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要略

隋 智顗出1卷CBETA X0908少于一万字 28 min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禪門要略
天台大師 出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種。初具五緣。一者衣食具足。二者持戒清淨。三者閑居靜處。四者息諸緣務。五者親近善知識。五緣若闕則妨安心。若無善知識則不知遮障。為此義故須具五緣也。
修习禅定和学习智慧的法门,首先需要明确方便的方法,然后是正确的观察。方便的方法共有五种,首先是具备五种条件:第一,衣食充足;第二,持戒清净;第三,选择安静的居住环境;第四,放下世俗的事务;第五,亲近能够引导我们的善知识。如果缺少这五种条件,就会妨碍内心的安定。如果没有善知识,就无法了解和避免修行中的障碍。因此,为了修行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这五种条件。
二呵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也。此五種能生行人欲樂之心。貪愛無足。若不呵却則妨正業。故須呵却。
所谓呵斥五欲,指的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和触欲。这五种欲望能够引发修行者对世俗快乐的追求和贪恋,如果无法满足,就会妨碍正当的修行。因此,必须呵斥并摒弃这些欲望。
三棄五盖。此五盖者。一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此五若棄捨。心則得安也。此五在心則纏覆不明。
所谓放弃五盖,指的是五种障碍: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如果能够放弃这五种障碍,心灵便能得到安宁。这五种障碍存在于心中,就会束缚和覆盖心灵,使其无法清明。
四調五事者。一調食不飢不飽。二調眼令不節不恣。此二就定外調之。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三就定內調之。調身者。令不寬不急是調身相。次調息者。令息出入綿靜細。如有如無。資神安禪。守之心易得定。舉要言之。不澁不滑是調息相。次調心者。若多覺觀浮動。須繫念在齊中。制諸亂想。若心沈惛。頭低睡熟無記者。當繫鼻端。令心在緣無分散意。舉要言之。不沈不浮是調心相。次復正於坐中。若覺身息心三事不調者。即須用前法調之。三事若調禪定可獲。次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次開口放氣。想從百脉隨意有散。次微微動身。
所谓调整五事,包括:第一,调整饮食,既不饥饿也不饱足;第二,调整视觉,既不过度节制也不放纵。这两者是定外的调整。第三,调整身体,使身体既不过于放松也不过于紧张,这是调整身体的状态。接着,调整呼吸,使呼吸绵长、平静、细微,仿佛有又仿佛无,这样有助于精神安定,心容易得到定力。简而言之,既不涩滞也不滑脱,这是调整呼吸的状态。然后,调整心态,如果感觉思绪纷扰、心神不宁,就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控制杂乱的思绪;如果心沉昏沉、头低垂、陷入无记的状态,就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让心专注于一个对象,不分散注意力。简而言之,既不沉重也不漂浮,这是调整心态的状态。最后,在坐禅中,如果感觉身体、呼吸和心态三者不协调,就应该使用前面的方法进行调整。三者协调后,禅定便可以获得。当想要退出定境时,应该先放松心情,让心思转向其他事物,然后张开嘴,释放气息,想象气息从身体的各个脉络中随意散开,接着轻微地活动身体。
次動肩脾手頭頸等。次動兩足膝等。次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按兩掌令掩兩眼。然後開眼。待身汗方可隨意。若不爾者令人作病。
接下来活动肩膀、胸部、手、头部和颈部。然后活动两脚和膝盖。接着用手按摩全身的毛孔。再将双掌摩擦至暖,覆盖在双眼上。之后睁开眼睛。等到身体出汗干燥后,可以随意行动。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疾病。
第五行五法者。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是也。釋云。欲者。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禪定智慧諸法門也。精進者。持戒清淨。初中後夜專精進修習無上道法[卄/匕]。念者。念世間法治生產業。一色一香無非佛法也。巧慧者。思惟世間陰界入等。一一皆入如實。令魔界即佛界。為佛事如薩陀波倫也。一心者。既知世法即是出世法。應當專修定慧二法。令與法性相應。
第五个五法指的是行欲、精进、念、巧慧和一心。解释说,行欲是指想要离开世间所有的幻想和颠倒,想要获得所有禅定和智慧的法门。精进是指持戒清净,在初夜、中夜和后夜都专心致志地修习无上的道法。念是指思考世间法和治生产业,每一种颜色、每一种香气都是佛法。巧慧是指思考世间的五阴和十八界,每一个都如实进入,使得魔界即刻成为佛界,为佛事如萨陀波伦。一心是指既然知道世间法即是出世法,应当专心修习定慧二法,使其与法性相应。
心如金剛無能壞者。故名一心也。此上並是坐禪。約出入略示此法。夫欲發心學道。先須問路。路有通塞。法有是非。心有邪正。今且約坐禪示其相。餘則可解。塞路者。苦集為塞。道滅為通。無明十二因緣為塞。無明滅為通。六蔽為塞。六度為通。若有三塞。破之令通也。次簡邪正者。一若為利養破戒等事發心學禪者。此發泥梨心。行地獄道。二若求名聞望他稱譽而學禪者。是發諂曲心。行鬼道。三若為眷屬徒眾多檀越等。是發飛走心。行畜生道。四若為勝他妬忌者。是發醜陋心。行修羅道。五若為此生謝後恐失未來人身。兼持戒而發心學禪者。是發欲界下心。
心如金刚般坚固,无法被破坏,因此称为一心。以上都是坐禅的要点,简要说明了出入的方法。如果想要发心学道,首先需要了解道路。道路有通畅和阻塞,法门有正确和错误,心有邪有正。现在就以坐禅为例来展示这些要点,其他的也可以理解。阻塞的道路是苦集,通畅的道路是道灭。无明和十二因缘是阻塞,无明的消灭是通畅。六蔽是阻塞,六度是通畅。如果有三种阻塞,就要破除它们使之通畅。接下来区分邪正:一是如果因为追求利益而破坏戒律等事而发心学禅,这是发起地狱心,行走地狱道。二是如果为了名声和他人称赞而学禅,这是发起谄曲心,行走鬼道。三是如果为了眷属、徒众、施主等而学禅,这是发起飞走心,行走畜生道。四是如果为了胜过他人、嫉妒而学禅,这是发起丑陋心,行走修罗道。五是如果因为害怕失去未来人身,同时持戒而发心学禅,这是发起欲界下心。
行人道。六若為求今世後世自然果報。兼修十善。是發欲界上心。行天道。七若為捍伏於他復層自舉。狼踞唐視令物歸仰者。是發魔羅心。行第六天道。八若為求今世後世禪定靜樂者。是發梵心。行色天道。九若為求世智辨聰無事不知者。為此學禪者。是發外道心。行無想行天道。十若為思惟世間生死窂獄甚可猒患。出世涅槃清淨寂滅甚可欣樂。為此發心欲速出三界者。是發無漏心。行二乘道。非心無量。略示十種非心耳。前九是世間心。是生死心。後一是出世心。是涅槃心。是聖人心。是解脫心行者。汝學修道應善識邪正。莫浪發心。二乘出世間尚簡是非。況前諸心妄謂為是。若欲與理相應者。但首作人事。莫強知他事。即是更相憎恨世世相憎。非但此生無道無果。累及後生。能閇口合掌塞耳端坐修心者。是出世聖人。若不爾者。餓鬼畜生之道難得免離也。
修行人应当遵循人道。如果为了追求现世或来世的自然果报,同时修习十善,这是发起了欲界之心,行走在天道之中。如果为了抵御他人,自我提升,傲慢自大,使他人敬仰,这是发起了魔罗之心,行走在第六天道。如果为了追求现世或来世的禅定和宁静之乐,这是发起了梵心,行走在色界天道。如果为了追求世间智慧和辨识能力,无所不知,为此而学习禅定,这是发起了外道之心,行走在无想天的天道。如果深思世间的生死轮回和地狱之苦,感到极度厌恶,而对出世的涅槃和清净寂灭感到极度欣悦,为此发起心志,希望迅速出离三界,这是发起了无漏之心,行走在二乘之道。这不是无量心。这里简要展示了十种非心。前九种是世间心,是生死心,最后一种是出世心,是涅槃心,是圣人之心,是解脱心。修行者,你应该善于识别邪正,不要随意发起心志。二乘出世尚且要简化是非,更何况前面的各种心,不要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对的。如果想要与真理相应,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强求了解他人的事。这样只会相互憎恨,世世代代相互憎恨,不仅这一生没有道没有果,还会连累到未来的生活。能够闭口、合掌、塞耳、端坐、修心的人,是出世的圣人。如果不这样做,就很难避免走上饿鬼和畜生的道路。
次明修止觀者。先約坐中修者。行人於坐中為亂想覺觀修三止。一名繫緣止止者。謂繫心鼻端隔齊間等處。繫緣守境。令念心不散。二名制心止止者。隨心不起。即須制之不馳散也。此二是事止耳。三體真止止者。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即須體之。知悉從緣生。從緣生之法無有自性。既知無性即不取著。以不取故妄念心息。是名為止。止心不動名為無為。無為者即諸法本源。若能安本源則一切妄想生死業行即皆空寂。即泥洹道。真法實也。略明三止竟。次作觀者。謂正觀中道諸法實相智慧也。行者於坐禪中。隨心所緣一切諸法。若善法。若惡法。若無記法等。
接下来说明如何修习止观。首先,针对坐禅中的修习。修行人在坐禅时,为了对治散乱的思考和观察,修习三种止。第一种叫做系缘止,即把心系在鼻端或胸口等处,专注于守境,使心念不散乱。第二种叫做制心止,即心念一旦生起,就应立即制止,防止心念散乱。这两种属于事相上的止。第三种叫做体真止,即随着心念所及,对一切法进行体察,认识到它们都是因缘而生,没有自性。既然知道没有自性,就不会执着,不执着则妄念自然平息,这就是止。心止不动称为无为,无为即是诸法的本源。若能安住于本源,那么一切妄想、生死、业行都将归于空寂,这就是涅槃之道,真正的法。简述了三种止之后,接下来是观,即正确观察中道的诸法实相,以智慧观照。修行人在坐禅中,随着心念所缘的一切法,无论是善法、恶法还是无记法等。
隨所緣念念不住。雖如上體真而不止者。即當反觀所起之心從何處生。從過去生耶。現耶。未來耶。若從過去生者。過去已滅云何能生。若從現在生者。現在念念不住云何能生。若從未來生者。未來未至云何能生。三世求生畢竟不可得。當知此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法本自無生。無生故。無滅故。無滅即是中道第一義諦觀也。又撿此心為有為無。若心無者。云何有念。心若是有者。應當自有。何須緣發始有心生。當知此心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正觀也。
随着心识所攀附的对象,连续不断的意念无法停歇。即使如上所述体悟到最究竟的实相,但意念仍未止息,就应当反观这些念头从何而生。是来自过去吗?现在吗?还是未来?如果念头来自过去,过去已经消逝,如何能生起?如果来自现在,现在的意念连续不断,无法停歇,如何能生起?如果来自未来,未来尚未到来,如何能生起?在三世中寻求心的生起终究是不可得的。应当知道这个心只有名字,名字所指的法本自无生。因为无生,所以无灭,无灭即是中道的第一义谛,也就是最高的真理。再检验这个心是有还是无,如果心是无,如何会有念头?如果心是有,应当自然存在,何必依赖外缘才能生起?应当知道这个心既非有也非无,这即是中道的正确观察。
復次。於禪中沈惛睡熟頭低無記者。即須修觀。分別法相。對治沈病。若於坐禪中心散動越逸攀緣萬境。即須用止除亂想。一心念之。若修止時心安快樂。即應修止。又修止時能破睡散。即應修止。又修止時豁豁欲想清淨。即應修止。又修觀時心地靜樂。即宜修觀。又修觀時道心起。即宜修觀。又修觀時能破煩惱惡見。即宜修觀。觀若有益即常修觀。止若有益即常修止。行者善須斟酌。巧用止觀調心。令妄念不起。即是善能用心。有少道理也。
再次,在禅修中如果感到昏沉、熟睡、低头、无记,就需要修习观照,分辨法的相状,对治昏沉的病状。如果在坐禅时心神散乱、动荡不安、攀缘各种境界,就需要用止的方法来消除杂念,一心专注。如果在修止时心情安定、快乐,就应该修止。在修止时能破除昏沉和散乱,就应该修止。在修止时心境开阔、欲念清净,就应该修止。在修观时如果心地宁静、愉悦,就适合修观。在修观时如果道心振奋,就适合修观。在修观时能破除烦恼和错误见解,就适合修观。如果修观有益就持续修观,如果修止有益就持续修止。修行者必须善于斟酌,巧妙地运用止观来调整心境,使妄念不生,这就是善于用心,有些许的道理。
次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歷緣有六。謂行.住.坐.臥.言語.作務也。對境亦有六。謂六根對六塵也。緣與境合有十二事。初就行中修止觀者。行者欲行之時。即應思惟。我今為何事故行。若為惡事無益等事。即不應行。若為善事利益等事。即應行。行中修止觀者。即應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今推此行及諸法悉是虗妄。求實叵得。妄念不起。是名為止。復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及行中一切法。令及觀此行中之心。
接下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情境时如何修行止观。修行止观时,日常生活中有六种行为需要经历,即行走、站立、坐、卧、说话和工作。面对的境界也有六种,即六根对应六尘。将行为与境界结合,共有十二种事项。首先,当行走时修行止观,行者在行走之前,应思考为何行走,如果是为了做恶事或无益的事,则不应行走;如果是为了做善事或有益的事,则应行走。在行走中修行止观,应认识到因行走而产生的一切善恶等法,现在推究这些行为和诸法都是虚妄的,寻求其实质是不可得的,妄念不生,这就是止。再进一步思考,由于心的驱动而有身体的行动,因此有来去和行走中的一切法,进而观察行走中的心态。
不見相貌來處去處。無生無滅。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於行緣中修止觀既然。餘五緣例爾。次對境修止觀者。見色之時。即知如幻如化。不起貪染。心安寂然。是名為止。當及觀見色之心從何而生。為從眼根生。為從色塵生。為根塵合生。為離根塵生。若見色從眼生者。未見色時心應已生。若從色塵生者。何關我耶。若從合生者。撿此根塵為各有心。為各無心。若有心能生心者。合時應有兩心。若各無心能生心者。無有是處。若離根塵有心生。亦無有是處。當知見色之心本自無生。但有名字。名字性空。畢竟無實。是名為觀。於眼見色時修止觀既然。餘五根對五塵例爾。
在行走中不见任何相貌、来去之处,无生无灭,应当知道行者及一切法终究是空寂的,这就是观。在行走的因缘中修行止观是这样,其余五种因缘也同理。接下来,面对境界修行止观,当看到色相时,即知道它们如幻如化,不生贪恋,心安住在寂静中,这就是止。进而观察看到色相的心从何而生,是从眼根生,从色尘生,从根尘合生,还是离开根尘生?如果认为色相从眼生,那么未见色相时心应该已经生起。如果从色尘生,那与我何干?如果从合生,检查这根尘是否各有心,或各无心。如果各有心能生心,合时应该有两个心;如果各无心能生心,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离开根尘有心生,也是不可能的。应当知道,见色的心本自无生,只是名字,名字性空,终究无实体,这就是观。在眼见色时修行止观是这样,其余五根对五尘也同理。
次於禮佛中修一心三觀者。觀一念禮佛之心。即空即假即中。觀心即空是禮報佛。觀心即假是禮應佛。觀心即中是禮法佛。一禮即三禮。一佛即三佛。雖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圓禮。亦名不思議禮佛。又誦經旋遶歷緣對境與心動念皆例如此。用三觀也。問。一心三觀有何功用。答。即空觀破四住惑。即假觀破塵沙惑。即中觀破無明惑。一心三觀。三諦圓破五住。五住煩惱破即三身顯。四住破即報身顯。塵沙破即應身顯。無明破即法身顯。又三觀成故即三德滿。中觀成即法身滿。假觀成般若滿。空觀成即解脫滿。三德滿故名秘密藏。佛及眾生悉入其中。
畢竟無所有。永寂如虗空。若然者。云何復言有一切法佛以假名字引導諸眾生。復次泥洹真法實眾生從種種門入。令粗依一理。略出此法。示初心行人。不可執此為是餘者為非。若得此意者。則千車同轍萬流咸會也。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眾生身內法身佛盡虗空遍法界。一切行人常斂念。觀四大五陰空無所有。名為道。
禪門要略(終)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