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海集節鈔

清 彭紹升著 弟子節鈔1卷CBETA X1212少于一万字 42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測海集節鈔
際清彭紹升著
私淑弟子節鈔
列朝聖德詩七篇。每篇數章。今錄一章。是   世宗聖德篇中語。
历代圣德的诗篇共有七篇。每篇包含数章。现在记录其中一章,这是世宗圣德篇中的话。
有曜。睿作聖也   世宗明以制事。嚴以治官。寬以得眾。敬天勤政。罔或宴息。委任賢能。庶務就理。氣志清明。用能默契道原。路登聖域也(第五篇)
世宗明智而制定事务,严格治理官员,宽厚以赢得人心。他敬仰上天,勤于政事,从不懈怠。他信任并委任贤能之人,使得各种事务都得到妥善处理。他的气质和意志清明,因此能够默契地理解道原,进而达到圣域。(第五篇)
罔盤于田。罔逸于寢。淵默以居。孰窺其朕。乃游義海。乃徹法源。溥博無涯。孰知其然。
不沉溺于田猎,不放纵于安寝。他深沉地静默而居,谁能窥见他的征兆?他游历于义理之海,彻底理解法的源头。他的博大无边,谁能知晓其真相。
思賢詠百六十首。今錄十餘首。
思贤的诗歌共有一百六十首,现在记录了其中的十余首。
修撰蔣超虎臣(江南金壇人順治四年進士)
虎臣性淡泊。斷葷血。好方外交。居京師時。參大博和尚。一日入朝。聞唱道聲。豁然有省。詣大博呈解。大博徵結再三。可之。尋官順天學政。清慎得士心。秩滿告歸。過百泉。謁孫鍾元。去之匡廬。造鹿門。遂達峨嵋。居伏虎寺。已而得疾。為書別親友。端坐吟詩而逝。翼日有胡生者。遇諸山椒。頻呼蔣先生。不應。及入寺。知虎臣已死。則大驚。
虎臣性格淡泊名利。他戒除了荤腥和血食。喜欢与僧侣交往。居住在京城时,他参与了大博和尚的禅修活动。一天,他进宫时听到了讲道的声音,突然有所领悟。他去见大博和尚,呈上自己的理解,大博和尚多次询问他是否真正理解,最终认可了他。不久后,他被任命为顺天府学政,以清廉和谨慎赢得了士人的心。任期结束后,他告假回家,路过百泉,拜访了孙鍾元,然后前往庐山,拜访了鹿门,最终到达峨眉山,居住在伏虎寺。后来他生病了,写信告别亲友,端正坐着吟诗后去世。第二天,有一个姓胡的人在山巅遇到了他,多次呼唤蒋先生,没有回应。等到进入寺庙,才知道虎臣已经去世,非常震惊。
積雪閉陰崖。狼籍虎豹迹。誰能脫軒冕。來此臥磐石。偶飲趙州茶。還葱嶺舃。磵泉有遺音。泠泠漱寒碧。
积雪封闭了山崖,狼藉一片,满是虎豹的足迹。谁能摆脱世俗的荣华富贵,来到这卧于磐石之上。偶尔品尝了趙州的茶,又带着葱岭的鞋。山涧的泉水留有遗音,清冷地洗涤着寒冷的碧水。
學士曹本榮木欣(湖廣黃岡人順治六年進士)
木欣少好陽明王子書。及入翰林。得館師胡此菴激發。退而深思一年。豁然有省。遷司業。以正學為六館倡。順治九年冬十月。應 詔言事 報聞。十二年四月舉行日講。詞臣七人充日講官。木欣與焉。遷左庶子。十四年九月。肇舉經筵。以木欣充經筵講官。遷國史院侍讀學士。以疾乞歸。卒於揚州。臨卒。起。沐浴正衣冠。視日影方中。危坐而逝(節錄)
木欣对功德有着欣慕之心,如同少好阳明王子对书籍的热爱。当他进入翰林院后,受到馆师胡此菴的激励,退下深思一年,突然有所领悟。后来他被提升为司业,以正统的学问成为六馆的楷模。顺治九年冬十月,他响应诏令提出建议,得到皇帝的听闻。十二年四月,开始举行日讲,七名词臣被任命为日讲官,木欣也在其中。后来他被提升为左庶子。十四年九月,首次举行经筵,木欣被任命为经筵讲官,又被提升为国史院侍读学士。因疾病请求归乡,最终在扬州去世。临终时,他起身沐浴,整理衣冠,看日影正中,端坐而逝。
明主貴勸學。廣益由虗衷。一言端治本。四海熏王風。覃思緬遺矩。責難昭靖共。觀化一何遽。危坐日方中。
明智的君主重视勸學,广泛的益处源自内心的真诚。一句话端正了治理的根本,四海之内都弥漫着王者之风。深思追念着先贤的规矩,责任与困难彰显出共同的安定。观察变化是何等迅速,端坐之时日正当中。
少詹事耿介介石(河南登封人順治八年進士)
介石為人清鯁。踐履篤實。順治中。官檢討。出為福建巡海道。恩信大行。康熈元年。轉江西湖東道。改直大名道。在官期年。清三百餘案。丁母憂。從蘇門孫徵君遊。闡明正學。復嵩陽書院以造士。二十五年。湯孔伯掌詹事府 召入為少詹事。並輔導 皇太子。為執政所嫉。假歸。仍主嵩陽。講學不輟。嘗與孔伯書。以為道本中庸。作不得一些聰明。執不得一些意見。逞不得一些精采。孔伯以其言為然(節錄)
介石为人清廉刚直。行事踏实稳重。顺治年间,担任检讨官职,后出任福建巡海道,广施恩惠,深得民心。康熙元年,转任江西湖东道,再改任直隶大名道。在任期间,一年内清理了三百多起积案。因母亲去世,他辞官从苏门孙征君游学,阐明正统学问,并重建嵩阳书院培养人才。康熙二十五年,汤孔伯掌管詹事府,介石被召入朝为少詹事,同时辅导皇太子。因被执政者嫉妒,他借故归乡,但仍主持嵩阳书院,讲学不息。他曾写信给孔伯,认为道的根本在于中庸,不能有一点小聪明,不能有一点固执己见,不能有一点自满。孔伯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
介石砥儒行。到處流仁聲。歸來一瓢飲。絕世懷羣英。靈鳳不隱世。翩然眾鳥驚。同心兩暌隔。寂寞空山盟。
推官竇可權雲明(河南河內人順治九年進士)
順治中。雲明為汾州推官。除暴惠良。人稱之曰竇佛。行部過沁州。州守懷金十鎰。夜視寢。潛置牀下。雲明覺之。召守還其金。其屬有升秩者。大吏挾其陰事以要賂。雲明持不可。遂劾雲明罷之。去官日。汾人念其貧。爭獻錢帛。不受。自汾至[革*同]鞮數百里。送者執香花夾道旁。有泣下者。歸。築室奉親以老。雲明少時。遇羣兒戲。嘗獨危坐。袖手觀之。人以是覘其器焉。
直道天所命。瓠落非吾憂。焚香拜活佛。戒律森高秋。別淚灑長路。清風引歸輈。羣兒空見嚇。一笑青山頭。
督捕徐越山琢(江南山陽人順治六年進士)
昔   世祖朝。懲明之敝 敕責臣下沽名市恩。令對狀。諸臣輙惶恐引罪。山琢官御史。上言。諸臣精神智慮。但保功名。每奉 敕回奏。僥倖無事。推其初心。有不盡然者。畏懼之念。轉為推諉。萬幾叢集。專恃獨斷。所關治忽非淺。請召對大小臣工。並許反覆指陳。寬好名之禁。以厲中材。留死徙之刑。以處大慝。天下幸甚(節錄)
龍德利正中。下交而道泰。徐君發苦口。言踐剗陋隘。治河同斯理。下壅則旁潰。大智講疏瀹。到海得無害。
尚書湯斌孔伯(河南睢陽人順治九年進士諡文正)
孔伯正色立朝。始終一節。忠主庇民。死生以之。順治中。由翰林檢討。出為潼關兵備道。康熈十七年。以博學宏儒。徵授翰林侍講。官至禮部尚書。二十六年九月。改工部尚書。十月。以疾卒。臨終。誡子溥曰。汝輩須養乍見孺子入井之心。令時時發見。全體渾然。可達天德。若徒襲取于外。終為鄉原無益也。其學兼通朱陸。得蘇門孫氏之傳。乾隆元年。追賜今諡。
湯公邃儒修。忠信洞萬物。一夫愧推溝。莘野此其匹。耽耽竟何為。綽綽保終吉。肫然歲寒心。時至落其實。
知縣許定升升年(江南長洲人順治十一年副貢生)
康熈中。升年官禹城知縣。始至。問民疾苦。煦煦如家人。縣有桀黠奴。恃主人威橫鄉里。升年杖斃之。尸諸道。民歌之曰。菩薩變金剛。犯者棄道旁。核縣中丁籍。減去老弱二千有奇。以省徭役。暇輙治藥施病人。每視事。病者繞案訴所苦。咸予善藥去。三年。縣以大治。蘇人韓元少。為作禹城行詳其事。
金剛與菩薩。一體無兩心。於菟落其愧。仁鳥喧春林。能為病者藥。乃使呻者吟。千秋禹城行。可譜雲和琴。
左都御史沈近思位山(浙江錢塘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諡端恪)
位山年十歲。從師學。輙疑仁是何物。既長。讀程朱書。澹然有得。深信力行。踐履日篤。擢左都御史。卒於位。生平論學。誦法當湖陸清獻公。其言論施設。亦仿佛似之(節錄)
渺志測元始。潛淵茂靈根。靈根挺霜骨。正直排天門。披腹抒遠慮。和羮奉明恩。景行未寥闊。當湖薦芳蓀。
尚書孫嘉淦錫仁(山西興縣人康熙五十二年進士諡文定)
乾隆元年。擢左都御史。上疏論三習一獘。略言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自是之根不拔。則機伏於微。而勢成於不可反。黑白可以轉色。東西可以易位。臣願皇上。時時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引文王望道未見孔子可以無大過為喻 上嘉納之。奇氣激忠肝。排雲自傾寫。良哉諍臣風 君相共陶冶。一雨被蒼生。四海誦司馬優曇不時開。望古淚盈把。
總督于成龍北溟(山西永寧人諡清端)
康熙二十年。總督江南江西。日食粗糲。佐以菜。年饑屑糠雜米為粥。舉家食之。客至亦以進。謂曰。如法行之。可得留餘以賬饑民也。晚歲或有以蜚語 聞者。北溟心動。時熊文端罷相居江寧。一日過文端舍。坐梧桐樹下。語及之。文端曰。公亦慮此耶。大丈夫勘得透時。雖生死不可易。何況其他。北溟曰。先生言是也。其明年。乞休弗許。再過文端。有憂色。文端厲聲曰。遂忘梧桐樹下語耶。未幾卒於官。
于公令羅城。撫猺若撫子。及夫守武黃。縛賊猶縛豕。開府亦尋常。食菜味逾旨。側側梧桐風。商兌方有喜。
光祿少卿楊馝靜山(奉天人隷正黃旗)
康熈中。靜山官固安。調宛平 聖祖巡畿南。過固安。老幼爭乞留靜山 聖祖曰。別與汝固安一好官。何如。一女子曰。何不別以好官予宛平耶 聖祖大笑。以為誠。許食知州俸。知固安縣(節錄)
好官若珍珠。得者懼或奪。誰能厪如傷。太息此無褐。春榆映簷低。秋水衝渠活。迢迢闇昧區。天日一朝豁。
光祿卿沈起元子大(江南太倉人康熙六十年進士)
晚而好易。述孔義集說。論學兼通朱陸。病中手鈔明道先生語錄。語其友曰。平生學力無住手處。年來日夕。檢點身心。仰不愧。俯不怍。或庶幾焉。及卒。無他言。菽粟本常味。活人以為功。時復遇饑饉。出手蘇疲癃。誠求亦有要。衾影流清風。洛川一卷書。觀化無始終。
徵士孫奇逢啟泰(直隷容城人明萬歷中舉人)
啟泰當天啟中。周旋東林黨人。以節概聞天下。後日益韜晦。其學宗陽明而歸本於慎獨。先居五公山。既渡河。止蘇門。入本朝。屢却 徵命。率眾躬耕。習三代之禮。人無賢愚。導以為善。遠近莫不向風。卒年九十二。
驚濤無靜鱗。烈風無休枝。達人蛻萬物。來往不可羈。守一眇聞見。善誘無町畦。默吹揖讓風。開茲太平期。
徵士李顒中孚(陝西屋人)
中孚之學。以致良知為宗。默坐澄心。改過遷善。常若不及。客江東。為後輩講學。往往發人深痛。康熈中。大吏薦於 朝。欲強起之。以病固辭。至拔刀自刺。於是謝學者。闢土室以居老焉。
先生閉土室。沈冥邂世名。天光發中夜。良知炯然明。完得子臣事。了無生死情。惟餘長養風。到處懷羣英。
處士謝文洊秋水(江南南豐人明季諸生)
秋水初學禪。靜坐中灑然有得。已而篤志程朱。闢程山學舍。與諸學者。鞭迫近裏。以畏天命一言為心法。時寧都易堂九子。以文章經濟自名。及過程山講學旬餘。諸子並服秋水(節錄)
積翠鎖危崖。披襟談古易。何人善洗心。一往無留迹。身名謝飄風。吹嘯空四壁。尋原路不歧。翹首天光白。
處士汪渢魏美(浙江錢唐人明崇正中舉人)
魏美為人落落。與妻偕隱。好遊諸名山。事三宜和尚謹。而不肯被僧服。曰。吾不忍儒門之空無人也。臨終為五言詩一章。絕筆而逝。詩曰。大化無停軌。道術久殊轍。駐世守頑形。問途猶未徹。至人本神運。可會不可說。冰泮水還清。雲開月方潔。一旦破樊籠。逍遙從此別。
魏美若野。山水無定居。回顧杵臼閒。梅花粲窮廬。攬鏡照華髮。欲去仍踟躕。樊籠一以破。脫然還太虗。
處士徐枋昭法(江南長洲人明崇正中諸生)
家貧。自遭喪亂。遁迹山中。布衣草履。終身不入城市。晚志道頗篤。時上靈巖。謁退翁和尚。問佛法。家貧絕糧。退翁餽之粟。受之。非退翁弗受也。湯文正屏車騎訪之。不得見。太息而去。
靈巖一片月。秋霜寫孤清。軒冕不敢窺。山僧共平生。食薇竟何怨。采菊還自榮。學海逝不息。悠悠終古情。
處士張光緯次民(江南無錫人明季諸生)
次民童年補諸生。明亡。哭於 文廟。棄諸生服。年五十餘。妻子盡喪。讀佛書。修念佛三昧。布衣蔬食。持優婆塞戒。一蚊一蟻。惟恐傷之。年七十餘。將卒。為終制。自言無營無戀。無瞋恚煩惱。一心清淨。時至便行。門人刻其所著書四卷。名淨土剩言。
一慟謝儒服。回身拜金仙。誰知首陽薇。幻作東林蓮。骨肉渺異世。香華度殘年。臨行了無取。月到天中圓。
處士畢奇紫嵐(江南歙縣人)
紫嵐少閱金剛般若經。歸信大法。已而入馬首山。遇異僧。教令參求向上。苦究五年。豁然大悟。遊吳門。居支研德雲菴。終日瞑坐。家人至。輙引避。子死亦不哭。遂老於菴中。著別傳錄數卷。慧辯無礙。切於為人。
瞥眼一塵飛。因緣幻三有。誰能豁本光。傾盡無明酒。春風黃獨香。夜月蒲牢吼。揮手謝妻兒。人間了無偶。
處士鄧元昌慕濂(江西贛州諸生)
慕濂年二十五。得宋五子書。始發憤向學。遂棄科舉業。晚而所造益熟。嘗有詩云。處處桃源處處津。不知誰是武陵人。從今嬾向漁郎問。鎮日窗前瞌睡頻。
通懷了無吝。談笑諧兒童。回顧庭戶間。融融自春風。頫首緬遺冊。精修激悲衷。桃花滿溪水。源路誰能窮。
No. 1212-A 測海集敘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古之頌堯者。曰不識不知。曰帝力何有。端木氏曰。吾終日戴天。不知天之高也。豈非然哉。豈非然哉。予幸生長治之世。蒙祖父之業。沐浴膏澤。詠歌太平。竊撰 本朝聖德詩七首。附以思賢詠百六十首。題曰測海集。夫海之不可測也。猶天之不可知也。測之奈何。亦曰不識不知而已矣。亦曰帝力何有而已矣今之歌堯者。猶古之歌堯者也。
乾隆四十四年夏四月朔彭紹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