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救生船詩

清 寬量集1卷CBETA X1216少于一万字 43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1216-A 序
自世尊憫念羣生。隨機施化。於一切法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如念佛求生淨土。乃為長老舍利弗。說西方有世界名極樂。有佛號阿彌陀。因詳述其中。種種依正莊嚴。勸誘眾生。發願往生彼土。由是淨土之說興焉。晉太元時。高僧慧遠。結社廬山。與慧永慧持等。一十八人。同修淨土之業。而劉遺民為著發願文。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自是淨土之學。與禪宗並重。信從益眾。然諸賢念佛三昧詩。至今尚有流傳。余嘗讀其一二。不過云至哉之念。主心西極。而於佛說淨土法門。未能明白指示也。四明有沙門梵琦。著懷淨土詩七十七首。其中有云。
自从佛陀对众生怀有深切的同情与怜悯,根据众生的根性与条件,因材施教,适时宣说法门,在所有法门中,寻求最直接、最迅速圆融成佛的教义,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于是佛陀为长老舍利弗讲述西方有一个名为极乐世界的世界,那里有佛名为阿弥陀,详细描述了那里的种种依报和正报的庄严,鼓励众生发愿往生到那个世界。因此,净土的教义开始兴盛。在晋朝太元年间,高僧慧远在庐山结社,与慧永、慧持等十八人一同修行净土法门,而刘遗民撰写了发愿文,王乔之等人又创作了念佛三昧诗。从此,净土的学问与禅宗并重,信仰和追随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诸多贤者所写的念佛三昧诗,至今仍然流传。我曾经读过其中的一两首,不过是说至高无上的念力,心向西方极乐,但对于佛陀所说的净土法门,未能明确指出。在四明地区,有一位名叫梵琦的沙门,创作了怀念净土的诗七十七首,其中有说。
釋迦設教在娑婆。無奈眾生濁惡何。欲向涅槃開祕藏。須從淨土指彌陀。庶幾指破迷津。高登覺岸矣。然其詩亦惟是泛言大意。切指工夫。乃今讀澹雲上人。淨土救生船。自為詩而自為注詩。凡四十八篇。每篇七言四句。而每篇之注。多或數千字。少亦數百字。發明三觀圓修之義。提唱事理一心之旨。推而至於執佛從心現。不信西方有佛。執佛西來。不信自心顯現。二端皆為邪見。正顯事理圓通。可謂深切著明。至詳至盡。而其歸本在信願行三門。使人知所入手。又諄諄於持戒之得。犯戒之失。勸孝戒淫。尤為切摯。循此以求淨域。真可以一葦杭之矣。余本鈍根。於西來大義一無所得。惟嘗注金剛經二卷。闡發即住即降伏之旨。頗與他解有殊。上人見而善之。以是詩索序。敬為誦晉支道林詩云。維謂冥津遐。一悟可以航。願與一切眾生沈淪五濁者。同登此大願船也。
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设立教法,但众生因五浊十恶而难以教化。想要达到涅槃,开启佛法的奥秘,必须从净土指向阿弥陀佛。这样或许可以打破迷惑,登上觉悟的彼岸。然而,他的诗只是泛泛而谈,指出修行的大概方向。现在我读到澹云上人的《净土救生船》,他自作诗并自注,共有四十八篇,每篇七言四句,每篇的注释多则数千言,少则数百言。阐释了三观圆修的意义,提倡事理一心的宗旨。进一步推论到执着于佛从心现,不信西方有佛;执着于佛从西方来,不信自心显现,这两种观点都是邪见。真正显示了事理圆通,可谓深刻而详尽。最终归结为信愿行三要素,使人知道如何入手。又特别强调持戒的得益和犯戒的损失,劝人孝顺戒淫,尤为恳切。遵循这些教导去寻求净土,真的可以用一根芦苇渡过。我本性迟钝,对于佛教东传的深意一无所获。只是曾经注解《金刚经》两卷,阐述即住即降伏的宗旨,与他人的解释有所不同。上人看到后认为很好,因此请我为诗作序。恭敬地吟诵晋代支道林的诗:维谓冥津遐,一悟可以航。愿与一切沉沦于五浊的众生,共同登上这艘大愿船。
光緒二十有二年太歲在柔兆涒灘夏六月德清曲園居士俞樾撰
光绪二十二年,太岁位于柔兆涒滩,夏季六月,德清曲园居士俞樾撰写。
No. 1216-B 小敘
不肖愚下凡夫僧寬量。字源海。號澹雲。又號西舵。四明鄞縣。應氏子。賦性懶戇。幼棄詩書。及長矯。惡塵俗。不與世緣和合。惟慕清涼。懽喜跏趺默坐。邂逅有道之僧伽。咨詢無為之妙法。年滿二十。決志祝髮染衣。入空門而皈依佛海。受具於太白山天童名藍。皆繇宿樹正因。方能感斯勝報。自慶有幸。願我世世生生。博通儒典而出家為僧。了悟心宗而宏宣正法。咸令見者聞者。皆大懽喜。信受奉行。華嚴云。若令眾生生懽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懽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不肖愚下凡夫僧寬量。字源海。号淡云。又号西舵。四明鄞县,应氏之子。天性懒散,幼年放弃诗书。长大后,矫饰恶俗,不与世俗因缘和合。只向往清涼,喜欢跏趺默坐。偶然遇到有道的僧伽,咨询无为的妙法。年满二十,决心剃发出家,穿上染衣,进入空门而皈依佛海。在太白山天童名蓝受具足戒,都是因为宿世种下正因,才能感得这样的胜报。自庆有幸,愿我世世生生,广学儒典而出家为僧。了悟心宗而宏扬正法。使所有见者闻者,都大欢喜。信受奉行。《华严经》说:若使众生生欢喜,则使一切如来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南海佛頂山分宗。蛟川慧寂道場。我先師覺照和尚。在昔之時。而嘗拈云。淨業正因。逮將沉沒。皆是懷寶迷。背真向偽。從其事者。紛如牛毛。具正見者。尠若麟角。致令上慢之徒。輕忽吾佛之道。悲夫。去古時遙。法久成獘。正道湮微。邪法增熾。人多錯解。蹉入邪途。不思淨土一門。乃出輪迴之捷徑。其直如弦。其朗如日。奧旨在於經論之間。不遇明眼啟迪。猶若羣盲摸象。各說異端。
南海的佛顶山是佛教宗派的分支。蛟川的慧寂是修行的道场。我的先师觉照和尚,在很久以前,曾经提到:修行净土法门的正确原因,直到即将消逝,都是因为人们怀揣着宝贝却迷失了方向,背离了真理而追求虚假。从事这些事的人多如牛毛,而具有正确见解的人却稀少如麒麟的角。这导致那些傲慢的人轻视佛陀的教法,真是悲哀。随着时间的流逝,佛法逐渐衰败,正道变得微弱,邪法却日益猖獗。人们常常误解,误入歧途。他们不考虑净土法门是超脱轮回的捷径,它像弓弦一样直,像太阳一样明亮。深奥的教义隐藏在经论之中,如果不遇到有洞察力的人启发,就像一群盲人摸象,各自说着不同的异端邪说。
從冥入冥。永纏邪見。可痛惜哉。其時也。(量)志慕宗乘。信而猶豫。再造天童。頂禮於廣昱和尚前。請益楞嚴七處徵心。而和尚。施以當頭一棒。(量)惘然。更施慈悲。反覆開示。然其語雖反覆。義不雷重。憫我恩深。誨我無倦。嗣後和尚退院。隱迹東湖青山寺。執侍左右。始獲見地。迺往諸方參究。拈念佛是誰。參之既久。
从一种无知的状态进入另一种无知的状态,永远被邪见所困扰,真是令人痛惜。在那个时候,(我)虽然有志于追求佛教宗派,但仍然犹豫不决。再次前往天童寺,向广昱和尚顶礼,请求他指导楞严经中关于心的七处征问。而和尚,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感到迷茫,但他再次施以慈悲,反复开示。虽然他的话语反复,但意义并不重复。他深深地同情我,教导我不知疲倦。后来和尚退院,隐居在东湖青山寺,我跟随在他身边,开始获得见地。于是前往各地参究,提出“念佛是谁”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参究,
未能達無生之體。祇坐得清閒香。定中但覺輕安而已。一日携鉢來杭。至玉泉與精覺上人同居茅茨。嘗閱淨土經論。自今觀古。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為盟。此則覺德鴻儒。盡摛毫而作誓。自茲回向綿續。倡和相尋。誠道德之通衢。常樂之直濟也。是以恪遵師命。惟念六字真言。別無餘事。作半偈曰。山中專念佛。足不到人間。課佛之餘。常勤思惟。經義所明。諸大菩薩以無所得故。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閱大智度論。方曉不捨者。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皆法實相。畢竟空無所得故。如是則莊嚴門內萬行無虧。真如海中一毫不捨。得無所得故。
未能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只是坐享清净和香气。在定中只感觉到轻松安祥而已。一天,他带着钵来到杭州,与精觉上人同住在茅屋。曾经阅读净土的经论,从今观古,那些伟大的贤者和圣人都以文采飞扬的言辞作为盟约,而觉德鸿儒则尽展笔墨作出誓愿。从此回向连绵不断,倡导和响应相互寻找,这确实是道德的通衢,常乐的直路。因此,他严格遵守师命,只念诵六字真言,没有其他事情。作了半偈说:在山中专心念佛,足不踏入人间。在念佛之余,常常勤奋思考,经义所阐明的,是诸大菩萨因无所得的缘故,证入无上正等正觉。后来阅读《大智度论》,才明白不舍弃的,是因为诸法中都有助道的力量;不接受的,都是法的实相,终究空无所得的缘故。如此,装饰佛法的万行没有亏损,真如海中一丝不挂,因无所得而得。
履得一之旨。豁爾消疑。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而道成。若得一萬邪滅矣。若得一萬事畢矣。寬量底下凡夫。窮陬晚學。罔通元義。素鄙空談。迴憶古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念之及此。慚愧疊生。故我末法鈍根。惟崇一心念佛。是以重實而不重虗。貴行而不貴說。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證空。從小善而積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靜溯圓頂具戒之後。理上未能相應之時。遂閱楞嚴各家注釋。復舍注釋。而靜中觀照經文。漸漸悟入。波水動靜之源。真妄虗實之理。距知大哉楞嚴。至哉妙用。為南閻浮提清淨音聞教體。不可得而思議者。
领悟到“一”的要义,心中的疑惑顿时消散。因此,天得到“一”而变得清澈,地得到“一”而变得宁静,人得到“一”而道行成就。如果得到“一”,万般邪念就会消失;如果得到“一”,万事万物也就达到了圆满。我,一个凡夫俗子,晚学之人,未能通达深奥的义理,向来鄙视空洞的谈论。回想起古人,他们在发言时感到恐惧,在说话时感到忧虑。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充满了惭愧。因此,我在这末法时期,资质驽钝,只推崇一心念佛。所以,我重视实际修行而不重视虚妄之言,重视行动而不重视空谈。涉猎世俗而不沉溺于世俗,修行空性而不执着于空性。从微小的善行积累特别的功德,依靠微小的因缘成就伟大的果报。在静心追溯圆顶具戒之后,理论上未能相应之时,我阅读了《楞严经》的各种注释,又放弃了注释,转而在静默中观照经文,逐渐开悟。了解到波动和静止的源头,真实与虚妄、空性与实体的道理。由此深知《楞严经》的伟大,其妙用无以伦比,是南洲清净的教法本体,其深奥之处是不可思议的。
其惟是經歟。普願後來行道之人。始窮楞嚴。而終歸於一心念佛。信願相資。決定得生淨土。還須嚴淨毗尼。莫貪兔角名聞。龜毛利養。是為最要。安居既久。玉泉重運土木。移白沙泉護國寺而住入夏。細閱永明宗鏡錄。唯心訣。心賦。萬善同歸等書。至縱然未明道眼。也須成就淨身。(量)豁然擊節云。此竟契末世行人因地。即作偈曰。三業皎潔淨身成。諸善回向資淨因。鈍根著相求菩提。堅信願行獲往生。嘗誦口中。繇斯信願彌堅。密密持名。
这是否就是那部经文呢?普愿后来修行的人,从深入《楞严经》开始,最终归结于一心念佛。信仰和愿望相互支持,坚定地相信能够得生净土。还必须严格持守戒律,不要贪图虚名和无实的供养。这是最重要的。长期安居后,玉泉寺再次大兴土木,将白沙泉的護國寺迁移并住入夏季。仔细阅读永明延寿的《宗鏡錄》、《唯心訣》、《心賦》以及《萬善同歸》等书籍。即使未能彻底明了佛道,也必须成就清淨之身。(量)突然拍手称赞说,这完全符合末法时期修行人的根基。于是作偈语说:三业清净成就淨身,所有善行回向成就淨因。迟钝的人执着于相而求菩提,坚定信仰、愿望和行动将获得往生。常在口中诵念,因此信仰和愿望更加坚定。默默地持念佛名。
轉第一義諦於口輪。喻如鐘之受杵。愈擊愈鳴。愈叩愈莫能掩。如風行空不窒塞。放去收來得自在。君不見。香象渡河步步截流。獅子踞地頻頻返擲。凡先後棲息養閒之處。每觸逆順愛憎之境。必以此一句佛號為前鋒。覆軍殺將。亦不知其幾矣。辛卯之夏。幻質失調。精神疲倦。於夢寐間。發現赤白蓮華。光明曄曄。倐然氣慡神清。一心念佛。密密不輟。甲午之秋。再移南山六通蘭若。影不出山。立願敬寫華嚴經。功圓回向。滋潤蓮根永固。於是頓忘膚見。既竭心思。得淨土詩凡四十八篇。廣搜博採。各種經論。於神會中。默相孚契。符合淨土者。彚纂注解。
将至高无上的真理通过口轮传达,就像钟受到撞击一样,越是敲击声音越是响亮,越是询问越是无法隐藏。如同风在空中自由流动不受阻碍,释放和收回都得到自在。您难道没有看到吗?香象渡河时每一步都截断水流,狮子占据地面频频回掷。凡是先前栖息养闲的地方,每当遇到逆顺爱憎的境界,必定以这一句佛号作为先锋。覆灭军队、斩杀将领,也不知道已经多少次了。辛卯年的夏天,身体失去平衡,精神疲惫。在睡梦中,显现出赤白莲花,光明灿烂。忽然间气息不顺、精神清爽,一心念佛,持续不断。甲午年的秋天,再次迁移到南山的六通兰若,不出山影,立下愿望恭敬抄写《华严经》。功德圆满后回向,滋养莲花根永固。于是顿时忘记肤浅的见解,竭尽心思,得到净土诗共四十八篇。广泛搜集、博采众长,各种经论。在神会中,默默相互契合,符合净土的,编纂注释。
目之曰。淨土救生船。自謂舉六字而攝無邊教海。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一一標宗。重重引證。普令眠雲立雪之人。棲心淨土。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故我普為羣靈。敬述茲集。仰憑佛眼。證此微誠。回向菩提。乞求加被。惟願法界眾生。乘此救生船。同出六道沉淪苦海。同遊四土九品果海。是知紫金臺上身登而本願非虗。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所願同見彌陀。同悟無生。同化含識。同證妙覺自恧福德俱薄。未可流通。
我称之为“净土救生船”。自认为提起六字真言就能包含无边的教法之海,确立一个统一的理性就能收集无尽的真理解释。每一个都标明宗旨,层层引证,普遍使那些在云中沉睡、雪中站立的人,将心寄托于净土。于是使那些探究道理、探索玄妙的人,都进入圆满的宗派。因此,我普遍为众生,恭敬地叙述这个集合,依靠佛眼,证明这微小的诚意,回向于菩提,请求保佑。只愿法界众生,乘上这救生船,一同离开六道沉沦的苦海,一同游历四土九品的果海。由此可知,紫金台上亲自登临而本愿不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庆。所愿的是一同见到阿弥陀佛,一同悟到无生,一同教化有情众生,一同证得妙觉。我自愧福德浅薄,不能广泛传播。
時有徐孝廉蓮臣先生謂(量)曰。嘗聞藥無貴賤。啟病者良。法無精粗。救時為要。何故秘此不傳。上人於法有慳心乎。(量)默然無語。徐孝廉慫慂付諸梨棗。謂此四十八章。詳細詮注。遇明眼人。自知一片真實苦心。苟能枉者直之。邪者正之。疑者決之。迷者悟之。盡大地人。於一念中。同得念佛三昧。共證菩提。不亦偉歟。
那时,徐孝廉莲臣先生对量说:“我曾听说,药物不论贵贱,能治愈疾病就是好的;法门不论精粗,能救时才是重要的。为何要隐藏不传?上人对法门有慳心吗?”量默然无语。徐孝廉鼓励他将这些内容付印出版,认为这四十八章详细解释,遇到明眼人,自然知道这是一片真实的苦心。如果能矫正弯曲的,纠正邪恶的,解决疑惑的,唤醒迷惑的,让全天下的人在一念之间,共同得到念佛三昧,共同证得菩提,不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
光緒丙申歲仲春月丁丑日自序
光绪丙申年二月丁丑日,我写下这篇序言。
No. 1216-C 觀記
湖濵墓廬假息。屢辱枉顧。開我心胸。感佩無已。舉天下醉生夢死。顛倒沈溺於利欲之中。儒教既絕。佛法亦衰。僕求學儒者而不可得。求學佛者而得上人焉。今觀上人所著淨土救生船。洞徹佛性。甚盛甚盛。
光緒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富陽夏震武記
No. 1216-D 題詞
西來大義演詩篇。豈是尋常文字緣。淨域難求超度筏。婆心為設救生船。同游阿耨多羅地。自證虗靈不昧天。愧我鈍根難索解。老來猶是滯言詮。
丙申之冬十月既望曲園居士俞樾再題於南山右台仙館之歸真室時年七十有六
淨土救生船詩
四明鄞東沙門 寬量源海 集
境緣順逆妄中邪。見地分明認本家。洞徹春風先及第。佛前受職記名華。
蘊素精神心最靈。宛然有佛寂惺惺。惺惺寂寂常光照。寂寂惺惺淨土寧。
羣生瘦死入囚牢。立志挺身效昔豪。滯相著空皆過害。叮嚀反覆勸同袍。
念佛一心頓教門。無邊經義攝歸元。而今印合西飛日。先謝娑婆世所尊。
單方一味勝名醫。功效超羣宛若仙。定數分明相續念。彌陀是有救生船。
彌陀流出自心田。修道還須修德全。空有果然無妨閡。去來何用救生船。
梅花帶雪笑吟歌。莫絆娑婆五濁窠。慈父彌陀原自性。頻將四字憶心窩。
萬彚雖分一念刪。蓮宗微妙即元關。洪名念到無心處。三界橫超去復還。
七日執持心不亂。善根福德出乾坤。該羅四教行人妙。惟在當人一口吞。
魔佛境中莫妄謂。禪宗淨土兩相推。參禪原不立生佛。淨土圓成佛定來。
一句頂來一句隨。一聲連續一聲追。分明直指原無二。除却彌陀更有誰。
生入無生生淨土。易行獨妙讚功多。但教一心能憶念。孩童呼母出娑婆。
一念圓彰四土嚴。無生國裏記名籤。厭忻捨取原無礙。佛語當機妙獨占。
信願行三如鼎足。往生標準正因緣。吾非獅兒從空透。真實方歸極樂天。
十方諸佛讚無窮。東土始宗謝遠公。蓮漏東林傳往事。而今希望舊家風。
具縛凡夫業障多。全憑四字轉心窩。慈悲慧日能除暗。得失居然在剎那。
吼石鞭屍上古傳。自心懵憧入傍偏。迷人不識邪魔惑。佛孔衰殘世運遷。
單提六字具三門。善導遺風千古存。專雜兩途須仔細。打成一片見慈尊。
名字僧家不是僧。經論教理學何曾。因循饕餮為能事。老死臨頭受戰兢。
尸羅嚴淨自操持。證入菩提戒為基。受者固多依者少。犯人地獄墮無疑。
從來婬泆罪如山。失却人身萬劫難。穢語邪言須切戒。一生清淨自心安。
人間善事孝為先。割愛辭親最可憐。罔極深恩還未報。椿萱共渡救生船。
佛與眾生同體性。莫言食肉養精神。夭亡多病前因報。戒殺放生習至仁。
死生老病豈能期。十二因緣緣起時。早辦臨行歸去計。淨身口意植根基。
博學高閒與俗違。一心正念有神威。嚴身進道伽陀藥。依此修成彈指歸。
福慧原來宜兼修。祇須但向靜中求。慈心利物仁為本。結果還歸樂土游。
思專想寂發心華。一句當機達本家。七種勝因推念力。而今救取老丹霞。
彌陀願力妙無窮。歸命之人入化工。遊子還家重檢點。華開黃白與青紅。
願生彼國志堅強。念極而空達故鄉。動念即時生淨土。水清月現見心王。
應知龍樹論三觀。選優陀那樂可嘉。從此我心歸著處。他年報滿育蓮華。
此方濁世苦娑婆。彼土蓮快樂多。偏指境緣為較量。升沈美惡莫蹉跎。
念佛正信志不忘。羣經顯示放慈光。往生事跡如沙數。歷歷分明載典章。
五濁亂時喚奈何。釋迦說法振昏波。而今達本還鄉去。親見慈悲我佛陀。
淨土原來權實收。擬談權設昧珠淵。彌陀不異遮那體。萬里無雲月正圓。
就路還家盜殺盜。妄中念念顯真如。求生不乖無生法。生法全歸心卷舒。
壽量光明無等倫。圓融中道便相親。何須更覓安心法。事理同收念佛人。
不染塵勞志出羣。真機非友豈能聞。癡空妄說離名字。名字先鋒掃萬軍。
高聲念佛妙如何。無念之言歧路多。瓦礫真珠圓一悟。秋天明月照山河。
疑情掃盡絕三疑。裂破四關堅自持。未到命終先備死。有緣輔道念相資。
八功德水注華間。到此令人惑業刪。億劫輪迴生死脫。感應佛力有相關。
悟後方知正好修。列宗諸老語全周。圓人信口彌陀唱。扭轉溈山水牯牛。
聞道西方樂益多。舌輪微妙轉彌陀。念多念少須相契。字字分明仔細磨。
一句彌陀信口呼。一輪明月暎西湖。而今一著通消息。拍手高歌稱丈夫。
土淨方知生死空。了明心地獲圓通。質直中間無委曲。雙忘淨穢顯雙融。
淨土易生理現成。往生終不乖無生。度生證入無生忍。究究無生八地行。
古人痛有三方。刻骨鏤肌誓不忘。百鍊千椎成鐵漢。堂堂得志駕慈航。
人人正好念彌陀。親切無如自琢磨。磨得本心如朗月。靈光托質藕華窩。
經文無字袈裟白。瀝血剖心願不捐。迴向菩提生淨土。大家齊上救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