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明 智旭述10卷CBETA X0824大于一万字 4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四
蕅益沙門 智旭 述
△八識食體。前約生滅分位。今約住位言之也。文分為二。初引經通明四食。二別顯識食唯真異熟。今初。
又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第八) 識。彼(經所說) 識食(之) 體不應有故。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長養諸根資益身命之) 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
段者。形也。分也。亦作摶。謂有形分可摶取也。變壞為相者。食於腹中變壞。方成資養事相。以初入口時。未見損益。故不名為食事也。欲界繫者。色無色界俱不用段食也。
二者觸食(令心) 。觸境為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樂) 等(境。令諸根怡適。) 能為食事。
此觸(心所。) 雖(徧) 與諸識相應(唯) 。屬(前) 六識者。
食義偏勝(所以) 。觸(者是) 麤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身之) 捨(受) 資養勝故。
觸。即徧行五心所之一也。有漏觸者。簡非無漏識相應觸也。今人觀戲聞樂等事。雖忘食而不倦。即是以觸為食。
三(第六) 意(識中) 思(心所) 食(此思以) 。希望為相。謂有漏思。
與(別境中) 欲(心所) 俱轉。希可愛境(資益身命) 。能為食事。
此思(心所) 雖(亦徧) 與諸識相應(唯有) 。屬(第六) 意識者。食義偏勝(以) 。意識於境希望勝故。
思。亦徧行五心所之一也。有漏思。亦簡非無漏識相應思也。如昔有人避難。兒幼不能隨行。懸灰 袋於梁間。語彼兒言。汝若饑者。梁間袋中有食。小兒視梁念食。多日不死。後一人至。兒令取下。既見是灰 。兒命即絕。此即思食之相。又望梅止渴。亦是思食。
四者識食(以能) 。執持(諸根令不散壞) 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執持身命) 。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有漏識。亦簡非無漏淨識。蓋無垢第八。雖亦執持無漏色身。亦得名為出世無漏之食。而此且約一切眾生皆依食住。則執持有漏身者。必是有漏第八識也。一類。謂無記性。相續。謂無間轉。
由是集論說此四食。三蘊五處十一界攝。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為食。段食唯於欲界有用。觸(食及) 意思食(是徧行心所所攝) 雖徧三界。
而依(相應之六) 識轉(故) 。隨識(而為) 有無。
三蘊者。於五蘊中。段食是色蘊攝。觸食思食是行蘊攝。識食是識蘊攝也。五處者。于十二處中。段食是香味觸三處攝。觸食思食是法處攝。識食是意處攝也。十一界者。於十八界中。段食是香味觸三界攝。觸食思食是法界攝。識食是意界及六識界攝也。隨識有無者。如初禪無鼻舌二識。則無鼻識舌識相應之觸思二食。但有眼識耳識身識意識相應之觸思二食。二禪已上。無前五識。則無前五識相應之觸思二食。但有意識相應之觸思二食。若從勝說。但名思食。無想天中。無第六識。則無第六相應之觸思二食。雖有第七第八相應之觸思二種心所。而食義不勝。但有識食也。初引經通明四食竟。
△二別顯識食唯真異熟。
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徧恒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
設(于) 有心位(中) 隨所依(根。隨所) 緣(境而于三) 性(三) 界(九) 地等(一切時中) 。
有轉易故。於持身命非徧非恒。諸有執無第八識者(將) 。依何等(為識) 食(而) 經(乃) 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非(可謂) 無心位(中。現雖無識。而以) 過去未來識等為食。
彼(過未識) 非現(非) 常。如空華等。無體用故。設(謂識于過未自) 有體用(然既) 。非現在攝。如虗空等。非食性故。
亦不可說入定心等(能) 。與無心位(之) 有情為食(以) 。住無心(之) 時。
彼(加行之心及心所既) 已滅故。過去非食已極成故。又不可說無想定等不相應行即為彼食(以) 。段等四食所不攝故(且) 。不相應法(離色心等) 。非實有故。
此正簡示轉識無持身命之義。不可立為識食體也。若以轉識為食。則無心位中。便應無食。若以過未之識為食。則過未既非現常無體無用。猶如空華。云何可作食耶。量云。過未識是有法。非識食宗。因云彼非現常無體用故。喻如空華。恐有救曰。識於過去未來。各各皆有體用。云何無體用耶。今破之曰。識於過未雖有體用。而過去體用。自屬過去非現在攝。未來體用。亦屬未來。非現在攝。譬如現前了無一物。名為虗空。虗空豈可為食耶。量云。過未識之體用是有法。非食性宗。因云非現在攝故。喻如虗空。言入定心等者。謂定前加行之心及心所也。餘可知。
有執滅定等。猶有第六識。於彼有情能為食事。
此敘轉計也。等者。等餘四無心位。
彼執非理。後當廣破。又彼(若謂第六識能為食事則) 應說生上二界(而起) 無漏(第六) 心時。以何為食(以) 。
無漏識等破壞有故。於彼身命不可為食。亦不可執無漏(第六) 識中有有漏種。能為彼食(以) 。無漏識等。猶如涅槃(決定) 。不能執持有漏種故。復不可說上界有情身命相持。
即互為食(以) 。四食(中) 不攝彼身命故(且) 。
又無色(界中) 無身(則) 。命無能持故(若以無色界中眾同分而持命者) 。眾同分等(但是假立) 。
無實體故(安能持命) 。由此定知異諸轉識(別) 。有(真) 異熟識。一類恒遍執持身命令不壞斷。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此破轉計也。後當廣破。指下第九滅定有識章中。無漏心。謂生空觀智相應之心。餘可知。
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五蘊。) 非有情攝(不依食住或時) 。
說(佛) 為有情(中無上亦) 依食(而) 住者。當知皆依(權巧) 示現而說。
此釋伏難也。難曰。既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佛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以何為食。故今釋曰。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非有情。何須依食而住。又難曰。佛若非有情攝。何故復有經云有情無上者佛是。又佛在世時。亦受段食。此云何通。故今釋曰。皆依權巧示現而說也。
既異熟識是勝食性。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此結成也。八識食體竟。
△九滅定有識。前約流轉門顯。今約還滅門顯也。文分為二。初破無第八識。二破有第六識。今初。
又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第八) 識(則經所云) 。住滅定者不離身(之) 識不應有故。謂眼等識。行相麤動。於所緣境。
起必勞慮(本為) 。厭患彼(轉識) 故。暫求止息。漸次伏除至都盡位。依此位立住滅定者(之人。) 故此定中。
彼(諸轉) 識皆滅。若不許有微細一類恒徧執持壽等識在。依何而說識不離身。若謂後時彼(六轉) 識還起。如隔日瘧。名不離身。是則不應說心行滅(以六) 。
識與想等起滅(必) 同(亦應說心行不離身) 。故(又復) 。壽煖諸根。
應亦如(六) 識(之滅已還起) 便成大過。故應許(有第八) 識(猶) 。如壽煖等。實不離身。又此位中若全無識。
應如瓦礫非有情數。豈得說為住滅定(之聖) 者。又異熟識此位若無。誰能執持諸根壽煖。無執持故。皆應壞滅。猶如死屍。便無壽等。既爾。後識必不還生。說不離身。彼可所屬(以) 。諸異熟識捨此身已。離託餘身。
無(有) 重生(者) 故。又(縱許後識還生。然) 若此位無持種識(則) 。後識無種。如何得生。
過去未來(及) 不相應法(皆) 。非實有體(前文) 。已極成故。諸色等法。離識皆無。受熏持種(前文) 亦已遮故。
然滅定等無心位中。如有心位。定實有(第八) 識(以其) 。具根壽煖。有情攝故。由斯理趣。住滅定者決定有(第八) 識。實不離身(非約後時轉識還起名不離身也) 。
滅定等無心位是有法。定實有第八識宗。因云具根壽煖有情攝故。喻如有心位。
△二破有第六識。
若謂此(滅定) 位有第六識。名不離身。亦不應理。此(滅盡) 定亦名無心定故。
若(轉計云) 無(前) 五識名無心者(則) 。應一切定皆名無心(以) 。
諸定皆無五識身故(且) 。意識(本) 攝在六轉識中。如五識身。滅定非有。或此位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壽煖等。非第六識。若此位有行相所緣可知識者。應如餘(有心) 位。
非此(滅定) 位攝。本為止息行相所緣可了知識(而) 入此(滅盡) 定故。
此正破滅定有第六識之執也。立量云。意識是有法。滅定位中非有宗。因云攝在六轉識中故。喻如前五識。次或立量云。此滅定位識是有法。非第六識宗。因云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喻如壽煖等。次反申量云。若此位有行相所緣可知識者是有法。非滅定位攝宗。因云本為止息行相所緣可了知識而入滅盡定故。喻如餘有心位。
又若此位有第六識。彼(第六識相應之) 心所法為有為無。
此下更約心所有無破也。今雙徵。下先破有心所。
若有心所。經不應言住此定者心行皆滅。又不應名滅受想定。
應唯想滅(以加行中) 。但厭想故。然汝不許(但是想滅。) 既唯受想資助心強。此二滅時。心亦應滅(如何猶有第六識耶) 。
救意謂但滅受想。不滅心王及餘心所。破意先以無想例責。次明受想既是資助心強。則受想既滅。心無資助。安得不隨滅耶。
若爾(則) 。語行尋伺滅時。語應不滅。而(汝亦) 非所許。
然(加) 行(之) 於法(體。) 有徧非徧。徧行滅時。法定隨滅。非徧行滅。法或猶在。非徧行者。謂出入息。見息滅時。身猶在故。尋伺於語。是徧行攝。彼若滅時。
語定無故(今) 。受想於心。亦徧行攝。許如思等(皆是) 。大地法故(是故) 。受想滅時(彼六識) 。
心定(亦) 隨(之俱) 滅。
如何可說彼(受想) 滅(而六識) 心(猶) 在。
又(既) 許思等是大地法(則) 。滅受想時。彼(思等) 亦應(隨) 滅。
既爾(則) 。信等(諸餘心所) 此(滅定) 位亦無。
非(可謂) 遍行(心所已) 滅(而) 餘(心所反) 可在故。
如何可言有餘心所(若) 。既許思等此(滅定) 位非無(則) 。
受想(亦復) 應然(以同是) 。大地法故。又此定中若有思等。亦應有觸(以凡) 。餘心所法。無不皆依觸力生故。若許有觸。亦應有受。觸緣受故。既許有受。想亦應生。不相離故。
救意謂出入息滅而身不滅。例知受想滅而心不滅。破意謂尋伺滅則語必滅。例知受想滅則心必滅。以受想同尋伺之徧行。不同出入息之非徧行故也。言大地法者。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徧於一切心。名十大地法。此餘乘之所共許。故得例而破之。餘可知。
救意謂受既不必盡皆生愛。例知觸亦不必盡皆生受。破意謂受不生愛。佛自簡示。觸不生受。佛曾不簡。既有差別。豈得為例。或應下。更立量破云。彼所執此位是有法。受想亦不滅宗。因云。有思等故。喻如餘有心位。已上破有心所竟。
若無心所(則六) 。識(決) 亦應無。不見餘(眼識等) 心。
離(相應) 心所(而得獨存) 故。
餘(五識相應之) 徧行(心所若) 滅(則心) 。
法(決) 隨滅故(若謂有心王而無受等。則) 。
受等應非大地法(攝。以不能徧一切心) 故(又) 。此識應非(有心所) 相應法故(若) 。
許(此識無相應法。) 則(既無觸心所根境與識三不和合便) 應無所依(根亦無所) 緣(境) 等(便應) 。如色等法。亦非(可名為) 心故。
此破轉計滅定位中。但有第六識心王。無心所也。
又契經說。意法為緣。生於意識。三和合觸。與觸俱起有受想思(今) 。若(許) 此(滅盡) 定中有(第六) 意識者。
三和合故。必應有觸。觸既定與受想思俱。如何有識而無心所。若謂餘時三和有力。成(于) 觸(對。) 生觸(心所) 能起受等。
由此(滅盡) 定前厭患心所。故在定位(根境識之) 。三事無能。
不成(觸對不復) 生觸(心所。) 亦無受等。若爾。應名滅心所定。如何但說滅受想耶。若謂厭時唯厭受想。此二滅故。心所皆滅。依前所厭以立定名。既爾(則) 。
此(滅盡定) 中(第六識) 心亦(決) 應滅(以第六心。必與) 。
所厭(之受想) 俱故。如餘心所。不爾如何(此定亦復) 名無心定。
此亦更破有心王而無心所之執也。意即是根。法即是塵。二緣生識。三和生觸。有觸則必有受想思。如何但有心王而無心所。若謂下。轉救。若爾下。轉破。次若謂下。又轉救。次既爾下。又轉破。既受想二滅。則餘心所皆滅。而謂心王獨存。可乎。
又此(滅盡) 定位(設許有) 。意識(者。為) 是何(性) 不應是染。
或無記性(以) 。諸善定中。無此(染與無記) 事故。餘染無記(之第六識) 心。
必有心所(與之相應) 故(本為厭有漏善而修滅定) 。不應厭善(而反) 起染等故(本為厭患勞慮而住寂定) 。
非求寂靜翻起散故。若謂(此滅定中意識) 是善(則必以) 。相應善故。應(與) 無貪等善根相應。
此更約三性破也。若執定中有第六識。為是何性。若云是染。則尚厭有漏善。豈得反起於染。若云無記。則本求勝寂靜。豈得反起于散。若云是善。必有諸善心所相應。何得名為滅受想定。以無受想等徧行心所。不能引生諸善心所。設有諸善心所。亦必有徧行別境諸心所故。
此(滅定中第六識) 心不應是自性善。或勝義善。違自宗故(以第六識) 。
非(信及無貪) 善根等(之自性。) 及(非) 涅槃(之勝義) 故。
此亦破轉計也。恐彼救曰。滅盡定中之第六識。非相應善。但是自性善。或是勝義善耳。然無貪等善根。名自性善。涅槃名勝義善。今若謂第六識即無貪等。或即涅槃。非但大乘不許。雖汝自宗亦所不許。豈不相違。
若謂此(滅定中第六識) 心是等(流引) 起(之) 善(以是) 。加行善根所引發故。理亦不然。違自宗故。
如餘(位之) 善(第六) 心。非等起故(以) 。
善(第六) 心無間(必滅。後便隨緣) 起三性心。如何善(第六) 心(可云) 由前等起。
故(大凡第六識) 心(若) 是善(者必) 由相應(心所之) 力。既爾。
必與(無貪等) 善根相應。寧(可) 說此(滅定中第六善) 心獨無心所。
故(若此定既) 無心所(則第六識) 。心亦(必) 應無。
此破轉計等起善也。然據後文有云。無想定者。又唯是善。彼所引故。況今滅定。寧非加行善根所引。寧非等起善耶。須知謂滅定及無想定為等起善則可。謂滅定及無想定尚有第六識心則斷不可。以第六識。必相應善。非等起善。即彼餘乘自宗。亦所不許。亦相違故。
如是推徵。眼等(六種) 轉識。於滅定位非不離身。故契經言不離身者。彼識即是此第八識(以) 。入滅定時(但為止息麤動勞慮) 。不為止息此極寂靜執持識故。無想等位。類此應知。
結示可知。九滅定有識竟。
△十染淨心。此總收上文染淨九法而言之也。
又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第八) 識。彼(經所說之) 染淨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種故。
此引經先總略釋也。因心而生。即是起義。依心住故。即是集義。所謂集起名心。故為染淨諸法本也。心受彼熏。即所藏義。持彼種故。即能藏義。故亦名為阿賴耶也。
然雜染法。略有三種。煩惱。業。果。種類別故。
此下先釋心雜染故有情雜染之義也。煩惱。謂見思二惑。性是煩動。惱亂有情。故名煩惱。業。謂善惡不動三業。體是造作。有為之事。故名為業。果。謂三界五趣四生升沉苦樂。皆是酬答業因。故名為果。種。謂煩惱業果現行所熏種子。類。謂各別差殊不同。此中煩惱及業。即是集諦。果。即苦諦也。
若無此(第八) 識(以) 持煩惱(之) 種(則三) 。
界(九) 地(離染而) 往(報盡而) 還(先在上界。已) 。
無(下地) 染心(之) 後(重來下界) 。諸煩惱起皆應無因(以) 。
餘法不能持彼(下地煩惱) 種故。過去未來非實有故。若諸煩惱無因而生。則無三乘學無學果(何以故) 。諸已斷者皆應起故。
此正釋煩惱種子。非第八識不能持也。
若無此(第八) 識(以) 持業果(之) 種(則) 。
界地往還(上下優劣) 異類法後。諸業果起亦應無因。餘種餘因前已遮故。若諸業果無因而生。入無餘依涅槃界已。三界業果還復應生(即彼招業果之) 。煩惱亦應無因生故。
此復釋業果種子。亦非第八識不能持也。由煩惱故。造善惡不動三業。由此三業。故感三界五趣果報。約因果。則煩惱與業屬因。果屬于果。約能所。則煩惱為能招。業果皆為所招。故今業果合辨。意指業所感果。須知第八識中所藏業果種子。是業果之親因緣。現行煩惱。是業果之勝增上緣也。
又行緣識。應不得成。轉識受熏。前已遮故。結生染識。非行感故。應說名色行為緣故。時分懸隔。無緣義故。此不成故。後亦不成。
此更約十二因緣中義。非第八識不能成也。謂設無此第八識持業果種。則行緣識應不得成。何以故。若云行緣轉識。則轉識不能受熏持種。前文已遮破故。若云行緣結生染識。則結生染識。非是行所感故。既不可云行緣轉識。又不可云行緣結生染識。若無此第八識。則應直云行緣名色。然而行在先世。名色在胎。時分懸隔。安有緣義。此行緣識既不成故。後諸有支亦不得成。不許有第八識。其過若此。豈可乎哉。結生染識者。即投胎時。妄于父母生憎愛之第六識也。此是潤生煩惱所攝。非業感異熟生所攝。故云非行感故。
諸清淨法。亦有三種。世出世道斷果別故。
此下次釋心清淨故有情清淨之義也。一者世間清淨道。謂一切所修事戒事禪。及有漏聞思修慧。二者出世間清淨道。謂聖位所修無漏根本後得二智。三者所證斷果。謂擇滅無為。有餘無餘二種涅槃。此中世出世二道。即道諦。斷果。即滅諦也。
若無此(第八) 識持世出世清淨道種(則于世出世道) 。異類心後(更) 。起彼(世與出世異類) 淨法。皆應無因。
所執餘因。前已破故若二淨道無因而生(則既) 。入無餘依涅槃界已。彼二淨道還復應生(何以故) 。所依(身心) 亦應無因生故。
此正釋清淨道種。必須第八識持也。且如有人。既修出世道。若無第八識持世間道種。則從無漏觀出。何故復起世間淨道。又如須陀洹等。或時亦修世間淨道。若無第八識持出世道種。則於世間道後。何故仍能起出世道。又淨道若可無因而生。則無學聖人入無餘涅槃之後。亦可無因復生二淨道耶。恐彼救云。入涅槃後。身心已滅。依何修道。今更破云。既二淨道可無因生。則所依身心。亦可無因還復生故。
又出世道。初不應生。無法持彼法爾種故。有漏類別非彼因故。無因而生。非識種故。初不生故。後亦不生。是則應無三乘道果。
此展轉破救也。恐彼救曰。誰說諸法無因得生。今破之曰。又若無第八識持彼出世道種。則出世道初不應生。以更無別法可能持彼無始法爾無漏種故。彼又救曰。出世之道從聞熏生。何須別有第八持無漏種。今破之曰。聞熏屬于有漏。與出世無漏之道。其類各別。但是出世道之增上緣。非彼出世道之正因故。若許出世道從聞熏生。即是無因而生。以非從第八識中無漏種子生故。然既無出世道種。何由生出世道。初出世道既不生故。後出世道及諸果證亦不得生。是則應無三乘道果矣。
謂(出世) 道(一) 起(之) 時。現行煩惱及彼種子俱非有故(以) 。
染淨二(種第六識) 心。不俱起故(與出世) 。道相應(之第六識) 心(決) 。
不持彼(煩惱) 種(子) 自性相違。如涅槃(與世相違) 故(若夫) 。
去來(識等。及聖道) 得等(決) 。非實有(亦不能持煩惱種) 。故(更計) 。
餘法持(煩惱) 種。理(亦決) 不成故(是則) 。
既無所斷(之煩惱種子差別。則) 能斷(之出世道) 亦無。依誰由誰而立斷果。
若(謂) 由(于) 道力。後惑不生。立斷果者。
則初道起(之時便) 應成無學(果) 後諸煩惱(無第八識持彼種子) 。皆已無因。永不生故。
此正釋出世斷果。必依第八識成也。二種淨道。是智德。是所生得。故有種子。滅諦涅槃。是斷德。是所顯得。故但約煩惱種子有無以立斷德差別。不可謂斷德亦自有種子也。金剛般若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約所證。則唯是無為。約能證。則三乘四果差別。譬如虗空非丈尺。丈尺顯虗空。法喻泠然。智者思之。餘皆可知。
許有此(第八能持種) 識(則) 。一切(染淨因果) 皆成(以) 。唯此(第八識) 能持染淨種故。
結成第十染淨心也。二引經顯理竟。
△三結略指廣。
證此識有。理趣無邊。恐厭繁文。略述綱要。
二別顯教理竟。
△三總結勸信。
別有此識。教理顯然。諸有智人。應深信受。
初釋初能變竟。
△二釋第二能變二。初設問舉頌。二以論釋成。今初。
如是已說初能變相。第二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一釋名門) 。依彼轉(二所依門) 緣彼(三所緣門) 。思量為性相(四體性門五行相門) 。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六染俱門) 。及餘觸等俱(七餘相應門) 。有覆無記攝(八三性門) 。
隨所生所繫(九界繫門)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十伏斷門) 。
△二以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證有第七。初中九。初釋釋名門。二釋所依門。三釋所緣門。四釋性相兩門。五釋染俱門。六釋餘相應門。七釋三性門八釋界繫門。九釋伏斷門。今初。
論曰。次初異熟能變識後。應辯思量能變識相。是識聖教別名末那(以其) 。恒審思量。勝餘識故。
末那。此云意。其義即恒審思量也。勝餘識者。第八恒而不審。第六審而不恒。前五不恒不審。唯此第七。於未轉位。恒審思量妄執我法。于既轉位。恒審思量二空平等理也。
此(第七是) 持業釋(猶) 。如藏識(之) 名(以) 。
識(體) 即(是) 意(用) 故。
彼(第六是) 依主釋(猶) 。
如眼識等(名以) 識(體) 異(于所依之) 意(根) 故。
然諸聖教恐此(第七) 濫彼(第六) 故於第七但立意名(不名意識) 。又標意名。
為簡(第八名) 心(前六名) 識(以此第七。其) 。積集了別(二義) 。
劣(于) 餘(七種) 識故。或欲顯此(第七) 與彼(第六) 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
此問答料簡立名之義也。若此識名末那識。即應翻為意識。則與第六意識何別。故曰。若第七名為意識。則識是體。意是用。體能持用。用不離體。意即是識。猶如藏識。持業釋也。若第六名為意識。則識是能依之識。意是所依之根。根不是識。識依於根。猶如眼耳等識。依主釋也。然諸聖教但名第七為意。不名為意識者。恐濫同第六故。以上但對第六揀異。又標下。次對餘七揀異。謂若約恒審思量。則此第七獨勝。若約積集名心。則第七雖亦有積集義。較第八識則劣。若約了別名識。則第七雖亦有了別義。較前六識則劣。故但名為意也。或欲下。復顯第六近所依故。即是不共親依。具如下釋。
△二釋所依門三。初正釋此識所依。二傍論諸識所依。三結歸本頌所依。今初。
依彼轉者。顯此(第七識之) 所依。彼。謂即前初能變(之第八) 識。聖(慈氏) 說。此(末那) 識依藏識故。有義。
此意(唯) 以彼(第八) 識(中之) 種(子) 而為所依。
非(依) 彼(第八) 現識(以) 。此(第七識。恒) 無間斷。不假現識為俱有依方得生故。有義。
此意(必) 以彼(第八) 識(中) 種(子) 及彼現識俱為所依(以第七識) 。
雖無間斷。而有轉易(亦) 。名(為) 轉識故(亦) 。必假(托第八) 現識為俱有依方得生故。轉。謂流轉。
顯示此(第七) 識。
恒依彼(第八) 識(之現及種子。相續生起。即) 取(所依為) 所緣故。
釋所依中有二義。後義為正。言有轉易者。聖道起時。轉染為淨等也。二空智果現前。則第七便與平等性智相應。法空智果不現前時。則第七仍起俱生法執。生空智果不現前時。則第七仍起俱生我執。故必須以第八現識為俱有依。若夫識中種子。則是因緣依也。流。謂相續轉。謂生起。餘可知。
△二傍論諸識所依二。初略釋。二廣釋。今初。
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總有三種。一因緣依。謂自相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
對果名因。因即生緣。簡非增上緣所緣緣及等無間緣。故名因緣。即諸心心所各別種子。亦名種子依也。
二增上緣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俱有根。必不轉故。
但云增上緣。則所收甚寬。今既稱依。則但局取六根。謂五淨色根及意根處。以是妄情之所執受。故名為內。此亦名俱有依也。
三等無間緣依。謂前(念已) 滅(之) 意。諸心心所。皆託此依(以) 。離(此前) 開導根。必不起(於後念心心所) 故。
但云等無間緣。則心心所皆得為緣。故亦稍寬。今既稱依。則但取無間即滅之心王。望於後心。名為意根。此能開導後念心心所法。故亦名開導依。
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餘法。
謂色及不相應行無為法等。皆不用三依也。初略釋竟。
△二廣釋三。初釋種子依。二釋俱有依。三釋開導依。今初。
初種子依。有作是說。要種滅已。現果方生(以須) 。無種已(然後) 生(乃) 。集論(之所) 說故(又如世間之物) 。種與芽等不俱有故。
此先敘經部師異解也。
有義。彼說為證不成。
彼(集論中。但) 依引生(自類) 後種(而說。非依引生現果) 說故(又) 。
種生芽等(是依世俗假說) 。非(依世間) 勝義(說) 故(又現見麥等芽種俱有。則) 。
種滅芽生非極成故(須如) 。燄 炷同時(方可) 。互為因故。然種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決定俱有。
此下大乘正釋也。先破異解。次明正義。燄 炷同時者。如炷生燄 。
喻現行熏種。若前炷後炷相望。即可喻種引種。若前燄 後燄 相望。即可喻現引現。是故因緣自有三義。一者種引種。因果不俱。以異念故。喻如前炷後炷。二者種生現。三者現熏種。決定俱有。以同時故。
喻如炷生燄 。燄 生燋炷。若現引現。但名等無間緣。不名因緣。
喻如前燄 後燄 。但能相引。
而後燄 實非前燄 所生。以炷若盡。
則前燄 不能更生于後燄 故。
故瑜伽說。無常法與他性為因。亦與後念自性為因。是因緣義(其) 。自性(之) 言(即) 。顯種子自類前為後因(其) 。
他性(之) 言(即) 。顯種與現行互為因義。攝大乘論亦作是說。藏識(與) 染法(是) 。互為因緣。猶如束蘆。俱時而有。又說種子與果必俱。故種子依。定非前後。設有處說種果前後。應知皆是隨轉理門。如是八識及諸心所。定各別有種子所依。
此引二論以證種子依必俱時有也。無常法。通指諸心心所種子言之。以諸種子。雖復相似相續。不壞不失。體是生滅。故名無常。種子無常。則現行亦無常矣。以種子望種子。假名自性。以種子望現行。假名他性。猶言同類異類耳。染法。指有漏前七轉識。隨轉理門。謂非一定不易之理。乃隨宜方便之權說也。初釋種子依竟。
△二釋俱有依共四家解。第四為正。今初。
次俱有依。有作是說。眼等五識(以同時) 。意識為(俱有) 依。此(五識) 現起(之) 時。
必有彼(意識) 故。無別眼(根) 等為俱有依(以) 。眼等五根。
即(五識之) 種子故(如) 。二十唯識伽他中言。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彼頌意說。世尊為成十二處故(所以) 。
說五識(之) 種(子) 為眼等根(成內五處。又說) 。
五識(所變) 相分為色等境(成外五處) 。故(知) 眼等(五) 根。
即(是) 五識(之) 種(子耳。) 觀所緣論亦作是說。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為因。彼頌意言。
異熟識上能生眼等色識(之) 種子(以能生眼識等現行。故) 。名(為) 色功能(即此功能) 。
說為五根。無別(有) 眼等(五色根也) 種與色識。常互為因(以) 。
能熏(之現識現色。常) 與種(子) 遞為因故。第七八識。無別此(俱有) 依。恒相續轉。自力勝故。第六意識。別有此(俱有) 依。要託末那而得起故。
色識。即眼識。依根名眼識。依塵名色識。餘四例知。此中以意識為五識俱有依。一謬也。謂五識種子為五根。二謬也。謂第七八識無俱有依。三謬也。唯第六依末那一義不謬。
△第二家解。
有義。彼說理教相違。若五色根即五識種(則) 。十八界種應成雜亂。然十八界各別有種。諸聖教中處處說故(一違也) 。
此下先破初家識種為根之謬也。十八界種應成雜亂者。若以根為識種。則識全無種。又識種為根。則根全無種故。
又五識種。各有能生相見分異。為執何等名眼等根。若(執五識之) 見分種(子以為五根則見分屬心。) 應識蘊攝。
若(執五識之) 相分種(子以為五根。則相分屬境。) 應外處攝。便違聖教眼等五根皆是色蘊內處所攝(二違也) 。
又若五根即五識種(則) 。五根應是五識(之親) 因緣。不應說為增上緣攝(三違也) 。
又(若) 鼻舌(二) 根即(鼻舌) 二識(之) 種。
則應鼻舌(二根。亦如鼻舌二識之) 唯欲界繫。或應(鼻舌) 二識(亦如鼻舌二根之) 。通色界繫。
許(此說者) 便俱與聖教相違(又若) 。眼耳身(三) 根。
即(眼耳身) 三識(之) 種(子。則) 二地五地為難亦然(四違也) 。
眼等三根。通於五地。謂五趣雜居地(欲界) 。離生喜樂地(初禪) 。定生喜樂地(二禪) 。離喜妙樂地(三禪) 。捨念清淨地(四禪) 。眼等三識。唯通二地。謂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也。今若執眼耳身根即是識種。則或根應如識。惟局二地。或復識應如根。亦通五地矣。
又五識種。既通善惡。應五色根。非唯無記(五違也) 。又五識種。無執受攝。五根亦應非有執受(六違也) 。
第八識緣一切種子。但緣而不執受。今謂五根但是五識種子。則第八不應執受五根矣。豈不理教相違。
又五色根若(即是) 五識種。應意識種即是末那。彼(末那) 以五根為同法故(七違也) 。
同法者。同為有間轉識所依之根法也。
又瑜伽論說眼等識。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識種。依但應二(八違也) 。
識種子現行。是種子依。五根。是俱有依。前滅意。是開導依。若謂根即識種。是合俱有依為種子依。但有二矣。
又諸聖教。說眼等(五) 根。
皆通(有) 現(行有) 種(子。今) 執唯是(識) 種(而為五根) 便與一切聖教相違(九違也) 。
正破初家識種名五根竟。
有避如前所說過難。朋附彼執。復轉救言。異熟識中。能感五識增上業種。名五色根。非作因緣生五識種。妙符二頌。善順瑜伽。
此敘救也。謂五識所作善惡業習氣。能感當來異熟果攝之無記五識。即此業種。名五色根。作增上緣。生眼等識。既以增上業種為根。則合二十唯識頌中從自種生之義。亦契觀所緣緣論中功能名五根義。此種但為增上。不為因緣。又順瑜伽具三依業也。
彼有虗言。都無實義(業種由善惡熏通善染性。若執以為五根) 。應五色根非無記故。又彼(五根) 應非唯有執受(以業種非所。執受故。亦非) 。
唯色蘊攝(以業種非色故。亦非) 。唯內處(攝。以業種通內外) 故。
鼻舌(二根) 唯應欲界繫故(以二識業種唯在欲界。二根不應通色界故。眼耳身) 。三根不應五地繫故(三識業種唯在二地。三根亦應惟二地故) 。
感意識(之) 業(種) 應(是) 末那(以五根為同法) 。故。
眼等(五根又亦) 不應通現種故。又(業屬思。若執為根。則) 應眼等(五根) 非色根故。
又(眼等五識皆通三性。) 若(使) 五識皆業所感。
則應一向(總唯) 無記性攝(不通善染二性。又無記五識是業所感。可有眼等為俱有依。則) 。善等五識既非業感。應無眼等為俱有依。
故彼所言(業種為五根者。) 非為善救。又諸聖教。處處皆說阿賴耶識。變似(五淨) 色根及根依處器世間等。
如何汝等撥無(五淨) 色根(既) 。
許眼等(五) 識變似色等(五塵外相分境。乃獨) 不許眼等(五根內相分是) 藏識(之) 所變。如斯迷謬。深違教理。
此破救也。此下通所引頌。
然(二十唯識論及觀所緣緣論之) 伽他(中) 說種子功能名五根者。為破(餘部妄執) 離識實有色根(故) 。
於(本) 識所變似眼根等。以有發生五識用故。假名種子及色功能。非謂色根即(是) 識(種及) 業種(也) 。
已上破初家者皆妙。已下自立義未全妥。
又緣五境(之) 明了意識。應以五識為俱有依。以彼(明了意識) 必與五識俱(時起) 故。
若(使) 彼(明了意識可以) 不依眼等(五) 識者(則) 。
彼(同時意識亦) 應不與五識為依(以) 。彼此(互) 相(為) 依。勢力等故。又第七識。雖無間斷。
而見道(修道) 等(位。有漏無漏間起) 既有轉易。應如六識有俱有依。不爾。彼應非轉識攝。便違聖教轉識有七。故應許彼(第七末那。亦必) 有俱有依。
此(俱有依。) 即(是) 現行第八識攝。如瑜伽說。有藏識故。得有末那。末那為依。意識得轉。彼論意言。現行藏識為依止故。得有末那。
非由彼(中) 種(子。若) 不爾(者。彼論) 應說有藏識故。
意識得轉(以藏識中亦有意識之種子故) 。由此彼說(以種為根。及說第七無俱有依。) 理教相違。
此中所說明了意識以五識為依者非。所說末那以現行第八為依者是。
是故應言。前五轉識。一一定有二俱有依(此應有四。今尚闕二) 。謂五色根(是) 。同時意識(是) 。第六轉識。
決定恒有一俱有依(此應有二。今尚闕一) 。謂第七識(是) 。若與五識俱時起者。亦以五識為俱有依(非) 。第七轉識。決定唯有一俱有依。
謂第八識(是) 。唯第八識。恒無轉變。自能立故。無俱有依(非) 。
第二家解竟。
△第三家解。
有義。此說猶未盡理。第八類餘(七識) 既同識性。如何不許有俱有依。第七八識。既恒俱轉。更互為依。斯有何失。
此義全是。
識種亦應許依現(行之) 識(以) 。
能熏(之前七識。所熏之) 異熟(識) 為(一切種子) 生長住依(謂) 。
識(中) 種(子) 離彼(能熏。則) 不生長(離彼所熏。則無可依) 。住故。
此因緣義。非俱有依義也。
又異然識。有色界中能執持身。依色根轉。如契經說。阿賴耶識。業風所飄。遍依諸根。恒相續轉。瑜伽亦說。眼等六識各別依故。不能執受有色根身。若異熟識不徧依止有色諸根。應如六識非能執受。或所立因有不定失。
異熟識是有法。非能執受宗。因云不徧依止有色諸根故。喻如六識。或所立因有不定失者。將異熟識同六識之不徧依止。而不同六識之無執受。是犯二宗共一因也。然此但是能執受義。亦非俱有依義。以無色界無有根身。而第八現轉故。
是故藏識若現起者。定有一依。謂第七識(是) 。在有色界。亦依色根(非) 。若識種子。定有一依。謂異熟識(依之而住故。非) 。初熏習位。亦依能熏(依之生長故。非) 。餘如前說。
第三家解竟。
△第四家正解。
有義。前說皆不應理。未了所依與依別故。依。謂一切有生滅法。仗因託緣而得生住。諸所仗託。皆說為依(不簡親疎勝劣能所) 。如王與臣。互相依等。
若(有) 法(於此一者) 決定(同時而轉。二者) 有境(可照。三者自在) 為主(不由他引。四者能) 。
令心(及) 心所取自所緣(具此四義) 。乃是所依。即內六處。餘非有境(非決) 。
定(非) 為主故(故非所依) 。此(所依) 但如王。非如臣等。故諸聖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色等法(以其) 。
無所緣故。但說心所(以) 心(王) 為所依。不說心所為心(王心) 所依。彼(心所) 非主故。
然有處(或) 說依為所依。或(說) 所依為依(應知) 。皆(是) 隨宜假說。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境者四種。
謂五色根(第) 。六(識。第) 七(識。第) 八識。隨闕一種。
必不轉故(五色根是) 。
同境(所依。第六識是) 分別(所依。第七識是) 染淨(所依。第八識是) 根本所依(如此四差) 。
別故(然諸) 。聖教唯說(五識) 依五根者。以(是五識所) 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順故。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
謂(第) 七(識。第) 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雖五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然諸) 。
聖教唯說(第六) 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故。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如伽他說。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
心。即第八。意。即第七。餘轉識。即前六也。餘可知。
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恒依染汙。此即末那。而說三位無末那者。依有覆說。如言四位無阿賴耶。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三位無有覆末那。謂一阿羅漢。二滅盡定。三出世道。四位無阿賴耶。謂三乘無學及佛。
雖有色界。亦依五根。而不定有。非所依攝。識種不能現取自境。可有依義。而無所依。心所(之) 所依。隨(其相應之) 識應說。復各加自相應之心(王) 若作是說。妙符理教。
此破第三家以五色根為藏識所依。及破現依種種依現之說。而結成正義也。二釋俱有依竟。
△三釋開導依。有三家解。第三為正。今初家解。約相續義。
後開導依。有義。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必第六識所引生故。唯第六識為開導依。第六意識自相續故。亦由五識所引生故。以前六識為開導依。第七八識自相續故。不假他識所引生故。但以自類為開導依。
△第二家解。約有力義。
有義。前說未有究理。且前五識未自在位(及) 。遇非勝(之) 境。可如所說(前後不相續。) 若自在位。如諸佛等於境自在。諸根互用。任運決定。不假尋求。彼五識身。寧不相續。
此下先破初家五識不相續之義也。瑜伽論云。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此明餘位必尋求而後決定。非謂自在位故。
宗鏡錄云。緣慮心有五種行相。一率爾心。謂過境便起。二尋求心。謂於境未達。方有尋求。三決定心。謂審知境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謂於境欣厭而起染淨。五等流心。謂念念緣境前後等故。當知前五轉識。得有四相。但除尋求。無隨念計度二種分別故。第六具五相。第七無率爾尋求二相。有決定染淨等流三相。謂第七常緣現在。故并無率爾相也。第八有三相。率爾。決定。等流。無染淨尋求。有率爾者。初受生時。創緣三界三種性境故。
故瑜伽說。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等流眼識。) 不由自分別力(全賴意識決定染淨引生) 。
乃至此意(但緣色塵。) 不趣餘(聲香味等) 境(時。隨) 經爾所時(候。) 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是) 。彼(論) 意定顯經爾所時眼意二識俱相續轉。既眼識時非無意識。故非二識互相續生(又) 。若(未自在位。遇) 增盛境相續現前。逼奪身心不能暫捨時五識身。理必相續。如熱地獄。戲忘天等。
熱地獄。苦增盛境。戲忘天。樂增盛境也。餘可知。
故瑜伽言。若此(前念) 六識。為彼(後念) 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若(使) 五識前後定唯有意識。彼論應言。若此一識。
為彼六識等無間緣(以五識前。定唯有意識故) 。或彼應言。若此六識。為彼一識等無間緣(以五識後。定惟有意識故。論文) 。既不如是。
故知五識(各自) 有相續義(又) 。五識起時。必有(同時) 意識(即) 。能引後念意識令起。何假五識為開導依。
此上破初家者皆是。此後若破若立。皆未當理。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斷已後復起時。藏識末那既恒相續。亦應與彼(意識) 為開導依。
若(謂) 彼(意識但) 用前(時) 自類開導(則) 。五識自類何不許然。
此(五識) 既不(許) 然。彼(意識) 云何(獨) 爾。
藏識末那。何得為意識開導依。一謬也。用前自類開導本是。而及破之。二謬也。彼不許五識自類開導本非。而反印之。三謬也。
平等性智相應(之) 末那。
初起(之時。) 必由第六意識(入二空觀。) 亦應用彼(第六) 為開導依。
圓鏡智俱(之) 第八淨識。初必六七方便引生。又異熟心。依染汙意。或依悲願相應善心。既爾。必應許第八識亦以六七為開導依。由此彼(初家) 言都未究理。
染汙意。即第七識。悲願相應善心。即第六識。謂菩薩由此悲願。長劫利生。不取涅槃。故異熟心。亦以此為開導依也。此義全謬。
應說五識。前六識內隨用何識為開導依。第六意識。用前(念之) 自類。或第七八為開導依。第七末那。用前(念之) 自類。或第六識為開導依。阿陀那識。用前(念之) 自類。及第六七為開導依。皆不違理。由前說故。
謬處偏多。至下自明。第二家解竟。
△第三家正解。
是義。此(第二) 說亦不應理。開導依者。謂(一者必) 有(二者是) 。
緣(慮) 法(三者自在) 。為主(四者) 。能作等無間緣(具) 。此(四義。能) 於後生心心所法開避引導。名開導依。此但屬心。非心所等。
此正釋開導依之義也。有者。簡不相應行非實有故。緣法者。簡色及無為。不能有緣慮故。為主者。簡心所依他。不自在故。等無間者。簡異類得俱起故。
若此(前念) 與彼(後念) 無俱起義。說此(前念) 於彼(後念) 有開導力。一身八識既容俱起。如何異類為開導依。
若許(異類) 為(開導) 依。應(八種識) 不俱(時) 起。
便同(小乘) 異部(所執) 心不並生。又一身中諸識俱起(或二或三乃至七八) 。多少不定。
若(謂此依唯遮多少。不揀異類。皆) 容互作等無聞緣(則) 。
色(根) 等(與心異類並生。亦復) 應爾(皆可互作等無間緣) 。便違聖說等無間緣唯心心所。
然攝大乘說色亦容有等無間緣者(乃) 。是縱奪(之) 言。謂假縱小乘色心前後有等無間緣(以) 。
奪(其互為) 因緣(之執) 故(耳。) 不爾。等(之一) 言應成無用。
若謂等言非遮(力用) 多少。但表同類(故色同類亦有等無間緣者。又) 。便違汝(先所) 執異類識作等無間緣(矣) 。
此破前互為開導之謬也。然攝大乘下。轉釋伏難。難曰。若等無間緣唯心心所有之。則攝大乘論何故說色容有等無間緣。今釋之曰。攝大乘論。為破小乘妄執色心前後相續為因緣性。故縱許云色心前後相生但應容有等無間緣。無有因緣義也設不爾者。等無間之等字。便為無用。以等乃齊等之義一遮多少。二表同類。一遮多少者。謂心用多。色用少。故心但與心作等無間緣。不與色作等無間緣。色用既少。故無等無間緣之義。二表同類者。如前眼識。于後眼識名為同類。若望耳鼻等識。便非同類。餘可知。
是故八識。各唯自類為開導依。深契教理。自類必無俱起義故。心所(之) 此(等無間) 依。應隨(相應之) 識(而) 說。
雖心心所。異類並生。而互相應。和合似一。定俱生滅。事業必同。一開導時。餘亦開導。故展轉作等無間緣。諸識(相望則必) 不然。不應為例。然諸心所非開導依。於所引生無主義故。
先承前破謬結成正理。次辨心所之開導依。應設難云。若等之一言必表同類者。諸心所法。與相應心王異類並生。何容隨識說耶。今釋之曰。而互相應等故。事。謂所依體。業謂所作用。如眼識相應諸心所法。定與眼識同依眼根。定與眼識同緣色塵。餘可例知。言一開導時餘亦開導者。如眼識與觸俱生之時。則受想思等乃至或善或染皆悉隨生也。展轉作等無間緣者。約諸心所互相引生也。諸識相望。並無相應和合定俱生滅事業必同之義。故不應以心所為例。妄許展轉為等無間緣也。然諸心所下。簡依緣義寬狹不同。若云等無間緣則寬。故心所可以互作。若云聞導依則狹。故心王名依。心所非依。以其不能為主故也。
若(謂諸) 心(相應之) 心所等無間緣(亦但) 。各唯自類(不由心王及餘心所異類引生。則) 。
第七八識初轉依時。相應信等(之) 此(等無間) 緣便闕(以七八二識未轉依時。無信等故) 。則違聖說諸心心所皆四緣生。
有因前文等表同類之語。不許心所異類引生。故此釋之。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雖斷。而後起時。彼開導依即前自類。間斷五識。應知亦然(問曰。既久間斷。何名無間。答曰。但以) 。無異類心於中為隔(即) 。
名(為) 無間故(問曰。前念滅時。後念尚無。何所開導。今識生時。前念非有。何能開導。答曰) 。彼先滅時。已於今識為開導故。何煩異類為開導依。
然聖教中(或) 說前六識互相引起。或(說) 第七八依六七生(者。) 皆依殊勝增上緣說。非等無間。故不相違。瑜伽論說。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說此為彼等無間緣。
又(言若) 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意根者。言總意別(故今所說) 。亦不相違。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先申明無間之意。次會通聖教所說。並可知。後簡示瑜伽言意。蓋此彼之言。似通自他。然其意但以自類前後而名此彼。故云言總意別也。二傍論諸識所依竟。
△三結歸本頌所依。
傍論已了。應辯正論。此(第二) 能變識。雖具三所依。而(頌中) 依彼轉(之) 言。但顯前二。
為顯此識(所) 依(所) 緣。同(是第八識) 故。又前二依有勝用故(頌偏說之) 。或開導依易了知故(頌故不說) 。
前二者。初因緣依。即種子識。次俱有依。即第八現識也。二釋所依門竟。
△三釋所緣門二。初正釋。二釋妨。初中二。初略釋。二廣釋。今初。
如是已說此識所依。所緣云何。謂即緣彼。彼。謂即前此所依識。聖說此識緣藏識故。
△二廣釋二。初釋未轉依。二釋已轉依。初中有四家。第四家為正。今初家釋。
有義。此(末那) 意緣彼(第八) 識體及相應(之五心所) 法。論說末那。我我所執恒相應故。謂緣彼體及相應法。如次執為我及我所。然諸心所。不離識故。如唯識言(亦攝心所。故頌但云緣彼) 。無違教失。
△第二家釋。
有義。彼說理不應然。曾無處言緣觸等故。應言此意但緣彼識(之) 見(分) 及相分。如次執為我及我所。相見俱以識為體故。不違聖說。
△第三家釋。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以相分中) 。五色根境。非識蘊故(又相分中器界。乃是外境。若使末那緣之) 。應同五識亦緣外故。
應如意識(同前五識) 緣共境故(既緣根塵生我所執) 。應生無色者不執我所故。
厭色(而) 生彼(天。) 不變(為根塵之) 色故。應說此意但緣藏識及彼種子。如次執為我及我所。以種即是彼(第八) 識功能。非實有物。不違聖教。
△第四家正釋。
有義。前說皆不應理(以) 。色等種子非識蘊故。論說種子是實有故(若謂是) 。假(則) 應如無。
非(可為諸法之親) 因緣故。又此(第七) 識俱(之) 薩迦耶見。任運一類恒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譬如第六意識) 。
無一心中。有斷常等二境別執俱轉義故。亦不應說(第七識之我及我所) 二執前後(別轉。以) 此(第七識從) 無始來。一味(恒) 轉(無前後分位之差別) 故。
薩迦耶。此翻積聚。薩迦耶見即身見也。正執我時。不能別執我所正執我所之時。亦不能別執于我。故此二執。喻如斷常二執。決不俱起。今此第七識相應之身見。既是任運一類恒相續生。所以但有我執。更無我所執也。
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
非(緣) 餘(相分及種子心所等。) 彼(第八識之見分。) 無始(以) 來(微細) 。
一類相續(不斷。) 似常(似) 一故。恒與諸法為所依故。
此(第七識。) 唯執彼(第八見分) 為自內我(論中但是) 。乘語勢故。說我所言。
或此(第七。) 執彼(第八見分) 是我之我(即以能執為我。所執為我所) 。
故於一(我) 見(約) 。義說(我及我所之) 二言。若作是說。善順教理。多處唯言(第七識) 有我見故。
我(及) 我所(二) 執(從來) 不俱起故。
相續故似常。一類無記故似一也。初釋未輪依竟。
△二釋已轉依。
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知諸有情勝解差別。示現種種佛影像故(今) 。此(頌) 中且說未轉依時。故但說此緣彼藏識。悟迷通局。理應爾故。無我我境。徧不徧故。
十種平等性者。一諸相增上喜愛平等。二一切領受緣起平等。三遠離異相非相平等。四弘濟大慈平等。五無待大悲平等。六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七一切眾生敬愛所說平等。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十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此中證得十平等性。釋緣真如之義。知諸有情勝解差別。釋緣餘諸法之義也。平等性智是悟。故所緣則通。染汙末那是迷。故所緣則局。平等性智緣無我境。故其境周徧。通攝真如及餘諸法。染汙末那緣我法境。故其境不徧。但是第八見分非餘。初正釋竟。
△二釋妨。
緣自所依(之第八識耶。答曰。) 如有後(念意) 識。即緣前(念已滅之) 意。
彼(前意是等無間緣。得與後識作所緣緣。) 既(已) 極成。
此(所依藏識是增上緣。) 亦(可作所緣緣。又復) 何咎。
三釋所緣門竟。
△四釋性相兩門。
頌言思量為性相者。雙顯此識自性行相。意以思量為自性故。即復用彼(思量) 為行相故。由斯兼釋所立(末那之) 別名(以) 。
能審思量(乃) 。名(為) 末那故。未轉依位。能審思量所執我相。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五釋染俱門。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且與四種煩惱常俱。此中俱(之為) 言(是) 。顯相應(之) 義。謂從無始至未轉依。此意任運恒緣藏識。與四根本煩惱相應。其四者何。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是名四種。
且者。未顯其餘。先明此意之過失也。
我癡者。謂無明。愚於(自心所變之) 我相。迷(于) 無我(真如之) 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
於(第八識見分。本) 非我法(之上。) 妄計為我。故名我見。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頌言) 。
并(者。) 表慢愛有見(得俱。見) 慢(亦得與愛) 俱。
遮餘部(所) 執(見愛慢三) 無相應義。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所作施等。) 恒成雜染。有情由此生死輪迴。不能出離。故名煩惱。
此正釋四煩惱相。并顯其過患也。內心。即指第七識。外轉識。指前六識。由第七識妄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遂使五度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雜染。若欲出離輪迴。必先勤觀無我。然此第七識之俱生我執。細故難斷。必先用第六識。與相應之正慧心所。依於大乘教理。如實觀察。俾無我正解種子。漸熏漸著。至成熟位。方得無漏實智現前。又即以此無漏實智。數數勤修。然後四煩惱種方得永斷。今人輒談六度萬行。而於破執法門曾不究心。求出輪迴。不亦難乎。問曰。既由第七。令前六識恒成雜染。理須直用第七修無我觀。始為灸病得穴。伐樹得根。
何故先用第六識耶。答曰。第七我執。元由第六之所資熏。故仍以第六為病之穴。為樹之根。況第七識。從無始來至未轉位。一味有覆無記性攝。不與信等。諸善心所相應。又無欲解念定之力。何能自修無我觀哉。是故吾人發大乘心。須於唯識相性深生信解。然後修習菩提資糧。可名順解脫分。否則縱修諸行。但是人天有漏之因而已。
此(識相應。) 何唯(有) 四(答曰) 。有我見故。
餘(二取邊邪之四) 見不生(以) 。無一心(之) 中(而容) 有二慧故。
此下皆問答釋疑也諸見皆以慧為體。故不俱起。
但(從) 分別(而) 生。唯(屬) 見(道) 所斷。
此(第七識所) 俱(之) 煩惱。唯是俱生(必) 。
修(道) 所斷故(是以無有二取邪見) 。我所(見及斷常二種) 邊見(皆) 。
依我見(而) 生(今) 。此(第七識) 相應(之我) 見。
不依彼(我所斷常見而) 起(是故無有我所邊見) 。恒內執有我。故要有我見。由(我) 見審決(則) 。
疑無容起(由) 。愛著我故(則) 。瞋不得生。故此識俱(之) 煩惱唯四(問曰) 。見慢愛三。
如何俱起(答曰) 。行相無違。俱起何失(又問) 。瑜伽論說。貪令心下。慢令心舉。寧不相違(答曰) 。分別俱生。外境內境。所陵所恃。麤細有殊。故彼此文。義無乖反。
謂彼瑜伽論。乃指第六識相應之分別惑。貪于外境。陵于外人。行相麤故。不容並起。此唯識頌。乃指第七識相應之俱生惑。貪于內境。恃於內己。行相細故。自不相違也。五釋染俱門竟。
△六釋餘相應門二。初未轉依。二已轉依。初中二。初正釋頌義。二例論受義。初又二。初問答舉頌。二別釋頌義。今初。
△二別釋頌義二。初一家無餘心所。次四家有餘心所。今初。
有義。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餘觸等五法。即觸作意受想與思。意與遍行定相應故。前(頌既) 說觸等(與) 異熟識俱(今) 恐謂同前亦是無覆。
顯此(第七相應心所。) 異彼(第八相應心所。) 故置餘(之一) 言。
及(之一字。即) 是集義。前四後五。合與末那恒相應故(問曰) 。此意何故無餘心所(答曰) 。
謂欲(心所。) 希望未遂合事。此(第七) 識任運緣遂合境。無所希望。故無有欲。勝解(心所。) 印持曾未定境。
此(第七) 識無始恒緣定事。經所印持。故無勝解。念(心所。) 唯記憶曾所習事。此(第七) 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故無有念。
定(心所。) 唯繫心專注一境。此(第七) 識任運剎那別緣。既不專一。故無有定。
謂此第七。緣彼第八。能緣所緣。皆悉剎那生滅。前不似後。後不似前也。
慧(心所) 即(是) 我見。故不別說。善(十一心所) 是淨故。非此(染汙) 識俱。隨煩惱生。
必依(根本) 煩惱前後分位差別。建立此識恒與四煩惱俱。前後一類。分位無別。故此識俱無隨煩惱。惡作(心所。) 追悔先所造業。此(第七) 識任運恒緣現境。非悔先業。故無惡作。
睡眠(心所。) 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有時暫起。此(第七) 識無始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彼(睡眠。此識) 非有。
尋伺(二種心所。) 俱依外門而轉。淺深推度。麤細發言。此(第七) 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非(與) 彼(尋伺相) 俱。
緣六塵等諸境。名為外門。緣藏識之見分。名為內門。淺推度麤發言。名之為尋。深推度細發言。名之為伺。
△次四家有餘心所二。初斥前總標。二四家別解。今初。
有義。彼釋餘(字之) 義非理。頌(中更) 別說此(第七是) 有覆(無記性) 攝故。
又闕意俱(之) 隨煩惱故(根本) 。煩惱。必與隨煩惱俱。
故此(頌中) 餘(之一) 言(正是) 。顯隨煩惱。
△二四家別解。第四家為正。今初家解。
此中有義。五隨煩惱。徧與一切染心相應。如集論說。惛 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於一切染汙品中。恒共相應。若離無堪任性等(五法。則) 染汙性成無是處故。煩惱起時。心既染汙。故染心位。
必有彼五(以) 。煩惱若起。必由無堪任囂動不信懈怠放逸故。掉舉雖遍一切染心。
而(于) 貪位增(盛。故瑜伽論中) 但說(掉舉是) 貪分。如眠與悔。雖遍三性心。而癡位增(盛。故) 但說為癡分。
無堪任。即惛 沉。囂動。即掉舉也。餘可知。
雖(瑜伽論中) 餘處(復) 說有隨煩惱或六或十徧諸染心。而彼俱依別義說徧。非彼(或六或十) 實徧一切染心。
謂依二十隨煩惱中(其) 。解通(于分別之) 麤(及通俱生之) 細(通于有覆) 。
無記(及通) 不善(又能) 。通障定慧(此等) 。
相顯(故) 說六(隨徧諸染心。又) 依二十二隨煩惱中(其) 。
解通(于分別之) 麤(俱生之) 細(又通不善及有覆之) 。二性(故) 。
說十(隨徧諸染心。) 故此(所說唯五隨煩惱。與) 彼(六徧十徧之二) 說(各依別義) 。非互相違。然此意俱心所十五。謂前九法。五隨煩惱。并別境慧。我見雖是別境慧攝。而五十一心所法中。義有差別。故開為二。
二十隨煩惱。即小十中二大八。具如下文所明也。解者。行相也。二十二者。加邪欲邪勝解也。義有差別者。我見唯染。慧通染淨也。餘可知。
此(第七) 識審細。故非(與) 彼(小隨得) 俱。無慚無愧(二種中隨。) 唯是不善。
此(第七識是) 無記故。非彼(中隨) 相應(大隨中之) 。散亂令心馳流外境。
此(第七識) 恒內執(第八識之見分) 一類境生。不外馳流。故彼(散亂。此識) 非有。不正知者。謂起外門身語意行。違越軌則。
此(第七識。) 唯(是) 內執。故非(與) 彼(不正知) 俱。無餘心所。義如前說。
△第二家解。
有義。應說六隨煩惱。徧與一切染心相應。瑜伽論說。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一切染心皆相應故。忘念散亂惡慧若無。心必不能起諸煩惱。要緣曾受境界種類。發起忘念及邪簡擇。方起貪等諸煩惱故。煩惱起時。心必流蕩。皆由於境起散亂故。
此加忘念散亂惡慧三心所也。邪簡擇。即惡慧。
通(于不善有覆之) 二性故(瑜伽又) 。說十徧(之) 言。義如前說。
此泛明掉舉與惛 沉相違也。論說下。通妨可知。
然此意俱心所十九。謂前九法。六隨煩惱。并念定慧及如惛 沉。此別說念。准前慧釋。并有定者。專注一類所執我境。曾不捨故。加惛沉者。謂此識俱(之) 無明尤重。
心惛 沉故。無掉舉者(與) 。此(惛沉正) 相違故。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此更加念與定。簡去掉舉也。此別說念准前慧釋者。謂忘念雖即以念為體。而義有差別故。
△第三家解。
有義。復說十隨煩惱。徧與一切染心相應。瑜伽論說。放逸。掉舉。惛 沉。不信。懈怠。邪欲。邪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此十。一切染汙心起。通一切處三界繫故。若無邪欲邪勝解時。心必不能起諸煩惱。於所受境要樂合離。印持事相。方起貪等諸煩惱故。
邪念。即忘念。不正知。即惡慧。於所受境等者。謂可愛境。邪欲于中樂合。非可愛境。邪欲於中樂離。更以邪解決定印持可愛事相。方起貪心。印持非可愛相。方起瞋心也。
諸疑理者。於色等事必無猶豫。故疑相應(心。) 亦有(邪一) 勝解(即使) 。
於所緣事亦(有) 猶豫者。非(是) 煩惱(中之) 疑。如疑人杌(不名煩惱) 。
餘處不說此(邪欲邪勝解之) 二(心所) 遍(染心) 者(謂) 。
緣非愛事(中之邪欲。) 疑相應心(之邪勝解。此之) 邪欲勝解(微薄。) 非麤煩故(略不言之。非全無也) 。餘(處說隨煩惱或五或六各) 互有無。義如前說。
此釋邪勝解不遍染心之難也。難曰。勝解于決定境印持為性。疑以猶豫為性。此二相違。云何邪解得遍染心。答云。諸疑理者。於諸諦理雖懷疑惑。於色等事必無猶豫。故仍得與勝解相應。設或於事有疑。亦復不名煩惱。故疑事時。雖無勝解。而邪勝解。不妨與疑理之煩惱相應也。餘可知。
此意心所有二十四。謂前九法。十隨煩惱。加別境五(皆) 。准前(文之) 理(而) 釋。無餘心所(亦) 。如上(文) 應知。
△第四家正解。
有義。前說皆未盡理。且疑他世為有為無。於彼有何欲勝解相(是故邪欲勝解非徧染心) 。煩惱起時若無惛 沉。應不定有無堪任性。掉舉若無。應無囂動。便如善等。非染汙位。若染心中無散亂者。應非流蕩。非染汙心。若無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煩惱現前。故染汙心。
決定皆與八(種大) 隨煩惱相應而生。謂惛 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其) 。
忘念不正知(二種若以) 念慧為性者(則) 不徧染心(何以故) 。非諸染心。皆緣曾受有簡擇故。
若(忘念不正知。) 以無明為自性者(則必) 。徧染心起。由前說(若無失念不正知。如何能起煩惱) 故。
染心非皆緣曾受境。故以念為性之忘念不遍。染心非皆有簡擇。故以慧為性之不正知不遍也。餘可知。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謂前九法。八隨煩惱。并別境慧。無餘心所及論三文。准前應釋。若作是說。不違理教。
論三文。謂集論明五遍染心。瑜伽明六遍染心十遍染心也。准前應釋。即解通麤細等文也。第二能變。釋相應門未轉依中。初正釋頌義竟。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四
- 目录
- 分卷