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觀
唐 澄觀述1卷CBETA X1004少于一千字 5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五蘊觀
沙門 澄觀 述
問。凡夫之人欲求解脫。當云何修。答曰。當修二觀。二觀者何。一人空觀。二法空觀。夫生死之本莫過人法二執。迷身心總相。故執人我為實有。迷五蘊自相。故計法我為實有。計人我者。用初觀照之。知五蘊和合假名為人。一一諦觀。但見五蘊。求人我相終不可得。云何名為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云何觀之。身則色蘊。所謂地水火風是。其相如何。堅則地。潤則水。煖則火。動則風。觀心則四蘊。所謂受想行識是其相。如何領納為受。取相為相。造作為行。了別為識。若能依此身心相。諦觀分明。於一切處但見五蘊。求人我相終不可得。名人空觀。乘此觀。
问:普通人想要获得解脱,应该如何修行?答:应当修行两种观法。这两种观法是什么?一是人空观,二是法空观。生死的根本原因,无非是对人我和法我的执着。由于迷惑于身心的共通特征,所以执着于人我为真实存在。由于迷惑于五蕴各自的特性,所以认为法我为真实存在。对于执着于人我的人,使用第一种观法来观照,认识到五蕴的和合只是假名为人。逐一深入观察,只见五蕴,而寻求人我之相始终无法找到。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如何观察它们?身体是色蕴,即地、水、火、风。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坚硬代表地,湿润代表水,温暖代表火,移动代表风。观察心则是受、想、行、识四蕴,它们的特征如何?接受感受为受,形成印象为想,行为动作为行,识别分辨为识。如果能够依据这样的身心特征,深入观察并清晰明了,在所有情况下只见五蕴,而寻求人我之相始终无法找到,这就是人空观。通过这种观法,可以……(此处文本不完整,无法提供完整翻译)
行出分段生死。永處涅槃。名二乘解脫。計法我者用後觀照之。知一一蘊皆從緣生。都無自性。求蘊相不可得。則五蘊皆空。名法空觀。若二觀雙照。了人我法我。畢竟空無所有。離諸怖畏。度一切苦厄。出變易生死。名究竟解脫。問。夫求解脫。祗是了妄證真。但能契真如理寂。然無念則便離縛。何假興心觀蘊方求解脫。豈不乖理哉。答。離蘊真妄約何而立。且五蘊者身心之異名。行人若不識身心。真妄何能懸契。不達真妄之本。諸行徒施。故經云。若於虗空終不能成。斯之謂也。且計人我者。凡夫之執也。計法我者。二乘之滯也。故令修二觀。方能了妄證真。豈可離也。
修行者超越了分段生死的轮回,永远安住在涅槃之中,这被称为二乘的解脱。那些执着于法我的人,通过后续的观照,认识到每一个五蘊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本质。寻求五蘊的实质是找不到的,因此五蘊都是空的,这被称为法空观。如果同时进行事观和理观,深刻理解人我和法我,最终认识到一切都是空无所有,从而超越了所有的恐惧,渡过了所有的苦难,超越了变易生死,这被称为究竟解脱。问:寻求解脱,只是了悟妄念,证实真理。只要与真理的寂静相契合,没有妄念就能脱离束缚。为什么还需要刻意去观察五蘊以求解脱呢?这难道不是违背了真理吗?答:如果没有五蘊,真妄又怎能成立?五蘊是身心的另一个名字。修行者如果不认识到身心,怎能与真妄相契合?不了解真妄的本质,所有的行动都是徒劳的。因此经文说,如果只停留在虚空中,最终无法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执着于人我是凡夫的执着,执着于法我是二乘的停滞。因此,修行者需要修习事观和理观,才能真正了悟妄念,证实真理,怎能离开呢?
五蘊觀(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