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謬

宋 善熹書1卷CBETA X1020少于一万字 30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斥謬
近人不師先覺多尚胸臆聾瞽後生其過非淺余丁此時不容緘默遂書條件以示來學有類此者僉可斥之則使。
现在的人不学习先贤的觉悟,而多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这使得后生们变得像聋盲一样,他们的错误并不轻微。我正处在这样的时代,不能保持沉默,因此写下这些条件来警示后来的学习者。如果��类似这样的行为,都应该被斥责,这样就可以消除那些导致生死轮回的烦恼。
五祖之道如也。
五祖的教法是宏大无边的。
玉岑頤菴 善喜 書
玉岑颐庵,善喜,书写。
近代有人說圓覺經乃同華嚴別教一乘以圭山第十鈔云序及玄談已明言此是別教一乘非法華通教一乘若圓覺即別教一乘者華嚴何得謂逈異餘宗圓覺大疏第一云除無量乘中一一圓融之義及一乘中主伴無盡之義餘皆攝也既不攝圓融主伴之義何云別教又云諸佛依正自在塵沙大用及一切諸法法爾互相即入重重融攝等義此經不說彼既不說何云別教又況圭山第三鈔自云此是四乘中之一乘約權實相對而料揀非通相但一之一乘此三外之一也華嚴普機豈見有三祖云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不見有三故問何故分相門云別教一乘別於三乘答此約本來彰異故舉三乘對彼決之顯華嚴與餘教異也祖云別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別不同非別機所見耳佛祖皆以圓覺為頓教一乘又況大鈔自云明言此是頓教不屬三時五時之教及設難釋義皆約頓教何恃固執為別教耶彼云普眼章約法界三觀說豈非圓覺經耶答大疏第一云謂一軸之文二十八紙義具終教頓教此二正是所宗之旨空宗相宗亦該小乘兼含圓別大鈔第三云該及含者雖有小乘及圓教之義而非其宗故文義甚明如何却云圓覺是別教一乘此言大謬。
近期有人声称《圆觉经》与华严别教一乘相同,圭山第十钞中提到序和玄谈已经明确指出这是别教一乘,不是华严通教一乘。如果《圆觉经》是别教一乘,那么华严怎能说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派的《圆觉》呢?《圆觉大疏》第一中说,除了无量乘中的一一圆融之义和一乘中的主伴无尽之义,其他都包括在内。既然不包括圆融主伴之义,怎能说是别教?又说诸佛依正自在尘沙大用及一切诸法法尔互相即入重重融摄等义,这些经中并未提及,怎能说是别教?况且圭山第三钞自己说这是四乘中的一乘,约权实相对而料拣,非通相但一之一乘,这是三外之一。华严普机怎能看到有三?祖说一切三乘等本来都是彼一乘法,不见有三。问为什么分相门说别教一乘别于三乘?回答说这是约本来彰异,举三乘对彼决之,显华严与其他教不同。祖说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设施分齐全别,非别机所见。佛祖都以圆觉为顿教一乘,况且大钞自己说这是顿教,不属于三时五时之教,及设难释义都约顿教。为何固执地认为《圆觉经》是别教一乘?这是错误的。他们说普眼章约法界三观说,难道不是《圆觉经》吗?回答说大疏第一说一轴之文二十八纸义具终教顿教,这正是所宗之旨。空宗相宗也包括小乘兼含圆别。大钞第三说该及含者虽有小乘及圆教之义,而非其宗,故文义甚明。怎能却说《圆觉》是别教一乘?这是大谬误。
又云圓覺亦談性起者行願鈔第一云性起門即別教義逈異諸教緣起門即同教義普攝諸教又云云全揀諸宗即別教性起義全収諸宗即同教緣起義今圓覺亦談性起何以逈異餘宗耶問圭山敘萬法虗偽已下直至性起等豈非圓覺談性起耶答大鈔第一配攝諸教後三句但是一心初終教心寂而知次頓教目之圓覺最後一句結成經宗義當圓教以此經分同華嚴故不的配則知圭山經旨教眼不亂矣。
又说圆觉也讨论性起,行愿钞第一卷提到性起门即是别教的教义,与其它教派的教义截然不同。而缘起门则是同教的教义,普遍包含所有教派。又说,全面拣选各宗派即是别教的性起义,全面包含各宗派即是同教的缘起义。现在圆觉也讨论性起,为何与其它宗派截然不同呢?问圭山叙述万法虚妄以下直至性起等,难道不是圆觉讨论性起吗?答大钞第一卷配摄诸教后三句,只是一心始终教心寂而知,其次是顿教的圆觉,最后一句结成经宗义,当圆教以此经分同华严,所以不确切配摄,就知道圭山经旨教眼不乱。
又曰頓教不談性起圓覺經乃談性起此亦非也儻說性起自屬華嚴非圓覺所談也圓覺疏云染淨俱融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故無斷盡如華嚴說若圓覺所談豈云如華嚴說耶如何便謂圓覺談性起耶豈不礙教門宗旨乎。
又说顿教不谈性起,而《圆觉经》却谈性起,这也不是正确的。如果认为性起属于华严宗,不是圆觉所讨论的。《圆觉疏》说,染净都融合在法界中,性起只属于性起,所以没有断尽,正如华严所说。如果圆觉所讨论的,怎能说和华严一样呢?怎能轻易认为圆觉讨论性起呢?难道这不妨碍教门的宗旨吗?
又云圓覺不屬法華破會引大鈔第二云圓覺等四十餘部文中皆少說事緣無三車除糞化城由緣可會也執此之說例使孔目教章皆不破會又云教章所詮差別中但引楞伽維摩般若等經未甞引圓覺等故知不會又曰法華破會不盡此言悞矣若謂圓覺在圭山大小疏鈔故無破會之文如何例將孔目教章皆不破會若云教章孔目即無所引圓覺經等便不破會者除今章中所引外餘一切經應不會耶汝謂孔目教章不引圓覺等經者意旨如何則知俱不通曉又曰法華但會三乘今圓覺乃屬一乘如何破會若謂圓覺是一乘終不以一乘破會一乘決無此理若破會者當如清涼彰今異昔科中謂昔日雖有大乘亦說如來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未曾顯說一切眾生皆悉具有如來知見則一乘三乘昔權今實於理昭著既云昔權則法華以前皆昔權也如何却云破會不盡以此驗之真不曉也然恐入道淺者猶豫故作斥謬以辨之。
又提到圆觉不属于法华的破会,引用《大钞》第二卷说,圆觉等四十多部经文中很少讨论事缘,没有三车、除粪、化城等比喻,因此可以会通。坚持这种说法,使得教章都不需要破会。又说教章所解释的差别中,只引用了楞伽、维摩、般若等经,从未引用圆觉等,因此知道不会破会。也有人说,圆觉在圭山的大小疏钞中,所以没有破会的文字。怎能将教章都视为不需要破会?如果说教章和孔目都没有引用圆觉等经,就不破会,那么除了现在章节中引用的以外,其他所有经都不应该破会吗?你认为教章和孔目不引用圆觉等经,意图是什么?那么就知道都不通晓。又说法华只融合三乘,而圆觉属于一乘,怎能破会?如果说圆觉是一乘,终究不会用一乘破会一乘,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如果破会,应该像清凉所表明的,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虽然有大乘,也讲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但未曾明显讲述所有众生都具有如来知见,那么一乘三乘,过去是权宜,现在是真实,道理非常明显。既然说过去是权宜,那么法华以前都是过去权宜,怎能又说破会不尽?用这个来验证,真的不通晓。然而担心入道浅的人犹豫,所以作斥谬来辨明。
又云圓覺圭山判頓教為一乘者乃有所由似至相孔目三一章頓教獨一所以判屬一乘諸主皆為至要之說此言非也彼約五乘有三種人天共一等頓教獨一一乘獨一上三與二種共下二但單約一種故云獨一豈是將頓教為一乘乎彼又曰楞伽為離相一乘且如教章乘教中列一乘有五豈謂教章以始終頓為一乘耶況孔目問答未甞曾將頓教為一乘又彼下文云若約頓教即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無相故此據三乘方便說何曾將頓教為一乘耶但寡參前哲耻於下問出言垂訓故多詿誤。
又说圆觉圭山将顿教判为一乘,这是有原因的,似乎至相孔目三一章顿教独一,所以判属于一乘。各位主要都是至要之说,这说法不对。他们根据五乘有三种,人天共一等,顿教独一,一乘独一,上三与二种共下二,但单约一种,所以说独一,怎能将顿教视为一乘呢?他们又说楞伽是离相一乘,比如教章乘教中列一乘有五,难道教章以始终顿为一乘吗?何况孔目问答从未将顿教视为一乘。他们下文又说,如果根据顿教,那么一切行位都不可说,因为无相的缘故,这是根据三乘方便说,何曾将顿教视为一乘呢?只是寡参前哲耻于下问,出言垂训,所以多有谬误。
又云西域立二宗以清涼敘西域云即令性相二宗元出彼方謂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一名戒賢二名智光後圭山就此方立三宗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此說非也法界無差別等疏除小乘自有三宗一真空無相宗依般若等經中百等論立三時教是龍樹聖天等立二唯識法相宗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亦立三時教是彌勒天親等立三法性宗依楞伽等經起信等論所立是馬鳴堅慧等立上三皆西域所宗也況圭山大疏全依清涼敘西域云性相二宗元出彼方亦指戒賢智光略疏中如何却揀三宗之異又況清涼敘戒賢依深密等立三種教敘智光依般若等經亦立三時教清涼自云然此二三時並不能斷一代時教以各有據互相違故既以智光為法性宗如何却云二三時並不斷一代時教然智光順性乃合性宗非以宗為性也文理顯然何昧之甚也。
又说西域建立了两个宗派,清凉大师在《西域传》中提到,这两个宗派原本出自那里,指的是那烂陀寺,当时有两位大德,一位叫戒贤,另一位叫智光。后来圭山大师根据这里的教义,建立了三个宗派:法相宗、破相宗和法性宗,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法界无差别等疏,除了小乘自然有三宗之外,一是真空无相宗,依据般若等经和百等论建立三时教,这是龙树和圣天等建立的;二是唯识法相宗,依据深密等经和瑜伽等论也建立三时教,这是弥勒和天亲等建立的;三是法性宗,依据楞伽等经和起信等论所立,是马鸣和坚慧等建立的。上述三宗都是西域所尊崇的。何况圭山大师的《大疏》完全依据清凉大师的《西域传》中提到的性相二宗原本出自那里,也指的是戒贤和智光。在简略的疏解中,为何却要拣选三宗的差异?何况清凉大师提到戒贤依据深密等经建立三种教义,智光依据般若等经也建立三时教,清凉大师自己说,这两种三时教并不能断定一代时教,因为各有依据,互相违背。既然以智光为法性宗,为何却说二三时并不能断定一代时教?然而智光顺应本性,才符合性宗,并不是以宗为性。文字和理论非常明显,为何如此糊涂呢?
近人因說圓覺除圓頓稱性教外等學者問除幾教答除一教他日又問答除兩教問答無凖今略決之問文云除圓頓稱性教外自有三宗兼小乘為四總名為漸如來藏緣起宗既屬於漸圓融具德宗乃事事無礙即華嚴經今圓覺退非漸教進非圓教未審屬何教耶答即除圓頓二教之外自有三宗然如來藏緣起宗自有二義一眾生相盡唯是法身二法身緣起全是眾生起信立義分中謂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是真如門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隨緣起滅義即終教總名為漸今圓覺當約體絕相義為頓教略鈔云然法性宗有頓有漸而漸教所依之經是法華涅槃等頓教所依之經華嚴圓覺之類其理自明但不考祖文義多臆說。
近来有人讨论圆觉教义,除了圆顿称性教之外,还有哪些学派被排除在外?回答说除了一教之外,后来又有人问,回答说除了两教。现在回答不一,现在简要解决这个问题。问文中提到,除了圆顿称性教之外,自然还有三宗,加上小乘共为四宗,统称为渐教。如来藏缘起宗属于渐教,圆融具德宗则是事事无碍,即华严经。现在圆觉既不属于渐教,也不属于圆教,不知属于何教?回答是,除了圆顿两教之外,自然还有三宗。然而,如来藏缘起宗本身有两种含义:一是众生相尽,唯是法身;二是法身缘起,全是众生。起信立义分中说,如来藏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根据本体绝相义,即是真如门;二是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随缘起灭义即是终教,统称为渐教。现在圆觉应当根据本体绝相义,作为顿教。简钞说,法性宗有顿有渐,而渐教所依据的经典是法华涅槃等,顿教所依据的经典是华严圆觉之类。其理自然明了,只是不考察祖文,意义多是主观臆说。
清涼云總所雙絕雙存為圓中同教可堂同教冊云若單取但離之終頓非同教也近代有云如行願鈔十禮中第八大悲禮單約終教亦得為同教演義約恒沙性德為同教以恒沙性德正在終教豈非單取終教耶答十禮中後三門總為一乘圓教第八門猶是同教一乘義同於終教約能禮人一具一切故屬圓教未顯事事無礙故非圓中之別教也猶約能同同於所同故云同教豈單取終教乎演義恒沙性德通於三教今云同教意亦約能同同彼豈單取終教耶若爾者清涼尚為所排足見識智高遠也。
清涼原指五台山,因其四季如冬,夏季亦有飛雪,未曾酷熱,故得此名。总愿成佛道表达了学佛者的最终愿望,即达到成佛的境界。双绝双存指的是在圆满的觉悟中,同教和别教同时存在。可以供奉佛像、讲经或修行的建筑物,是伽蓝的主体之一。若单独取但离之终顿,非同教也。近代有云,如行愿钞十礼中第八大悲礼单,约终教亦得为同教。演义约恒沙性德为同教,以恒沙性德正在终教,岂非单取终教耶?答:十礼中后三门总为一乘圆教,第八门犹是同教一乘义,同于终教。约能礼人一具一切,故属圆教。未显事事无碍,故非圆中之别教也。犹约能同,同于所同,故云同教,岂单取终教乎?演义恒沙性德通于三教,今云同教意亦约能同,同彼岂单取终教耶?若尔者,清涼尚为所排,足见识智高远也。
又云法華依清涼圭山判為漸教之終極故當終教既判法華為終教若依至相賢首孔目教章並將終頓為三乘法華在孔目教章定屬三乘此說非也若終頓為三法華不在終頓孔目教章皆云此當同教一乘如法華經說何甞判法華為三乘耶問孔目普賢章如何指法華為三乘答孔目因說普賢人解行等以法華不顯無盡故相對料揀如經迴三歸一等即是趣向一乘之正解既云趣向一乘之正解豈判法華經為三乘清涼云誰敢判法華為不了耶豈不招謗法之若以方便正乘言之當在何位若為方便法華乃開方便門豈居方便若在正乘則為同別一乘分判也或分本末法華乃攝末歸本末即餘經歸華嚴矣祖曰法華宗意在於一乘何惑之甚耶。
又说《法华经》依据清凉圭山的判断,被认为是渐教的最终阶段,因此应当将《法华经》视为终教。如果依据至相贤首孔目教章,并将终顿分为三乘,那么《法华经》在孔目教章中被定为三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终顿分为三,《法华经》并不属于终顿,孔目教章都说这应当与同教一乘相一致,如《法华经》所说,何曾将《法华经》判断为三乘呢?问孔目普贤章如何指《法华经》为三乘,答孔目因为讲述普贤人的解行等,由于《法华经》不明显无尽,所以相对比较,如经中回向三归一等,即是趣向一乘的正解。既然说趣向一乘的正解,怎能将《法华经》判断为三乘呢?清凉说,谁敢判断《法华经》为不了义呢?岂不是招致诽谤正法的罪过吗?如果以方便正乘来说,应当处于什么位置?如果作为方便,《法华经》乃开启方便之门,怎能居于方便?如果处于正乘,则为同别一乘的分判。或者分本末,《法华经》乃摄末归本,末即其余经典归向《华严》。祖师说,《法华经》的宗意在于一乘,为何有如此迷惑呢?
又曰連珠不合將同別判心經其徒咸遵此說則有眼如盲連珠因引諸祖判般若具五教之義會通同別連珠自結云以戒賢智光所判真諦之空非第一義空故不攝此義當後三故言實攝又引清涼無相宗含於三教今經正當頓實明若執炬數指何謬之太甚。
又说连珠不合将同别判心经,其徒都遵循这个说法,那么有眼如盲。连珠因此引用各位祖师对般若的五种教义的解释,会通同别。连珠自己总结说,以戒贤智光所判的真谛之空,不是第一义空,所以不包含这个意义,应当在后三中说,实际上是包含的。又说清凉无相宗包含在三教之中,现在经文正是顿实明,如果执着于炬数指,那么谬误就太过严重了。
又謂圓覺亦說三聖圓融故舉舍那普賢文殊配同華嚴此言極謬華嚴乃十身盧舍那圓覺乃三身中報身尚且三十不分況為人師吾祖曰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普賢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一不異方為普賢帝網之行圓覺大小疏鈔並無此說華嚴以普賢為長子今圓覺先舉文殊如何濫涉華嚴野諺曰師盲弟子瞽摘植難索路。
又有人说圆觉也提到三圣圆融,因此举出舍那普贤文殊与华严相配,这个说法极其荒谬。华严是十身卢舍那,圆觉是三身中的报身,尚且三十不分,何况是人师。我的祖师说,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普贤三事涉入重重,这两者既不是一也不是异,这才是普贤帝网之行。圆觉大小疏钞并没有这种说法,华严以普贤为长子,现在圆觉先举文殊,怎能滥用华严的野谚说:师盲弟子瞽,摘植难索路。
又云教章云奘三藏依解深密經等立三種教即三法輪是也又云此三法輪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終二教探玄中云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即始教也何故在章通始終在探玄但云始教彼自通云此同立一音教何者舉人不舉法舉法不舉人以唐三藏立三時真諦立三輪舉唐三藏之名不舉唐三藏之法舉真諦之法不舉真諦之名此說有其二過一奘三藏立三輪者依彼自宗但許不變湛然之有非隨緣之有也今判始終者以深密經三輪義寬非法相宗意二例同一音舉人不舉法者此昔人謬說今復古已出則二祖各引一偈依流支引前偈依羅什引次偈復古若揚日月而行盲者不覩非日月之咎也。
又云易簡依圭山敘大乘與一乘異法相宗學人多不信之故藏和尚製五教義章有十義差別等焚薪引賢首與海東書以和尚義豐文簡致使後人多難趣入等二師皆引祖據如何去取彼出意云在賢首雖有法相一宗苦未甚盛故賢首不辨圭山正謂法相繁興不得不辨此說謬矣賢首作章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却云不辨圭山出賢首意引多經論證者乃謂法相宗也不言為彼而作章則知二祖之意俱失後之學者當審其是而已矣。
斥謬(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