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起緣彌陀觀偈直解
清 張淵述1卷CBETA X1195少于一万字 1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No. 1195-A 念佛起緣觀偈直解敘
念佛一門。乃諸佛教網之宏綱。主掌淨土之要門也。初倡自靈山。接脉於震旦。則自晉時廬山始。至隋出有天台智者。弘通念佛之一法。於是宏綱揭。教網張。而我佛廣長舌相。遂即遍覆於震旦。隋時之智者。即天台第一代祖也。所作有十疑論。指歸淨土。成就出世三不退地。於末法眾生機緣易接處。要功則仗在念佛。一一論中。抉破羣疑。發明玄奧。實主掌淨土之大宗匠也。余思佛教之行。較難於儒。其欲振季世之頹綱。紹靈山之法脉。此一大事。決非聖人不能任。先賢以為天台第一代祖。即釋迦再來身者。洵屬可信。嗣是有繼天台而起者。如唐之飛錫。
念佛一门,是所有佛教教义中的大纲,也是掌握净土法门的关键。最初在灵山提倡,传入震旦(中国)则是从晋朝庐山开始。到了隋朝,出现了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广泛传播念佛这一法门。因此,大纲被揭示,教网得以展开,我佛的广大长舌相也随之遍布震旦。隋朝的智者大师,即天台宗的第一代祖师。他著有《十疑论》,指向净土,成就了出世三不退地。在末法时期众生的机缘容易接触的地方,重要的功绩则依赖于念佛。在《十疑论》中,他一一破除了群疑,阐明了深奥的佛理,实在是掌握净土的大宗师。我认为佛教的实践比儒学更难,如果想要振兴末世的颓废,继承灵山的法脉,这一件大事,绝非圣人不能承担。先贤认为天台宗的第一代祖师,即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化身,确实可信。继承天台宗而起的,如唐代的飞锡。
則有寶王論。宋之優曇有寶鑑。元之天如有或問。其餘若宗鏡若公據若合論。歷代傳人。著作甚富。余難盡述。迨到明時蕅益大師出自靈峰。集有淨土十要一書。允 可謂繼。天台而集其大成。第窮鄉委巷。老幼婦女。但知習得八句觀偈。未能達得大部全書。是可慨也。甚至有怖冥司乏資。直將念佛一句作錢抵者。噫。
有《念佛三昧宝王论》。宋代的优曇有《宝鉴》。元代的天如有《或问》。其他如《宗镜》、《公据》、《合论》等,历代传承者著作丰富,难以一一述说。到了明代,蕅益大师从灵峰寺出世,编集了《净土十要》一书,可以说是继承了天台宗并集其大成。但是偏远乡村的小巷,老幼妇女,只知学习八句观偈,未能通达大部全书。这真是令人感慨。甚至有因害怕冥司缺乏资财,直接将念佛一句当作钱来抵用的人。唉。
是把明珠彈雀 耳。不知念佛一門。乃橫截生死之慧劍。徑出幽冥之快帆。作佛度生。在此一念。生蓮出劫。在此一念。肯將此念作錢抵乎。盖念無大小。要知圓解。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故知佛面向於一切眾生。念一句佛。則能摧敵一切眾生之業障。念一句佛。則能震動一切眾生之慧芽。業障摧。則土不期淨而自淨。是以有淨土出生。慧芽震。則華不期敷而自敷。
这就像用明珠去弹麻雀。不知道念佛这一法门,是横截生死的慧剑,是迅速脱离幽冥的快帆。成佛度生,全在这一念之间。生于莲中,出离劫难,也全在这一念之间。愿意将这一念当作钱来抵用吗?要知道,念没有大小之分,重要的是理解圆解。《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进入所有众生的心想中。因此知道佛面向所有众生,念一句佛,就能摧毁所有众生的业障。念一句佛,就能震动所有众生的智慧之芽。业障被摧毁,那么净土不期而至自然清净。因此有净土的出生。智慧之芽被震动,那么花不期而至自然开放。
是以有蓮華托體。世界廣無邊。則此一念之力亦無邊。眾生出無盡。則此一念之力亦無盡。當知能把佛號。但念一聲。則菩提種子。永劫長栽。巍巍功德。法界同量。由是一柱香一瓣華供在佛前。即能徧供一切眾生。能令眾生熏此華香。均獲未來作佛資糧。借幻求實。無幻非真。識是圓解。念佛方能得力。噫。此一法門。功德誠難思議。爾借八句觀偈。因所習而順導之。亦欲其儕儕齊超淨土。使信知有念佛一門也。惟願有志斯道者。閱吾是編。進以靈峰之十要。則淨土之趣。直可當下自悟矣。
因此,有莲花作为依托,世界广阔无边,那么这一念的力量也是无边的。众生无尽,那么这一念的力量也是无尽的。应当知道,能够持念佛号,仅仅念一声,就能使菩提的种子永远种植,巍巍功德与法界同量。因此,一柱香、一瓣花供奉在佛前,就能普遍供养所有众生,能使众生熏染这花香,都获得未来成佛的资粮。借助幻象寻求真实,没有幻象就无法认识真实,认识到这是圆通的见解,念佛才能得到力量。唉,这个法门的功德实在是难以思议。你借助这八句偈颂,根据所习惯的顺势引导,也是希望他们都能超越净土,使他们确信有念佛这个方法。只愿有志于此道的人,阅读我的这篇文章,进而领悟灵峰的十要,那么净土的旨趣,可以直接当下自我领悟。
同治甲戌孟夏 剡南後學 張淵 謹識
同治甲戌年的孟夏时节,来自剡南的后学张渊,恭敬地记录。
念佛起緣彌陀觀偈直解
剡南 張 淵潛室氏 述
章夢仙鹿遊氏 輯
剡西 樓仁深靜山氏 趙洪文許齋氏 衲 戒肅蓮芳 同校
阿彌陀佛身金色
阿弥陀的身体呈现出黄金般的颜色。
佛地論。佛。覺也。覺一切種智。復能覺有情。如睡夢覺。故名為佛。又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稱為佛。又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滿。
《佛地论》中提到,佛即是觉悟。觉悟一切种智,还能使有情众生觉悟,就像从睡梦中醒来一样,因此称为佛。同时具备一切智和一切种智,超越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彻底觉悟了所有法的本质和表相,能够自我觉悟,也能使所有有情众生觉悟,如同从睡梦中醒来,如同莲花绽放,因此被称为佛。另外,觉悟有三层含义:自我觉悟、使他人觉悟、觉悟圆满。
(按语。智慧有三种:自我觉悟、使他人觉悟、觉悟圆满,这三种智慧是同一义理。一切智圆满,即达到罗汉的境界;种智圆满,即达到菩萨的境界;一切种智圆满,则法身充满法界,即佛的境界。再者,进入罗汉境界,就超越了烦恼障,一切智圆满,但还剩下无明一处,滞留成为所知。进入菩萨境界,就超越了所知障,圆满道种智。这种智慧既然源自道种,那么无明已被破除,所知不再滞留,但破除尚未完全。如果进入佛的境界,就完全破除了无明,寂静与智慧双重照耀,这称为圆满一切智和一切种智。另外,烦恼即是无明的内在障碍,无明即是烦恼的外在障碍。罗汉未完全达到道种,只超越了内在障碍,未超越外在障碍,因此在众生烦恼的境界中,害怕再次被迷惑,一旦离开就不敢再进入,只能自我觉悟,未能使他人觉悟。菩萨已完全达到道种,能够用各种助道因缘,对治无明迷惑,因此能遍入烦恼,不再成为障碍。既能自我觉悟,也能使他人觉悟。佛则自我与他人圆满觉悟,证实了究竟觉悟,所有迷惑即智慧,所有障碍即德性,这就是觉悟圆满。上述三种智慧,分别属于三种人,为了使人容易理解,所以依据别教逐步分别解释。如果依据顿教,念佛即成佛,不经过逐步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念佛本身就是成佛的直接因缘。只要得到三昧的开发,当念即入佛智,超越了别教诸位菩萨。在十地中,位在初地)。
阿彌陀。翻譯。釋云無量。即觀經所稱無量壽佛也。諸佛如來。智慧。功德。慈悲。攝化。神通。方便。及法身等。一切雖皆云無量。惟壽命之脩短。則各隨本願。彌陀住世願深。壽命亦稱無量。故號之曰阿彌陀。噫。有彌陀之住世。則釋迦可滅度矣。念佛者。應作本師替身觀(百) 。
阿弥陀,翻译过来就是无量,也就是《观经》中所说的无量寿佛。所有的佛陀如来,无论是智慧、功德、慈悲、教化众生、神通、方便,还是法身等,虽然都被称为无量,但是寿命的长短却各自依据其根本的愿望而定。阿弥陀佛在世间的愿望深远,寿命也被称为无量,因此被称为阿弥陀。唉,有了阿弥陀佛在世间,释迦牟尼佛就可以入涅槃了。念佛的人,应当将他视为本师的化身来观想。
身金色。身有三義。即法身報身應身也。第法身一端。乃諸佛垂教之宗旨。念佛者若解其義。則根器自利。他日出生境界。與中下二根不同。此一要義。不可不詳。余為一一述之。法身者。即如來藏大涅槃體。生滅心滅。真如心現。即名法身。此身無土可來。無土可去。本法界身。周徧一切。何以故。葢心體本寂。故曰真如。取亦自心。離亦自心。余有偈曰。心惟自心取。即心成非相。非相宛轉生。故起眾生界。世界悉幻法。皆即自心造。離心心亦空。幻法憑誰立。本無眾生相。那有諸法生。諸法尚不生。世界緣誰起。此即妙真如。一路涅槃門。涅槃本如是。
身体呈金色,身体有三层含义,即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是诸佛传授教义的核心。念佛的人如果理解了它的意义,那么他的根器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将来他所达到的境界,与中下根器的人是不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教义,必须详细说明。法身,就是如来藏、大涅槃的本体。生灭的心消失了,真如的心显现,就称为法身。这个身体没有来的地方,也没有去的地方,是本来的法界身,遍布一切。为什么呢?因为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寂静的,所以称为真如。无论是取得还是离开,都是自己的心。我有一首偈语说:心只从自己的心中取得,心就是非相。非相宛转地产生,所以产生了众生界。世界都是幻法,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离开心,心也是空的。幻法依靠谁来建立?本来就没有众生相,哪里会有诸法的产生?诸法尚且不产生,世界依靠谁来引起?这就是妙真如,通往涅槃的一路之门。涅槃本来就是这样的。
是即如來藏。十方諸如來。同此齊超越。同此證究竟。當知此妙真如。即徧具徧造之本智。一切如來平等之法身。念佛者。若達其義。則一念在佛。即成一念智。念念在佛。即成念念智。念到念無可念。念入無念。忽然念到心空解脫。萬境俱寂。當下瞥見彌陀現前。故知即是本性彌陀。淨土出生。故知即是唯心淨土。悟自他分別之等非。獲感應惟心之妙旨。然但是凡地脩行。一念甚微。若非仗彼果位之佛繫念。則此一念之力。果能破得無明重障乎。果能斷得歷劫煩惱乎。惟既達得真如妙際。繫念一佛。則彼果位之佛心。亦非定是他心。因地之念心。亦非定是我心。
總之法身之圓滿也。又按華嚴。釋迦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於此身中普見。此即法性徧體之義。可證法身之充滿。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知釋迦之法身如是。即知一切諸佛之法身。亦知彌陀法身也。經云。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以上俱指法身言。大約法身有三義。一平等無分別義。二寂體徧周義。三真如性無動壞。一切能隨緣用義。故此法身。廣之原是法界。約之即是唯心。以法界心。具法界身。而即造於法界不思議之緣。
故既法界緣顯。斯得法界身彰。若具若造。俱莫思議。不思議者。即是唯心。智者觀門。知我一心。具造法界。造亦唯心。具亦唯心。本不思議。以即空。即假。即中。立不思議三觀。方是顯法界之真路。達唯心之妙旨。然彼三觀。即是圓觀。云不思議。非是不可思議。直是不得思議。良由寂滅真心。非以思議得入。以不思議中。正是發觀智之真路處。今不思議念門。與彼觀門。無二無別。要須達得不思議。則彌陀法身不現而現。我念佛心。由本智顯。是名真實念法身佛。此一法身。惟佛與佛。斯證究竟。報身者。莊嚴功德所報之身。此身本由攝受眾生願力而起。
故湧現為莊嚴功德之報身。亦是應化菩薩之身。所謂目廣如四大海。毫廣如五須彌。一身之中。各有八萬四千光明相好。則身量亦屬無邊。惟大菩薩。斯能見得。即所謂尊特身也。應身者。分身一切世界應化之身。或現丈六身。或現八尺身。其身惟隨眾生身量之大小而應之。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上圓光。及一身周圍之光。所現廣狹。亦是不齊。惟頂上肉髻所現一相。更號之曰無見頂。雖大菩薩。終莫窺其邊際。豈不即應化身。亦即見於無邊。此身四果弟子。及有宿緣眾生。皆得見之。即所謂應化身也。今此句中所指之身。即是功德莊嚴之報身。金色者。不壞之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觀經言佛報身。具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乃至光中所現化佛。不可具說。昔賢所謂人若念佛。即有一化如來住頂者。洵然慈悲大願。成就如是妙功德力。巍巍如是。是為尊特。倫。類也。言無復其類與等也。三字一束。通透上下關節處。其佛光明相好。各分八萬四千者。葢在眾生。具有八萬四千塵勞。身生八萬四千毛竅。故到成佛。亦各分有八萬四千光明相好也。又按觀經。彼佛圓光。大如百億大千佛剎。於圓光中。恒沙化佛。乃至俱有無數化菩薩。云何圓光若此其大。當知彼大圓光。乃是顯報身佛之總光。此相好中各現光明八萬四千者。即是顯應身佛之別光。若總若別。各各俱有化佛應現秘密妙門。莊嚴如是功德性海。豈容思議。
白毫宛轉五須彌
須彌。山名。山在四大部洲之中。起自大海衝過日月。高出三百三十六萬里。週圍之廣亦如之。又山四面之中腰。俱是天王宮殿。四大天王各據一面。各鎮一洲。故此四洲。分四天下。因此山之高廣。分也。今報身佛。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右旋宛轉。大如五峙須彌。一相尚然。況八萬四千之全相乎。則其身之尊特何如。
按。釋迦應世之身。其長丈六。眉間白毫。八稜中空。白如珂雪。長一丈五尺。週圍五寸。右旋宛轉。如琉璃筒。從此放光。徧照無際。雖鐵圍山大幽暗處。隨光所到。一切皆闢。即此應身放光之毫相。可悟法界之性。唯一智境。知釋迦毫相如此之勝。則知彌陀白毫。亦八萬四千中之勝相矣。故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然在初心。可準釋迦毫相之大小。先次現觀。則易成就。
按寶王論。釋迦報身佛。所現眉間白毫一相。向上右旋。圓濶三百六十萬里。此則僅與一峙須彌。相去無幾。彌陀毫相。如彼其大。釋迦毫相。如此其小。何釋迦之遜彼彌陀如是。噫佛則是同。非相遜也。特釋迦在娑婆。是穢土耳。土穢。則佛之淨光易隱。故身量之現。自不能大。彌陀在極樂。是淨土耳。土淨。則佛之淨光易顯。故身量之現。自不至小。今觀二佛毫相。則二土之優劣。亦可曉然。
紺目澄清四大海
紺即深青色之名。海即在須彌山四面者是。兩目長廣。如四大海之兩分。是即其毫與目。俱無等倫處。以上毫目二相。俱出十六觀經。
按目睛紺色而復澄清。色相之美。不待言矣。然佛清淨寶目。妙明智慧所報之目。十方洞視。無復障礙。雖在眾生心念中者。佛眼悉見。則其色相之美何須論。第從色相而言。亦是普利羣機處。菩薩見是色相。即得道種智圓。疾成功德報身。眾生或見丈六。或見八尺二相。亦得諸根猛利。成熟法器。疾證不退菩提道心。當知見是色相。即見佛心。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佛即分身世界之應身佛也。並在八萬四千光明中流光滿界。各現化佛。故曰光中。又化有二義。一自化應身。則曰化佛。二化他成佛。亦曰化佛。彌陀在因地時。已化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人同至成時。何況到今成佛已久。則分無數億應身化佛廣化世間。其化更弘。而其化他。甯有億數可量哉。
按此與下句二化字。與度眾生三字相呼接。又與末句咸令二字直貫。宜重化他一邊。
化菩薩眾亦無邊
亦字。承上光中來。一化佛應身均各有。化菩薩應身為隨侍。故曰化菩薩。盖此菩薩。雖即觀音勢至等所化應身。然亦須知三聖應身。俱同一體。何以故。諸佛一法身中。原無分別相故。亦惟三相既備。法體斯全。何以故。仍即一佛三身義故。又化有二義。同上。
四十八願度眾生
彌陀在因地時。號曰法藏比丘。誓有四十八願。謹出願文列后。願諸同志。留意細參。
眾生。眾緣和合而生之謂。盖眾生出生。本無自性。所生之性。皆由緣會。所會之緣。皆因業招。在人有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也。佛立四十八願。攝授眾生。令結淨緣。教以念佛見佛。謝彼塵業。勝緣一值。直往無礙。徑生淨土。徑入蓮胎。故知念佛一門。非同小緣。乃彌陀慈悲開度之大因緣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九品。先分上中下三品。三品之中。又各分三品。是謂蓮華九品也。眾生出生其國。托胎蓮華之內。謂之蓮胎。與此土之投入母胎者不同。盖此則從愛染生。彼則從法化生。昔賢有願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願中上二句。即是托胎蓮華之意。但第三句無生二字意甚奧。余按之。即是菩薩通達無我法門也。盖眾生之生。本無自性。既無自性生。亦無自性死。出生入死。皆由諸緣為聚散。若離諸緣。畢竟無生。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此中當有一大悟處。若在此土修證未悟者。
一到見佛。未有不悟。第彼土蓮開有遲速。則見佛非無早晚也。大抵上品之蓮。其開最速。中品次之。下品則遲矣。何以故。盖因此土眾生。有根器利鈍之不同。有功力淺深之不一。亦有生前從未念佛。迨到臨終苦逼。經善知識指點。方始憶念者。勇猛以疾亦得生蓮。是以蓮華之生則同。蓮華之開則不同也。若論往生一節。生時亦非無據。臨終必有瑞相現前。或見金蓮擁足。或見彌陀來迎。或滿眼光明。遍照無極。淨土聖境。一時俱現。或聞天樂。或聞妙香。此時定知決生淨土。乃至復有生前造罪。到臨終時。地獄惡相。顯現在前。
猛火燄燄 。乘虗來襲。忽化一陣清涼風。而送歸淨土者。此由悔罪猛利。一念心疾。能抵百年悠悠業力。觀經下品往生之輩類 如此。但到此時靠著念佛。定須立起如山願力堅牢不動。決志求生。必令佛光從我照見。
必令寶華從我擁起。則感應道交。自然瞥見本性彌陀。自淨土來。自淨土去。我於爾時。隨從佛後。乘寶蓮華。逕生其國。此即九品蓮華托胎之始。但在此時見佛。要知即是本性彌陀。何以故。一切眾生悉各具有如是自性功德故。雖非現成所有。亦非假緣作合。特不蒙彼佛感應。則不顯。當知自性功德。靡不徧造。靡不徧具。念佛即是造此功德性。見佛即是具此功德性也。又見彼佛真身。必華開后方見。見則未有不悟。此則但是感應道交。故性佛顯。譬如鴻爪印泥。鴻杳而印在泥。若知自性由印而顯。則一時佛現在前。非同假緣。故知即是自性佛迎自性眾生也。
咸令二字甚直截。佛以真如性海功德之力。成就如是九品蓮華。正為一切有情。令得咸生也。但得眾生。信有淨土。立願求生。加以念佛功力。助彼信力願力。無論根器利鈍。無論造有十惡五逆一切極重罪業。皆得帶業往生。何以故。一到見佛。則未有不開悟故。況能至心向佛。即是悔心猛利故。所以不能害其往生信願也。要知彼九品蓮。上攝利根上器。乃至一切菩薩。旁攝中下二根一切眾生。直是普利羣機處。蓮華九品。出十六觀經。
彼岸。即指淨土。亦名極樂。蓮有九品。攝念佛者所登之地。彼對此言。岸對海言。此土娑婆。是退地。出生入死。輪迴不息。一切悉苦。故又別名為苦海。眾生沉溺其際。愛河浩浩。慾浪滾滾。那時復有出劫之期。彼土極樂。是不退地。無生死。無輪迴。無諸男女愛染情慾。一切眾生。純以化生。衣食資具。均以法化。寶樓寶閣。園林池沼。一切俱是法性莊嚴之功德。因是法性。敷演法樂。念念具足法喜禪悅樂。增道損生樂。如是乃至第一義諦樂。非復此土所受人天諸樂。極樂如彼。娑婆如此。正是濟此苦海眾生所登之岸。眾生何不求生。又況生彼國已。
雖復回轉生死界內。出入輪迴苦趣。開度娑婆一切情緣眷屬。亦永不退。是則所謂不退菩薩之乘權開化也。當此之時。或出娑婆。或回淨土。所願隨心。豈不快哉。噫彌陀出世。實關一切眾生無窮無盡不可思議之福量。眾生不信極樂。不信彌陀。則曷不信自性功德中之福量哉。中峰懷淨土詩云。六方佛出廣長舌。俱讚娑婆念佛人。須信九品蓮世界。無時不散劫壺春。又云。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因情未瞥。無邊生死自覊留。又云。念佛須期念到頭。到頭和念一齊收。娑婆苦海風濤靜。穩泛蓮邦 般若舟。願諸同志。勉旃勉旃。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亦翻曩謨。亦翻那摩。亦翻皈依。亦翻歸命。釋有三義。一求自度。二為他求度。三普為一切有情求圓度。發此圓度之心。即菩提心。依菩提心。稱南無佛。是今釋法。華嚴所謂最初一念發心之時。便成正覺。即是此意。
西方極樂世界。義已略出彼岸節。又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國名極樂。極樂去此十萬億。所隔甚遙。觀經云。到在彈指。又云。如一念頃。即生彼國。良以心無涯際。離遠近相。離去來相。一念即生。是即生於吾心所具之土也。故既託彼勝緣。得蒙感應。有何不到○按此土娑婆。具有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無障礙土。四常寂光淨土。又地獄餓鬼畜生阿脩羅人天六趣為凡。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趣為聖。凡濁聖淨。一隱一顯。受分段身。與聖同居。故曰凡聖同居。此土即是六趣眾生之界。證方便道。斷煩惱障。受法性身。
尚餘無明一障未破。故曰方便有餘。此土即是聲聞緣覺等羅漢所居。受功德莊嚴法性報身。色心交澈。根塵互融。身土不二。無復障礙。即華嚴所謂因陀羅網世界也。此土圓位菩薩所居。故曰實報莊嚴無障礙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身土一如。湛然常寂。是名常寂光淨土。此土惟佛所居。大抵析分則濁。圓融則淨。菩薩發菩提心。平等開度。已入圓位。佛則圓極。如上四土。極樂亦同。第凡聖同居一土。惟極樂為獨淨。所以淨者。他方佛土。六趣具足。彼國極樂同居一土。惟有天人二趣。地獄。餓鬼。畜生。脩羅。四趣則無。且一佛攝化。
又無邪魔外道壞亂佛法。所以天人二趣。俱發菩提道心。純以蓮華化生。一一交接。悉是大乘清淨良伴。又天人二趣。交通往來。凡聖二途。聖應時現。與此娑婆佛惟曠劫一出世者。相去懸殊矣。又況彼土眾生。功德。智慧。二莊嚴相。同佛菩薩。是謂同居一土淨。則以上三土。益可曉矣。
導師。謂引導眾生。入佛知見。故佛稱導師。佛居西方淨土。接引此方濁土眾生。故復稱為接引導師。
與一切樂。名大慈心。拔 一切苦。名大悲心。慈悲徧攝。與拔 同時。名大慈大悲心。經云。阿彌陀佛。慈悲光明。徧照法界。普作覆護。不令墜墮。慈悲願力。徧周法界。普作攝受。不令漏失。陰入界身。徧同法界。
普令了悟。不令退轉。念佛者。發圓度之心。念樂土之佛。則功德巍巍。莊嚴可徧法界矣。安有娑婆世界。不即打開淨土。安有願生淨土。而不即往覲彌陀也哉。噫因果一向頓圓。總不離乎當念。但在因地發此大心。實是廣己福量。而在果位證此大心。方是普利羣機。當念一著。宜防失足。戒之哉。一登極樂。入無生忍。即是眾生果圓之位。普願斯人。回頭猛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