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出興頌註
宋 宗曉注1卷CBETA X0960少于一万字 44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三教出興頌
四明石芝釋 宗曉 注
此頌自昔流傳而不知著述之者原夫三教聖人出興于世實為天下帝王人物治道之主聖人不作則後世何以趍嚮焉末章曰鼎分三足還歸一信斯言也三教之道盡於是矣遇讀文中子有云詩書盛而秦也滅非孔子之罪虗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虗行觀皇極讜論知三教於是乎一頌言之至誠與王通相表裏覧者宜自審之固不在於言傳矣然三教之興有歲月可考有靈瑞可驗莫不稽諸經史孰得併觀斯文紀載言略意周包羅揆淑今復質諸事實而注釋之庶幾發揮先聖之顯化也其或不然則將就而正之矣時嘉泰元年辛酉歲五月望日寓南湖指光齋序。
这首颂歌从古至今流传,却不知其作者是谁。三教的圣人出现于世,实际上是为了天下帝王和人民治理国家之道的主宰。如果圣人不作为,后世又怎能有所追求呢?颂歌的最后一章说,鼎分三足最终归于一统,确实如此。三教的教义都包含在其中了。读到文中子的话,他说诗书兴盛而秦朝灭亡,这不是孔子的罪过;虚玄之学盛行而晋朝混乱,这不是老庄的罪过;持斋戒律而梁国灭亡,这不是释迦牟尼的罪过。《易经》不是说了吗?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道就不会虚行。观察皇极讜论,可知三教于此合一。颂歌用最真诚的言辞与王通相呼应,读者应该自己审视,原本就不在于言传。然而,三教的兴起有年代可以考证,有灵异的瑞相可以验证,无一不参考经史。谁能同时观察这些文献记录呢?言简意赅,包容广泛,现在再次根据事实来注释,或许可以发挥先圣的明显教化。如果不是这样,就将就着纠正它。时值嘉泰元年辛酉年五月十五日,住在南湖,指光斋作序。
釋迦降迹於迦維 周昭甲寅廿四歲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迦維羅衞,周昭王甲寅年二十四岁。
吾佛大師久證遮那妙體本無出沒以大悲願力故降迹中天示現近成茲所謂生滅在物固不在己也然降生之相大小乘經載之甚詳今且寄小以明之瑞應經曰菩薩九十一劫修道當一生補處于兜率天期運之至下生作佛於是託迹迦維羅衛國父名淨飯母名靡耶迦維衛者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菩薩初下化時乘白象貫日之精因母晝寢右脅而入夢寤頓知有娠因果經曰菩薩處胎十月滿足四月八日日初出時摩耶在藍毗尼園是時天龍八部滿虗空中園有無憂樹枝葉敷茂摩耶手牽樹枝太子漸從右脇出地產蓮華七莖即墮華上不假扶持自行七步舉右手而言曰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上爾時天降三十二瑞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諸寶几帝釋執蓋梵王持拂侍立左右難陀等龍吐清淨水灌沐其身放大光明普照世界自此出世年至十九逾城出家苦行六年游歷五載三十成無上道常身現丈六金輝圓光一尋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說法度人總三百餘會始自華嚴終至雙林無小無大咸歸佛界真所謂懸日月於幽塗駕慈航於苦海者也然佛生西域經中不言歲紀但云四月八日而已此土推之亦異出不一古今斷取昭王之世為正故周書異記曰周昭王瑕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初八日(周之四月即今之二月下文二月十五佛滅即今之十二月以周朝用建子之月為正異乎今之世也辨此委如北山錄) 江河泛漲大地震動是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大微徧於西方作青紅色王問太史蘇由由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斯瑞王曰於此國如何由曰無他一千年終聲教被此王命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然則昭王目覩吾西聖靈瑞而不懷祈嚮之心蓋福應斯來自有數也。
我们的佛陀大师早已证悟了遮那的妙体,本质上并无生灭。由于大悲愿力,他降生在中天竺,近成化身,这表明生灭是外物之事,而非自身。关于降生的细节,大小乘经典都有详细记载,现在以小乘经典为例来说明。《瑞应经》说,菩萨在九十一劫中修道,成为一生补处,居住在兜率天,等待时机降生人间成佛。因此,他选择在迦毗罗卫国降生,父亲名叫净饭,母亲名叫摩耶。迦毗罗卫是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的中心。菩萨初降时,乘着白象,带着日光精华,通过母亲白天的右胁而入,梦中进入,醒来立刻知道怀孕了。《因果经》说,菩萨在胎中待了十个月,直到四月八日日出时,摩耶在蓝毗尼园,那时天龙八部充满空中,园中有无忧树,枝叶茂盛,摩耶手牵树枝,太子从右胁渐渐出生,落在七朵莲花上,无需扶持,自行七步,举右手说:“我在所有天人之中最尊最上。”那时,天降三十二瑞,四天王用天繒接住太子,放在宝几上,帝释拿盖,梵王持拂,侍立左右,难陀等龙吐清水沐浴太子,放出大光明,普照世界。从那时起,他出世,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游历五年,三十岁成就无上道,常身现丈六金辉,圆光一寻,具备三十二大人之相,说法度人,总共三百多会,从华严开始,直到双林,无论大小,都归入佛界。这正是所谓在幽暗中悬挂日月,在苦海中驾驭慈航。然而,佛生在西域,经中不提年代,只说四月八日。这里推算也不一致,古今断取昭王时代为正。所以《周书异记》说,周昭王瑕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日(周的四月即今之二月,下文二月十五佛灭即今之十二月,因为周朝用建子之月为正,与今不同。详细辨析见《北山录》),江河泛滥,大地震动,那夜有五色光气贯穿大微,遍及西方,呈青红色。王问太史苏由,由奏说:“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所以显现这瑞相。”王问:“对我国如何?”由说:“无他,一千年后,声教将传至这里。”王命鐫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那么昭王目睹了我们西方圣人的瑞相,却没有怀有祈向之心,大概是福应自有定数。
穆王壬申五十二 如來八十歸真際
穆王在壬申年五十二岁时,如来在八十岁时达到了真实的极限。
大般涅槃三德秘藏名曰真際即一切三世諸佛機息應轉放身命處也廣示大雄示滅化事莫過法顯所譯涅槃經故彼曰如來既受波旬所請自言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所應度者皆已畢竟即語阿難言我於今夜入滅汝詣鳩尸那城娑羅雙樹間灑掃令淨安於牀座吾今身體疲極矣阿難奉勅涕淚而去佛即詣其所北首右脅而臥四眾雲擁從地列于空界四方各滿三十二由旬莫不悲號懊惱如來復說諸法最後唱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雖金剛之體亦不免於無常汝等當勤精進速求出離此則是我最後教誨也茶毗後分曰如來於娑羅林間偃臥寶牀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使般涅槃其娑羅樹四雙八隻合為二樹枝條下覆慘然變白鶴 色大地震動萬彚號呼既入滅已依輪王闍維法置七寶棺中已而自舉遶拘尸城七匝即入香樓胸 流聖火自焚七日乃盡碎金剛身成粖舍利眾收舍利滿八金壜迴拘尸城起塔供養大經曰如來二月滅度者蓋春陽萬物生育華果敷榮眾生多生常想故於此月入滅十五日者月無虧盈如來入大涅槃示無盈虧相也上皆西域言教此國則當穆王之世故周書異記曰周穆王(滿) 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木大地山河悉皆震動至於午後天陰雲黑西方忽有白虹一十二道貫于南北連夜不滅王問太史扈多多奏曰此方西方有大聖人滅度此其衰相耳王初即位見南郊碑 紀西方聖人之生又數覩光氣慮非周道所宜即命呂侯會諸侯於塗山以備其變至此靡不啟沃也言八十為佛壽者台宗光明疏論此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一百二十佛住世八十表住中也若至昭王甲寅年推至穆王壬申年佛壽止七十九凡言八十者總約大數言之也。
大般涅槃是佛教中三种德性的秘藏,被称为真际,即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诸佛的机缘息应转变,放身命的地方。广泛展示了佛陀的伟大,示现灭度和教化众生的事迹,没有超过法显所译的《涅槃经》。经中说,如来接受了波旬的请求,自己说三个月后将入大般涅槃,所有应度化的众生都已经究竟。随即告诉阿难说,我将在今夜入灭,你前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洒扫令净,安置床座,我现在身体非常疲惫。阿难奉命,含泪离去。佛随即前往那里,北首右胁而卧,四众弟子围绕,地面列于空中,四方各满三十二由旬,无不悲痛哀号。如来再次讲述诸法的最后教诲,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虽有金刚之身,也不免于无常。你们应当勤于精进,速求出离,这是我最后的教诲。茶毗后,分述说如来在娑罗林间仰卧宝床中,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使般涅槃。娑罗树四双八只合为二树,枝条下覆,慘然变白鹤色,大地震动,万众号呼。既入灭后,依照转轮王的闍维法,置七宝棺中,然后自举绕拘尸城七匝,即入香楼,胸流圣火,自焚七日方尽,碎金刚身成舍利。众弟子收集舍利,满八金瓶,回拘尸城起塔供养。《大经》说,如来二月灭度,是因为春阳万物生育华果敷荣,众生多生常想,故于此月入灭。十五日,月无亏盈,如来入大涅槃,示无盈亏相。以上都是西域的言教,此国则当穆王之世。所以《周书异记》说,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吹起,损舍折木,大地山河全都震动。至于午后,天阴云黑,西方忽有白虹十二道贯于南北,连夜不灭。王问太史扈,多多奏说,这是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这是其衰相。王初即位,见南郊碑记西方圣人之生,又屡见光气,忧虑非周道所宜,即命吕侯会诸侯于涂山,以备其变。至此无不启沃。说八十为佛寿,台宗光明疏论此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一百二十。佛住世八十,表住中也。若至昭王甲寅年,推至穆王壬申年,佛寿止七十九。凡说八十者,总是大数而言之。
滅後一千十六年 教法東傳漢明帝
在涅槃后一千十六年,佛陀的教法传到了东方,汉明帝时期。
佛自穆王壬申歲入滅歷一千十六年至後漠明帝朝永平十年教法始東傳中國故漢法本內傳曰後漢顯宗孝明皇帝(莊) 永平七年甲子歲(諸文或云三年或云六年〔下〕十年丁卯或云七年並誤) 帝夜夢一金神身長丈六項佩日光飛來殿庭乃宵夜待旦召羣臣以占所夢時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據周書異記大史蘇由所奏周昭王時云西方有大聖人出世其名曰佛一千年外聲教被此陛下所夢將必是歟帝以為然即遣羽林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一十二人將命求諸夢及至大月氏(音支) 國與攝摩騰竺法蘭二師遇焉至十年丁卯歲十二月三十日漢使迴至洛陽二僧以白馬駝經朝見於帝進釋迦像并梵本經於是肇立白馬寺奉勅置像於南宮清涼臺始命翻譯四十二章經緘于蘭臺石室此即漢國三寶之始唱也北山神清師贊曰夫假一宵之夢樹風聲於萬古如帝莊者天下實有君矣宣心茂猷光啟有漢如王傅秦蔡者漢室實有臣為法王之遺徒洪嗣德音如騰蘭者天竺實有僧矣大哉明主與二三臣興金仙之教適未聞之俗使人以悃悃之誠知罪福所歸厭有漏之軀尚無為之理恢 恢 焉玄化之功未可一日而殫論也已矣然自大法濫觴迄今辛酉歲凡一千一百四十有四年若通自佛滅後言之則二千一百五十一年矣。
佛陀在周穆王壬申年入滅后,历经一千零十六年,到了东汉明帝时期,佛教教法开始东传至中国。因此,《漢法本內傳》记载,东汉显宗孝明皇帝(即庄帝)在永平七年甲子年(其他文献有说是三年、六年、十年丁卯年或七年,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皇帝夜里梦见一个金色的神,身高一丈六尺,脖子上佩戴着日光,飞来殿前。于是,皇帝在天亮后召集群臣解梦。当时,通事舍人傅毅上奏说,根据《周书异记》中大史苏由的记载,在周昭王时期,西方有位大圣人出世,名叫佛,其声教将在千年后传到此地,陛下所梦的或许就是他。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便派遣羽林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带着使命去寻求这个梦的寓意。他们到达大月氏国,遇见了攝摩騰和竺法蘭两位大师。到了永平十年丁卯年十二月三十日,汉朝使者回到洛阳,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着经文朝见皇帝,进献了释迦牟尼的像和梵文经典。于是,开始建立白马寺,奉命在南宫清凉台安置佛像,并开始翻译《四十二章经》,将其封存于兰台石室。这标志着汉地三宝的初步建立。北山神清师赞道:凭借一夜之梦,树立了万古的风声。像帝莊这样的君主,实在是天下的君王;像王傅、秦、蔡这样的臣子,实在是汉室的忠臣;像騰、蘭这样的法王遗教,实在是天竺的僧人。伟大的明主与几位臣子,兴盛了金仙之教,在未闻之地传播,使人以诚恳之心,了解罪福的归处,厌弃有漏之身,崇尚无为之理。玄化之功,岂是一日能详尽论述的。从佛教广泛传播至今辛酉年,共历经一千一百四十四年;如果从佛陀入滅后算起,则已有二千一百五十一年了。
佛生四百二十二 老子方生定王世
佛陀出生在四百二十二年,老子则在定王的时代出生。
此下紀孔老二聖生時生必兼滅故今具述始末出處覽者無謂其贅也據佛生昭王甲寅年老子生宗王乙卯年相去歷一十八帝越四百二十有二年若自佛滅至于老子生亦已三百四十四年矣而老子雖有西邁流沙之說去佛遼遠世傳化胡經有化胡成佛事不亦謬作乎今按史記并老子內傳魏書國臣記等皆云老子在周世第二十二主定王(瑜) 元年乙卯(或云三年者誤) 九月十四日子時生於陳國楚苦(音戶) 縣厲鄉曲仁里父韓氏韓虔字元卑母名精敷因見日精如流星飛入口而有孕閱十二年誕於李樹下遂指李為姓名耳字伯陽耳大無輪諡曰聃生而髭鬚皓白乃稱老子鶴 髮龍顏廣顙方口面凝金色舌絡錦文身長一丈二齒足四十八至簡王(夷) 二年丁丑二十三歲為守藏室之吏十年遷柱下史至景王(貴) 二十四年庚辰年八十五見周德之衰遂入函谷關關令尹喜先見紫氣浮關當有異人至求之果得老子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乎於是廼著上下篇五千言言道德之意自此與喜俱之流沙西服臣勝之境莫知所終也案莊子自言老聃死秦失(音迭) 吊之三號而出至於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咸道士注曰老君應時而降蕭然死去亦順理而返真耳十洲記曰老子墓在扶風槐里今雍州長安是也合上諸說是老子未甞不死諒西游後復歸於周地靈寶經以老子為高仙乃所謂太清仙境道德是也從老子入關止今辛酉歲計一千七百二十有二年其死之日則未見書傳載之。
以下记录了孔子和老子两位圣人的出生和逝世时间,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以供读者全面了解,不要认为这是多余的。根据记载,佛陀出生于昭王甲寅年,老子出生于宗王乙卯年,两者相隔了十八位帝王,跨越了四百二十二年。如果从佛陀涅槃算起,到老子出生,也已经过去了三百四十四年。虽然有关老子西行至流沙的传说,与佛陀的时代相距甚远,但传说中老子化胡成佛的故事,显然是荒谬的。根据《史记》、《老子内传》、《魏书》等史料记载,老子在周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定王(瑜)元年乙卯年(有说三年的,是错误的)九月十四日子时,出生于陈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父亲姓韩,名虔,字元卑,母亲名叫精敷。因为看到日精如流星飞入口中而怀孕,经过十二年,在李树下生下老子,因此以李为姓,取名耳,字伯阳。老子出生时就须发皆白,因此被称为老子,他有着鹤发童颜,龙颜广额,方口,面色凝重,金色的舌头,身上有锦文,身高一丈二尺,牙齿四十八颗。到了简王(夷)二年丁丑年,老子二十三岁时,成为守藏室的官员,十年后升为柱下史,到了景王(贵)二十四年庚辰年,老子八十五岁时,看到周朝德行衰败,于是进入函谷关。关令尹喜先看到紫气浮关,知道有异人到来,果然等到了老子。尹喜说:“您要隐居了,请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从此,老子与尹喜一同前往流沙,西行至胜境,无人知晓他们的最终去向。根据《庄子》记载,老子死后,秦失(音迭)来吊唁,三次号哭后离开。老者哭他如哭自己的孩子,少者哭他如哭自己的父母。道士注解说老子应时而降,萧然��去,也是顺应天理,返回真身。《十洲记》说老子的墓在扶风槐里,即今天的雍州长安。综合以上说法,老子并未死去,而是西游后可能又回到了周地。《灵宝经》将老子视为高仙,即所谓的太清仙境,道德之境。从老子入关至今辛酉年,已经过去了一千七百二十二年,但他的逝世之日并未在史书中记载。
佛生四百七十七 孔子靈王方誕質
佛陀出生在四百七十七年,孔子在灵王时期诞生。
昭王朝甲寅歲佛生靈王朝庚戌歲孔子生二聖相去四百七十七年矣準史記世家孔氏其先宋人五世祖徙於魯國昌平鄉陬邑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周靈王(泄) 二十一年庚戌歲十二月初四日孔子生父叔粱紇母顏微懼不時生男乃私禱於尼丘山洎生首上[土*干] 頂因立名曰丘字仲尼身長九尺六寸世謂之長人為兒嬉戲常陳爼豆設禮容及長為季氏吏料量平為司職吏畜蕃息一日謂敬叔曰吾聞老聃愽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遂適周以問焉已而反魯弟子益進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於是適齊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景公欲封以尼谿之田晏嬰不可公惑之孔子遂反乎魯時年四十二而定公立季氏強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不仕而退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召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遂為司空又為大司宼十年相定公會齊侯于夾谷齊人歸魯侵疆十三年使仲由為季氏宰墮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成圍之不克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爼於大夫遂適衛主子路妻兄顏濁鄒家往陳過匡匡人以為陽虎而捕之既解還衛主蘧伯玉家見南子復去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又過鄭與弟子相失至于陳主司城貞子家居三歲而反于衛靈公不能用孔子行佛肸為中牟宰趙簡子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亦不往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靈公問陳不對而行復如陳季桓子卒遺言謂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孔子自蔡及葉楚國來聘孔子路出陳蔡陳蔡疑楚之用乃相與徒兵圍之於野遂絕糧七日莫能舉孔子乃講誦絃歌不衰楚昭王興師迎孔子將書社地七百里封之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孔子自楚反衛衛君欲得孔子為政而冉求為季氏將齊戰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孔子六十八矣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進是時周室微禮樂廢詩書缺孔子乃追迹三代之禮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故書傳禮記自孔子始古詩三千餘首孔子去重取可施於禮義者三百五篇以示來世晚喜學易序彖繫象說卦之言弟子蓋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獲麟折足以為不祥孔子曰麟也取之吾道窮矣孔子作春秋以繩當世貶損之義春秋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病因子貢請見方負杖於門而歌曰泰山其頺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因涕下謂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楹間丘殷人也昨夢坐奠兩楹之間殆將死矣至七日果薨閱年七十三實魯哀公十六年當周敬王(丐) 四十二年壬戌歲四月十一日午時也家語曰孔子葬於魯城北泗水曲阜縣藏不及泉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植松柏為志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唯子貢廬於墓凡六年自後群弟子及魯人從而家者百餘因命其處曰孔里立廟以藏衣冠琴書世世春秋奉祠雖帝王亦以弟子禮事之曾為魯國大夫故稱夫子莊子尊之為素王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為文宣王事略載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元年東封泰山還經兗州幸曲阜進謁于廟諡玄聖文宣王後避聖祖之諱五年改諡至聖云自孔子沒抵于今辛酉歲凡一千六百八十年矣。
昭王在甲寅年佛陀出生,在灵王的庚戌年孔子出生,两位圣人之间相隔了四百七十七年。根据史记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五世祖迁移到鲁国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周灵王泄二十一年庚戌年十二月初四日,孔子出生。他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微,因为不是时候生男孩,私下向尼丘山祈祷,等到孔子出生时,头顶像山丘一样,因此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世人称他为长人。小时候玩游戏,常常摆设礼器,模仿礼仪。长大后,成为季氏的官吏,管理物资,繁殖生息。一天,孔子对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本源,明白道德的准则,他是我的老师。”于是前往周国向老子求教,然后返回鲁国,弟子越来越多。三十五岁时,昭公逃到齐国,鲁国陷入混乱,于是孔子前往齐国,成为高昭子的家臣,以接触景公。景公想将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但晏婴反对,景公被迷惑,孔子就返回鲁国。当时孔子四十二岁,定公即位,季氏强横,其臣阳虎作乱,专权,所以孔子不做官而退隐。公山不狃在费地反叛季氏,想召孔子去,但最终没有去。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后四方效仿,于是成为司空,又成为大司寇。十年间,辅助定公,与齐侯在夹谷会面,齐人归还鲁国侵占的疆土。十三年,派仲由为季氏宰,拆除三都,收缴武器,孟氏不肯,导致围攻不成。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代理国相事务,诛杀少正卯,参与国政,鲁国大治。齐人送女乐以阻挠,季桓子接受了,在郊外不向大夫献祭,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卫国主政子路的妻兄颜濁邹家,前往陈国,经过匡地,匡人误认为他是阳虎而逮捕他。释放后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见到南子后再次离开。去宋国,在大树下载弟子习礼,桓魋想杀孔子,拔掉树,又经过郑国与弟子失散,到达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三年后返回卫国,灵公不能任用孔子,佛肸成为中牟宰,赵简子攻打中牟,佛肸反叛,派人召孔子,孔子也没去。准备西行见赵简子,到达河边又返回,再次住在蘧伯玉家。灵公问陈国的事情,没有回答就离开了,再次去陈国。季桓子去世,留下遗言说康子一定要召孔子,他的臣子阻止,康子于是召见冉求,孔子从蔡国和叶国到达楚国,楚国来聘请孔子,路经陈国和蔡国,陈蔡怀疑楚国任用孔子,就一起派兵在野外围困他们,断绝粮食七天,无人能够起来。孔子于是讲解、诵读、弹琴唱歌,精神不衰。楚昭王发兵迎接孔子,准备封给他社地七百里,令尹子西反对,于是停止。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卫君想得到孔子来执政,但冉求成为季氏的将领,齐国作战有功,康子于是召见孔子,孔子回到鲁国,那时是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鲁国最终没有任用孔子,孔子也不求官职。当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于是追寻三代的礼制,上至唐虞时期,下至秦缪,因此书传礼记从孔子开始。古诗三千多首,孔子去除繁重,选取可以适用于礼义的三百零五篇,以示后世。晚年喜欢学习易经,序卦、系辞、象辞、说卦之言。弟子约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个人。鲁哀公十四年春天打猎,叔孙氏捕获麒麟,折断脚,认为不吉祥。孔子说:“麒麟啊,得到了你,我的道路也穷尽了。”孔子编写春秋,用来规范当时,贬损不义之行。春秋流行,天下的乱臣贼子
為報勞生稚子知 鼎分三足還歸一
为了报答那些辛勤劳作的幼小生命,鼎立三足最终归于统一。
釋教稱眾生道家曰勞生此名異義異意同也稚者幼禾未成立之義耳鼎分之說蓋發明儒道釋三者並立於世不可缺一也歸一之言先援諸文以示之老子西升經曰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曰老氏之師名釋迦文尹喜西升記曰老子聞乾竺有古皇先生不生不滅綿綿長存德教如列禦寇紀商太宰問孔子孔子答以五帝三皇聖非丘所知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此皆儒道宗師于佛者也若釋典言示化於儒道如清淨法行經曰摩訶迦葉應生震旦示號老子設無外之教外以治國修神仙之術內以治身儒童菩薩彼稱孔子淨光菩薩彼號顏回大哉三教之文貫通若此故作頌者示人以知之竊甞論之當知三教一期設化教迹須異考論三聖之本心則同焉異焉者分家而各為其教也蓋中古之後元淳漸散其世大漓三教於是相望而出相資以廣天下儒則制法度崇禮節幽贊神明窮理盡性道則絕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釋則五時逗物三學修身近則懲惡以勸善遠則革凡而成聖天下不可無儒不可無道不可無佛虧一教則損天下一善道矣昔白樂天外以儒教修其身內以佛教理其性中以道教延其壽斯人深得之故不墮於一隅之見亦千載一人也同焉者原其三教聖人之心或出或處或語或默凡所施為莫不化天下人之為善故儒教之至也殷湯改祝孔釣不網老教之至也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釋教之至也於家出家下至非類莫不興大慈悲矧五常五行五成皆一體而異號唯患乎不遵于一耳且三宗大訓率以仁慈為本傳施為心誠所謂何莫由斯道也仰觀三聖本心一貫之以善道而已世人勿得以泥其迹而致彼此之異也梁有傅大士為鍼斯病故以道冠儒履佛袈裟和會三家作一家善慧善得無諍三昧故有斯事凡觀斯文者宜詳詧焉。
佛教称众生为道家所说的劳生,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稚,指的是幼小的禾苗尚未成熟的意思。鼎分的说法,是为了阐明儒、道、释三教并立于世,缺一不可。归一的言论,首先引用文献来说明:老子《西升经》说:我的老师在天竺教化,深入涅槃。《符子》说老子的老师名叫释迦牟尼。《尹喜西升记》说老子听说乾竺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长久存在,德行教化如同列御寇。商太宰问孔子,孔子回答说五帝三皇的圣贤不是我所知道的,西方有大圣人,不治理而不乱,不说话而自信,不教化而自行,宽广啊,人们无法用名字来称呼他,这些都是儒家、道家对佛教的尊崇。如果佛教经典中提到对儒道的教化,如《清净法行经》说摩诃迦叶应生震旦,号称老子,设立无外之教,外用以治国,内修神仙之术,内以治身,儒童菩萨他称孔子,净光菩萨他号颜回。伟大啊,三教的文献如此贯通。因此,作颂的人是为了让人知道这一点,我曾经讨论过,应当知道三教在一期设立教化,教迹必须不同,但讨论三圣的本心则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分家而各为其教,中古之后,元淳渐散,世大漓三教于是相望而出,相互资助以广天下。儒家则制定法度,崇尚礼节,幽赞神明,穷理尽性;道家则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释家则五时逗物,三学修身,近则惩恶劝善,远则革凡成圣。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道,不可无佛,缺一教则损天下一善道。过去白乐天外以儒教修其身,内以佛教理其性,中以道教延其寿,此人深得其道,故不堕于一隅之见,也是千载一人。相同的地方在于,探求三教圣人的心,或出或处,或语或默,凡所施为,莫不教化天下人向善。因此,儒教的极致是殷汤改祝,孔钓不网;道教的极致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释教的极致是在家出家,下至非类,莫不兴大慈悲。况且五常、五行、五成都是一体而异号,唯患不遵循于一。而且三宗大训,都以仁慈为本,传施为心,诚所谓何莫由斯道。仰望三圣的本心,一贯之以善道而已,世人不要因为拘泥于他们的事迹而造成彼此的差异。梁朝有傅大士,为了针砭这个弊病,所以以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为一家,善慧善得无诤三昧,所以有这事。凡是观看这些文献的人,应该详细审察。
三教出興頌(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