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誦經法記
隋 智顗說 唐 湛然述1卷CBETA X0912少于一万字 17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觀心誦經法記
天台大師 說
荊溪尊者 述
大師以無礙辯力。無緣慈力。隨機益物使不空過。故於誦習。別施方便綱格。雖即不逾大旨。而於別行網目還殊。故更寄之以具諸行。余忝承宗匠。頗攬異同。以理冠之事無不可。但根緣不等。修習者希。故略指方隅以擬行事。然一家行旨必藉十乘。此中義求於理以足。的辨相狀或未分明。故今先於當文節目指示諦境。義立十乘。次攬廣文以點宗要。先分節文者。文中自三。初示身口儀則。即序分也。義兼自他。次第二下。正示觀。當自行。三第三下。即流通也。義當化他。於正觀中分之為二。先法次義。法謂觀法。義具眾行。初文境也。二次須下即觀智也。此中亦二。先釋次結。釋中為三。初文假觀。二次觀下空觀。三雖無下中觀。次能作下總結。次雖無下明具諸行。於中又二。初正明具法。次從三世下稱歎抑揚。初具法中四。初具六度。次自行下判權實。三若能下具三因。四若觀下具三德。於三德中有修有性。
大师凭借无碍的辩才和无缘的慈力,根据时机利益众生,使教法不落空。因此,在背诵和修习时,特别施设方便的纲格,虽然不偏离大旨,但在不同的修行方法中仍有差异。所以进一步借助各种修行来完整地展现。我有幸继承宗匠之位,广泛涉猎不同观点,以理性指导实践,没有什么不可以。但由于众生根性和机缘不同,真正修习的人很少,因此简要指出方向以指导行事。然而,一家的修行宗旨必须依赖十乘,这里的意义要求从理论上满足,明确辨识相状或许还不清楚。所以现在先在本文的节目前指示真实的境界,确立十乘,然后广泛引用广泛文献以点明宗要。首先分段文本,文本自身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展示身口的仪则,即序分,意义涉及自他;其次是正示观,对应自行;第三是流通,意义对应化他。在正观中分为两部分,先是法后是义,法指观法,义包含众多修行。初文是境界,其次是观智。这里也分为两部分,先是解释后是结。解释中分为三部分,初文是假观,其次是空观,再次是中观。然后是总结,接着是明确具备各种修行。其中又分为两部分,初是明确具备法,其次是从三世下称叹抑扬。初具备法中分为四部分,初具备六度,其次是自行下判权实,再次是若能下具备三因,最后是若观下具备三德。在三德中有修有性。
夫欲誦經滅罪。第一先須盥漱整肅威儀。別座跏趺而坐。
第二入觀。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眾圍遶聽法。
次須運心作觀。觀我能為法師。傳佛正教。為四眾說。想所出聲。非但此一席眾。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為假觀。
接下来需要用心进行观想。观想自己能够成为法师,传播佛陀的正教,为四众讲解。想象自己发出的声音,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场合的听众,甚至十方世界都能听到并接受,这称为假观。
次觀能說之人所誦之經。何者是經。為經卷是。為紙墨是。為標軸是。誦音為口出。為齦齶和合而出。為有我身。為無我身。誰是誦者。為心是誦。為口是誦。為和合出。觀此四眾。為是實有。為從想生。四眾非有。無我能誦。是名空觀。
接着观察能说之人所诵读的经文。究竟什么才是经文?是经卷本身,还是纸墨,或者是标签和轴卷?诵念的声音是从口中发出的,还是由牙齿和颚部的和合而产生的?是有我的身体存在,还是无我的身体存在?谁是诵读者?是心在诵读,还是口在诵读?或是和合而产生的?观察这四众,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从想象中产生的?四众非有,无我能诵读,这称为空观。
雖無所誦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誦之人而有我身為四眾宣說。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身口不離身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能作此解能作此觀。名為三觀於一心中得。不前不後三觀宛然。
虽然没有被诵读的经文,却有经卷、纸墨和文字的存在。虽然没有能诵读的人,却有我的身体为四众宣说。虽然不是内在或外在,却不离内在和外在。虽然不是经卷本身,却不离经卷。虽然不是身体或口舌,却不离身体和口舌。从始至终,必定没有错误,这称为不可思议。能够这样理解,能够这样观想,称为在一心之中获得三观。不前不后,三观自然显现。
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眾炳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為法施檀波羅蜜。專心誦持無諸遮礙。名為持戒。忍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為忍。一心不息。從始至終無有懈怠。名為精進。專念此經無有愛味。名之為禪。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諦了。句文分明。名為般若。是名六波羅蜜具足。
虽然没有布施的人,却有法施的存在。虽然没有受者,四众却明显可见。虽然没有法座,却登座宣讲。不是一二三,却又是一二三,这称为法施檀波罗蜜。专心诵持,没有任何障碍,称为持戒。忍耐恶觉,名声和财富都不能引起烦恼,称为忍。一心不懈,从始至终没有懈怠,称为精进。专注于这部经,没有任何执着,称为禅。分辨无误,序言、正文、流通无不真实明了,句文清晰,称为般若。这就是六波罗蜜的完备。
自行此經名之為實。傳授外人名之為權。若能一生。以此成辨功德。
自己修行这部经称为实修。传授给外人则称为方便。如果能够在一生中,以此成就功德。
於無始心名為正因。仍有觀心名為了因。高座為四眾說授名為緣因。
从无始以来的心称为正因。还有观察心称为了因。在高座上为四众讲经说法称为緣因。
三因具足。若觀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觀心相應名託聖胎。以胎業成就名為修德。中間四十一位亦修亦性。至於極果名為種智。伊字三點不縱不橫。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誦經。正觀三世諸佛。無不從此而生。信者可施。無信莫施。第三流通者。若自調度不名為慈。見苦不救不名為悲。既修正觀現前。復應莊巖法界。所誦經竟出觀之後。以此運觀功德。已登正覺者願廣度眾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運慈悲二法。願未來世共成正覺。
三因具备,如果观察尚未明了只是性德。不断研究,观察心与圣胎相应称为寄托。以胎业成就称为修德。中间四十一位既是修德也是性德。至于最终的果位称为种智。伊字三点既不纵也不横,称为大涅槃,称为到彼岸,称为第一义空。平等大慧称为诵经,正确观察三世诸佛,无不是从此而生。有信仰的人可以布施,没有信仰的人不要布施。第三流通者,如果自我调整不称为慈。见到苦难不救不称为悲。既然已经修正观察现前,还应该庄严法界。诵经结束后出观,以此运用观察的功德,已经达到正觉的人愿广泛救度众生。入位的人全部登上高地。未入位的人即运用慈悲二法,愿在未来世共同成就正觉。
次義立十法者。如向觀境即玅境也。修觀義當心。次修空觀。義當止觀。次修中觀。義當破徧。次總結束。義當通塞。次具六度。義當道品。權實三因。義當正助。次辨修性。義當次位。第一義空。義當安忍及以無著。但依之修行。於理略足。於心中法而未甚分明。故更授廣文以助行者。使十乘觀法不出于誦持。所觀十境徧通乎聲色。故復重明以先先轍。一者。了向觀境。心性界如。具三諦。即玅也。二者。依斯玅境。發誓而誦。求三德果。利十界生。三者。一一文句。念念無遺。心性皎然。寂照雙運。四者。寂照而誦。圓融徧破。總攝橫豎無生教門。五者。
觀誦心性。念念雖著。尚無無著豈有於著。六者。曉誦心色。念處宛然。寂均調試。諸品具足。七者。於誦習。弊念起。事理合然而兼治。八者。應知誦心雖具。寂照自達已。位六即途。九者。於誦習時違順境起。專以寂照安之。十。依觀誦功。已得相似。六根愛此似位。名為頂墮。若修離愛進入銅輪○於業魔王禪見慢二乘諸動者。即當移觀勤而觀之。隨境觀成。依前習觀。若不虧所誦而兼治之。彌為勝術。最為高尚。誦經既爾。諸行亦復。然但得名隨行十乘。委悉終須具依大部。問。大部令觀陰.界.入境。與此誦經同異何別。答。義同事異。言事異者。誦持之即善陰故。故誦身口即色陰也。領納文句即受陰也。想緣義味即想陰也。作是誦持即行陰也。了別分明即識陰也。陰與界.入合不同。若能於茲體達色心。使具十觀十境無遺息。何減大部之行。但有融今古會釋教理以為異耳。
觀心誦經法記(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