名。誑其人諂其行。附其勢欺其孤。淵其殃崇其業。扇其火吹其風。驟其塵背其覺。邪其種睽其真。但顧前非慮後。口謀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滅。則念念燒煑。步步溝隍矣。如今或得剎那在世。須蘊仁悲。行善修心除非去惡。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間逆順種種因緣。空受身心妄苦皆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識。皆是現量所得。無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識。比量計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隨念而至。若無想念萬法無形。故經云。想滅間靜識停無為。又云。諸法不牢固。
傲慢地对待他人,追逐时机。内心如野兽,意图如狐狸。如果为了利益而追求名声,欺骗他人,奉承行为。依附权势,欺凌孤独。积累灾难,增加业力。煽动火焰,吹起风。激起尘埃,背离觉悟。种下邪恶,远离真理。只关注眼前,不考虑后果。只计划离开,不考虑回头。只求生存,不知毁灭。那么,每一个念头都在煎熬,每一步都是陷阱。如果现在能短暂地活在世上,必须培养仁慈和同情心,行善修心,去除恶行。经书说,行善会带来百种吉祥,作恶会带来百种灾难。因此,世间的种种逆顺都是因缘所生,徒劳地承受身心的痛苦,都是因为不了解三界只是一心。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识,都是直接经验所得,没有心外的法。第六识——明了意识,通过比较和推理形成外境,完全是想象产生,随着记忆而来。如果没有想象,万法无形。所以经文说,想象消失,心识停止,达到无为。又说,一切法都不坚固。
唯立在於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無法可陳。豈有欣戚關懷是非干念。佛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徧一切處。是故三界虗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輪迴。心外無法。生死永弃。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論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須以禪定冥合。如經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若能諦了自心。以此定慧相應。則能不動塵勞。便成正覺。平生所遇。莫越於斯。普動後賢。可書紳耳。
只有通过持续的念诵才能确立主张。那些善于理解空性的人,心中没有任何的思念和挂念。如果能够领悟到一心的要义,那么心外自然也就没有法可以陈述。哪里还会有因喜悦或悲戚而产生的是非之念呢?佛经中说,未能认识到一切境界都是心所造的人,会生起种种分别心;而一旦认识到境界唯心,分别心就不再产生。既然理解了境界唯心,就会放下对外在尘相的执着,从此止息分别心,领悟到平等和真空的真理。《起信论》中说,所有境界都是心的妄动,如果心念不起,那么所有境界的相就会消失。唯有真心遍布一切处,因此三界都是虚伪的,都是心所造作的。离开心就不存在六尘的境界,甚至所有的分别,都是分别自心。心无法见到心,没有相可以得到。先德说,如果心外有法,就会陷入生死轮回;如果心外无法,就能永远抛弃生死。经文说,所有法的产生都是心所显现的。论著说,三界没有别的法,都是一心所造。既然相信一心,就应该通过禅定来冥合。如经文所说,即使能教导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去行十善,也不如在一顿饭的时间里,一心静处,进入一相法门。如果能真实理解自心,以这种定慧相应,就能不被尘劳所动,成就正觉。一生中所遇到的,没有超过这个的。普遍地激励后来的贤者,可以铭记在心。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